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4116U - 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4116U
CN215184116U CN202121035672.8U CN202121035672U CN215184116U CN 215184116 U CN215184116 U CN 215184116U CN 202121035672 U CN202121035672 U CN 202121035672U CN 215184116 U CN215184116 U CN 215184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late
support
cell modul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356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356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4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4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4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该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包括底座、夹持模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夹持模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组件,夹持模组用于支撑电芯模组的外壳,第一支架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可滑动地设在两个夹持组件之间,第一支架用于支撑电芯模组,第二支架在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可滑动地设在两个夹持组件之间,第二支架用于支撑两个工艺板,两个工艺板位于第一支架的两侧。该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能够解决工艺板在入壳过程中需要穿越多个工位、耗时长且占地空间大的问题,提升了工艺板的定位精度,提升了产品一致性,有利于制程分析和量产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组装好的电芯模组插入外壳中,在电芯装入到外壳过程中,由于外壳与电芯模组之间的过盈配合,电芯模组受到来自外壳的膨胀挤压力,从而使得外壳与电芯模组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不利于电芯模组入壳。因此在入壳过程中需要采用位于电芯模组两端的工艺板来抵消电芯模组与外壳之间的挤压力。
现有的生产过程中,工艺板需要一个与电芯入壳装置独立的送料结构实现单独上料及单独回料,这就需要占用较大的产线空间,并且工艺板转移过程中还容易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该电芯模组的入壳装置能够解决工艺板在入壳过程中需要穿越多个工位,耗时长且占地空间大的问题,提升了工艺板的定位精度,提升了产品一致性,有利于制程分析和量产生产。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包括:底座;夹持模组,所述夹持模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模组用于支撑电芯模组的外壳;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可滑动地设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电芯模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在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可滑动地设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所述第二支架用于支撑两个工艺板,两个所述工艺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电芯模组;第一配合板,所述第一配合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间隔分布,所述第一配合板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相连;第一支撑筋,所述第一支撑筋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一配合板之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筋为间隔设置的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夹持所述工艺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还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避让孔;第二配合板,所述第二配合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配合板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相连;第二支撑筋,所述第二支撑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二配合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还包括:工艺滑轨,所述工艺滑轨连接在所述夹持组件上;工艺滑块,所述工艺滑块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工艺滑轨上,且所述工艺滑块与所述工艺板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驱动件,所述夹持驱动件设在所述底座上;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与所述夹持驱动件的输出端相连。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夹持滑轨,所述夹持滑轨设在所述底座上;夹持滑块,所述夹持滑块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夹持滑轨上,且所述夹持滑轨与所述夹持滑块相配合。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滑轨为间隔设置的多个。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板包括: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夹持驱动件的输出端相连;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配合部相连,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配合部呈夹角设置;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配合部和所述固定部相连;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可转动相连,所述转动部用于支撑所述外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还包括机械手,所述机械手用于抓取所述外壳且将所述外壳放置在所述夹持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有益效果:由于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支撑电芯模组的第一支架上下运动,第二驱动件能够驱动支撑工艺板的第二支架上下运动,使得在入壳过程中工艺板只需要上下运动,无需穿过多个工位,不仅提升了入壳效率,确保了工艺板的相对电芯模组的定位精度,提升了产生的一致性,有利于制程分析和量产生产,还能够减小了整个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工艺板的损坏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与电芯模组及外壳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
2、夹持组件;21、夹持驱动件;22、夹持板;221、配合部;222、固定部;223、加强部;224、转动部;23、夹持滑块;24、夹持滑轨;
3、第一支架;31、第一支撑板;32、第一配合板;33、第一支撑筋;
4、第一驱动件;
5、第二支架;51、第二支撑板;511、夹持部;512、避让孔;52、第二配合板;53、第二支撑筋;
6、第二驱动件;7、工艺滑轨;8、工艺滑块;9、机械手;
100、电芯模组;200、工艺板;30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如图1-图4所示,该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包括底座1、夹持模组、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5,夹持模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组件2,夹持模组用于支撑电芯模组100的外壳300,第一支架3在第一驱动件4的驱动下可滑动地设在两个夹持组件2之间,第一支架3用于支撑电芯模组100,第二支架5在第二驱动件6的驱动下可滑动地设在两个夹持组件2之间,第二支架5用于支撑两个工艺板200,两个工艺板200位于第一支架3的两侧。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先将两个工艺板200固定在第二支架5上,然后将电芯模组100放置在第一支架3上,第一驱动件4和第二驱动件6同时启动,使得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5同时上升,从而使得工艺板200与电芯模组100一起进入外壳300。当工艺板200和电芯模组100达到指定位置后,第一驱动件4停止运动,第二驱动件6驱动第二支架5反向运动,使得工艺板200逐渐离开外壳300,当工艺板200回归到指定位置时,第一驱动件4再次启动以使得第一支架3复位。由此,在整个入壳工艺中,工艺板200只需要上下运动即可,无需穿过多个工位,不仅提升了入壳效率,确保了工艺板200的相对电芯模组100的定位精度,提升了产生的一致性,有利于制程分析和量产生产,还能够减小了整个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工艺板200的损坏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包括第一支撑板31、第一配合板32和第一支撑筋33,第一支撑板31用于支撑电芯模组100,第一配合板32与第一支撑板31间隔分布,第一配合板32与第一驱动件4相连,第一支撑筋33连接在第一支撑板31和第一配合板3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板31能够稳定地支撑电芯模组100,从而确保第一驱动件4驱动第一支架3运动时电芯模组100能够稳定地入壳。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于第一驱动件4直接连接第一支撑板31的技术方案,增设的第一配合板32能够确保第一驱动件4稳定地驱动第一支架3运动,避免了第一驱动件4不稳定导致第一支撑板31晃动的现象发生。第一支撑筋33确保了第一支撑板31和第一配合板32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筋33为间隔设置的多个。由此,确保了第一支撑板31和第一配合板32的连接稳定性,提升了整个第一支架3的强度,避免第一支架3出现变形的现象。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板31、第一配合板32和第一支撑筋33可以为一体铸造件也可以是焊接件,第一支撑筋33的个数、形状以及尺寸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5包括第二支撑板51、第二配合板52和第二支撑筋53,第二支撑板51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部511,夹持部511用于夹持工艺板200,第二支撑板51上还有用于避让第一驱动件4的避让孔512,第二配合板52与第二支撑板51间隔设置,且第二配合板52与第二驱动件6的驱动端相连,第二支撑筋5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51和第二配合板5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板51上的夹持部511能够稳定地支撑工艺板200,从而确保第二驱动件6驱动第二支架5运动时,工艺板200能够稳定地入壳和出壳。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于第二驱动件6直接连接第二支撑板51的技术方案,增设的第二配合板52能够确保第二驱动件6稳定地驱动第二支架5运动,避免了第二驱动件6不稳定导致第二支撑板51晃动的现象发生。第二支撑筋53确保了第二支撑板51和第二配合板52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筋53为间隔设置的多个。由此,确保了第二支撑板51和第二配合板52的连接稳定性,提升了整个第二支架5的强度,避免第二支架5出现变形的现象。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支撑板51、第二配合板52和第二支撑筋53可以为一体铸造件也可以是焊接件,第二支撑筋53的个数、形状以及尺寸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还包括工艺滑轨7和工艺滑块8,工艺滑轨7连接在夹持组件2上,工艺滑块8可滑动地连接在工艺滑轨7上,且工艺滑块8与工艺板200相连。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第二驱动件6驱动第二支架5沿上下方向运动时,工艺滑块8和工艺滑轨7的配合能够限制工艺板200的滑动方向,从而避免了工艺板200出现歪斜导致电芯模组100无法顺利入壳的现象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夹持组件2包括夹持驱动件21和夹持板22,夹持驱动件21设在底座1上,夹持板22与夹持驱动件21的输出端相连。可以理解的是,夹持驱动件21能够驱动夹持板22在底座1上滑动以调节两个夹持板22之间的距离,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电芯模组100入壳,提升了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兼容性,提升了用户使用满意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夹持组件2还包括夹持滑轨24和夹持滑块23,夹持滑轨24设在底座1上,夹持滑块23可滑动地设在夹持滑轨24上,且夹持滑轨24与夹持滑块23相配合。可以理解的是,夹持滑轨24和夹持滑块23的配合能够限制夹持板22的运动方向,避免了夹持驱动件21驱动夹持板22运动过程中,夹持板22发生歪斜的现象,从而确保了两个夹持板22能够稳定地支撑外壳300。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夹持滑轨24为间隔设置的多个。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夹持板22的运动稳定性,避免了夹持板22歪斜的现象。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夹持板22包括配合部221、固定部222、加强部223和转动部224,配合部221与夹持驱动件21的输出端相连,固定部222的一端与配合部221相连,固定部222与配合部221呈夹角设置,加强部223的两侧分别与配合部221和固定部222相连,转动部224的一端与固定部222的另一端可转动相连,转动部224用于支撑外壳300。可以理解的是,加强部223确保了固定部222和配合部221的连接强度,从而避免了夹持板22变形的现象发生。配合部221确保了夹持驱动件21能够稳定地驱动整个夹持板22运动,从而确保了两个夹持板22之间的距离可调。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外壳300为楔形壳,开口端的宽度较大,夹持板22包括与固定部222转动连接的转动部224能够在实际放置外壳300过程中进行微调,确保了整个夹持板22能够稳定地支撑外壳300,从而确保了电芯模组100能够稳定地入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还包括机械手9,机械手9用于抓取外壳300且将外壳300放置在夹持组件2上。由此,无需人工搬运外壳300,提升了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用户使用满意度。
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具体结构。
该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包括底座1、夹持模组、第一支架3、第一驱动件4,第二支架5、第二驱动件6、工艺滑轨7工艺滑块8及机械手9。
夹持模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组件2,夹持模组用于支撑电芯模组100的外壳300,每个夹持组件2包括夹持驱动件21、夹持板22、两个夹持滑块23和两个夹持滑轨24,夹持驱动件21设在底座1上,夹持板22与夹持驱动件21的输出端相连。两个夹持滑轨24间隔开地设在底座1上,且位于夹持驱动件21的两侧,每个夹持滑轨24上均设有一个夹持滑块23,两个夹持滑块23分别与夹持板22相连。每个夹持板22包括配合部221、固定部222、加强部223和转动部224,配合部221与夹持驱动件21的输出端及两个夹持滑块23相连,固定部222的一端与配合部221相连,固定部222与配合部221呈夹角设置,加强部223的两侧分别与配合部221和固定部222相连,转动部224的一端与固定部222的另一端可转动相连,转动部224用于支撑外壳300。
第一支架3包括第一支撑板31、第一配合板32和两个第一支撑筋33,第一支撑板31用于支撑电芯模组100,第一配合板32与第一支撑板31间隔分布,第一配合板32与第一驱动件4相连,第一支撑筋33连接在第一支撑板31和第一配合板32之间。
第二支架5包括第二支撑板51、第二配合板52和第二支撑筋53,第二支撑板51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部511,夹持部511用于夹持工艺板200且位于第一支撑板31的两侧,第二支撑板51上还有用于避让第一驱动件4的避让孔512,第二配合板52与第二支撑板51间隔设置,且第二配合板52与第二驱动件6的驱动端相连,第二支撑筋5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51和第二配合板52。
工艺滑轨7和工艺滑块8均为两个,两个工艺滑轨7件间隔设置在配合部221上,工艺滑块8可滑动地连接在工艺滑轨7上,且工艺滑块8与工艺板200相连。机械手9位于夹持组件2上方,机械手9用于抓取外壳300且将外壳300放置在夹持组件2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优点如下:
第一:在整个入壳工艺中,工艺板200只需要上下运动,减少操作步骤,减少工艺板200产线建设及工装夹具空间及设计成本;
第二:工艺板200无需穿过多个工位,不仅提升了入壳效率,确保了工艺板200的相对电芯模组100的定位精度,提升了产生的一致性,有利于制程分析和量产生产;
第三:采用机械手9运输外壳300,提升了电芯模组入壳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提升了用户使用满意度;
第四:两个夹持板22之间的距离可调,使得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电芯模组100入壳,提升了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兼容性,提升了用户使用满意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
夹持模组,所述夹持模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组件(2),所述夹持模组用于支撑电芯模组(100)的外壳(300);
第一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3)在第一驱动件(4)的驱动下可滑动地设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2)之间,所述第一支架(3)用于支撑所述电芯模组(100);
第二支架(5),所述第二支架(5)在第二驱动件(6)的驱动下可滑动地设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2)之间,所述第二支架(5)用于支撑两个工艺板(200),两个所述工艺板(200)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包括:
第一支撑板(31),所述第一支撑板(31)用于支撑所述电芯模组(100);
第一配合板(32),所述第一配合板(3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31)间隔分布,所述第一配合板(32)与所述第一驱动件(4)相连;
第一支撑筋(33),所述第一支撑筋(33)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31)和所述第一配合板(3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筋(33)为间隔设置的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5)包括:
第二支撑板(51),所述第二支撑板(51)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部(511),所述夹持部(511)用于夹持所述工艺板(200),所述第二支撑板(51)上还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驱动件(4)的避让孔(512);
第二配合板(52),所述第二配合板(52)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1)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配合板(52)与所述第二驱动件(6)的驱动端相连;
第二支撑筋(53),所述第二支撑筋(5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1)和所述第二配合板(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还包括:
工艺滑轨(7),所述工艺滑轨(7)连接在所述夹持组件(2)上;
工艺滑块(8),所述工艺滑块(8)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工艺滑轨(7)上,且所述工艺滑块(8)与所述工艺板(200)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组件(2)包括:
夹持驱动件(21),所述夹持驱动件(21)设在所述底座(1)上;
夹持板(22),所述夹持板(22)与所述夹持驱动件(21)的输出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组件(2)还包括:
夹持滑轨(24),所述夹持滑轨(24)设在所述底座(1)上;
夹持滑块(23),所述夹持滑块(23)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夹持滑轨(24)上,且所述夹持滑轨(24)与所述夹持滑块(23)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滑轨(24)为间隔设置的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22)包括:
配合部(221),所述配合部(221)与所述夹持驱动件(21)的输出端相连;
固定部(222),所述固定部(222)的一端与所述配合部(221)相连,所述固定部(222)与所述配合部(221)呈夹角设置;
加强部(223),所述加强部(223)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配合部(221)和所述固定部(222)相连;
转动部(224),所述转动部(224)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222)的另一端可转动相连,所述转动部(224)用于支撑所述外壳(300)。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入壳装置还包括机械手(9),所述机械手(9)用于抓取所述外壳(300)且将所述外壳(300)放置在所述夹持组件(2)上。
CN202121035672.8U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Active CN215184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35672.8U CN215184116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35672.8U CN215184116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4116U true CN215184116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70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35672.8U Active CN215184116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41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66019B (zh) 手机无线耳机充电盒组装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12091601A (zh) 一种可对插针进行折弯加工的连接器组装装置
CN108213954B (zh) 一种电源自动化组装治具及其测试装置
CN111203665B (zh) 一种焊接设备
CN215184116U (zh) 一种电芯模组入壳装置
CN214921073U (zh) 电池极耳裁切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CN213438200U (zh) 一种可对插针进行折弯加工的连接器组装装置
CN216980642U (zh) 一种用于pcm板的安装设备
CN217412962U (zh) 定位机构及焊接定位装置
CN214868288U (zh) 一种电池极耳焊接装置
CN110976668B (zh) 一种导线连接头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及其底夹片上料装置
CN111250883B (zh) 一种焊接方法
CN211682160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夹取变距的机械手装置
CN112317567A (zh) 一种具有多种折弯圆角的折弯设备及折弯方法
CN218301170U (zh) 压装设备及电机装配系统
CN220718267U (zh) 一种电芯焊接设备用紧固装置
CN214336761U (zh) 一种电池模组的自动绑扎装置
CN113102938B (zh) 一种型材快速夹持机构
CN219966991U (zh) 一种高定位精度铝电池负压吸嘴自动插拔工装设备
CN219094277U (zh) 焊带压紧工装制备装置
CN210060310U (zh) 一种低压断路器生产线螺钉上料移栽组件及其转移结构
CN115424852B (zh) 电感组件自动组装机
CN217050571U (zh) 夹持上料装置及组装设备
CN210755969U (zh) 装配工装及焊接线
CN215771869U (zh) 一种y型端子压着的端子上料转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