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5354U -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5354U
CN219395354U CN202222524488.0U CN202222524488U CN219395354U CN 219395354 U CN219395354 U CN 219395354U CN 202222524488 U CN202222524488 U CN 202222524488U CN 219395354 U CN219395354 U CN 219395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alizing plate
control assembly
temperature equalizing
temperature
electric cabi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244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睿彤
王定远
裴玉哲
赵鹏达
李扬
郭忠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244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5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5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5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其中,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箱和相变散热器。电控箱包括安装腔。相变散热器设置于电控箱。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均温板,第一均温板位于安装腔外。本公开的电控组件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并将第一均温板设置于安装腔的外部,进而不需要在电控箱的箱体上开孔,进而避免了外部环境的水气进入到电控箱内,提升了电控组件的运行稳定性。并且,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利用热驱动循环相变散热的原理,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通风散热,提升了散热效果,进而延长了设置于电控箱内的器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控箱是空调器的重要组件,电控箱内部设置有模块控制板、电抗器、电容板、风机驱动模块、滤波板等多个器件。在空调工作过程中,各器件热流密度大,发热严重。电控箱内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出,使电控箱越来越热,对内部器件的工作性能产生负反馈。如为了保证器件正常安全工作,需要压缩机降频运行,这样就降低了空调能效。或者,因为电控箱内的热量过大,致使有些器件直接烧毁。
相关技术中,对于电控箱的散热问题,采用在电控箱的箱体上下开设通风孔,通过通风孔向电控箱内通风,以实现对电控箱进行散热处理。
在已公开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通过在电控箱的箱体上下开设通风孔,外部存在水时,水会通过通风孔进入到箱体内部,导致元器件短路损坏。并且,通过通风孔向电控箱内输入的风量比较小,散热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提升了电控箱的散热效果,延长了电控箱内的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包括安装腔;相变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电控箱,所述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均温板,所述第一均温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外。
可选地,所述第一均温板包括第一蒸发端、第一冷凝端和连通所述第一蒸发端和所述第一冷凝端的流道;第一冷源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位于所述第一冷凝端,所述第一冷源件位于所述安装腔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相变散热器还包括: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位于所述第一均温板远离所述安装腔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相变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均温板,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均温板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冷凝端和第二蒸发端。
可选地,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接水槽,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位于所述第二蒸发端的下方;排水管,与所述接水槽相连通,用于排水。
可选地,所述第二蒸发端与所述第一蒸发端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冷凝端与所述第一冷凝端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蒸发端与所述第一蒸发端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第二冷源件,与所述第二冷凝端相连接,位于所述安装腔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电控箱包括与所述第一均温板相对的第一侧壁;沿所述第一均温板至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所述器件分两层设置;其中,两层所述器件中的一层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上,或靠近所述第一均温板设置。部分电控箱内的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均温板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均温板与所述电控箱围合成所述安装腔,部分所述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上。其中,沿所述第一冷凝端至所述第一蒸发端,所述器件按照发热量由小至大排布。
可选地,电控组件还包括: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部分所述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如前述的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述的电控组件;或如前述的空调室外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至少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提供的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箱和相变散热器。电控箱包括用于安装器件的安装腔。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均温板。第一均温板设置于安装腔外。本公开的电控组件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并将第一均温板设置于安装腔的外部,进而不需要在电控箱的箱体上开孔,进而避免了外部环境的水气进入到电控箱内,提升了电控组件的运行稳定性。并且,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利用热驱动循环相变散热的原理,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通风散热的方式,提升了散热效果,进而延长了设置于电控箱内的器件的使用寿命。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变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均温板和第一冷源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层器件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变散热器和第一层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箱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变散热器和第一层器件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变散热器和第一层器件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室外机;12壳体;14室外风机;
100电控组件;110电控箱;112安装腔;114第一侧壁;
120相变散热器;122第一均温板;1224第一蒸发端;1226第一冷凝端;124第二均温板;1242第二冷凝端;1244第二蒸发端;126散热翅片;
130第一冷源件;
140第一层器件;142模块控制板;144电抗器;146电容板;148风机驱动模块;150第二层器件;
160接水槽;162排水管;170固定支架;172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电控组件100,包括:电控箱110和相变散热器120。电控箱110包括安装腔112。相变散热器120设置于电控箱110。相变散热器120包括第一均温板122,第一均温板122位于安装腔112外。
本公开提供的电控组件100包括电控箱110和相变散热器120。电控箱110包括用于安装器件的安装腔112。相变散热器120包括第一均温板122。第一均温板122设置于安装腔112外。本公开的电控组件100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120,并将第一均温板122设置于安装腔112的外部,进而不需要在电控箱110的箱体上开孔,进而避免了外部环境的水气进入到电控箱110内,提升了电控组件100的运行稳定性。并且,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120,利用热驱动循环相变散热的原理,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通风散热,提升了散热效果,进而延长了设置于电控箱110内的器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一均温板122包括第一蒸发端1224、第一冷凝端1226和连通第一蒸发端1224和第一冷凝端1226的流道。在流道内设置有相变工质。通过相变工质在第一蒸发端1224和第一冷凝端1226的循环实现对电控箱110内的器件进行散热。
可选地,电控组件100还包括器件。器件设置于安装腔112内。其中,沿第一冷凝端1226至第一蒸发端1224,器件按照发热量由小至大排布。
在该实施例中,相变散热器120用于对电控箱110内的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
可选地,第一均温板122设置有用于相变工质流动的流道。相变工质在相互连通的流道内流动,以实现对电控箱110的散热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相变散热器120的散热效果。并且,相变散热器120具高传热能力、高导热系数、重量轻的特性。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120,能够提高对电控箱110的散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
可选地,第一均温板122包括吹胀式均温板或流道式均温板。通过在第一均温板122内设置有相互流通的流道。在流道内注入相变工质,以实现利用热驱动循环相变散热的原理对电控箱110进行散热。采用相变散热器120,并不需要在电控箱110上进行开孔,避免了外界的物质进入电控箱110内,进而提升了器件的运行稳定性,延长了器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沿电控箱110的高度方向,第一冷凝端1226位于第一蒸发端1224的上方。相变散热器120工作过程中,第一蒸发端1224的相变工质被器件散发的热量加热,吸取潜热蒸发,蒸汽经流道流向第一冷凝端1226。在第一冷凝端1226的相变工质蒸汽放出潜热,凝结为液体,蒸汽液化释放出来的潜热通过壁面传递到相变散热器120外。积聚在第一冷凝端1226的凝结液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第一蒸发端1224再吸热蒸发。通过相变工质的不断蒸发、凝结,把相变散热器120下层热源的热量连续地传递至整个相变散热器120。这样,实现了对电控箱110进行散热的作用。
可选地,由于第一蒸发端1224的相变工质的温度较低,故而根据电控箱110内的器件的发热量的大小,结合第一均温板122的工作原理,合理地对器件的设置位置进行布局,能够提高对电控箱110的散热效果。具体地,通过将器件按照发热量由大到小,自第一蒸发端1224至第一冷凝端1226进行排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对电控箱110的整体散热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3所示,电控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冷源件130。第一冷源件130设置于第一均温板122,位于第一冷凝端1226。第一冷源件130位于安装腔112的外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冷源件130给第一均温板122提供冷量,强化对第一冷凝端1226内的相变工质的冷凝。冷量在第一冷凝端1226传导至相变工质,相变工质液化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第一蒸发端1224,对第一蒸发端1224进行冷却。冷却的第一蒸发端1224对电控箱110内的器件进行散热。被位于第一蒸发端1224的器件所散发的热量加热后,相变工质蒸发,蒸汽通过流道再回流到第一冷凝端1226,实现对电控箱110的循环散热。通过在第一冷凝端1226设置外部冷源,采用直冷的方式对电控箱110进行冷却,极大地提高了电控箱110的散热效果。
并且,通过第一冷源件130设置于安装腔112的外部,第一冷源件130内的换热介质不会泄露到安装腔112的内部。这样,避免了泄漏的换热介质使器件发生短路,提升了器件运行的稳定性,延长了器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当电控组件100应用于空调器,空调器包括换热系统,第一冷源件130与换热系统相连通。通过换热系统和第一冷源件130,将冷量传递至第一均温板122。这样,提高了相变散热器120的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冷源件130内的换热介质包括冷水,通过具有一定冷量的水实现与第一冷凝端1226的换热。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6所示,相变散热器120还包括散热翅片126。散热翅片126设置于第一均温板122,位于第一均温板122远离安装腔112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均温板122的一侧与电控箱110内的器件进行换热。第一均温板122的另一侧设置有散热翅片126。通过设置散热翅片126,加强传热效果,进而增大了对电控箱110内的器件的散热效率和热容。进一步地,当第一均温板122发生故障时,散热翅片126通过较大的散热面积,以与外部的空气换热,满足对电控箱110内部分器件的散热需求。通过在电控箱110的外部设置散热翅片126,还可以利用轴流风扇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8所示,相变散热器120还包括第二均温板124。第二均温板124设置于安装腔112内。部分器件设置于第二均温板124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均温板124设置于安装腔112内,可以对远离第一均温板122的器件进行散热,进而提升对器件的散热效果。通过第二均温板124对电控箱110进行散热,实现了对安装腔112内的直冷散热,提高了对电控箱110的冷却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8所示,第二均温板124包括第二冷凝端1242和第二蒸发端1244。第二冷凝端1242和第二蒸发端1244之间通过流道相连通。第二均温板124内的相变工质通过流道在第二冷凝端1242和第二蒸发端1244之间循环流动,以实现与电控箱110内的器件产生的热量进行换热。第二均温板124的第二蒸发端1244与第一均温板122的第一蒸发端1224之间间隔设置,通过第二均温板124将电控箱110内的器件进行了隔热处理,强化了对电控箱110内的散热效果。
通过本公开提供的电控组件100,通过第一均温板122和第二均温板124,结合外部的冷源件,使得在安装腔112内形成了直冷空间,极大地提升了对电控箱110内的大功率器件、多功率模块及内部其他器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第二冷凝端1242与第一冷凝端1226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均温板124的第二冷凝端1242与第一均温板122的第一冷凝端1226相连接,第二蒸发端1244和第一蒸发端1224间隔设置。这样,结合图7和图8所示,第一冷凝端1226和第二冷凝端1242共用第一冷源件130。也即,第一均温板122、第二均温板124和第一冷源件130形成一体相变散热器120,对电控箱110内的器件进行散热。这样,实现了对电控箱110的主动制冷,提高了电控箱110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电控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冷源件(图中未示出)。第二冷源件与所述第二冷凝端1242相连接,位于所述安装腔112的外部。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均温板124的第二冷凝端1242与第二冷源件相连接。通过第二冷源件为第二均温板124提供冷量,以实现对电控箱110的直接制冷,进而达到提高散热效率的作用。并且,通过将第二冷源件设置于电控箱110的外部,避免了第二冷源件内的换热介质泄漏至安装腔112内部,提升对电控箱110内器件运行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冷源件包括与空调器的换热系统相连通的冷媒管。或者是冷水水管。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8所示,电控组件100还包括接水槽160和排水管162。接水槽160设于安装腔112内,位于第二蒸发端1244的下方。排水管162与接水槽160相连通用于排水。
在该实施例中,考虑外接冷源件,第二均温板124温度过低会引起凝露,在第二均温板124的低端设置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接水槽160。通过接水槽160收集冷凝水,并通过排水管162将冷凝水排出电控箱110体外。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8所示,排水管162采用回水弯管结构,利用水封防尘或防水。
可选地,第二均温板124包括亲水涂层。通过在第二均温板124的表面涂设亲水涂层,进而提升了第二均温板124表面的冷凝水流向接水槽160的顺畅性。
可选地,结合图6所示,第二均温板124呈倒置L型结构。这样,第二均温板124产生的冷凝水会沿着第二均温板124留到电控箱110的底部的接水槽160内。
可选地,电控组件100还包括防水板(图中未示出)。防水板相对于第一均温板122倾斜地设置于安装腔112内。防水板位于倒置L型结构的第二均温板124中非竖直部分的下方。通过防水板将落在其上面的冷凝水导流至接水槽160内。并且,通过防水板实现了对电控箱110内部分器件的保护作用,提升了电控箱110运行的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电控箱110包括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两个第三侧壁、顶壁和顶壁。第一侧壁114与第一均温板122相对设置。第二侧壁为第一均温板122,或第一均温板122设置于第二侧壁。两个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相连接。第一冷凝端1226位于顶壁一侧,第一蒸发端1224位于底壁一侧。接水槽160设置于底壁一侧。排水管162穿设于底壁,实现将接水槽160内的冷凝水排出接水槽160。通过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两个第三侧壁、顶壁和底壁围合成用于安装器件的安装腔112。
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沿第一均温板122至第一侧壁114的方向,器件分两层设置。两层器件中的一层器件设置于第一均温板122上,或靠近第一均温板122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器件进行分层设置,根据器件的发热量,合理地排布器件与第一均温板122的相对位置。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电控箱110的整体散热效果。通过部分器件设置于第一均温板122上或者靠近第一均温板122设置,通过减小器件与第一均温板122的距离,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以空调器的电控组件为例,两层器件包括第一层器件140和第二层器件150。结合图5所示,第一层器件140包括模块控制板142、电抗器144、电容板146、风机驱动模块148。第二层器件150包括滤波板。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6所示,第一层器件140设置于第一均温板122上或者靠近第一均温板122设置。第一均温板122位于安装腔112的外部,也即第一均温板122的换热效率会更高,故而通过将发热量大且集中的第一层器件140设置于第一均温板122上或者靠近第一均温板122的一侧,能够提高电控箱110整体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第二层器件150位于安装腔112的内部,设置于第二均温板124上。第二均温板124将第一层器件140和第二层器件150进行分隔,能通过第一均温板122和第二均温板124实现直接换热降温,强化了电控箱110内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第一均温板122与电控箱110围合成安装腔112,部分器件设置于第一均温板122上。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均温板122作为电控箱110的一个侧壁。直接将部分器件设置在第一均温板上。具体地,将第一层器件140装配于第一均温板122上。并将第一均温板122直接作为电控箱的第二侧壁。器件位于第一均温板122朝向安装腔112内的一侧。这样,通过第一均温板122直接对第一层器件140进行换热,缩小了第一均温板122和第一层器件140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第一均温板122的热量损耗,进而提升了对第一层器件14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5所示,第一层器件140包括模块控制板142、电抗器144、电容板146、风机驱动模块148。沿第一冷凝端1226至第一蒸发端1224,按照第一层器件140的发热量由小至大排布。第一层器件140的发热量大小排序为:模块控制板142>电抗器144>电容板146>风机驱动模块148。通过将发热量较大的模块控制板142和电抗器144排布在第一蒸发端1224一侧,进而提升整体地散热效果。
可选地,电控组件100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设置于第一均温板122,部分器件设置于固定部。
在该实施例中,在对电控组件100的组装过程中,先通过固定部对器件进行安装固定。再将安装有器件的固定部安装于第一均温板122上,提升安装效率。并且,通过固定部的设置,提升了器件安装的稳固性。
可选地,结合图9所示,固定部包括固定支架170。通过固定支架170的镂空部分,可以进行气流流动,进而有益于对器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0所示,固定部包括基座172。如果安装于同一平面器件略有偏差,可以在第一均温板122的相应位置设置有基座172,以通过基座172实现对器件的安装固定。
可选地,第二均温板124与第二层器件150的安装,也可以通过前述的固定部进行安装和装配,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10,包括:壳体12和如前述的电控组件100。电控组件100设置于壳体12内。
本公开提供的空调室外机10包括壳体12和前述的电控组件100,电控组件100设置于壳体12内。本公开提供的空调室外机10通过采用了前述实施例的电控组件100,具备了前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效果。
可选地,空调室外机10还包括室外风机14和设置于壳体12上的出风口。室外风机14设置于出风口处。电控组件100设置于壳体12内,位于室外风机14的气流路径上。当室外风机14启动,结合图6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气流会经过电控组件100的散热翅片126后,通过出风口流出。这样,通过室外风机14驱动气流穿过散热翅片126,提升了对电控箱110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述的电控组件100;或如前述的空调室外机10。
本公开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电控组件100或前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电控组件100包括电控箱110和相变散热器120。电控箱110包括用于安装器件的安装腔112。相变散热器120包括第一均温板122。第一均温板122设置于安装腔112外。本公开的电控组件100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120,并将第一均温板122设置于安装腔112的外部,进而不需要在电控箱110的箱体上开孔,进而避免了外部环境的水气进入到电控箱110内,提升了电控组件100的运行稳定性。并且,通过采用相变散热器120,利用热驱动循环相变散热的原理,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通风散热,提升了散热效果,进而延长了设置于电控箱110内的器件的使用寿命。这样,本公开的空调器通过采用了前述实施例的电控组件100,提升了空调器运行的稳定性。
可选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系统,换热系统的冷媒流路与电控组件100的第一冷源件130和第二冷源件相连通。
可选地,电控组件100包括第一冷源件130。空调器还包括控制装置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电控箱110内,用于检测安装腔112内的温度。当安装腔112的温度大于温度阈值,则控制第一冷源件130的流路导通,提升对电控箱110的散热效率。当温度小于温度阈值,则通过相变散热器120对电控箱110进行散热,可以控制第一冷源件130的流路关闭。这样,合理地控制第一冷源件130的流路的开启或关闭,能够降低空调器运行的能耗。其中,温度阈值可以根据电控箱110内的器件的安全运行温度进行合理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可以在第一冷源件130的流路上设置电磁阀,以控制流路的导通或关闭。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包括安装腔;
相变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电控箱,所述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均温板,所述第一均温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均温板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蒸发端和第一冷凝端;
第一冷源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位于所述第一冷凝端,所述第一冷源件位于所述安装腔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位于所述第一均温板远离所述安装腔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散热器还包括:
第二均温板,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均温板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冷凝端和第二蒸发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槽,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位于所述第二蒸发端的下方;
排水管,与所述接水槽相连通,用于排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变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均温板,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均温板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冷凝端和第二蒸发端;
其中,所述第二蒸发端与所述第一蒸发端之间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冷凝端与所述第一冷凝端相连接;或
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第二冷源件,与所述第二冷凝端相连接,位于所述安装腔的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电控箱包括与所述第一均温板相对的第一侧壁;
沿所述第一均温板至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所述器件分两层设置;
其中,两层所述器件中的一层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上,或靠近所述第一均温板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第一均温板与所述电控箱围合成所述安装腔,部分所述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均温板上;
其中,沿所述第一冷凝端至所述第一蒸发端,所述器件按照发热量由小至大排布。
9.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组件;或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CN202222524488.0U 2022-09-23 2022-09-23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9395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4488.0U CN219395354U (zh) 2022-09-23 2022-09-23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4488.0U CN219395354U (zh) 2022-09-23 2022-09-23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5354U true CN219395354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88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24488.0U Active CN219395354U (zh) 2022-09-23 2022-09-23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53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0136335A (ja) 冷却装置、冷却システム及び冷却方法
CN210808085U (zh) 电控柜和空调器
JP5320001B2 (ja) 電子除湿器
JP201301139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1895519A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114217678A (zh) 一种服务器
CN219395354U (zh)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9496106B (zh) 一种机柜液冷散热系统
CN117812871A (zh)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JP2005210088A (ja) 密閉筐体内冷却装置
CN21210875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108751U (zh) 空调室外机
KR101172679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102328715B1 (ko) 공기조화장치의 실외기
CN219228207U (zh) 电控箱、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3020026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
CN220524322U (zh)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685493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7685176U (zh) 电磁灶
KR200401756Y1 (ko) 열교환 유니트
CN220582587U (zh) 除湿机
KR200189793Y1 (ko) 캐비닛 쿨러
CN21710980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920867U (zh) 变频装置、压缩机和暖通设备
CN216953294U (zh) 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