CN216020451U - 蒸汽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蒸汽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20451U
CN216020451U CN202122371766.9U CN202122371766U CN216020451U CN 216020451 U CN216020451 U CN 216020451U CN 202122371766 U CN202122371766 U CN 202122371766U CN 216020451 U CN216020451 U CN 216020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steamer
steam
cooking appliance
steam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717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王涛
郝会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717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204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20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204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蒸汽烹饪器具,属于厨房家电领域,解决了现有蒸汽烹饪器具为了防止蒸汽泄漏操作复杂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锅体和蒸锅组件,所述蒸锅组件包括沥水结构和蒸笼,所述锅体具有盛放液体的第一腔体,所述蒸笼具有盛放食材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增压使液体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冲洗食材,所述第一腔体内加热液体形成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加热食材,蒸笼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之间形成隔腔,蒸笼侧部外具有第三腔体,所述隔腔和/或第三腔体设有用于密封所述蒸笼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的接触部位的水封。采用水封方式将隔腔和第三腔体密封,简单易操作。

Description

蒸汽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领域,尤其涉及蒸汽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比传统加热方式(电热盘或者电磁感应加热),蒸汽加热的热均匀性更好,可以解决传统加热方式中加热不均、易糊锅等问题,因此蒸汽加热方式近年来逐渐得到业界的重视。现有已知的一种蒸汽加热式的烹饪器具,包括锅胆和设置于锅胆内的蒸笼,通过对锅胆内水加热产生蒸汽对蒸笼上的食物进行加热,但是由于蒸笼是架设在锅胆内的,蒸笼的侧壁和锅胆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锅胆内产生的蒸汽会通过蒸笼和锅胆之间的间隙逃逸,这部分逃逸的蒸汽无法对食物进行加热,从而降低了加热效率。现有的做法是在蒸笼上加设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密封圈,通过密封圈封堵让蒸笼的侧壁和锅胆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成密闭的空间,从而阻止蒸汽从间隙逃逸,但是这样使用完后用户还要清洗密封圈,再次使用时会忘记将密封圈安装回去,并且随着时间流逝,密封圈老化后需要更换也增加了使用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一种简单易操作提升蒸汽利用率的蒸汽烹饪器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蒸汽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蒸锅组件,所述蒸锅组件包括沥水结构和蒸笼,所述锅体具有盛放液体的第一腔体,所述蒸笼具有盛放食材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增压使液体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冲洗食材,所述第一腔体内加热液体形成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加热食材,蒸笼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之间形成隔腔,蒸笼侧部外具有第三腔体,所述隔腔和/或第三腔体设有用于密封所述蒸笼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的接触部位的水封。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蒸笼底部包括蒸笼底壁和由所述蒸笼底壁向下延伸的环形挡筋,所述环形挡筋支撑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环形挡筋沿着所述蒸笼底壁的周缘设置。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沥水结构底部设有导水筒,所述导水筒上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隔腔。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环形挡筋上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隔腔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通孔的最高点低于所述流体出口的最低点。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锅体上设有加热装置和供气装置,所述供气装置向所述第一腔体供气增压,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液体通过所述导水筒和所述隔腔进入所述蒸笼,所述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导水筒内的液体产生蒸汽,蒸汽通过所述导水筒和所述隔腔进入所述蒸笼。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蒸锅组件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的边缘盖合在所述锅体或沥水结构的上端,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所述锅盖的内表面附着的冷凝水进入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水封。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锅盖的内表面自其中心向其边缘由高到低过渡,所述锅盖的内表面与所述蒸笼的上端之间设有间隙。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所述蒸笼内溢出的蒸汽和/或液体进入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水封。
在上述的蒸汽烹饪器具中,所述蒸笼的侧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蒸汽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蒸锅组件,所述蒸锅组件包括沥水结构和蒸笼,所述锅体具有盛放液体的第一腔体,所述蒸笼具有盛放食材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增压使液体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冲洗食材,所述第一腔体内加热液体形成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加热食材,蒸笼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之间形成隔腔,蒸笼侧部外具有第三腔体,所述隔腔和/或第三腔体设有用于密封所述蒸笼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的接触部位的水封。通过在隔腔和/或第三烹饪腔烹饪过程中设置水封,解决目前蒸汽烹饪器具会有蒸汽从蒸笼与锅胆之间逃逸的问题,在蒸笼底部与沥水结构底部之间形成隔腔,蒸汽在第一腔体内产生后,进入到隔腔中扩散,更加均匀的进入到第二腔体内,保证第二腔体内食物均匀加热,在蒸笼侧部外形成第三腔体,隔腔和/或第三腔体在烹饪过程中设有水封,通过水封阻止水蒸气从隔腔进入到第三腔体,从而让蒸汽完全从蒸笼底部进入到第二腔体内,有效的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并且由于蒸汽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需要用到水蒸气加热的方式,水蒸气冷凝后很容易形成水封,在烹饪过程中也会有液体流到第三腔体和/或隔腔中形成水封,因此,无需用户额外操作,对于用户的清洗和安装并没有增加额外的部件。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蒸笼底部包括蒸笼底壁和由所述蒸笼底壁向下延伸的环形挡筋,所述环形挡筋支撑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环形挡筋的设置保证隔腔有足够的高度让蒸汽扩散,并且环形挡筋其加工精度更易于提高,在环形挡筋支撑在沥水结构底部时,可以减小环形挡筋底部与沥水结构底部之间的缝隙,更利于水封的形成。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环形挡筋沿着所述蒸笼底壁的周缘设置,可以尽量扩大蒸笼底壁的面积,让更多的蒸汽更广的范围与蒸笼内的食材接触,使食材充分均匀加热。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沥水结构底部设有导水筒,所述导水筒上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隔腔,导水筒的设置可以在第一腔体内形成U形管,这样向第一腔体内加压就能将第一腔体内的液体挤入第二腔体内,流体入口让第一腔体内的液体能进入到导水筒内,而流体出口可以让导水筒内的液体或者水蒸气沿导水筒进入到隔腔内,另外,导水筒的设置可以方便的控制进入第二腔体内的液体或蒸汽量,精确的对食物进行烹饪。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环形挡筋上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隔腔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通孔的最高点低于所述流体出口的最低点,通过第一通孔让隔腔和第三腔体连通,在蒸煮过程中容易出现水蒸气凝结进入第三腔体,造成第三腔体内液体溢入到蒸笼内,进而使食物偏湿。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锅体上设有加热装置和供气装置,所述供气装置向所述第一腔体供气增压,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液体通过所述导水筒和所述隔腔进入所述蒸笼,所述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导水筒内的液体产生蒸汽,蒸汽通过所述导水筒和所述隔腔进入所述蒸笼,通过供气装置给第一腔体内加压,让第一腔体内的液体能上升进入第二腔体内浸泡食物,而加热装置只加热导水筒内的水,让蒸汽沿导水筒进入隔腔,提高加热效率,减少降热面积,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蒸锅组件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的边缘盖合在所述锅体或沥水结构的上端,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所述锅盖的内表面附着的冷凝水进入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水封,锅盖位于锅体或沥水结构的最上端且与外界接触,利用锅盖的温差可以让触碰到其的水蒸气凝结,冷凝水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能尽快的形成水封,防止蒸汽从第三腔体逃逸。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锅盖的内表面自其中心向其边缘由高到低过渡,所述锅盖的内表面与所述蒸笼的上端之间设有间隙,锅盖的内表面自其中心向其边缘由高到低过渡从而形成向上拱起的造型,增加了水蒸气与锅盖的内表面接触面积,更好的形成冷凝水,同时由于该造型具有导向性,可以将形成的冷凝水导向锅盖的四周,然后让冷凝水顺着锅体或沥水结构的内侧壁流入到第三腔体内,从而使锅盖产生的冷凝水被充分的收集,尽快的让第三腔体内形成水封。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所述蒸笼内溢出的蒸汽和/或液体进入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水封,另一种获得水封的形式,通过蒸煮前加压让水没过食物时溢出一部分进入第三腔体形成水封,和/或蒸煮时蒸汽穿过第二腔体后进入第三腔体变成冷凝水形成水封,同样可以将第三腔体与隔腔隔绝,提高蒸汽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蒸笼的侧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利用第二通孔,能缩短溢出的蒸汽或者液体的进入到第三腔体的路径,以便快速形成水封。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蒸汽烹饪器具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蒸汽烹饪器具实施例一中锅体和导水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蒸汽烹饪器具实施例三中蒸笼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锅体10、第一腔体11、气泵12、电磁阀13、气道14、加热装置15;
沥水结构20、隔腔21、第三腔体22;
蒸笼30、第二腔体31、蒸笼底壁32、环形挡筋33、第二通孔34、第一通孔35;
锅盖40、导向条41;
导水筒50、流体入口51、流体出口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蒸汽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0和蒸锅组件,蒸锅组件包括沥水结构20和蒸笼30,锅体10一般为圆柱形,内设有盛放液体的第一腔体11且顶端开口,可以设计沥水结构20的外径与锅体10的外径一致,也就是将沥水结构20架设在锅体10上,这样在去除沥水结构20后,锅体10也可以对接其他形式的附件进行烹饪,而将沥水结构20架设在锅体10上,也为沥水结构20和锅体10之间的第一腔体11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盛放更多的水,而蒸笼30放置在沥水结构20内,蒸笼30内为盛放食材的第二腔体31,锅体10内产生的蒸汽向上扩展可以更好的与蒸笼30内的食物接触,对食物进行加热,在加热前锅体10内可以进行加压,使第一腔体11内的液体透过沥水结构20进入第二腔体31内,先对食物进行浸泡,一些食材经过浸泡后,能有更好的口感。
由于蒸汽要从第一腔体11进入到第二腔体31内,为了使蒸汽能更加均匀的进入到第二腔体31内,蒸笼30底部与沥水结构20底部之间形成隔腔21,通过隔腔21进行缓冲和调整,在第一腔体11产生的蒸汽上升到隔腔21后,将先充满隔腔21再向上进入到第二腔体31内,从而保证第二腔体31的食物均匀加热,避免蒸汽进入第二腔体31时过于集中造成同一锅食物口感出现差异。
而在蒸笼30侧部与沥水结构20侧部之间形成第三腔体22,第三腔体22在设有用于密封所述蒸笼30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20底部的接触部位的水封,由于蒸笼30是盛放在沥水结构20内的,蒸笼30的侧部和沥水结构20的侧部之间本身就需要留出间隙,一是由于两者材料不同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需要留出间隙满足膨胀需求,二是避免两者紧贴在拿去蒸笼30时对沥水结构20侧部造成磨损,流出间隙可以延长沥水结构20或者蒸笼30的使用寿命,而该间隙就形成第三腔体22。也正是因为蒸笼30是盛放在沥水结构20内的,受制于工艺制造水平的限制,蒸笼30的底部和沥水结构20的底部之间也存在间隙,这间隙会导致隔腔21与第三腔体22相通,其结果就是会让部分进入隔腔21的蒸汽没有进入到第二腔体31内,而是进入到第三腔体22内,进入第三腔体22内的蒸汽并不会对食物烹饪起到有效作用,换言之,进入第三腔体22的蒸汽就无法产生有效的作用,因此,在第三腔体22烹饪过程中设置水封,通过水封将隔腔21和第三腔体22之间的缝隙封闭,阻止蒸汽从隔腔21进入到第三腔体22内,提高蒸汽的利用率,使进入隔腔21的蒸汽都能进入到第二腔体31内。而要形成水封,可以将蒸笼30放入沥水结构20后,主动向第三腔体22内注水的方式实现。
一些实施例中,蒸笼30侧部与锅体10侧部之间形成第三腔体22,此时,蒸笼30侧部外的围板为锅体的结构,以在蒸笼30侧部外具有第三腔体22。
为了更好的形成水封,蒸笼30底部包括蒸笼底壁32和由蒸笼底壁32向下延伸的环形挡筋33,通过环形挡筋33支撑与沥水结构20底部。一般蒸笼30底部为平面或者略向上凹的造型,蒸笼30的底部与沥水结构20底部之间接触面积越小越平整越容易形成密封,由于成型工艺要求,整个蒸笼底壁32面积较大,要做到非常光滑较为困难,因此在蒸笼底壁32设置向下延伸的环形挡筋33可以很好的解决该问题,环形挡筋33作为独立向下凸出的部件,环形挡筋33的底部可以经过打磨或者其他工艺处理提升与沥水结构20底部接触的粗糙度,同时环形挡筋33与沥水结构20底部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尽量小,从而更容易形成水封。另外由于有环形挡筋33的存在,而且可以设置为环形挡筋33沿着蒸笼底壁32的周缘设置,尽量扩大隔腔21的面积,使得蒸笼底壁32与沥水结构20底部之间的隔腔21有足够的空间,更有利于蒸汽在此空间内扩展,对蒸汽均匀进入第二腔体31提供有利条件。
在沥水结构20底部设有导水筒50,导水筒50上设有流体入口51和流体出口52,流体入口51与第一腔体11连通,流体出口52与隔腔21连通,导水筒50一般为空心圆柱形,导水筒50的顶部部分伸出沥水结构20底部进入隔腔21内,在伸入隔腔21部分顶部封闭,在伸入隔腔21部分的导水筒50的侧壁上开有上述流体出口52,这样可以避免蒸汽或者流体直接冲进蒸笼30的第二腔体31内,从流体出口52流出的蒸汽或者流体可以在隔腔21内进行缓冲,而在沥水结构20架设在锅体10上时,导水筒50的底端与锅体10的底壁之间留有间隙,以便让第一腔体11内的水能进入到导水筒50内,该间隙为流体入口51,通过设置导水筒50,让第一腔体11内形成U形管,在第一腔体11内加压时,便于将液体压入导水筒50内,从导水筒50进入第二腔体31对食物进行浸泡。
为了防止在加热过程中不断有冷凝水流入第三腔体22内,而造成冷凝水溢出进入蒸笼30内,对蒸笼30内的食物浸泡,而使食物偏湿影响口感,在环形挡筋33上开有第一通孔35,所述第一通孔35连通隔腔21和第三腔体22,并且第一通孔35的最高点低于流体出口52的最低点,这样设置既能保证第三腔体22内多余的液体能通过第一通孔35进入隔腔21后再从流体出口52进入第一腔体11,避免液体从第三腔体22溢出,还能确保在烹饪时隔腔21或第三腔体22内的液体在水封时能封住第一通孔35,防止水蒸气从隔腔21通过第一通孔35进入第三腔体22。
在锅体10上设有加热装置15和供气装置,供气装置包括气泵12和电磁阀13均设置在锅体10的底部内,并且在锅体10的侧壁内设有气道14,气泵12从外界吸入空气通过气道14将空气送入第一腔体11内,为第一腔体11增压,而电磁阀13设置在气道14上,用以控制气道14的通断,气道14的出口一般位于锅体10的侧壁靠上的位置,以防止第一腔体11内的液体倒灌进入气道14中。加热装置15也固定在锅体10的底部,对第一腔体11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可以设计加热装置15正好位于导水筒50正下方或者加热装置15突出锅体10的底面伸入导水筒50内,对导水筒50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产生的水蒸气直接通过导水筒50进入隔腔21扩展后再进入第二腔体31内,对第二腔体31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这样的加热装置15设置将加热产生的蒸汽直接向隔腔21输送,效率最大化,避免产生的蒸汽在第一腔体11内造成浪费。
实施例二
如图1、图3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产生水封的方式不同,本实施例产生水封的方式是利用蒸锅组件内形成的冷凝水进入第三腔体22形成水封,由于蒸笼30和沥水结构20之间的第三腔体22存在,蒸汽进入第三腔体22后与沥水结构20的内侧壁接触,而沥水结构20的外侧壁与外界接触,所以水蒸气会在此空间内凝结成水滴落入第三腔体22,自然形成水封,而无需人工加水,同样可以实现烹饪过程中蒸汽全部通过隔腔21进入第二腔体31对食物进行加热的目的。
而为了保证烹饪效果,在沥水结构20的顶部一般都设有锅盖40,通过锅盖40将第二腔体31封闭,保持第二腔体31内的烹饪温度,在蒸汽上升过程中,遇到顶部的锅盖40也会凝结产生冷凝水,这些冷凝水沿着锅盖40内壁流动也会落入第三腔体22内形成水封。当然,最好锅盖40的内表面自其中心向其边缘由高到低过渡,给冷凝水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将冷凝水都导向锅盖40的周边,在锅盖40的内表面与蒸笼30的上端之间设有间隙,流向锅盖40周边的冷凝水在从该间隙进入到第三腔体22内形成水封。该锅盖40的设计可以尽快的收集冷凝水,缩短水封形成的时间。而在锅盖40的边缘还可以设置导向条41,将锅盖40边缘的冷凝水导入第三腔体22内,同时,导向条41也有利于锅盖40和沥水结构20之间的密封。
一些实施例中,蒸笼30侧部外的围板为锅盖的结构,使得蒸笼30侧部与锅盖之间具有第三腔体。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如图3、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产生水封的方式不同,在蒸汽烹饪过程中,蒸笼30内溢出的蒸汽和/或液体进入第三腔体22形成水封,也就是蒸笼30的顶端低于沥水结构20的顶端,在液体浸泡第二腔体31内食材的时候,可以溢出蒸笼30进入到第三腔体22内;也可以在蒸煮过程中,蒸汽从蒸笼30顶部溢出进入到第三腔体22内形成冷凝水进行水封。在一些实施例中,锅盖也可以盖设在锅体上,此时沥水结构不具有蒸笼30侧部外的围板,该围板为锅体的结构。
由于需要蒸汽或者液体溢出蒸笼30顶部进入第三腔体22,如果蒸笼30高度过高要能溢出,需要的液体总量较多,蒸汽溢出需要的时间也较长,而降低蒸笼30的高度则会影响到蒸笼30内食物盛放量,因此,在蒸笼30的侧部设置第二通孔34,通过第二通孔34将第二腔体31和第三腔体22连通,既可以保证蒸笼30有足够的承载量,又可以让液体或者蒸汽快速溢出进入第三腔体22内。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
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环形挡筋33上没有开设第一通孔35,为了防止浸泡或冲洗食材时蒸笼30内的液体溢出到第三腔体22,导致在蒸煮过程中第三腔体22内液体回流进入蒸笼30,在蒸笼30的侧部也不再设置第二通孔34。最好在浸泡或冲洗食材时要计算液位上升高度,避免液体溢出第二腔体31。当然,为了防止刚开始烹饪时蒸汽通过隔腔21进入第三腔体22逃逸,可以将导水筒50上流体出口52的最低点设置高于沥水结构20底部的高度,也就是在浸泡或者冲洗食材完毕后,还有部分液体留在隔腔21内形成水封,从而确保烹饪开始时就没有蒸汽从第三隔腔22逃逸。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上述实施例可以单独实施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组合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蒸汽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蒸锅组件,所述蒸锅组件包括沥水结构和蒸笼,所述锅体具有盛放液体的第一腔体,所述蒸笼具有盛放食材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增压使液体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冲洗食材,所述第一腔体内加热液体形成的蒸汽进入所述第二腔体内加热食材,其特征在于:蒸笼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之间形成隔腔,蒸笼侧部外具有第三腔体,所述隔腔和/或第三腔体设有用于密封所述蒸笼底部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的接触部位的水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笼底部包括蒸笼底壁和由所述蒸笼底壁向下延伸的环形挡筋,所述环形挡筋支撑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挡筋沿着所述蒸笼底壁的周缘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沥水结构底部设有导水筒,所述导水筒上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隔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挡筋上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隔腔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通孔的最高点低于所述流体出口的最低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上设有加热装置和供气装置,所述供气装置向所述第一腔体供气增压,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液体通过所述导水筒和所述隔腔进入所述蒸笼,所述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导水筒内的液体产生蒸汽,蒸汽通过所述导水筒和所述隔腔进入所述蒸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锅组件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的边缘盖合在所述锅体或沥水结构的上端,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所述锅盖的内表面附着的冷凝水进入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水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内表面自其中心向其边缘由高到低过渡,所述锅盖的内表面与所述蒸笼的上端之间设有间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中,所述蒸笼内溢出的蒸汽和/或液体进入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水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笼的侧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
CN202122371766.9U 2021-09-28 2021-09-28 蒸汽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0204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1766.9U CN216020451U (zh) 2021-09-28 2021-09-28 蒸汽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1766.9U CN216020451U (zh) 2021-09-28 2021-09-28 蒸汽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20451U true CN216020451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46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71766.9U Active CN216020451U (zh) 2021-09-28 2021-09-28 蒸汽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204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45850B2 (ja) 炊飯器
CN210446648U (zh) 烹饪器具的盛放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020451U (zh) 蒸汽烹饪器具
CN208371521U (zh) 一种蒸汽加热式电饭煲
CN210446647U (zh) 烹饪器具
CN110367833B (zh) 一种饭煲的控制方法
CN115868780A (zh) 蒸汽烹饪器具
CN112006523B (zh) 烹饪器具的盛放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1380742U (zh) 烹饪器具
CN112006522B (zh) 烹饪器具、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附件以及控制方法
CN213524806U (zh) 烹饪器具
CN211795829U (zh) 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
CN213850036U (zh) 一种可蒸煮的食品加工机
CN210870991U (zh) 烹饪器具及其烹饪附件
CN110754919A (zh) 电饭煲及其烹饪方法
CN213850041U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11673701U (zh) 一种电饭煲
CN214631612U (zh) 一种方便清洗的烹饪器具
CN212438236U (zh) 蒸汽烹饪锅具及蒸汽饭煲
CN213850042U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13850040U (zh) 一种高效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11269921U (zh) 一种饭煲
CN216797329U (zh) 用于制作低糖饭的烹饪器具
CN219846066U (zh) 一种高温速蒸锅
CN220384864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