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1872U - 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 Google Patents

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71872U
CN215171872U CN202120400032.6U CN202120400032U CN215171872U CN 215171872 U CN215171872 U CN 215171872U CN 202120400032 U CN202120400032 U CN 202120400032U CN 215171872 U CN215171872 U CN 2151718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ring
crankshaft
ring body
belt pulley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0003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东仕
贺融冰
侯明阳
李岩
江旭光
丁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0003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718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718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718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其中曲轴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和离合功能组件;减振器本体包括减振器内圈,减振器内圈包括第一内圈本体和第二内圈本体;离合功能组件包括皮带轮和电磁铁;当电磁铁处于通电状态时,第一内圈本体与皮带轮连接,曲轴转动依次联动第一内圈本体带动皮带轮转动,可以实现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当电磁铁不通电时,第一内圈本体与皮带轮不连接,曲轴转动联动第一内圈本体旋转,但不联动皮带轮转动,从而可以实现在不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不会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这样不会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背景技术
在现有发动机技术中,曲轴减振器的作用为降低曲轴扭振和通过皮带驱动附件(发电机、空压机和水泵等),现有的曲轴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减振器内圈111,减振器橡胶圈112,减振器外圈113,减振器内圈112套在曲轴20外周。现有曲轴减振器,无论附件是否需要驱动,曲轴减振器都会驱动附件(发电机、空压机和水泵等),这样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论附件是否需要驱动,曲轴减振器都会驱动附件(发电机,空压机和水泵等),这样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曲轴减振器,曲轴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和离合功能组件;其中,
减振器本体包括减振器内圈、减振器橡胶圈、减振器外圈和前盖;其中,
减振器内圈包括沿减振器内圈的轴线方向依次邻接的第一内圈本体和第二内圈本体,且第二内圈本体在减振器内圈的径向上位于第一内圈本体的内侧,第二内圈本体用于套设于曲轴外,并与曲轴过盈配合;
减振器橡胶圈和减振器外圈依次套设在第一内圈本体的外壁面上,且减振器橡胶圈位于第一内圈本体与减振器外圈之间,且减振器橡胶圈的内壁面与第一内圈本体的外壁面之间、减振器橡胶圈的外壁面与减振器外圈的内壁面之间均为过盈配合;
前盖套设于第二内圈本体的外壁面,且前盖与第二内圈本体之间间隙配合,以使第二内圈本体与前盖之间绕减振器内圈的轴线方向能够产生相对旋转;
离合功能组件包括皮带轮和电磁铁,皮带轮通过轴承设置在前盖的外周,且在曲轴的轴向方向上皮带轮与第一内圈本体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皮带轮远离第一内圈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相对于皮带轮的一端内凹的圆环凹槽,电磁铁呈圆环状且卡接在圆环凹槽内;
当电磁铁处于通电状态时,电磁铁产生吸力用于吸引第一内圈本体,以使第一内圈本体挤压变形抵接在皮带轮靠近第一内圈本体的一端上以消除预设间隙,使得第一内圈本体与皮带轮连接,曲轴转动依次联动第一内圈本体带动皮带轮转动;
当电磁铁不通电时,电磁铁不产生吸力,第一内圈本体与皮带轮设置的预设间隙使得第一内圈本体与皮带轮不连接,曲轴转动联动第一内圈本体旋转,但不联动皮带轮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曲轴减振器具有离合功能,其具有的离合功能组件中皮带轮与第一内圈本体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当电磁铁不通电时,皮带轮与第一内圈本体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第一内圈本体无法随着曲轴联动皮带轮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实现在不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不会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这样不会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当电磁铁通电时,电磁铁产生吸力,使得皮带轮与第一内圈本体紧密配合,可以随着曲轴联动曲轴减振器内圈等进行转动,可以实现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轴承为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的内圈与第二内圈本体之间过盈配合,滚动轴承的外圈与皮带轮的内壁面滚动连接,或轴承为滑动轴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第一内圈本体的外径大于第二内圈本体的外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前盖沿曲轴的轴线方向依次邻接的第一前盖本体和第二前盖本体,第一前盖本体套设在第二内圈本体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第二前盖本体在曲轴的轴向上位于远离第一内圈本体的一端,第一前盖本体位于第一内圈本体与第二前盖本体之间,且第二前盖本体位于皮带轮背离第一内圈本体的一端外,并覆盖皮带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第二内圈本体的外径小于第一前盖本体的内径,以使得第一前盖本体套设在第二内圈本体外周且第一前盖本体与第二内圈本体之间为间隙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呈圆环状的电磁铁卡接在圆环凹槽内时,在垂直于曲轴轴向的方向上,电磁铁的侧壁的厚度小于圆环凹槽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预设间隙小于0.2-1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曲轴减振器总成,包括附件,还包括上述的曲轴减振器,附件与皮带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曲轴减振器总成中的曲轴减振器具有离合功能,其具有的离合功能组件中皮带轮与第一内圈本体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当电磁铁不通电时,皮带轮与第一内圈本体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第一内圈本体无法随着曲轴联动皮带轮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实现在不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不会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这样不会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当电磁铁通电时,电磁铁产生吸力,使得皮带轮与第一内圈本体紧密配合,可以随着曲轴联动曲轴减振器内圈等进行转动,可以实现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总成,附件为发电机、空压机、水泵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曲轴减振器,其中曲轴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和离合功能组件;减振器本体包括减振器内圈,减振器内圈包括第一内圈本体和第二内圈本体;离合功能组件包括皮带轮和电磁铁;当电磁铁处于通电状态时,第一内圈本体与皮带轮连接,曲轴转动依次联动第一内圈本体带动皮带轮转动,可以实现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当电磁铁不通电时,第一内圈本体与皮带轮不连接,曲轴转动联动第一内圈本体旋转,但不联动皮带轮转动,从而可以实现在不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不会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这样不会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减振器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减振器橡胶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减振器内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皮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电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曲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曲轴减振器的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曲轴减振器;11、减振器本体;111、减振器内圈;1111、第一内圈本体;1112、第二内圈本体;112、减振器橡胶圈;113、减振器外圈;114、前盖;1141、第一前盖本体;1142、第二前盖本体;12、离合功能组件;121、皮带轮;1211、圆环凹槽;122、电磁铁;123、轴承;20、曲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无论附件是否需要驱动,曲轴减振器都会驱动附件(发电机,空压机和水泵等),这样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如图2-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曲轴减振器10,曲轴减振器10包括减振器本体11和离合功能组件12;其中,离合功能组件12具有离合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在不需要驱动附件时,不驱动附件转动,这样不会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具体的离合功能组件12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将在下文做详尽描述。
具体的,减振器本体11包括减振器内圈111、减振器橡胶圈112、减振器外圈113和前盖114;其中,减振器内圈111、减振器橡胶圈112、减振器外圈113支架均为固定连接,比如可以是过盈配合的连接方式,使其三者之间成为一个整体用于后续同步联动。
更具体的,减振器内圈111包括沿减振器内圈111的轴线方向依次邻接的第一内圈本体1111和第二内圈本体1112,且第二内圈本体1112在减振器内圈111的径向上位于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内侧,第二内圈本体1112用于套设于曲轴20外,并与曲轴20过盈配合。进一步地,减振器橡胶圈112和减振器外圈113依次套设在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外壁面上,且减振器橡胶圈112位于第一内圈本体1111与减振器外圈113之间,且减振器橡胶圈112的内壁面与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外壁面之间、减振器橡胶圈112的外壁面与减振器外圈113的内壁面之间均为过盈配合,使得曲轴20在发动机(图中未示出)的驱动下旋转时,可以带动第二内圈本体1112,从而联动与第二内圈本体1112相连的第一内圈本体1111,与第一内圈本体1111固定配合的减振器橡胶圈112,与减振器橡胶圈112固定配合的减振器外圈113一起转动。
更具体的,前盖114套设于第二内圈本体1112的外壁面,且前盖114与第二内圈本体1112之间间隙配合,以允许第二内圈本体1112与前盖114之间绕减振器内圈111的轴线方向能够产生相对旋转,且由于前盖114与第二内圈本体1112之间间隙配合,前盖114将不会随着第二内圈本体1112的转动而转动。
再具体的,离合功能组件12包括皮带轮121和电磁铁122,皮带轮121通过轴承123设置在前盖114的外周,且在曲轴20的轴向方向上皮带轮121与第一内圈本体111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以保证皮带轮121与第一内圈本体1111之间正常情况下(比如电磁铁122不通电的情况下)不接触,此时即便曲轴20转动联动第二内圈本体1112、第一内圈本体1111、减振器橡胶圈112、减振器外圈113转动时,皮带轮121均不会被联动。电磁铁122通电与不通电的情况将在下文具体描述。
更具体的,皮带轮121远离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一端设置有相对于皮带轮121的一端内凹的圆环凹槽1211,电磁铁122呈圆环状且卡接在圆环凹槽1211内。
电磁铁122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需要驱动附件(比如空压机)工作时,电磁铁122处于通电状态时,电磁铁122产生吸力用于吸引第一内圈本体1111,以使第一内圈本体1111挤压变形抵接在皮带轮121靠近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一端上以消除预设间隙,此时,第一内圈本体1111与皮带轮121之间不再有间隙,该预设间隙被第一内圈本体1111被吸力挤压产生的变形部分填充,从而使得第一内圈本体1111与皮带轮121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形成固结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曲轴20转动联动第二内圈本体1112、第一内圈本体1111、减振器橡胶圈112、减振器外圈113转动时,第一内圈本体1111转动时联动皮带轮121转动,皮带轮121从而可以驱动与其带连接的其他附件,比如空压机等进行工作。
而当不需要驱动附件工作时,则电磁铁122不通电时,电磁铁122不产生吸力,第一内圈本体1111与皮带轮121设置的预设间隙使得第一内圈本体1111与皮带轮121不连接,此时即便曲轴20转动联动第二内圈本体1112、第一内圈本体1111、减振器橡胶圈112、减振器外圈113转动时,皮带轮121由于与第一内圈本体1111之间不固结,因此第一内圈本体1111转动时,皮带轮121不会被联动,从而皮带轮121不会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这样不会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如图2-图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10,轴承123为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的内圈与第二内圈本体1112之间过盈配合,滚动轴承的外圈与皮带轮121的内壁面滚动连接,使得第二内圈本体1112与轴承123的内圈相对固定,但轴承123的外圈与皮带轮121滚动连接,在皮带轮121被第一内圈本体1111联动进行转动时,可以降低与轴承123之间的摩擦力。需要理解的是,轴承123的内圈和外圈在轴向上的定位通过轴承123内部的滚道实现,进而在轴向上分别以滚动轴承的内圈和外圈对第二内圈本体1112和皮带轮121进行定位,具体的滚动轴承的型号根据实际的第二内圈本体1112的直径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轴承123也可以为滑动轴承,具体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如图2-图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10,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外径大于第二内圈本体1112的外径,使得第二内圈本体1112在曲轴20的径向方向上位于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内侧。
如图2-图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10,前盖114沿曲轴20的轴线方向依次邻接的第一前盖本体1141和第二前盖本体1142,第一前盖本体1141套设在第二内圈本体1112外周。
另外,第二前盖本体1142在曲轴20的轴向上位于远离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一端,第一前盖本体1141位于第一内圈本体1111与第二前盖本体1142之间,且第二前盖本体1142位于皮带轮121背离第一内圈本体1111的一端外,并覆盖皮带轮121。
如图2-图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10,第二内圈本体1112的外径小于第一前盖本体1141的内径,以使得第一前盖本体1141套设在第二内圈本体1112外周且第一前盖本体1141与第二内圈本体1112之间为间隙配合,以使得第一前盖本体1141与第二内圈本体1112之间不固结,其不会影响第二内圈本体1112随着曲轴20的转动而转动。
如图2-图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10,呈圆环状的电磁铁122卡接在圆环凹槽1211内时,在垂直于曲轴20轴向的方向上,电磁铁122的直径小于圆环凹槽1211的宽度,才可以满足电磁铁122可以顺利卡接在圆环凹槽1211内。具体的电磁铁122的侧壁的厚度小于圆环凹槽1211的宽度的差值,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2-图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曲轴减振器10,预设间隙小于0.2-1mm,只要保证电磁铁122不通电的情况下第一内圈本体1111与皮带轮121之间不会相对固定连接均可,本实施例对具体的预设间隙只做示例,但不做具体限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曲轴减振器总成(未给出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2-图10,该曲轴减振器总成包括附件(图中未示出),还包括实施例1的曲轴减振器10,附件与皮带轮121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具体的,该曲轴减振器总成中的曲轴减振器10具有离合功能,其具有的离合功能组件12中皮带轮121与第一内圈本体111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当电磁铁122不通电时,皮带轮121与第一内圈本体111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第一内圈本体1111无法随着曲轴20联动皮带轮121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实现在不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121不会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这样不会额外导致发动机摩擦功和油耗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当电磁铁122通电时,电磁铁122产生吸力,使得皮带轮121与第一内圈本体1111紧密配合,可以随着曲轴20联动减振器内圈111等进行转动,可以实现需要驱动附件时,皮带轮121转动以带动与其带传动的附件转动。
另外,附件为发电机、空压机、水泵中的一种,本曲轴减振器总成中的曲轴减振器10可以用于在电磁铁122通电时通过皮带轮121驱动发电机、空压机、水泵进行工作均可,具体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选择附件。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曲轴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和离合功能组件;其中,
所述减振器本体包括减振器内圈、减振器橡胶圈、减振器外圈和前盖;其中,
所述减振器内圈包括沿所述减振器内圈的轴线方向依次邻接的第一内圈本体和第二内圈本体,且所述第二内圈本体在所述减振器内圈的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内圈本体的内侧,所述第二内圈本体用于套设于曲轴外,并与所述曲轴过盈配合;
所述减振器橡胶圈和所述减振器外圈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一内圈本体的外壁面上,且所述减振器橡胶圈位于所述第一内圈本体与所述减振器外圈之间,且所述减振器橡胶圈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内圈本体的外壁面之间、所述减振器橡胶圈的外壁面与所述减振器外圈的内壁面之间均为过盈配合;
所述前盖套设于所述第二内圈本体的外壁面,且所述前盖与所述第二内圈本体之间间隙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内圈本体与所述前盖之间绕所述减振器内圈的轴线方向能够产生相对旋转;
所述离合功能组件包括皮带轮和电磁铁,所述皮带轮通过轴承设置在所述前盖的外周,且在所述曲轴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皮带轮与所述第一内圈本体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所述皮带轮远离所述第一内圈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皮带轮的所述一端内凹的圆环凹槽,所述电磁铁呈圆环状且卡接在所述圆环凹槽内;
当所述电磁铁处于通电状态时,所述电磁铁产生吸力用于吸引所述第一内圈本体,以使所述第一内圈本体挤压变形抵接在所述皮带轮靠近所述第一内圈本体的一端上以消除所述预设间隙,使得所述第一内圈本体与所述皮带轮连接,所述曲轴转动依次联动所述第一内圈本体带动所述皮带轮转动;
当所述电磁铁不通电时,所述电磁铁不产生吸力,所述第一内圈本体与所述皮带轮设置的所述预设间隙使得所述第一内圈本体与所述皮带轮不连接,所述曲轴转动联动所述第一内圈本体旋转,但不联动所述皮带轮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为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二内圈本体之间过盈配合,所述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皮带轮的内壁面滚动连接,
或所述轴承为滑动轴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圈本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内圈本体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沿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依次邻接的第一前盖本体和第二前盖本体,所述第一前盖本体套设在所述第二内圈本体外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曲轴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盖本体在所述曲轴的轴向上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内圈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前盖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内圈本体与所述第二前盖本体之间,且所述第二前盖本体位于所述皮带轮背离所述第一内圈本体的一端外,并覆盖所述皮带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曲轴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圈本体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前盖本体的内径,以使得所述第一前盖本体套设在所述第二内圈本体外周且所述第一前盖本体与所述第二内圈本体之间为间隙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曲轴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呈圆环状的所述电磁铁卡接在所述圆环凹槽内时,在垂直于所述曲轴轴向的方向上,所述电磁铁的侧壁的厚度小于所述圆环凹槽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曲轴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隙小于0.2-1mm。
9.一种曲轴减振器总成,包括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曲轴减振器,所述附件与所述皮带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曲轴减振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附件为发电机、空压机、水泵中的一种。
CN202120400032.6U 2021-02-23 2021-02-23 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Active CN2151718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0032.6U CN215171872U (zh) 2021-02-23 2021-02-23 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0032.6U CN215171872U (zh) 2021-02-23 2021-02-23 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71872U true CN215171872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11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00032.6U Active CN215171872U (zh) 2021-02-23 2021-02-23 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718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22524B2 (en) Drive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06322573A (ja) 回転変動吸収ダンパプーリ
CN103574003B (zh) 集成小齿轮托架和超越元件座圈
JP5673858B2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内蔵型プーリ付回転機械装置
CN215171872U (zh) 曲轴减振器及其总成
CN103459875B (zh) 具有止推环的离合装置
CN103352973A (zh) 一种用弹簧摩擦离合的单向皮带轮
JP4158556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KR101190737B1 (ko) 전자클러치의 풀리
CN201129367Y (zh) 转动轴支撑装置
CN212401474U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CN212785043U (zh) 适用于汽车空调压缩机的电机总成
EP2469112A2 (en) High joint angle tripo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CN202690817U (zh) 花鼓轴承结构
CN111846102A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JP2010019313A (ja) プーリユニット
JP2005337398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164030A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
CN212401475U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JP2013210080A5 (zh)
JP2000249169A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5112722B2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
EP1452355A1 (en) One-way clutch unit
JP2002122217A (ja) 自動車用補機駆動装置
JP5112721B2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内蔵プーリ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