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45359U - 厢式半挂车 - Google Patents
厢式半挂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45359U CN217945359U CN202222267954.1U CN202222267954U CN217945359U CN 217945359 U CN217945359 U CN 217945359U CN 202222267954 U CN202222267954 U CN 202222267954U CN 217945359 U CN217945359 U CN 2179453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bending
- splicing
- abutting
- limi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厢式半挂车,包括车架、设置于车架上的箱体以及多个连接件;车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纵梁、沿左右方向穿设多个纵梁的多个横梁以及位于纵梁与横梁上的底板;厢体包括侧板、顶板、前板以及后板;多个连接件分别设置于侧板的前后侧及上下端;连接件包括贴合于侧板的左右侧面的限位部、连接于限位部背离相邻侧板中心的一侧的抵持部以及连接于抵持部背离限位部的一侧的连接部;抵持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以抵持侧板;连接部背离抵持部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连接结构;限位部、抵持部以及连接部一体成型。前板、侧板、顶板及后板通过连接件限位于车架上,其结构简单,半挂车能够快速、便捷的组装和维护,降低了厢式半挂车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厢式半挂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公路运输和电子商务随之快速发展。目前,物流市场已经形成了由飞机、火车、货车以及轮船组成的覆盖全国的物流运输网络,提高了国内物资周转的效率。其中货车数量多,无固定的运输路线,运输货物方便快捷。
厢式半挂车属于货车物流的主力运输车型,该厢式半挂车通过采用封闭式侧防护设置,大大减少车辆高速行驶时的横向风险。但,目前的厢式半挂车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经济环境,其车厢组成结构复杂,组装繁琐,且重量大、容置空间小,货物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和维护方便、容置空间大、运输成本低的厢式半挂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厢式半挂车,包括车架、厢体以及多个连接件;车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纵梁、沿左右方向穿设多个所述纵梁的多个横梁以及位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梁上的底板;所述横梁的中部及左右两端抵接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所述横梁中部至其左右两端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厢体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所述厢体包括位于所述横梁左右两侧的侧板、位于所述侧板上侧的顶板、位于所述纵梁前侧的前板以及位于所述纵梁后侧的后板;多个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侧板的前后侧以及上下端;所述连接件包括限位部、抵持部以及连接部;所述限位部贴合于所述侧板的左右侧面;所述抵持部连接于所述限位部背离相邻所述侧板中心的一侧,在左右方向上,所述抵持部自相邻所述侧板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以使所述侧板抵接于所述抵持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抵持部背离所述限位部的一侧,所述连接部的背离所述抵持部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连接结构;所述限位部、所述抵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限位于所述侧板的下端;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抵持部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贴合并限位所述侧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一抵持部抵接于所述侧板的底端;所述第一连接部贴合并限位于所述横梁的左右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高度调节部、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三折弯部,所述高度调节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高度调节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外侧,所述高度调节部的高度为预设高度,以能够调节所述厢体的高度;所述第一折弯部沿左右方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内侧;所述第三折弯部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内侧连接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底端;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三折弯部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折弯部垂直于所述第二折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侧板的上端,以连接所述侧壁以及所述顶板;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限位部、第二抵持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贴合于所述侧板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抵持部抵接于所述侧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四折弯部、第五折弯部以及第六折弯部,所述第四折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折弯部的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内侧;所述第五折弯部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五折弯部的内侧连接于所述第四折弯部的顶端;所述第五折弯部贴合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六折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六折弯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五折弯部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位于所述侧板的前侧,所述第三连接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限位部、第三抵持部以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限位部贴合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三抵持部抵接于所述侧板的前侧面;所述第三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前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截面上,所述第三连接部倾斜连接于所述前板及所述侧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位于所述侧板的后侧,所述第四连接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四限位部、第四抵持部以及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限位部贴合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所述第四抵持部抵接于所述侧板的后侧面;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后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包括多个拼接件,所述拼接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拼接件包括平板部,焊接部以及加强部;所述焊接部位于所述平板部的前后两端,所述焊接部沿左右方向朝向所述厢体中心延伸;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焊接部的内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相邻两所述拼接件的所述焊接部及所述加强部贴合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侧板内的所述拼接件包括多个第一拼接件及两第二拼接件,多个所述第一拼接件的所述加强部自所述焊接部向前延伸,多个所述第一拼接件依次焊接,相邻两所述第一拼接件相向的所述焊接部以及所述加强部相贴合;两所述第二拼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拼接件的前后端,所述第二拼接件的所述加强部朝向自身的所述平板部的中心延伸;所述第二拼接件朝向相邻所述第一拼接件一侧的所述焊接部以及所述加强部贴合于所述相邻所述第一拼接件的所述焊接部以及所述加强部;两所述第二拼接件背离所述第一拼接件一侧的所述焊接部抵接于相邻所述连接件的所述抵持部,两所述第二拼接件背离所述第一拼接件一侧的所述加强部贴合于相邻所述连接件的所述限位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申请中,厢式半挂车的底板直接设置于纵梁以及横梁上,使得底板的高度较低,增加了底板上方容置空间的高度,从而增大了半挂车的容置空间体积。厢体的前板、侧板、顶板以及后板通过连接件限位于车架上,其结构简单,半挂车能够快速、便捷的组装和维护,降低了厢式半挂车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驾驶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截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前板与车架前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后板与车架后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侧板前侧两拼接件的俯视图。
图9是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0是图4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1是图5中C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2是图5中D处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车架;110、纵梁;120、横梁;130、车架前梁;140、车架后梁;200、厢体;210、底板;220、侧板;230、拼接件;231、平板部;232、焊接部;233、加强部;240、顶板;250、前板;251、前梁卡合板;260、后板;261、后框;262、后门;263、后梁卡合板;300、连接件;310、第一连接件;311、第一限位部、312、第一抵持部;313、第一连接部;314、高度调节部;315、第一折弯部;316、第二折弯部;317、第三折弯部;320、第二连接件;321、第二限位部、322、第二抵持部;323、第二连接部;324、第四折弯部;325、第五折弯部;326、第六折弯部;330、第三连接件;331、第三限位部、332、第三抵持部;333、第三连接部;334、第七折弯部;335、倾斜部;336、第八折弯部;337、第九折弯部;338、第十折弯部;340、第四连接件;341、第四限位部、342、第四抵持部;343、第四连接部;410、第一加强件;420、第二加强件;430、第三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申请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申请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货车已经成为物流运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货车一般包括牵引车以及半挂车,牵引车用于提供动力,以驱动货车移动。半挂车连接于牵引车的后侧,半挂车用于承载货物。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驾驶时的状态参考图。
参阅图1,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以驾驶员驾驶货车时的状态为参考,以驾驶员的前后方向为下文的前后方向;以驾驶员的上下方向为下文的上下方向;以驾驶员的左右方向为下文的左右方向。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截面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提供一种厢式半挂车,其包括车架100、设置于车架100上的厢体200以及用于连接车架100和厢体200的多个连接件300。车架10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110、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120以及设置于纵梁110与横梁120上侧的底板210。纵梁110与横梁120相连接,以用于承载并支撑货物及厢体200。厢体200设置于车架100上,厢体200包括位于横梁120左右两侧的侧板220、位于侧板220上侧的顶板240、位于纵梁110前侧的前板250以及位于纵梁110后侧的后板260。底板210、侧板220、顶板240、前板250及后板260围合形成车厢,以承载、保护及运输货物。多个连接件300位于车架100、侧板220、顶板240、前板250及后板260之间,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及拆卸。从而提高半挂车的组装及生产效率,降低了厢式半挂车的生产成本。
参阅图4,车架100放置于地面上,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纵梁110、穿设于多个纵梁110的多个横梁120以及限位于纵梁110及横梁120上侧的底板210。多个纵梁1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纵梁110的上表面贴合并限位于底板210的下表面,以支撑底板210。多个横梁120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横梁120沿左右方向穿设多个纵梁110。横梁120的中部及左右两端抵接于底板210的下表面,以支撑底板210。横梁120的中部至其左右两端之间的部分与底板210间隔设置,以使横梁120呈“W”型,以增强横梁120在左右方向上力的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
纵梁110为工字型纵梁110,其包括两沿水平延伸的水平板以及设置于两水平板之间的竖板,竖板沿前后方向延伸,竖板位于水平板中部以连接两竖板。上侧水平板的上表面连接底板210的下表面。横梁120沿左右方向穿设多个竖板。横梁120与竖板相连接,以使纵梁110与横梁120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110为两个,两纵梁110沿前后方向延伸。
底板210铺设在工字型纵梁110和W型横梁120的上方。底板210的左右侧面抵接于左右侧板220;底板210的前侧面抵接于前板250后侧面;底板210的后侧面抵接于后板260的前侧面,以提高车厢的封闭性。纵梁110的上表面高度较低,使得底板210距离地面的高度较低,可以满足装载更重的货物的同时使得车厢的高度增加,提升了车厢的容积,进一步提高厢式运输半挂车的载货量。厢式半挂车车架100采用装配式连接设计,制造简单,结构强度高,使用方便,而且具有生产标准化、保养维护方便,外观平整美观等优点。
图6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前板与车架前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后板与车架后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3、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车架100设置有车架前梁130以及车架后梁140,车架前梁130沿左右方向延伸。车架前梁130位于多个纵梁110的前侧,且与多个纵梁110连接。车架前梁130对应厢体200的前板250设置,以用于支撑前板250。车架后梁140位于多个纵梁110的后侧,且与多个纵梁110连接。车架后梁140对应厢体200的后板260设置,以用于支撑后板260。
参阅图1至图5,厢体200的左右侧板220沿前后方向延伸,侧板220的下端通过连接件300限位于车架100的左右两侧。顶板240与侧板220的上端通过连接件300相互限位,以使顶板240连接于侧板220的上端。前板250通过连接件300限位于侧板220的前侧,前板250的后侧面抵接于顶板240的前侧面。前板250的下端连接于车架100上,以提高厢体200的稳定性。后板260通过连接件300限位于侧板220的后侧,顶板240的后侧面抵接于后板260的前侧面。后板260的下端连接于车架100上。两侧板220、顶板240、前板250、后板260以及底板210紧密连接,以简化半挂车的结构,提高半挂车的结构强度,降低半挂车的生产成本。
图8是本实用新型厢式半挂车实施例侧板前侧两拼接件的俯视图。
参阅图4、图5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左右两侧的侧板220均包括多个拼接件230,拼接件230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拼接件230沿前后方向连接设置以形成侧板220。拼接件230包括平板部231、焊接部232以及加强部233。焊接部232位于平板部231的前后两端,焊接部232沿左右方向自平板部231向厢体200中心延伸。加强部233设置于焊接部232的内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相邻两拼接件230的焊接部232以及加强部233贴合连接,以提高侧板22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侧板220内的多个拼接件230包括多个第一拼接件以及两第二拼接件。多个第一拼接件的加强部233自焊接部232向前延伸。多个第一拼接部依次连接,相邻两第一拼接件相向的焊接部232以及加强部233相贴合。以提高相邻拼接件230的接触面积,提高相邻两拼接件230的结构强度。
多个第一拼接件拼接后,两第二拼接件分别位于多个第一拼接件的前后两端。第二拼接件的加强部233朝向第二拼接件自身平板部的中心延伸,第二拼接件朝向相邻第一拼接件一侧的焊接部232以及加强部233贴合于相邻第一拼接件的焊接部232以及加强部233。第二拼接件背离第一拼接件一侧的焊接部232、加强部233抵接于相邻的连接件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板部231、焊接部232以及加强部233一体成型。平板部231与焊接部232之间垂直设置,焊接部232与加强部233之间垂直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拼接件230的焊接部232、加强部233之间通过激光焊接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拼接件230的焊接部232、加强部233之间螺栓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拼接件230的平板部231组成侧板的外侧面,多个拼接件230的平板部231齐平以便于印刷物品或挂接物品,扩展了厢式半挂车外侧壁的使用方式。
参阅图2至图4,顶板240沿前后方向延伸,顶板240的左右两侧与通过连接件300分别与两侧板220相连接,顶板240的前端抵接于前板250的后侧面,顶板240的后端抵接于后板260的前侧面,以提高顶板240与两侧板220、前板250及后板260之间的结构强度,提高其密封性能。
参阅图2至图4和图6,前板250沿上下方向延伸,前板250的左右两侧通过连接件300与两侧板220相限位。前板250的下端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梁卡合板251,前梁卡合板251位于车架前梁130的上侧。前梁卡合板251能够盖设于车架前梁130上,前梁卡合板251的上端面与前板250相连接,以将前板250支撑于车架1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梁卡合板251与车架前梁130之间铆接或螺栓连接。
参阅图2至图4和图7,后板260位于车架后梁140上,后板260包括后框261以及可转动的连接于后框261内的后门262。顶板240的后端抵接于后框261的前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板260对应车架后梁140设置有后梁卡合板263,后梁卡合板263可分离的限位于车架后梁140上。后梁卡合板263与车架后梁140上穿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螺纹孔,以便于后梁卡合板263与车架后梁140螺栓连接或铆接,便于后梁卡合板263与车架后梁140的安装与拆卸。
图9是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0是图4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1是图5中C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2是图5中D处的结构放大图。
参阅图4、图5、图9至图1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件300分别设置于侧板220的前后侧以及上下端;连接件300包括限位部、抵持部以及连接部。限位部贴合于侧板220的左右侧面;抵持部连接于限位部背离相邻侧板220中心的一侧,在左右方向上,抵持部自相邻侧壁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以使侧板220抵接于抵持部。连接部连接于抵持部背离限位部的一侧,连接部的背离抵持部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连接结构。限位部、抵持部以及连接部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可以为螺栓、铆接件或卡合块等。
参阅图4和图5,连接件300包括用于连接车架100以及侧板220的第一连接件310,用于连接侧板220以及顶板240的第二连接件320,用于连接侧板220与前板250的第三连接件330以及用于连接侧板220与后板260的第四连接件340。车架100与厢体200通过第一连接件310、第二连接件320、第三连接件330以及第四连接件340,简化了半挂车结构,提高了半挂车安装与拆卸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参阅图4和图9,第一连接件310沿前后方向延伸,其限位于左右两侧侧板220的下端。第一连接件310包括第一限位部311、第一抵持部312以及第一连接部313,第一限位部311贴合并限位于侧板220的内侧面。第一抵持部312抵接于侧板220的底端。第一连接部313贴合并限位于横梁120的左右侧壁。
第一限位部311贴合于多个拼接件230加强部233的内侧面,以使多个拼接件230的加强部233均与第一限位部311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拼接件230的加强部233与第一限位部311螺栓连接或铆接。
第一抵持部312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以使第一抵持部312的上端面抵接多个拼接件230的下端面,以便于第一连接件310支撑侧板220。
第一连接件310包括高度调节部314、第一折弯部315、第二折弯部316以及第三折弯部317,以用于支撑第一抵持部312以及第一限位部311。高度调节部314沿上下方向延伸,高度调节部314的上端连接于第一抵持部312的外侧,高度调节部314的高度为预设高度,以能够调节厢体200的高度,从而调整车厢的容积。第一折弯部315连接于高度调节部314的下端,第一折弯部315沿左右方向向内延伸。第二折弯部316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折弯部316的上端连接第一折弯部315的内侧。第三折弯部317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第三折弯部317的内侧连接于所述第二折弯部316的底端。第一折弯部315与第三折弯部317平行设置,第一折弯部315垂直于第二折弯部316,以加强第一连接部313的结构强度,提高第一连接件310的承载能力。第二折弯部316的内侧面贴合于多个横梁120的左右侧面,以使第二折弯部316限位于车架100上。第二折弯部316与多个横梁120铆接或螺栓连接。
第一折弯部315、第二折弯部316以及第三折弯部317的前后两端分别抵接于前板250和后板260,第一折弯部315、第二折弯部316、第三折弯部317垂直连接于前板250和后板260上,以加强第一连接部313的结构强度,提高车厢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0的前后端与前板250、后板260铆接或螺栓连接,以提高车厢的结构强度。
第一连接件310与侧板220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加强件410,第一加强件410贴合于第一限位部311、第一抵持部312以及高度调节部314的外侧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加强件410于第一限位部311、高度调节部314处螺纹孔,螺纹孔沿左右方向贯穿侧板220、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一加强件410。第一加强件410与第一连接件310螺纹连接,以增强侧板220、第一连接件310及第一加强件41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厢体200与车架100之间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410为Z型板材。
参阅图4和图10,第二连接件320限位于侧板220的上端,以连接侧板220以及顶板240。第二连接件320包括第二限位部321、第二抵持部322以及第二连接部323,第二限位部321贴合于侧板220的外侧面;第二抵持部322抵接于侧板220的上端面;第二连接部323可拆卸的连接于顶板240的下表面。
第二限位部321贴合平板部231的外侧面,第二限位部321的顶端连接于第二抵持部322。第二抵持部322沿左右方向向内延伸,第二抵持部322的下表面抵接于侧板220的上端。第二连接部323连接于第二抵持部322的内侧。第二连接部323与顶板240的下表面相连接,以将顶板240通过第二连接件320限位于两侧板220上端。
第二连接部323包括第四折弯部324、第五折弯部325以及第六折弯部326,第四折弯部324沿上下方向延伸,第四折弯部324的下端连接于第二抵持部322的内侧。第五折弯部325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第五折弯部325的内侧连接于第四折弯部324的顶端,第五折弯部325贴合于顶板240的下表面。第六折弯部326沿上下方向延伸,第六折弯部326的上端连接于第五折弯部325的外侧。
第四折弯部324、第五折弯部325以及第六折弯部326的前后两端分别抵接于前板250的后侧面及后板260的前侧面,以使第四折弯部324、第五折弯部325以及第六折弯部326与前板250的后侧面、后板260的前侧面垂直设置,以提高第二连接件320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折弯部325与顶板240贴合处能够铆接或螺栓连接,以便于半挂车的组装与拆卸。
第二连接件320与侧板220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件420。第二加强件420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加强件420贴合于第二限位部321、第二抵持部322以及第四折弯部324的内侧面。第二加强件420贴合并抵接侧板220的上端面以及外侧面,以能够加强第二连接件320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420为Z型板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20于第二限位部321、第四折弯部324处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螺纹孔,第二连接件320、第二加强件420以及侧板220的上端螺栓连接或铆接,以加强侧板220与顶板240的结构强度,简化侧板220、第二连接件320、第二加强件420以及顶板240的结构,便于厢体200的安装与拆卸,减少生产工序,降低厢体200的生产成本。
参阅图5和图11,第三连接件330位于侧板220的前侧,第三连接件330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三连接件330的上端抵接于顶板240的下表面。第三连接件330的下端限位于车架100上。第三连接件330包括第三限位部331、第三抵持部332以及第三连接部333,第三限位部331贴合于侧板220的内侧面。所述第三抵持部332抵接于所述侧板220的前侧面。第三连接件330可拆卸的连接于前板250。
第三限位部331抵接于前侧第二拼接件的加强部233,第三抵持部332抵接于前侧第二拼接件的焊接部232,以加强第三连接件330与侧板220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垂直于上下方向上,第三连接部333倾斜连接于前板250及侧板220。
第三连接部333包括第七折弯部334、倾斜部335、第八折弯部336、第九折弯部337以及第十折弯部338,第七折弯部334连接于第三抵持部332的外侧,第七折弯部334向前延伸,以用于提高厢体200的抗冲击性能。倾斜部335的后侧连接于第七折弯部334的前侧,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截面上,倾斜部335自后侧朝向前板250中心倾斜延伸,以使倾斜部335与侧板220之间具有夹角。一方面,加强了第三连接件330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另一方面,减小了半挂车在运行过程中的气流阻力。
第八折弯部336连接于倾斜部335的前侧,第八折弯部336沿左右方向向前板250中心延伸。第九折弯部337连接于第八折弯部336的内侧并向后延伸。第十折弯部338连接于第九折弯部337的后侧并沿左右反向向前板250中心延伸。第十折弯部338的后侧面抵接于前板250的前侧面,第十折弯部338与前板250之间铆接或螺栓连接。
第七折弯部334、倾斜部335及第九折弯部337能够加强厢体200于前后方向的承载能力,增加厢体200的抗形变能力。第三抵持部332、倾斜部335、第八折弯部336以及第十折弯部338能够增强厢体200于左右方向上的承载能力,增加厢体200的抗形变能力。
第三连接件330处设置有第三加强件430,第三加强件430位于前侧第二拼接件内。第三加强件430为L型板材,其沿第二拼接件前侧的加强部233以及焊接部232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30、第三加强件430以及侧板22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或螺纹连接,以加强车厢的结构强度。
参阅图5和图12,第四连接件340位于侧板220的后侧,第四连接件340沿上下方向延伸。第四连接件340包括第四限位部341、第四抵持部342以及第四连接部343,所述第四限位部341贴合于侧板220的内侧面。第四抵持部342抵接于侧板220的后侧面。第四连接件340可拆卸的连接于后板260上。
第四限位部34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四限位部341抵接于后侧第二拼接件的加强部233上。第四抵持部342连接于第四限位部341的后端,第四抵持部342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第四抵持部342的前侧面抵接于后侧第二拼接件的焊接部232。第四限位部341向后延伸,第四限位部341的内侧面抵接于后板260的左右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限位部341与后侧第二拼接件的加强部233、第四抵持部342与后侧第二拼接件的焊接部232之间螺栓连接或铆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限位部341与后板260铆接或螺栓连接。
第四连接件340处也设置有第三加强件430,后侧第二拼接件后侧的焊接部232与加强部233抵接于第三加强件430,以加强侧板220、第四连接件340的结构强度。
参阅图1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中,半挂车的纵梁110及横梁120高度低,使得底板210高度低从而扩大了厢体200的容置空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左右侧板220的底端限位于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限位部311及第一抵持部312上,第一连接件310的下端通过第二折弯部316可拆卸的限位于多个横梁120的左右侧壁上。顶板240可拆卸的连接于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折弯部316上,顶板240通过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限位部321及第二抵持部322限位于两侧板220的上端。
前板250与第三限位件的第十折弯部338可拆卸的连接,前板250通过第三连接件330的第三限位部331以及第三抵持部332与侧板220相限位,并提高厢体200的抗冲击性能。前板250的下端卡合于车架100上,以提高半挂车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后板260与第四限位件的第四限位部341可拆卸的连接,后板260通过第四连接件340的第四限位部341以及第四抵持部342与侧板220相限位,并提高厢体200的抗冲击性能。后板260的下端卡合于车架100上,以提高半挂车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半挂车的两侧板220、前板250、后板260以及顶板240均通过连接件300相连接,以简化半挂车的车架100及厢体200的连接结构。提高半挂车的组装与维护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
本申请中,厢式半挂车的底板210直接设置于纵梁110以及横梁120上,使得底板210的高度较低,增加了底板210上方容置空间的高度,从而增大了半挂车的容置空间体积。厢体的前板250、侧板220、顶板240以及后板260通过连接件300限位于车架100上,其结构简单,半挂车能够快速、便捷的组装和维护,降低了厢式半挂车的生产成本。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申请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纵梁、沿左右方向穿设多个所述纵梁的多个横梁以及位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梁上的底板;所述横梁的中部及左右两端抵接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所述横梁中部至其左右两端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
厢体,其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所述厢体包括位于所述横梁左右两侧的侧板、位于所述侧板上侧的顶板、位于所述纵梁前侧的前板以及位于所述纵梁后侧的后板;
多个连接件,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侧板的前后侧以及上下端;所述连接件包括限位部、抵持部以及连接部;所述限位部贴合于所述侧板的左右侧面;所述抵持部连接于所述限位部背离相邻所述侧板中心的一侧,在左右方向上,所述抵持部自相邻所述侧板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以使所述侧板抵接于所述抵持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抵持部背离所述限位部的一侧,所述连接部的背离所述抵持部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连接结构;
所述限位部、所述抵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限位于所述侧板的下端;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抵持部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贴合并限位所述侧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一抵持部抵接于所述侧板的底端;所述第一连接部贴合并限位于所述横梁的左右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高度调节部、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三折弯部,所述高度调节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高度调节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外侧,所述高度调节部的高度为预设高度,以能够调节所述厢体的高度;所述第一折弯部沿左右方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内侧;所述第三折弯部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内侧连接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底端;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三折弯部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折弯部垂直于所述第二折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侧板的上端,以连接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顶板;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限位部、第二抵持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贴合于所述侧板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抵持部抵接于所述侧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四折弯部、第五折弯部以及第六折弯部,所述第四折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折弯部的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内侧;所述第五折弯部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五折弯部的内侧连接于所述第四折弯部的顶端;所述第五折弯部贴合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六折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六折弯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五折弯部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位于所述侧板的前侧,所述第三连接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限位部、第三抵持部以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限位部贴合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三抵持部抵接于所述侧板的前侧面;所述第三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前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截面上,所述第三连接部倾斜连接于所述前板及所述侧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位于所述侧板的后侧,所述第四连接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四限位部、第四抵持部以及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限位部贴合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所述第四抵持部抵接于所述侧板的后侧面;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后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多个拼接件,所述拼接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拼接件包括平板部,焊接部以及加强部;所述焊接部位于所述平板部的前后两端,所述焊接部沿左右方向朝向所述厢体中心延伸;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焊接部的内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相邻两所述拼接件的所述焊接部及所述加强部贴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厢式半挂车,其特征在于,每一侧板内的所述拼接件包括多个第一拼接件及两第二拼接件,多个所述第一拼接件的所述加强部自所述焊接部向前延伸,多个所述第一拼接件依次焊接,相邻两所述第一拼接件相向的所述焊接部以及所述加强部相贴合;两所述第二拼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拼接件的前后端,所述第二拼接件的所述加强部朝向自身的所述平板部的中心延伸;所述第二拼接件朝向相邻所述第一拼接件一侧的所述焊接部以及所述加强部贴合于所述相邻所述第一拼接件的所述焊接部以及所述加强部;两所述第二拼接件背离所述第一拼接件一侧的所述焊接部抵接于相邻所述连接件的所述抵持部,两所述第二拼接件背离所述第一拼接件一侧的所述加强部贴合于相邻所述连接件的所述限位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67954.1U CN217945359U (zh) | 2022-08-26 | 2022-08-26 | 厢式半挂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67954.1U CN217945359U (zh) | 2022-08-26 | 2022-08-26 | 厢式半挂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45359U true CN217945359U (zh) | 2022-12-02 |
Family
ID=84211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67954.1U Active CN217945359U (zh) | 2022-08-26 | 2022-08-26 | 厢式半挂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45359U (zh) |
-
2022
- 2022-08-26 CN CN202222267954.1U patent/CN2179453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75160A (zh) | 车辆平台 | |
JP5207130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US7118167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3247094A (zh) | 一种牵引车车架 | |
US20230001986A1 (en) | Chassis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US20230072159A1 (en) | Vehicle | |
CN110696924A (zh) | 半挂车及其车架总成 | |
CN214524060U (zh) | 一种挂车及挂车车架结构 | |
CN217945359U (zh) | 厢式半挂车 | |
CN210707610U (zh) | 车架及电动车辆 | |
CN211494239U (zh) | 一种车体及汽车 | |
CN211032742U (zh) | 半挂车及其车架总成 | |
CN112208638A (zh) | 一种车架及电动车辆 | |
JP4772094B2 (ja) | トラクタに牽引されるコンテナシャシ | |
CN215097816U (zh) | 一种运转车车架及其运转车 | |
CN114228842B (zh) | 新能源物流车、车厢和底架总成 | |
CN218085776U (zh) | 半挂车 | |
CN215622262U (zh) | 平台骨架结构及矿用自卸车 | |
US20240217591A1 (en) | Vehicle crossmember and floor assembly | |
CN221794315U (zh) | 牵引连接组件及车辆 | |
CN213862457U (zh) | 一种搅拌半挂车前台安装结构 | |
CN221642551U (zh) | 车辆及其副车架组件 | |
CN219567474U (zh) | 一种叉车门架 | |
CN215513987U (zh) | 一种三轮车架 | |
CN220130229U (zh) | 一种车厢底板与副架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