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6220U - 动力电池集成模组 - Google Patents
动力电池集成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16220U CN215816220U CN202120531817.7U CN202120531817U CN215816220U CN 215816220 U CN215816220 U CN 215816220U CN 202120531817 U CN202120531817 U CN 202120531817U CN 215816220 U CN215816220 U CN 2158162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jacent
- cavity
- shaped
- fixedly connected
- shaped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包括箱体和若干模组件,所述箱体设置有形成开口的型腔,各所述模组件并排安装于所述型腔之内并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所述模组件包括设置于其长度方向相对两端部的侧面端板,相邻所述模组件的相邻所述侧面端板之间连接固定。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能够实现模组件与箱体的结合更加稳固,在大模组集成的同时,能够使得电池系统端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减轻整包重量,进而实现轻量化设计同时,保证整体结构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集成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用户对电动车的续航能力的要求逐渐提升,提升动力电池重量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变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动力电池包大多以电芯-模组-电池包的组装形式构成。在考虑电池包轻量化时,一般情况下都在电池箱体和模组上进行减重,于此同时会降低电池包结构强度要求,使得轻量化设计难以推进。
因此,设计一种电池包在轻量化的同时有效保证电池包结构强度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集成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包在轻量化和结构强度上无法兼并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包括箱体和若干模组件,所述箱体设置有形成开口的型腔,各所述模组件并排安装于所述型腔之内并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所述模组件包括设置于其长度方向相对两端部的侧面端板,相邻所述模组件的相邻所述侧面端板之间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面端板位于其上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相邻于所述型腔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所述L型固定件与所述侧面端板连接固定,相邻的所述模组件之间且相邻的所述L型缺口之间插接有T型固定件,所述T型固定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和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面端板位于其下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相邻于所述型腔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相邻于所述型腔的底壁的所述L型固定件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位于上方和下方且位置对应的两个所述T型固定件相互抵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电芯以及至少一个中间端板,各所述电芯并排布置,相邻的所述电芯之间连接有所述中间端板,每个所述模组件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分别连接于首尾两个所述电芯长度方向的外端部,相邻所述模组件的相邻所述中间端板之间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端板位于其上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相邻于所述型腔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相邻的所述模组件之间且相邻的所述L型缺口之间插接有T型固定件,所述T型固定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和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端板位于下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相邻于所述型腔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相邻于所述型腔的底壁的所述L型固定件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腔上设置有若干箱体横梁,各所述箱体横梁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模组件之间,所述T型固定件的底端抵接在所述箱体横梁上并与所述箱体横梁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箱体横梁的高度均低于所述中间端板的高度,相邻所述模组件的相邻所述电芯之间形成间距,所述间距之内填充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分别与相邻于所述箱体横梁的两个所述电芯和所述箱体横梁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板包括U型部和由所述U型部的两端沿彼此背向的方向延伸的平直部,所述U型部填充设置于所述间距之内并与所述箱体横梁连接固定,两个所述平直部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组件还包括冷板和两个支撑横梁,两个所述支撑横梁分别连接于所述电芯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所述冷板连接于所述电芯的底部,且所述冷板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若干个模组件连接固定于箱体上设置的型腔之后,将相邻两个模组件中,相邻的两个侧面端板之间连接固定,如此,一方面使得相邻的模组件连接固定,另一方面将各个不同模组件上而又是相邻的侧面端板连接在,使得该连接在一起的若干个侧面端板形成一个梁结构,在固定各模组件的同时,使得模组件之间的侧面端板成为箱体的一部分结构,实现模组件与箱体的结合更加稳固,在大模组集成的同时,能够使得电池系统端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减轻整包重量,进而实现轻量化设计同时,保证整体结构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一种模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模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模组件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隐藏部分电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隐藏部分电芯后的结构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另一种模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截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T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L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的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箱体; 11-型腔; 12-箱体横梁;
20-模组件; 21-电芯; 22-冷板;
23-支撑横梁; 24-侧面端板; 25-中间端板;
100-L型固定件; 200-T型固定件; 300-L型缺口;
400-间距; 500-压板; 510-U型部;
520-平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13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前”“后”“左”“右”“上”“下”是基于本体的方向,其中,长度方向上的为前、后,宽度方向上的为左、右,厚度方向上的为上、下,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包括箱体10和若干模组件20,所述箱体10设置有形成开口的型腔11,即型腔11的一面形成开口,该开口的设置用于安装各个模组件20,各所述模组件20并排安装于所述型腔11之内并与所述型腔11的底壁连接固定,以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为例,将各个模组件20并排布置,并且每个模组件20本身均与型腔11的底壁连接,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胶剂粘接、螺丝连接或者其他方式搭配连接均可以。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模组件20包括设置于其长度方向相对两端部的侧面端板24,例如,在一个模组件20中,沿着其长度方向具有两个端部,该两个端部均设置有侧面端板24。相邻的两个所述模组件20之间,相邻所述侧面端板24(该两个侧面端板24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但又是相邻的模组件20的端部)之间连接固定。如此,多个并排布置的模组件20的侧面端板24连接成为一个梁结构,通过该梁结构与箱体10的型腔11的底壁连接,使得箱体10与模组件20之间的结构结合更加稳固,并且有利于电池包的轻量化设计,同时不会导致整体机械结构强度降低,依然可以保证电池包的安全性可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若干个模组件20连接固定于箱体10上设置的型腔11之后,将相邻两个模组件20中,相邻的两个侧面端板24之间连接固定,如此,一方面使得相邻的模组件20连接固定,另一方面将各个不同模组件20上而又是相邻的侧面端板24连接在,使得该连接在一起的若干个侧面端板24形成一个梁结构,在固定各模组件20的同时,使得模组件20之间的侧面端板24成为箱体10的一部分结构,实现模组件20与箱体10的结合更加稳固,在大模组集成的同时,能够使得电池系统端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减轻整包重量,进而实现轻量化设计同时,保证整体结构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侧面端板24位于其上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300,如图2所示,朝上外露的侧面端板24的端部即为上端。相邻于所述型腔11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300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100,所述L型固定件100与所述侧面端板24连接固定,即L型固定件100与L型缺口300的形状匹配,L型固定件100封堵住该L型缺口300后与侧面端板24连接固定。相邻的所述模组件20之间且相邻的所述L型缺口300之间插接有T型固定件200,即属于不同的模组件20且位置又相邻的两个L型缺口300并排形成T型缺口,该T型缺口被T型固定件200封堵住,所述T型固定件200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24和所述型腔11的底壁连接固定。具体地,T型固定件200的竖向部位与型腔11的底壁连接固定,T型固定件200的横向部位与相邻的两个侧面端板24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所述侧面端板24位于其下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300,侧面端板24的下端即为朝向或抵接型腔11的底壁的一端,相邻于所述型腔11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300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100,相邻于所述型腔11的底壁的所述L型固定件100与所述型腔11的底壁连接固定,即位于下方的两个L型固定件100均与型腔11的底壁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胶剂粘接或者螺丝锁紧连接。进一步地,位于上方和下方且位置对应的两个所述T型固定件200相互抵接固定。即形成的T型缺口会成对存在,分布在上方和下方,该成对存在的两个T型缺口之内插接的T型固定件200之间相互抵接并连接固定。如此,相邻的两个模组件20中相邻的侧面端板24之间上端和下端均连接在一起,且下端还通过T型固定件200和L型固定件100与型腔11的底壁锁紧连接,形成一条梁结构,该梁结构即可以作为模组件20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箱体10的一部分,有效地将箱体10和各个模组件20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进而实现增强整体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8所示,所述模组件20还包括至少两个电芯21以及至少一个中间端板25,该种模组件20中,由于有至少两个电芯21,将各所述电芯21并排布置,并将相邻的所述电芯21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中间端板25,每个所述模组件20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24分别连接于首尾两个所述电芯21长度方向的外端部,相邻所述模组件20的相邻所述中间端板25之间连接固定。中间端板25与侧面端板24的作用类似,相邻的模组件20中相邻的侧面端板24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梁结构,同理,相邻的模组件20中相邻的中间端板25连接在一起形成另一梁结构,这样可以确保多个电芯21形成的长度较长的模组件20的中间位置也可以形成与箱体10连接的梁结构,确保整体强度。中间端板25之间的连接与侧面端板24之间的连接方式类似,可以采用粘接、锁紧连接或者配合结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中间端板25位于其上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300,相邻于所述型腔11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300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100,相邻的所述模组件20之间且相邻的所述L型缺口300之间插接有T型固定件200,所述T型固定件200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24和所述型腔11的底壁连接固定。具体地,中间端板25上设置的L型缺口300与侧面端板24上设置的L型缺口300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同理,中间端板25的L型缺口300中也插接的L型固定件100,并且相邻的两个L型缺口300组成的T型缺口也插接有T型固定件200,这样通过T型固定件200可以实现将各个中间端板25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并形成梁结构,而L型固定件100则可以与箱体10的侧壁连接,让形成的梁结构有效地与箱体10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所述中间端板25位于下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300,相邻于所述型腔11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300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100,相邻于所述型腔11的底壁的所述L型固定件100与所述型腔11的底壁连接固定,相邻的中间端板25中的相邻的两个L型缺口300形成T型缺口。中间端板25的下端形成的T型缺口于上端形成的T型缺口会成对存在,分布在上方和下方,该成对存在的两个T型缺口之内插接的T型固定件200之间相互抵接并连接固定。如此,相邻的两个模组件20中相邻的中间端板25之间上端和下端均连接在一起,且下端还通过T型固定件200和L型固定件100与型腔11的底壁锁紧连接,形成一条梁结构,该梁结构即可以作为模组件20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箱体10的一部分,有效地将箱体10和各个模组件20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进而实现增强整体的强度。
如图10~1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T型固定件200和L型固定件100作用类似,例如可以用于与形腔的底壁连接,以及用于连接相邻的中间端板25或者侧面端板24。并且,T型固定件200和L型固定件100具体的连接固定方式可以通过开孔,并利用螺杆穿设的方式与中间端板25、侧面端板24或者形腔底壁锁紧连接,这样可以保证装拆的便利性。另外,位于下方的T型固定件200和L型固定件100还可以通过胶剂粘接的方式与箱体10的形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型腔11上设置有若干箱体横梁12,各所述箱体横梁12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模组件20之间,所述T型固定件200的底端抵接在所述箱体横梁12上并与所述箱体横梁12连接固定。具体地,该实施例中的T型固定件200属于位于上方的T型缺口插接的T型固定件200,通常该种T型固定件200的垂直方向的长度较短,如此,其底端可以刚好抵接在箱体横梁12,这样通过该T型固定件200与箱体横梁12的连接(例如采用螺杆穿设的方式将两者锁紧在一起),如此,通过T型固定件200将箱体横梁12和中间端板25或侧面端板24锁紧在一起,其中,连接在一起的中间端板25或侧面端板24作为与箱体横梁12构成十字架结构,形成整体结构的横向梁结构和纵向梁结构,整体形成网格状的梁结构,实现减少结构件的同时,保证整体结构的强度,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的优点。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通常情况下中间端板25和侧面端板24的下端的两个角部不在需要设计L型缺口300。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各所述箱体横梁12的高度均低于所述中间端板25的高度,相邻所述模组件20的相邻所述电芯21之间形成间距400,所述间距400之内填充设置有压板500,所述压板500分别与相邻于所述箱体横梁12的两个所述电芯21和所述箱体横梁12连接固定。具体地,由于型腔11上设置有若干箱体横梁12,不同模组件20中相邻的电芯21之间会形成在箱体横梁12之上的间距400(该间距400即为箱体横梁12的厚度),通过设置压板500在该间距400上,进一步将压板500同时与相邻的两个电芯21以及位于其下方的箱体横梁12连接固定在一起,这样将各相邻的电芯21和箱体10锁紧在一起,形成整体高强度的结构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压板500包括U型部510和由所述U型部510的两端沿彼此背向的方向延伸的平直部520,所述U型部510填充设置于所述间距400之内并与所述箱体横梁12连接固定,两个所述平直部520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21连接固定。具体地,U型部510适配容置于间距400之内,而两侧的平直部520则分别搭接在相邻的两个电芯21的上表面,并且U型部510与箱体横梁12上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孔位,平直部520与电芯21上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孔位,这样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杆、螺丝等)穿设位置对应的孔位,从而实现将压板500与电芯21以及箱体横梁12连接固定在一起,有效地放置电芯21之间产生位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8所示,所述模组件20还包括冷板22和两个支撑横梁23,两个所述支撑横梁23分别连接于所述电芯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所述冷板22连接于所述电芯21的底部,且所述冷板22与所述型腔11的底壁连接固定。具体地,两个支撑横梁23与侧面端板24和/或中间端板25共同起到压紧电芯21的作用,并且作为整个模组件20的保护部件。例如,在模组件20受到外力作用时,支撑横梁23可以起到保护整个模组件20的作用。冷板22则起到连接箱体10的作用,连接方式同样可以是螺丝连接或者胶剂粘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若干模组件,所述箱体设置有形成开口的型腔,各所述模组件并排安装于所述型腔之内并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所述模组件包括设置于其长度方向相对两端部的侧面端板,相邻所述模组件的相邻所述侧面端板之间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端板位于其上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相邻于所述型腔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所述L型固定件与所述侧面端板连接固定,相邻的所述模组件之间且相邻的所述L型缺口之间插接有T型固定件,所述T型固定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和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端板位于其下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相邻于所述型腔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相邻于所述型腔的底壁的所述L型固定件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位于上方和下方且位置对应的两个所述T型固定件相互抵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电芯以及至少一个中间端板,各所述电芯并排布置,相邻的所述电芯之间连接有所述中间端板,每个所述模组件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分别连接于首尾两个所述电芯长度方向的外端部,相邻所述模组件的相邻所述中间端板之间连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端板位于其上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相邻于所述型腔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相邻的所述模组件之间且相邻的所述L型缺口之间插接有T型固定件,所述T型固定件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面端板和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端板位于下端的两个角部均设置有L型缺口,相邻于所述型腔的侧壁的所述L型缺口上插接有L型固定件,相邻于所述型腔的底壁的所述L型固定件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上设置有若干箱体横梁,各所述箱体横梁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模组件之间,所述T型固定件的底端抵接在所述箱体横梁上并与所述箱体横梁连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箱体横梁的高度均低于所述中间端板的高度,相邻所述模组件的相邻所述电芯之间形成间距,所述间距之内填充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分别与相邻于所述箱体横梁的两个所述电芯和所述箱体横梁连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包括U型部和由所述U型部的两端沿彼此背向的方向延伸的平直部,所述U型部填充设置于所述间距之内并与所述箱体横梁连接固定,两个所述平直部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连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件还包括冷板和两个支撑横梁,两个所述支撑横梁分别连接于所述电芯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所述冷板连接于所述电芯的底部,且所述冷板与所述型腔的底壁连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31817.7U CN215816220U (zh) | 2021-03-12 | 2021-03-12 | 动力电池集成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31817.7U CN215816220U (zh) | 2021-03-12 | 2021-03-12 | 动力电池集成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16220U true CN215816220U (zh) | 2022-02-11 |
Family
ID=80162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31817.7U Active CN215816220U (zh) | 2021-03-12 | 2021-03-12 | 动力电池集成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1622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55255A1 (zh) * | 2022-09-15 | 2024-03-2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2021
- 2021-03-12 CN CN202120531817.7U patent/CN2158162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55255A1 (zh) * | 2022-09-15 | 2024-03-2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64670B2 (en) | Battery pack having expandable battery module structure | |
EP3905370B1 (en) | Battery pack and automobile | |
EP3907846A1 (en) | Power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 |
CN115995651B (zh) |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
CN212810450U (zh) | 电池托盘、电池包和汽车 | |
CN215816220U (zh) | 动力电池集成模组 | |
CN210040349U (zh) | 电池模组的模组外壳、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 |
EP3790073B1 (en) | Battery pack | |
CN218414973U (zh) | 隔离板组件、电池模组、电池包、用电装置 | |
CN209786020U (zh) | 电池模组及其端部定位件 | |
CN215451614U (zh) |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 |
CN113193279B (zh) | 动力电池模组及其外壳 | |
CN214112706U (zh) | 电动汽车 | |
CN212011061U (zh) | 端板、电池模块、电池组及使用电池模块作为电源的装置 | |
EP3159954B1 (en) | Insulation motherboard, insulation wire harness motherboard assembly and battery module | |
CN209785996U (zh) | 加强件、电池包壳及其下壳体 | |
CN219959302U (zh) | 电池的加强支架、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353058U (zh) | 电池及电动设备 | |
CN219163629U (zh) |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 |
CN221508386U (zh)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20628102U (zh) | 电池箱 | |
CN220652148U (zh) | 端板结构、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8070053U (zh) | 电池包和储能系统 | |
CN218867291U (zh) | 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6958351U (zh) | 梁体结构、电池包的下壳体及电池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