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4322U -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4322U
CN220524322U CN202322047326.7U CN202322047326U CN220524322U CN 220524322 U CN220524322 U CN 220524322U CN 202322047326 U CN202322047326 U CN 202322047326U CN 220524322 U CN220524322 U CN 2205243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air
heat
heat dissipation
he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473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瑞达
王慧锋
丘洁龙
周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473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43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43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43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电控部件包括:盒体部件、电路组件和散热件,盒体组件内具有封闭的第一腔室,盒体组件内还具有与第一腔室分隔设置的第二腔室;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于电路板上的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第一发热器件位于第一腔室内,第二发热器件位于第二腔室内;散热件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与第二发热器件配合传热。通过将第二发热器件设置在与第一腔室分隔的第二腔室内,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散发的热量不易互相影响,提高电路组件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提升电控部件的工作稳定性,并且将第一发热器件设置在封闭的第一腔室内,避免污染物接触到第一发热器件而造成不利影响。

Description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控部件集成有功率模块、IGBT模块、电容、电感等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元器件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尤其是随着电控部件的小型化、紧凑化设计,以及采用电控部件的电气设备的大功率、高集成度设置,导致元器件的电功率也需要增大,发热量也就更大,元器件之间的相互热影响较大,影响电控部件的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电控部件,该电控部件将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分置于两个腔室,二者散发的热量不易互相影响,提高电控部件的工作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控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电控部件,包括: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内具有封闭的第一腔室,所述盒体组件内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腔室分隔设置的第二腔室;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且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配合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部件,将第二发热器件设置在与第一腔室分隔的第二腔室内,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散发的热量不易互相影响,提高电路组件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提升电控部件的工作稳定性。并且,通过将第一发热器件设置在封闭的第一腔室内,可以改善油烟、灰尘等污染物接触到第一发热器件而对第一发热器件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提升第一发热器件的工作可靠性,提升电控部件的工作稳定性。并且,通过在第二腔室设置散热件,有利于第二腔室内的第二发热器件的快速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热器件包括功率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包括感性器件和/或容性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组件上具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盒体组件的外部的散热通风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组件包括适于从所述第一腔室吸热且向所述第二腔室供气的供气路径,所述散热通风区域包括散热排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供气路径包括第一路径,所述第一路径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风口和散热风道,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盒体组件的外部,所述散热风道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外且覆盖所述第一腔室的至少部分腔壁以与所述第一腔室传热配合,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器件设于所述电路板的靠近所述散热风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组件包括电控盒和风道盖,所述第一腔室形成在所述电控盒内,所述风道盖间隔开地设于所述电控盒外,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腔室均形成在所述电控盒与所述风道盖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室构造为长度大于宽度的长条形腔体,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与所述散热排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气路径包括第二路径,所述第二路径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气孔、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空间以及连通孔,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盒体组件的外部,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进气孔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远离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孔和所述连通孔中的至少一个为多个且间隔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通风区域包括散热排风口,所述散热通风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散热排风口上游的散热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室构造为长度大于宽度的长条形腔体,所述散热排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进风口包括进风开口,所述进风开口位于所述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且所述进风开口处设有防护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进风口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进风孔,所述第一腔室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多个所述进风孔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进风孔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为长度大于宽度的长条形结构,且所述散热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沿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两侧,所述散热片为多个且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相邻两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沿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贯通的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包括多个换热组,每个所述换热组包括沿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换热组沿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组之间形成过气间隙。
可选地,所述过气间隙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器,包括外壳、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送风风机、排风风机以及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所述外壳内具有相互隔离的送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送风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排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与所述压缩机相连且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送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送风风道连通且所述送风风机的出口连通至室内侧,所述排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且所述排风风机的出口连通至室外侧,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路径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电控部件,可提升空调器的工作可靠性。而通过将电控部件设置在排风风机的进风路径上,送风风机在对第二换热器提供流动的气流的同时,即可实现对电控部件的散热,无需设置额外的排风风扇,简化了空调器的结构,降低了空调器的体积和制造成本,有利于空调器的安装。此外,还避免设置排风风扇占用外壳内部空间,有利于排风风道和进风风道内的气流流动,避免降低空调器的送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均设于所述外壳外且装配至所述外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风机的壳体包括与所述电控部件连通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包括弯管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具有接水槽,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水位检测组件和水利用组件,所述水位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接水槽内的水位,所述水利用组件用于将所述接水槽内的水施加至所述冷凝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包括二氧化碳。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部分实施例的电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部分实施例的电控部件中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换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部分实施例的电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部分实施例的电控部件中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换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电控部件100;
盒体组件1;第一腔室1a;第二腔室1b;电控盒11;风道盖12;散热风道10;进风口101;散热风道的出口102;进气孔103;连通孔104;
电路组件2;电路板21;第一发热器件22;感性器件221;容性器件222;第二发热器件23;
散热件3;散热片30;换热组31;气流通道3a;过气间隙3b;
散热通风区域4;散热排风口41;散热进风口42;进风开口421;进风孔422;
供气路径S;第一路径S1;第二路径S2;
外壳200;送风风道200a;排风风道200b;隔板201;
压缩机300;第一换热器400;第二换热器500;送风风机600;排风风机700;连通管800;弯管段8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部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部件100,包括:盒体组件1、电路组件2和散热件3,盒体组件1内具有封闭的第一腔室1a,盒体组件1内还具有与第一腔室1a分隔设置的第二腔室1b;电路组件2包括电路板21和设于电路板21上的第一发热器件22和第二发热器件23,第一发热器件22位于第一腔室1a内,第二发热器件23位于第二腔室1b内;散热件3位于第二腔室1b内,且与第二发热器件23配合传热。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控部件100的应用场景及功能不限,例如电控部件100可用于空调器且控制空调器的压缩机、电磁阀、风机等元器件的动作。
例如,当电控部件100所应用的工作环境中,空气中存在油污、灰尘等污染物。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盒体组件1内设置封闭的第一腔室1a,且将第一发热器件22设置在封闭的第一腔室1a内,可以降低油烟、灰尘等污染物接触到第一发热器件22而对第一发热器件22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工作可靠性,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延长电控部件100的使用寿命。
还值得说明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封闭”当做广义理解,可以是完全封闭,也可以是大体封闭,其中,“完全封闭”指的是:构成第一腔室1a的每个面均不是完全敞开的、也没有敞开口、也没有散热用的气流通孔等,而“大体封闭”指的是:构成第一腔室1a的每个面均不是完全敞开的、也没有敞开口、但是可以有散热用的气流通孔等。“封闭”的第一腔室1a可以对内部的第一发热器件22起到保护作用,降低油烟、灰尘等污染物进入到第一腔室1a内的几率。
但是,考虑到完全封闭环境的散热效率较低,会加剧第一腔室1a内部环境的热量累积,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构成第一腔室1a的面上可设置气流通孔,以呈现大体封闭的形式,在降低油烟、灰尘等污染物进入到第一腔室1a内的几率的同时,还兼顾第一腔室1a的通风散热。
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分隔设置,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在空间上是分割开的,而不是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作为一个空间的两个部分。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分隔开设置,但是两者可以是、但不限于是完全隔绝的,即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之间没有气流连通通道,而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之间可以通过连通孔104等实现气流连通。
电路组件2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本申请将第一腔室1a设置为封闭结构,将第一发热器件22设置在第一腔室1a内,而将第二发热器件23设置在第二腔室1b内,将第一发热器件22和第二发热器件23分置于两个腔室,二者散发的热量不易互相影响,提高电路组件2的工作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散热件3,散热件3也设置在第二腔室1b内且与第二发热器件23配合传热,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3的散热效率。值得说明的是,散热件3的类型不限,例如散热件3可以为翅片换热器形式,或者包括热管,或者包括冷媒管等,从而有利于第二发热器件23的快速散热。此外,散热件3与第二发热器件23配合传热的方式也不限,例如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接触传热,又例如还可以间隙配合热辐射传热等等,这里不作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部件100,通过将第一发热器件22设置在封闭的第一腔室1a内,可以改善油烟、灰尘等污染物接触到第一发热器件22而对第一发热器件22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工作可靠性,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并且将第二发热器件23设置在与第一腔室1a分隔的第二腔室1b内,第一发热器件22和第二发热器件23散发的热量不易互相影响,提高电路组件2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热器件23包括功率器件,第一发热器件22包括感性器件221和/或容性器件222。
功率器件的高度相较于感性器件221和/或容性器件222的高度较低,因此将功率器件和散热件3均设置在第二腔室1b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避免第二腔室1b的高度过大;而感性器件221和/或容性器件222相较于功率器件的高度较高且散热较大,因此将感性器件221和/或容性器件222设置在第一腔室1a内,使得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的高度较为均衡,并且可降低第一发热器件22散发的热量对第二腔室1b的功率器件造成的热影响。相比于将第一发热器件22、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均设置在一个腔室内的布置形式,在保证盒体组件1的空间高度较为扁平的前提下,便于电控部件100的布置,并且可提高电控部件100的工作稳定性。
示例性地,第一发热器件2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感性器件,如感性器件中发热量较高的感性器件可以为第一感性器件,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感性器件可以与强电相连,例如PFC电感(其中,PFC为Power Factor Correction的缩写,功率因数校正)或共模电感等,发热较高,而且,第一感性器件的高度相对较高,第一感性器件的远端(即远离电路板21的一端)通常是第一感性器件距离盒体组件1最近的位置,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限定第一感性器件的远端与盒体组件1的距离为5mm-10mm,在提高热辐射散热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安规要求,提高安全性。
示例性地,第一发热器件2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容性器件,第一容性器件为全部容性器件中发热相对较大的若干容性器件,例如,第一容性器件为发热相对较大的高压电解电容等,发热较高,而且,第一容性器件的高度相对较高,第一容性器件的远端(即远离电路板21的一端)通常是第一容性器件距离盒体组件1最近的位置,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限定第一容性器件的远端与盒体组件1的距离为5mm-10mm,在提高热辐射散热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安规要求,提高安全性。
示例性地,第一发热器件22包括至少一个发热较大的功率器件,如压缩机IPM(IPM是Intelligent Power Module的缩写,即智能功率模块)、风机IPM(IPM是IntelligentPowerModule的缩写,即智能功率模块)、IGBT(即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的缩写,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以及桥堆等若干体积比较小和高度比较矮的元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等高且并排设置,其中“并排设置”指的是:并非沿高度方向叠加设置,可以理解为平铺设置。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的高度均衡,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等高且并排设置可减小盒体组件1对器件空间的占用,便于电控部件100的布置。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的布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的布置位置可相互对调(例如图1和图2所示,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而并不会影响电控部件100的正常功能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发热器件22设置第一腔室1a内,第二发热器件23设置在第二腔室1b内,电路组件2工作时,第一发热器件22和第二发热器件23均会产生热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设计,以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和第二发热器件23的散热效率,尤其是提升设置在封闭的第一腔室1a内的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盒体组件1上具有连通第二腔室1b与盒体组件1的外部的散热通风区域4。通过设置散热通风区域4,盒体组件1的外部空气可通过散热通风区域4与第二腔室1b内部流通,使得第二腔室1b可以通过散热通风区域4与盒体组件1的外部换气,盒体组件1的外部空气与第二腔室1b内的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接触换热,提升第二发热器件23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通风区域4包括散热排风口41。值得说明的是,散热排风口41的形态不限,例如可以为开口形状、也可以由若干小孔组成,例如,构成第二腔室1b的面中至少有一个可为完全敞开的,敞开的面即构成开口形式的散热通风区域4。还可选地,构成第二腔室1b的面中至少有一个上开设有若干小孔组成的散热排风口4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盒体组件1包括适于从第一腔室1a吸热且向第二腔室1b供气的供气路径S,而第二腔室1b与盒体组件1的外部连通,因此通过设置供气路径S使得气流与第一腔室1a进行换热后流向第二腔室1b,之后可以通过散热排风口41流出盒体组件1,可提升第一腔室1a内的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供气路径S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后面将给出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两种不同的方式,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如图1和图2所示,供气路径S包括第一路径S1,第一路径S1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风口101和散热风道10,进风口101连通散热风道10与盒体组件1的外部,散热风道10位于第一腔室1a外且覆盖第一腔室1a的至少部分腔壁以与第一腔室1a传热配合,散热风道10的出口102与第二腔室1b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构成第一腔室1a的腔壁上不需要设置有开口或通风孔,可进一步阻止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到第一腔室1a内,进一步增加第一发热器件22的工作可靠性。而设置在第一腔室1a内的第一发热器件22主要通过对第一腔室1a的腔壁辐射散热,通过设置散热风道10与第一腔室1a传热配合,散热气流在散热风道10内流动将热量带出,从而提升第一腔室1a内的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
通过设置散热风道10对第一腔室1a散热,可在不增加第一腔室1a的腔壁上开孔的基础上对第一腔室1a散热,可提升第一腔室1a的封闭性,进一步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工作可靠性。
如图2所示,箭头指示气流方向,第一路径S1还包括散热风道10的出口102。盒体组件1外部气流从进风口101流入散热风道10,在散热风道10内流动与第一腔室1a换热,实现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降温,随后换热后的气流经过散热风道10的出口102流入第二腔室1b,并最终从与第二腔室1b连通的散热排风口41流出盒体组件1外部。
值得说明的是,可以将电控部件100置于使用环境中具有负压的位置,使得散热排风口41与负压位置连通,从而可以引发第二腔室1b内形成负压,从散热排风口41排气,由于散热风道10的出口102与第二腔室1b连通,且第二腔室1b内形成负压,从而可以引发散热风道10向第二腔室1b排气,以使得散热风道10形成流通气流,提高对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降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间隔开设置,可进一步降低位于第一腔室1a内的第一发热器件22散发的热量,和位于第二腔室1b内的第二发热器件23散发的热量的相互影响,提升电路组件2的工作可靠性。而且可以增加第一路径S1的长度,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如图1所示,第一发热器件22设于电路板21的靠近散热风道10的一侧。第一发热器件22与散热风道10位置接近,散热风道10可以更加充分且高效地吸收第一发热器件22的热量,有利于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辐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器件22远离电路板21的一端为第一发热器件22的远端,散热风道10靠近第一发热器件22的远端设置。第一发热器件22的远端与第一腔室1a的腔壁之间的间距在满足安全距离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小,例如间距可以为5mm-10mm,有利于第一发热器件22向第一腔室1a的腔壁辐射散热,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a包括第一腔壁,第一腔壁位于第一发热器件22远离电路板21的一侧,第一腔壁的局部向远离电路板21的方向凸出以形成凸起部,凸起部朝向电路板21的一侧形成避让腔,第一发热器件22的至少远端收纳在避让腔内。
通过设置凸起部形成避让腔收纳第一发热器件22的远端,第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发热器件22的热辐射面积,提高散热效率。第二方面可以改善第一发热器件22与第一腔壁产生干涉,仅需将第一腔壁的部分朝向远离电路板21的方向凸出,而不需要增大第一腔壁的整体设置高度,可节省盒体组件1的材料,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如图1和图2所示,盒体组件1包括电控盒11和风道盖12,第一腔室1a形成在电控盒11内,风道盖12间隔开地设于电控盒11外,散热风道10和第二腔室1b均形成在电控盒11与风道盖12之间。电控盒11构造为第一腔室1a的腔壁,风道盖12与电控盒11之间直接形成散热风道10,气流在散热风道10内流动时可直接与第一腔室1a的腔壁进行换热,提升换热效率。而且,盒体组件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盖12的第一部分位于电控盒11远离电路板21的一侧,风道盖12的第一部分和电控盒11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10的部分,风道盖12第三部分限定出第二腔室1b,风道盖12的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连接起来,以使第二腔室1b和第一腔室1a间隔设置,散热风道的出口102形成在第二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盖12和电控盒11之间的间距为散热风道10的高度,散热风道10的高度可以固定,以使气流在散热风道10内顺滑流动,当然,也可以将散热风道10的高度设置为阶梯或渐变形式等,以满足不同实际要求。
可选地,风道盖12自身限定出进风口101;还可选地,风道盖12和电控盒11共同限定出进风口101。由此,可以实现灵活设计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如图2所示,第二腔室1b构造为长条形腔体,即第二腔室1b的长度大于宽度,散热风道10的出口102与散热排风口41分别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从散热风道10的出口102流入第二腔室1b的气流至少部分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流向散热排风口41,以充分流经第二腔室1b,有利于加速散热件3的散热,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在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风道盖12的尺寸可以小于电控盒11的尺寸。风道盖12仅与第一发热器件22对应设置,仅在第一发热器件22与电控盒11主要的辐射换热处设置散热风道10即可满足散热需求,从而可节省盒体组件1的材料,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如图3和图4所示,供气路径S包括第二路径S2,第二路径S2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气孔103、第一腔室1a的内部空间以及连通孔104,进气孔103连通第一腔室1a与盒体组件1的外部,连通孔104连通第一腔室1a与第二腔室1b。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构成第一腔室1a的面上设置有进气孔103,在如图3所示,箭头方向即为气流方向。盒体组件1外部气流经过进气孔103流入第一腔室1a,与第一腔室1a内的第一发热器件22热交换,实现对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降温,换热后的气流经过连通孔104流入第二腔室1b,并最终从与第二腔室1b连通的散热排风口41流出盒体组件1外部。
值得说明的是,可以将电控部件100置于使用环境中具有负压的位置,使得散热排风口41与负压位置连通,从而可以引发第二腔室1b内形成负压,从散热排风口41排气,由于第一腔室1a与第二腔室1b连通,且第二腔室1b内形成负压,从而可以引发第一腔室1a向第二腔室1b排气,以使得第一腔室1a形成流通气流,提高对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降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相互连接,由盒体组件1的一个盒壁将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分隔开,在这个盒壁上开设有连通孔104。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通过第二路径S2将第一腔室1a的热量通过气流传递至第二腔室1b,另一方面第一腔室1a和第二腔室1b还可通过热辐射配合传热,或者说,设置在第一腔室1a内的第一发热器件22可通过沿第二路径S2流动的气流热交换散热,还可通过对第一腔室1a的腔壁辐射散热,可进一步提升第一腔室1a内的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腔室1a为封闭结构,仅设置与第一腔室1a连通的空间较小的进气孔103,可在降低油烟、灰尘等污染物进入到第一腔室1a内的同时,提升第一腔室1a内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从而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腔室1a位于第二腔室1b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进气孔103位于第一发热器件22在第一方向上的远离第二腔室1b的一侧,连通孔104位于第一发热器件22在第一方向上的靠近第二腔室1b的一侧。通过将进气孔103和连通孔104分别设置在第一腔室1a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不但可以使得第一腔室1a顺利向第二腔室1b送气,还可以尽量缩短第二路径S2的路径,以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进气孔103和连通孔104中的至少一个为多个且间隔开设置。可选地,进气孔103为多个且多个进气孔103间隔开设置,可在保证第一腔室1a的进气量、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的同时,尽量缩小进气孔103的孔径,提高第一腔室1a的密封程度;还可选地,连通孔104为多个且多个连通孔104间隔开设置,在保证第一腔室1a到第二腔室1b的气流流通量的同时,,尽量缩小连通孔104的孔径,提高第一腔室1a的密封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如图3和图4所示,进气孔103为多个沿第一腔室1a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孔104为多个且沿第一腔室1a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充分利用空间,使得第一腔室1a可以较为均匀地进气,使得第一腔室1a长度方向上的多处都可以获得气流换热降温,提高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进气孔103和连通孔104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保证气流沿第二路径S2流动顺畅,提升第一发热器件22的散热效率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散热通风区域4包括散热排风口41,散热通风区域4还包括位于散热排风口41上游的散热进风口42。
散热排风口41和散热进风口42均与盒体组件1的外部连通,而散热进风口42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的上游,盒体组件1外部的气流从散热进风口42流入第二腔室1b,气流与第二腔室1b内的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换热,提升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随后气流沿第二腔室1b流动,从散热排风口41流出盒体组件1外部。从散热进风口42流入第二腔室1b的气流流向散热排风口41的过程中,还会引发供气路径S的气流流入第二腔室1b,加速与第一腔室1a换热后的气流流向第二腔室1b,从而提升气流对第一腔室1a的散热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二腔室1b与供气路径S连通时,如果供气路径S提供的进气量足够,也可以不设置散热进风口42。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散热风道10的出口102、连通孔104均可以视为散热通风区域4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腔室1b构造为长度大于宽度的长条形腔体,散热排风口41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由此可以使得进入第二腔室1b的气流充分流经第二腔室1b,提高第二腔室1b的散热效果。可选地,第一腔室1a向第二腔室1b供气处邻近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设置,与第一腔室1a换热后的气流流入第二腔室1b还可加速第二腔室1b内的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的散热,重新利用气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散热排风口41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散热进风口42包括进风开口421,进风开口421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盒体组件1外部的气流从进风开口421流入第二腔室1b,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流动,与第二腔室1b内的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充分接触,提升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开口421处设有防护网,防护网可将第二腔室1b内的散热件3遮挡起来,避免使用者接触到带高压的散热件3,提供使用安全性。
示例性地,进风开口421为矩形,进风开口421的长度为50mm-60mm,进风开口421的宽度为40mm-50mm。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制造且通风效果好。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还可以将进风开口421设置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多种形状,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散热进风口42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进风孔422,第一腔室1a设于第二腔室1b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多个进风孔422设于第二腔室1b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通过设置进风孔422可提升第二腔室1b的进气量,提升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如图1和图4所示,进风孔422的孔径较小,可避免大颗粒物进入到第二腔室1b对电路组件2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可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多个进风孔422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值得说明的是,中下游段可以理解为沿长度方向均分三段,后两段为中下游段。
进风开口421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的上游,盒体组件1外部的气流从进风开口421流入后朝向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的下游流动,因此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游处的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的散热较好,通过在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中下游段设置进风孔422,可提升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中下游处的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散热件3为长度大于宽度的长条形结构,且散热件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一致。从盒体组件1外部流入第二腔室1b的气流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流动,气流与散热件3充分接触,提升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5所示,散热件3器包括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片30,散热片30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朝向第二腔室1b的宽度两侧,散热片30为多个且至少两个沿第二腔室1b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相邻两散热片30之间形成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贯通的气流通道3a。气流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流动时,气流可沿气流通道3a流动,气流与气流通道3a两侧的散热片30接触换热,气流与散热片30的接触面积大,可提升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6所示,散热件3包括多个换热组31,每个换热组31包括沿第二腔室1b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片30,多个换热组31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两个换热组31之间形成过气间隙3b。气流可通过过气间隙3b进入相邻两个散热片30之间,增多与散热片30的接触换热的气流,可提升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如图6所示,同换热组31的相邻两个换热片之间还形成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贯通的气流通道3a,气流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流动时,气流可沿气流通道3a流动,并且还有气流通过过气间隙3b进入相邻两个散热片30之间的气流通道3a,以补充进入气流通道3a的低温气流,从而进一步提升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过气间隙3b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值得说明的是,中下游段可以理解为沿长度方向均分三段,后两段为中下游段。
进风开口421位于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的上游,盒体组件1外部的气流从进风开口421流入后朝向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的下游流动,因此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游处的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的散热较好。通过将过气间隙3b设置在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的中下游段,可提升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中下游处的第二发热器件23和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同时,如果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设有多个进风孔422时,从多个进风孔422进入第二腔室1b的气流可以通过过气间隙3b进入相邻两个散热片30之间的气流通道3a,以补充进入气流通道3a的低温气流,从而进一步提升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散热件3包括是三个换热组31,三个换热组31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换热组31均包括5个散热片30。同换热组31的相邻两个散热片30之间形成沿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贯通的气流通道3a,气流可沿气流通道3a流动,气流与气流通道3a两侧的散热片30接触换热。邻近进风开口421设置的一个换热组31距离低温入流较近,散热较好,因而长度可以设置的较大,而邻近散热排风口41的两个换热组31距离低温入流较远,散热相对差一些,因而长度可以设置的较小,以在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设置有两个过气间隙3b,同时,第二腔室1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设有多个进风孔422,从多个进风孔422进入第二腔室1b的气流可以通过过气间隙3b进入相邻两个散热片30之间的气流通道3a,以补充进入邻近散热排风口41的两个换热组31的气流通道3a的低温气流,从而进一步提升这两个换热组31散热件3的散热效率。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部分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外壳200、压缩机300、第一换热器400、第二换热器500、送风风机600、排风风机700以及根据上述任一项的电控部件100。例如,电控部件100可以用于控制压缩机300、送风风机600和排风风机700等的动作。第一换热器400和第二换热器500与流经的气流换热,送风风机600和排风风机700提供流动的气流。
外壳200内具有相互隔离的送风风道200a和排风风道200b,第一换热器400设于送风风道200a,第二换热器500设于排风风道200b,第一换热器400与第二换热器500均与压缩机300相连且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送风风机600的入口与送风风道200a连通且送风风机600的出口连通至室内侧,排风风机700的入口与排风风道200b连通且排风风机700的出口连通至室外侧,电控部件100设于排风风机700的进风路径上。
值得说明的是,空调器1000可对室内侧进行制冷,也可对室内侧进行制热。在空调器1000对室内侧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400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500作为冷凝器,送风风机600提供的气流经过蒸发器放热,冷风沿送风风道200a流入室内侧,从而对室内侧制冷;排风风机700提供的气流经过冷凝器带走冷凝器的热量,热风沿排风风道200b流至室外侧。在空调器1000对室内侧进行制热时,第一换热器400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500作为蒸发器,送风风机600提供的气流经过冷凝器吸热,热风沿送风风道200a流入室内侧,从而对室内侧制热;排风风机700提供的气流经过蒸发器放热,冷风沿排风风道200b流至室外侧。或者,空调器1000也可以仅具有上述两种功能之一。
将电控部件100设置在排风风机700的进风路径上,排风风机700在对第二换热器500提供流动的气流的同时,排风风机700也引发气流流经电控部件100,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排风风机700提供的流动气流至少部分从散热进风口42流入第二腔室1b,提升电路组件2的散热效率。
通过将电控部件100设置在排风风机700的进风路径上,无需设置额外的排风风扇,简化了空调器1000的结构,降低了空调器1000的体积和制造成本,有利于空调器1000的安装。还由于电控部件100设置在排风风机700的进风路径上,因此电控部件100不会对室内侧的送风产生干扰,不会影响空调器1000对室内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电控部件100与第二换热器500虽然都设置在排风风机700的进风路径上,但是,电控部件100与第二换热器500的相对位置关系不限,可以具有上下游关系(即气流先后流经二者),也可以不具有上下游关系(即为并列关系,气流同时流经二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通过设置上述电控部件100,可提升空调器1000的工作可靠性。而通过将电控部件100设置在排风风机700的进风路径上,送风风机600在对第二换热器500提供流动的气流的同时,即可实现对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无需设置额外的排风风扇,简化了空调器1000的结构,降低了空调器1000的体积和制造成本,有利于空调器1000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送风风机600和排风风机700均设于外壳200外且装配至外壳200。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排风风机700与送风风机600均设于外壳200内,送风风机600设于送风风道200a,排风风机700设于排风风道200b,送风风道200a和排风风道200b通过隔板201相互隔离。由此,在满足通风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排风风机700的灵活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当排风风机700设于外壳200外且装配至外壳200时,排风风机700的壳体包括与电控部件100连通的连通管800,连通管800包括弯管段801。经过电控部件100的气流经过连通管800流向排风风机700,通过设置弯管段801可降低气流在流通管内流动的风阻,提升气流流速,有利于对电控部件100的散热。
示例性地,弯管段801的中心线为弧形,且弯管段801的管长为48mm-60mm、管径为38mm~50mm、弯管段801的中心线的圆心角为75°-160°。例如,弯管段801的中心线的圆心角为90°,可节省制造材料,并且中心线的圆心角为90°的弯管段801的路径较短,内部风阻较小,有利于气流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00内具有接水槽,空调器1000内有些部件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气接触到这些部件会液化成水滴,附着在这些部件的表面,并沿着表面流下。通过设置接水槽可将滴下的水滴收集起来,避免污染空调器1000内部或者打湿地面。
接水槽将冷凝水收集后还可重新利用,空调器1000的冷凝器工作时温度较高,将冷凝水施加至冷凝器可辅助冷凝器散热。空调器1000还包括水位检测组件和水利用组件,水位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接水槽内的水位,当水位检测组件检测接水槽内的水位达到预设值时,水利用组件将接水槽内的水施加至冷凝器。例如,水利用组件可以包括淋水盒、喷水嘴、或打水轮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300内的制冷剂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流动损失小,传热效果良好,并且安全无毒。但是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低,制冷效率低,因此空调器1000的运行压力大,电控部件100对于散热的要求更高,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0设置上述电控部件100,可提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率,提升空调器1000的工作稳定性。
值得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部件100并非仅用于空调器1000,例如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电控的设备中,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5)

1.一种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内具有封闭的第一腔室,所述盒体组件内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腔室分隔设置的第二腔室;
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且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配合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包括功率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包括感性器件和/或容性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组件上具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盒体组件的外部的散热通风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组件包括适于从所述第一腔室吸热且向所述第二腔室供气的供气路径,所述散热通风区域包括散热排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路径包括第一路径,所述第一路径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风口和散热风道,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盒体组件的外部,所述散热风道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且覆盖所述第一腔室的至少部分腔壁以与所述第一腔室传热配合,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设于所述电路板的靠近所述散热风道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组件包括电控盒和风道盖,所述第一腔室形成在所述电控盒内,所述风道盖间隔开地设于所述电控盒外,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腔室均形成在所述电控盒与所述风道盖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构造为长度大于宽度的长条形腔体,所述散热风道的出口与所述散热排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路径包括第二路径,所述第二路径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气孔、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空间以及连通孔,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盒体组件的外部,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进气孔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远离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和所述连通孔中的至少一个为多个且间隔开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3-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风区域包括散热排风口,所述散热通风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散热排风口上游的散热进风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构造为长度大于宽度的长条形腔体,所述散热排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进风口包括进风开口,所述进风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且所述进风开口处设有防护网。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进风口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进风孔,所述第一腔室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多个所述进风孔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进风孔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为长度大于宽度的长条形结构,且所述散热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一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沿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两侧,所述散热片为多个且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相邻两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沿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贯通的气流通道。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多个换热组,每个所述换热组包括沿所述第二腔室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散热片,多个所述换热组沿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组之间形成过气间隙。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气间隙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长度方向上的中下游段。
2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送风风机、排风风机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所述外壳内具有相互隔离的送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送风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排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与所述压缩机相连且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送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送风风道连通且所述送风风机的出口连通至室内侧,所述排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且所述排风风机的出口连通至室外侧,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路径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均设于所述外壳外且装配至所述外壳。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风机的壳体包括与所述电控部件连通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包括弯管段。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具有接水槽,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水位检测组件和水利用组件,所述水位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接水槽内的水位,所述水利用组件用于将所述接水槽内的水施加至所述冷凝器。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包括二氧化碳。
CN202322047326.7U 2023-07-31 2023-07-31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205243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47326.7U CN220524322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47326.7U CN220524322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4322U true CN220524322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7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47326.7U Active CN220524322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43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7951B (zh) 散熱裝置
CN207340352U (zh) 一种空调电控盒
CN106659063A (zh) 一种内置风道式密封机箱
CN106969430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20524322U (zh)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3101266A (ja) 電子回路収納ケース、室外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114570625B (zh) 一种用于固化机的降温机构、固化机及固化生产线
CN115342445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113141749B (zh) 一种机柜散热器及机柜
CN21462777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115479330A (zh)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1575318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20379920U (zh)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362215B (zh) 空调器及其散热电器盒
CN216080102U (zh) 顶出风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524328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114126331A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20524325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5175550U (zh)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20062206U (zh) 暖通设备
CN220524324U (zh)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175532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5704581A (zh) 顶出风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395354U (zh)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