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36506U - 空调挂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36506U
CN214536506U CN202120603921.2U CN202120603921U CN214536506U CN 214536506 U CN214536506 U CN 214536506U CN 202120603921 U CN202120603921 U CN 202120603921U CN 214536506 U CN214536506 U CN 214536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nel
air outlet
machine body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039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039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36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36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36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挂机,所述空调挂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具有换热风道,换热风道具有风道出口;面板,面板设于机体的前侧且相对机体可运动,面板的下端与机体之间限定出适于与风道出口连通的下出风口,在面板运动至与机体前后间隔开的位置时,面板与机体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出风风道的上端敞开以形成为上出风口,出风风道的下端适于与风道出口连通;导风板,导风板设于下出风口处且相对机体可运动,且适于打开和关闭下出风口。本申请的空调挂机,通过设置面板和导风板与机体的相对运动的配合,可利于切换空调挂机的出风状态,利于实现不同方式的出风功能,从而满足不同状态下的使用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挂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挂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空调挂机通常在前侧面的下部区域设置有出风口,以直接朝向下方的用户进行吹风,出风方式单一,且在用户无风感需求时容易造成用户的使用不适,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挂机,该空调挂机具有两种出风方式,可实现上出风也可实现下出风,利于满足用户不同状态下的使用需求,灵活性较佳。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具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具有风道出口;面板,所述面板设于所述机体的前侧且相对所述机体可运动,所述面板的下端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适于与所述风道出口连通的下出风口,在所述面板运动至与所述机体前后间隔开的位置时,所述面板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的上端敞开以形成为上出风口,所述出风风道的下端适于与所述风道出口连通;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下出风口处且相对所述机体可运动,且适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下出风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挂机,通过设置面板和导风板与机体的相对运动的配合,可利于切换空调挂机的出风状态,利于实现不同方式的出风功能,从而满足不同状态、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面板为隔热面板且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包括第一隔热夹层和/或第一隔热表层,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夹层位于所述面板内,且包括第一隔热空腔和/或第一隔热填料,所述第一隔热表层位于所述面板的表面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面板包括面板本体、盖板和所述第一隔热夹层,所述盖板连接于所述面板本体的后侧,所述第一隔热夹层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面板本体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面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一配合面,所述导风板的前端设有第二配合面,在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下出风口时,所述第一配合面搭接于所述第二配合面上,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的形状相适配,且横截面形线包括折线和/或曲线。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均为台阶面,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中的一个具有凸出部、另一个具有凹陷部,所述凸出部配合于所述凹陷部内。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机体包括:面框、衬板和滤网,所述面框的前侧具有开口,所述滤网设于所述面框内适于通过所述开口拆出,所述衬板可拆卸或可开关地设于所述开口处,且用作所述机体的前面板。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衬板通过转轴结构与所述面框转动连接,且通过卡扣结构与所述面框固定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机体包括:机壳、进风格栅和滤网,所述机壳的顶部具有安装口,所述进风格栅设于所述安装口处且限定出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其中,所述进风格栅相对所述安装口可拆卸,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进风格栅;或者,所述进风格栅相对所述安装口可拆卸或可开关,所述滤网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进风格栅的内侧或内部,或所述滤网设于所述机壳内且适于通过所述安装口拆出。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机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于所述上出风口处,且用于阻挡所述上出风口向所述进风口回风。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挡风板为隔热挡板且包括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包括第二隔热夹层和/或第二隔热表层,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夹层位于所述挡风板内,且包括第二隔热空腔和/或第二隔热填料,所述第二隔热表层位于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挡风板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二隔热夹层,所述第二隔热夹层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迎风侧,所述第一挡板的前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板的前端的前侧,且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前端密封。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挡风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体。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挡风板的迎风面后端形成有避让弧面,所述机体的前面板的上端具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延伸到所述避让弧面的前侧,且与所述避让弧面间隙配合。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机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于所述进风口处,且能够向上凸出于所述进风口,以阻挡所述上出风口向所述进风口回风。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导流板且相对所述机体可运动以开关所述进风口。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导流板为多个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显示模块和保温盖,所述显示模块设于所述面板的后侧,所述保温盖安装于所述面板的后侧,且罩设于所述显示模块。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机体内还具有新风风道,所述机体的前表面具有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在所述面板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风风道时,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面板遮挡在所述新风出口的前方。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机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机体内还具有新风风道,所述机体的顶部还具有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从所述新风出口排出的新风能够被所述进风口吸入。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所述空调挂机具有上出风状态、下出风状态、上下出风状态和关机状态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上出风状态下,所述面板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下出风口,所述风道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在所述下出风状态下,所述面板贴靠所述机体以取消或阻断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下出风口,所述风道出口与所述下出风口连通;在所述上下出风状态下,所述面板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下出风口,所述风道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及所述下出风口分别连通;在所述关机状态下,所述面板贴靠所述机体以取消或阻断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下出风口。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新风出口);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隔热面板);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挡风板);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衬板);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机体的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挡风板和进风口);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导流板);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导流板可运动);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显示模块);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显示模块的侧视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含显示模块的爆炸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导风板推出时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导风板推出且调整角度时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导风板推出且与机体搭接时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上出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导风板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导风板打开且面板推出时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面板推出且导风板调整角度时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挂机处于上出风状态的示意图(导风板回拉)。
附图标记:
空调挂机100,
机体1,面框11,卡扣111,衬板12,转轴121,换热风道13,风道出口131,进风口14,遮挡部15,新风出口16,
面板2,第一配合面21,出风风道22,上出风口23,下出风口24,面板本体25,盖板26,第一隔热夹层27,
导风板3,第二配合面31,
挡风板4,避让弧面41,第一挡板42,第二挡板43,第二隔热夹层44,
导流板5,导流曲面51,显示模块61,显示盖611,显示板612,保温盖62,导风面6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1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挂机100,该空调挂机100具有多种出风方式,即可实现朝上出风,也可实现朝下出风,还可同时实现朝上出风和朝下出风,极大地丰富了出风方式,从而利于满足用户在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状态时的使用需求,从而适应用户喜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增强空调挂机100的适用性。
如图1-图2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挂机100,包括:机体1、面板2和导风板3。
其中,机体1内具有换热风道13,换热风道13具有风道出口131,需要说明的是,机体1内形成有换热设备用于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制冷处理,或者可用于对室外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制冷处理,进而以用户的使用需求通过换热风道13排向风道出口131。具体地,换热风道13内可设置有滤网,滤网用于对换热风道13内的气流进行过滤,以减少换热风道13内的杂质,保证风道出口131处能够朝向室内空间提供质量良好的空气。
如图1所示,面板2设于机体1的前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指的前后方向为机体1朝向和背离用户的方向,具体地,机体1的前侧为机体1朝向用户的一侧,机体1的后侧为机体1背离用户的一侧,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面板2设于机体1朝向用户的一侧。其中,面板2可构造为矩形板状结构,且面板2位于机体1的前侧可对机体1的前部区域进行遮挡,既可起到对机体1遮挡保护的作用,又可用于在机体1的前部区域形成出风风道22。
本申请中的面板2设置为相对于机体1可运动,具体可将面板2构造为相对于机体1沿前后方向移动,也可设置为相对于机体1沿上下方向移动,或者设置为面板2在沿前后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沿上下方向移动。例如可将面板2与机体1的正前方贴合相连,也可将面板2相对于机体1移动至机体1的前下方用于形成出风风道22,面板2位置设置灵活可调,利于实现不同状态的位置调节,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其中,如图15和图17所示,面板2的下端与机体1之间限定出适于与风道出口131连通的下出风口24,换热风道13位于机体1内,且风道出口131设于机体1内的下部,即换热风道13的下部开口形成为风道出口131,且在面板2运动至与机体1前后间隔开的位置时,面板2与机体1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22,即本申请的出风风道2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下两端敞开,以使出风风道22在上端形成上出风口23,同时在下端形成下出风口24,下出风口24与风道出口131连通。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面板2在安装于机体1后,可将面板2朝前或朝后移动,且在朝前且朝下移动时,面板2与机体1的前侧面限定出出风风道22,此时,风道出口131处流出的气流既可朝上流向出风风道22内,也可朝下通过下出风口24直接流出。
如图2所示,导风板3设于下出风口24处,且导风板3相对机体1可运动,且适于打开和关闭下出风口24,也就是说,导风板3安装于面板2的下方,且导风板3可相对于机体1移动,如相对于机体1朝后上移动,或相对于机体1朝前下移动,或者也可将导风板3相对于机体1转动。这样,可通过调节导风板3与机体1的相对位置,以使得导风板3能够将下出风口24灵活地打开或者关闭。
由此,通过本申请中的空调挂机100的结构设置,可通过切换面板2和导风板3的位置状态,以灵活地调整空调挂机100的出风状态。且可以的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设置,可在导风板3和面板2配合使用的情况下,实现三种不同出风状态的调整,如实现上出风状态、下出风状态或者同时上出风和下出风。
具体地,在上出风状态时,可将面板2朝前下移动,以使面板2与机体1间隔开,且在二者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22,此时,可对导风板3的位置进行控制,以使导风板3将下出风口24关闭,这样,换热风道13中的气流可通过风道出口131在导风板3的作用下流向出风风道22内,且经过出风风道22流向上部的上出风口23,实现上部出风;而在下出风状态时,可将面板2移动至与机体1贴合的位置,此时面板2和机体1之间无出风风道22,可将导风板3超前下移动,以使下出风口24处于敞开状态,此时,换热风道13内的气流可通过风道出口131在导风板3的作用下流向下出风口24,实现下部出风;以及在同时上出风和下出风状态时,可将面板2朝前下移动,以使面板2与机体1间隔开,且在二者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22,此时,可对导风板3的位置进行控制,以使导风板3将下出风口24敞开,这样,换热风道13中的部分气流可通过风道出口131流向出风风道22内,且经过出风风道22流向上部的上出风口23,实现上部出风,同时换热风道13中的另外部分气流通过下出风口24朝下排出,实现下部出风。
由此,可在空调挂机100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上述的三种工作模式的出风功能,利于满足用户不同状态或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如在用户身体较热且需要气流直吹时,可对面板2和导风板3的状态进行控制,以使下出风口24均处于敞开状态,实现下部出风;或者在用户不需要气流直吹时,可对面板2和导风板3的状态进行控制,以使上出风口23处于敞开状态,再或者在用户需要保证上下出风较为均衡时,可对面板2和导风板3的状态进行控制,以使上出风口23和下出风口24均处于敞开状态,保证室内空间中的各个区域处的气流状态均较为均衡且舒适,由此,利于提高空调挂机100的适用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挂机100,通过设置面板2和导风板3与机体1的相对运动的配合,可利于切换空调挂机100的出风状态,利于实现不同方式的出风功能,从而满足不同状态、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2为隔热面板2且包括第一隔热层,其中,第一隔热层为隔热材料制成,如第一隔热层为海绵等隔热材料,以使面板2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也就是说,本申请中通过将面板2设置为具有第一隔热层的隔热面板2,利于降低面板2的两侧之间的导热效果,这样,可在面板2的一侧温度过高时,对面板2的单侧热量进行隔绝,从而避免热量扩散至面板2的另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面板2在安装于机体1后,且面板2移动至与机体1限定出出风风道22时,面板2作为出风风道22的前侧壁,此时,若室内气流的温度和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的温度不一致时,如室内气流的温度大于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温度,或者室内气流的温度小于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温度,尤其在制冷出风时,室内气流的温度大于出风风道22的气流温度,如此极易导致面板2的两侧进行热量交换,且面板2的前侧面的温度与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温度接近,且远小于室内气流的温度,这样,使得面板2的前侧面易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
而本申请中将面板2设置为具有第一隔热层的隔热面板2,能够很好地避免面板2的前侧的温度受到后侧的温度的影响,从而避免面板2的前侧面的温度与室内气流的温度差值过大,这样,可防止面板2的前侧面(朝向用户的侧面)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保证空调挂机100的正常使用。
其中,第一隔热层包括第一隔热夹层27和/或第一隔热表层,即第一隔热层可为第一隔热夹层27,或者第一隔热层可为第一隔热表层,或者第一隔热层包括同时设有的第一隔热夹层27和第一隔热表层。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第一隔热层的设置方式为多种,均可实现对面板2的前后两侧隔热的作用。
如图2所示,第一隔热夹层27位于面板2内,以对面板2的后侧面和前侧面直接进行隔热,且第一隔热夹层27包括第一隔热空腔和/或第一隔热填料,即可直接在面板2内填充第一隔热填料,或者直接对面板2内作挖空处理,以在面板2内形成隔热空腔,再或者在面板2内部挖空处理形成隔热空腔,同时在隔热空腔内设置隔热材料,以形成隔热结构,由此,可实现在面板2的前后两侧进行隔热的作用,从而防止在面板2的前侧面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
其中,在第一隔热层包括第一隔热表层时,可将第一隔热表层位于面板2的表面上,可以理解的是,面板2的表面包括面板2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即可将第一隔热表层贴附于面板2的前侧面,也可将第一隔热表层贴附于面板2的后侧面,均可实现面板2的前后侧空间之间的隔热作用,从而防止在面板2的前侧面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2包括面板本体25、盖板26和第一隔热夹层27,其中,面板本体25作为面板2的主体结构,即面板本体25可与机体1相连,且可相对于机体1运动,且在面板本体25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盖板26和第一隔热夹层27同步移动。
其中,盖板26连接于面板本体25的后侧,第一隔热夹层27位于盖板26和面板本体25之间,如图2所示,面板本体25、第一隔热夹层27和盖板26均构造为板状,且三者沿前后方向叠置,即第一隔热夹层27能够在面板本体25和盖板26之间起到隔热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盖板26远离面板本体25的侧面形成为出风风道22的前侧面,这样,在制冷气流从出风风道22中流出时,制冷气流直接作用于盖板26,即盖板26的温度与制冷气流的温度接近,此时,通过设置第一隔热夹层27,能够很好地避免盖板26处的冷量传递至面板本体25,从而可有效地避免面板本体25的前侧面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保证用户对面板2正常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面板2和导风板3均为可活动地安装于机体1,且二者可在机体1上灵活地运动,其中,在空调挂机100处于关闭状态时,面板2和导风板3搭接,以使空调挂机100内部处于封闭的状态,或者在空调挂机100处于下出风口24关闭的状态时,面板2与导风板3搭接,以保证换热风道13内的气流从上出风口23处流出。
如图3所示,面板2的下端面设有第一配合面21,导风板3的前端设有第二配合面31,在导风板3关闭下出风口24时,第一配合面21搭接于第二配合面31上,即面板2和导风板3通过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搭接配合,以利于切换空调挂机100的出风状态。
其中,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的形状相适配,且横截面形线包括折线和/或曲线,即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的横截面的线型可设置为折线,也可设置为曲线,或者可设置为折现和曲线结合的方式。即本申请中的面板2和导风板3搭接后,二者的接触面能够通过适配的线型很好的锲合,从而避免在面板2和导风板3的搭接位置处形成过流缝隙,或者出现搭接不平的问题,提高面板2和导风板3搭接的封闭性能,防止出现凝露的问题。
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均为台阶面,如图3所示,第一配合面21包括多个从前往后逐渐朝下凸出的阶梯面,同时第二配合面31包括多个从前往后逐渐朝下凹入的阶梯面,这样,在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接触后,可形成多段曲折的密封线,由此,可避免风道出口131处的气流从面板2和导风板3的搭接位置处流出。
或者,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中的一个具有凸出部、另一个具有凹陷部,凸出部配合于凹陷部内。如在具体的执行中,凸出部构造为在面板2的下端面的密封凸台,凹陷部构造为在导风板3的上端面的密封凹槽,且在面板2和导风板3搭接后,密封凸台伸至密封凹槽内,以形成凸凹配合型面,从而利于增强面板2和导风板3搭接处的密封性。
由此,在通过构造为特定形状的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进行搭接配合后,相对于采用普通的平面搭接,本申请的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之间的缝隙更加曲折,这样,在空调挂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配合面21和第二配合面31形成的搭接缝隙能够对风道出口131处的制冷气流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从而避免过多的气流直接空调挂机100的下部直接流出,保证运行模式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体1包括:面框11、衬板12和滤网。其中,面框11形成为机体1的外部框架结构,用于对内部的各个结构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其中,滤网安装于面框11内,且滤网位于换热风道13内,以对换热风道13内的气流进行过滤。
需要说明的是,面框11的前侧具有开口,滤网设于面框11内且适于通过开口拆出,即滤网为以可拆卸地方式安装于面框11内,这样,在空调挂机100进行长时间的使用之后,可将滤网从开口处拆出以便于更换或清理,以保证滤网的过滤效果,避免对换热风道13的气流产生过大的阻碍作用。
其中,衬板12可拆卸或可开关地设于开口处,且用作机体1的前面板,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衬板12安装于机体1的前侧部,且用于对开口进行封闭,这样,衬板12可对机体1的内部结构起到遮挡的作用,以使得内部结构不可见,且对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利于限定出内部的换热风道13。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机体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如机体1可包括风道件、风机或换热器等。
由此,通过在机体1的前侧设置可拆卸的衬板12,以使机体1的前侧面保持平整,这样,在将面板2与机体1间隔开且限定出出风风道22后,出风风道22的前后侧面均为较为平整的板状结构,这样,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不会从机体1的前侧面进入到换热风道13内,且可沿着面板2的后侧面以及衬板12的前侧面顺畅地流至上出风口23处,进而排放至室内空间。如此设置,既可保证气流顺畅地排出,增强通风效果,且可防止衬板12的设置对滤网的拆卸造成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衬板12通过转轴结构与面框11转动连接,且通过卡扣结构与面框11固定连接。即驱动衬板12相对于面框11绕转轴结构转动,以使衬板12能够灵活地打开或关闭开口,且衬板12位置转动至将开口有效封闭的状态后,可通过卡扣结构将衬板12与面板2卡接固定。
其中,可在开口的上侧边区域处设置转接座,且转接座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灵活地设置,如在面框11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转接座,且如图6所示,在衬板12的上侧边处设置转轴121以与转接座转动配合形成转轴结构,由此,可使得衬板12能够相对于面框11转动,这样,可将衬板12掀起或扣下,以灵活地选择开口的敞开状态。
同时,如图5所示,可在开口的下侧边区域处设置多个卡扣111,以及在衬板12的下侧边处设置多个卡槽,以在衬板12朝下扣合时,多个卡扣111分别和多个卡槽一一扣合实现衬板12和面框11的卡接固定,实现衬板12的位置固定。在需对滤网拆开更换和清理时,可对衬板12进行抬起,以克服卡接力,实现衬板12的打开作用,便于对滤网进行拆卸。
由此,在正常使用时,可将衬板12相对于面框11绕转轴121朝下转动,以使衬板12对开口进行封闭,且将衬板12的下端通过卡扣111与卡槽配合的形式实现卡接固定,此时,可通过驱动面板2移动以在面板2和衬板12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22,利用面板2的内侧面和衬板12的外侧面平整、光滑的结构特性实现气流导向的作用,强化上部出风效果。
且在需要对衬板12进行清理时,可朝向衬板12的下侧边时间驱动力,以克服卡扣111和卡槽的卡接力,使得衬板12的下侧边与面框11脱离,进一步地将驱动衬板12绕转轴121转动,实现开口的开启,此时,可从开口处对滤网进行拆卸操作,实现滤网的更换和清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体1包括:机壳、进风格栅和滤网。其中,机壳形成为机体1的外观壳,机壳的顶部具有安装口,进风格栅设于安装口处且限定出与换热风道13连通的进风口14。具体地,为了实现滤网的清洁,进风格栅和滤网具有如下几种可选的设置方案,从而保证滤网的过滤效果,避免对换热风道13的气流产生过大的阻碍作用。
方案一、进风格栅相对安装口可拆卸,滤网设置于进风格栅。此时,滤网和进风格栅可以为一体件,也可以为分体件且固定相连,还可以为分体件且可拆卸相连。由此,当将进风格栅拆下后,可以对进风格栅上设置的滤网进行清洁。其中,根据滤网与进风格栅的连接方式不同,滤网可以设于进风格栅的内侧、外侧、或者内部,这里不做限定。
方案二、进风格栅相对安装口可拆卸或可开关,滤网可拆卸地设置于进风格栅的内侧或内部。此时,滤网和进风格栅为分体件且可拆卸相连,并且滤网位于进风格栅的底部或内部。此时,当将进风格栅拆下或打开后,可以使得滤网显露,以将进风格栅上设置的滤网拆下进行清洁。
方案三、进风格栅相对安装口可拆卸或可开关,滤网设于机壳内且适于通过安装口拆出,即滤网可拆卸地安装于机壳内部,当将进风格栅拆下或打开后,可以使得滤网显露,以将滤网从安装口拆出进行清洁。
当然,也可以将滤网可拆卸地设置在进风格栅的外侧,这样,进风格栅即便与机壳固定相连,也可以实现滤网的拆卸清洁。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机壳可以包括面框11和衬板12,可将衬板12集成于面框11,以使衬板12安装于面框11不需拆下,即面框11和衬板12可以为一体件或者固定相连,且不影响滤网的拆卸和更换。当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衬板12设置为与面框11可拆卸或可打开相连,以对机壳内部其他零部件进行维修或清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机体1的顶部具有与换热风道13连通的进风口14,进风口14与换热风道13连通,这样进风口14朝向室内空间敞开,这样,室内空间中的气流可通过进风口14进入到换热风道13内实现在空调挂机100内部的加热或制冷,其中,进风口14可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且在进风口14设置为多个时,多个进风口14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于机体1的顶部。
其中,空调挂机100还包括:挡风板4,挡风板4设于上出风口23处,且用于阻挡上出风口23向进风口14回风。也就是说,挡风板4安装于上出风口23和进风口14之间,且在二者之间的区域内朝上凸出。且具体的设置中,上出风口23和进风口1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分布,且可将挡风板4设置于上出风口23的上方,或者将挡风板4设置于上出风口23的后方,以阻挡上出风口23处流出的气流从前往后朝向进风口14流动,从而避免空调挂机100出现气体回风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挡风板4用于上出风口23处的气流进行遮挡,其中,可将挡风板4构造为直板,也可构造为弧形板,且挡风板4的延伸方向与出风风道22的流向存在一定的夹角,这样,在气流从出风风道22中朝上流出的过程中,挡风板4能够对气流起到引导的作用,如在气流上升的过程中将气流朝前引导,以避免气流越过机体1的上端边沿朝向进风口14流动,由此,可有效地避免出现气体回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4为隔热挡板且包括第二隔热层,其中,第二隔热层为隔热材料制成,如第二隔热层为海绵等隔热材料,以使挡风板4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也就是说,本申请中通过将挡风板4设置为具有第二隔热层的隔热型板结构,利于降低挡风板4的两侧之间的导热效果,这样,可在挡风板4的一侧温度过高时,对挡风板4的单侧热量进行隔绝,从而避免热量扩散至挡风板4的另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挡风板4在安装于机体1后,且挡风板4朝向出风风道22设置,挡风板4作为出风风道22的末端侧壁,此时,若室内气流的温度和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的温度不一致时,如室内气流的温度大于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温度,或者室内气流的温度小于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温度,尤其在制冷出风时,室内气流的温度大于出风风道22的气流温度,如此极易导致挡风板4的两侧进行热量交换,且挡风板4的后侧面的温度与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温度接近,且远小于室内气流的温度,这样,使得挡风板4的后侧面易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
而本申请中将挡风板4设置为具有第二隔热层的隔热型板结构,能够很好地避免挡风板4的后侧的温度受到前侧的温度的影响,从而避免挡风板4的后侧面的温度与室内气流的温度差值过大,这样,可防止挡风板4的后侧面(背离用户的侧面)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保证空调挂机100的正常使用。
其中,第二隔热层包括第二隔热夹层44和/或第二隔热表层,即第二隔热层可为第二隔热夹层44,或者第二隔热层可为第二隔热表层,或者第二隔热层包括同时设有的第二隔热夹层44和第二隔热表层。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第二隔热层的设置方式为多种,均可实现对挡风板4的前后两侧隔热的作用。
如图9所示,第二隔热夹层44位于挡风板4内,以对挡风板4的后侧面和前侧面直接进行隔热,且第二隔热夹层44包括第二隔热空腔和/或第二隔热填料,即可直接在挡风板4内填充第二隔热填料,或者直接对挡风板4内作挖空处理,以在挡风板4内形成隔热空腔,再或者在挡风板4内部挖空处理形成隔热空腔,同时在隔热空腔内设置隔热材料,以形成隔热结构,由此,可实现在挡风板4的前后两侧进行隔热的作用,从而防止在挡风板4的前侧面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
其中,在第二隔热层包括第二隔热表层时,可将第二隔热表层位于挡风板4的表面上,可以理解的是,挡风板4的表面包括挡风板4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即可将第二隔热表层贴附于挡风板4的前侧面,也可将第二隔热表层贴附于挡风板4的后侧面,均可实现挡风板4的前后侧空间之间的隔热作用,从而防止在挡风板4的前侧面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4包括第一挡板42、第二挡板43和第二隔热夹层44,其中,第一挡板42位于第二挡板43的前侧,第二隔热夹层44位于第一挡板42和第二挡板43之间,如图9所示,第一挡板42、第二挡板43和第二隔热夹层44,且三者沿前后方向分布,即第二隔热夹层44能够在第一挡板42、第二挡板43之间起到隔热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挡板42远离第二挡板43的侧面形成为出风风道22的前侧面,这样,在制冷气流从出风风道22中流出时,制冷气流直接作用于第二挡板43,即第二挡板43的温度与制冷气流的温度接近,此时,通过设置第二隔热夹层44,能够很好地避免第二挡板43处的冷量传递至第二挡板43,从而可有效地避免第二挡板43的后侧面出现挂霜、凝露的问题,保证用户对挡风板4正常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挡板42位于第二挡板43的迎风侧,即第一挡板42位于靠近上出风口23的一侧,第二挡板43位于第一挡板42的背风侧,且在第一挡板42和第二挡板43之间形成有第二隔热空腔,其中,如图9所示,第一挡板42的前端延伸至第二挡板43的前端的前侧,且第一挡板42的前端与第二挡板43的前端密封。
也就是说,第一挡板42对第二挡板43朝向上出风口23的侧面进行了有效地包覆,从而使得上出风口23处的气流不会直接作用于第二挡板43,即使得气流的冷量不会直接传递至第二挡板43,且在冷量传递的过程中通过中间的隔热空腔间隔开,由此,可保证第二挡板43处的温度与室内气流的温度较为均衡,不会出现挡风板4结霜和凝露的问题。
其中,如图9所示,第一挡板42构造为具有圆弧形截面,且第二挡板43与第一挡板42随形设计,且二者具有相同的弧度,从而使得挡风板4整体构造为弧形板。其中,挡风板4整体的曲率圆心位于靠近上出风口23的一侧,使得挡风板4朝向上出风口23的一侧朝远离上出风口23的方向凹陷,且形成扰流湾。这样,在出风风道22中的气流从上出风口23处朝上排出后,气流直接冲向扰流湾处,且沿着挡风板4的前侧面朝前流动,进而使得气流朝向远离进风口14的方向运动,由此,可避免或减少气流回风。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通过本申请中的挡风板4的设置,以在气流从上出风口23处排出后,极大地延长了气流回风的路径长度,增大了气流回风的难度,可以理解的是,在未设置挡风板4时,气流可直接沿机体1的前侧面朝上朝靠近进风口14的方向流动,而本申请中的通过设置挡风板4之后,气流从上出风口23流出后,需绕过挡风板4才能朝向进风口14流动,且需要通过外部压力进行干扰,由此,极大地增加了气流回风至进风口14的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挡风板4可转动地安装于机体1,即挡风板4安装于机体1之后,可通过对挡风板4进行驱动,以使挡风板4与机体1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这样,可调整挡风板4对气流的导流效果,如增大气流流向改变的角度,或减小气流流向改变的角度。
其中,如图9所示,挡风板4的后端(即下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机体1的上端拐角处,此时,可驱动挡风板4的前端绕其后端转动,从而使得挡风板4整体的角度发生改变,进而使得对气流的引导作用。如图9中所示,呈现了两种不同位置时的挡风板4的状态(此处示意为同一挡风板4在不同位置时的状态),其中,位于较低位置时的挡风板4的前端相对于位于较高位置时的挡风板4的前端较低,即位于较低位置时的挡风板4与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的流向的夹角大于位于较高位置时的挡风板4与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的流向的夹角,从而使得两个位置时呈现不同导流效果。
换言之,位于较低位置时的挡风板4对上出风口23处的气流的引导效果大于位于较高位置时的挡风板4对上出风口23处的气流的引导效果,由此,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对挡风板4所处的角度进行调整,以呈现出不同的导流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当室内空间中存在其他干扰的动力源时,以对上出风口23处的气流流向产生干扰,而本申请中将挡风板4设置为可转动调节,极大地增强了挡风板4所处位置的灵活性,利于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4的迎风面后端形成有避让弧面41,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在第一挡板42的后端的下侧面处形成有避让弧面41,避让弧面41的设置使得挡风板4在转动过程中不会与机体1的拐角发生干涉,保证挡风板4所处的位置可以灵活地调整。其中,避让弧面41可构造为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圆心位于挡风板4的转动轴线上。
其中,如图8所示,机体1的前面板的上端具有遮挡部15,遮挡部15延伸到避让弧面41的前侧,且遮挡部15与避让弧面41间隙配合。如图8所示,遮挡部15可构造为板状,且遮挡部15在机体1的前面板的上端朝上延伸且朝靠近出风风道22内的方向倾斜设置,从而在机体1的上端拐角处限定出朝上且朝前敞开的配合槽,挡风板4的后下端伸至配合槽内,以使遮挡部15能够对挡风板4的后下端起到遮挡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挡风板4的后下端与机体1的前上端可转动地相连,且在二者的转动连接位置处设置有遮挡部15,以在该连接位置朝向出风风道22的一侧起到遮挡的作用,如此,可使得上出风口23处的气流沿着遮挡部15直接流向第一挡板42的迎风侧,而不会从挡风板4与机体1的连接位置处流向挡风板4的后方,这样,在通过上出风口23进行气流排出的过程中,冷气流不会流至挡风板4的背风侧,更不会在挡风板4的背风侧形成结霜或凝露的情况,由此,可保证空调挂机100正常使用。
这样,在挡风板4转动的过程中,遮挡部15不仅能够与挡风板4保持安全间距,且遮挡部15也不会对挡风板4的转动过程产生干涉,由此,极大地提高了挡风板4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由此,本申请中在挡风板4的上端设置第一挡板42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挡板43的延伸长度,以对第二挡板43起到包覆遮挡作用,且在挡风板4的下端通过在机体1的上端设置遮挡部15,以使挡风板4的上端、下端均能够得到遮挡和保护的作用,从而很好地避免了挡风板4的背风侧出现结霜和凝露,从而保证挡风板4整体结构干燥。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体1的顶部具有与换热风道13连通的进风口14,即进风口14设于机体1的上端,且朝上敞开,其中,进风口14可直接设置于机体1的顶壁处,且通过进风口14将机体1的顶壁沿上下方向贯通,从而实现机体1的内外空间的连通。这样,机体1上部空间内的气流能够从进风口14处进入到机体1内。可以理解的是,在空调挂机100开启后,可用于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制冷,且进行循环,以实现对室内气流的优化,改善空气质量。
其中,空调挂机100还包括导流板5,导流板5用于对机体1上部空间处的气流进行引导,以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调整气流的流向。可以理解的是,上出风口23与进风口14均位于机体1的上部区域,使得上出风口23与进风口14之间的间距较小,由此,容易出现上出风口23处刚进行制冷处理的气流未经过与室内空间中气流的交换,即直接进入到进风口14处。而本申请中通过在上出风口23处设置导流板5,且导流板5能够向上凸出于进风口14,实现对上出风口23处气流阻挡的作用,从而阻挡上出风口23向进风口14回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导流板5在凸出于机体1的顶部设置时,导流板5位于进风口14靠近上出风口23的一侧,即导流板5位于进风口14的前侧。也就是说,在导流板5前侧空间内的气流从前往后流动的过程中,能够受到导流板5的阻碍作用,以切断或减缓机体1上方的气流从前先后流动,由此,可避免出现气流回风的问题。
如图9所示,在机体1同时设置有挡风板4和导流板5,且挡风板4可导流板5能够同时起到对上出风口23处朝向进风口14回风的阻碍作用,由此,位于机体1前部空间内的气流,从前往后流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绕过挡风板4的阻挡作用,且需要进一步地绕过导流板5的阻挡作用,实现从上出风口23处到进风口14处二次阻挡的作用,延长了气流回风的路径长度,极大地增加了气流从上出风口23流向进风口14的难度,进而减少或避免出现气流回风的问题,叠加改善进风口14回路的问题,可有效地增大空调挂机100的制冷和制热的能力以及温降、温升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5且相对机体1可运动,以使导流板5能够开关进风口14,即可通过调整导流板5的位置,以将导流板5运动至对进风口14关闭的位置,或者将导流板5运动至进风口14打开的位置。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导流板5为可活动地安装于机体1,如导流板5构造为可相对于机体1可转动,以实现导流板5在不同位置之间的切换。
如在具体设计时,可将导流板5的中部与机体1可转动地相连,以使导流板5的两端均可相对于机体1转动,或者可将导流板5的下端与机体1可转动地相连,以使导流板5的上端能够相对于机体1转动。其中,进风口14可构造为矩形口,导流板5的中部或者导流板5的下端与进风口14的前侧边沿处可转动地相连,这样,在转动导流板5时,可将导流板5在进风口14位置处相对于机体1转动至与机体1的上端面水平的位置,以实现对进风口14的封闭作用,或者可将导流板5在进风口14的位置处相对于机体1转动至与机体1的上端面垂直的位置,且导流板5沿竖向立于进风口14的前侧,从而使得导流板5能够对进风口14处前方区域内的气流起到很好的阻碍作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其中,可在进风口14的前侧边处设置枢转轴,并将导流板5的中部与枢转轴可转动地安装配合,从而使得导流板5能够在进风口14处进行相对转动;或者也可在进风口14的左右两侧边沿处设置枢转孔,且在导流板5的中部穿设枢转轴,以使枢转轴可转动地支撑于两个枢转孔内,也可实现导流板5的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导流板5为多个,且多个导流板5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也就是说,多个导流板5可同时起到导流阻碍的作用,以增强阻碍气流回风的效果。其中,如图8所示,多个导流板5的结构长度构造为相同,且在导流板5调整至垂直于机体1的上端面的位置时,多个导流板5的高度相同,以使多个导流板5具有同样的导流效果。
其中,如图8所示,在机体1的上端面设有多个进风口14,且多个导流板5分别一一对应地安装于多个进风口14处,如图9所示,多个导流板5在前后方向上均匀地间隔开,即任意一个导流板5和与之相邻两个导流板5的间距为相同的,使得多个导流板5的阻碍效果较为均衡。
且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将多个导流板5的结构长度设置为不同,且多个导流板5在调节至垂直于机体1的上端面的位置处时,多个导流板5朝向凸出的长度从前往后逐渐地减小,即多个导流板5中位于在前的导流板5的竖向高度大于位于在后的导流板5的竖向高度,即多个导流板5的导流阻碍的作用从后往前逐渐地增强。
可以理解的是,上出风口23位于进风口14的前部位置,这样,越靠近上出风口23的位置处的气流的流速越快,而本申请中的多个导流板5的竖向高度设置为朝靠近上出风口23的方向逐渐地增大,可很好地匹配上出风口23到进风口14之间气流阻碍作用,由此,提升导流板5的导流效果。
且如图8所示,导流板5的背风面具有导流曲面51,导流曲面51用于阻挡上出风口23向进风口14回风,具体如图9所示,导流板5整体构造为上下两端宽度大且中间宽度小的结构,从而在导流板5的后侧面形成中间前凹的导流曲面51,即在导流板5的上端形成有导流凸台结构,且该导流凸台结构能够在上出风口23处的气流流至进风口14处起到阻碍的作用,同样也可增大气流进风口14的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空调挂机100还包括:显示模块61和保温盖62。其中,显示模块61设于面板2的后侧,需要说明的是,显示模块61具有显示功能,且在显示模块61安装于面板2的后侧之后,显示模块61上的显示灯或显示屏从面板2的前侧可见,这样,在将显示模块61和面板2共同安装于机体1时,用户可对显示模块61的显示内容进行查看,如图10所示,显示模块61位于面板2的右侧区域且可朝向用户进行显示。
保温盖62安装于面板2的后侧,且保温盖62罩设于显示模块61,即显示模块61安装于面板2之后,其主体结构位于面板2的后侧,此时,可通过增加保温盖62以对显示模块61的后侧面进行遮挡、保护,以使显示模块61处与出风风道22有效地间隔开。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模块61内置有显示电路、显示灯或显示屏,这样,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启使用后,显示模块61的温度逐渐上升。同时,在面板2的后侧与机体1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22,且可用于制冷气流流通,本申请中通过设置保温盖62对显示模块61进行遮挡,可使得制冷气流中的冷量不会过多地传递给显示模块61,更不会在显示模块61的内部或前侧面产生结霜或凝露的问题。其中,如图12所示,显示模块61包括显示盖611和显示板612。
其中,本申请中的保温盖62可整体做成泡沫、泡棉或其他保温材料,直接成型,降低设计难度,或者保温盖62可为注塑件,且内部在贴敷海绵或植绒,由此,可使得保温盖62能够对整个显示模块61起到隔热的效果,解决显示模块61内部凝露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温盖62的至少下端具有导风面621,也就是说,可在保温盖62的下端设置导风面621,也可在保温盖62的上端同时设置导风面621,从而使得气流在出风风道22中流通的过程中,导风面621起到很好地导流作用,避免由于保温盖62的设置对上出风产生较大的干涉和影响,保证上出风效果。
当然,也可在保温盖62的周向均设置倾斜的导风面621,由此,不仅可解决显示模块61挡风的问题,也可解决挡风引起的噪音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机体1内还具有新风风道,新风风道用于与外部的空间连通,这样,可使得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新风风道进入到机体1内,且通过机体1进入到室内环境中,起到对室内气流交换或补充新风的作用。
其中,在机体1的前表面具有新风出口16,新风出口16与新风风道连通,即新风风道中的新风可通过新风出口16流至机体1的前侧区域。且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在面板2与机体1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22时,新风出口16与出风风道22连通,面板2遮挡在新风出口16的前方,这样,出风风道22内的气流可与新风出口16处的气流混合,并一同进入到室内环境中。
可以理解的是,出风风道22内流通有处理之后的气流,且出风风道22内的压力较小,新风从新风出风进入到出风风道22之后,可在出风风道22内与气流进行混合,并进行冷热交换,这样,使得新风温度与室内风的温度一直,提高人感舒适性,且新鲜空气可以随着主风道的风一起吹送起来,可送的更远,更贴近用户的活动范围,提高新风的作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体1的顶部具有与换热风道13连通的进风口14,机体1内还具有新风风道。其中新风风道用于与外部的空间连通,这样,可使得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新风风道进入到机体1内,且通过机体1进入到室内环境中,起到对室内气流交换或补充新风的作用。
在机体1的顶部还具有与新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16,从新风出口16排出的新风能够被进风口14吸入,即新风风道中的新风可通过新风出口16流至机体1的顶部区域,且由进风口14吸入,并进入到换热风道的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排出,实现对新风气流的温度调节,降低新风气流对室内温度调节的影响。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从新风出口16排出的新风被进风口14吸入”的可靠性,可以在机体1的顶部设置导流结构,以将新风出口16排出的新风导向进风口14,以提高进风口14吸入从新风出口16排出的新风的可靠性。
由此,本申请的空调挂机100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进行配合使用后,可具有多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如空调挂机100具有上出风状态、下出风状态、上下出风状态和关机状态中的至少一个。即空调挂机100可以上出风状态进行运行,或者以下出风状态运行,或者以上下出风状态运行,再或者切换至关机状态。其中,在空调挂机100在处于不同使用状态时,其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相对安装位置不同。
具体如在上出风状态下时,面板2相对于机体1朝前下区域移动,且使得面板2与机体1间隔开并在面板2与机体1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22,导风板3关闭下出风口24,风道出口131与出风风道22连通,此时,换热风道13内的气流能够沿着风道出口131进入到出风风道22内,并从上出风口23流向室内空间中。
在下出风状态下,面板2相对于机体1朝后上区域移动,使得面板2贴靠机体1以取消或阻断出风风道22,导风板3打开下出风口24,风道出口131与下出风口24连通,此时,换热风道13内的气流能够沿着风道出口131进入到下出风口24,且从下出风口24流向室内空间中。
在上下出风状态下,面板2相对于机体1朝前下区域移动,面板2与机体1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22,导风板3相对于机体1朝前下区域运动,以使导风板3打开下出风口24,风道出口131与出风风道22及下出风口24分别连通,此时,换热风道13内的一部分气流能够沿着风道出口131进入到出风风道22内,并从上出风口23流向室内空间中,另一部分气流能够沿着风道出口131进入到下出风口24,且从下出风口24流向室内空间中。
在关机状态下,面板2贴靠机体1以取消或阻断出风风道22,导风板3关闭下出风口24,此时,空调挂机100处于关停状态,无气流排出。
本申请中还提出一种空调挂机100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挂机100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挂机100。其中,该控制方法在具体执行时,可采用两种策略进行控制。
具体结合附图13-图21描述两种策略在控制方法中的应用。其中,在第一种策略中,且本申请中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如图13所示,空调挂机100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接收用于输入的开机指令,如图14所示,控制导风板3沿推出轨迹向前下方运动到推出位置,以打开下出风口24,此时,可换热风道13内的气流可从下出风口24处排出。
S20:接收上出风指令,如图15所示,控制导风板3在推出位置转动至搭接角度,再如图16所示,控制导风板3逆着推出轨迹向后上方运动至导风板3的后端与机体1搭接,如图17所示,再控制面板2沿着打开轨迹向前下方运动至面板2的下端与导风板3的前端搭接,从而形成出风风道22,并关闭下出风口24,实现上出风。
在第二种策略中,且本申请中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如图13所示,空调挂机100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接收用于输入的开机指令,如图18所示,控制导风板3沿推出轨迹向前下方运动到推出位置,以打开下出风口24,此时,可换热风道13内的气流可从下出风口24处排出。
S20:接收上出风指令,如图19所示,控制面板2沿着打开轨迹向前下方运动至搭接位置,如图20所示,再控制导风板3在推出位置转动至搭接角度,如图21所示,再控制导风板3逆着推出轨迹向后上方运动至导风板3的后端与机体1搭接,且导风板3的前端与面板2的下端搭接,从而形成出风风道22,并关闭下出风口。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些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1)

1.一种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内具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具有风道出口;
面板,所述面板设于所述机体的前侧且相对所述机体可运动,所述面板的下端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适于与所述风道出口连通的下出风口,在所述面板运动至与所述机体前后间隔开的位置时,所述面板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的上端敞开以形成为上出风口,所述出风风道的下端适于与所述风道出口连通;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下出风口处且相对所述机体可运动,且适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下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为隔热面板且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包括第一隔热夹层和/或第一隔热表层,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夹层位于所述面板内,且包括第一隔热空腔和/或第一隔热填料,所述第一隔热表层位于所述面板的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面板本体、盖板和所述第一隔热夹层,所述盖板连接于所述面板本体的后侧,所述第一隔热夹层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面板本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一配合面,所述导风板的前端设有第二配合面,在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下出风口时,所述第一配合面搭接于所述第二配合面上,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的形状相适配,且横截面形线包括折线和/或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均为台阶面,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中的一个具有凸出部、另一个具有凹陷部,所述凸出部配合于所述凹陷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包括:面框、衬板和滤网,所述面框的前侧具有开口,所述滤网设于所述面框内适于通过所述开口拆出,所述衬板可拆卸或可开关地设于所述开口处,且用作所述机体的前面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通过转轴结构与所述面框转动连接,且通过卡扣结构与所述面框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包括:机壳、进风格栅和滤网,所述机壳的顶部具有安装口,所述进风格栅设于所述安装口处且限定出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其中,
所述进风格栅相对所述安装口可拆卸,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进风格栅;或者,
所述进风格栅相对所述安装口可拆卸或可开关,所述滤网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进风格栅的内侧或内部,或所述滤网设于所述机壳内且适于通过所述安装口拆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于所述上出风口处,且用于阻挡所述上出风口向所述进风口回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为隔热挡板且包括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包括第二隔热夹层和/或第二隔热表层,其中,所述第二隔热夹层位于所述挡风板内,且包括第二隔热空腔和/或第二隔热填料,所述第二隔热表层位于所述挡风板的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二隔热夹层,所述第二隔热夹层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迎风侧,所述第一挡板的前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板的前端的前侧,且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前端密封。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的迎风面后端形成有避让弧面,所述机体的前面板的上端具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延伸到所述避让弧面的前侧,且与所述避让弧面间隙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于所述进风口处,且能够向上凸出于所述进风口,以阻挡所述上出风口向所述进风口回风。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且相对所述机体可运动以开关所述进风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为多个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挂机还包括:显示模块和保温盖,所述显示模块设于所述面板的后侧,所述保温盖安装于所述面板的后侧,且罩设于所述显示模块。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内还具有新风风道,所述机体的前表面具有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在所述面板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风风道时,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面板遮挡在所述新风出口的前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机体内还具有新风风道,所述机体的顶部还具有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出口,从所述新风出口排出的新风能够被所述进风口吸入。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挂机具有上出风状态、下出风状态、上下出风状态和关机状态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上出风状态下,所述面板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下出风口,所述风道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
在所述下出风状态下,所述面板贴靠所述机体以取消或阻断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下出风口,所述风道出口与所述下出风口连通;
在所述上下出风状态下,所述面板与所述机体之间限定出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下出风口,所述风道出口与所述出风风道及所述下出风口分别连通;
在所述关机状态下,所述面板贴靠所述机体以取消或阻断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下出风口。
CN202120603921.2U 2021-03-23 2021-03-23 空调挂机 Active CN214536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3921.2U CN214536506U (zh) 2021-03-23 2021-03-23 空调挂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3921.2U CN214536506U (zh) 2021-03-23 2021-03-23 空调挂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36506U true CN214536506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65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03921.2U Active CN214536506U (zh) 2021-03-23 2021-03-23 空调挂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365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6456A (zh) * 2021-11-24 2022-03-11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风洞实验室用挡风结构
WO2024022379A1 (zh) * 2022-07-26 2024-02-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6456A (zh) * 2021-11-24 2022-03-11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风洞实验室用挡风结构
WO2024022379A1 (zh) * 2022-07-26 2024-02-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536506U (zh) 空调挂机
CN206073280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6369797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0624869U (zh) 机壳及空调器
CN211400259U (zh) 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115111646A (zh) 空调挂机和空调挂机的控制方法
CN113048569B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KR101195646B1 (ko)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CN2200619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620244U (zh) 空调器和厨房空调
CN220567365U (zh) 空调器
CN21771517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6369252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16114328U (zh) 一种新风空调
CN216844909U (zh) 风管机
CN218599904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771516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1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889656U (zh) 空调器
CN221197538U (zh) 空调器
CN214619831U (zh) 空调器
CN2177151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82890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473810U (zh)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CN219283473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三导风板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