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1883U - 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 - Google Patents
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21883U CN215921883U CN202122638368.9U CN202122638368U CN215921883U CN 215921883 U CN215921883 U CN 215921883U CN 202122638368 U CN202122638368 U CN 202122638368U CN 215921883 U CN215921883 U CN 2159218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cylinder
- cross beam
- head
- supporting portion
- mechanism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涉及氢燃料车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瓶固定机构,包括:横梁、捆绑件、紧固件和垫块;捆绑件具有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并使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相对;垫块安装在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之间,紧固件穿过横梁、第一端头、垫块和第二端头,并使第一端头和垫块被挤压在横梁和第二端头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不仅可以使气瓶相对于横梁固定,而且可减缓冲击力在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之间传递,能够缓解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因磨损而产生松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捆绑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氢燃料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
背景技术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为延长续航里程,通常需要装备大容量氢气瓶。气瓶在充放气的过程中,气瓶会产生热量,由此将导致气瓶发生膨胀和收缩。在气瓶膨胀时,捆绑气瓶的器件处于捆绑力过大的状态;在气瓶收缩时,捆绑气瓶的拉带将处于松弛状态,由此将导致气瓶松动的技术问题。
此外,气瓶固定时需要先将气瓶通过拉带进行捆绑,再将拉带固定安装在车辆的横梁上,由此导致气瓶固定安装步骤较为繁琐。当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振动时,振动冲击将通过横梁传递至气瓶,因振动冲击容易导致气瓶产生松动,进而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以缓解气瓶固定步骤繁琐,且气瓶易产生松动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瓶固定机构,包括:横梁、捆绑件、紧固件和垫块;
所述捆绑件具有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所述第一端头与所述第二端头相对;
所述垫块安装在所述第一端头和所述第二端头之间,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横梁、所述第一端头、所述垫块和所述第二端头,并使所述第一端头和所述垫块被挤压在所述横梁和所述第二端头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紧固件上安装有弹性器件,所述弹性器件具有使所述横梁与所述第一端头保持紧密贴合的趋势。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和螺母;
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端头、所述垫块、所述第一端头和所述横梁,且所述螺栓的端头抵接于所述第二端头背离所述第一端头的端面;
所述螺母安装在所述螺栓上,所述弹性器件被挤压在所述螺母和所述横梁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螺栓上套设有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所述弹性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之间;
所述第一垫圈背离所述弹性器件的端面抵接于所述横梁,所述第二垫圈背离所述弹性器件的端面抵接于所述螺母。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横梁包括内部中空的梁体。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端头向朝向所述横梁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镂空区,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抵接于所述横梁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自所述第一端头向接近所述横梁的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间距递增。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捆绑件包括: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
所述第一带体上设有所述第一端头,所述第二带体设有所述第二端头,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用于共同围设并固定氢气罐。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捆绑件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端头,所述捆绑件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二端头;
所述捆绑件用于固定氢气罐。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氢燃料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气瓶固定机构,所述捆绑件内安装有氢气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捆绑件具有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且捆绑件围设形成捆绑区,并使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相对,垫块安装在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之间,紧固件穿过横梁、第一端头、垫块和第二端头,并使第一端头和垫块被挤压在横梁和第二端头之间,可以使气瓶相对于横梁固定,通过垫块可减缓冲击力在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之间传递,能够缓解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因磨损而产生松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捆绑的稳定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瓶固定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瓶固定机构和氢气罐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气瓶固定机构和氢气罐的剖视图。
图标:100-横梁;200-捆绑件;201-第一端头;202-第二端头;203-第一支撑部;204-第二支撑部;210-第一带体;220-第二带体;300-紧固件;310-螺栓;320-螺母;330-第一垫圈;340-第二垫圈;400-垫块;500-弹性器件;600-氢气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公式中的物理量,如无单独标注,应理解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基本量,或者,由基本量通过乘、除、微分或积分等数学运算导出的导出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瓶固定机构,包括:横梁100、捆绑件200、紧固件300和垫块400;
捆绑件200具有第一端头201和第二端头202,并使第一端头201与第二端头202相对;
垫块400安装在第一端头201和第二端头202之间,紧固件300穿过横梁100、第一端头201、垫块400和第二端头202,并使第一端头201和垫块400被挤压在横梁100和第二端头202之间。
具体的,第一端头201与第二端头202通过紧固件300连接,并且,紧固件300将捆绑件200固定连接在横梁100上。在使用捆绑件200捆绑固定氢气罐600时,通过紧固件300可使第一端头201与第二端头202连接,且可使捆绑件200相对于横梁100固定,由此简化了对氢气罐600进行固定安装的步骤。此外,安装在第一端头201和第二端头202之间的垫块400可以减缓冲击力在第一端头201和第二端头202之间传递,由此能够缓解第一端头201与第二端头202因相对移动而产生磨损,且可避免因磨损而产生松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对氢气罐600捆绑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紧固件300上安装有弹性器件500,弹性器件500具有使横梁100与第一端头201保持紧密贴合的趋势。
具体的,弹性器件500包括弹簧或弹性垫,在弹性器件500的弹力作用下,横梁100与第一端头201具有保持相贴合的趋势,进而可以避免捆绑件200相对于横梁100产生松动。当受到外部振动影响时,捆绑件200相对于横梁100移动,过程中弹性器件500起到缓震的作用。
进一步的,紧固件300包括:螺栓310和螺母320;
螺栓310依次穿过第二端头202、垫块400、第一端头201和横梁100,且螺栓310的端头抵接于第二端头202背离第一端头201的端面;
螺母320安装在螺栓310上,弹性器件500被挤压在螺母320和横梁100之间。
具体的,旋拧螺母320绕螺栓310转动,从而可使螺母320沿螺栓310的轴向移动。在紧固螺母320时,螺母320挤压弹性器件500,从而使弹性器件500对横梁100的压力增大,进而增大第二端头202、第一端头201和横梁100的压紧力。随着螺母320被旋紧,弹性器件500的压缩程度增大,弹性器件500的弹力增大,第二端头202和第一端头201对垫块400的夹紧力增大,第一端头201与横梁100之间的压紧力增大,由此提高了捆绑件200相对于横梁100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螺栓310上套设有第一垫圈330和第二垫圈340,弹性器件500位于第一垫圈330和第二垫圈340之间;
第一垫圈330背离弹性器件500的端面抵接于横梁100,第二垫圈340背离弹性器件500的端面抵接于螺母320。
弹性器件500被夹持在第一垫圈330和第二垫圈340之间,第一垫圈330和第二垫圈340分别套设在螺栓310上,通过螺栓310确保第一垫圈330和第二垫圈340无偏斜,并通过第一垫圈330和第二垫圈340共同挤压弹性器件500,从而避免弹性器件500因被挤压而产生偏斜。
如图1和图2所示,横梁100包括内部中空的梁体,梁体内部中空,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而且可以在受到振动时更好地缓冲振动带来的冲击,有助于提高对氢气罐600固定支撑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第一端头201向朝向横梁10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支撑部203和第二支撑部204,第一支撑部203与第二支撑部204之间形成镂空区,且第一支撑部203和第二支撑部204分别抵接于横梁100上。
具体的,通过第一支撑部203和第二支撑部204共同支撑在第一端头201和横梁100之间,从而避免第一端头201与横梁100直接面接触,通过第一支撑部203和第二支撑部204共同传递支撑力和振动冲击,可以达到缓震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自第一端头201向接近横梁100的方向,第一支撑部203与第二支撑部204的间距递增。
当受到外力作用,第一端头201与横梁100向相互接近方向产生挤压作用时,第一支撑部203与第二支撑部204分别沿横梁100的表面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由此使第一支撑部203与第二支撑部204之间的夹角增大;当第一端头201与横梁100向相互接近的冲击力消失时,第一支撑部203和第二支撑部204分别回弹,从而使第一支撑部203和第二支撑部204保持共同支撑在第一端头201和横梁100之间的状态,不仅确保了气瓶固定机构的稳定,而且提高了第一支撑部203与第二支撑部204的缓震性能。
如图2所示,捆绑件200包括:第一带体210和第二带体220;
第一带体210上设有第一端头201,第二带体220设有第二端头202,第一带体210与第二带体220用于共同围设并固定氢气罐600。
具体的,第一带体21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头201,第二带体2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端头202,两个第一端头201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二端头202连接,从而使第一带体210与第二带体220之间围设形成捆绑区。
如图3所示,捆绑件200的一端设有第一端头201,捆绑件20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端头202;捆绑件200用于固定氢气罐600。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氢燃料车辆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气瓶固定机构,捆绑件200的捆绑区内安装有氢气罐60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氢燃料车辆具备上述气瓶固定机构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氢气罐600内部设有铝合金内胆,当加氢时,由于快速向氢气罐600内部充装气体,导致氢气罐600温度升高,氢气罐600会发生热膨胀。当氢气罐600产生膨胀时,捆绑件200的捆绑区被撑大,第一端头201与第二端头202之间的距离增大,弹性器件500被压缩,在弹性器件500的弹力作用下,捆绑件200相对于横梁100仍然能够保持稳固。随着车辆运行,氢气罐600内氢气不断消耗,氢气罐600的温度不断降低,进而氢气罐600会出现收缩现象,弹性器件500回弹,并使垫块400被夹紧第一端头201和第二端头202,由此可确保捆绑件200对氢气罐600保持捆绑稳定的状态,避免氢气罐600产生松动,保证储氢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00)、捆绑件(200)、紧固件(300)和垫块(400);
所述捆绑件(200)具有第一端头(201)和第二端头(202),所述第一端头(201)与所述第二端头(202)相对;
所述垫块(400)安装在所述第一端头(201)和所述第二端头(202)之间,所述紧固件(300)穿过所述横梁(100)、所述第一端头(201)、所述垫块(400)和所述第二端头(202),并使所述第一端头(201)和所述垫块(400)被挤压在所述横梁(100)和所述第二端头(20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300)上安装有弹性器件(500),所述弹性器件(500)具有使所述横梁(100)与所述第一端头(201)保持紧密贴合的趋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300)包括:螺栓(310)和螺母(320);
所述螺栓(310)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端头(202)、所述垫块(400)、所述第一端头(201)和所述横梁(100),且所述螺栓(310)的端头抵接于所述第二端头(202)背离所述第一端头(201)的端面;
所述螺母(320)安装在所述螺栓(310)上,所述弹性器件(500)被挤压在所述螺母(320)和所述横梁(10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310)上套设有第一垫圈(330)和第二垫圈(340),所述弹性器件(500)位于所述第一垫圈(330)和所述第二垫圈(340)之间;
所述第一垫圈(330)背离所述弹性器件(500)的端面抵接于所述横梁(100),所述第二垫圈(340)背离所述弹性器件(500)的端面抵接于所述螺母(3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00)包括内部中空的梁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头(201)向朝向所述横梁(10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支撑部(203)和第二支撑部(204),所述第一支撑部(203)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4)之间形成镂空区,且所述第一支撑部(203)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04)分别抵接于所述横梁(100)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端头(201)向接近所述横梁(100)的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部(203)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04)的间距递增。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件(200)包括:第一带体(210)和第二带体(220);
所述第一带体(210)上设有所述第一端头(201),所述第二带体(220)设有所述第二端头(202),所述第一带体(210)与所述第二带体(220)用于共同围设并固定氢气罐(600)。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件(200)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端头(201),所述捆绑件(200)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二端头(202);
所述捆绑件(200)用于固定氢气罐(600)。
10.一种氢燃料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氢燃料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气瓶固定机构,所述捆绑件(200)内安装有氢气罐(6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38368.9U CN215921883U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38368.9U CN215921883U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21883U true CN215921883U (zh) | 2022-03-01 |
Family
ID=80403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638368.9U Active CN215921883U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21883U (zh) |
-
2021
- 2021-10-29 CN CN202122638368.9U patent/CN2159218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921883U (zh) | 气瓶固定机构及氢燃料车辆 | |
CN210283873U (zh) | 一种悬置胶垫总成 | |
CN213393283U (zh) | 一种耐冲击节能型电动车减震器 | |
CN113725546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防护装置 | |
CN217396237U (zh) | 容器固定机构及新能源车辆 | |
CN206690819U (zh) | 一种后悬架装置 | |
CN212873144U (zh) | 一种多功能液晶显示屏 | |
CN214028185U (zh) | 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固定轻量化支架 | |
CN214928812U (zh) | 悬架系统缓冲块组件、悬架系统及汽车 | |
CN219591118U (zh) | 减震结构及车载硬盘盒 | |
CN219728104U (zh) | 一种汽车蓄电池固定机构 | |
CN221800463U (zh) | 一种减损型液压汽车减震器 | |
CN221623686U (zh) |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汽车护板 | |
CN220662655U (zh) | 后地板面板及车辆 | |
KR20210058151A (ko) | 배터리 케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
CN214928797U (zh) | 一种新型空气悬挂系统 | |
CN216684177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减震弹簧 | |
CN110722979A (zh) | 一种客车散热器支架 | |
CN214928934U (zh) | 一种用于氢系统整车安装的减震结构 | |
CN221393372U (zh) | 吸能环抱式汽车防撞梁 | |
CN218257615U (zh) | 一种钢板橡胶复合板簧 | |
CN213565401U (zh) | 一种带有减震的后置蓄电池箱体 | |
CN213451457U (zh) | 一种汽车底盘减震器支架 | |
CN216342642U (zh) | 一种活塞压缩机减震结构 | |
CN209977154U (zh) | 一种汽车降噪用减震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