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01059U - 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01059U
CN215301059U CN202121637221.1U CN202121637221U CN215301059U CN 215301059 U CN215301059 U CN 215301059U CN 202121637221 U CN202121637221 U CN 202121637221U CN 215301059 U CN215301059 U CN 2153010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fixed block
sliding
rod
articu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372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振永
李业征
李仁准
耿亮光
严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hihu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hihu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hihu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hihu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372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010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010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010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柱,所述底柱的外侧套接有滑套,所述滑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内部铰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远离第一固定块的一端铰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中间转动连接有固定轴,所述旋转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主动杆,所述主动杆的端部固定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端部铰接有液压缸。本实用新型有利于带动压合板对PCB板进行双面压合,能够大大提高装置的加工效率,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且便于对物料进行收纳。

Description

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PCB板大多是由多层厚铜板压合生产而成,在PCB板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对PCB板进行压合,使PCB板的密度达到指定要求,随着现代机械加工业地发展,对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具有高智能化的自动压合功能的要求也在提升,PCB板自动压合模具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现代机械加工业发展的要求。
现有的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大多是将PCB板放置在操作平台上,再对PCB板的表面进行压合,然后再将PCB板翻面,对另一面进行压合,不便于进行双面同时压合,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发明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通过启动液压缸,推动两个旋转杆同时转动,进而带动压合板对PCB板进行双面压合,能够大大提高装置的加工效率,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便于进行双面同时压合,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柱,所述底柱的外侧套接有滑套,所述滑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内部铰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远离第一固定块的一端铰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中间转动连接有固定轴,所述旋转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主动杆,所述主动杆的端部固定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端部铰接有液压缸,所述底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顶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旋转杆的端部铰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端部铰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压合板,所述压合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滑槽内滑动。
优选的,所述滑套与底柱滑动连接,所述滑套与第一固定块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和升降杆均与转动杆铰接。
优选的,所述升降杆、旋转杆和主动杆一体化设置,所述旋转杆与固定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与壳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动杆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主动杆对称设置在底柱的两侧,两个所述主动杆分别与液压缸的底部或顶部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块和旋转杆均与推动杆铰接,所述压合板与滑动板滑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滑槽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滑动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板和壳体的顶部表面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料操作台,所述进料操作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挡板,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集料槽,所述壳体的顶部靠近集料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料挡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将PCB板放置在进料挡板中间,然后推动PCB板进入到两个压合板中间,再启动液压缸,液压缸带动旋转杆转动,旋转杆推动压合板在滑动板上滑动,能够大大提高装置的自动化设置,压合板在滑槽的作用下,能够进行直线运动,能够对PCB板进行准确压合,其中压合板设置有两个,能够对PCB板进行双面压合,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加工效率,其中,升降杆与旋转杆一体化设置,能够带动转动杆向下拉动第一固定块,使滑套在底柱外侧向下滑动,能够大大增强装置的稳固性,两个升降杆分别与滑套两侧的第一固定块铰接,能够带动两个旋转杆同步转动,避免两个旋转杆转动速度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便于装置进行精准压合;
2、其中壳体和滑动板的顶部表面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于对PCB板进行进料出料设置,集料槽便于对产品进行收纳,进料挡板和出料挡板有利于对PCB板进行限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柱与压合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套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空腔;3、固定板;4、底柱;5、滑套;6、第一固定块;7、转动杆;8、升降杆;9、旋转杆;10、固定轴;11、主动杆;12、转轴;13、液压缸;14、滑动板;15、滑槽;16、推动杆;17、第二固定块;18、压合板;19、滑块;20、进料操作台;21、进料挡板;22、出料挡板;23、集料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8所示的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所述空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柱4,所述底柱4的外侧套接有滑套5,所述滑套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6,所述第一固定块6的内部铰接有转动杆7,每个所述转动杆7的远离第一固定块6的一端铰接有升降杆8,所述升降杆8远离转动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杆9,所述旋转杆9的中间转动连接有固定轴10,所述旋转杆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主动杆11,所述主动杆11的端部固定设置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端部铰接有液压缸13,所述底柱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板14,所述滑动板14的顶部开设有滑槽15,所述旋转杆9的端部铰接有推动杆16,所述推动杆16的端部铰接有第二固定块17,所述第二固定块17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压合板18,所述压合板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9,所述滑块19在滑槽15内滑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滑套5与底柱4滑动连接,所述滑套5与第一固定块6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6和升降杆8均与转动杆7铰接,可以推动滑套5在底柱4上滑动,能够大大增强装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升降杆8、旋转杆9和主动杆11一体化设置,所述旋转杆9与固定轴10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10与壳体1固定连接,便于装置传动设置,便于带动旋转杆9转动。
如图1、图2、图3、图4、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主动杆1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主动杆11对称设置在底柱4的两侧,两个所述主动杆11分别与液压缸13的底部或顶部铰接,能够对PCB板进行双面压合,大大增加了装置的加工效率,提高了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固定块17和旋转杆9均与推动杆16铰接,所述压合板18与滑动板14滑动连接,所述滑块19与滑槽15相配合,便于压合板18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压合,便于对压合板18进行限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滑动板14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板14和壳体1的顶部表面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于对PCB进行传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料操作台20,所述进料操作台2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挡板21,所述壳体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集料槽23,所述壳体1的顶部靠近集料槽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料挡板22,能够对PCB板进行限位,便于对已经加工过的PCB板进行收纳,能够大大增强装置的使用效率。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8,首先,用户可以通过将PCB板放置在进料挡板21中间,然后推动PCB板进入到两个压合板18中间,再启动液压缸13,液压缸13推动两端的主动杆11相互远离,从而带动旋转杆9围绕固定轴10转动,旋转杆9推动顶部的推动杆16向内部滑动,推动杆16推动压合板18在滑动板14上滑动,在滑槽15的作用下,使压合板18进行直线运动,能够对PCB板进行准确压合,其中压合板18设置有两个,能够对PCB板进行双面压合,然后推动下一个需要压合的PCB板进入到两个压合板18之间,同时能够推动上一个已经加工好的压合板18经过出料挡板22进入到集料槽23内部,便于对产品进行收纳;
参照说明书附图1-5,其中,升降杆8与旋转杆9一体化设置,能够带动转动杆7向下拉动第一固定块6,使滑套5在底柱4外侧向下滑动,能够大大增强装置的稳固性,两个升降杆8分别与滑套5两侧的第一固定块6铰接,能够带动两个旋转杆9同步转动,避免两个旋转杆9转动速度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所述空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柱(4),所述底柱(4)的外侧套接有滑套(5),所述滑套(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6),所述第一固定块(6)的内部铰接有转动杆(7),所述转动杆(7)的远离第一固定块(6)的一端铰接有升降杆(8),所述升降杆(8)远离转动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杆(9),所述旋转杆(9)的中间转动连接有固定轴(10),所述旋转杆(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主动杆(11),所述主动杆(11)的端部固定设置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端部铰接有液压缸(13),所述底柱(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板(14),所述滑动板(14)的顶部开设有滑槽(15),所述旋转杆(9)的端部铰接有推动杆(16),所述推动杆(16)的端部铰接有第二固定块(17),所述第二固定块(17)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压合板(18),所述压合板(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9),所述滑块(19)在滑槽(15)内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5)与底柱(4)滑动连接,所述滑套(5)与第一固定块(6)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6)和升降杆(8)均与转动杆(7)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8)、旋转杆(9)和主动杆(11)一体化设置,所述旋转杆(9)与固定轴(10)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10)与壳体(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杆(1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主动杆(11)对称设置在底柱(4)的两侧,两个所述主动杆(11)分别与液压缸(13)的底部或顶部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块(17)和旋转杆(9)均与推动杆(16)铰接,所述压合板(18)与滑动板(14)滑动连接,所述滑块(19)与滑槽(15)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14)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板(14)和壳体(1)的顶部表面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料操作台(20),所述进料操作台(2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挡板(21),所述壳体(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集料槽(23),所述壳体(1)的顶部靠近集料槽(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料挡板(22)。
CN202121637221.1U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Active CN2153010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7221.1U CN215301059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7221.1U CN215301059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01059U true CN215301059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37221.1U Active CN215301059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010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01059U (zh) 一种pcb板自动压合模具
CN211938570U (zh) 一种方便脱模的冲压模具
CN211027688U (zh) 一种锂电池壳体冲压机床用拉伸装置
CN112954915B (zh) 一种fpc快压机自动上下料机构
CN115287946A (zh) 一种造纸用纸浆热压系统
CN210435378U (zh) 一种上料机车床同步机构
CN213350484U (zh) 一种金属板材用冲压模具
CN209999400U (zh) 一种陶瓷电容器生产用干压装置
CN207952411U (zh) 一种分离式模具
CN219597910U (zh) 一种便于顶出的模具
CN213728753U (zh) 一种电路板高速冲压成型机的脱料装置
CN220548582U (zh) 一种发泡新型材料热压机
CN220388692U (zh) 一种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
CN215879605U (zh) 一种用于冲床的取料装置
CN110625885A (zh) 一种手机充电头加工用立式注塑机
CN219980993U (zh) 一种麦克风上盖组装设备
CN221018197U (zh) 一种盖板加工用热压设备
CN115915627B (zh) 对线路板进行精密机械加工的固定模具及方法
CN218835842U (zh) 一种带有导向功能的模具
CN208148648U (zh) 一种凸轮传动式纸质手提成型设备
CN112549175B (zh) 一种用于笔记本外壳加工的工装
CN220902120U (zh) 一种射频接收模块电路板焊接设备
CN116456261B (zh) 一种麦克风上盖组装设备
CN215697489U (zh) 一种可防零件移位的冲压模具用进料机构
CN217252106U (zh) 一种便于排屑的精密冲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