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49331U - 一种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49331U
CN215849331U CN202120386216.1U CN202120386216U CN215849331U CN 215849331 U CN215849331 U CN 215849331U CN 202120386216 U CN202120386216 U CN 202120386216U CN 215849331 U CN215849331 U CN 215849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cavity
mold core
moul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8621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蕊
王兵
刘健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per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per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per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per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8621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49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49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49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包括:模板本体,其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和下模板彼此接触闭合以在其间配合形成用于三通管的模腔;模芯本体,其位于模腔内并包括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第一模芯的一端接合至第二模芯的侧面并且另一端通过第一容置腔延伸超出模板本体;主体框架,其包围在模板本体的周侧并且其上设有定位机构、推拉机构和脱模机构;顶出机构,其连接至主体框架并且能够在上模板和下模板开模时使主体框架与上模板和下模板分离,以使脱模机构能够移动而带动第一模芯脱离第二模芯并从制得的三通管中抽出,推拉机构能够移动而脱离第二模芯。

Description

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被广泛应用于塑料产品加工行业,以利用塑料的可挤压性和可模塑性将注塑机注入的熔融塑料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塑料制品。其中,注塑模具通常包括动模板和定模板,动模板与定模板在合模时在其间形成有用于塑料制品的模腔,在开模时可将塑料制品取出。然而,现有技术中在制造管状塑料制品时,通常人工借助气枪辅助来将模芯从塑料制品中取出进而取出塑料制品,这就会导致模具的温度会因气枪变得不稳定而对塑料制品造成影响以及效率较低且人工成本较高的缺陷。
因此在本领域内温度较为稳定且效率较高以及人工成本较低的注塑模具存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部分问题的注塑模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模板本体,其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彼此接触闭合以在其间配合形成用于三通管的模腔以及分别连通至所述模腔的三个端口的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模芯本体,其位于所述模腔内并包括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所述第一模芯的一端接合至所述第二模芯的侧面并且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容置腔延伸超出所述模板本体;主体框架,其包围在所述模板本体的周侧并且其上设有定位机构、推拉机构和脱模机构,所述脱模机构连接至所述第一模芯延伸超出所述模板本体的端部,所述推拉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容置腔接合至所述第二模芯的一端以及所述定位机构通过所述第三容置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模芯的另一端;顶出机构,其连接至所述主体框架并且能够在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开模时使所述主体框架与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分离,以使所述脱模机构能够移动而带动所述第一模芯脱离所述第二模芯并从制得的三通管中抽出,所述推拉机构能够移动而脱离所述第二模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注塑模具通过借助安装在主体框架上的脱模机构可实现第一模芯的脱模,而仅需借助气枪等辅助工具实现第二模芯的脱模,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所需的人工和所使用的辅助工具,进而避免了对注塑模具的温度造成影响,保证了制得的三通管的结构和性能稳定。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简单且易于操作。
优选地,所述上模板上设有贯穿所述上模板并与所述模腔连通的主流道,其中,所述主流道连通至所述模腔的非端口区域。
优选地,所述主流道连通至所述模腔的中心区域。
优选地,所述模腔被设计为两个,所述模芯本体的数量被设计为两个而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模腔内。
优选地,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之间配合形成有连通至各所述模腔的分流道,所述主流道经由所述分流道与各所述模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脱模机构包括:导向杆,其安装至所述主体框架;脱模连接板,其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并连接至各所述模芯本体的第一模芯;油缸推杆,其连接至所述脱模连接板;脱模油缸,其连接至所述油缸推杆。
优选地,所述脱模机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向杆移动的限位件。
优选地,所述推拉机构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接合至各所述模芯本体的第二模芯,所述推拉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推杆,其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接合至所述第二模芯。
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定位杆,其包括自所述第二安装座朝所述模腔延伸的第一部段和横向于所述第一部段延伸的第二部段,所述第二部段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各所述模芯本体的第二模芯的另一端。
优选地,所述上模板面向所述下模板的表面可拆卸布置有上型腔嵌块,所述下模板面向所述上模板的表面可拆卸布置有与所述上型腔嵌块相互配合形成所述模腔的下型腔嵌块。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的一部分将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申请后显见的,另一部分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描述。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合模状态的注塑模具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注塑模具的上模板被省略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开模状态的注塑模具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的注塑模具的上模板和下模板被省略且处于第一脱模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3中的注塑模具处于第二脱模状态的注塑模具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注塑模具的上模板和下模板被省略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注塑模具;11-模板本体;111-上模板;112-下模板;1121-下型腔嵌块;1122-下模型腔;1123-第一下容置槽;1124-第二下容置槽,1125-第三下容置槽;1126-下流道;114-主流道;115-导向柱;116-导向孔;12-模芯本体;121-第一模芯;13-主体框架;131-定位块;14-三通管;141-旁通管段;142-直通管段;15-脱模机构;151-导向杆;152-脱模连接板;153-油缸推杆;154-脱模油缸;155-限位件;16-推拉机构;161-第一安装座;162-推杆;17-定位机构;171-第二安装座;172-定位杆;1721-第一部段;1722-第二部段;18-顶出机构;181-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注塑模具的示意性方案。尽管提供附图是为了呈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但附图不必按具体实施方案的尺寸绘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被放大、移除或局剖以更好地示出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附图中的部分构件可在不影响技术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位置调整。在说明书中出现的短语“在附图中”或类似用语不必参考所有附图或示例。
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接合”、“连接”及其类似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既包括两个部件借助中间层例如粘合剂、焊接剂等或中间件例如连接件、过渡件等间接地连接在一起,也包括两个部件不借助任何中间层例如粘合剂、焊接剂等或中间件例如连接件、过渡件等直接地连接在一起。
图1至图6以举例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1,该示例中的注塑模具1可用于制成管状的塑料制品,尤其是三通管14。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1可包括模板本体11、模芯本体12、主体框架13和顶出机构18。
具体说,如图1和2所示,模板本体11可包括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面向彼此的表面上分别设有上模型腔和下模型腔1122,从而在上模板111与下模板112彼此接触闭合时,即处于合模状态时,上模型腔和下模型腔1122配合形成用于三通管14的模腔。可以理解地,模腔也可被划分为分别用于形成如图4所示的三通管14的旁通管段141和直通管段142的第一成型部和第二成型部,第一成型部的一端连通至第二成型部的非端部区域尤其是中部区域,第一成型部的轴线与第二成型部的轴线成一定角度尤其是90度,并且模腔相应地具有三个端口,即第一成型部的远离第二成型部的端口以及第二成型部的两端口。
此外,如图1和2所示,上模板111面向下模板112的表面上还设有连通至上模型腔的第一上容置槽、第二上容置槽和第三上容置槽,下模板112面向上模板111的表面上对应地设置有连通至下模型腔1122的第一下容置槽1123、第二下容置槽1124和第三下容置槽1125,从而在上模板111与下模板112处于合模状态时,第一上容置槽与第一下容置槽1123配合形成连通至模腔的任一端口尤其是第一成型部的端口的第一容置腔,第二上容置槽与第二下容置槽1124配合形成连通至模腔的另一端口尤其是第二成型部的一端口的第二容置腔,第三上容置槽与第二下容置槽1124配合形成连通至模腔的又一端口尤其是第二成型部的另一端口的第三容置腔,并且,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均与为周围环境连通。
模芯本体12位于模腔内以形成三通管14的内腔,并且可包括用于形成三通管14的旁通管段141和直通管段142中的一个尤其是旁通管段141的内腔的第一模芯121和用于形成三通管14的旁通管段141和直通管段142中的另一个尤其是直通管段142的内腔的第二模芯,因此,第一模芯121的一端接合至第二模芯的侧面且可与第二模芯脱离接合。此外,第一模芯121的另一端可通过第一容置腔而延伸超出模板本体11。可选地,第一模芯121的尺寸如长度或直径以及构造等可与第二模芯相同或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优选地,第一模芯121为相较于第二模芯的尺寸较大的模芯,以通过借助脱模机构15脱模来尽可能地减少所需的人工和气枪等辅助工具的使用。
如图1所示,模板本体11的周侧尤其是下模板112的周侧包围有主体框架13。主体框架13可由金属板组装构成。主体框架13上尤其是主体框架13的上侧可设有定位机构17、推拉机构16和脱模机构15。其中,脱模机构15可连接至第一模芯121延伸超出模芯本体12的端部,以在被致动时带动第一模芯121移动。推拉机构16通过第二容置腔接合至第二模芯的一端,以在被致动时远离模腔移动。定位机构17通过第三容置腔连接至第二模芯的另一端,以将第二模芯相对于主体框架13固定。此外,顶出机构18可连接至主体框架13并且可包括可伸缩的支撑杆181,以在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分开即处于开模状态时被致动以带动主体框架13移动。可选地,上模板111可为动模板和定模板中的一个,而下模板112则为动模板和定模板中的另一个。
当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处于合模状态时,熔融塑料被注入模腔和模芯本体12之间,并在其中冷却形成三通管14,脱模机构15、推拉机构16和定位机构17分别连接至三通管14的三端部。当上模板111与下模板112处于开模状态时,上模板111首先和下模板112分离,主体框架13被顶出机构18推动,从而经由脱模机构15、推拉机构16和定位机构17脱离上模板111或下模板112并将三通管14相应地该模板中脱出。随后,可电动致动脱模机构15以带动第一模芯121远离第二模芯移动直至与三通管14脱离接合,致动推拉机构16使其远离第二模芯移动直至与三通管14脱离接合,随后仅需使用气枪或类似工具将三通管14从第二模芯上脱离即可实现三通管14的脱模,极大地降低了所需的人工成本和气枪等附加工具的使用,从而避免了对模板的温度的影响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选地,如图1和2所示,上模板111上可设有贯穿上模板111并与模腔连通的主流道114,以使来自比如注塑机的熔融塑料经由主流道114进入模腔内。主流道114可以可拆卸地连接至上模板111,以在长期损耗后可进行更换。其中,主流道114连通至模腔的非端口区域尤其是模腔的中心区域,以尽量减少熔融塑料的流动路径的长度和弯折,从而减少额外的材料损耗和压力损耗,并且对注塑机的注入压力要求降低而减少能耗。
可选地,如图1和2所示,上模板111上可设有两个上模型腔且下模板112上对应设有两个下模型腔1122,以配合形成两个模腔,如图1和2所示,两个模腔间隔且并排布置。模芯本体12的数量被相应设计为两个以分别位于两个模腔内。其中,上模板111面向下模板112的表面上还设有位于各上模型腔之间且连通至各上模型腔的上流道,下模板112面向上模板111的表面上还对应地设有位于各下模型腔1122之间且连通至各下模型腔1122的下流道1126,以在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合模时使上流道和下流道1126配合形成连通至各模腔的分流道。优选地,分流道可垂直于各模腔的第一成型部的轴线布置,以最大化地缩短分流道的长度。主流道114可连通至分流道以经由分流道与各模腔连通,尤其是主流道114连通至分流道的中心。由此,来自注塑机的熔融塑料可经过主流道114和单个分流道即可流入各模腔,极大地减少了熔融塑料的流动路径和弯折。
此外,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之间也可配合形成分别连通至两个模腔的第一成型部的端口的两个第一容置腔、分别连通至两个模腔的第二成型部的一端口的两个第二容置腔、以及分别连通至两个模腔的第二成型部的另一端口的两个第三容置腔。其中,两个第三容置腔可布置在两个模腔的中间并被构造成关于两个模腔的中间线关于彼此对称的L型腔,并且远离模腔的部段部分可结合在一起,以减小整体占用空间。
可选地,如图3和4所示,脱模机构15可包括导向杆151、脱模连接板152、油缸推杆153和脱模油缸154。其中,导向杆151可安装至主体框架13,脱模连接板152可滑动地套设在导向杆151上并且连接至各模芯本体12的第一模芯121的延伸出超出模板本体11的端部,脱模连接板152还经由油缸推杆153连接至脱模油缸154。由此,脱模油缸154被致动,通过油缸推杆153带动脱模连接板152沿着导向杆151运动,从而使各模芯本体12的第一模芯121远离模腔移动。尤其是,脱模油缸154的往复运动与导向杆151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一模芯121的轴向平行,以提供动力的同时简化结构。此外,脱模机构15还可包括套设在导向杆151上且可相对于导向杆151移动的限位件155。在脱模开始之前,限位件155可位于导向杆151的一端且抵接至脱模连接板152,如图3所示,从而防止脱模连接板152被意外拉动。在开始脱模时,限位件155可被移动至导向杆151的另一端,如图4所示,以解除对脱模连接板152的限制而允许被油缸推杆153拉动。
可选地,如图3和4所示,推拉机构16的数量也可被设计为两个而经由各第二容置腔接合至各模芯本体12的第二模芯的一端。其中,推拉机构16可包括第一安装座161和推杆162。第一安装座161可安装尤其可拆卸安装在主体框架13上,以便于更换。第一安装座161上可设有用于推杆162的安装孔,以由推杆162穿过并沿其中一个第二容置腔接合至其中一个第二模芯的一端。推杆162的远离第二模芯的端部部段的轴线可相对于邻近第二模芯的端部部段的轴线成一定角度延伸,尤其是90度,以便于受力而被致动。
可选地,如图3和4所示,定位机构17可大致位于各模腔之间尤其是中间位置,并且可包括第二安装座171和定位杆172。其中,第二安装座171可安装至尤其是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框架13,以便于更换。定位杆172可包括自第二安装座171朝向各模腔的中心延伸至各模型的第二成型部的轴线的第一部段1721和横向于第一部段1721沿各模型的第二成型部的轴线延伸的第二部段1722,第二部段172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各模芯本体12的第二模芯的另一端。
如图1和2所示,当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处于合模状态时,熔融塑料经由主流道114和分流道被注入各模腔和相应的模芯本体12之间,并且冷却形成两个三通管14。上模板111被比如注塑机的开模系统带动而远离下模板112移动,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进入开模状态。随后,如图3所示,顶出机构18被致动而推动主体框架13远离下模板112移动,从而经由脱模机构15、定位机构17和两个推拉机构16脱离下模板112且将两个三通管14相应地从下模板112中脱出。如图4所示,脱模开始时,可将限位件155导向杆151上抵接脱模连接板152的一端移动至远离脱模连接板152的一端,从而致动脱模油缸154以带动各模芯本体12的第一模芯121远离三通管14移动直至与三通管14脱离,实现脱模,如图5所示。各推拉机构16的推杆162可被致动以远离三通管14移动。由此,仅由定位杆172悬空支撑各三通管14,如图6所示。最后,可借助气枪将各三通管14从各模型本体的第二模芯上取下,从而实现各三通管14的脱模。脱模结束后,可致动脱模油缸154将脱模连接板152进而将各模芯本体12的第一模芯121返回至脱模开始时的位置,并致动推杆162将其返回至脱模开始时的位置,再缩回顶出机构18,主体框架13可在重力作用下返回至包围在下模板112的周侧,再使上模板111在重力作用下下移而与上模板111闭合返回至合模状态。由此往复进行。
可选地,如图2所示,上模板111面向下模板112的表面可拆卸地布置有上型腔嵌块,下模板112面向上模板111的表面可拆卸地布置有下型腔嵌块1121,其中,上型腔嵌块的面向下模板112的表面可设有上模型腔,下型腔嵌块1121的面向上模板111的表面可设有下模型腔1122,以在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处于合模状态时配合形成型腔。尤其是,上型腔嵌块和下型腔嵌块1121的可拆卸布置可使得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更换,而制得所需尺寸的制品。可选地,第一模芯121可以可拆卸地连接至脱模连接板152,以根据用户需要更换第一模芯121,从而修改制品的内腔尺寸。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主体框架13上还可设有定位块131,定位块131可配合连接至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合模时在其间配合形成的定位槽,从而保证主体框架13相对于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的位置布置。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上可设有相匹配的导向结构如导向柱115和导向孔116等,以保证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在开模和合模时的定位。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1)包括:
模板本体(11),其包括上模板(111)和下模板(112),所述上模板(111)和所述下模板(112)彼此接触闭合以在其间配合形成用于三通管(14)的模腔以及分别连通至所述模腔的三个端口的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
模芯本体(12),其位于所述模腔内并包括第一模芯(121)和第二模芯,所述第一模芯(121)的一端接合至所述第二模芯的侧面并且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容置腔延伸超出所述模板本体(11);
主体框架(13),其包围在所述模板本体(11)的周侧并且其上设有定位机构(17)、推拉机构(16)和脱模机构(15),所述脱模机构(15)连接至所述第一模芯(121)延伸超出所述模板本体(11)的端部,所述推拉机构(16)通过所述第二容置腔接合至所述第二模芯的一端以及所述定位机构(17)通过所述第三容置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模芯的另一端;
顶出机构(18),其连接至所述主体框架(13)并且能够在所述上模板(111)和所述下模板(112)开模时使所述主体框架(13)与所述上模板(111)和所述下模板(112)分离,以使所述脱模机构(15)能够移动而带动所述第一模芯(121)脱离所述第二模芯并从制得的三通管(14)中抽出,所述推拉机构(16)能够移动而脱离所述第二模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11)上设有贯穿所述上模板(111)并与所述模腔连通的主流道(114),其中,所述主流道(114)连通至所述模腔的非端口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114)连通至所述模腔的中心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腔被设计为两个,所述模芯本体(12)的数量被设计为两个而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模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11)和所述下模板(112)之间配合形成有连通至各所述模腔的分流道,所述主流道(114)经由所述分流道与各所述模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机构(15)包括:
导向杆(151),其安装至所述主体框架(13);
脱模连接板(152),其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导向杆(151)上并连接至各所述模芯本体(12)的第一模芯(121);
油缸推杆(153),其连接至所述脱模连接板(152);
脱模油缸(154),其连接至所述油缸推杆(15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机构(15)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导向杆(151)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向杆(151)移动的限位件(155)。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机构(16)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接合至各所述模芯本体(12)的第二模芯,所述推拉机构(16)包括:
第一安装座(161),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13)上;
推杆(162),其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161)上并接合至所述第二模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17)包括:
第二安装座(171),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13)上;
定位杆(172),其包括自所述第二安装座(171)朝所述模腔延伸的第一部段(1721)和横向于所述第一部段(1721)延伸的第二部段(1722),所述第二部段(172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各所述模芯本体(12)的第二模芯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11)面向所述下模板(112)的表面可拆卸布置有上型腔嵌块,所述下模板(112)面向所述上模板(111)的表面可拆卸布置有与所述上型腔嵌块相互配合形成所述模腔的下型腔嵌块(1121)。
CN202120386216.1U 2021-02-19 2021-02-19 一种注塑模具 Active CN215849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86216.1U CN215849331U (zh) 2021-02-19 2021-02-19 一种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86216.1U CN215849331U (zh) 2021-02-19 2021-02-19 一种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49331U true CN215849331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17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86216.1U Active CN215849331U (zh) 2021-02-19 2021-02-19 一种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49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64941Y (zh) 一种具有切断机构的注塑模具
Unger Gastrow injection molds: 130 proven designs
JP4505023B2 (ja) 多段スタックモールド装置
CN210634056U (zh) 一种艺术提篮灯罩多向抽芯哈弗滑块机构模具
CN215849331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113510900A (zh) 一种模内快速成型的水桶注塑模具
CN115923049A (zh) 一种用于双色模的一次料头模内切除机构及双色模
CN112092298B (zh) 一种注塑铸造一体混合成型机
CN211542247U (zh) 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8505079U (zh) 用于长筒型件生产的注塑模具
CN218429702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14448113U (zh) 注塑模具及注塑模具系统
CN110900982A (zh) 一种叠加成型的注塑模具
CN219667361U (zh) 一种汽车仪表盘注塑模具用快速脱模机构
CN220219500U (zh) 具有滑块进胶机构的摩托车外覆盖件注塑模具
CN220808319U (zh) 一种继电器基座用注塑模具
CN110815744A (zh) 无顶针板注塑模具及其产品脱模方法
CN217752519U (zh) 一种可注塑两款观察镜护盖的模具
CN217752572U (zh) 模具内切浇口机构
CN217573911U (zh) 一种零度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7752549U (zh) 一种塑料管件内壁进胶结构
CN214926612U (zh) 一种接水杯上盖模具结构及模具
CN111571944B (zh) 一种管口互换产品的模具结构
CN215882391U (zh) 注塑模具
CN217831802U (zh) 一种用于氢气压缩机缸盖制造的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