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83119U -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83119U
CN215383119U CN202120838482.3U CN202120838482U CN215383119U CN 215383119 U CN215383119 U CN 215383119U CN 202120838482 U CN202120838482 U CN 202120838482U CN 215383119 U CN215383119 U CN 2153831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backflow
cooking appliance
inner contain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3848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简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3848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831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831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831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发热盘包括回流部以及设置于回流部外周的发热部,回流部开设有回流口,发热部的一侧设置有加热件,发热盘具有发热侧,以及与发热侧相对的传热侧,加热件设置于发热侧,回流部的中心区域设置有朝向发热侧凸出的凸起。发热盘既能够与锅胆进行接触加热,也能够允许循环气流通过发热盘,进行热气流循环加热,实现了一个发热源满足多种烹饪模式。凸起一方面方便发热盘的浇铸成型,另一方面,提高了回流部的强度,防止回流部在高温下变形。不仅如此,凸起还增大了发热盘的表面积,进而使得发热盘的发热面积增大,提高了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通常多功能锅的锅体内部设置有发热管和发热盘两个加热元器件,在选择空炸功能时,发热管发热,离心风机启动,在锅内形成热风循环,利用热气流对食物进行加热,在选择烹煮功能时,发热盘发热,锅体底部与发热盘接触实现热传递。
但是这种结构的多功能锅,加热元器件数量繁多,内部结构复杂,且锅具整体的重量较重,用户使用不方便。
若采用单一的加热源,例如使用发热盘进行加热,则为了满足空炸功能下,锅内冷热气流的循环,则需在发热盘上开设供气流通过的过流口,这就造成发热盘的结构强度有所下降。不仅如此,发热盘一般通过浇铸成型,过流口的存在,增加了浇铸成形的难度,且成型后的发热盘内部及表面存在较多的气孔,进一步对其整体的强度造成影响。
此外,由于发热盘开有过流口,减小了发热盘整体的表面积,使得发热盘的传热效率降低,进而影响多功能锅的加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包括回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回流部外周的发热部,所述回流部开设有回流口,所述发热部的一侧设置有加热件,所述发热盘具有发热侧,以及与所述发热侧相对的传热侧,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发热侧,所述回流部的中心区域设置有朝向所述发热侧凸出的凸起。
所述凸起具有靠近所述回流部的第一近端,以及远离所述回流部的第一远端,所述凸起的外径自所述第一近端向所述第一远端逐渐减小,以在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形成导风斜面。
所述回流部的中心区域还设置有与所述凸起固连的加强板,所述回流部还包括回流挡筋,所述回流挡筋沿所述回流部的周向设置,以将所述回流口分隔为多个回流通道,所述回流挡筋具有朝向所述凸起的第二近端,所述第二近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加强板。
所述发热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回流部和所述发热部的连接位置处。
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发热盘的径向延伸。
所述回流部具有回流区域以及与所述回流区域固连的传热区域,所述回流口开设于所述回流区域,所述回流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传热区域的厚度。
所述加热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包括相互连接的包覆段和裸露段,所述包覆段包覆固定于所述发热部内部,所述裸露段沿所述发热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有多段,所述裸露段与所述发热部之间配合形成出风通道。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设置于所述烹饪腔下方的加热装置、置于所述烹饪腔的内胆组件,以及控制单元,所述加热装置为上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还包括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发热侧。
所述内胆组件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第一内胆,所述第一内胆开设有与所述回流口连通的回风口,所述第一内胆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离心风扇运行,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
所述内胆组件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第二内胆,所述第二内胆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内胆的底壁抵靠于所述传热侧,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离心风扇停止,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以第二工作模式运行。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烹饪器具采用所述发热盘为加热源,且所述发热盘开设有回流口,使得所述发热盘既能够与锅胆进行接触加热,也能够允许循环气流通过所述发热盘,以在烹饪腔内实现气流循环,进行热气流循环加热,实现了一个发热源满足多种烹饪模式,简化了所述烹饪器具内部的结构,减轻了整机的重量。
此外,所述发热侧还设置有所述凸起,一方面能够通过所述凸起浇灌金属液,并通过离心浇铸的方式制成所述发热盘,降低制造难度,且成型后的所述发热盘气孔较少,强度高,另一方面,所述凸起的存在,提高了所述回流部的强度,防止所述回流部在高温下变形。不仅如此,所述凸起还增大了所述发热盘的表面积,进而使得所述发热盘的发热面积增大,提高了加热效率。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凸起具有靠近所述回流部的第一近端,以及远离所述回流部的第一远端,所述凸起的外径自所述第一近端向所述第一远端逐渐减小,以在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形成导风斜面。当烹饪器具以空炸模式运行时,锅内形成有循环气流,热气流与食物接触加热后从所述回流口处回流,所述导风斜面的设置,降低了气流回流的阻力,进而提高了回流的效率,加速循环气流的形成,提高所述发热盘的加热效率。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发热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回流部和所述发热部的连接位置处。所述加强筋提高了发热部和回流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所述发热盘的整体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发热盘的径向延伸。由于气流的流动方向为沿所述发热盘的径向自所述发热盘的中心向外侧流动,因此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发热盘的径向延伸,能够减小所述加强筋对气流的阻力,加快气流的流动,加速热气流循环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回流部具有回流区域以及与所述回流区域固连的传热区域,所述回流口开设于所述回流区域,所述回流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传热区域的厚度。所述传热区域距离所述发热部较近,因此所述传热区域的厚度较厚,有利于热量的聚集,使得空炸时,气流向外侧流出时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热气流对食物的加热效果,而所述回流区域的厚度较薄,降低了制造成本,且方便所述回流口的加工成型,降低加工难度。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热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包括相互连接的包覆段和裸露段,所述包覆段包覆固定于所述发热部内部,所述裸露段沿所述发热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有多段,所述裸露段与所述发热部之间配合形成出风通道。当烹饪器具以烹煮模式运行时,所述包覆段在所述发热部的内部,因此能够快速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发热部,同时所述裸露段与所述发热盘表面接触,也向所述发热盘传递一部分热量,从而使所述发热部能够快速升温,并将热量传递至锅胆。当烹饪器具以空炸模式运行时,气流通过所述出风通道将所述裸露段的热量带走,热气流对食物进行加热,减小气流流动的路径,降低热损失,此外,气流还流经所述发热部,还能够带走所述包覆段传递至所述发热部产生的热量,进而使烹饪器具在多种烹饪模式下都保持较高的加热效率。
6.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设置于所述烹饪腔下方的加热装置、置于所述烹饪腔的内胆组件,以及控制单元,所述加热装置为上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还包括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发热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发热盘的所述传热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发热盘的所述发热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述发热盘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所述发热盘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剖视图,其中所述第一内胆置于所述烹饪腔中;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挡油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剖视图,其中所述第二内胆置于所述烹饪腔中。
其中:
1发热盘;11回流部;111回流挡筋;1111第二近端;112回流口;1121回流通道;1122第三近端;1123第三远端;113加强板;114回流区域;115传热区域;12发热部;13发热管;131包覆段;132裸露段;14传热侧;15发热侧;16凸起;161第一近端;162第一远端;163导风斜面;17出风通道;18加强筋;
2挡油组件;21接油盆;211第一进风口;212第二进风口;22挡油件;221挡油部;222过流口;
3锅体;
4第一内胆;41第二进风口;42第二回风口;
5第二内胆;
6离心风扇;
7反射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4所示,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1,包括回流部11以及设置于所述回流部11外周的发热部12,所述回流部11开设有回流口112,所述发热部12的一侧设置有加热件,所述发热盘1具有发热侧15,以及与所述发热侧15相对的传热侧14,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发热侧15,所述回流部11的中心区域设置有朝向所述发热侧15凸出的凸起16。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烹饪器具采用所述发热盘1为加热源,且所述发热盘1开设有回流口112,使得所述发热盘1既能够与锅胆进行接触加热,也能够允许循环气流通过所述发热盘1,以在烹饪腔内实现气流循环,进行热气流循环加热,实现了利用一个发热源实现多种加热方式,进而满足烹饪器具的多种烹饪模式。并且,采用单一发热源的方式,简化了所述烹饪器具内部的结构,减轻了整机的重量。
此外,所述发热侧15还设置有所述凸起16,一方面能够通过所述凸起16浇灌金属液,例如,从所述凸起16注入金属液,通过离心浇铸的方式,金属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先填充所述发热盘的外部,再逐渐积累到所述发热盘内部,完成所述发热盘1整体的成型,降低制造难度,且成型后的所述发热盘1气孔较少,强度高,另一方面,所述凸起16的存在,提高了所述回流部11的强度,防止所述回流部11在高温下变形。
不仅如此,所述凸起16还增大了所述发热盘1的表面积,进而使得所述发热盘1的发热面积增大,提高了加热效率。
烹饪器具以烹煮模式运行时,所述传热侧14与锅胆的底壁进行接触式加热,因此将所述凸起16设置在所述发热侧15,能够使得所述传热侧14较为平整,更好的与锅胆贴合,进而提高热传递的效率,使烹饪器具在多种烹饪模式下均保持高效率的加热。
在浇铸成型时,可在所述凸起16的表面开设浇铸口,并在所述凸起16的内部设置浇铸导流通道,以方便金属液的流动,减小流动阻力。并且浇铸完成后,多余的金属液通过所述浇铸口流出,金属液凝固成型后,将所述导流通道和所述浇铸口封堵,使得所述发热盘1内部结构更加密实,提高所述发热盘1的整体强度,且所述凸起16的外表面更加光滑,减小对回流的气流的阻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凸起16具有靠近所述回流部11的第一近端161,以及远离所述回流部的第一远端162,所述凸起16的外径自所述第一近端161向所述第一远端162逐渐减小,以在所述凸起16的外表面形成导风斜面163。
当烹饪器具以空炸模式运行时,烹饪腔内形成有循环气流,热气流与食物接触加热后从所述回流口112处回流,且气流的流向由所述传热侧14流向所述发热侧15,所述导风斜面163的设置,对气流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降低了气流回流的阻力,进而提高了回流的效率,加速循环气流的形成,提高所述发热盘1的加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所述回流部11的中心区域还设置有与所述凸起16固连的加强板113,所述回流部11还包括回流挡筋111,所述回流挡筋111沿所述回流部11的周向设置,以将所述回流口112分隔为多个回流通道1121,所述回流挡筋111具有朝向所述凸起的第二近端1111,所述第二近端1111固定连接于所述加强板113。
作为优选,所述回流挡筋111与所述加强板113一体成型,以进一步提高二者连接处的强度,通过冲孔的方式成型所述回流通道1121。进一步地,所述凸起16设置于所述加强板113,以提高所述加强板113的强度,避免所述加强板113较薄而发生形变或损坏。
所述回流挡筋111的设置,将所述回流口112被分隔成多个所述回流通道1121,且所述回流挡筋111与所述加强板113固连,提高了所述回流部11的中心区域的强度,且所述回流挡筋111还增加了所述发热盘1的传热面积,有助于所述发热盘1将热量传递至锅胆,或者增加气流与发热盘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气流的温度,提高了加热效率,并且所述发热盘1的表面积较大,还有利于热量的整体扩散。
此外,所述回流挡筋111还能够对上方掉落的食物残渣或者油脂进行阻挡,避免残渣或者油脂从所述回流通道1121处滴落。
不仅如此,所述回流挡筋111使得所述回流通道112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的面积较小,能够有效防止用户将手误伸至所述回流通道1121中,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回流通道112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所述回流挡筋111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回流挡筋111沿所述回流部11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各所述回流挡筋111朝向同一旋转方向弯曲,以使所述回流通道112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为弯曲的形状。
由于所述回流通道1121的口径较小,因此造成一部分气流的回流路径被阻挡,而通过将所述回流通道1121设置为弯曲的结构,使得回流至所述回流通道1121的气流以旋风路径流动,从而加快气体流动的速度,加速了热风循环的形成,且增大了热气流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回流通道1121具有靠近所述回流部11的中心的第三近端1122和远离所述回流部11的中心的第三远端1123,所述第三远端1123的在水平方向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近端1122在水平方向投影的面积。
由于气流以旋风路径通过所述回流通道1121,因此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所述回流部11中心处的气流较少,而外周的气流聚集的较多,相对应的,所述第三远端1123面积较大,方便气流的通过,提高回流效率,防止气流在所述发热盘1的上方聚集,产生较大的气压,影响回流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远端1123在水平方向投影的面积小于直径为12mm的圆的面积,一般情况下,人的手指截面约为半径为12mm的圆形,因此手指在极限的条件下也无法伸入所述回流通道1121,提高安全性。
作为优选,如图3所示,所述回流挡筋111在水平方向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回流通道1121在水平方向投影的面积,一方面进一步增大所述发热盘1的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所述回流部11的结构强度,避免在加工所述回流通道1121时使所述发热盘损坏,并且还能够防止所述回流部11在高温以及气流的冲击下发生变形或者损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发热盘1设置有加强筋18,所述加强筋18设置于所述回流部11和所述发热部12的连接位置处。
所述加强筋18提高了发热部12和回流部11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所述发热盘1的整体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18设置在所述发热侧15,以使所述传热侧14较平整,保证所述传热侧14和锅胆的接触效果,增大所述传热侧14和锅胆底壁的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回流部11和所述发热部12的装配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例中的一种:
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流部11与所述发热部12是分体成型的结构,且所述回流部11与所述发热部12固定连接。
所述发热部12和所述回流部11互为独立件,方便二者的加工制造,降低制造难度。所述回流部11和所述发热部1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等不可拆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流部11与所述发热部12是一体成型的结构。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回流部11和所述发热部12通过浇铸的方式一体成型,成型后再以冲孔的方式冲裁得到所述回流通道1121,以省去装配的过程,提高生产率。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加强筋18沿所述发热盘1的径向延伸。
所述发热盘1的发热侧设置有离心风扇6,所述离心风扇6将气流吹向四周,即气流沿所述发热盘1的径向自所述发热盘1的中心向外侧流动,因此所述加强筋18沿所述发热盘1的径向延伸,能够减小所述加强筋18对气流的阻力,加快气流的流动,加速热气流循环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回流部11具有回流区域114以及与所述回流区域114固连的传热区域115,所述回流口112开设于所述回流区域114,所述回流区域114的厚度小于所述传热区域115的厚度。
所述发热盘1的热量通过部分包覆在所述发热部12内部的加热件产生,所述传热区域115距离所述发热部12较近,因此所述传热区域115的厚度较厚,有利于热量的聚集,使得气流流动时,气流向外侧流出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热气流对食物的加热效果,而所述回流区域114的厚度较薄,降低了制造成本,且方便所述回流口112的加工成型,降低加工难度。
作为优选,所述回流区域1121的厚度为1mm-2mm,以在满足强度测试的前提下,方便所述回流口112的加工。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件包括发热管13,所述发热管13包括相互连接的包覆段131和裸露段132,所述包覆段131包覆固定于所述发热部12内部,所述裸露段132沿所述发热管13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有多段,所述裸露段132与所述发热部12之间配合形成出风通道17。
当烹饪器具以烹煮模式运行时,所述包覆段131在所述发热部12的内部,因此能够快速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发热部12,同时所述裸露段132与所述发热盘1表面接触,也向所述发热盘1传递一部分热量,从而使所述发热部12能够快速升温,并将热量传递至锅胆。当烹饪器具以空炸模式运行时,气流通过所述出风通道17将所述裸露段132的热量带走,热气流对食物进行加热,减小气流流动的路径,降低热损失,此外,气流还流经所述发热部12,还能够带走所述包覆段131传递至所述发热部12产生的热量,进而使烹饪器具在多种烹饪模式下都保持较高的加热效率。
如图5-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3、设置于所述烹饪腔下方的加热装置、置于所述烹饪腔的内胆组件,以及控制单元,所述加热装置为上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1;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还包括离心风扇6,所述离心风扇6设置于所述发热侧15。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发热盘1设置于所述锅体3内,相较于将发热结构设置于置物件上方的烹饪器具而言,所述发热盘1下置,为所述烹饪器具具备多种烹饪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当向所述烹饪腔内置入不同种类的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皿(如炸篮、烤盘、用于实现炖煮的内胆等)时,烹饪器具可以实现不同的烹饪功能,从而实现了功能的集成,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愉悦了用户体验。
此外,由于热空气较轻而冷空气较重,热空气受热上浮对食物进行加热,与食物热交换后温度降低,从而下沉,因此下置式加热的方式能够顺应冷热气流的流动特性,降低用于带动气流流动的所述离心风扇6的功耗,既节约了能源,又提高加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内胆组件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第一内胆4,所述第一内胆4开设有与所述回流口112连通的回风口,所述第一内胆4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离心风扇6运行,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对于所述第一内胆4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例如,所述第一内胆4可以为烤盘,用户可将食物放入所述烤盘中进行煎烤烹饪,又如,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内胆4为炸篮,用户可将食物放入所述炸篮中对食物进行炸制。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空炸模式,如图5-6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置于所述发热盘1上方的挡油组件2,所述挡油组件2包括接油盆21,以及置于所述接油盆21内的挡油件22,所述接油盆21的中央区域开设有第一回风口212,所述接油盆21的外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211,所述挡油件22具有挡油部221,所述挡油部221的外周设置有过流口222,所述第一内胆4置于所述挡油件22上方,且所述第一内胆4开设有第二进风口41和第二回风口42,所述发热盘1和所述离心风扇6的外周还设置有反射罩7。
所述挡油部221对所述第一回风口上方滴落的油脂进行遮挡,防止油脂通过所述第一回风口212滴落至所述发热盘1,使油脂在高温下汽化或分解,产生油烟,影响食物口感以及用户体验。
所述第一内胆4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空炸模式运行,此时所述离心风扇6将气流吹向四周,气流经过所述发热部12,发生热交换后形成高温气流,高温气流经所述反射罩7的侧壁的接触引导后向上方流动,高温气流经过所述第一进风口21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41进入所述第一内胆4,对食物进行加热。
所述第一内胆4内的热气流与食物充分接触后,经上方锅盖的引导,从所述烹饪腔的中心区域向下回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二回风口42、所述过流口222、所述第一回风口212以及所述回流口112通道流动至所述离心风扇6的轴线所在区域,完成一次完整的气流循环,并在所述离心风扇6的吹动下再次吹向四周,进行新一轮的循环。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内胆组件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第二内胆5,所述第二内胆5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内胆5的底壁抵靠于所述传热侧14,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离心风扇6停止,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以第二工作模式运行。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烹煮模式,所述第二内胆5为铝制锅胆,当用户将所述铝制锅胆置入所述烹饪腔时,此时所述发热盘1的所述传热侧14与所述铝制锅胆的底壁接触,所述烹饪器具以烹煮模式运行,所述发热盘1将热量传递至所述铝制锅胆,对所述铝制锅胆内的食物进行烹煮(如火锅)。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能够分别以上述两种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烹饪模式运行,以实现一锅多用,方便用户使用,愉悦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包括回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回流部外周的发热部,所述回流部开设有回流口,所述发热部的一侧设置有加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盘具有发热侧,以及与所述发热侧相对的传热侧,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发热侧,所述回流部的中心区域设置有朝向所述发热侧凸出的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具有靠近所述回流部的第一近端,以及远离所述回流部的第一远端,所述凸起的外径自所述第一近端向所述第一远端逐渐减小,以在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形成导风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流部的中心区域还设置有与所述凸起固连的加强板,所述回流部还包括回流挡筋,所述回流挡筋沿所述回流部的周向设置,以将所述回流口分隔为多个回流通道,所述回流挡筋具有朝向所述凸起的第二近端,所述第二近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加强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回流部和所述发热部的连接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发热盘的径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流部具有回流区域以及与所述回流区域固连的传热区域,所述回流口开设于所述回流区域,所述回流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传热区域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包括相互连接的包覆段和裸露段,所述包覆段包覆固定于所述发热部内部,所述裸露段沿所述发热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有多段,所述裸露段与所述发热部之间配合形成出风通道。
8.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设置于所述烹饪腔下方的加热装置、置于所述烹饪腔的内胆组件,以及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为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
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还包括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发热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组件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第一内胆,所述第一内胆开设有与所述回流口连通的回风口,所述第一内胆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离心风扇运行,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以第一工作模式运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组件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第二内胆,所述第二内胆置于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内胆的底壁抵靠于所述传热侧,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离心风扇停止,所述多功能烹饪器具以第二工作模式运行。
CN202120838482.3U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Active CN2153831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38482.3U CN215383119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38482.3U CN215383119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83119U true CN215383119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72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38482.3U Active CN215383119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831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044038A1 (zh) 一种无烟空气炸锅
CN210169714U (zh) 防溢电饭煲
CN110507217A (zh) 空气炸锅
CN215383119U (zh) 一种应用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CN114190784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5383345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38312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383281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用发热盘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15127580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散热系统
CN21412823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383350U (zh) 一种炸篮及烹饪器具
CN211911274U (zh) 烹饪器具
CN215383348U (zh) 一种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6822746U (zh) 一种冷却内盖的无涂层饭煲结构
CN202858890U (zh) 一种气流翻滚式无烟空气炸锅
CN215383351U (zh) 一种烤盘、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3551321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20045644U (zh) 烹饪容器及烹饪器具
CN219557029U (zh) 排风罩、机头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7161738U (zh) 一种依靠蒸汽把食物蒸熟并收集蒸馏水的烹饪装置
CN213909867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932715U (zh) 烹饪器具
CN219556984U (zh) 机头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5383347U (zh) 一种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7178622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