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1474U -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1474U
CN212401474U CN202021723249.2U CN202021723249U CN212401474U CN 212401474 U CN212401474 U CN 212401474U CN 202021723249 U CN202021723249 U CN 202021723249U CN 212401474 U CN212401474 U CN 2124014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llers
wheel
inner core
cor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232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超
陈正平
薛荣生
夏正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dea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dea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dea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dea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232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014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14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14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涉及电动自行车领域。该中置电机包括机壳、定子、转子组件、太阳齿、行星齿轮组件、第一离合器组件、第二离合器组件和中轴,其中定子与机壳固接;转子同轴且转动设置于定子内部;太阳齿固定穿设于转子且与机壳转动连接;行星齿轮组件包括内齿圈,与内齿圈啮合的双联行星齿以及与双联行星齿连接的行星架,内齿圈与机壳固接,双联行星齿与太阳齿啮合,行星架与太阳齿转动连接且与双联行星齿固接;第一离合器组件与行星架固接;第二离合器组件与第一离合器组件传动连接;中轴沿太阳齿的轴向延伸且与第二离合器组件连接。通过采用行星齿轮组件,使该中置电机的重量轻体积小,且能够在降低电机转速的同时,提高电机扭矩。

Description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助力自行车作为辅助交通工具,装有电机,并具备动力辅助系统,能实现人力骑行和电机助动一体化。目前,助力自行车已日益成为人们出行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助力自行车电机作为助力装置中主要的动力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技术中用于助力自行车上的传统电机的一级减速齿轮多采用平行齿且使用尼龙齿,导致工况效率偏低,电机高效平台不宽、齿槽转矩大、扭矩小、温升高、可靠性差且尼龙齿的强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中置电机的重量轻、体积小且能够在降低电机转速的同时,提高电机的扭矩。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置电机,其中包括:
机壳;
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固接;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同轴且转动设置于所述定子内部;
太阳齿,所述太阳齿固定穿设于所述转子组件且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
行星齿轮组件,包括内齿圈,与所述内齿圈啮合的双联行星齿以及与所述双联行星齿连接的行星架,所述内齿圈与所述机壳固接,所述双联行星齿与所述太阳齿啮合,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太阳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双联行星齿固接;
第一离合器组件,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与所述行星架固接;
第二离合器组件,所述第二离合器组件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传动连接;
中轴,所述中轴沿所述太阳齿的轴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离合器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行星齿轮组件还包括连接销和支撑架,所述连接销转动穿设于所述双联行星齿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行星架和所述支撑架固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固接。
可选地,所述中置电机还包括第一箱体,所述机壳与所述内齿圈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两侧,所述行星架和所述中轴均与所述第一箱体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包括齿轮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齿轮内部的第一内心轮,所述第一内心轮与所述齿轮的内壁之间沿所述第一内心轮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滚柱,所述第一滚柱能够在所述第一内心轮与所述齿轮之间滚动;所述第一内心轮与所述行星架固接,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二离合器组件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心轮和所述齿轮之间且能够沿所述第一内心轮的轴向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一滚柱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离合器组件包括输出齿轮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输出齿轮内部的第二内心轮,所述第二内心轮与所述输出齿轮的内壁之间沿所述第二内心轮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滚柱,所述第二滚柱能够在所述第二内心轮与所述输出齿轮之间滚动;所述第二内心轮与所述中轴键连接,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齿轮啮合且与中轴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内心轮与所述输出齿轮的内壁之间沿所述第二内心轮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滚柱,所述第三滚柱能够在所述第二内心轮与所述输出齿轮之间滚动,所述第三滚柱与所述第二滚柱交替设置且所述第三滚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滚柱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子铁芯和多个嵌于所述转子铁芯内部的磁钢,多个所述磁钢沿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转子铁芯沿轴向方向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多个扣点,多个所述扣点沿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列,相邻两个所述磁钢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扣点,所述转子铁芯沿轴向方向的另一个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与多个所述扣点的位置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转子铁芯沿轴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多个所述圆形通孔均沿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向方向延伸。
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其中包括上述的中置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当通电后,转子能够相对于定子转动,进而转子能够带动太阳齿转动,太阳齿带动双联行星齿在内齿圈中转动,同时双联行星齿能够带动行星架转动,最后通过第一离合器组件和第二离合器组件进行动力传递,通过采用双联行星齿和内齿圈的配合,使行星齿轮组件的结构紧凑,同时内齿圈的承载能力大且内部能够容纳双联行星齿,进而能够使该中置电机的重量轻、体积小,同时与传统电机中的减速齿轮相比,采用行星齿轮组件进行动力传递能够提高该电机的传递效率,且能够在降低电机转速的同时,提高电机的扭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行星齿轮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行星齿轮组件的内齿圈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第一离合器组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第一离合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第二离合器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第二离合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置电机的转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中置电机的第一离合器组件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中置电机的第一离合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中:
1-机壳;2-定子;
3-转子组件;31-转子铁芯;311-扣点;312-圆形通孔;313-通孔;32-磁钢;
4-太阳齿;
5-行星齿轮组件;51-内齿圈;52-双联行星齿;53-行星架;54-连接销;55-支撑架;
6-第一离合器组件;61-齿轮;62-第一内心轮;621-第一弧形槽;622-半弧形槽;63-第一滚柱;64-第一轴承;65-挡板;
7-第二离合器组件;71-输出齿轮;72-第二内心轮;73-第二滚柱;74-第二滚柱;75-保持架;
8-中轴;9-第一箱体;10-齿盘;11-第二箱体;12-轴承座;13-控制器;14-线路板;15-支架;16-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该中置电机包括机壳1、定子2、转子组件3、太阳齿4、行星齿轮组件5、第一离合器组件6、第二离合器组件7和中轴8,其中定子2与机壳1固接;转子组件3同轴且转动设置于定子2内部;太阳齿4固定穿设于转子组件3且与机壳1转动连接;行星齿轮组件5包括内齿圈51,与内齿圈51啮合的双联行星齿52以及与双联行星齿52连接的行星架53,内齿圈51与机壳1固接,双联行星齿52与太阳齿4啮合,行星架53与太阳齿4转动连接且与双联行星齿5固接;第一离合器组件6与行星架53固接;第二离合器组件7与第一离合器组件6传动连接;中轴8沿太阳齿4的轴向延伸且与第二离合器组件7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通电后,转子组件3能够相对于定子2转动,进而转子组件3能够带动太阳齿4转动,太阳齿4驱动双联行星齿52在内齿圈51中转动,同时双联行星齿52能够带动行星架53转动,最后通过第一离合器组件6和第二离合器组件7进行动力传递,通过采用双联行星齿52和内齿圈51的配合,使行星齿轮组件5的结构紧凑,同时内齿圈51的承载能力大且内部能够容纳双联行星齿52,进而能够使该中置电机的重量轻、体积小,同时与传统电机中的减速齿轮相比,采用行星齿轮组件5进行动力传递能够提高该电机的传递效率,且能够在降低电机转速的同时,提高电机的扭矩。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为减小转动摩擦,太阳齿4的一端通过轴承与机壳1转动连接,且在轴承与机壳1之间设置有垫片,通过垫片能够调节太阳齿4与机壳1之间的轴向间隙,行星架53通过深沟球轴承与太阳齿4转动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除轴承外的其他结构。
本实施例中,该中置电机应用于电动助力自行车,如图2所示,还包括齿盘10,齿盘10与中轴8连接,且齿盘10通过链条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车轮连接;同时,在中轴8的两端安装有曲柄,在曲柄上安装有脚蹬,即该电动助力自行车也可以通过脚蹬转动中轴8进而驱动车轮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中置电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电动自行车上。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行星齿轮组件5还包括连接销54和支撑架55,连接销54转动穿设于双联行星齿52且两端分别与行星架53和支撑架55固接,支撑架55与第一离合器组件6固接。可以理解的是,当太阳齿4与双联行星齿52啮合传动时,双联行星齿52在内齿圈51内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行星架53同步转动,行星架53通过连接销54带动支撑架55转动,进而支撑架55能够将动力传递给第一离合器组件6。本实施例中,太阳齿4穿设于行星架53,连接销54沿太阳齿4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通过两个深沟球轴承与双联行星齿52转动连接,两个深沟球轴承间隔设置且中间设置有垫片,通过垫片能够对两个深沟球轴承进行限位,两个深沟球轴承的两侧分别与行星架53和支撑架55抵接;此外,为保证行星架53和支撑架55之间的连接可靠,除连接销54外,行星架53和支撑架55之间还通过螺钉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行星架53和支撑架55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固接。
本实施例中,内齿圈51和双联行星齿52均采用钢材,相比于普遍的尼龙材料具有较好的散热能力和强度,能够延长内齿圈51和双联行星齿52的使用寿命。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齿圈51和双联行星齿52也可以采用其他散热性较好且强度较大的材料。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该中置电机还包括第一箱体9,机壳1与内齿圈51分别固定在第一箱体9的两侧,行星架53和中轴8均与第一箱体9转动连接。具体地,太阳齿4穿设于第一箱体9,中轴8的一端也穿设于第一箱体9且通过轴承与第一箱体9转动配合,同时行星架53也通过轴承与第一箱体9转动配合。具体地,如图4所示,内齿圈51通过六个台阶螺钉固定于第一箱体9上。本实施例中,该中置电机还包括线路板14,线路板14固定于第一箱体9上,且与定子2连接。还包括第二箱体11,中轴8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二箱体11,第一箱体9和第二箱体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行星齿轮组件5、第一离合器组件6和第二离合器组件7均位于第一箱体9和第二箱体11之间,通过第一箱体9和第二箱体11能够对行星齿轮组件5、第一离合器组件6和第二离合器组件7进行封闭保护,避免受到损伤;同时,太阳齿4远离机壳1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第二箱体11转动连接,且第二离合器组件7通过轴承与第二箱体11转动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齿圈51也可以通过销钉和卡簧配合与第一箱体9进行固接。
可选地,该中置电机还包括检测元件,检测元件与中轴8固接,检测元件用于检测中轴8的扭矩。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中置电机还包括控制器13,控制器13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箱体9上,检测元件为扭矩传感器,扭矩传感器与控制器13电连接,通过扭矩传感器对中轴8的扭矩进行检测并反馈给控制器13,控制器13能够对该中置电机进行自动控制,控制简单方便。至于控制器13的具体结构,已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在其他实施例中,检测元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可选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第一离合器组件6包括齿轮61以及同轴设置于齿轮61内部的第一内心轮62,第一内心轮62与齿轮61的内壁之间沿第一内心轮62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滚柱63,第一滚柱63能够在第一内心轮62与齿轮61之间滚动;第一内心轮62与行星架53固接,齿轮61与第二离合器组件7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一内心轮62通过A型平键与支撑架55连接。第一内心轮62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弧形槽621,第一滚柱63能够在第一弧形槽621内滚动。当太阳齿4转动并驱动双联行星齿52转动时,通过行星架53和支撑架55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一内心轮62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离合器组件6处于结合状态,第一滚柱63能够在第一内心轮62与齿轮61之间抵紧,带动齿轮61转动,从而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离合器组件7;反之,当齿轮61转动时,第一离合器组件6处于脱开状态,即第一滚柱63能够在第一内心轮62外周的第一弧形槽621内滚动,无法在第一内心轮62与齿轮61之间进行动力传递。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内心轮62与齿轮61之间通过第一滚柱63进行动力传递,传动效率高且运行平稳、噪声小。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离合器组件6还包括第一轴承64,第一轴承64同轴设置于第一内心轮62和齿轮61之间且能够沿第一内心轮62的轴向方向与多个第一滚柱63抵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滚柱63的两端分别与齿轮61的限位台阶和第一轴承64抵接,通过第一轴承64能够在第一内心轮62的轴向上对第一滚柱63进行限位,防止第一滚柱63在第一内心轮62的轴向上脱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他结构代替第一轴承64。
可选地,如图1、图7和图8所示,第二离合器组件7包括输出齿轮71以及同轴设置于输出齿轮71内部的第二内心轮72,第二内心轮72与输出齿轮71的内壁之间沿第二内心轮72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滚柱73,第二滚柱73能够在第二内心轮72与输出齿轮71之间滚动;第二内心轮72与中轴8键连接,输出齿轮71与齿轮61啮合且与中轴8转动连接。具体地,输出齿轮71通过轴承与第二箱体11转动连接,输出齿轮71的输出端穿设于第二箱体11且与齿盘10连接;输出齿轮71通过滚针轴承与中轴8转动连接,同时,在滚针轴承的外部还设置有油封16,油封16套设于中轴8,能够对滚针轴承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输出齿轮71转动时能够带动齿盘10转动,进而能够带动车轮转动,实现电动骑行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内心轮72与输出齿轮71的内壁之间沿第二内心轮72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滚柱74,第三滚柱74能够在第二内心轮72与输出齿轮71之间滚动,第三滚柱74与第二滚柱73交替设置且第三滚柱74的直径小于第二滚柱73的直径。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内心轮72的外周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弧形槽,第三滚柱74与第二滚柱73能够在第二弧形槽内滚动。当第一离合器组件6处于结合状态时,即第一内心轮62能够带动齿轮61转动时,齿轮61能够驱动输出齿轮71转动,此时,第二离合器组件7处于脱开状态,即第三滚柱74与第二滚柱73能够在第二弧形槽内滚动,无法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内心轮72;当踩住脚蹬,通过曲柄转动中轴8时,中轴8带动第二内心轮72转动,此时第二离合器组件7处于结合状态,即第三滚柱74与第二滚柱73能够在第二内心轮72和输出齿轮71之间抵紧,进行动力传递,从而能够带动输出齿轮71转动,进而将动力通过齿盘10传动至车轮,驱动车轮转动。
具体地,第二离合器组件7还包括保持架75,保持架75同轴设置于第二内心轮72和输出齿轮71之间且能够沿第二内心轮72的轴向方向与多个第二滚柱73和多个第三滚柱74抵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滚柱73和多个第三滚柱74的两端分别与输出齿轮71和保持架75抵接,通过保持架75能够在第二内心轮72的轴向上对第二滚柱73和第三滚柱74进行限位,防止第二滚柱73和第三滚柱74在第二内心轮72的轴向上脱出。第二离合器组件7采用第二滚柱73和第三滚柱74配合的方式,能够保证第二内心轮72与输出齿轮71之间传动效率高且运行平稳、噪声小。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中置电机还包括支架15,支架15套设于中轴8上且能够与第一箱体9抵接,通过支架15能够对中轴8进行轴向限位,防止中轴8轴向窜动,影响该中置电机的使用效果;还包括轴承座12,轴承座12套设于中轴8且与第一箱体9固接,同时,通过轴承与输出齿轮71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为减轻该中置电机的重量,支架15采用塑料材质。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15也可以为其他材质。
可选地,如图9所示,转子组件3包括转子铁芯31和多个嵌于转子铁芯31内部的磁钢32,多个磁钢32沿转子铁芯3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转子铁芯31沿轴向方向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多个扣点311,多个扣点311沿转子铁芯31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列,相邻两个磁钢32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扣点311。具体地,转子铁芯31沿轴向方向的另一个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与多个扣点311的位置一一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当多个转子铁芯31相互叠压时,一个转子铁芯31的扣点311能够扣合在另一个转子铁芯31的凹槽内,形成自扣,使结构牢固稳定。同时,磁钢32内嵌于转子铁芯31内,能够降低该中置电机的损耗并提高电机效率,还能够节约成本。本实施例中,扣点311为矩形,凹槽也为矩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扣点311和凹槽也可以为圆形等其它形状。
本实施例中,沿转子铁芯3的周向方向且靠近轴心位置处也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扣点311,相应地,在转子铁芯31的另一个端面的相同位置也设置有多个凹槽与之对应。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多个转子铁芯31相互叠加时的结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改变扣点311和凹槽的位置和数量。
本实施例中,磁钢32的一端与转子铁芯31之间设置有一定的气隙,通过该气隙能够减少磁钢32漏磁,至于气隙的形状和尺寸在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如图9所示,转子铁芯31沿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312,多个圆形通孔312均沿转子铁芯31的轴向方向延伸。具体地,相邻两个磁钢32之间设置有两个圆形通孔312。通过圆形通孔312能够降低电机的齿槽转矩,进而提高电机的使用性能。至于圆形通孔312的尺寸不做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适当增减圆形通孔312的数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转子铁芯31还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313,多个通孔313沿转子铁芯31的周向排布且沿转子铁芯31的轴向方向延伸,通孔313设置在磁钢32远离气隙的一端,每个磁钢32所在的磁钢槽均与两个通孔313连通,通过通孔313能够进一步减少磁钢32漏磁,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该车具有三个使用模式:电动模式、骑行模式以及助力模式。当处于电动模式时,电机通电后,转子组件3带动太阳齿4转动,太阳齿4驱动双联行星齿52转动,进而带动行星架53和支撑架55转动,支撑架55能够带动第一内心轮612同步转动,此时第一离合器组件6处于结合状态,第一内心轮62通过第一滚柱63带动齿轮61转动,齿轮61驱动输出齿轮71转动,此时第二离合器组件7处于脱开状态,第三滚柱73和第四滚柱74不会进行动力传递,第二内心轮62不会产生运动,输出齿轮71进而带动齿盘10转动,从而能够驱动车轮转动。当处于骑行模式时,电机不通电,转子组件3不会转动,此时通过脚踏脚蹬,通过曲柄使中轴8转动,中轴8带动第二内心轮72转动,此时,第二离合器组件7处于结合状态,第二内心轮72通过第二滚柱73和第三滚柱74带动输出齿轮71转动,输出齿轮71驱动齿轮61转动,此时,第一离合器组件6处于脱开状态,因此,第一滚柱63不会进行动力传递,第一内心轮62不发生运动,输出齿轮71进而带动齿盘10转动,从而能够驱动车轮转动。当处于助力模式时,通过脚踏脚蹬,通过曲柄使中轴8转动,中轴8带动第二内心轮72转动,此时,第二离合器组件7处于结合状态,第二内心轮72通过第二滚柱73和第三滚柱74带动输出齿轮71转动,此时,控制器13将检测元件采集到的中轴8的扭矩进行处理后,通过动力分配,控制电机启动并进行工作,转子组件3带动太阳齿4转动,进而驱动双联行星齿52转动,带动行星架53和支撑架55转动,带动第一内心轮62转动,此时,第一离合器组件6处于结合状态,第一内心轮62带动齿轮61转动,同时将动力传递至输出齿轮71,该模式下,脚蹬和电机同时作用于输出齿轮71,以带动齿盘10转动,从而驱动车轮转动,能够达到省力的作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0和11所示,第一内心轮62的外周还间隔设置有多个半弧形槽622,第一弧形槽621与半弧形槽622交替设置,且当第一滚柱63在第一弧形槽621内滚动时,半弧形槽622能够与齿轮61的内壁配合,保证第一滚柱63的自由滚动,能够提高第一离合器组件6的传动效率且能够保证运行静音。
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合器组件6中使用挡板65代替第一轴承64,第一滚柱63在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齿轮61的限位台阶和挡板65抵接,通过挡板65能够在第一内心轮62的轴向上对第一滚柱63进行限位,防止第一滚柱63在第一内心轮62的轴向上脱出。通过使用挡板65代替第一轴承64能够简化第一离合器组件6的结构,保证运行更加平稳。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1);
定子(2),所述定子(2)与所述机壳(1)固接;
转子组件(3),所述转子组件(3)同轴且转动设置于所述定子(2)内部;
太阳齿(4),所述太阳齿(4)固定穿设于所述转子组件(3)且与所述机壳(1)转动连接;
行星齿轮组件(5),包括内齿圈(51),与所述内齿圈(51)啮合的双联行星齿(52)以及与所述双联行星齿(52)连接的行星架(53),所述内齿圈(51)与所述机壳(1)固接,所述双联行星齿(52)与所述太阳齿(4)啮合,所述行星架(53)与所述太阳齿(4)转动连接且与所述双联行星齿(52)固接;
第一离合器组件(6),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6)与所述行星架(53)固接;
第二离合器组件(7),所述第二离合器组件(7)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6)传动连接;
中轴(8),所述中轴(8)沿所述太阳齿(4)的轴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离合器组件(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组件(5)还包括连接销(54)和支撑架(55),所述连接销(54)转动穿设于所述双联行星齿(52)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行星架(53)和所述支撑架(55)固接,所述支撑架(55)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6)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还包括第一箱体(9),所述机壳(1)与所述内齿圈(51)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9)的两侧,所述行星架(53)和所述中轴(8)均与所述第一箱体(9)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6)包括齿轮(61)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齿轮(61)内部的第一内心轮(62),所述第一内心轮(62)与所述齿轮(61)的内壁之间沿所述第一内心轮(62)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滚柱(63),所述第一滚柱(63)能够在所述第一内心轮(62)与所述齿轮(61)之间滚动;所述第一内心轮(62)与所述行星架(53)固接,所述齿轮(61)与所述第二离合器组件(7)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组件(6)还包括第一轴承(64),所述第一轴承(64)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心轮(62)和所述齿轮(61)之间且能够沿所述第一内心轮(62)的轴向方向与多个所述第一滚柱(63)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组件(7)包括输出齿轮(71)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输出齿轮(71)内部的第二内心轮(72),所述第二内心轮(72)与所述输出齿轮(71)的内壁之间沿所述第二内心轮(72)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滚柱(73),所述第二滚柱(73)能够在所述第二内心轮(72)与所述输出齿轮(71)之间滚动;所述第二内心轮(72)与所述中轴(8)键连接,所述输出齿轮(71)与所述齿轮(61)啮合且与中轴(8)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心轮(72)与所述输出齿轮(71)的内壁之间沿所述第二内心轮(72)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滚柱(74),所述第三滚柱(74)能够在所述第二内心轮(72)与所述输出齿轮(71)之间滚动,所述第三滚柱(74)与所述第二滚柱(73)交替设置且所述第三滚柱(74)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滚柱(73)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3)包括转子铁芯(31)和多个嵌于所述转子铁芯(31)内部的磁钢(32),多个所述磁钢(32)沿所述转子铁芯(3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转子铁芯(31)沿轴向方向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多个扣点(311),多个所述扣点(311)沿所述转子铁芯(31)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列,相邻两个所述磁钢(32)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扣点(311),所述转子铁芯(31)沿轴向方向的另一个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与多个所述扣点(311)的位置一一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31)沿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312),多个所述圆形通孔(312)均沿所述转子铁芯(31)的轴向方向延伸。
10.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中置电机。
CN202021723249.2U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Active CN2124014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3249.2U CN21240147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3249.2U CN21240147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1474U true CN212401474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74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23249.2U Active CN21240147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014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9696A (zh) * 2021-02-06 2022-04-22 珠海蓝图控制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牙盘与中轴传感器异轴的中置电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9696A (zh) * 2021-02-06 2022-04-22 珠海蓝图控制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牙盘与中轴传感器异轴的中置电机
CN114379696B (zh) * 2021-02-06 2023-09-01 珠海蓝图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牙盘与中轴传感器异轴的中置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11921A1 (zh) 电动自行车用可变减速比的轮毂电机
CN101764463B (zh) 一种中轴式电动车电机
JP2006258289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US8534408B2 (en) Electrically-operated two-wheeled vehicle
EP2735501B1 (en) Centrally-positioned power output mechanism of power-assisted bicycle
CN212401474U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JP5084977B1 (ja) 電動用ハブ装置および電動自転車
CN111846102A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JP3591354B2 (ja) モータ支持構造
CN201750281U (zh) 一种中轴式电动车电机
CN107017733B (zh) 微型轮毂电机
CN212401475U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CN101005221A (zh) 轮毂电机
JPH11230012A (ja) スタータモータを用いる補機駆動装置
JP2002079838A (ja) 駆動装置
CN116707221A (zh) 一种矢量矩阵摆线电机减速器
CN201369632Y (zh) 减速型无刷电动车电机
CN110949597A (zh) 一种中置驱动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自行车
CN111846103A (zh) 一种中置电机及电动助力自行车
CN114087331A (zh) 差速电机、具有该差速电机的后桥、助力三轮车及助力四轮车
CN211599454U (zh) 电动助力车谐波传动系统
CN211663398U (zh) 一种中置驱动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自行车
CN109802522B (zh) 大传动比轮毂电机
KR101224441B1 (ko) 2개의 모터를 활용한 변속기능을 갖는 자전거 모터
CN217010606U (zh) 一种用于自行车的轮毂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