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41405U -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41405U
CN218141405U CN202222653795.9U CN202222653795U CN218141405U CN 218141405 U CN218141405 U CN 218141405U CN 202222653795 U CN202222653795 U CN 202222653795U CN 218141405 U CN218141405 U CN 218141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pair
absorbing
connecting portion
impact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5379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亚雷
宋亚东
鲁金贺
蒋连轴
唐华平
李天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EVC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EVC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EVC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5379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41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41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414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一种防撞梁,包括第一吸能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吸能板的第二吸能板。第一吸能板与第二吸能板围成吸能腔。第一吸能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朝向远离第二吸能板的方向凸出于第一连接部。第二吸能板包括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朝向远离第一吸能板的方向凸出于第二连接部。第二凸出部及第二凸出部的设置,使得第一吸能板以及第二吸能板可以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当防撞梁受到中心正向碰撞时,碰撞能量可以向防撞梁的两侧传递,避免防撞梁折弯,减少车辆撞击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值,增加车辆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跨国界,全球化的发展,汽车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产品安全性备受关注,故而对汽车的安全检测也愈发严苛。防撞梁对安全碰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型车辆上,尤其是前悬较短的车型,压溃或折弯吸能空间有限,但碰撞能量却很高,容易导致纵梁或轮罩变形,后移侵占舱内空间,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较佳吸能效果的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撞梁,包括第一吸能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板的第二吸能板,所述第一吸能板与所述第二吸能板围成吸能腔,所述第一吸能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一凸出部,一对所述第一凸出部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吸能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吸能板包括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二凸出部,一对所述第二凸出部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吸能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地,一对所述第一凸出部与一对所述第二凸出部围成一对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围成第二吸能腔,所述第二吸能腔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吸能腔之间且与一对所述第一吸能腔连通,所述吸能腔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吸能腔以及一对所述第一吸能腔。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凸出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出部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向设置。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包括吸能盒以及上述防撞梁,所述吸能盒固定至所述防撞梁。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一对所述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靠近所述防撞梁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一对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对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包括多个诱导筋,所述诱导筋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围成腔体,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三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三凸出部,一对所述第三凸出部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四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四凸出部,一对所述第四凸出部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四连接部。
进一步地,一对所述第三凸出部与一对所述第四凸出部围成一对第一腔体,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围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位于一对所述第一腔体之间且与一对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腔体至少包括所述第二腔体以及一对所述第一腔体。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凸出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四凸出部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连接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四连接部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能板包括位于所述吸能腔的两侧的一对第一凸边,一对所述第一凸边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吸能板包括位于所述吸能腔的两侧的一对第二凸边,一对所述第二凸边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边固定至所述第二凸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边焊接至所述第二凸边。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至所述第二吸能板,所述吸能盒固定至所述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对定位部,一对所述定位部分别固定至一对所述第二凸边,所述主体部设有收纳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出部位于所述收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的强度大于所述加强板的强度,所述加强板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盒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一对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一对第二自由端,一对所述第一自由端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二自由端固定在一起,一对所述第一自由端分别包括一对第一固定部,一对所述第二自由端分别包括一对第二固定部,一对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上下两侧,一对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上下两侧。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防撞梁总成。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防撞梁包括第一吸能板与第二吸能板,第一吸能板包括一对第一凸出部,第二吸能板包括一对第二凸出部,使得第一吸能板以及第二吸能板可以承受更大程度的形变,从而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使得防撞梁受到中心正向碰撞时,碰撞能量可以向防撞梁的两侧传递,避免防撞梁折弯,减少车辆撞击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值,增加车辆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防撞梁总成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防撞梁总成的A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防撞梁总成的B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防撞梁总成的C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防撞梁总成的顶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防撞梁总成沿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防撞梁总成沿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剖面示意图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图5所示的防撞梁总成沿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部分零部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防撞梁、1;第一吸能板、11;吸能腔、110;第一连接部、111;第一凸出部、112;第一吸能腔、1120;第二吸能腔、1110;第一凸边、113;第二吸能板、12;第二连接部、121;第二凸出部、122;第二凸边、123;吸能盒、2;第一端、21;第二端、22;诱导筋、23;第一侧板、24;腔体、240;第三连接部、241;第二腔体、2410;第三凸出部、242;第一腔体、2420;第一自由端、243;第一固定部、2431;第二侧板、25;第四连接部、251;第四凸出部、252;第二自由端、253;第二固定部、2531;端板、4;安装孔、41;第一支架、5;顶板部、51;固定板、52;组装孔、510;第二支架、6;第一固定部、61;第二固定部、62;加强板、7;主体部、71;收纳腔、710;定位部、72;纵梁、8。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参见图1至图2以及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1与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固定至所述防撞梁1。
所述防撞梁1包括第一吸能板1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板11的第二吸能板12。所述第一吸能板11与所述第二吸能板12围成吸能腔110。
所述第一吸能板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1的两侧的一对第一凸出部112。所述第一凸出部11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吸能板12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1。所述第二吸能板12包括第二连接部1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1的两侧的一对第二凸出部122。所述第二凸出部122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吸能板11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1。
所述第一凸出部112及所述第二凸出部122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吸能板11以及所述第二吸能板12可以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当防撞梁1受到中心正向碰撞时,碰撞能量可以向防撞梁1的两侧传递,避免防撞梁1折弯,减少车辆撞击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值,增加车辆的安全性能。
所述防撞梁1由吉帕钢制成,以增加防撞梁1的强度,避免车辆撞击时,防撞梁1折弯;同时,由于吉帕钢强度较佳,可以降低壁厚,以降低防撞梁1的重量。
所述防撞梁1整体呈弧形,沿车辆的行驶方向,所述第一吸能板11位于所述第二吸能板12的外侧。所述第一吸能板11以及所述第二吸能板12的横截面大致呈M型。
一对所述第一凸出部112与一对所述第二凸出部122围成一对第一吸能腔1120。所述第一连接部1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1围成第二吸能腔1110。所述第二吸能腔1110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吸能腔1120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吸能腔1120连通。所述吸能腔110至少包括所述第一吸能腔1120以及所述第二吸能腔1110。
所述第二吸能腔1110的设置,增加了所述第一吸能板11可变形的空间,增加了所述防撞梁1的吸能效果。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凸出部112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出部122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111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121对向设置,以增加了所述防撞梁1的吸能效果。
所述第一吸能板11包括位于所述吸能腔110的两侧的一对第一凸边113,一对所述第一凸边113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吸能板12包括位于所述吸能腔110的两侧的一对第二凸边123,一对所述第二凸边123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边113固定至所述第二凸边123。所述防撞梁1容易加工成型以及容易组装。
所述第一凸边113焊接至所述第二凸边123。所述第一吸能板11与所述第二吸能板12固定效果更佳,同时,不需要增加固定件,比如螺丝等进行固定,防撞梁1更加的轻量化。
所述第一凸边113与所述第二凸边123还可通过固定件进行固定,固定件包括螺丝或螺栓等。
参见图5、图7以及图9所示,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一对所述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包括靠近所述防撞梁1的第一端21以及与所述第一端21相对的第二端22。所述吸能盒2采用前外张设计,即一对所述第一端21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对所述第二端22之间的距离,确保所述吸能盒2在偏置碰撞过程中的压溃走势,使得所述吸能盒2具有较佳的吸能效果而不折断。
参见图1所示,所述吸能盒2包括多个诱导筋23。所述诱导筋23与所述第一端21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与所述第二端22之间的距离。所述诱导筋23的设置,可以诱导碰撞过程吸能盒2的变形趋势,防止吸能盒2折断。
可选地,所述吸能盒2由钢制成,以增加所述吸能盒2的强度,同时,吸能盒2的壁厚可以减小,以降低所述吸能盒2的重量。
参见图7和图9所示,所述吸能盒2包括第一侧板24与第二侧板25。所述第一侧板24与所述第二侧板25围成腔体240。
所述第一侧板24包括第三连接部241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41的两侧的一对第三凸出部242。所述第三凸出部24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25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41。所述第二侧板25包括第四连接部251以及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部251的两侧的一对第四凸出部252。所述第四凸出部252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24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四连接部251。
所述第一侧板24以及所述第二侧板25可以承受更大程度的形变,从而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防止吸能盒2折断。
所述第一侧板24以及所述第二侧板25的横截面大致呈M型。
一对所述第三凸出部242与一对所述第四凸出部252围成一对第一腔体2420。所述第三连接部241与所述第四连接部251围成第二腔体2410。所述第二腔体2410位于一对所述第一腔体2420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腔体2420连通。所述腔体240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腔体2420与所述第二腔体2410。
所述第二腔体2410的设置,增加了所述第一侧板24和/或所述第二侧板25可变形的空间,增加了所述吸能盒2的吸能效果。
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凸出部242与至少部分所述第四凸出部252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连接部241与至少部分所述第四连接部251对向设置,以增加了所述吸能盒2的吸能效果。
所述吸能盒2固定至所述第二吸能板12。所述第一侧板24包括一对第一自由端243。所述第二侧板25包括一对第二自由端253。所述第一自由端243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253的外侧或内侧且所述第一自由端243与所述第二自由端253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自由端243与所述第二自由端253可通过焊接或螺丝锁定等方式进行固定。
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一自由端243包括第一固定部2431。所述第二自由端253包括第二固定部2531。所述第一固定部2431及所述第二固定部2531均位于所述第二凸出部122的上方或下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2431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2531可固定至所述第二凸出部122,比如,可通过焊接或螺丝锁定等方式进行固定。
参见图1以及图4至图5所示,所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端板4、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所述端板4固定至所述吸能盒2的第二端22。所述端板4包括多个安装孔41。
所述第一支架5固定至所述吸能盒2。所述第一支架5包括顶板部51以及自所述顶板部51的两端延伸的一对固定板52。所述顶板部51位于所述吸能盒2的第一自由端243及第二自由端253的上方。所述顶板部51设有多个组装孔510。所述顶板部51固定至车身,增加防撞梁总成的抗弯能力以及吸能效果。所述组装孔510可供螺丝或螺栓穿过,提高组装效率。
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板52位于所述第三凸出部242的外侧且固定至所述第三凸出部242,另一个所述固定板52位于所述第四凸出部252的外侧且固定至所述第四凸出部252。所述固定板52与所述吸能盒2可通过焊接或螺丝锁定等方式进行固定。
所述第二支架6包括第一固持部61与第二固持部62。所述第一固持部61固定至所述第二吸能板12的第二凸边123。所述第二固持部62固定至车身,增加防撞梁总成的抗弯能力以及吸能效果。
所述第二支架6可设置多个,本申请并不对所述第二支架6的数量进行限制。
参见图1以及图7至图8所示,所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加强板7。所述加强板7固定至所述第二吸能板12,所述吸能盒2固定至所述加强板7,所述吸能盒2与所述防撞梁1容易固定且固定效果更佳;同时,所述加强板7可以强化所述防撞梁1的强度,防止所述防撞梁1折断。
所述加强板7由钢制成,以增加所述加强板7的强度,同时,加强板7的壁厚可以减小,以降低所述加强板7的重量。
所述加强板7包括主体部71以及自所述主体部71的两端延伸的一对定位部72。所述主体部71设有收纳腔710。一对所述定位部72分别固定至一对所述第二凸边123,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出部122位于所述主体部71围成的收纳腔710内。所述加强板7的与所述防撞梁1容易固定且固定效果较佳;同时,所述加强板7具有较佳的强度,以防止防撞梁1折断。
所述第一凸边113及所述第二凸边123的设置,不仅方便固定所述第一吸能板11与所述第二吸能板12,还便于把所述加强板7固定至所述防撞梁1。
所述防撞梁1的强度大于所述加强板7的强度,所述加强板7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盒2的强度,使得所述防撞梁总成具有较佳的吸能效果,防止防撞梁总成变形或断裂而侵入驾驶舱,确保驾乘人员的安全。
参见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车辆,包括防撞梁总成与纵梁8。所述纵梁8的端部固定至所述端板4。所述安装孔41可供螺丝或螺栓穿过,以把所述防撞梁总成固定至所述纵梁8。
所述防撞梁总成组成压溃吸能区E,所述纵梁8的前端组成折弯吸能区F,所述纵梁8的后端组成受力传递区G。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防撞梁1的第一吸能板11和第二吸能板12的设置,利于碰撞能量沿箭头所示向后,或向两侧传递;加强板7的设置,强化防撞梁1的局部强度,避免碰撞瞬间防撞梁1剪切折断,从而将能量向后传递到吸能盒2上;吸能盒2采用前外张设计,尽量符合偏置碰撞时外载方向;同时,吸能盒2的诱导筋23的设计,促使吸能盒2有良好溃缩形式而不折断,保证能量初步吸收,还能够向后传递到纵梁8。压溃吸能区E具有良好的压溃折弯吸收能量,有效地避免纵梁8变形入侵驾驶舱,确保驾乘人员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能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板的第二吸能板,所述第一吸能板与所述第二吸能板围成吸能腔,所述第一吸能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一凸出部,一对所述第一凸出部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吸能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吸能板包括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二凸出部,一对所述第二凸出部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吸能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第一凸出部与一对所述第二凸出部围成一对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围成第二吸能腔,所述第二吸能腔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吸能腔之间且与一对所述第一吸能腔连通,所述吸能腔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吸能腔以及一对所述第一吸能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凸出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出部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向设置。
4.一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盒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所述吸能盒固定至所述防撞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一对所述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靠近所述防撞梁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一对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对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包括多个诱导筋,所述诱导筋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围成腔体,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三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三凸出部,一对所述第三凸出部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四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两侧的一对第四凸出部,一对所述第四凸出部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四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第三凸出部与一对所述第四凸出部围成一对第一腔体,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围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位于一对所述第一腔体之间且与一对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腔体至少包括所述第二腔体以及一对所述第一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凸出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四凸出部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连接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四连接部对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板包括位于所述吸能腔的两侧的一对第一凸边,一对所述第一凸边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吸能板包括位于所述吸能腔的两侧的一对第二凸边,一对所述第二凸边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边固定至所述第二凸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边焊接至所述第二凸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至所述第二吸能板,所述吸能盒固定至所述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对定位部,一对所述定位部分别固定至一对所述第二凸边,所述主体部设有收纳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出部位于所述收纳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的强度大于所述加强板的强度,所述加强板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盒的强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一对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一对第二自由端,一对所述第一自由端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二自由端固定在一起,一对所述第一自由端分别包括一对第一固定部,一对所述第二自由端分别包括一对第二固定部,一对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上下两侧,一对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上下两侧。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4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CN202222653795.9U 2022-09-30 2022-09-30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8141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3795.9U CN218141405U (zh) 2022-09-30 2022-09-30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3795.9U CN218141405U (zh) 2022-09-30 2022-09-30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41405U true CN218141405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67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53795.9U Active CN218141405U (zh) 2022-09-30 2022-09-30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414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8752B1 (ko) 스몰 오버랩 충돌대응 차체보강구조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10481477B (zh)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734063U (zh) 车架前横梁总成
CN21204757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EP0677436B1 (en) Arrangement for absorbing vehicle collision energy
CN211617879U (zh) 车身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8141405U (zh)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117465559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4450791U (zh)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5097824U (zh)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JP627899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6101974U (zh)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17778760U (zh) 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214930076U (zh) 车辆的纵梁和车辆
CN215284690U (zh)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20764514U (zh) 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及车辆
CN219584138U (zh)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20430307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4001565U (zh) 前防撞横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269521U (zh) 机动车及其前副车架
CN218257616U (zh) 前减震塔总成和车辆
CN216184959U (zh) 一种汽车偏置碰撞盒总成
CN212220138U (zh) 后防撞梁及含其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