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13987U - 一种三轮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轮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13987U CN215513987U CN202121136858.2U CN202121136858U CN215513987U CN 215513987 U CN215513987 U CN 215513987U CN 202121136858 U CN202121136858 U CN 202121136858U CN 215513987 U CN215513987 U CN 2155139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bent
- bent portion
- vertical
- reinforc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轮车架,包括立管、前斜梁、车架主体、上框架,车架主体包括左边梁、右边梁,左边梁的前部向右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部与右边梁的前部向左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部相连接,上框架包括前横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上横梁,左边梁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三弯折部,第三弯折部的后端向后弯折形成第四弯折部,第四弯折部与左边梁相平行,第四弯折部的端部与上横梁的左侧相连接,右边梁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五弯折部,第五弯折部的后端向后弯折形成第六弯折部,第六弯折部与右边梁相平行,第五弯折部的端部与上横梁的右侧相连接。本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较多竖梁与前车架的边梁焊接影响整体车架强度的问题,实用性更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轮车架。
背景技术
车架是三轮车的载体,其用于承受整车的载荷,并传递来自地面和电机的振动激励。现有技术的车架通常采用分体拼接的形式,譬如将承载驾驶员重量的前车架和承载货物重量的后车架拼焊形成整体车架,其中,前车架的左右两个边梁为直管结构,后车架通过较多竖梁与前车架的两个边梁焊接,采用这种边梁形式的车架易受焊接应力的影响,导致车架的结构强度降低;并且,该形式车架结构较为繁杂,不方便后期维修。
设计一种结构优化、强度高的车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三轮车架,包括立管、前斜梁、车架主体、上框架,车架主体包括左边梁、右边梁,左边梁的前部向右弯折形成的弯折部与右边梁的前部向左弯折形成的弯折部相连接,上框架包括前横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上横梁,左边梁的后部以及右边梁的后部经过弯折设计后连接至上框架。本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较多竖梁与前车架的边梁焊接影响整体车架强度的问题,整体结构更优化,实用性更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轮车架,包括立管、前斜梁、车架主体、上框架,所述立管设在前斜梁上,所述前斜梁设在车架主体的前部,所述上框架设在车架主体上,所述车架主体包括左边梁、右边梁,所述左边梁的前部向右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右边梁的前部向左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二弯折部的端部连接;
所述上框架包括前横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上横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上纵梁的前端、右上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上横梁横置在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之间;
所述左边梁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的后端向后弯折形成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与左边梁相平行,所述第四弯折部的端部与上横梁的左侧相连接,所述右边梁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五弯折部,所述第五弯折部的后端向后弯折形成第六弯折部,所述第六弯折部与右边梁相平行,所述第五弯折部的端部与上横梁的右侧相连接。
还包括左加固纵梁、右加固纵梁,所述左加固纵梁的前端连接至前横梁的左侧,所述左加固纵梁的后端连接至第三弯折部与第四弯折部之间的弯折位置;所述右加固横梁的前端连接至前横梁的右侧,所述右加固横梁的后端连接至第五弯折部与第六弯折部之间的弯折位置。
还包括中纵梁、后竖梁,所述中纵梁设在左边梁、右边梁之间,所述第一弯折部的端部、第二弯折部的端部均分别与中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后竖梁设在上横梁的下部,所述中纵梁的后端与后竖梁的下端相连接。
还包括电源放置框,所述电源放置框设在中纵梁上。
所述车架主体还包括多个加固横梁,所述的多个加固横梁自前往后顺次设置在左边梁、右边梁之间,在所述上横梁的下部位于后竖梁的两侧位置分别设有承托梁,所述承托梁的下端向前弯折形成承托梁弯折部,其中,定义最靠近左边梁后端端部的加固横梁为第一加固横梁,定义后竖梁左侧的承托梁为第一承托梁,后竖梁右侧的承托梁为第二承托梁,第一承托梁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一加固横梁的左侧相连接,第二承托边梁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一加固横梁的右侧相连接,所述电源放置框的左侧设在第一承托梁弯折部上,所述电源放置框的右侧设在第二承托梁弯折部上。
在所述前横梁的左侧下部设有第一前竖梁,在所述前横梁的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前竖梁;
所述第一前竖梁的上端与前横梁连接,下端与左边梁连接;
所述第二前竖梁的上端与前横梁连接,下端与右边梁连接。
还包括支撑斜梁,所述支撑斜梁设在前斜梁的一侧,所述支撑斜梁的上端与立管连接,下端与中纵梁连接。
还包括设在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之间的后横梁,所述后横梁的左端连接在左上纵梁的后部位置,所述后横梁的右端连接在右上纵梁的后部位置。
所述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上均设有钢板固定座。
所述左上纵梁上的钢板固定座有两个,两个钢板固定座分别设在左上纵梁的中部以及后部位置;
所述右上纵梁上的钢板固定座有两个,两个钢板固定座分别设在右上纵梁的中部以及后部位置。
上述的三轮车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左边梁的第一弯折部与右边梁的第二弯折部相连接,车架主体的左前部与左边梁是一体成型的,车架主体的右前部与右边梁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布置更优化,相比于现有的直管结构的车架,车架主体前部受焊接应力的影响更小,车架主体的承载强度更高。
2.本实用新型中,左边梁的后部、右边梁的后部均经两次弯折后与上框架连接,并且,该弯折设计使车架主体位于上框架的下部,车架主体上的容置空间更大,使用时,可在车架主体上设置座椅、放置电机等。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管结构的车架,该设置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后车架通过较多竖梁与前车架的边梁焊接影响整体车架强度的问题,提高了车架整体承受竖直载荷和纵向载荷的能力,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多余的竖梁,结构更优化,方便后期维修使用。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左加固纵梁一端连接前横梁,另一端连接左边梁;右加固纵梁一端连接前横梁,另一端连接右边梁,该设置方式有效提高了车架主体与上框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本装置抵抗前后方向冲击载荷的能力。
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中纵梁与后竖梁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车架主体与上框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本车架的载重能力。
5.本实用新型中,电源放置框设在中纵梁上,可用于放置电瓶、蓄电池。
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加固横梁,可以进一步加强中纵梁与左边梁之间、中纵梁与右边梁之间以及左边梁与右边梁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车架主体的载重能力。
7.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承托梁弯折部、第二承托梁弯折部均对电源放置框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电源放置框在本装置中的固定稳定性,提升电源放置框的承载能力。
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前竖梁、第二前竖梁,可以使车架主体与上框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强,车架整体的结构强度更高,承载能力更强。
9.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前斜梁的一侧设置支撑斜梁,其上端与立管连接,下端与中纵梁连接,起到进一步支撑的作用。
10.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之间设置后横梁,起到增强左上纵梁与右上纵梁连接强度的作用,提高上框架的承载能力。
1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左上纵梁上设置两个钢板固定座,以及在右上纵梁上设置两个钢板固定座,方便后续作业工序中在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上安装钢板弹簧。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直管结构边梁的车架,本装置的左边梁的后端、右边梁的后端进行弯折设计后连接至上框架上,避免了因较多竖梁与前车架的边梁焊接影响整体车架强度的问题,整体结构更优化,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车架其中一个整体结构等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车架另一个整体结构等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边梁与上横梁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其中,10-立管,11-前斜梁,12-左边梁,121-第一弯折部,122-第三弯折部,123-第四弯折部,13-右边梁,131-第二弯折部,132-第五弯折部,133-第六弯折部,14-前横梁,15-左上纵梁,16-右上纵梁,17-上横梁,18-左加固纵梁,19-右加固纵梁,20-中纵梁, 21-后竖梁,22-电源放置框,23-加固横梁,231-第一加固横梁,24-第一承托梁,241-第一承托梁弯折部,25-第二承托梁,251-第二承托梁弯折部,26-第一前竖梁,27-第二前竖梁,28-支撑斜梁,29-后横梁,30-钢板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3所示,一种三轮车架,包括立管10、前斜梁11、车架主体、上框架,立管10设在前斜梁11上,前斜梁11设在车架主体的前部,上框架设在车架主体上,车架主体包括左边梁12、右边梁13,左边梁12的前部向右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121,右边梁 13的前部向左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131,第一弯折部121的端部与第二弯折部131的端部连接;
左边梁12的第一弯折部121与右边梁13的第二弯折部131相连接,车架主体的左前部与左边梁是一体成型的,车架主体的右前部与右边梁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布置更优化,相比于现有的直管结构的车架,车架主体前部受焊接应力的影响更小,车架主体的承载强度更高。
上框架包括前横梁14、左上纵梁15、右上纵梁16、上横梁17,前横梁14的两端分别与左上纵梁15的前端、右上纵梁16的前端连接,上横梁17横置在左上纵梁15、右上纵梁 16之间;
左边梁12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三弯折部122,第三弯折部122的后端向后弯折形成第四弯折部123,第四弯折部123与左边梁12相平行,第四弯折部123的端部与上横梁17的左侧相连接,右边梁13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五弯折部132,第五弯折部132的后端向后弯折形成第六弯折部133,第六弯折部133与右边梁13相平行,第五弯折部132的端部与上横梁17的右侧相连接。
左边梁12的后部、右边梁13的后部均经两次弯折后与上框架连接,并且,该弯折设计使车架主体位于上框架的下部,车架主体上的容置空间更大,使用时,可在车架主体上设置座椅、放置电机等。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管结构的车架,该设置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后车架通过较多竖梁与前车架的边梁焊接影响整体车架强度的问题,提高了车架整体承受竖直载荷和纵向载荷的能力,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多余的竖梁,结构更优化,方便后期维修使用。
还包括左加固纵梁18、右加固纵梁19,左加固纵梁18的前端连接至前横梁14的左侧,左加固纵梁18的后端连接至第三弯折部122与第四弯折部123之间的弯折位置;右加固横梁19的前端连接至前横梁14的右侧,右加固横梁19的后端连接至第五弯折部132与第六弯折部133之间的弯折位置。
左加固纵梁18一端连接前横梁14,另一端连接左边梁12;右加固纵梁19一端连接前横梁14,另一端连接右边梁13,该设置方式有效提高了车架主体与上框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本装置抵抗前后方向冲击载荷的能力。
还包括中纵梁20、后竖梁21,中纵梁20设在左边梁12、右边梁13之间,第一弯折部121的端部、第二弯折部131的端部均分别与中纵梁20的前端连接,后竖梁21设在上横梁17的下部,中纵梁20的后端与后竖梁21的下端相连接。设置中纵梁20与后竖梁21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车架主体与上框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本车架的载重能力。
还包括电源放置框22,电源放置框22设在中纵梁20上。电源放置架22可用于放置电瓶、蓄电池等。
车架主体还包括多个加固横梁23,的多个加固横梁23自前往后顺次设置在左边梁12、右边梁13之间,在上横梁17的下部位于后竖梁21的两侧位置分别设有承托梁,承托梁的下端向前弯折形成承托梁弯折部,其中,定义最靠近左边梁12后端端部的加固横梁23为第一加固横梁231,定义后竖梁21左侧的承托梁为第一承托梁24,后竖梁21右侧的承托梁为第二承托梁25,第一承托梁24上的弯折部为第一承托梁弯折部241,第二承托梁25 上的弯折部为第二承托梁弯折部251;
第一承托梁弯折部241的端部与第一加固横梁231的左侧相连接,第二承托边梁弯折部251的端部与第一加固横梁231的右侧相连接,电源放置框22的左侧设在第一承托梁弯折部241上,电源放置框22的右侧设在第二承托梁弯折部251上。
本实施例中的电源放置框可以是框架结构,也可以是托板形式的放置框,电源放置框与中纵梁、第一承托梁弯折部241、第二承托梁弯折部25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
加固横梁23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加强中纵梁20与左边梁12之间、中纵梁20与右边梁13之间以及左边梁12与右边梁13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车架主体的载重能力。
第一承托梁弯折部241、第二承托梁弯折部251均对电源放置框22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电源放置框22在本装置中的固定稳定性,提升电源放置框的承载能力。
在前横梁14的左侧下部设有第一前竖梁26,在前横梁14的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前竖梁 27;
第一前竖梁26的上端与前横梁14连接,下端与左边梁12连接;
第二前竖梁27的上端与前横梁14连接,下端与右边梁13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前竖梁26、第二前竖梁27,可以使车架主体与上框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强,车架整体的结构强度更高,承载能力更强。
第五弯折部132、右加固纵梁19、第二前竖梁27共同形成一框架支撑结构,以及,第三弯折部122、左加固纵梁18、第一前竖梁26共同形成一框架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的设计可大大增强车架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车架承载能力。
还包括支撑斜梁28,支撑斜梁28设在前斜梁11的一侧,支撑斜梁28的上端与立管10连接,下端与中纵梁20连接。支撑斜梁28对立管10起到进一步支撑的作用。
还包括设在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之间的后横梁29,后横梁29的左端连接在左上纵梁 15的后部位置,后横梁29的右端连接在右上纵梁16的后部位置。后横梁29起到增强左上纵梁与右上纵梁连接强度的作用,提高上框架的承载能力。
左上纵梁15、右上纵梁16上均设有钢板固定座30。
左上纵梁15上的钢板固定座30有两个,两个钢板固定座分别设在左上纵梁15的中部以及后部位置;
右上纵梁16上的钢板固定座30有两个,两个钢板固定座分别设在右上纵梁15的中部以及后部位置。
通过在左上纵梁15上设置两个钢板固定座30,以及在右上纵梁16上设置两个钢板固定座30,方便后续作业工序中在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上安装钢板弹簧。
本实用新型可满足车架生产过程中对宽体车架的生产要求。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直管结构边梁的车架,本装置的左边梁的后端、右边梁的后端进行弯折设计后连接至上框架上,避免了因较多竖梁与前车架的边梁焊接影响整体车架强度的问题,整体结构更优化,实用性更强。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的“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部件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的说明仅用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照本实用新型原理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或者同等替换,这些改进或同等替换也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三轮车架,包括立管、前斜梁、车架主体、上框架,所述立管设在前斜梁上,所述前斜梁设在车架主体的前部,所述上框架设在车架主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包括左边梁、右边梁,所述上框架包括前横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上横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上纵梁的前端、右上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上横梁横置在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之间;
所述左边梁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的后端向后弯折形成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与左边梁相平行,所述第四弯折部的端部与上横梁的左侧相连接,所述右边梁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五弯折部,所述第五弯折部的后端向后弯折形成第六弯折部,所述第六弯折部与右边梁相平行,所述第五弯折部的端部与上横梁的右侧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加固纵梁、右加固纵梁,所述左加固纵梁的前端连接至前横梁的左侧,所述左加固纵梁的后端连接至第三弯折部与第四弯折部之间的弯折位置;所述右加固横梁的前端连接至前横梁的右侧,所述右加固横梁的后端连接至第五弯折部与第六弯折部之间的弯折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边梁的前部向右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右边梁的前部向左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二弯折部的端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纵梁、后竖梁,所述中纵梁设在左边梁、右边梁之间,所述第一弯折部的端部、第二弯折部的端部均分别与中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后竖梁设在上横梁的下部,所述中纵梁的后端与后竖梁的下端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放置框,所述电源放置框设在中纵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还包括多个加固横梁,所述的多个加固横梁自前往后顺次设置在左边梁、右边梁之间,在所述上横梁的下部位于后竖梁的两侧位置分别设有承托梁,所述承托梁的下端向前弯折形成承托梁弯折部,其中,定义最靠近左边梁后端端部的加固横梁为第一加固横梁,定义后竖梁左侧的承托梁为第一承托梁,后竖梁右侧的承托梁为第二承托梁,第一承托梁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一加固横梁的左侧相连接,第二承托边梁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一加固横梁的右侧相连接,所述电源放置框的左侧设在第一承托梁弯折部上,所述电源放置框的右侧设在第二承托梁弯折部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横梁的左侧下部设有第一前竖梁,在所述前横梁的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前竖梁;
所述第一前竖梁的上端与前横梁连接,下端与左边梁连接;
所述第二前竖梁的上端与前横梁连接,下端与右边梁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斜梁,所述支撑斜梁设在前斜梁的一侧,所述支撑斜梁的上端与立管连接,下端与中纵梁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之间的后横梁,所述后横梁的左端连接在左上纵梁的后部位置,所述后横梁的右端连接在右上纵梁的后部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纵梁、右上纵梁上均设有钢板固定座,所述左上纵梁上的钢板固定座有两个,两个钢板固定座分别设在左上纵梁的中部以及后部位置;
所述右上纵梁上的钢板固定座有两个,两个钢板固定座分别设在右上纵梁的中部以及后部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36858.2U CN215513987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一种三轮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36858.2U CN215513987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一种三轮车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13987U true CN215513987U (zh) | 2022-01-14 |
Family
ID=79805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136858.2U Active CN215513987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一种三轮车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13987U (zh) |
-
2021
- 2021-05-25 CN CN202121136858.2U patent/CN2155139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103594B2 (en) | Vehicle | |
CN110949109A (zh) | 装载大容量电池箱的车身底板骨架结构 | |
CN215513987U (zh) | 一种三轮车架 | |
US20230001986A1 (en) | Chassis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CN215622299U (zh) | 后地板总成及电动车辆 | |
CN215097816U (zh) | 一种运转车车架及其运转车 | |
CN202986728U (zh) | 重型汽车后平衡悬架系统 | |
CN203332232U (zh) | 纯电动汽车地板结构 | |
CN214565707U (zh) | 一种白车身中段底部结构 | |
CN212890580U (zh) | 车架结构及其连接支架和车辆 | |
CN211076055U (zh) | 平衡悬架梁及车架 | |
CN210101759U (zh) | 一种汽车车身下车体 | |
CN107651078B (zh) | 摩托车 | |
CN206797476U (zh) | 一种电动牵引车车架 | |
CN219927881U (zh) | 车架及电动三轮车 | |
CN212605469U (zh) | 一种前地板骨架结构及氢能汽车 | |
CN215851479U (zh) | 自卸半挂车副车架 | |
CN216102380U (zh) | 一种电动客车的后桥段车架 | |
CN216002163U (zh)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包安装结构 | |
CN217945359U (zh) | 厢式半挂车 | |
CN220662740U (zh)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 | |
CN113232471B (zh) | 一种应用于汽车悬挂系统的安全型c型梁结构 | |
CN221214220U (zh) | 一种适用于单胎罐式半挂车的变径车架及单胎罐式半挂车 | |
CN218703489U (zh) | 车架系统及电动车辆 | |
CN217183900U (zh) | 一种轮式甘蔗机双梁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three wheel fram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4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Jinxiang Branch Pledgor: Shandong Leimai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980001628 |
|
P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