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23609U -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23609U
CN214823609U CN202120132520.3U CN202120132520U CN214823609U CN 214823609 U CN214823609 U CN 214823609U CN 202120132520 U CN202120132520 U CN 202120132520U CN 214823609 U CN214823609 U CN 214823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ush
groove
crumple
longitudinal beam
crumpl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3252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冬
张兵舰
陈雨峰
陈安心
赵鑫
程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3252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23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23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23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及汽车,包括两条纵梁、前横梁和后横梁;两条所述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和第二溃缩凹槽;所述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前部上,所述第一溃缩凹槽位于所述前横梁的前方;所述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上,所述第二溃缩凹槽位于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之间。本申请公开的副车架及汽车,在纵梁的前端设置第一溃缩凹槽,在纵梁的主体设置第二溃缩凹槽,在碰撞时,第一溃缩凹槽与受力点近,纵梁的前部会先行溃缩吸能,减轻对纵梁后方的冲击,第二溃缩凹槽也会相应的溃缩吸能,如冲击力大时,纵梁会在第二溃缩凹槽处折弯,使得上方的动力总成下沉,避免侵入乘员舱造成伤害,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副车架的主要作用是减弱路面震动给车身带来的冲击,提高悬挂系统的连接刚度,提高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同时在发生碰撞时会直接受力,从而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但是如果副车架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溃缩吸能效果不好,在整车碰撞过程中会发生动力总成侵入乘员舱或副车架侵入电池包等严重问题,副车架的性能还有待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溃缩吸能效果好的副车架及汽车。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副车架,包括间隔布置的两条纵梁、连接在两条所述纵梁的前部之间的前横梁和连接在两条所述纵梁的后部之间的后横梁;
两条所述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和第二溃缩凹槽;
所述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前部上,所述第一溃缩凹槽位于所述前横梁的前方;
所述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上,所述第二溃缩凹槽位于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之间。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溃缩凹槽包括顶部第一溃缩凹槽和底部第一溃缩凹槽;
所述顶部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前部的顶面上,所述底部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前部的底面上;
所述底部第一溃缩凹槽与所述顶部第一溃缩凹槽前后对齐。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溃缩凹槽包括顶部第二溃缩凹槽和底部第二溃缩凹槽;
所述顶部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的顶面上,所述底部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的底面上。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部第二溃缩凹槽与所述顶部第二溃缩凹槽前后交错布置,所述底部第二溃缩凹槽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部第二溃缩凹槽的前方,所述底部第二溃缩凹槽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部第二溃缩凹槽的正下方。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两条所述纵梁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三溃缩凹槽;
所述第三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上,所述第三溃缩凹槽位于所述前横梁与所述第二溃缩凹槽之间。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溃缩凹槽包括顶部第三溃缩凹槽和底部第三溃缩凹槽;
所述顶部第三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的顶面上,所述底部第三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的底面上。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部第三溃缩凹槽与所述顶部第三溃缩凹槽前后交错布置,所述底部第三溃缩凹槽位于所述顶部第三溃缩凹槽的后方。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溃缩凹槽、所述第二溃缩凹槽和所述第三溃缩凹槽的横截面分别为V形或U形。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溃缩凹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溃缩凹槽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三溃缩凹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溃缩凹槽的横截面积。
本申请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副车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副车架及汽车,在纵梁的前端设置第一溃缩凹槽,在纵梁的主体设置第二溃缩凹槽,在碰撞时,第一溃缩凹槽与受力点近,纵梁的前部会先行溃缩吸能,减轻对纵梁后方的冲击,第二溃缩凹槽也会相应的溃缩吸能,如冲击力大时,纵梁会在第二溃缩凹槽处折弯,使得上方的动力总成下沉,避免侵入乘员舱造成伤害,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3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包括间隔布置的两条纵梁1、连接在两条纵梁1的前部12之间的前横梁2和连接在两条纵梁1的后部13之间的后横梁3。
两条纵梁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5和第二溃缩凹槽6。
第一溃缩凹槽5设置在纵梁1的前部12上,第一溃缩凹槽5位于前横梁2的前方。
第二溃缩凹槽6设置在纵梁1的主体11上,第二溃缩凹槽6位于前横梁2与后横梁3之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为车身底盘的一部分,用于安装汽车的悬挂系统。
本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为框架式结构,其包括两条纵梁1、一条前横梁2和一条后横梁3。两条纵梁1一左一右间隔布置,每条纵梁1包括有依次连接的前部12、主体11和后部13,前部12、主体11和后部13一体成型为纵梁1。
前横梁2连接在两条纵梁1的前部12之间,后横梁3连接在两条纵梁1的后部13之间。前横梁2可与两条纵梁1的前部12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后横梁3可与两条纵梁1的后部13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
纵梁1上安装有悬挂安装架4,用于安装悬挂系统。悬挂安装架4的一部分安装在纵梁1的前部12上,另一部分安装在纵梁1的主体11上。
每条纵梁1上都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5和第二溃缩凹槽6,第一溃缩凹槽5和第二溃缩凹槽6前后间隔布置。
第一溃缩凹槽5成型在纵梁1的前部12上,第一溃缩凹槽5位于前横梁2的前方。
第二溃缩凹槽6成型在纵梁1的主体11上,第二溃缩凹槽6位于前横梁2与后横梁3之间。
第一溃缩凹槽5和第二溃缩凹槽6可为矩形槽、U形槽、V形槽等,其开口处于纵梁1的表面上。
纵梁1的后部13与车身固定,当汽车遭受撞击时,第一溃缩凹槽5与受力点近,当撞击力首先传递到第一溃缩凹槽5处,纵梁1的前部12会在第一溃缩凹槽5处溃缩吸能。当撞击力传递到第二溃缩凹槽6后,纵梁1的主体11会在第二溃缩凹槽6处溃缩以再一次进行溃缩吸能。如冲击力大时,纵梁1会在第二溃缩凹槽6处折弯,使得上方的动力总成下沉,避免侵入乘员舱造成伤害,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
第一溃缩凹槽5和第二溃缩凹槽6横向贯穿纵梁1的左右两侧表面,可以利于纵梁1在遭受外力撞击时能够发生溃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溃缩凹槽5包括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和底部第一溃缩凹槽52。
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设置在纵梁1的前部12的顶面上,底部第一溃缩凹槽52设置在纵梁1的前部12的底面上。
底部第一溃缩凹槽52与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前后对齐。
本实施例中,第一溃缩凹槽5包括有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和底部第一溃缩凹槽52。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的槽口形成在纵梁1的前部12的顶面上,底部第一溃缩凹槽52的槽口形成在纵梁1的前部12的底面上,并且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与第一溃缩凹槽52前后对齐。
本实施例中,通过布置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和底部第一溃缩凹槽52,可以助于纵梁1的前部12溃缩吸能。
本实施例中,在纵梁1受到从前侧传来的撞击力时,纵梁1的前部12会在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和第一溃缩凹槽52处向后溃缩吸能。由于顶部第一溃缩凹槽51与第一溃缩凹槽52前后对齐,在纵梁1的前部12受力时,可以尽量使得纵梁1的前部12整体向后溃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溃缩凹槽6包括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和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
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设置在纵梁1的主体11的顶面上,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设置在纵梁1的主体11的底面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溃缩凹槽6包括有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和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的槽口成型在主体11的顶面上,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的槽口成型在主体11的底面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布置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和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可以助于纵梁1的主体11在第二溃缩凹槽6处溃缩吸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与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前后交错布置,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的至少部分位于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的前方,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的至少部分位于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的正下方。
本实施例中,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与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不采用对齐布置,而是采用交错布置。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的一部分位于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的前方,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的一部分位于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的正下方。
本实施例中,在撞击力传递到纵梁1的主体11时,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处先受力溃缩,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稍稍滞后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进行溃缩,在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处溃缩后,改变了朝向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的冲击力的方向,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处会受到向下或向下剪切力,利于使得主体11在底部第二溃缩凹槽62与顶部第二溃缩凹槽61处折弯,以使得上方的动力总成下沉,避免侵入乘员舱造成伤害,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两条纵梁1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三溃缩凹槽7。
第三溃缩凹槽7设置在纵梁1的主体11上,第三溃缩凹槽7位于前横梁2与第二溃缩凹槽6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主体11上设置有第三溃缩凹槽7,第三溃缩凹槽7位于第二溃缩凹槽6的前侧。
当纵梁1遭受撞击时,在纵梁1的前部12溃缩后,纵梁1的主体11也会在第三溃缩凹槽7处溃缩吸能,以尽量减轻对纵梁1后方部分的冲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三溃缩凹槽7包括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和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
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设置在纵梁1的主体11的顶面上,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设置在纵梁1的主体11的底面上。
本实施例中,第三溃缩凹槽7包括有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和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的槽口成型在主体11的顶面上,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的槽口成型在主体11的底面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布置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和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可以助于纵梁1的主体11在第三溃缩凹槽7处溃缩吸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与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前后交错布置,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位于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的后方。
本实施例中,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与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不采用对齐布置,而是采用交错布置,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位于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的后方。当遭受撞击时,纵梁1的主体11在第三溃缩凹槽7发生溃缩,由于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与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采用交错布置,可以发生两次溃缩吸能,顶部第三溃缩凹槽71处先溃缩,底部第三溃缩凹槽72滞后溃缩,延缓了向第二溃缩凹槽6传递的冲击力,可以起到更好的吸能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溃缩凹槽5、第二溃缩凹槽6和第三溃缩凹槽7的横截面分别为V形或U形,方便加工成型,并满足溃缩的需要。
具体地,可以在制造纵梁1的同时,在相应地位置冲压成型V形或U形的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溃缩凹槽5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三溃缩凹槽7的横截面积,第三溃缩凹槽7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溃缩凹槽6的横截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溃缩凹槽5的凹部区域最大,第三溃缩凹槽7的凹部区域次之,第二溃缩凹槽6的凹部区域最小。在发生碰撞时,第一溃缩凹槽5处的溃缩量最大,吸能能力最强;第三溃缩凹槽7处的溃缩量次之,吸能能力次之;第二溃缩凹槽6处的溃缩量最小,吸能能力最小,刚性强度高,在冲击力大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使得纵梁1在第二溃缩凹槽6处发生折弯。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副车架及汽车,在纵梁的前端设置第一溃缩凹槽,在纵梁的主体设置第二溃缩凹槽,在碰撞时,第一溃缩凹槽与受力点近,纵梁的前部会先行溃缩吸能,减轻对纵梁后方的冲击,第二溃缩凹槽也会相应的溃缩吸能,如冲击力大时,纵梁会在第二溃缩凹槽处折弯,使得上方的动力总成下沉,避免侵入乘员舱造成伤害,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布置的两条纵梁、连接在两条所述纵梁的前部之间的前横梁和连接在两条所述纵梁的后部之间的后横梁;
两条所述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和第二溃缩凹槽;
所述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前部上,所述第一溃缩凹槽位于所述前横梁的前方;
所述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上,所述第二溃缩凹槽位于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溃缩凹槽包括顶部第一溃缩凹槽和底部第一溃缩凹槽;
所述顶部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前部的顶面上,所述底部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前部的底面上;
所述底部第一溃缩凹槽与所述顶部第一溃缩凹槽前后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溃缩凹槽包括顶部第二溃缩凹槽和底部第二溃缩凹槽;
所述顶部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的顶面上,所述底部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的底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第二溃缩凹槽与所述顶部第二溃缩凹槽前后交错布置,所述底部第二溃缩凹槽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部第二溃缩凹槽的前方,所述底部第二溃缩凹槽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部第二溃缩凹槽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纵梁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三溃缩凹槽;
所述第三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上,所述第三溃缩凹槽位于所述前横梁与所述第二溃缩凹槽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溃缩凹槽包括顶部第三溃缩凹槽和底部第三溃缩凹槽;
所述顶部第三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的顶面上,所述底部第三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纵梁的主体的底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第三溃缩凹槽与所述顶部第三溃缩凹槽前后交错布置,所述底部第三溃缩凹槽位于所述顶部第三溃缩凹槽的后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溃缩凹槽、所述第二溃缩凹槽和所述第三溃缩凹槽的横截面分别为V形或U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溃缩凹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溃缩凹槽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三溃缩凹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溃缩凹槽的横截面积。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CN202120132520.3U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Active CN214823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32520.3U CN214823609U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32520.3U CN214823609U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23609U true CN214823609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82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32520.3U Active CN214823609U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236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2527A (zh) * 2022-09-16 2022-11-1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副车架及其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2527A (zh) * 2022-09-16 2022-11-1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副车架及其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84720B2 (en) Impact load reduction structure
US1114872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614993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9656694B2 (en)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charging port support arrangement
JP7084366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12455548A (zh) 车辆下部结构
EP4039517A1 (en) Lower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JP2020090270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物
CN214823609U (zh)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CN21204757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6734484U (zh) 车辆的梁架总成以及车辆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110962936B (zh) 横梁结构和车架
CN216468112U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244716U (zh)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U2022424063A1 (en) Vehicle engine cabin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2024038910A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EP4126639B1 (en) A vehicle comprising a collision protection structure
CN113968283B (zh) 车辆后部框架结构和车辆
CN218229167U (zh) 车身结构和电动车辆
CN218112348U (zh) 一种电池防护传力结构和电动汽车
CN218536898U (zh) 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8141405U (zh)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