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98415U - 散热器及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及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98415U
CN214898415U CN202120511741.1U CN202120511741U CN214898415U CN 214898415 U CN214898415 U CN 214898415U CN 202120511741 U CN202120511741 U CN 202120511741U CN 214898415 U CN214898415 U CN 214898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s
fin
opening
opposite
coupl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117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村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noco Co ltd
Resona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98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98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抑制连结构件从翅片脱落的散热器及冷却装置。散热器具备:多个翅片,在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在相对于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方侧各自形成有凹部;及连结构件,插入于多个翅片各自的凹部且连结多个翅片,多个翅片中的配置于一方向的两端的翅片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供连结构件进入并且形成有朝向交叉方向的一方侧的相反侧的壁部。

Description

散热器及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及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对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车等的电力控制装置所使用的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功率器件(半导体元件)进行冷却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用的散热器,提出了具有多个翅片板的散热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用于在翅片板形成爪部的凿紧加工通过在向卡定槽插入连结部件的基部后将翅片板的板宽方向的端面中的开口端的附近以比其周围凹陷的方式压入而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7470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散热器有时设置多个翅片和插入于多个翅片且连结多个翅片的连结构件。在此,在散热器上会作用各种各样的外力,若对散热器作用外力,则连结构件可能会从翅片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抑制连结构件从翅片脱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基于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散热器,具备:多个翅片,在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各自形成有向相对于该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方侧凹陷的凹部;及连结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各自的所述凹部且连结该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中的配置于所述一方向的两端的翅片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形成有供所述连结构件进入的开口并且形成有朝向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的壁部。
在此,可以是,在与所述一方向及所述交叉方向都交叉的方向上,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比所述凹部靠翅片的端部处。
另外,可以是,配置于所述两端的翅片的至少一方具有一方侧开口部,该一方侧开口部设置于比所述开口部靠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处,并形成有供连结构件进入的开口并且形成有朝向该一方侧的相反侧的壁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在形成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开口与形成于所述一方侧开口部的所述开口之间设置有壁部。
另外,可以是,还具备夹持构件,该夹持构件在所述一方向上从比所述多个翅片靠一方侧处设置到比该多个翅片靠该一方侧的相反侧处,在该夹持构件与所述连结构件之间夹持该多个翅片。
另外,可以是,所述多个翅片具有设置于比所述凹部靠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处且向该一方侧的相反侧凹陷的相反侧凹部,所述开口部是所述相反侧凹部,所述连结构件具有:被插入部,插入于所述相反侧凹部;及连接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多个翅片靠一方侧处,连接该连结构件中的插入于所述凹部的部分和该被插入部。
另外,可以是,所述连接部在所述连结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的所述凹部及所述相反侧凹部的状态下,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
另外,可以是,所述连接部形成为比所述翅片的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长度长,并且在所述连结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的所述凹部及所述相反侧凹部的状态下弯曲设置。
另外,可以是,所述多个翅片中的配置于所述一方向上的与所述一方侧相反侧的端的翅片具有:第1开口部,形成有供所述连结构件进入的开口并且形成有朝向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的壁部;及第2开口部,设置于比该第1开口部靠该一方侧处,形成有供该连结构件进入的开口并且形成有朝向该交叉方向上的该一方侧的所述相反侧的壁部。
另外,可以是,所述连结构件具有相反侧连接部,该相反侧连接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多个翅片靠所述一方侧的相反侧处并连接该连结构件中的插入于所述凹部的部分和所述被插入部。
另外,若从其他观点来理解,则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散热器,具备:多个翅片,在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各自形成有在相对于该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方侧凹陷的凹部;及抑制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各自的所述凹部,抑制该多个翅片中的配置于所述一方向的两端的翅片向所述交叉方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的移动。
另外,若从其他观点来理解,则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冷却装置,具备上述的散热器和收容所述散热器且在该散热器中的多个翅片之间流通冷却液的壳体。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连结构件从翅片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部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部的剖视图。
图4是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5是在图1中从比翅片靠前侧处观察了翅片的情况下的翅片的主视图。
图6的(a)、(b)是连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7的(a)、(b)是用于对将连结构件向翅片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8的(a)、(b)是示出了翅片中的开口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9的(a)、(b)是示出了翅片中的开口部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11的(a)~(c)是用于对将连结构件向翅片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2的(a)~(c)是用于对将作为变形例的连结构件向翅片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3的(a)、(b)是用于对将作为变形例的连结构件向翅片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15的(a)、(b)是用于对将连结构件向翅片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冷式冷却装置,10…散热器,11…翅片,12、13、17…连结构件,20…壳体,30…入口接头,40…出口接头,110…上侧凹部,111…下侧凹部,112…上侧开口部,113…下侧开口部,P…发热体,I…绝缘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部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部的剖视图。
图4是散热器10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具备具有矩形状的多个翅片11的散热器10和收纳散热器10的壳体20。另外,液冷式冷却装置1具备使冷却液从壳体20的外部向内部流入的入口接头30和使冷却液从壳体20的内部向外部流出的出口接头40。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图1所示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纸面左侧称作“左侧”,将纸面右侧称作“右侧”,将这些方向称作“左右方向”。另外,有时将图1所示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纸面上侧称作“上侧”,将纸面下侧称作“下侧”,将这些方向称作“上下方向”。而且,有时将图1所示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纸面前侧称作“前侧”,将翅片11的后侧称作“后侧”,将这些方向称作“前后方向”。
液冷式冷却装置1是将经由平板状的绝缘构件I而装配于壳体20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上表面)的发热体P使用向壳体20的内部流通的冷却液及散热器10来冷却的装置。发热体P能够例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等功率半导体器件。另外,发热体P能够例示IGBT和控制该IGBT的控制电路被封装化的IGBT模块、该IGBT模块和自我保护功能被封装化的智能功率模块。
(散热器10)
散热器10具有为板状且在与板面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翅片11和连结多个翅片11的连结构件12。
翅片11以长边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短边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厚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另外,多个翅片11在与翅片11的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排列。
连结构件12形成为棒状。连结构件12通过向多个翅片11插入而连结多个翅片11。连结构件12遍及多个翅片11排列的方向而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连结构件12向翅片11插入。更具体而言,在翅片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各自且翅片11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各自分别插入有连结构件12。
此外,关于翅片11及连结构件12的结构,将在后文详述。
散热器10的材质能够例示铝或铝合金等铝材。另外,散热器10的材质也可以是铜、铝或铝合金与碳的复合材料。另外,也可以是,翅片11的部分是铝碳复合材料,连结构件12是铝材。
另外,翅片11的板厚能够例示0.3~1.2mm。根据液冷式冷却装置1整体的大小、在壳体20中流通的冷却液的种类或翅片11的热传导率而适当变更。
散热器10通过“多个翅片11的上端部被钎焊于壳体主体21的顶部21a中的与装配发热体P的面相反侧的面(下表面),多个翅片11的下端部被钎焊于罩22的上表面”而固定于壳体20内。在钎焊时,能够例示将多个翅片11的上端部与壳体主体21的钎焊、多个翅片11的下端部与罩22的钎焊、壳体主体21与罩22的钎焊全部同时进行。
(壳体20)
壳体20具备经由绝缘构件I而装配发热体P的壳体主体21和覆盖壳体主体21的开口部的罩22。
壳体主体21具有平板状的顶部21a、从顶部21a中的各端部向与顶部21a正交的方向(下方)突出的侧部21b及从侧部21b中的各端部在与侧部21b正交的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1c。在顶部21a中的与设置有侧部21b侧相反侧的面(上表面)的中央部,经由绝缘构件I而装配发热体P。并且,在顶部21a中的比配置绝缘构件I及发热体P的部位靠左右方向各自的外侧处,形成有以将壳体2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方式贯通的入口用贯通孔21d和出口用贯通孔21e。
罩22为平板状,且为矩形状,比壳体主体21的凸缘部21c大。在罩22的4个角部,形成有供用于将液冷式冷却装置1向其他构件安装的螺栓等插通的贯通孔22a。
壳体20通过壳体主体21的凸缘部21c和罩22被钎焊而以能够在内部收纳散热器10的方式构成为箱状。壳体主体21及罩22能够例示使用铝钎焊片来成形。此时,至少,钎料层位于互相相对向的一面。
并且,通过壳体主体21和罩22被钎焊,从而在壳体20内的比入口用贯通孔21d靠下方处形成流入侧空间23,在壳体20内的比出口用贯通孔21e靠下方处形成流出侧空间24。
(入口接头30)
入口接头30具有圆筒状的圆筒状部31和长方体状的长方体状部32,以能够使冷却液流通的方式在内部形成有空腔。圆筒状部31的一方的端部(右端部)开口,另一方的端部与长方体状部32连接。在长方体状部32的一面(下表面)形成有将入口接头3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贯通孔33。入口接头30以形成有贯通孔33的面载置于壳体主体21的顶部21a中的装配有发热体P的面(上表面)上的状态被钎焊于壳体主体21。此时,入口接头30的内部和壳体主体21的内部经由入口接头30的贯通孔33和壳体主体21的入口用贯通孔21d而连通。
(出口接头40)
出口接头40具有圆筒状的圆筒状部41和长方体状的长方体状部42,以能够使冷却液流通的方式在内部形成有空腔。圆筒状部41的一方的端部(左端部)开口,另一方的端部与长方体状部42连接。在长方体状部42的一面(下表面)形成有将出口接头4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贯通孔43。出口接头40以形成有贯通孔43的面载置于壳体主体21的顶部21a中的装配有发热体P的面(上表面)上的状态被钎焊于壳体主体21。此时,出口接头40的内部和壳体主体21的内部经由出口接头40的贯通孔43和壳体主体21的出口用贯通孔21e而连通。
在如以上这样构成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冷却液通过入口接头30的内部及入口用贯通孔21d而向壳体20内的流入侧空间23流入。然后,在散热器10中的由多个翅片11中的互相相邻的翅片11间的间隙形成的翅片间流路14内向左方向流动,到达流出侧空间24。另外,通过散热器10中的由最靠前侧的翅片11与壳体主体21的侧部21b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前侧流路15、及散热器10中的由最靠后侧的翅片11与壳体主体21的侧部21b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后侧流路16而向左方向流动,到达流出侧空间24。到达了流出侧空间24的冷却液通过出口用贯通孔21e及出口接头40的内部而向壳体20外流出。
并且,从发热体P发出的热经由绝缘构件I、壳体主体21的顶部21a及散热器10的翅片11而向在翅片间流路14、前侧流路15及后侧流路16中流动的冷却液散发。由此,发热体P被冷却。
此外,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的形状不限定于圆筒状。
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凸缘状。并且,也可以是凸缘状的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被钎焊于壳体主体21。
(翅片11)
接着,对翅片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在图1中从比翅片11靠前侧处观察了翅片11的情况下的翅片11的主视图。
如图5所示,在翅片11设置有上侧凹部110、下侧凹部111、上侧开口部112及下侧开口部113。
作为凹部的一例的上侧凹部110分别设置于翅片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上侧凹部110以从翅片11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从翅片11的前侧顶端设置到后侧顶端。向该上侧凹部110插入连结构件12。上侧凹部110具有构成左侧面且朝向右侧的左壁面110a、构成右侧面且朝向左侧的右壁面110b及构成下侧面且朝向上侧的下壁面110c。
作为相反侧凹部的一例的下侧凹部111分别设置于翅片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另外,下侧凹部111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设置有上侧凹部110的位置对齐。下侧凹部111通过以从翅片11的下表面向上侧凹陷的方式形成而在内部具有开口。下侧凹部111从翅片11的前侧顶端设置到后侧顶端。向该下侧凹部111插入连结构件12。向下侧凹部111插入的连结构件12是与向上侧凹部110插入的连结构件12不同的连结构件12。下侧凹部111具有构成左侧面且朝向右侧的左壁面111a、构成右侧面且朝向左侧的右壁面111b及构成上侧面且朝向下侧的上壁面111c。
作为开口部的一例的上侧开口部112设置于比设置于翅片11的左侧端部的上侧凹部110靠左侧处和比设置于翅片11的右侧端部的上侧凹部110靠右侧处。两个上侧开口部112左右对称地形成。另外,上侧开口部112设置于比上侧凹部110靠下侧处。上侧开口部112通过以从翅片11的侧面凹陷的方式形成而在内部具有开口。上侧开口部112具有构成上表面且朝向下侧的上壁面112a、构成下表面且朝向上侧的下壁面112b及构成上侧开口部112的最深面且在左右方向上朝向翅片11的外侧的底壁面112c。
作为相反侧开口部的一例的下侧开口部113设置于比设置于翅片11的左侧端部的下侧凹部111靠左侧处和比设置于翅片11的右侧端部的下侧凹部111靠右侧处。两个下侧开口部113左右对称地形成。另外,下侧开口部113设置于比下侧凹部111靠上侧处。另外,下侧开口部113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设置有上侧开口部112的位置对齐。下侧开口部113通过以从翅片11的侧面凹陷形成而在内部具有开口。下侧开口部113具有构成上表面且朝向下侧的上壁面113a、构成下表面且朝向上侧的下壁面113b及构成下侧开口部113的最深面且在左右方向上朝向翅片11的外侧的底壁面113c。
(连结构件12)
接着,对连结构件12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的(a)及图6的(b)是连结构件12的立体图。此外,在图6的(a)以后的附图中,有时将两个连结构件12中的位于上侧的连结构件12称作上侧的连结构件12,将两个连结构件12中的位于下侧的连结构件12称作下侧的连结构件12。
图6的(a)所示的上侧的连结构件12从多个翅片11(参照图5)的上侧向多个翅片11插入。另外,下侧的连结构件12从多个翅片11的下侧向多个翅片11插入。上侧的连结构件12和下侧的连结构件12是相同的结构。连结构件12具有被插入部120和延长部123。
被插入部120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被插入部120向多个翅片11插入。被插入部120具有向设置于散热器10的各翅片11架设的基部121和从基部121突出的突出部122。另外,在突出部122每隔被插入部120的长度方向上的预先确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具有凹陷的突出部凹部1221。突出部凹部1221向与突出部122突出的方向相反侧凹陷。
延长部123分别设置于连结构件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更具体而言,延长部123以从配置于被插入部12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突出部122分别延伸的方式设置。延长部123以从突出部122的顶端向左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如图6的(b)所示,在延长部123中,左侧的端部123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向连结构件12的内侧折弯。
(连结构件12的安装方法)
接着,对将连结构件12向翅片11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7的(a)及图7的(b)是用于对将连结构件12向翅片11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以下,对向多个翅片11(参照图1)的左侧端部安装连结构件12的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的(a)及图7的(b)中,将多个翅片11中的最靠前侧配置的翅片11称作前侧的翅片11。
如图7的(a)所示,首先,将连结构件12的被插入部120向翅片11插入。更具体而言,以使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多个突出部122(参照图6的(a))分别进入多个翅片11中的相邻的两个翅片11之间的方式,将上侧的连结构件12的基部121向各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参照图5)插入。另外,以使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多个突出部122分别进入多个翅片11中的相邻的两个翅片11之间的方式,将下侧的连结构件12的基部121向各翅片11的下侧凹部(参照图5)111插入。
接着,如图7的(b)所示,将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设置于前侧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折弯,将该端部123a放入前侧的翅片11的上侧开口部112的内部。另外,将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设置于前侧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折弯,将该端部123a放入前侧的翅片11的下侧开口部113的内部。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多个翅片11中的最靠后侧配置的翅片11中也是,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进入上侧开口部112,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进入下侧开口部113。
这样,连结构件12被安装于翅片11。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多个翅片11的右侧的端部处,也在翅片11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安装连结构件1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仅进入到一个翅片11。不过,也可以将上侧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设置得比图示的例子长,使得延长部123进入多个翅片11的上侧开口部112。另外,也可以将下侧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设置得比图示的例子长,使得延长部123进入多个翅片11的下侧开口部1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翅片11的各自设置有上侧开口部112及下侧开口部113,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仅在多个翅片11中的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两端的两个翅片11设置上侧开口部112及下侧开口部113的结构。即,也可以是仅在供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放入的翅片11设置上侧开口部112和/或下侧开口部113的结构。
如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翅片11中的配置于前后方向的两端的翅片11具有形成有供上侧的连结构件12进入的开口并且形成有朝向下侧的上壁面112a的上侧开口部112。换言之,上侧的连结构件12向多个翅片11各自的上侧凹部110插入,抑制多个翅片11中的配置于前后方向的两端的翅片11向下侧的移动。因而,连结构件12也能够作为抑制翅片11的移动的抑制构件来理解。
在此,例如,也可考虑以下结构:不向翅片11中的与上侧凹部110不同的部分放入连结构件12,通过仅向多个翅片11中的各上侧凹部110插入连结构件12而连结多个翅片11。若举出一例,则可考虑以下方法:通过将各翅片11中的插入有连结构件12的部分的附近以在该附近的部分产生凹陷的方式按压,从而使各翅片11按压连结构件12而将连结构件12凿紧,连结多个翅片11。然而,一般来说,在散热器10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外力。若对散热器10产生外力,则翅片11对连结构件12的按压力减弱,连结构件12可能会从翅片11脱落。另外,在使用将连结构件12凿紧的结构的情况下,会对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要求严格的尺寸精度,翅片11的生产容易变得烦杂。
相对于此,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不仅进入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也进入上侧开口部112的情况下,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即,即使在翅片11上作用向下侧的外力而翅片11要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翅片11的上侧开口部112中的上壁面112a也会与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的上表面抵碰,翅片11向下侧的移动被抑制。并且,与翅片11向下侧的移动被抑制相应地,连结构件12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另外,在使用该结构的情况下,与将连结构件12凿紧的结构相比,翅片11的尺寸精度被缓和。因而,能够抑制翅片11的生产变得烦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的连结构件12从比多个翅片11靠前侧处设置到比多个翅片11靠后侧处,在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与上侧的连结构件12之间夹持多个翅片11。因而,下侧的连结构件12也能够作为夹持构件来理解。
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多个翅片11中的未被插入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的翅片11接受向下侧的外力而要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该翅片11也会与下侧的连结构件12抵碰,翅片11向下侧的移动被抑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侧的连结构件12向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插入且下侧的连结构件12向翅片11的下侧凹部111插入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翅片11不设置下侧凹部111。在该情况下,下侧的连结构件12也可以从翅片11的下侧支承翅片11。另外,也可以是在翅片11不设置上侧凹部110且上侧的连结构件12从翅片11的上侧支承翅片11的结构。
(翅片11中的开口部的变形例)
图8的(a)及图8的(b)是示出了翅片11中的开口部的变形例的图。
在使用图5说明的翅片11中,上侧开口部112及下侧开口部113以从翅片11的侧面凹陷的方式形成。在此,翅片11中的开口部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
如图8的(a)所示,在变形例中的翅片11设置有上侧开口部114和下侧开口部115。
上侧开口部114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翅片11的设置有上侧凹部110的位置对齐。在上侧开口部114形成有开口。形成于上侧开口部114的开口的周围由壁面覆盖。
作为一方侧开口部的一例的下侧开口部115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翅片11的设置有下侧凹部111的位置及设置有上侧开口部114的位置对齐。在下侧开口部115形成有开口。形成于下侧开口部115的开口的周围由壁面覆盖。
在变形例中,如图8的(b)所示,将上侧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在前后方向上向连结构件12的内侧折弯,将该延长部123放入翅片11的上侧开口部114。另外,将下侧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在前后方向上向连结构件12的内侧折弯,将该延长部123放入翅片11的下侧开口部115。这样,连结构件12被安装于翅片11。
即使是该结构,在翅片11接受向下侧的外力而要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上侧开口部114的上表面也会与上侧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抵碰,翅片11向下侧的移动被抑制,因此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另外,在翅片11接受向上侧的外力而要向上侧移动的情况下,下侧开口部115的下表面与下侧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抵碰,翅片11向上侧的移动被抑制,因此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
此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左右方向上,上侧开口部112、下侧开口部113设置于比上侧凹部110、下侧凹部111靠翅片11的端部处。即,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与图8的(a)及图8的(b)所示的例子相比,将用于放入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的翅片11的开口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从翅片11的中心部远离侧。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与翅片11的中心部接近的区域中确保翅片11的面积,能够抑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翅片11的中心部的附近的发热体P(参照图1)的冷却效率下降。
(翅片11中的开口部的其他变形例(变形例2))
图9的(a)及图9的(b)是示出了翅片11中的开口部的其他变形例(变形例2)的图。
如图9的(a)所示,在变形例2中的翅片11设置有开口部116。
开口部116设置于比上侧凹部110及下侧凹部111靠左右方向上的翅片11的端部处,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上侧凹部110与下侧凹部111之间。该开口部116通过以从翅片11的侧面凹陷的方式形成而在内部具有开口。形成于开口部116的开口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开口部116具有构成上表面且朝向下侧的上壁面116a、构成下表面且朝向上侧的下壁面116b及构成开口部116的最深面且在左右方向上朝向翅片11的外侧的底壁面116c。
在变形例2中,如图9的(b)所示,将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及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向翅片11的开口部116的内部放入。在该情况下,在开口部116的内部,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位于比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靠上侧处。这样,连结构件12被安装于翅片11。
即使是该结构,在翅片11接受向下侧的外力而要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开口部116的上壁面116a也会与上侧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抵碰,翅片11向下侧的移动被抑制,因此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另外,在翅片11接受向上侧的外力而要向上侧移动的情况下,开口部116的下壁面116b与下侧的连结构件12的延长部123抵碰,翅片11向上侧的移动被抑制,因此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
此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翅片11具有设置于比上侧开口部112靠下侧处且形成有供连结构件12进入的开口并且形成有朝向上侧的下壁面113b的下侧开口部113。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在形成于上侧开口部112的开口与形成于下侧开口部113的开口之间设置有壁部。在该情况下,与向开口部116(参照图9的(a))放入上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和下侧的连结构件12中的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的结构相比,延长部123的端部123a的移动容易被开口部的壁部限制。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在抑制翅片11的移动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2共通。另一方面,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向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参照图5)和下侧凹部111插入分别不同的连结构件12的结构。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向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和下侧凹部111插入一个连结构件的结构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3的立体图。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关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3具有上侧被插入部130、下侧被插入部133、连接部136、上侧延长部137及下侧延长部138。
上侧被插入部130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上侧被插入部130向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参照图5)插入。上侧被插入部130具有向设置于散热器10的各翅片11架设的基部131和从基部131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132。另外,在突出部132每隔上侧被插入部130的长度方向上的预先确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具有凹陷的突出部凹部1321。突出部凹部1321向上侧凹陷。
下侧被插入部133设置于比上侧被插入部130靠下侧处,并且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下侧被插入部133向翅片11的下侧凹部111(参照图5)插入。下侧被插入部133具有向设置于散热器10的各翅片11架设的基部134和从基部134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135。另外,在突出部135每隔下侧被插入部133的长度方向上的预先确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具有凹陷的突出部凹部1351。突出部凹部1351向下侧凹陷。
连接部136连接上侧被插入部130和下侧被插入部133。更具体而言,连接部136通过从上侧被插入部130设置到下侧被插入部133而连接上侧被插入部130的后侧顶端和下侧被插入部133的后侧顶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36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是与翅片1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的长度。
上侧延长部137以从上侧被插入部130中的配置于前侧顶端的突出部132延伸的方式设置。上侧延长部137以从突出部132的顶端向左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上侧延长部137中,端部137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向连结构件13的内侧折弯。
下侧延长部138以从下侧被插入部133中的配置于前侧顶端的突出部135延伸的方式设置。下侧延长部138以从突出部135的顶端向左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下侧延长部138中,端部138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向连结构件13的内侧折弯。
图11的(a)~图11的(c)是用于对将连结构件13向翅片11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以下,对在多个翅片11(参照图1)的左侧端部安装连结构件13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1的(a)所示,在将连结构件13向翅片11插入前,连结构件13以使上侧被插入部130与下侧被插入部133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比连接部136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的方式设置。在该状态下,以连接部136位于比各翅片11靠后侧处、上侧被插入部130位于比各翅片11靠上侧处、下侧被插入部133位于比各翅片11靠下侧处的方式配置连结构件13。换言之,以使上侧被插入部130及下侧被插入部133经由连接部136而跨各翅片11的方式配置连结构件13。
接着,使用按压对象物的按压单元(未图示)将连结构件13的上侧被插入部130向下侧按压并且将下侧被插入部133向上侧按压。由此,如图11的(b)所示,以使上侧被插入部130与下侧被插入部133的间隔变短的方式使连结构件13变形,并且将上侧被插入部130向多个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插入。另外,将下侧被插入部133向多个翅片11的下侧凹部111(参照图5)插入。
接着,如图11的(c)所示,将上侧延长部137的端部137a折弯,将该端部137a向最靠前侧配置的翅片11的上侧开口部112的内部放入。另外,将下侧延长部138的端部138a折弯,将该端部138a向最靠前侧配置的翅片11的下侧开口部113的内部放入。
这样,连结构件13被安装于翅片11。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多个翅片11的右侧的端部处,连结构件13也被安装于各翅片11。
如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13具有向下侧凹部111插入的下侧被插入部133及连接上侧被插入部130和下侧被插入部133的连接部13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上侧凹部110及下侧凹部111插入一个连结构件13。
即使是该结构,在翅片11接受向下侧的外力而要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下侧凹部111(参照图5)中的上壁面111c也会与下侧被插入部133抵碰,翅片11向下侧的移动被抑制,因此连结构件13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另外,在该情况下,无需向最靠后侧配置的翅片11的上侧开口部112、下侧开口部113放入连结构件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最靠前侧配置的翅片11的上侧开口部112作为形成有供连结构件13进入的开口并且形成有朝向下侧的上壁面112a的第1开口部来理解。另外,最靠前侧配置的翅片11的下侧开口部113作为形成有供连结构件13进入的开口并且形成有朝向上侧的下壁面113b的第2开口部来理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13的连接部136在连结构件13插入于多个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及下侧凹部111的状态下,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形式呈直线状设置。
在该情况下,即使连接部136从翅片11接受上下方向上的力,连接部136也不容易变形,与此相应地,上侧被插入部130与下侧被插入部133的间隔不容易变宽。因而,连结构件13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
(连结构件13的变形例)
接着,对连结构件1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2的(a)~图12的(c)是用于对将作为变形例的连结构件13向翅片11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12的(a)所示,作为变形例的连结构件13的连接部136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翅片1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并且,由此,从上侧被插入部130的突出部132的顶端到下侧被插入部133的突出部135的顶端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间隔比翅片1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在该情况下,即使不如图11的(a)所示的例子那样预先扩大上侧被插入部130与下侧被插入部133的间隔,也能够以使上侧被插入部130及下侧被插入部133经由连接部136而跨各翅片11的方式配置连结构件13。
接着,使用按压单元(未图示)将连结构件13的上侧被插入部130向下侧按压并且将下侧被插入部133向上侧按压。若上侧被插入部130及下侧被插入部133被按压,则如图12的(b)所示,在连接部136产生弯曲的曲部1361。在该例子中,曲部1361朝向右侧。另外,伴随于曲部1361的产生,上侧被插入部130与下侧被插入部133的间隔变短,上侧被插入部130向多个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插入。另外,下侧被插入部133向多个翅片11的下侧凹部111(参照图5)插入。
接着,如图12的(c)所示,将上侧延长部137的端部137a折弯,将该端部137a向最靠前侧配置的翅片11的上侧开口部112的内部放入。另外,将下侧延长部138的端部138a折弯,将该端部138a向最靠前侧配置的翅片11的下侧开口部113的内部放入。
这样,连结构件13被安装于翅片11。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多个翅片11的右侧的端部处,连结构件13也被安装于各翅片11。
如以上这样,在变形例中,连结构件13的连接部136形成为比翅片1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并且在连结构件13插入于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及下侧凹部111的状态下弯曲设置。
在该情况下,上侧被插入部130与下侧被插入部133的间隔大,与此相应地,在以使上侧被插入部130及下侧被插入部133经由连接部136而跨各翅片11的方式配置连结构件13时,翅片11不容易与连结构件13抵碰。因而,使用者容易将连结构件13向翅片11安装。
此外,在图12的(c)所示的例子中,连结构件13中的连接部136的曲部1361朝向右侧,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13的(a)所示,也可以将曲部1361朝向左侧。而且,如图13的(b)所示,还可以将该曲部1361钩挂于翅片11。更具体而言,也可以将曲部1361向前后方向上的连结构件13的内侧弯曲,钩挂于从最靠后侧配置的翅片11中的上侧开口部112的下壁面112b设置到下侧开口部113的上壁面113a的壁部。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在向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和下侧凹部111插入一个连结构件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共通。另一方面,第2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3是上侧被插入部130(参照图10)和下侧被插入部133在前侧端部处未相连的结构。相对于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连结构件的上侧被插入部和下侧被插入部在连结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相连的结构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7的立体图。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关于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17形成为环状。该连结构件17具有上侧被插入部170、下侧被插入部173、后侧连接部176及前侧连接部177。
上侧被插入部170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上侧被插入部170向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参照图5)插入。上侧被插入部170具有向设置于散热器10的各翅片11架设的基部171和从基部171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172。另外,在突出部172每隔上侧被插入部170的长度方向上的预先确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具有凹陷的突出部凹部1721。突出部凹部1721向上侧凹陷。
下侧被插入部173设置于比上侧被插入部170靠下侧处,并且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下侧被插入部173向翅片11的下侧凹部111(参照图5)插入。下侧被插入部173具有向设置于散热器10的各翅片11架设的基部174和从基部174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175。另外,在突出部175每隔下侧被插入部173的长度方向上的预先确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具有凹陷的突出部凹部1751。突出部凹部1751向下侧凹陷。
后侧连接部176通过从上侧被插入部170的后侧顶端设置到下侧被插入部173的后侧顶端而连接上侧被插入部170的后侧顶端和下侧被插入部173的后侧顶端。后侧连接部176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翅片11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
作为相反侧连接部的一例的前侧连接部177通过从上侧被插入部170的前侧顶端设置到下侧被插入部173的前侧顶端而连接上侧被插入部170的前侧顶端和下侧被插入部173的前侧顶端。前侧连接部177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后侧连接部176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图15的(a)及图15的(b)是用于对将连结构件17向翅片11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以下,对在多个翅片11(参照图1)的左侧端部安装连结构件17的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翅片11未设置上侧开口部112(参照图5)及下侧开口部113。
如图15的(a)所示,首先,以使连结构件17包围多个翅片11的方式配置连结构件17。由此,连结构件17的上侧被插入部170位于比各翅片11靠上侧处,下侧被插入部173位于比各翅片11靠下侧处,后侧连接部176位于比各翅片11靠后侧处,前侧连接部177位于比各翅片11靠前侧处。
接着,使用按压单元(未图示)将上侧被插入部170向下侧按压并且将下侧被插入部173向上侧按压。由此,如图15的(b)所示,在后侧连接部176产生弯曲。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前侧连接部177也与后侧连接部176同样地产生弯曲。并且,伴随于在后侧连接部176及前侧连接部177产生弯曲,上侧被插入部170与下侧被插入部173的间隔变短,上侧被插入部170向多个翅片11的上侧凹部110插入。另外,下侧被插入部173向多个翅片11的下侧凹部111(参照图5)插入。
这样,连结构件17被安装于翅片11。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多个翅片11的右侧的端部处,连结构件17也被安装于各翅片11。
如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17具有设置于比多个翅片11靠前侧处且连接连结构件17中的上侧被插入部170和下侧被插入部173的前侧连接部177。
即使是该结构,在翅片11接受向下侧的外力而要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下侧凹部111中的上壁面111c也会与下侧被插入部173抵碰,翅片11向下侧的移动被抑制,因此连结构件17不容易从翅片11脱落。另外,在该情况下,无需向翅片11中的与上侧凹部110及下侧凹部111不同的部分放入连结构件17。因而,形成于翅片11的开口变少,与此相应地,能够确保翅片11的面积,能够使翅片11的冷却效率提高。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明显可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后的技术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说明了在多个翅片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安装连结构件,但不限定于此。只要在多个翅片11的左右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安装连结构件即可。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说明的翅片11以在长边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但翅片11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的形状。
翅片11例如也可以设置成波形。即,翅片11不限定于以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外,设置于散热器10的翅片11的数量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
在散热器10设置有至少两个以上的翅片11即可。

Claims (12)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翅片,在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在相对于该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方侧各自形成有凹部;及
连结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各自的所述凹部,连结该多个翅片,
所述多个翅片中的配置于所述一方向的两端的翅片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供所述连结构件进入并且形成有朝向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的相反侧的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一方向及所述交叉方向都交叉的方向上,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比所述凹部靠翅片的端部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夹持构件,该夹持构件在所述一方向上从比所述多个翅片靠一方侧处设置到比该多个翅片靠该一方侧的相反侧处,在该夹持构件与所述连结构件之间夹持该多个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两端的翅片的至少一方具有相反侧开口部,该相反侧开口部设置于比所述开口部靠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的相反侧处,供所述夹持构件进入并且形成有朝向该一方侧的壁部,
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相反侧开口部之间设置有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翅片在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的相反侧具有供所述夹持构件插入的相反侧凹部。
6.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翅片,在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在相对于该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方侧各自形成有凹部,在该一方侧的相反侧各自形成有相反侧凹部;及
连结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各自的所述凹部及所述相反侧凹部,连结该多个翅片,
所述连结构件具有:被插入部,插入于所述凹部;相反侧被插入部,插入于所述相反侧凹部;及连接部,在所述一方向上比所述多个翅片靠一方侧处连接该被插入部和该相反侧被插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在所述连结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的所述凹部及所述相反侧凹部的状态下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呈直线状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形成为比所述翅片的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长度长,并且在所述连结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的所述凹部及所述相反侧凹部的状态下弯曲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翅片中的配置于所述一方向上的与所述一方侧相反侧的端的翅片具有:第1开口部,供所述连结构件进入并且形成有朝向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的壁部;及第2开口部,设置于比该第1开口部靠该一方侧处,供该连结构件进入并且形成有朝向该交叉方向上的该一方侧的所述相反侧的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具有在所述一方向上比所述多个翅片靠所述一方侧的相反侧处连接所述被插入部和所述相反侧被插入部的相反侧连接部。
1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翅片,在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在相对于该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方侧各自形成有凹部;及
抑制构件,插入于所述多个翅片各自的所述凹部,抑制该多个翅片中的配置于所述一方向的两端的翅片向所述交叉方向上的所述一方侧的移动。
12.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及
壳体,收容所述散热器,在该散热器中的多个翅片之间流通冷却液。
CN202120511741.1U 2020-03-16 2021-03-10 散热器及冷却装置 Active CN2148984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5659A JP7476587B2 (ja) 2020-03-16 2020-03-16 放熱器および冷却装置
JP2020-045659 2020-03-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98415U true CN214898415U (zh) 2021-11-26

Family

ID=77851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11741.1U Active CN214898415U (zh) 2020-03-16 2021-03-10 散热器及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76587B2 (zh)
CN (1) CN21489841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4182U (ja) * 2001-08-21 2002-03-08 超▲しゅう▼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放熱フィン係合構造
JP6274709B2 (ja) * 2016-01-21 2018-02-07 株式会社Uacj 熱交換器用ヒートシンク及び該ヒートシンク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76587B2 (ja) 2024-05-01
JP2021150338A (ja) 2021-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20914B2 (en) Semiconductor cooling apparatus
CN106989617B (zh) 热交换器用散热器及具备该散热器的热交换器
JP5109812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10036474B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用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554406B2 (ja) 液冷式冷却器
CN109729740B (zh) 散热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20194872A (ja) 回路構成体
US20220263305A1 (en) Circuit structure
US20030209342A1 (en) Cooler assembly
JPWO2006011478A1 (ja) 電気接続箱
JP2013254787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24457B2 (ja) 電気機器
JP7537199B2 (ja) 放熱器、冷却装置
CN214898415U (zh) 散热器及冷却装置
JP6932632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
JP2013225553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991815B2 (en) Circuit structure
JP6623120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
JP7331680B2 (ja) 放熱器、冷却装置
CN112992814A (zh) 冷却装置
CN113906558A (zh) 半导体装置
CN111223825A (zh) 散热器、冷却装置
CN211265552U (zh) 电池底板结构
CN220123337U (zh) 一种液冷散热板、域控制器壳体、域控制器和车辆
CN110972444A (zh) 散热装置和壳体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Lishennoco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electrical material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2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howa electrical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