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28715U -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 Google Patents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28715U
CN215528715U CN202122085081.8U CN202122085081U CN215528715U CN 215528715 U CN215528715 U CN 215528715U CN 202122085081 U CN202122085081 U CN 202122085081U CN 215528715 U CN215528715 U CN 2155287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board
mounting
hole
stator core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850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萍
张健强
师伟
赵诗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8508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287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287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287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外转子电机及风机。其中,外转子电机包括安装座、定子组件和接线板,安装座包括安装耳部和安装筒部,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绝缘框架,定子铁芯套接于安装筒部,定子铁芯与安装耳部之间有安装间隙,绝缘框架包覆于定子铁芯,绝缘框架设有凸伸于安装间隙内的卡扣,接线板设于安装间隙内,接线板设有与卡扣配合扣接的卡位。如此,利用电机内部安装接线板的安装间隙设置卡扣,接线板通过卡位与卡扣配合扣接于绝缘框架,接线板的安装操作简单,装配效率高;接线板直接扣接于绝缘框架,接线板与绝缘框架的组装稳定性更高,外转子电机的电性性能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背景技术
一般地,外转子电机包括安装座,以及安装于安装座的定子组件、转子组件和接线板等,其中,定子组件设于电机的中部,转子组件设于定子组件的外侧,接线板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并为电机供电。
相关技术中,接线板通常采用螺钉等连接件与安装座连接,螺接连接需要引入额外的连接件,操作繁琐,电机装配及生产效率难以有效提升,并且,随着电机使用时间的延长,螺钉等连接件可能会出现松脱的情况,连接件松脱导致接线板松动,从而导致电接触不良,影响电机整体的电性性能,电机运转的可靠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转子电机及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外转子电机的接线板使用螺钉等与安装座连接,存在连接操作繁琐、装配效率较低及连接稳定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外转子电机,包括:
安装座,包括安装耳部和自安装耳部的一侧凸出的安装筒部;
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绝缘框架,定子铁芯套接于安装筒部,定子铁芯与安装耳部之间有安装间隙,绝缘框架包覆于定子铁芯,绝缘框架设有凸伸于安装间隙内的卡扣;
接线板,设于安装间隙内,接线板设有卡位,接线板通过卡位与卡扣配合扣接于绝缘框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框架设有供安装筒部穿过的第一通孔,接线板设有供安装筒部穿过的第二通孔,卡扣设于绝缘框架朝向安装耳部的端面且位于第一通孔的孔边缘处,卡位设于第二通孔的边缘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包括弹性臂和设于弹性臂的自由端的倒钩,卡位为设于接线板的通槽,倒钩穿过通槽并钩挂于接线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耳部包括多个沿安装筒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连接耳,倒钩位于相邻两连接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耳部朝向接线板的底部凹设有容纳槽,倒钩插设于容纳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槽连通第二通孔,且通槽连通第二通孔的部位的尺寸与弹性臂的尺寸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框架还设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朝向安装耳部的端部与接线板背离安装耳部的底面相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框架间隔设有多个卡扣,限位凸台设于第一通孔的孔口边缘处,且位于相邻两卡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的孔口边缘还设有定位柱,定位柱与卡扣间隔设置,接线板对应定位柱的位置设有供定位柱插接的定位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筒部与安装耳部相连的端部的外周壁环设有卡接凸台,接线板套设于卡接凸台,定子铁芯套接于安装筒部未设置卡接凸台的一端,且定子铁芯朝向安装耳部的端面与卡接凸台相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通过粘接剂与安装筒部粘接,安装筒部的外周壁设有可用于容纳粘接剂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框架为一体件,所述绝缘框架一体包塑于所述定子铁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框架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沿安装筒部的轴向,上框架连接于定子铁芯朝向安装耳部的一端,下框架连接于定子铁芯背离安装耳部的另一端,卡扣设置于上框架,上框架正对各倒钩的位置处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沿第一通孔的轴向贯通上框架,第三通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倒钩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电机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的外转子电机,其在接线板上设置卡位,并利用电机内部安装接线板的安装间隙在绝缘框架上设置卡扣,接线板通过卡位与卡扣配合扣接连接于绝缘框架,组装外转子电机时,先将接线板扣接至绝缘框架,再将定子组件连同接线板一起安装至安装座即可,接线板的安装操作简单,可操作性强,装配效率高;并且,充分利用电机内部容置接线板的空间设置卡扣,卡扣的设置也不会导致电机轴向尺寸的增加,契合外转子电机小型化发展的需求;此外,相比通过螺钉等连接件连接,通过扣接结构连接接线板,不会出现因连接件松脱而导致接线板松动的情况,接线板的装配稳定性更高,能够避免因接线板松脱晃动而导致电性接触不良,从而有助于提高本申请的外转子电机的整机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风机,包括上述的外转子电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风机,通过使用上述的外转子电机,风机生产成本降低,且风机的电性性能更加稳定可靠,因外转子电机电性接触不良而造成风机出现电性故障的概率降低,风机的整机性能得以提高,检修频次降低,用户体验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电机的剖视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定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定子组件扣接连接接线板时的剖切视图;
图6为图1所述外转子电机的接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定子组件的绝缘框架的上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上框架的仰视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端盖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为:
10、定子组件;11、定子铁芯;111、第一套接孔;1111、第一扁位;112、凸极;113、凸极齿;12、绝缘框架;121、上框架;1211、第三通孔;122、下框架;123、第一通孔;124、限位凸台;125、定位柱;13、线圈绕组;14、扣接结构;141、卡扣;1411、弹性臂;1412、倒钩;142、卡位;
20、安装座;21、安装耳部;211、第一连接耳;212、第二连接耳;213、第三连接耳;214、螺孔;215、第三连接孔;22、安装筒部;221、第一轴承室;222、第二轴承室;223、导通孔;224、卡接凸台;2241、卡块;225、第二扁位;226、凹槽;23、安装间隙;
30、接线板;31、第二通孔;32、定位孔;33、卡口;
40、电源线;
50、端盖组件;51、盖板;511、盖板部;5111、开口;5112、第二连接孔;5113、避让口;5114、止挡部;512、侧板部;5121、插接口;5122、嵌装孔;52、压线板;521、遮蔽部;5211、第一连接孔;522、抵压部;5221、凸起;523、插接部;53、出线槽;
60、转轴;601、支撑端;602、输出端;61、轴承;
70、转子组件;71、转子;72、磁钢;
10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至图11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相关技术中,按安装方式的不同,空调一般可分为移动空调、窗机、分体机等几大常见的类型。其中,移动空调将空调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合为一体,并且可以更具使用需求进行移动,以其普遍具有安装难度较低、移动灵活、使用方便等的优势,一般用作应急使用,或用于小型空间的温度调控等。使用时,由于移动空调直接置于使用场地内,因此,对空调的整体体积具有一定的限定,一般不能将空调体积设置的过大,避免空调占用过大的场地空间,如此,移动空调常使用结构及体积相对较小的外转子电机作为其动力源。
然而,常规的外转子电机,由于对体积及安全性要求较为严格,故存在成本较高且可制造性较差的问题。比如,常规的外转子电机,在组装时,其接线板需要采用螺钉与安装座连接,螺接连接需要引入额外的连接件,电机组装操作繁琐,电机装配及生产效率难以有效提升,不利于成本的管控,并且,随着电机使用时间的延长,螺钉可能会出现松脱的情况,连接件松脱导致接线板松动,从而导致电机出线电性接触不良,影响电机整体的电性性能,电机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转子电机,其无需使用额外的连接件,利用电机本身的结构即可实现接线板的安装连接,从而能够提高电机的装配效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外转子电机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7,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电机的剖视结构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定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定子组件扣接连接接线板时的剖切视图,图6为图1所述外转子电机的接线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电机包括安装座20,以及安装于安装座20的定子组件10和接线板30。其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定子组件10包括定子铁芯11、绝缘框架12和线圈绕组13,定子铁芯11安装于安装座20,绝缘框架12包覆于定子铁芯11,具体地,定子铁芯11设置有多个凸极112,绝缘框架12包覆各凸极112,线圈绕组13绕设于被绝缘框架12包覆后的各凸极112上,如图3所示。接线板30与线圈绕组13电性连接,从而为线圈绕组13供电,如图1和图5所示。
进一步地,安装座20包括安装耳部21和安装筒部22,安装耳部21为一些外部结构如外部的接口等提供一个集中的安装连接的区域,安装筒部22自安装耳部21的一侧凸出并背离安装耳部21延伸形成,定子铁芯11套接于安装筒部22,安装耳部21与定子铁芯11之间安装间隙23,具体地,定子铁芯11朝向安装耳部21的端面与安装耳部21间隔设置从而形成该安装间隙23,接线板30设于该安装间隙23内。具体地,接线板30设有卡位142,绝缘框架12设有凸伸于安装间隙23内的卡扣141,卡扣141与卡位142配合形成扣接结构14,如图3和图4所示,接线板30通过该扣接结构14与绝缘框架12连接,安装接线板30时,将接线板30对应扣接至绝缘框架12即可,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接线板30可以为设置有电控元件的电控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其在接线板30上设置卡位142,并利用电机内部安装接线板30的安装间隙23在绝缘框架12上设置卡扣141,卡位142与卡扣141配合形成连接绝缘框架12和接线板30的扣接结构14,组装本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时,先将接线板30扣接至绝缘框架12,再将定子组件10连同接线板30一起安装至安装座20即可,接线板30的安装操作简单,可操作性强,装配效率高;并且,充分利用电机内部容置接线板30的安装间隙23设置卡扣141,卡扣141的设置也不会导致本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轴向(安装筒部22的轴线方向)尺寸的增加,契合外转子电机小型化发展的需求。此外,相比通过螺钉等连接件连接,通过扣接结构14连接接线板30,无需借助外部额外的如螺钉等的连接件,接线板30的安装不受连接件供应的限制,可随地随时安装,而且也不会出现因连接件松脱而导致接线板30松动的情况,接线板30的装配稳定性更高,能够避免因接线板30松脱晃动而导致电性接触不良,从而有助于提高本申请的外转子电机的整机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6和图7所示,定子铁芯11的中部设有供安装筒部22穿设的第一套接孔111,绝缘框架12设有供安装筒部22穿过的第一通孔123,接线板30设有供安装筒部22穿过的第二通孔31,接线板30套设于安装筒部22并位于安装耳部21和定子铁芯11之间。
上述的卡扣141设于第一通孔123的孔口边缘处,即卡扣141位于定子铁芯11的第一套接孔111的孔口边缘处,卡扣141避让开安装筒部22和凸极112设置,卡扣141的设置不会干扰线圈绕组13的绕设,也不会影响定子铁芯11与安装筒部22的套接,以及本申请外转子电机的其他结构之间的相互连接。相对应地,卡位142设于第二通孔31的孔口边缘处,卡位142避开安装筒部22,如此,卡位142紧邻接线板30供安装筒部22穿设的开孔设置,不会影响接线板30上各电性元件的安装,不会影响接线板30的布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卡扣141包括弹性臂1411和设于弹性臂1411的自由端的倒钩1412。其中,弹性臂141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凸伸,倒钩1412背对绝缘框架12的第一通孔123设置,卡位142为设于接线板30的通槽,通槽沿第二通孔31的轴向贯穿接线板30,卡扣141的倒钩1412穿过通槽后钩挂于接线板30。具体地,倒钩1412可以直接钩挂于接线板30朝向安装耳部21的一面,即接线板30的顶面,这样,接线板30的顶面形成供倒钩1412钩挂的钩挂面,安装接线板30时,将通槽对准卡扣141,推动接线板30移动至卡扣141的倒钩1412穿过通槽,并钩挂于接线板30的顶面即可。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7所示,沿安装筒部22的径向,安装耳部21延伸的长度尺寸小于接线板30延伸的长度尺寸,倒钩1412位于安装耳部22的侧边,即倒钩1412避让开安装耳部21设置,这样,相对接线板30凸出的倒钩1412不会与安装耳部21发生干涉,并且,由于安装耳部21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具有一定的厚度尺寸,利用该厚度尺寸占用的空间设置倒钩1412,还能避免本实施例外转子电机轴向尺寸增大。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安装耳部21朝向接线板30的底部设置容纳槽(图未示),倒钩1412适配插设于该容纳槽内,这样,也能够避免倒钩1412与安装耳部21发生干涉,避免外转子电机轴向尺寸增大。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耳部21包括多个沿安装筒部2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连接耳,倒钩1412位于相邻的两连接耳之间,这样,倒钩1412插设于相邻两连接耳之间的间隙内,倒钩1412的设置既不会导致电机轴向尺寸增加,也不会导致电机径向尺寸增加。比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7所示,连接耳可以包括第一连接耳211、第二连接耳212和第三连接耳213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卡扣141一体成型于绝缘框架12,即卡扣141的材质与绝缘框架12材质相同,卡扣141整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如此,为避免倒钩1412从通槽脱出,设置通槽的尺寸大致与卡扣141的弹性臂1411尺寸相当,或者略大于弹性臂1411尺寸而略小于倒钩1412的尺寸。安装时,将倒钩1412挤压穿过通槽,保证倒钩1412能够钩挂于接线板30的顶面,同时弹性臂1411插设于通槽内,设置两者尺寸相当避免接线板30发生晃动,影响电性性能。其中,弹性臂1411的尺寸是指沿定子铁芯11的径向,弹性臂1411的厚度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上述实施例的通槽具体地,桶槽沿第二通孔31的径向连通第二通孔31,即通槽为设置于第二通孔31的孔口边缘的缺口,且设置通槽连通第二通孔31的部位的尺寸与弹性臂1411的尺寸相等,这样,卡扣141的弹性臂1411能够借由第二通孔31拨动至通槽内,扣接操作更加方便,同时也方便通过对通槽、弹性臂1411及倒钩1412三者尺寸进行设计,使卡扣141与卡位142形成更为紧密的扣接,进一步提高接线板30的连接稳固性。其中,弹性臂1411的尺寸同样是指沿定子铁芯11的径向,弹性臂1411的厚度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槽连通第二通孔31的部位的尺寸与弹性臂1411的尺寸相等,并非局限于完全相等,而是指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两者尺寸基本相等,并且,由于弹性臂1411具有一定的弹性,实际设计时,还可以设置通槽连通第二通孔31的部位的尺寸略小于弹性臂1411的尺寸,扣接连接接线板30时,利用弹性臂1411挤压产生弹性形变卡入至通槽内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绝缘框架12还设有限位凸台124,限位凸台124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朝接线板30凸设,限位凸台124沿轴向的凸伸长度小于卡扣141沿轴向的凸伸长度,当卡扣141扣接于卡位142时,限位凸台124背离绝缘框架12的端部与接线板30背离安装耳部21的底面相抵。这样,接线板30相当于被限位凸台124和卡扣141的倒钩1412夹持,如图5所示,从而能够限制接线板30沿安装耳部21的轴向移动,使接线板30更加稳定可靠的连接于绝缘框架12。并且,限位凸台124的设置也能起到间隔绝缘框架12与接线板30的作用,确保接线板30与绝缘框架12间隔安装,避免接线板30上的电性元件与线圈绕组13等接触,导致发生短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绝缘框架12的第一通孔123的孔口边缘间隔设置有多个卡扣141,接线板30的第二通孔31的孔口边缘设置有多个卡位142,安装接线板30时,多个卡扣141与多个卡位142一一对应扣接,接线板30与绝缘框架12之间形成多点连接,接线板30的连接稳定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地,将限位凸台124同样设置于第一通孔123的孔口边缘处,避免限位凸台124影响线圈绕组13的设置,并将限位凸台124设置在相邻两卡扣141之间,限位凸台124避让卡扣141。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卡扣141也可以设置在限位凸台124背离绝缘框架12的端部,并将卡扣141的弹性臂1411的长度设置为与接线板30的厚度基本相当,如此,也可以保证接线板30的稳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通孔123的孔口边缘还设置有定位柱125,定位柱125与卡扣141间隔设置,并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朝接线板30凸设,接线板30对应定位柱125的位置处设有供定位柱125适配插接的定位孔32。设置定位柱125与定位孔32配合,用于确定接线板30与绝缘框架12的装配位置,相比卡扣141与卡位142卡接,定位柱125能够更加顺畅的插入定位孔32内,提高装配精度的同时,还能够减低因装配位置存在误差而损坏卡扣141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柱125凸设于限位凸台124。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对定位柱125与定位孔32配合定位。也可以设置多组定位柱125与定位孔32配合,此时,可以设置定位孔32的尺寸基本等于定位柱125的尺寸,定位柱125插接于定位孔32内时,也能对接线板30沿径向的晃动进行限位,提高接线板30的安装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安装座20的安装筒部22的外周壁沿径向凸设有卡接凸台224,卡接凸台224设于安装筒部22与安装耳部21相连的端部,接线板30套设于卡接凸台224,定子铁芯11套接于安装筒部22未设置卡接凸台224的一端,定子铁芯11朝向安装耳部21的端面与卡接凸台224的台阶面相抵,卡接凸台224对接线板30的安装进行辅助定位,其还能够用于对定子铁芯11和接线板30进行轴向定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定子铁芯11与安装筒部22套接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粘接剂如胶水等填充于该间隙内,从而粘接定子铁芯11与安装筒部22,安装筒部22的外周壁沿径向凹陷形成有凹槽226,凹槽226设于定子铁芯11套接的位置,该凹槽226用于容纳多余的粘接剂。如此,定子铁芯11可以与安装筒部22之间留有间隙,这样,装配定子铁芯11不会因挤压导致安装筒部22及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形;并且,利用粘接定子铁芯11和安装筒部22,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避免因存在间隙而导致定子铁芯11晃动产生振动和噪音;再通过设置凹槽226,当定子铁芯11采用胶水等与安装筒部22粘接时,多余的胶水能够流动至储存在该凹槽226内,而不至于流到其他位置造成污染或影响其他结构的安装及运转。
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26可以为环设于安装筒体22的环形槽,为粘接剂提供尽可能大的存储空间。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卡接凸台224正对定子铁芯11的台阶面设置上述的凹槽226,即由台阶面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朝安装耳部21凹陷形成,此时,凹槽226也能够起到储存粘接剂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通孔31的孔壁设有供卡块2241适配卡接的卡口33,卡接凸台224的外周壁沿安装筒部22的径向凸设有卡块2241,该卡块2241与卡口33形成卡接定位结构,以用于在接线板30安装时对接线板30进行定位。可以理解地,卡块2241和卡口33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即将卡口33设置于凸台的外周壁,将卡块2241对应设置于第二通孔31的孔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绝缘框架12为一体件(图未示),绝缘框架12一体包塑于定子铁芯11。这样,一方面,绝缘框架12与定子铁芯1111具有更好的连接性,免去组装需要留出的间隙,缘框架与定子铁芯11的连接稳定性高,接线板30不会因绝缘框架12相对定子铁芯11晃动而晃动,接线板30的安装稳定性也进一步提高,并且绝缘框架12与定子铁芯11之间没有间隙还能进一步提高槽线的槽满率;另一方面,在组装定子组件10时,还可以少一步组装绝缘框架12到定子铁芯11的步骤,具有减少人工或设备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绝缘框架12也可以为分体件,比如,绝缘框架12可以包括上框架121和下框架122,请参阅图3至图5,以及图8和图9,其中,图8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定子组件10的绝缘框架12的上框架121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上框架12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沿定子铁芯11的轴向,上框架121连接于定子铁芯11朝向接线板30的一端,下框架122连接于定子铁芯11的相对的另一端,上框架121与下框架122分别与定子铁芯11相连,从而对定子铁芯11与线圈绕组1315进行电性隔绝。上述各实施例的卡扣141设置于上框架121,并在上框架121正对各倒钩1412的位置处设置第三通孔1211,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通孔1211沿第一通孔123的轴向贯通上框架121,且设置第三通孔1211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倒钩1412尺寸。
这样,由于一体注塑成型绝缘框架12,其利用模具生产时,需要成型具有倒钩1412的卡扣141,因此需要在模具设置行位,并在脱模时利用行位机构带动模具做侧向运动(与开模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从而使模具脱离卡位142。这种脱模方式相对复杂,模具成本也比较高,不利于产品生产的成本管控。基于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绝缘框架12设置呈分体式结构,并在设置卡扣141的上框架121开设第三通孔1211,这样即可实现简单的脱模而无需采用其他的脱模方式,脱模更加快速方便,模具成本也相对降低,从而有助于降低绝缘框架12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还包括转轴60和转子组件70。
如图1和图3所示,安装筒部22背离安装耳部21的一端设有第一轴承室221,安装耳部21设有贯通第一轴承室221的第二轴承室222,第二轴承室222与第一轴承室221同轴设置,具体地,安装筒部22还设有导通孔223,第一轴承室221通过导通孔223贯通第二轴承室222,第一轴承室221和第二轴承室222内分别安装有一轴承61,转轴60与两轴承61套接。即安装座20内部中空,且设有两个分置于轴向两端的轴承室,轴向两端分置的轴承室增加了两个支撑轴承61沿轴向的跨距,在安装座20的内侧实现对转轴60的支撑,从而增加了电机支撑及旋转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3所示,转子组件70包括转子71和磁钢72,转子71转动套接于安装筒部22的远离安装耳部21的一端,且沿安装筒部22的径向,套设于定子组件10的外侧,这样转子组件70可以从安装座20的小尺寸端套设至定子组件10的外侧,具有较好的装配可操作性。转轴60同轴固定连接于转子组件70,具体地,转子71设有轴孔(图未示),转轴60穿设固定于该轴孔,转轴60具有相对设置的支撑端601和输出端602,支撑端601与安装座20转动连接,输出端602延伸至从转子71背离定子组件10的一侧伸出,即本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的安装座20的安装耳部21与转轴60的输出段分别位于电机轴向的两端,使得电机不仅可以实现与外部支架的轴向布置接口连接也可以实现与外部支架的径向布置接口连接,安装使用更加方便。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定子铁芯11的第一套接孔111的孔壁设有第一扁位1111,安装筒部22的外侧壁设有与第一扁位1111相适配的第二扁位225,其中,第一扁位1111与第二扁位225相适配是指:两者形状相同,尺寸相同,位置彼此正对。在定子铁芯11与安装筒部22相接触的位置设置扁位特征相配合,一方面使得安装筒部22具有一定的传扭矩的能力,另一方面第一扁位1111和第二扁位225配合还能够用于定位,提高定子铁芯11与安装座20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外转子电机还包括安装于安装耳部21的端盖组件50,如图1、图3、图7、图10和图11所示,其中,图10为图1所示的外转子电机的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端盖组件的分解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接线板30上连接有电源线40,端盖组件50包括盖板51和压线板52,盖板51设有出线槽53,如图1、图10和图11所示,电源线40的一端与接线板30相连,电源线40的另一端从该出线槽53穿出,如图1所示,压线板52与盖板51配合,将电源线40夹紧于出线槽53,具体地,压线板52与出线槽53的槽底配合夹紧电源线40,确保电源线40不会受外力作用而随意移动。
这样,电机在运转过程中,电源线40不会受外力影响而发生晃动,从而能够避免电源线40与接线板30的连接出现松动,避免接触不良,此外,电源线40也不会因产生移位而反复弯折,或与接线板30或盖板51等反复摩擦而发生断裂,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电源线40发生破损,进一步提升外转子电机的整机性能。另外,端盖组件50与安装座20分开制作,可以选择与安装座20相比性价比更高的材料制作,从而降低安装座20的结构复杂程度和整个电机的制作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7和图11所示,盖板51包括盖板部511和连接于盖板部511的侧板部512,盖板部511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盖设于安装耳部21背离接线板30的端部,侧板部512沿安装筒部22的径向设于安装耳部21的侧部,出线槽53设于侧板部512。如此,电源线40从本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的侧部引出,不会增加本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的轴向尺寸,有助于降低外转子电机的轴向高度,使电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小电机的整体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侧板部512与安装耳部21的侧部间隔设置,便于电源线40走线,并避免电源线40引出时与其他其他结构发生干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盖板部511设有嵌装口5111,嵌装口5111连通出线槽53,压线板52具有遮蔽部521和抵压部522,遮蔽部521适配遮盖嵌装口5111,抵压部522与出线槽53配合夹紧电源线40。如此,出线槽53设于安装座20的侧部,电源线40引出时,先将电源线40从嵌装口5111引出,再将其卡入出线槽53内,随后再将压线板52连接至安装耳部21并使抵压部522将电源线40抵压于出线槽53内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为确保电源线40被夹紧于出线槽53内,可以设置上述出线槽53的槽口大小与电源线40沿径向的截面尺寸基本相等,即出线槽53恰好能够供电源线40嵌入,如此,当电源线40卡接于出线槽53内时,电源线40直接与抵压部522相抵,电源线40便可被夹紧于出线槽53内。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也可以设置出线槽53的槽口尺寸大于电源线40沿径向的截面尺寸,并在抵压部522正对出线槽53的位置处设置凸起5221,压线板52连接于安装耳部21时,凸起5221伸入对应的出线槽53内并与电源线40相抵。即凸起5221与电源线40相抵,从而将电源线40夹紧在出线槽53内,这样,通过凸起5221抵压限制电源线40移动,出线槽53的尺寸可以相对设置的更大,从而供不同尺寸的电源线40卡入,适用范围更广,使用更加灵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盖板51的侧板部512可以连续设置多个出线槽53,当有多根电源线40需要引出时,多根电源线40从不同的出线槽53穿出,便于管理及检修维护。并且,在上述设置凸起5221抵压电源线40的方案中,对应各出线槽53分别设置凸起5221,即在压线板52的抵压部522连续设置多个凸起5221,当压线板52与安装耳部21相连时,各凸起5221对应伸入各出线槽53内,从而将各电源线40对应抵压夹紧于对应的出线槽53内。
可以理解地,在具体实施例中,对于出线槽53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电源线40的数量等的具体的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对出线槽53的设置数量进行唯一限定。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嵌装口5111可以仅位于盖板部51,此时,出线槽53位设于侧板部52与盖板部51相连的端部的缺口,从而贯通嵌装口5111。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嵌装口5111也可以从盖板部51延伸至侧板部52,此时,出线槽53设置于侧板部52的任意位置均可贯通嵌装口511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盖板51还设有插接口5121,压线板52还具有插接部523,压线板52通过插接部523与插接口5121配合插接于盖板51。这样,压线板52与盖板51插接配合,便于压线板52与安装耳部21的定位安装,并且,还能够对压线板52进行辅助限位。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插接口5121设置于盖板51的侧板部512,且在出线槽53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插接口5121,盖板部511设有朝开口5111内延伸并位于插接口5121上方的止挡部5114,插接部523间隔设置于遮蔽部521朝向出线槽53的底部,且遮蔽部521对应两插接口512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插接部523。两插接部523分别插入对应的插接口5121内,两止挡部5114分别与位于下方的插接部523抵接,以限制压线板52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移动,避免压线板52晃动,影响压线板52于安装耳部21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7和图11所示,安装耳部21包括沿安装筒部22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连接耳211、第二连接耳212和第三连接耳213,压线板52与第一连接耳211相连,盖板部511与第三连接耳213相连,第二连接耳212外露于盖板部511并用于供本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以外的外部结构连接。其中,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第一连接耳211的外端面及第三连接耳213的外端面分别相对第二连接耳212的外端面内凹。当盖板51及压线板52安装于安装耳部21时,压线板52的外端面及盖板部511的外端面相对第二连接耳212的外端面内凹,或者压线板52的外端面及盖板部511的外端面与第二连接耳212的外端面齐平,如此,确保不会因为端盖组件50的设置而导致电机的轴向尺寸变大,满足电机小型化发展的需求。
其中,第一连接耳211、第二连接耳212及第三连接耳213三者的外端面分别是指: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三个连接耳的背离安装筒部22的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沿安装筒部22的轴向,第一连接耳211相对第二连接耳212的内凹深度等于盖板部511的厚度,压线板52的厚度盖板部511的厚度基本相当,使盖板部511、压线板52及第二连接耳212三者的外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整体一致性更高,结构更加连续美观。此外,盖板部511对应第二连接耳212的位置处设置有避让口5113,避让口5113避让第二连接耳212使第二连接耳212外露,避让口5113的壁面与第二连接耳212的侧壁相抵,避免存在缝隙导致灰尘等进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安装耳部21具有多个第二连接耳212、一个第一连接耳211、两个第三连接耳213,其中,多个第二连接耳212沿安装耳部2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一连接耳211设置于相邻两第二连接耳212之间,两个第三连接耳213设置于相邻两第二连接耳212之间,第一连接耳211和第三连接耳213不相邻,一个第一连接耳211与两个第三连接耳213相对安装筒部22的轴线旋转对称,如此,整个安装耳部21呈旋转对称结构,质量均匀分布,结构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地,如图1、图7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压线板52设有第一连接孔5211,第一连接耳211对应第一连接孔5211的位置设有螺孔214,压线板52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100穿过第一连接孔5211后螺接于第一连接耳211的螺孔214。相类似地,盖板部511设有第二连接孔5112,第三连接耳213对应第三连接孔215的位置设有螺孔214,盖板部511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100穿过第二连接孔5112后螺接于第三连接耳213的螺孔214。即,盖板部511和压线板52通过紧固件100与安装耳部21紧固连接,拆装操作简便、连接可靠性高。此外,第二连接耳212设有第三连接孔215,第三连接孔215用于连接外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电机,通过设置扣接结构连接接线板和绝缘框架,接线板的安装操作更加简单,装配效率得以提高,且接线板的安装无需借助外部额外的如螺钉等的连接件,接线板的安装不受连接件供应的限制,可随地随时安装,操作更加方便灵活;此外,通过扣接结构连接接线板,不会出现因连接件松脱而导致接线板松动的情况,接线板与绝缘框架的组装稳定性更高,本申请的外转子电机的整机性能得以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机,包括上述的外转子电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通过使用上述的外转子电机,风机生产成本降低,且风机的电性性能更加稳定可靠,因外转子电机电性接触不良而造成风机出现电性故障的概率降低,风机的整机性能得以提高,检修频次降低,用户体验提升。该风机还具有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电机的其他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风机,其不仅适用于移动空调,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空调机组如窗机、分体机等,当然,本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还适用于其他的如排气设备、空气净化系统和冷却设备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包括安装耳部和自所述安装耳部的一侧凸出的安装筒部;
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绝缘框架,所述定子铁芯套接于所述安装筒部,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安装耳部之间有安装间隙,所述绝缘框架包覆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绝缘框架设有凸伸于所述安装间隙内的卡扣;
接线板,设于所述安装间隙内,所述接线板设有卡位,所述接线板通过所述卡位与所述卡扣配合扣接于所述绝缘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框架设有供所述安装筒部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接线板设有供所述安装筒部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卡扣设于所述绝缘框架朝向所述安装耳部的端面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处,所述卡位设于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包括弹性臂和设于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的倒钩,所述卡位为设于所述接线板的通槽,所述倒钩穿过所述通槽并钩挂于所述接线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耳部包括多个沿所述安装筒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连接耳,所述倒钩位于相邻两所述连接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耳部朝向所述接线板的底部凹设有容纳槽,所述倒钩插设于所述容纳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通槽连通所述第二通孔的部位的尺寸与所述弹性臂的尺寸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框架还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朝向所述安装耳部的端部与所述接线板背离所述安装耳部的底面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框架间隔设有多个所述卡扣,所述限位凸台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口边缘处,且位于相邻两所述卡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口边缘还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卡扣间隔设置,所述接线板对应所述定位柱的位置设有供所述定位柱插接的定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部与所述安装耳部相连的端部的外周壁环设有卡接凸台,所述接线板套设于所述卡接凸台,所述定子铁芯套接于所述安装筒部未设置所述卡接凸台的一端,且所述定子铁芯朝向所述安装耳部的端面与所述卡接凸台相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通过粘接剂与所述安装筒部粘接,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壁设有可用于容纳所述粘接剂的凹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框架为一体件,所述绝缘框架一体包塑于所述定子铁芯。
13.根据权利要求3~11任一项所述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框架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沿所述安装筒部的轴向,所述上框架连接于所述定子铁芯朝向所述安装耳部的一端,所述下框架连接于所述定子铁芯背离所述安装耳部的另一端,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上框架,所述上框架正对各所述倒钩的位置处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贯通所述上框架,所述第三通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倒钩的尺寸。
14.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外转子电机。
CN202122085081.8U 2021-08-31 2021-08-31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Active CN2155287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5081.8U CN215528715U (zh) 2021-08-31 2021-08-31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5081.8U CN215528715U (zh) 2021-08-31 2021-08-31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28715U true CN215528715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794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85081.8U Active CN215528715U (zh) 2021-08-31 2021-08-31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287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498938U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CN215528715U (zh)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CN113114908B (zh) 一种摄像头设备及其安装方法
CN110718785A (zh) 储能连接器
CN113644762A (zh)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CN215528716U (zh)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CN215601141U (zh)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CN106712363B (zh) 压缩机
CN210985777U (zh) 绝缘骨架、绝缘骨架与控制器集成模块及定子组件
CN215870941U (zh) 外转子电机及其定子组件
CN113644761A (zh)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CN113644776A (zh)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CN219756588U (zh) 空调器线控器
CN111387674A (zh) 一种电吹风
CN110829670A (zh) 一种定子组件、电机及空调系统
CN219535740U (zh) 定子组件及使用该定子组件的风门执行器
CN220672916U (zh) 一种航空插头安装结构
CN117410748B (zh) 线缆连接器
CN217607118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机
CN219893049U (zh) 连接排和电机
CN220000859U (zh) 雾化装置的主杆和雾化装置
CN219393506U (zh) 电池模组及储能电源
CN216216266U (zh) 一种具有出线板的电机
CN219685364U (zh) 结构稳定的电批
CN110380305B (zh) 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