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5453U -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5453U
CN215675453U CN202122086936.9U CN202122086936U CN215675453U CN 215675453 U CN215675453 U CN 215675453U CN 202122086936 U CN202122086936 U CN 202122086936U CN 215675453 U CN215675453 U CN 2156754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er
electric control
flow passag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8693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锡栋
吕波
凌敬
刘乾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8693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7545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9952 priority patent/WO202302912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54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54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该空调器的电控盒包括:散热器;支撑座,散热器安装于支撑座,支撑座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多个散热流道在电控盒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多个散热流道中的至少两个散热流道的出风口与散热器对应。由此,通过电控盒的支撑座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当空调器的风叶转动时,散热器与风叶之间会形成高速负压区,从而会使空调器内部的空气通过多个散热流道流经散热器,以对散热器进行降温散热,以使散热器能够可靠的冷却电控盒内的元器件,从而能够使电控盒内的元器件的温度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有利于提高元器件的工作寿命,并且,可以缩小元器件的尺寸,从而可以降低元器件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具有该空调器的电控盒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电控盒内设置有散热器,散热器用于冷却电控盒内的元器件(例如电路板、电容和端子等),然而,散热器的过风散热主要依靠经过冷凝器的热风进行降温散热,从而导致散热器无法可靠的冷却电控盒内的元器件,导致电控盒内的元器件的工作寿命较低,并且,无法缩小元器件的尺寸,导致元器件的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电控盒,该空调器的电控盒可以使散热器能够可靠的冷却电控盒内的元器件,从而能够使电控盒内的元器件的温度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有利于提高元器件的工作寿命,并且,可以缩小元器件的尺寸,从而可以降低元器件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包括:散热器;支撑座,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多个所述散热流道在所述电控盒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多个所述散热流道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散热流道的出风口与所述散热器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电控盒,通过电控盒的支撑座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当空调器的风叶转动时,散热器与风叶之间会形成高速负压区,从而会使空调器内部的空气通过多个散热流道流经散热器,以对散热器进行降温散热,以使散热器能够可靠的冷却电控盒内的元器件,从而能够使电控盒内的元器件的温度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有利于提高元器件的工作寿命,并且,可以缩小元器件的尺寸,从而可以降低元器件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散热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第二流道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从所述电控盒的下方至上方方向,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朝向所述散热器倾斜向上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第一流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流道的最低点与其相对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K1,所述散热器的高度为H,满足关系式:0.2H≤K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流道构造为变截面流道,在所述第二流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下表面与上表面间的最小间隔距离为K2,满足关系式:0.2H≤K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挡雨板,所述挡雨板设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挡雨板与所述散热器间的间隔距离为m,满足关系式:0.5(K1+K2)≤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座限定出总流道,所述总流道内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总流道分隔为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电控盒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上表面的最低点的投影位于所述分隔板的最低点的投影靠近所述散热器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电控盒的高度方向,所述分隔板的最高点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上表面的最低点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电控盒的高度方向,所述分隔板的最高点与所述散热器间的间隔距离为Hn,所述散热器的高度为H,满足关系式:0.4H≤Hn≤0.6H。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从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方向所述第一流道的截面积逐渐增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从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截面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爆炸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风叶和中隔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和中隔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和中隔板的另一个截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电控盒200;
散热器10;
支撑座20;散热流道21;第一流道22;第二流道23;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进风口26;出风口27;挡雨板28;分隔板29;
外观钣金件30;前面板31;顶盖32;右围板33;风道腔35;压机腔36;压机侧37;电控侧38;
风叶40;中隔板50;第一分隔板51;元器件60;电路板61;高速负压区70;缺口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电控盒200。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盒200包括:散热器10和支撑座20。
其中,散热器10设置在支撑座20上,支撑座20能够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21,在电控盒200的高度方向(即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多个散热流道21依次排布设置,并且,在多个散热流道21中,至少两个散热流道21的出风口27与散热器10对应设置。
可选地,电控盒200可以设置于空调器100的室外机,当然,电控盒200也可以设置于空调器100的室内机,对于一体式空调器100而言,电控盒200也可以设置在一体式空调器100内,本申请均以电控盒200设置于空调器100的室外机为例进行描述,但本申请的电控盒200不限于设置在空调器100的室外机内。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的室外机可以包括外观钣金件30、风叶40和中隔板50,外观钣金件30可以包括:前面板31、顶盖32、左围板(图中未示出)、底板(图中未示出)和右围板33,外观钣金件30可以限定出安装空间,电控盒200、风叶40和中隔板50均可以设置在安装空间内。
可选地,在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即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中隔板50可以设置在电控盒200下方,并且,风叶40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0的一侧,支撑座20限定出的多个散热流道21的进风口26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0的另一侧。例如,在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风叶40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0的左侧,支撑座20限定出的多个散热流道21的进风口26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0的右侧。
电控盒200内可以设置有元器件60,元器件60可以包括电路板61、端子(图中未示出)和电容(图中未示出)等器件,可选地,在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电路板61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0的上方,在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端子和电容等器件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0的远离风叶40的一侧(即端子和电容等器件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0的右侧),散热器10用于对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进行散热。
现有技术中,散热器的过风散热主要依靠经过冷凝器的热风进行降温散热,从而导致散热器无法可靠的冷却电控盒内的元器件,导致电控盒内的元器件的工作寿命较低,并且,无法缩小元器件的尺寸,导致元器件的制造成本较高。
而在本申请中,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在风叶40高速转动时,基于伯努利原理,在风叶40和散热器10之间会形成高速负压区70,在高速负压区70的牵引下,散热器10的远离风叶40一侧的空气会向高速负压区70流动,通过支撑座20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21,散热器10的远离风叶40一侧的空气会通过多个散热流道21流经散热器10,以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从而可以快速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可以使散热器10能够可靠的冷却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有利于提高元器件60的工作寿命,并且,由于散热器10能够可靠的冷却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从而不需要增大元器件60的尺寸以满足散热需求,可以缩小元器件60的尺寸,有利于降低元器件60的制造成本。
由此,通过电控盒200的支撑座20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21,当空调器100的风叶40转动时,散热器10与风叶40之间会形成高速负压区70,从而会使空调器100内部的空气通过多个散热流道21流经散热器10,以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以使散热器10能够可靠的冷却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从而能够使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的温度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有利于提高元器件60的工作寿命,并且,可以缩小元器件60的尺寸,从而可以降低元器件60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多个散热流道21可以包括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其中,在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一流道22可以位于第二流道23的下方,并且,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出风口27均可以与散热器10对应设置。
可选地,如图3所示,支撑座2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24和第二支撑板25,在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一支撑板24可以位于散热器10的下方,第一支撑板24可以用于支撑、密封散热器10,第二支撑板25可以位于散热器10的远离风叶40的一侧,具体地,在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支撑板25可以位于散热器10的右侧,第二支撑板25上方可以设置有端子和电容等器件,第二支撑板25可以对其上方设置的端子和电容等器件进行保护。
可选地,支撑座20可以为一体成型件,或者支撑座20也可以由多个部件通过焊接或者卡接或者螺接等方式连接形成,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如图1所示,中隔板50可以包括第一分隔板51,第一分隔板51可以将安装空间分割为风道腔35和压机腔36,具体地,在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中隔板50左侧可以为风道腔35,中隔板50右侧可以为压机腔36,风叶40可以设置在风道腔35内,空调器100的压缩机可以设置在压机腔36内。进一步地,支撑座20可以将压机腔36分割为压机侧37和电控侧38,在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压机侧37可以位于电控侧38下方,第一流道22的进风口26可以与压机侧37连通设置,第二流道23的进风口26可以与电控侧38连通设置。
当风叶40高速转动时,基于伯努利原理,在风叶40和散热器10之间会形成高速负压区70,在高速负压区70的牵引下,压机侧37内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流道22的进风口26进入第一流道22,从而能够流经散热器10以对散热器10进行一段降温散热,并且,在高速负压区70的牵引下,电控侧38内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二流道23的进风口26进入第二流道23,从而能够流经散热器10以对散热器10进行二段降温散热。
需要理解的是,对散热器10进行一段降温散热主要为对散热器10的下半部分进行散热,对散热器10进行二段降温散热主要为对散热器10的上半部分进行散热。
由此,可以对散热器10进行多段降温散热,从而可以快速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可以使散热器10能够可靠的冷却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并且,通过将第一流道22设置于第二流道23下方,可以避免第一流道22内的空气和第二流道23内的空气相互干扰,可以使空气能够迅速通过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以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电控侧38内的空气在通过第二流道23的进风口26进入第二流道23时,能够对第二支撑板25上方设置的端子和电容等器件进行降温散热,然后,电控侧38内的空气能够流经散热器10以对散热器10进行二段降温散热。这样可以避免第二支撑板25上方设置的端子和电容等器件温度过高,有利于保证端子和电容等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并且,有利于提高端子和电容等器件的使用寿命。
需要强调的是,本申请的散热器10也可以依靠经过冷凝器的热风进行降温散热,换句话说,本申请的散热器10既可以依靠经过冷凝器的热风进行降温散热,又可以在高速负压区70的牵引下,使散热器10的远离风叶40一侧的空气向高速负压区70流动,以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从而可以更加快速的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4所示,在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一分隔板51可以位于第一流道22的进风口26的左侧,进一步地,第一分隔板51可以位于多个散热流道21的多个进风口26的左侧,这样设置可以将风道腔35与第一流道22、第二流道23分隔开,可以使风道腔35与第一流道22、第二流道23之间形成对流,从而可以增加空气的流动速率,有利于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在电控盒200的高度方向,从图3所示的下方至图3所示的上方,第一流道22可以朝向散热器10倾斜向上延伸设置,第二流道23也可以朝向散热器10倾斜向上延伸设置,这样设置有利于增大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可以使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较高,从而可以保证有大量的空气经过散热器10,可以避免散热器10过热而无法对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进行降温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第一流道22的高度方向(即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一流道22的最低点与其相对的第一流道2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K1,并且,散热器10的高度可以为H,第一流道22的最低点与其相对的第一流道2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和散热器10的高度可以满足关系式:0.2H≤K1。也就是说,第一流道22的最低点与其相对的第一流道2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2倍的散热器10的高度。其中,第一流道22的最低点与其相对的第一流道2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理解为第一流道22的最小垂直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若K1过小,第一流道22会出现节流现象,从而会降低第一流道22内的气体流动的效率,会影响第一流道22的进风量,通过将K1和H构造为满足关系式:0.2H≤K1的形式,可以使K1的取值范围合理,可以避免第一流道22出现节流现象,有利于提高第一流道22内的气体流动的效率,可以使第一流道22的进风量较大。当然,K1也需要综合考虑实际结构空间限制,换句话说,K1也不能无限放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流道23可以构造为变截面流道,并且,在第二流道23的高度方向(即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二流道23的下表面与第二流道23的上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隔距离可以为K2,并且,散热器10的高度可以为H,第二流道23的下表面与第二流道23的上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隔距离与散热器10的高度可以满足关系式:0.2H≤K2。也就是说,第二流道23的下表面与第二流道23的上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隔距离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2倍的散热器10的高度。其中,第二流道23的下表面与第二流道23的上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隔距离可以理解为第二流道23的最小垂直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若K2过小,第二流道23会出现节流现象,从而会降低第二流道23内的气体流动的效率,会影响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通过将K2和H构造为满足关系式:0.2H≤K2的形式,可以使K2的取值范围合理,可以避免第二流道23出现节流现象,有利于提高第一流道22内的气体流动的效率,可以使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较大。当然,K2也需要综合考虑实际结构空间限制,换句话说,K2也不能无限放大。并且,通过将第二流道23构造为变截面流道,可以避免出现气体局部回流现象,可以提高气体的流通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将K1与H构造为满足不等式0.2H≤K1的尺寸形式,并且通过将K2与H构造为满足不等式0.2H≤K2的尺寸形式,可以确保在最小节流工况下,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能够满足散热器10的散热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支撑座20可以包括:挡雨板28,挡雨板28可以设置于散热器10的一侧,具体地,在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挡雨板28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0的左侧,挡雨板28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构造为m,m与K1、K2可以满足关系式:0.5(K1+K2)≤m。
可以理解的是,挡雨板28可以用于遮挡液体(例如雨水),以避免液体进入电控盒200内部,通过设置挡雨板28,可以降低液体流入电控盒200内部的风险,有利于保证电控盒200内部的元器件60的使用安全性。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挡雨板28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大,对散热器10的散热降温效果越好,此外,若m的值同比K1、K2的值过小,则会导致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进风口26、出风口27处压力失衡,从而会影响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还会影响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内的气体流动的效率。
由此,通过将m与K1、K2构造为满足关系式:0.5(K1+K2)≤m的形式,可以使m与K1、K2的取值合理,可以避免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进风口26、出风口27处压力失衡,可以使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较大,可以使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内的气体流动的效率较高,从而可以满足散热器10的散热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支撑座20可以限定出总流道,总流道内可以设置有分隔板29,分隔板29可以将总流道分隔为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这样设置可以限定出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并且,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板24的第一端(即在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一支撑板24的右端)与分隔板29可以共同限定出第一流道22的进风口26,可选地,第一分隔板51可以位于第一支撑板24的第一端的左侧,这样设置可以将风道腔35与第一流道22、第二流道23分隔开,可以使风道腔35与第一流道22、第二流道23之间形成对流,从而可以增加空气的流动速率,有利于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板24的第一端与分隔板29的垂直距离即为第一流道22的最低点与其相对的第一流道2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电控盒2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二流道23的上表面的最低点的投影可以位于分隔板29的最低点的投影靠近散热器10的一侧。换句话说,第二流道23的上表面的最低点的投影可以位于分隔板29的最低点的投影的左侧。
需要说明的是,分隔板29与第二支撑板25之间具有缺口71,当液体(例如雨水)从散热器10的右侧朝向散热器10飞溅时,液体会汇集在第二流道23的外壁面上,并且,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会从第二流道23的外壁面上滴落至分隔板29的表面,滴落至分隔板29的表面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滴落至分隔板29与第二支撑板25之间,由于分隔板29与第二支撑板25之间具有缺口71,从分隔板29的表面滴落的液体可以通过缺口71离开电控盒200。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降低液体流入电控盒200内部的风险,有利于保证电控盒200内部的元器件60的使用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电控盒2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分隔板29的最高点可以位于第二流道23的上表面的最低点的上方,这样设置可以避免水雾通过第二流道23流至电路板61上,可以避免电路板61受水雾影响而出现故障,从而可以使电控盒200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电控盒200的高度方向(即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分隔板29的最高点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Hn,散热器10的高度可以为H,分隔板29的最高点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和散热器10的高度可以满足关系式:0.4H≤Hn≤0.6H。也就是说,分隔板29的最高点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4倍的散热器10的高度,并且,分隔板29的最高点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还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6倍的散热器10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分隔板29的最高点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代表了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流量分配,分隔板29的最高点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第一流道22或者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过低。
例如,若分隔板29的最高点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小,则会导致第一流道22的进风量过低,从而会导致散热器10的一段降温散热较差(即会导致散热器10下半部分的降温散热较差)。若分隔板29的最高点与散热器10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大,则会导致第二流道23的进风量过低,从而会导致散热器10的二段降温散热较差(即会导致散热器10上半部分的降温散热较差)。
通过将Hn和H构造为满足关系式:0.4H≤Hn≤0.6H的形式,可以使Hn的取值范围合理,可以使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的流量分配合理,从而既可以使散热器10下半部分的降温散热效果较佳,又可以使散热器10上半部分的降温散热效果较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流道22的延伸方向,第一流道22的两端分别可以设置有出风口27和进风口26,并且,从第一流道22的进风口26至第一流道22的出风口27方向,第一流道22的截面积可以逐渐增加。
需要解释的是,从第一流道22的进风口26至第一流道22的出风口27方向,通过将第一流道22的截面积设置为逐渐增加的结构形式,可以提高第一流道22的进风量,从而可以使较多的空气经过散热器10的下半部分,可以对散热器10的下半部分进行有效的降温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二流道23的延伸方向,第二流道23的两端分别可以设置有出风口27和进风口26,并且,从第二流道23的进风口26至第二流道23的出风口27方向,第二流道23的截面积可以先逐渐减小然后再逐渐增加。
需要解释的是,从第二流道23的进风口26至第二流道23的出风口27方向,通过将第二流道23的截面积设置为先逐渐减小然后再逐渐增加的结构形式,基于伯努利方程(即静压+动压=常数),当空气从第二流道23的进风口26进入到第二流道23内时会经过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第二流道23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因此,空气的流动速率会变大(此时空气的动压增大,静压减小),可以使较多的空气进入第二流道23内。
在第二阶段,由于第二流道23的截面积逐渐增加,空气的流动速率会减小,并且,空气的静压会增大,静压增大可以避免出现局部回流现象,可以提高空气的流通效率,从而可以使空气与散热器10的上半部分换热充分,可以对散热器10的上半部分进行有效的降温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电控盒200,通过电控盒200的支撑座20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21,当空调器100的风叶40转动时,散热器10与风叶40之间会形成高速负压区70,从而会使空调器100内部的空气通过多个散热流道21流经散热器10,以对散热器10进行降温散热,以使散热器10能够可靠的冷却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从而能够使电控盒200内的元器件60的温度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内,有利于提高元器件60的工作寿命,并且,可以缩小元器件60的尺寸,从而可以降低元器件60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器;
支撑座,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限定出多个散热流道,多个所述散热流道在所述电控盒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多个所述散热流道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散热流道的出风口与所述散热器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第二流道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电控盒的下方至上方方向,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朝向所述散热器倾斜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流道的最低点与其相对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K1,所述散热器的高度为H,满足关系式:0.2H≤K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构造为变截面流道,在所述第二流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下表面与上表面间的最小间隔距离为K2,满足关系式:0.2H≤K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挡雨板,所述挡雨板设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挡雨板与所述散热器间的间隔距离为m,满足关系式:0.5(K1+K2)≤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限定出总流道,所述总流道内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总流道分隔为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控盒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上表面的最低点的投影位于所述分隔板的最低点的投影靠近所述散热器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控盒的高度方向,所述分隔板的最高点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上表面的最低点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控盒的高度方向,所述分隔板的最高点与所述散热器间的间隔距离为Hn,所述散热器的高度为H,满足关系式:0.4H≤Hn≤0.6H。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从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方向所述第一流道的截面积逐渐增加。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从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截面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电控盒。
CN202122086936.9U 2021-08-31 2021-08-31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6754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6936.9U CN215675453U (zh) 2021-08-31 2021-08-31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PCT/CN2021/119952 WO2023029124A1 (zh) 2021-08-31 2021-09-23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6936.9U CN215675453U (zh) 2021-08-31 2021-08-31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5453U true CN215675453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58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86936.9U Active CN215675453U (zh) 2021-08-31 2021-08-31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754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4651A (zh) * 2022-07-07 2022-11-01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的电器盒、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WO2023029124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9124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CN115264651A (zh) * 2022-07-07 2022-11-01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的电器盒、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75453U (zh)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EP2040008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US20120243177A1 (en) Indirect bleed air cooling of a fan motor controller
CN210808085U (zh) 电控柜和空调器
CN207340352U (zh) 一种空调电控盒
CN211233118U (zh) 空调器室外机压缩机腔和电控盒散热结构
US11339978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09763320U (zh) 空调器
CN115727402A (zh)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CN111397044A (zh) 半导体空调
CN207151079U (zh) 机柜及光伏逆变器
WO2023029124A1 (zh)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CN115342445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2081528U (zh) 半导体空调
CN112004387B (zh) 一种模块散热结构
CN220669585U (zh) 空调器
CN216346999U (zh) 空调器的中隔板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303979A (zh) 一种冰箱及其压缩机仓散热结构
CN218940452U (zh) 一种降温防潮电气柜
CN216620062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20524322U (zh)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081527U (zh) 半导体空调
CN214307367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2378123U (zh) 一种利于压缩机散热的隔风立板、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8920867U (zh) 变频装置、压缩机和暖通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