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21327U - 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21327U
CN215621327U CN202121520331.XU CN202121520331U CN215621327U CN 215621327 U CN215621327 U CN 215621327U CN 202121520331 U CN202121520331 U CN 202121520331U CN 215621327 U CN215621327 U CN 215621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door
joint
windshield
door assembly
rear lou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203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健
臧勇
傅强
郭岩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art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art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art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203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21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21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21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背门总成,包括后背门外板和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连接的后背门内板,所述后背门外板和所述后背门内板均为钣金件,所述后背门外板设有后风窗外连接部,所述后背门内板设有后风窗内连接部,所述后风窗外连接部和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通过包边工艺连接形成后风窗接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后背门总成及汽车,通过采用包边工艺形成后风窗接头,减少焊点数量,显著加快生产节拍;包边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平滑,有利于后风窗玻璃粘接的稳固;且包边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宽度比焊接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宽度窄,内外板之间空腔体积更大,局部结构刚度更强。

Description

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后背门总成位于汽车后部,中央开设有风窗孔用以安装后风窗玻璃,现有的后风窗玻璃搭接面一般为焊接结构,通过点焊将外板与内板连接,焊接完后的焊接边作为后风窗玻璃的粘胶面,对后风挡玻璃进行固定。然而焊接工艺需要一定的焊接边宽度进行点焊操作,由于焊点实现需要占用内外板的空腔空间,对后风挡周围一圈的结构刚度有所削弱。其次焊接后粘接面平面度欠佳,影响后风挡玻璃粘接,且焊接工艺由于焊点数量多,严重影响生产节拍。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包边工艺连接形成后风窗接头的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背门总成,包括后背门外板和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连接的后背门内板,所述后背门外板和所述后背门内板均为钣金件,所述后背门外板设有后风窗外连接部,所述后背门内板设有后风窗内连接部,所述后风窗外连接部和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通过包边工艺连接形成后风窗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后风窗外连接部后端设有与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贴合的贴合部,所述后风窗外连接部前端设有向内弯折用以包住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的末端的包边部。
进一步地,所述贴合部和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之间涂覆有结构胶。
进一步地,所述贴合部的宽度与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后风窗接头用以与后风窗玻璃连接,所述贴合部上设有向外凸起用以与所述后风窗玻璃抵接限位的凸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通过折弯工艺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后风窗接头包括上接头、下接头、左接头和右接头,所述上接头、所述下接头、所述左接头和所述右接头中至少一个通过包边工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头、所述下接头、所述左接头和所述右接头均通过包边工艺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背门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总成及汽车,通过包边工艺形成后风窗接头,减少焊点数量,显著加快生产节拍;包边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平滑,有利于后风窗玻璃粘接的稳固;且包边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宽度比焊接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宽度窄,内外板之间空腔体积更大,局部结构刚度更强。又通过在后风窗接头上增加凸起部,用以与后风窗玻璃抵接,有利于后风窗玻璃快速安装到正确位置,且限制了后风窗玻璃沿平行搭接面方向的位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后背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后背门总成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所述后背门总成中B视角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后背门总成,包括后背门外板10和后背门内板20,后背门外板10、后背门内板20均为钣金件。后背门外板10和后背门内板20上均设有风窗孔(未标示),用以安装后风窗玻璃(未画出)。后背门外板10和后背门内板20之间并不是完全贴合,中间还设置有若干空腔40,既能提高结构强度,也能在发生碰撞时产生溃缩吸收能量保护车内乘客安全。
请参考图1至图2,后背门外板10沿风窗孔一周设有后风窗外连接部11,后背门内板20沿风窗孔一周设有后风窗内连接部21,后风窗外连接部11和后风窗内连接部21连接形成后风窗接头30。
为了便于描述,将后风窗接头30按照后风窗玻璃的形状进行细分,在本实施例中,后风窗玻璃为矩形,后风窗接头30包括上接头31、下接头32、左接头33和右接头34。四个接头中至少有一个通过包边工艺连接,其余可通过点焊、激光焊等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后风窗玻璃为椭圆形或梯形等其他形状时,后风窗接头30的细分数量可根绝后风窗玻璃形状调整。
请参考图3,在包边工艺连接的后风窗接头30处,后风窗外连接部11包括后端的贴合部111和前端的包边部112,贴合部111的宽度与后风窗内连接部21的宽度相等。与贴合部111连接的包边部112向内弯折180°后包住后风窗内连接部21的末端。贴合部111、包边部112与后风窗内连接部21之间均涂覆有结构胶以加强连接强度。
通过采用包边工艺形成后风窗接头30,减少焊点数量,加快生产节拍。包边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平滑,有利于后风窗玻璃粘接的稳固。且包边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宽度比焊接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宽度窄,后背门外板10和后背门内板20之间空腔40体积更大,局部结构刚度更强。包边工艺还能有有效防止钣金边外露,避免割伤工人,减小生产中的安全风险。
贴合部111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凸起部113,凸起部113用以与后风窗玻璃抵接,在安装后风窗玻璃时,可以作为后风窗玻璃的定位点,有利于后风窗玻璃快速安装到正确位置。且限制了后风窗玻璃沿平行搭接面方向的位移,在车辆震动时,有效防止后风窗玻璃掉落。凸起部113根据尺寸及工艺难度,可以在后背门外板10冲压制备时,通过冲压成型,或是多次折弯成型。根据实际需要,后风窗接头30中,可以一个接头或多个接头设置凸起部113结构。
后风窗外连接部11按位置可分为上连接部(未标示)、下连接部(未标示)、左连接部(未标示)和右连接部(未标示)。上连接部与后风窗内连接部21连接形成上接头31,下连接部与后风窗内连接部21连接形成下接头32,左连接部与后风窗内连接部21连接形成左接头33,右连接部与后风窗内连接部21连接形成右接头34。在本实施例中,上接头31、下接头32通过包边工艺连接,左接头33和右接头34通过焊接工艺连接。后风窗外连接部11在左连接部、右连接部处仅设有贴合部111,在上连接部、下连接部处,既设有结合部111,还设有包边部112。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接头31、下接头32、左接头33和右接头34也可均通过包边工艺连接。上连接部、下连接部、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的过渡位置设有缺口,用以保证四个接头在完成包边的过程中过渡位置不会发生干涉。包边时,可以采用四个接头在同一包边机上实现包边操作,或是分步包边。
本实施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背门总成。该汽车在制备时,首先在冲压工厂,完成钣金件的成型,即后背门外板10、后背门内板20的剪板、冲压、冲孔等,以及凸起部113的成型。之后后背门外板10、后背门内板20进入焊接工厂涂覆结构胶,再通过包边工艺和/或焊接工艺将后背门外板10、后背门内板20连接形成后背门总成。后背门总成与地板总成、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机舱总成等继续在焊接工厂组装成白车身后进入涂装工厂涂漆,涂漆完成的彩车身进入总装工厂安装后风窗玻璃。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总成及汽车,通过采用包边工艺形成后风窗接头30,减少焊点数量,显著加快生产节拍。包边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平滑,有利于后风窗玻璃粘接的稳固。且包边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宽度比焊接工艺产生的搭接面宽度窄,内外板之间空腔40体积更大,局部结构刚度更强。包边工艺还能有有效防止钣金边外露,避免割伤工人,减小生产中的安全风险。又通过在后风窗接头30上增加凸起部113,用以与后风窗玻璃抵接,有利于后风窗玻璃快速安装到正确位置,且限制了后风窗玻璃沿平行于搭接面方向的位移。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设置在”或“位于”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后背门总成,包括后背门外板(10)和与所述后背门外板(10)连接的后背门内板(20),所述后背门外板(10)和所述后背门内板(20)均为钣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门外板(10)设有后风窗外连接部(11),所述后背门内板(20)设有后风窗内连接部(21),所述后风窗外连接部(11)和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21)通过包边工艺连接形成后风窗接头(3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风窗外连接部(11)后端设有与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21)贴合的贴合部(111),所述后风窗外连接部(11)前端设有向内弯折用以包住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21)的末端的包边部(11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111)和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21)之间涂覆有结构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111)的宽度与所述后风窗内连接部(21)的宽度相等。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风窗接头(30)用以与后风窗玻璃连接,所述贴合部(111)上设有向外凸起用以与所述后风窗玻璃抵接限位的凸起部(11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13)通过折弯工艺成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风窗接头(30)包括上接头、下接头、左接头和右接头,所述上接头(31)、所述下接头(32)、所述左接头(33)和所述右接头(34)中至少一个通过包边工艺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31)、所述下接头(32)、所述左接头(33)和所述右接头(34)均通过包边工艺连接。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后背门总成。
CN202121520331.XU 2021-07-05 2021-07-05 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Active CN215621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20331.XU CN215621327U (zh) 2021-07-05 2021-07-05 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20331.XU CN215621327U (zh) 2021-07-05 2021-07-05 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21327U true CN215621327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48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20331.XU Active CN215621327U (zh) 2021-07-05 2021-07-05 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213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21327U (zh) 一种后背门总成及汽车
CN112319619B (zh) 一种侧围总成及其制备方法
CN210026982U (zh) 一种汽车后背门外板结构
JP3937285B2 (ja) ドアの補強構造
CN214607725U (zh) 一种d柱上接头结构、车身尾门门洞系统及车辆
CN215590461U (zh) 一种汽车及其天幕顶盖结构
CN215244681U (zh) 一种侧围后流水槽结构及汽车
CN213594373U (zh) 一种整体式b柱内板结构
CN209467044U (zh) 尾灯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6660099U (zh) 无人车的车身总成和无人车
CN218949055U (zh) 车门外后视镜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634958U (zh) 车门内板加强板、车门及车辆
CN110979468A (zh) 一种汽车顶盖外板及汽车
CN218229151U (zh) 一种驾驶室后围外板
CN212073609U (zh) 一种汽车风道门板及公交车
CN220220916U (zh)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076096U (zh) 车门包边连接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JPH10277683A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自動車のボデーの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の構造
CN220924307U (zh) 装饰盖板、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8536311U (zh) 后背门和车辆
CN114313066A (zh) 无人车的车身总成和无人车
CN220220621U (zh) 一种背门装饰组件、背门、白车身及车辆
CN214001828U (zh) 汽车侧围外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1293810U (zh) 一种全景天幕用顶盖前横梁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6580722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车身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1

Address after: 315336 zone B, building I, No. 7, Zhongchuang Second Road, Hangzhou Bay New Area,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336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Smart motor Automobil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