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12969U -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12969U
CN214612969U CN202120779753.2U CN202120779753U CN214612969U CN 214612969 U CN214612969 U CN 214612969U CN 202120779753 U CN202120779753 U CN 202120779753U CN 214612969 U CN214612969 U CN 214612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automotive interior
transmitting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797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思远
万基娟
孙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797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12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12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12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由多条双色纱线经编而成平面型结构织物;每条所述双色纱线包括有缠绕在一起的白色纱线和灰色纱线;所述双色纱线的丹尼尔系数在50D‑100D之间;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结构密度为12‑29根双色纱线/cm。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光可通过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显示及透出至车内指定区域,在功能方面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作为载体,实现了智能汽车图案和信息的人机交互,在设计方面实现了在亲和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表面呈现光影的科技感装饰效果,同时满足了发光营造车内空间氛围的需要,而又提升了汽车内饰的触感。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内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内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车型中,大屏幕的应用越来越广,随之汽车内饰也会做出适应性变化。有些车型会在中控两侧的装饰区域、车门内板及扶手等区域发光,以营造车内氛围。
现有技术中,上述区域的发光都是直接采用导光板实现,触摸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汽车内饰透光织物能够提高触摸感且能够透光,从而满足汽车内饰的各项要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其中,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由多条双色纱线经编而成平面型结构织物;每条所述双色纱线包括有缠绕在一起的白色纱线和灰色纱线;所述双色纱线的丹尼尔系数在50D-100D之间;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结构密度为12-29根双色纱线/cm。
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为通过采用双色纱线经编而成的平面型结构织物,利于透光,触感好。每条双色纱线由白色纱线和灰色纱线构成,不干扰显示内容的颜色,又体现出合适的亮度和透光率。大部分光会经双色纱线之间的间隙以及白色纱线与灰色纱线之间间隙透出,也有一部分光经白色纱线和灰色纱线折射后透出,实现了透光功能。双色纱线较细,其丹尼尔系数在50D-100D之间,有利于均匀透光。双色纱线所编织出的织物结构密度均匀、平整,有利清晰准确地显示信息或图案等。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上设置有多个透光微孔,有些光可经透光微孔直接透出,提高了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透光性能。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透光率在3%-30%之间,使得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上的光较为柔和,不会刺激人的眼睛。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厚度在0.3mm-1mm之间,使得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厚度和重量适中,有利于透光,并使得光较为柔和。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在静态下50N拉力的延伸率为23±5%,能满足内饰件的包覆性要求,并且不会起皱。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白色纱线和所述灰色纱线上分别包覆有防污涂层,有助于汽车内饰透光织物防污,适合应用在汽车内饰中。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污涂层为聚四氟乙烯涂层,其可以防水、防油,防污渍,并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汽车内饰结构,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透光保护膜和具有一种以上的发光模式的光源组件;
所述透光保护膜通过透光胶水粘贴在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底面上,所述透光保护膜处于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与所述光源组件之间;
所述光源组件的光朝向所述透光保护膜照射。
透光保护膜粘贴在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底面,对汽车内饰透光织物起到保护作用。光源组件发出的光透过透光保护膜之后,通过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显示及透出至车内指定区域,在功能方面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作为载体,实现了智能汽车图案和信息的人机交互,在设计方面实现了在亲和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表面呈现光影的科技感装饰效果,同时满足了发光营造车内空间氛围的需要,而又提升了汽车内饰的触感。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安装在基板上的多个LED灯珠和能够控制每个所述LED灯珠的点光源控制器;每个所述LED灯珠都与所述点光源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点光源控制器包括有用于控制所述LED灯珠的至少一个点光源控制模块,所述LED灯珠具有与所述点光源控制模块匹配的LED灯珠发光模式。
点光源控制模块具备单独调节每个LED灯珠的颜色和亮度的功能,在不同的点光源控制模块的指令下,LED灯珠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或亮度,以及有些LED灯珠处于开启,有些LED灯珠处于关闭等模式,可以提供多样的交互信息,以及营造不同的光效氛围。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面光源、面光源导光板和能够控制所述面光源的面光源控制器;
所述面光源与所述面光源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面光源控制器包括有用于控制所述面光源的至少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所述面光源具有与所述面光源控制模块匹配的面光源发光模式。
面光源控制模块可以控制面光源的发光方式、光亮效果等,在不同的面光源发光模式的指令下,面光源可以呈现不同的发光方式、光亮效果,可以提供多样的交互信息,以及营造不同的光效氛围。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透光保护膜为油墨印刷膜,所述油墨印刷膜上具有图案透光部和/或文字信息透光部,可以将图案和/或文字信息投射出,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要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电池、行车电脑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内饰结构;
所述行车电脑、所述电池和所述汽车内饰结构分别安装在所述车体上;
所述行车电脑与所述汽车内饰结构中的所述光源组件信号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光源组件电连接。
电池为光源组件供电,行车电脑向光源组件中的控制器发出相应的信号,光源组件就会呈现不同的发光模式,光源组件发出的光可通过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显示及透出至车内指定区域,在功能方面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作为载体,实现了智能汽车图案和信息的人机交互,在设计方面实现了在亲和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表面呈现光影的科技感装饰效果,同时满足了发光营造车内空间氛围的需要,而又提升了汽车内饰的触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光可通过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显示及透出至车内指定区域,在功能方面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作为载体,实现了智能汽车图案和信息的人机交互,在设计方面实现了在亲和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表面呈现光影的科技感装饰效果,同时满足了发光营造车内空间氛围的需要,而又提升了汽车内饰的触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由白色纱线和灰色纱线组成的双色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上设置有透光微孔的示意图;
图4为白色纱线喷涂有防污涂层的示意图;
图5为灰色纱线喷涂有防污涂层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结构的爆炸图;
图7为LED灯珠安装在基座的蜂窝孔中的示意图;
图8为点光源控制器中的点光源控制模块与LED灯珠信号连接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结构的爆炸图;
图10为面光源控制器中的面光源控制模块与面光源信号连接的示意图;
图11为油墨印刷膜上具有图案透光部的示意图;
图12为油墨印刷膜上具有文字信息透光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该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由多条双色纱线11经编而成平面型结构织物。
每条双色纱线11包括有缠绕在一起的白色纱线111和灰色纱线112。
双色纱线11的丹尼尔系数在50D-100D之间。
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结构密度为12-29根双色纱线/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主要用于汽车内饰中,起到显示作用及透光作用,并具有差异化的装饰风格及触感。
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由双侧纱线11采用经编的方式编织而成,该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是平面型结构织物(非立体编织结构),触摸感好,并使得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较薄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光可经纱线的间隙透出。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为通过采用双色纱线11经编而成的平面型结构织物,每条双色纱线由白色纱线111和灰色纱线112以相互缠绕的方式构成,白色和灰色不干扰显示内容的颜色,又体现出合适的亮度和透光率。大部分光会经双色纱线11之间的间隙以及白色纱线111与灰色纱线112之间间隙透出,也有一部分光经白色纱线111和灰色纱线112折射后透出,实现了透光功能。双色纱线11较细,其丹尼尔系数在50D-100D之间,有利于均匀透光。丹尼尔系数是描述纱线粗细的参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结构密度为12-29根双色纱线/cm。双色纱线11所编织出的织物结构密度均匀,平整,在每厘米的长度上具有12-29根双色纱线11,有利清晰准确地显示信息或图案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可规模化生产应用到汽车内饰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上设置有多个透光微孔12。
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上打透有多个透光微孔12,透光微孔12的孔径在0.1-1mm之间,均布在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上的多个透光微孔12用于透光,提高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透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透光率在3%-30%之间,使得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上的光较为柔和,不会刺激人的眼睛。可通过改变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结构密度和/或厚度、改变双色纱线11的粗细来实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透光率的调整。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结构密度越大,其透光率越小;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厚度越后,其透光率越小;双色纱线11越粗,其透光率越小。反之,则透光率越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厚度在0.3mm-1mm之间,使得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厚度和重量适中,有利于透光,并使得光较为柔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在静态下50N拉力的延伸率为23±5%,能满足内饰件的包覆性要求,并且不会起皱,不会纬斜或经斜,以避免影响透光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白色纱线111和灰色纱线112上分别包覆有防污涂层13,有助于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防污,适合应用在汽车内饰中。在白色纱线111、灰色纱线112编织或构成双色纱线11之前,将白色纱线111、灰色纱线112分别浸泡在防污助剂液中,经过一段一段后,取出白色纱线111、灰色纱线112并烘干或晾干,就在白色纱线111、灰色纱线112上包覆有防污涂层13。由于每根纱线上都包覆有防污涂层13,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防污效果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污涂层13为聚四氟乙烯涂层。聚四氟乙烯涂层为含有聚四氟乙烯助剂的涂层。上述的防污助剂可选择聚四氟乙烯助剂。聚四氟乙烯又称为特氟龙,其可以防水、防油,防污渍,并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优点。
如图6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结构,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透光保护膜2和具有一种以上的发光模式的光源组件4。
透光保护膜2通过透光胶水粘贴在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底面上,透光保护膜2处于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与透光显光板3之间。
光源组件4的光朝向透光保护膜2照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结构包括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透光保护膜2、和光源组件4。
有关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结构、构造及工作原理,请参考前面对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描述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透光保护膜2可透光,透光保护膜2通过透光胶水粘贴在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底面,对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起到保护作用。
透光保护膜2可为弹性塑料透光膜,也可为聚四氟乙烯助剂涂层膜,能够透光、防水、防渗胶并具有延展性,以满足汽车内饰的包覆要求。
透光保护膜2,无色透明,保证不影响显示偏色,且保证透光率。
透光保护膜2的延伸率好,有较大延伸率,以满足内饰件包覆的要求。
透光保护膜2具有防渗功能,避免从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底面渗透水或渗透胶水。
透光胶水可为无色透明胶水或灰色胶水。
光源组件4为能够发光的机构,其具有一种以上的发光模式,例如光的颜色模式、光亮模式等,以显示不同的图案、信息等,助于实现人机交互。安装时,光源组件4与汽车的电池连接,电池为光源组件4供电。安装时,光源组件4与汽车的行车电脑连接,当汽车上的多媒体、车门等做出相应的动作,行车电脑接收到信号后,会将该动作信号传输给光源组件4,光源组件4会根据不同的动作信号呈现不同的发光模式。
例如,光源组件4的发光模式可为闪烁发光模式、强弱发光模式、流水发光模式、颜色变化发光模式等。
当汽车上的音乐开启时,行车电脑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光源组件4,光源组件4产生的光可呈现音乐随动的发光模式。
当车门打开,迎宾灯开启时,行车电脑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光源组件4,光源组件4产生的光可呈现欢迎发光模式。例如,光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呈流水形。
当车外有阻挡物体,汽车的传感器监测到阻挡物体后,行车电脑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光源组件4,光源组件4产生的警示发光模式,例如灯光快速闪烁。
根据需要,光源组件4的发光模式还可呈现出图案、文字信息等,以提供提醒、警示等功能。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光源组件4与汽车的交互方式不仅限于上述方式,根据需要可以做出很多种变化。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结构,光源组件4发出的光透过透光保护膜2之后,通过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显示及透出至车内指定区域,在功能方面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作为载体,实现了智能汽车图案和信息的人机交互,在设计方面实现了在亲和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表面呈现光影的科技感装饰效果,同时满足了发光营造车内空间氛围的需要,而又提升了汽车内饰的触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9所示,汽车内饰结构还包括透光显光板3,透光显光板3处于透光保护膜2与光源组件4之间。透光显光板3为无色透明的透光板,安装时,透光显光板3安装在骨架上或光源上,为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提供支撑。
透光保护膜2通过透光胶水粘贴在透光显光板3上,透光显光板3为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提供支撑。根据需要,可以在透光显光板3开孔增加透光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透光保护膜2通过灰色胶水粘贴在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底面,透光保护膜2也通过灰色胶水粘贴在透光显光板3上。
无色透明胶水不利于现场生产组装防错。本实施例采用灰色胶水,可以被施工者观察到从而分辨出零件是否喷胶及喷胶区域,有助于组装时防错,并不干扰显示颜色。灰色比黑色较少地吸收光,可以保证透光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光源组件4包括安装在基板41上的多个LED灯珠42和能够控制每个LED灯珠42的点光源控制器43。其中,点光源控制器43包括有用于控制LED灯珠42的至少一个点光源控制模块431,LED灯珠42具有与点光源控制模块431匹配的LED灯珠发光模式。
点光源控制器43包括有一个以上的点光源控制模块431,每个LED灯珠42都通过导线与点光源控制模块431连接,每个点光源控制模块431都可控制所有的或一定区域内的LED灯珠42的开关、亮度等。
每个点光源控制模块431与行车电脑中的一种信号对应,同时每个LED灯珠42或其中某些LED灯珠42又具有与该点光源控制模块431对应的LED灯珠发光模式。
LED灯珠发光模式包括如下几种方式:
在基板41的不同位置安装不同颜色的LED灯珠42,通过某一个光源控制模块431来控制相应位置的LED灯珠42开关,以呈现颜色变化的发光模式;通过某一个光源控制模块431来控制不同位置的LED灯珠42发光、其余位置的LED灯珠42不发光,以呈现具有图案或文字的发光模式;通过某一个光源控制模块431来控制不同位置的LED灯珠42发出不同亮度的光,以呈现光亮不同的发光模式;通过某一个光源控制模块431来控制LED灯珠42按照一定顺序发光,以呈现流水式的发光模式;通过某一个光源控制模块431来控制LED灯珠42闪烁发光,以呈现闪烁发光的发光模式;通过某一个光源控制模块431来控制所有的LED灯珠42或某些LED灯珠42随音乐节拍发光、熄灭,以呈现音乐随动的发光模式等等。
每个点光源控制模块431与汽车的一种功能或功能模块对应。例如,一个点光源控制模块431与音乐开启的功能或功能模块对应,当汽车的音乐开启时,行车电脑中对应的功能模块会向与该功能模块对应的点光源控制模块431发出音乐开启信号,该点光源控制模块431接收到音乐开启信号后,会控制LED灯珠42呈现音乐随动的发光模式。
再例如,另一个点光源控制模块431与车门开启的功能或功能模块对应,当汽车的车门开启时,行车电脑中对应的功能模块会向与该功能模块对应的点光源控制模块431发出车门开启信号,该点光源控制模块431接收到车门开启信号后,会控制LED灯珠42呈现流水式的发光模式。
汽车的其余工能或功能模块、点光源控制模块431及LED灯珠发光模式与上述例子类似,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点光源控制器43及点光源控制模块431可以采用现有的有关灯光控制的控制器及控制单元,例如控制芯片。
本实施例中,点光源控制模块431具备单独调节每个LED灯珠42的功能,在不同的点光源控制模块431的指令下,LED灯珠42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或亮度,以及有些LED灯珠42处于开启,有些LED灯珠42处于关闭等模式,可以提供多样的交互信息,以及营造不同的光效氛围。
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4采用点光源,其包括基板41、多个LED灯珠42和点光源控制器43。基板41为散热板或电路板,多个LED灯珠42均布在基板41上。每个LED灯珠42都与点光源控制器43通过导线连接,点光源控制器43可以控制每个LED灯珠42的点亮颜色、点亮亮度、点亮时间等等,具备单独调节每个LED灯珠42的颜色、亮度和开关的功能,以营造不同的灯光氛围。
点光源控制器43可以与行车电脑连接,实现集中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基板41上设置有多个蜂窝孔411,每个蜂窝孔411的开口都朝向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每个蜂窝孔411中都安装一个LED灯珠42,LED灯珠42的散热座421固定安装在蜂窝孔411中,每个LED灯珠42的头部都朝向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每个LED灯珠42的侧部都被蜂窝孔411包围,起到防漏光的作用。
散热座421可以焊接在基座41中,用于将LED灯珠42散发的热量传递给基座41,最后通过基座41上的散热器或散热翅片等散出,实现快速散热。散热器或散热翅片安装在基座41的底面或侧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光源组件4包括面光源44、面光源导光板45和能够控制面光源44的面光源控制器46。
面光源44与面光源控制器46连接。其中,面光源控制器46包括有用于控制面光源44的至少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面光源44具有与面光源控制模块461匹配的面光源发光模式。
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4采用面光源,其包括面光源44、面光源导光板45和面光源控制器46。
面光源44为出光面积较大的光源,其上方具有面光源导光板45,用于扩散光或传播光。
组装时,面光源控制器46可集成在行车电脑中,集成控制。面光源44与面光源控制器46通过导线连接,透光保护膜2可直接粘贴在面光源导光板45上。当然在采用透光显光板3的情况下,透光保护膜2粘贴在透光显光板3上,透光显光板3粘接面光源导光板45上。
面光源控制器46包括有一个以上的面光源控制模块461,每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都通过导线与面光源44连接,每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都可控制面光源44的开关、亮度、开启方式、关闭方式、发光方式等。
每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与行车电脑中的一种信号对应,同时面光源44又具有与该面光源控制模块461对应的面光源发光模式。
面光源发光模式包括如下几种方式:
通过某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来控制面光源44闪烁发光,以呈现具有闪烁发光的发光模式;通过某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来控制面光源44的发光亮度,以呈现光亮不同的发光模式;通过某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来控制面光源44按照一定顺序发光,以呈现流水式的发光模式;通过某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来控制面光源44随音乐节拍发光、熄灭,以呈现音乐随动的发光模式等等。
每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与汽车的一种功能或功能模块对应。例如,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与音乐开启的功能或功能模块对应,当汽车的音乐开启时,行车电脑中对应的功能模块会向与该功能模块对应的面光源控制模块461发出音乐开启信号,该面光源控制模块461接收到音乐开启信号后,会控制面光源44呈现音乐随动的发光模式。
再例如,另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461与车门开启的功能或功能模块对应,当汽车的车门开启时,行车电脑中对应的功能模块会向与该功能模块对应的面光源控制模块461发出车门开启信号,该面光源控制模块461接收到车门开启信号后,会控制面光源44呈现流水式的发光模式。
汽车的其余工能或功能模块、面光源控制模块461及LED灯珠发光模式与上述例子类似,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面光源控制器46及面光源控制模块461可以采用现有的有关灯光控制的控制器及控制单元,例如控制芯片。
本实施例中,面光源控制模块461可以控制面光源44的发光方式、光亮效果等,在不同的面光源发光模式的指令下,面光源44可以呈现不同的发光方式、光亮效果,可以提供多样的交互信息,以及营造不同的光效氛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11所示,透光保护膜2为油墨印刷膜21,油墨印刷膜21上具有图案透光部211和/或文字信息透光部212,可以将图案和/或文字信息投射出,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要求。
油墨印刷膜21为印刷有油墨的透光膜,具有油墨的部分不透光,具有图案透光部211和/或文字信息透光部212的区域可透光,从而将图案和/或文字投射到车内,以提供人机信息交换及营造车内氛围。
使用者可以根据制定不同的图案透光部211和/或文字信息透光部212,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电池、行车电脑和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内饰结构。
行车电脑、电池和汽车内饰结构分别安装在车体上。
行车电脑与汽车内饰结构中的光源组件4信号连接。电池与光源组件4电连接。
电池为光源组件4供电,行车电脑向光源组件4中的控制器发出相应的信号,光源组件4就会呈现不同的发光模式,光源组件4发出的光可通过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显示及透出至车内指定区域,在功能方面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作为载体,实现了智能汽车图案和信息的人机交互,在设计方面实现了在亲和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1的表面呈现光影的科技感装饰效果,同时满足了发光营造车内空间氛围的需要,而又提升了汽车内饰的触感。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由多条双色纱线经编而成平面型结构织物;
每条所述双色纱线包括有缠绕在一起的白色纱线和灰色纱线;
所述双色纱线的丹尼尔系数在50D-100D之间;
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结构密度为12-29根双色纱线/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上设置有多个透光微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厚度在0.3mm-1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色纱线和所述灰色纱线上分别包覆有防污涂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污涂层为聚四氟乙烯涂层。
6.一种汽车内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透光织物、透光保护膜和具有一种以上的发光模式的光源组件;
所述透光保护膜通过透光胶水粘贴在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的底面上,所述透光保护膜处于所述汽车内饰透光织物与所述光源组件之间;
所述光源组件的光朝向所述透光保护膜照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内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安装在基板上的多个LED灯珠和能够控制每个所述LED灯珠的点光源控制器;
每个所述LED灯珠都与所述点光源控制器连接;
其中,所述点光源控制器包括有用于控制所述LED灯珠的至少一个点光源控制模块,所述LED灯珠具有与所述点光源控制模块匹配的LED灯珠发光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内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面光源、面光源导光板和能够控制所述面光源的面光源控制器;
所述面光源与所述面光源控制器连接;
其中,所述面光源控制器包括有用于控制所述面光源的至少一个面光源控制模块,所述面光源具有与所述面光源控制模块匹配的面光源发光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内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保护膜为油墨印刷膜,所述油墨印刷膜上具有图案透光部和/或文字信息透光部。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电池、行车电脑和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结构;
所述行车电脑、所述电池和所述汽车内饰结构分别安装在所述车体上;
所述行车电脑与所述汽车内饰结构中的所述光源组件信号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光源组件电连接。
CN202120779753.2U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4612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9753.2U CN214612969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9753.2U CN214612969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12969U true CN214612969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03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79753.2U Active CN214612969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129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9714A (zh) * 2021-12-29 2022-03-15 芜湖汽车前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星空顶棚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9714A (zh) * 2021-12-29 2022-03-15 芜湖汽车前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星空顶棚
CN114179714B (zh) * 2021-12-29 2024-03-26 芜湖汽车前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星空顶棚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1163117A (ja) 自動車用照明プレート
JP2017154581A (ja) 車両用透光部材、車両用加飾装置および車両用加飾方法
WO2019048183A1 (en) LIGHT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ESPECIALLY AN ELECTRIC VEHICLE
JP2003210308A (ja) フロアマット
CN214612969U (zh)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JP2007101847A (ja) 表示装置
CN209484460U (zh) 一种图案隐藏式氛围灯
CN110481455B (zh) 一种发光标牌总成
CN214492762U (zh) 一种内饰结构及汽车
WO2021195872A1 (zh) 汽车内饰、骨架组件及汽车
CN113232606B (zh) 汽车内饰、骨架组件及汽车
CN115216883A (zh) 一种汽车内饰透光织物、汽车内饰结构及汽车
JP5128763B2 (ja) 発光性表示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2373289U (zh) 具有光学效果的汽车内饰及其骨架组件
CN215042564U (zh) 一种车辆内饰组件及汽车
JP5658543B2 (ja) 誘導灯
CN209756995U (zh) 一种发光装饰件和汽车
JP2022066679A (ja) 乗物用室内照明装置
JP2006007856A (ja) 照明装置
CN213362304U (zh) 一种汽车氛围灯组件及汽车
CN220506569U (zh) 用于车辆的灯装置
CN212766057U (zh) 装饰板结构及车辆
CN212322229U (zh) 一种实现触控与氛围灯光的多功能软内饰
CN220891992U (zh) 车辆内外饰及灯光系统装置、光学模组
CN115468130A (zh) 车辆照明装置及包括该车辆照明装置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5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