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13314U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13314U CN215913314U CN202122523317.1U CN202122523317U CN215913314U CN 215913314 U CN215913314 U CN 215913314U CN 202122523317 U CN202122523317 U CN 202122523317U CN 215913314 U CN215913314 U CN 2159133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wave
- resonant
- resonant cavity
- column
- aeros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1 or the li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设有谐振腔;第一谐振柱,设置于谐振腔内,位于谐振腔的顶部,第一谐振柱的内部中空并用于放置气溶胶产生基质;第二谐振柱,设置于谐振腔内,位于谐振腔的底部;微波组件,设置于壳体,微波组件包括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第一微波导入部用于向谐振腔的顶部馈入微波,第二微波导入部用于向谐振腔的底部馈入微波。本实用新型可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两个位置进行加热,可提升对于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加热效率,进而加快气溶胶的产生,并且能够提升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加热均匀性,进而提升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溶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从谐振腔馈入微波,但微波一般作用于被雾化对象(如气溶胶产生基质)的一个位置,存在雾化对象加热不均匀,且雾化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设有谐振腔;第一谐振柱,设置于谐振腔内,位于谐振腔的顶部,第一谐振柱的内部中空并用于放置气溶胶产生基质;第二谐振柱,设置于谐振腔内,位于谐振腔的底部;微波组件,设置于壳体,微波组件包括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第一微波导入部用于向谐振腔的顶部馈入微波,第二微波导入部用于向谐振腔的底部馈入微波。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第一谐振柱、第二谐振柱和微波组件。其中,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谐振腔,谐振腔内部导电;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均设置在谐振腔内,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用于传递微波以及调整谐振频率,并且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与谐振腔内壁接触导电。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的外壁导电;第一谐振柱位于谐振腔的顶部,第二谐振柱位于谐振腔的底部。此外,第一谐振柱的内部中空,进而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可安装到第一谐振柱的内部,并且保证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部分位于谐振腔内。此外,第二谐振柱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空心的。
进一步地,微波组件包括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其中,第一微波导入部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并与第一谐振柱配合;第二微波导入部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并与第二谐振柱配合。在气溶胶产生装置使用过程中,第一微波导入部将微波组件所产生的微波导入到谐振腔的顶部,第二微波导入部将微波组件所产生的微波导入到谐振腔的底部。
这样,通过第一微波导入部导入到谐振腔内的微波可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第一位置,通过第二微波导入部导入到谐振腔内的微波可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第二位置。并且,上述第一位置高于第二位置。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在使用时可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两个位置进行加热,并可同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顶部和底部。这样,可极大程度上提升对于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加热效率,进而加快气溶胶的产生,提升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工作效率。
此外,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能够作为导体,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示例性地,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由铜、铝、铁等或其合金制成。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用于传输微波以及提高微波传输速率,微波在谐振腔内传导时不易出现衰减。
并且,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能够引导微波传输至气溶胶产生基质,使得微波能够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气溶胶产生基质吸收微波,气溶胶产生基质中的极性份子快速震荡转化为热能,从而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同时,气溶胶产生基质也能够有一部分伸入谐振腔,避免微波传递至壳体外而发生泄漏,避免对用户造成伤害。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谐振柱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谐振腔相连通,并与第二谐振柱的顶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隔;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自第一开口伸入第一谐振柱内,并自第二开口伸入谐振腔内。
在该设计中,第一谐振柱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中,第一谐振柱顶部的第一开口可供用户将气溶胶产生基质插入到第一谐振柱的内部;第一谐振柱底部的第二开口与谐振腔相连通,并且第二开口与位于谐振腔底部的第二谐振柱的顶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隔。这样,使得位于第一谐振柱内部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伸入到谐振腔内部。这样,在气溶胶产生装置使用过程中,可保证微波组件所提供的微波能够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中的极性份子快速震荡转化为热能,从而加热气溶胶产生装置。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微波组件还包括:微波发射源,微波发射源连接于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
在该设计中,微波组件还包括微波发射源。其中,微波发射源与上述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相连接,进而使得微波发射源所产生的微波分别经由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导入到谐振腔内。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微波发射源包括:第一微波发射源,与第一微波导入部相连接;第二微波发射源,与第二微波导入部相连接。
在该设计中,微波发射源包括第一微波发射源和第二微波发射源。其中,第一微波发射源与第一微波导入部相连接,并且第一微发射源所产生的微波可通过第一微波导入部导入到谐振腔的顶部;第二微波发射源与第二微波导入部相连接,并且第二微发射源所产生的微波可通过第二微波导入部导入到谐振腔的底部。
这样,通过彼此独立的第一微波发射源和第二微波发射源来分别产生微波,使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具体地,可以通过第一微波发射源与第一微波导入部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顶部;还可以通过第二微波发射源与第二微波导入部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底部;还可以通过第一微波发射源与第一微波导入部、以及通过第二微波发射源与第二微波导入部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顶部和底部。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微波导入部设置于谐振腔的侧壁;和/或第二微波导入部设置于谐振腔的侧壁。
在该设计中,第一微波导入部设置于谐振腔的侧壁,进而将微波组件所产生的微波从谐振腔的侧方导入到谐振腔的内部;对应地,第二微波导入部设置于谐振腔的侧壁,进而将微波组件所产生微波从谐振腔的侧方导入到谐振腔的内部。并且,将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设置在谐振腔的侧壁,以合理分布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的位置,降低整个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长度。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第一谐振柱;和/或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第二谐振柱。
在该设计中,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第一谐振柱,并且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直接与第一谐振柱导电;这样,微波组件所产生的部分微波可通过第一微波导入部直接导入到第一谐振柱。对应地,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第二谐振柱,并且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直接与第二谐振柱导电;这样微波组件所产生的部分微波可通过第二微波导入部直接导入到第二谐振柱。
这样,经过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导入的微波,可直接作用于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上,一方面可降低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的长度,另一方面可快速将微波传导至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避免造成微波损耗。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谐振腔的顶壁;和/或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谐振腔的底壁。
在该设计中,第一微波导入部呈L型,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谐振腔的顶壁,并且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直接与谐振腔的顶壁导电;这样,微波组件所产生的部分微波可通过第一微波导入部直接导入到谐振腔的顶壁。对应地,第二微波导入部呈L型,并且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直接与谐振腔的底壁导电;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谐振腔的底壁,这样微波组件所产生的部分微波可通过第二微波导入部直接导入到谐振腔的底壁。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谐振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凹陷部,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位于第一凹陷部内;和/或谐振腔的底壁设置有第二凹陷部,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位于第二凹陷部内。
在该设计中,谐振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凹陷部,并且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位于第一凹陷部内。这样,第一凹陷部能够对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起到防护作用,避免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与其它部件接触,提高微波雾化加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在该设计中,谐振腔的底壁设置有第二凹陷部,并且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位于第二凹陷部内。这样,第二凹陷部能够对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起到防护作用,避免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与其它部件接触,提高微波雾化加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谐振柱的中心线和谐振腔的中心线重合;第二谐振柱的中心线和谐振腔的中心线重合。
在该设计中,第一谐振柱和谐振腔均为规则形状;示例性地,第一谐振柱和谐振腔均为圆柱体,第一谐振柱的中心线和谐振腔的中心线重合。也即第一谐振柱的轴线和谐振腔的轴线重合,通过设置第一谐振柱和谐振腔的中心重合,使得第一谐振柱和气溶胶产生基质的中心重合,这就使得由第一谐振柱传导的微波能够更多的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通过将微波集中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气溶胶产生基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加热,有利于实现即时加热。
在该设计中,第二谐振柱和谐振腔均为规则形状;示例性地,第二谐振柱和谐振腔均为圆柱体,第二谐振柱的中心线和谐振腔的中心线重合。也即第二谐振柱的轴线和谐振腔的轴线重合,通过设置第二谐振柱和谐振腔的中心重合,使得第二谐振柱和气溶胶产生基质的中心重合,这就使得由第二谐振柱传导的微波能够更多的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通过将微波集中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气溶胶产生基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加热,有利于实现即时加热。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谐振柱连接于谐振腔的顶壁;和/或第二谐振柱连接于谐振腔的底壁。
在该设计中,第一谐振柱连接于谐振腔的顶壁。这样,一方面可保证第一谐振柱的稳定连接,另一方面可保证第一谐振柱可直接从谐振腔的顶部来传导微波,进而提升对微波的传导效果。
在该设计中,第二谐振柱连接于谐振腔的底壁。这样,一方面可保证第二谐振柱的稳定连接,另一方面可保证第二谐振柱可直接从谐振腔的底壁来传导微波,进而提升对微波的传导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谐振柱与谐振腔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第二谐振柱与谐振腔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
在该设计中,第一谐振柱与谐振腔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以保证第一谐振柱与谐振腔的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第二谐振柱与谐振腔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以保证第二谐振柱与谐振腔的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谐振腔为圆柱腔。
在该设计中,谐振腔为圆柱腔。此外,上述第一谐振柱与第二谐振柱均为圆柱结构。这样,将第一谐振柱的中心线和谐振腔的中心线重合,将第二谐振柱的中心线和谐振腔的中心线重合。在微波传播的过程中,进而保证微波均匀地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四周,进而提升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加热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壳体为金属壳体。
在该设计中,壳体为金属壳体。示例性地,壳体由铜、铝、铁等或其合金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简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简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之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之三;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之四;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所加热的气溶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使用过程中气溶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温度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壳体,104谐振腔,106第一谐振柱,108第二谐振柱,110微波组件,112第一微波导入部,114第二微波导入部,116第一凹陷部,118第二间隔,120第三间隔,200气溶胶产生基质,202第一位置,204第二位置,300气溶胶,400安装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中,图1和图2中隐藏了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图10中线段L1表示第一位置202的加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关系,图10中线段L2表示第二位置204的加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关系。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102、第一谐振柱106、第二谐振柱108和微波组件110。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2的内部设置有谐振腔104,谐振腔104内部导电;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均设置在谐振腔104内,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用于传递微波以及调整谐振频率,并且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与谐振腔104内壁接触导电。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的外壁导电;第一谐振柱106位于谐振腔104的顶部,第二谐振柱108位于谐振腔104的底部。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谐振柱106的内部中空,进而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可安装到第一谐振柱106的内部,并且保证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至少部分位于谐振腔104内。此外,第二谐振柱108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空心的。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微波组件110包括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其中,第一微波导入部112设置在壳体102的顶部,并与第一谐振柱106配合,第二微波导入部114设置在壳体102的顶部,并与第二谐振柱108配合。在气溶胶产生装置使用过程中,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将微波组件110所产生的微波导入到谐振腔104的顶部,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将微波组件110所产生的微波导入到谐振腔104的底部。
这样,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通过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导入到谐振腔104内的微波可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一位置202,通过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导入到谐振腔104内的微波可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二位置204。并且,上述第一位置202高于第二位置204。
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在使用时可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至少两个位置进行加热,并可同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顶部和底部。这样,可极大程度上提升对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加热效率,进而加快气溶胶300的产生,提升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工作效率。
此外,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能够作为导体,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示例性地,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由铜、铝、铁等或其合金制成。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用于传输微波以及提高微波传输速率,微波在谐振腔104内传导时不易出现衰减。
并且,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能够引导微波传输至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使得微波能够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吸收微波,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中的极性份子快速震荡转化为热能,从而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同时,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也能够有一部分伸入谐振腔104,避免微波传递至壳体102外而发生泄漏,避免对用户造成伤害。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2、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一谐振柱106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中,第一谐振柱106顶部的第一开口可供用户将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插入到第一谐振柱106的内部;第一谐振柱106底部的第二开口与谐振腔104相连通,并且第二开口与位于谐振腔104底部的第二谐振柱108的顶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隔。
这样,使得位于第一谐振柱106内部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伸入到谐振腔104内部。这样,在气溶胶产生装置使用过程中,可保证微波组件110所提供的微波能够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中的极性份子快速震荡转化为热能,从而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
具体地,如图9所示,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包括顶部的第一位置202和底部的第二位置204。此外,在使用过程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需要安装到安装结构400内部的。也即,在气溶胶产生装置工作过程中,用户将安装有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安装结构400插入到第一谐振柱106,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位于谐振腔104的内部,并位于第一谐振柱106与第二谐振柱108之间。这样,通过第一谐振柱106传导的微波直接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顶部的第一位置202,通过第二谐振柱108传导的微波直接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顶部的第二位置204。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微波组件110还包括微波发射源(图中未示出)。其中,微波发射源与上述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相连接,进而使得微波发射源所产生的微波分别经由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导入到谐振腔104内。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微波发射源包括第一微波发射源(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微波发射源(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微波发射源与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相连接,并且第一微发射源所产生的微波可通过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导入到谐振腔104的顶部;第二微波发射源与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相连接,并且第二微发射源所产生的微波可通过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导入到谐振腔104的底部。
这样,通过彼此独立的第一微波发射源和第二微波发射源来分别产生微波,使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进行加热。具体地,如图7所示,可以通过第一微波发射源与第一微波导入部112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顶部,这样率先在第一位置202时产生气溶胶300。如图6所示,还可以通过第二微波发射源与第二微波导入部114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底部,这样率先在第二位置204时产生气溶胶300胶。如图8所示,还可以通过第一微波发射源与第一微波导入部112、以及通过第二微波发射源与第二微波导入部114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顶部和底部,这样同时在第一位置202和第二位置204时产生气溶胶300。
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微波导入部112设置于谐振腔104的侧壁,进而将微波组件110所产生的微波从谐振腔104的侧方导入到谐振腔104的内部;对应地,第二微波导入部114设置于谐振腔104的侧壁,进而将微波组件110所产生微波从谐振腔104的侧方导入到谐振腔104的内部。并且,将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设置在谐振腔104的侧壁,以合理分布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位置,降低整个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3所示,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的导入端朝向第一谐振柱106,并且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的导入端直接与第一谐振柱106导电;这样,微波组件110所产生的部分微波可通过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直接导入到第一谐振柱106。
对应地,如图3所示,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导入端朝向第二谐振柱108,并且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导入端直接与第二谐振柱108导电;这样微波组件110所产生的部分微波可通过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直接导入到第二谐振柱108。
这样,经过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导入的微波,可直接作用于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上,一方面可降低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长度,另一方面可快速将微波传导至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避免造成微波损耗。
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4所示,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呈L型,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的导入端朝向谐振腔104的顶壁,并且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的导入端直接与谐振腔104的顶壁导电;这样,微波组件110所产生的部分微波可通过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直接导入到谐振腔104的顶壁。
对应地,如图4所示,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呈L型,并且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导入端直接与谐振腔104的底壁导电;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导入端朝向谐振腔104的底壁,这样微波组件110所产生的部分微波可通过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直接导入到谐振腔104的底壁。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谐振腔104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16,并且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的导入端位于第一凹陷部116内。这样,第一凹陷部116能够对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的导入端起到防护作用,避免第一微波导入部112的导入端与其它部件接触,提高微波雾化加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对应地,谐振腔104的底壁设置有第二凹陷部(图中未示出),并且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导入端位于第二凹陷部内。这样,第二凹陷部能够对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导入端起到防护作用,避免第二微波导入部114的导入端与其它部件接触,提高微波雾化加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谐振柱106和谐振腔104均为规则形状;示例性地,第一谐振柱106和谐振腔104均为圆柱体,第一谐振柱106的中心线和谐振腔104的中心线重合。也即第一谐振柱106的轴线和谐振腔104的轴线重合,通过设置第一谐振柱106和谐振腔104的中心重合,使得第一谐振柱106和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中心重合,这就使得由第一谐振柱106传导的微波能够更多的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通过将微波集中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加热,有利于实现即时加热。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谐振柱108和谐振腔104均为规则形状;示例性地,第二谐振柱108和谐振腔104均为圆柱体,第二谐振柱108的中心线和谐振腔104的中心线重合。也即第二谐振柱108的轴线和谐振腔104的轴线重合,通过设置第二谐振柱108和谐振腔104的中心重合,使得第二谐振柱108和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中心重合,这就使得由第二谐振柱108传导的微波能够更多的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通过将微波集中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加热,有利于实现即时加热。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谐振柱108连接于谐振腔104的底壁。这样,一方面可保证第二谐振柱108的稳定连接,另一方面可保证第二谐振柱108可直接从谐振腔104的底壁来传导微波,进而提升对微波的传导效果。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谐振柱106与谐振腔104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118,以保证第一谐振柱106与谐振腔104的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
对应地,如图2所示,第二谐振柱108与谐振腔104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120,以保证第二谐振柱108与谐振腔104的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谐振腔104为圆柱腔。此外,上述第一谐振柱106与第二谐振柱108均为圆柱结构。这样,将第一谐振柱106的中心线和谐振腔104的中心线重合,将第二谐振柱108的中心线和谐振腔104的中心线重合。在微波传播的过程中,进而保证微波均匀地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四周,进而提升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加热效果。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壳体102为金属壳体。示例性地,壳体102由铜、铝、铁等或其合金制成。
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在壳体102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谐振腔104,谐振腔104的形状为圆柱形,谐振腔104内部导电,一般为金属。在谐振腔104的中轴线上存在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用于传递微波及调整谐振频率。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与谐振腔104的内部接触导电。位于底部的第二谐振柱108可以是实心,也可以是空心,第二谐振柱108的外侧导电。位于顶部的第一谐振柱106是空心,第一谐振柱106的外侧导电,第一谐振柱106的内部则中空,可以让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微波组件110包括两个微波导入部,第二微波导入部114位于谐振腔104的底部,第一微波导入部112位于谐振腔104的顶部。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可以是L形,导入端可以与谐振腔104相连(导电),也可以是直接与第一谐振柱106和第二谐振柱108相连。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与外部的微波发射源相连通。工作时,第一微波导入部112和第二微波导入部114可以同时馈入微波,也可以不同时馈入微波。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在气溶胶产生装置工作时,初始时顶部的第一微波导入部112馈入微波,底部的第二微波导入部114不馈入;此时,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一位置202进行加热,保持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一位置202的温度为第一温度T1。而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一位置202加热一定程度时,底部的第二微波导入部114馈入微波,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二位置204进行加热,保持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一位置202的温度为第二温度T2。进一步地,在向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二位置204馈入微波的同时,顶部的第一微波导入部112也馈入微波,保持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一位置202的温度为第三温度T3。具体地,上述第三温度T3第一第一温度T1,第二温度T2高于高于温度。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在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一位置202和第二位置204同时加热时,可以让微波场分布的更均匀,从而让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被充分加热;并且,可以实现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一位置202先被雾化,之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第二位置204被雾化,有利于口感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谐振腔;
第一谐振柱,设置于所述谐振腔内,位于所述谐振腔的顶部,所述第一谐振柱的内部中空并用于放置气溶胶产生基质;
第二谐振柱,设置于所述谐振腔内,位于所述谐振腔的底部;
微波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微波组件包括第一微波导入部和第二微波导入部,所述第一微波导入部用于向所述谐振腔的顶部馈入微波,所述第二微波导入部用于向所述谐振腔的底部馈入微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谐振柱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谐振腔相连通,并与所述第二谐振柱的顶部之间存在第一间隔;
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自所述第一开口伸入所述第一谐振柱内,并自所述第二开口伸入所述谐振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组件还包括:
微波发射源,所述微波发射源连接于所述第一微波导入部和所述第二微波导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发射源包括:
第一微波发射源,与所述第一微波导入部相连接;
第二微波发射源,与所述第二微波导入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微波导入部设置于所述谐振腔的侧壁;和/或
第二微波导入部设置于所述谐振腔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所述第一谐振柱;和/或
所述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所述第二谐振柱。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所述谐振腔的顶壁;和/或
所述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朝向所述谐振腔的底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谐振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和/或
所述谐振腔的底壁设置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微波导入部的导入端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谐振柱的中心线和所述谐振腔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第二谐振柱的中心线和所述谐振腔的中心线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谐振柱连接于所述谐振腔的顶壁;和/或
所述第二谐振柱连接于所述谐振腔的底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谐振柱与所述谐振腔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所述第二谐振柱与所述谐振腔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谐振腔为圆柱腔;和/或
所述壳体为金属壳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23317.1U CN215913314U (zh) | 2021-10-20 | 2021-10-20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JP2024523270A JP2024536559A (ja) | 2021-10-20 | 2022-09-20 |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と制御装置、及び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
EP22882537.8A EP4417070A1 (en) | 2021-10-20 | 2022-09-20 |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therefor,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PCT/CN2022/119935 WO2023065926A1 (zh) | 2021-10-20 | 2022-09-20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
KR1020247016578A KR20240090543A (ko) | 2021-10-20 | 2022-09-20 |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이의 제어 방법과 제어 장치, 및 판독가능 저장매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23317.1U CN215913314U (zh) | 2021-10-20 | 2021-10-20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13314U true CN215913314U (zh) | 2022-03-01 |
Family
ID=80405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23317.1U Active CN215913314U (zh) | 2021-10-20 | 2021-10-20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13314U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65926A1 (zh) * | 2021-10-20 | 2023-04-27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3165209A1 (zh) * | 2022-03-04 | 2023-09-07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微波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和气溶胶生成系统 |
WO2023178565A1 (zh) * | 2022-03-23 | 2023-09-2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WO2023178566A1 (zh) * | 2022-03-23 | 2023-09-2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WO2023179104A1 (zh) * | 2022-03-21 | 2023-09-28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WO2024001297A1 (zh) * | 2022-06-27 | 2024-01-04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方法、装置、计算机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 |
WO2024092580A1 (zh) * | 2022-11-02 | 2024-05-10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微波加热组件 |
WO2024098455A1 (zh) * | 2022-11-07 | 2024-05-16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微波加热组件 |
WO2024098456A1 (zh) * | 2022-11-07 | 2024-05-16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微波加热组件 |
WO2024145843A1 (zh) * | 2023-01-04 | 2024-07-11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微波加热组件 |
-
2021
- 2021-10-20 CN CN202122523317.1U patent/CN21591331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65926A1 (zh) * | 2021-10-20 | 2023-04-27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3165209A1 (zh) * | 2022-03-04 | 2023-09-07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微波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和气溶胶生成系统 |
WO2023179104A1 (zh) * | 2022-03-21 | 2023-09-28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WO2023178565A1 (zh) * | 2022-03-23 | 2023-09-2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WO2023178566A1 (zh) * | 2022-03-23 | 2023-09-2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WO2024001297A1 (zh) * | 2022-06-27 | 2024-01-04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方法、装置、计算机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 |
WO2024092580A1 (zh) * | 2022-11-02 | 2024-05-10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微波加热组件 |
WO2024098455A1 (zh) * | 2022-11-07 | 2024-05-16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微波加热组件 |
WO2024098456A1 (zh) * | 2022-11-07 | 2024-05-16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微波加热组件 |
WO2024145843A1 (zh) * | 2023-01-04 | 2024-07-11 | 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微波加热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913314U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
US6388225B1 (en) | Plasma torch with a microwave transmitter | |
CN216165164U (zh) | 气溶胶固定装置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JP3553021B2 (ja) | マイクロウエーブプラズマバーナー | |
CN105979693A (zh) | 一种大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 |
EP3121519B1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input/output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emiconductor microwave generator for microwave oven, and microwave oven | |
WO2023202217A1 (zh) | 天线振子单元及天线阵列 | |
KR100266292B1 (ko) | 전자렌지 | |
CN115989896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3065926A1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 |
CN217161106U (zh) | 气溶胶产生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09801823A (zh) | 一种基于冷阴极的多注高次模注波互作用结构 | |
CN103606505A (zh) | 一种利用微波调制的冷阴极电子枪 | |
GB608952A (en) | Electron discharge device and radiator | |
WO2023206515A1 (zh) | 微波谐振加热系统及电子雾化装置、待加热物组件 | |
JPH11135251A (ja) | 電子レンジ | |
CN116998779A (zh) | 微波谐振加热系统及电子雾化装置、待加热物组件 | |
CN116998778A (zh) | 微波谐振加热装置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6717979U (zh) | 湿法消解装置 | |
KR200272370Y1 (ko) | 마그네트론의 음극선부 | |
CN221711204U (zh) | 一种微波谐振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KR102451250B1 (ko) | Rf 플라즈마 이온원 | |
JPS63250095A (ja) | マイクロ波放電光源装置 | |
CN101308750A (zh) | 用于磁控管输出装置的排气管 | |
JPH03173094A (ja) | 高周波加熱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