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28064U - 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28064U
CN214728064U CN202022614353.4U CN202022614353U CN214728064U CN 214728064 U CN214728064 U CN 214728064U CN 202022614353 U CN202022614353 U CN 202022614353U CN 214728064 U CN214728064 U CN 214728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on
ventilating
holes
hood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1435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杨泽
张弛
韦天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RRC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RRC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RRC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RRC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1435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28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28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280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包括:舱门,其具有通风部,所述通风部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若干个通风罩,固定于所述舱门的背面,所述通风罩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错位布置,且多个第一通风孔的截面积之和与多个第二通风孔的截面积之和相等。本申请中,所有第一通风孔的横截面积与所有第二通风孔的横截面积相等,使得空气在散热时可有条不紊的散出,不会出现混乱,进而提高散热性能;第一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的位置错开的布置,因此雨水只能无法穿过通风罩进入舱门内侧,实现了防水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舱门的通风防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客车或公交车的车舱内的很多工作部件都需要通风散热,而在舱门上开设散热孔是非常常见的散热手段,但与此同时,散热孔的开设降低了舱门的防水性能,该舱门一旦遇到人为的喷淋、冲洗或下雨,导致水极容易由散热孔进入到车舱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通风防水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舱门不具有防水功能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包括:
舱门,其具有通风部,所述通风部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
若干个通风罩,固定于所述舱门的背面,所述通风罩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
所述第一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错位布置,且多个第一通风孔的截面积之和与多个第二通风孔的截面积之和相等。
优选地,所述通风部包括两个第一通风区及处于两个第一通风区之间的第二通风区,每个所述第一通风区设有两个由上至下布置的所述第一通风孔,且两个所述第一通风孔的截面积由上至下减小;第二通风区由上至下设有两个截面积相等的第一通风孔。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通风区设有一个第一通风罩,所述第一通风罩上设有一个第二通风孔组,所述第二通风孔组包括五个由上至下设置且截面积相等的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区设有一个第二通风罩,所述第二通风罩上并排设有两个第二通风孔组。
优选地,所述通风部具有处于所述通风部上端部的上横梁和处于所述通风部下端部的下横梁,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均固定于所述舱门的背面;所述第二通风区和每个第一通风区均设有一个排水孔,且所述排水孔的下边沿与所述下横梁相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罩和所述第二通风罩均具有上沿和下沿,所述上沿与所述上横梁贴合,所述下沿与所述下横梁贴合。
优选地,任一所述第一通风区与第二通风区之间均设有一个纵梁,任一所述第一通风区远离所述第二通风区的一侧均设有一个所述纵梁,所述纵梁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下横梁;每个所述第一通风罩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侧沿,所述第二通风罩的两个分别设有一个第二侧沿,所述第一侧沿与所述第二侧沿均贴合于所述纵梁。
优选地,所述通风部处于所述舱门的上端部。
优选地,所述通风罩还具有下斜面,所述下斜面的高度由远离所述舱门向靠近所述舱门方向逐渐降低,且所述下斜面的最低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有第一通风孔的横截面积与所有第二通风孔的横截面积相等,使得空气在散热时可有条不紊的散出,不会出现混乱,进而提高散热性能。
2、第一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的位置错开的布置,即第一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不重叠,使得该散热结构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还具有防水功能;具体的说,当雨水穿过第一通风孔时,由于该第一通风孔所对应通风罩处(映射到通风罩处的位置)没有设置第二通风孔,因此雨水只能无法穿过通风罩进入舱门内侧,进而实现防水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通风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舱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第一通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第二通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舱门;101、第一通风区;102、第二通风区;110、第一通风孔;121、上横梁;121、纵梁;123、下横梁;130、排水孔;210、第一通风罩;211、第二通风孔;212、第一上沿;213、侧沿;214、第一下沿;215、下斜面;220、第二通风罩;221、第二上沿;222、第二下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包括:
舱门100,其具有通风部,所述通风部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110;
若干个通风罩,固定于所述舱门100的背面,所述通风罩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211;
所述第一通风孔110与第二通风孔211错位布置,且多个第一通风孔110的截面积之和与多个第二通风孔211的截面积之和相等。
具体的说,舱门100上的第一通风孔110与通风罩上的第二通风孔211形成散热通道,热空气从通风罩上的第二通风孔211流入,经过散热通道后由第一通风孔110流出,进而实现散热。
优选地,所有第一通风孔110的横截面积与所有第二通风孔211的横截面积相等,使得空气在散热时可有条不紊的散出,不会出现混乱,进而提高散热性能。
进一步的,第一通风孔110与第二通风孔211的位置错开的布置,即第一通风孔110与第二通风孔211不重叠,使得该散热结构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还具有防水功能;具体的说,当雨水穿过第一通风孔110时,由于该第一通风孔110所对应通风罩处(映射到通风罩处的位置)没有设置第二通风孔211,因此雨水只能无法穿过通风罩进入舱门100内侧,进而实现防水的性能。
所述通风部包括两个第一通风区101及处于两个第一通风区101之间的第二通风区102,每个所述第一通风区101设有两个由上至下布置的所述第一通风孔110,且两个所述第一通风孔110的截面积由上至下减小;第二通风区102由上至下设有两个截面积相等的第一通风孔110。
具体的说,在第一通风区101中,处于上方的第一通风孔110的横截面积大于处于下方的第一通风孔110的横截面积;众所周知的是,热空气会上升至高处,因此,增大上方的第一通风孔110的横截面积可以使得更多的热空气可以从上方的第一通风孔110流出,进而提高其散热性能。
每个所述第一通风区101设有一个第一通风罩210,所述第一通风罩210上设有一个第二通风孔211组,所述第二通风孔211组包括五个由上至下设置且截面积相等的第二通风孔211;所述第二通风区102设有一个第二通风罩220,所述第二通风罩220上并排设有两个第二通风孔211组。
所述通风部具有处于所述通风部上端部的上横梁121和处于所述通风部下端部的下横梁123,所述上横梁121和所述下横梁123均固定于所述舱门100的背面;所述第二通风区102和每个第一通风区101均设有一个排水孔130,且所述排水孔130的下边沿与所述下横梁123相接。
由上述可知,当雨水穿过第一通风孔110时,无法继续穿过第二通风孔211达到舱门100内侧,雨水会在重力作用下沿通风罩的内壁或舱门100的内侧留下,进而由排水口排出舱门100外侧,以此实现该通风结构具有防水的功能,解决了因开设散热孔后无法防水的技术难题。
所述第一通风罩210和所述第二通风罩220均具有上沿和下沿,所述上沿与所述上横梁121贴合,所述下沿与所述下横梁123贴合。
上沿和上横梁121贴合,下沿和下横梁123贴合,使得通风罩与舱门100之间形成上下密封的结构,避免了雨水从通风罩的上下两端流出,提高了该通风结构的防水性能。
任一所述第一通风区101与第二通风区102之间均设有一个纵梁121,任一所述第一通风区101远离所述第二通风区102的一侧均设有一个所述纵梁121,所述纵梁121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横梁121/下横梁123;每个所述第一通风罩21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侧沿213,所述第二通风罩220的两个分别设有一个第二侧沿213,所述第一侧沿213与所述第二侧沿213均贴合于所述纵梁121。
同理,通风罩的左右两侧均设置第一侧沿213或第二侧沿213,并使其与纵梁121贴合,使得通风罩的左右两侧形成密封结构,避免雨水从通风罩的两侧进入舱门100内侧,提高了该通风结构的防水性能。
所述通风部处于所述舱门100的上端部。
该通风部处于舱门100的上端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雨水进入第一通风孔110,因此将通风部设置于舱门100的上端部是防水的第一道措施,可防止大部分的水进入;而当少部分的水进入第一通风孔110时,第一通风孔110与第二通风孔211的错位设置为第二措施,可有效防止雨水由第二通风孔211流出;第三措施为将通风罩的上沿、下沿和侧面与横梁或纵梁121贴合,避免了雨水从通风罩的上下两端,左右两侧流出;结合多道防水措施,使得该通风结构即是设置了散热孔,也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所述通风罩还具有下斜面215,所述下斜面215的高度由远离所述舱门100向靠近所述舱门100方向逐渐降低,且所述下斜面215的最低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下横梁123的上表面的高度。
雨水进入第一通风孔110后,会在其重力作用下流至通风罩的下斜面215,而该下斜面215的高度由远离所述舱门100向靠近所述舱门100方向逐渐降低,是的雨水会向排水孔130方向流去,雨水无法停留在通风罩的底面,进一步增加了该通风结构的防水性能。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舱门,其具有通风部,所述通风部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
若干个通风罩,固定于所述舱门的背面,所述通风罩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
所述第一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错位布置,且多个第一通风孔的截面积之和与多个第二通风孔的截面积之和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部包括两个第一通风区及处于两个第一通风区之间的第二通风区,每个所述第一通风区设有两个由上至下布置的所述第一通风孔,且两个所述第一通风孔的截面积由上至下减小;第二通风区由上至下设有两个截面积相等的第一通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通风区设有一个第一通风罩,所述第一通风罩上设有一个第二通风孔组,所述第二通风孔组包括五个由上至下设置且截面积相等的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区设有一个第二通风罩,所述第二通风罩上并排设有两个第二通风孔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部具有处于所述通风部上端部的上横梁和处于所述通风部下端部的下横梁,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均固定于所述舱门的背面;所述第二通风区和每个第一通风区均设有一个排水孔,且所述排水孔的下边沿与所述下横梁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罩和所述第二通风罩均具有上沿和下沿,所述上沿与所述上横梁贴合,所述下沿与所述下横梁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通风区与第二通风区之间均设有一个纵梁,任一所述第一通风区远离所述第二通风区的一侧均设有一个所述纵梁,所述纵梁垂直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下横梁;每个所述第一通风罩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侧沿,所述第二通风罩的两个分别设有一个第二侧沿,所述第一侧沿与所述第二侧沿均贴合于所述纵梁。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部处于所述舱门的上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通风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罩还具有下斜面,所述下斜面的高度由远离所述舱门向靠近所述舱门方向逐渐降低,且所述下斜面的最低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的高度。
CN202022614353.4U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Active CN214728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4353.4U CN214728064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4353.4U CN214728064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28064U true CN214728064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575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14353.4U Active CN214728064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280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94255U (zh) 用于车辆的通风盖板总成、前围组件和车辆
CN214728064U (zh) 一种通风防水结构
CN109435994A (zh) 一种轨道列车废排系统及具有该废排系统的轨道列车
CN211032483U (zh) 一种客车格栅的防水结构
CN203450130U (zh) 高速列车车内设备通风散热装置
CN214822487U (zh) 汽车空调新风口总成
TWI683077B (zh) 建築物上部自然通風裝置
CN206255153U (zh) 带加热雨水分离风雨密盖
KR102155355B1 (ko) 냉각탑용 루버시스템
CN209700659U (zh) 一种轨道列车废排系统及具有该废排系统的轨道列车
CN204998450U (zh) 降噪通风结构及具有其的工程车辆
CN101825330B (zh) 一种置换通风用上置贴壁低扩散梯形流送风系统
CN208889806U (zh) 导风装置及使用该导风装置的车辆
CN203612062U (zh) 一种顶盖散热结构及车辆
CN201890230U (zh) 一种具有空调设备的22型硬座客车
JPH0534977Y2 (zh)
CN211592196U (zh) 一种防水通风客车舱门
CN207311046U (zh) 一种防水侧围通风器
CN217541053U (zh) 一种百叶窗及空调
CN210478827U (zh) 一种乘用车通风盖安装板总成
CN216251831U (zh) 模块化户外预装变电站
CN220700844U (zh) 通气模块总成及车辆
CN108798948A (zh) 一种车辆进气装置
TW201833416A (zh) 屋頂散熱結構
CN211078097U (zh) 一种带有通风口的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