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73810U -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3810U
CN219473810U CN202320135402.7U CN202320135402U CN219473810U CN 219473810 U CN219473810 U CN 219473810U CN 202320135402 U CN202320135402 U CN 202320135402U CN 219473810 U CN219473810 U CN 219473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air deflector
guide plate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540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唐清生
林勇进
吴雪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3540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73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3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3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包括:壳体,其内设有风道,壳体设有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出风面,设在壳体上,出风面与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第一出风口,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第二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设有三个可转动的导风板以及两个出风口,从而可以通过三个导风板之间的配合转动实现不同出风口、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出风,出风模式多变,满足用户对出风方式多样性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空调作为改善生活环境舒适性的常用电器,人们对空调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的壁挂式空调,其包括中框、面板以及一个出风口和一个导风板,面板安装在中框的前端面,出风口设在面板的下方,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在出风口处,以通过导风板的转动实现出风口的打开或关闭。这种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导风板的及结构固定不可变化,出风口的大小是固定的,导风板可转动的角度是一定的,因此,出风口打开的大小也是有限的,导致出风角度受限,送风范围较小。并且,由于出风口设在面板的底部,空调室内机必须安装在较高的位置方可保证出风效果,对空调室内机的安装位置要求较高。而肚子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用户对生活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更大的出风角度、更大的送风范围等,目前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设有三个可转动的导风板以及两个出风口,从而可以通过三个导风板之间的配合转动实现不同出风口、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出风,出风模式多变,满足用户对出风方式多样性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包括:
壳体,其内设有风道,壳体设有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出风面,设在壳体上,出风面与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
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第一出风口,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地,出风面的底端中部区域设有开口以形成第二出风口,出风面的底端与壳体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出风口,且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
进一步地,出风面的前侧设有面板,面板与出风面相对设置,面板和第一导风板设在同一竖直平面上,且面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上方,第一导风板的顶面与面板的底面贴合。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大于开口的长度,且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对开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出风面延伸。
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设在第一导风板的下方,且第一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间隙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设在第一导风板朝向风道的一侧,且第二导风板遮挡第一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的上部与第一导风板贴合设置,第二导风板的底面贴合第三导风板的顶面。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中的至少两个同轴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中的至少两个同源驱动。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三导风板可转动至二者平行或共面,且第一导风板与第三导风板相对的端面之间存在间距,第二导风板可转动至覆盖间距。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设有三个可转动的导风板以及两个出风口,第三导风板的转动可以改变第一出风口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的配合转动可以改变第二出风口的出风角度,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三者配合转动,可以使得出风角度更加多变。本实用新型的空调通过设置三个可转动的导风板以及两个出风口,不仅增加了出风口的数量,扩大了出风范围以及出风角度,增多了出风方向,使得空调具有更多变的出风模式,而且由于出风模式的多样性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安装要求有所降低,满足用户对出风方式多样性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空调的分解图;
图3为实施例中壳体和出风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空调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中水平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中倾斜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中竖直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中另一种竖直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壳体;11、风道;12、第一出风口;13、第二出风口;14、中框;15、进风口;16、风机;17、过滤件;2、导风板组件;21、面板;22、第一导风板;23、第二导风板;24、第三导风板;3、出风面;3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具体地,本实施例的三导风板空调公开的是一种壁挂式空调的室内机,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均以壁挂式室内机安装完成后,从用户角度平视该壁挂式室内机所对应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为参考。参阅图1、图2和图4,该空调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中框14,中框14的后端面设有安装部以使该空调室内机安装在墙壁等位置,中框14的顶面设有进风口15,空调通过进风口15将空气吸入空调内。为了保证空气的清新、干净,进风口15处设有用于过滤空气的过滤件17。中框14内设有风机16和风道11,从进风口15进入并经过滤件17过滤的空气通过风机16进行热交换,以对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后,流经风道11并从空调的出风口吹出,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或升温,以满足用户对室内温度的需求。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空调的出风部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和图4,壳体1内设有风道11,且壳体1设有与风道11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2,从而能够通过风道11将壳体1内的热空气或冷空气经由第一出风口12排出壳体1外的需降温的环境中。参阅图3,第一出风口12设在中框14的底部,具体为中框14的底板前端为敞口状态,该敞口状态体现为中框14的底板的后端与顶板的后端齐平,底板的前端比顶板的前端靠后以形成第一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12的长度与中框14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
中框14的前端面为出风面3。具体地,出风面3的外周尺寸与中框14的前端面尺寸相适配,且出风面3与中框14为一体结构。参阅图2和图3,出风面3的底部的中部区域设有开口31,具体为出风面3的外边缘的底部中部区域为破口状态,且该破口向上延伸一端距离以形成开口31,从而在该开口31处形成第二出风口13。第二出风口13与第一出风口12相邻设置,且二者的连接处为中框14的底部与出风面3的底部连接的拐角,也即是中框14的底板与出风面3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设有间距,从而形成第一出风口12。
参阅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的多方向出风的空调还包括导风板组件2,导风板组件包括面板21、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和第三导风板24,第三导风板2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2处,并且第三导风板24的尺寸与第一出风口12的尺寸相适配,从而通过第三导风板24的转动可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2的开启或关闭。面板21设在出风面3上,面板21与出风面3相对设置,即面板21设在出风面3的前侧,且面板21与出风面3平行设置,面板21的后侧面与出风面3的后侧面贴合设置,或者面板21后侧面设有第一安装部,出风面3的前侧面设有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相适配,从而能够将面板21安装在出风面3的前侧。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关系可采用卡接,第一安装部设有朝向第二安装部的卡凸,第二安装部设有与卡凸相适配的卡槽,卡凸卡设在卡槽中,从而将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连接在一起。反之亦然,即第二安装部设有朝向第一安装部的卡凸,第一安装部设有与卡凸相适配的卡槽,卡凸卡设在卡槽中,从而将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还可以通过螺钉连接。面板21的顶端与出风面3的顶端相齐平,面板21的左端与出风面3的左端相齐平,面板21的右端与出风面3的右端相齐平,面板21的底端高于出风面3的底端,具体为面板21的底端与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底端持平,或者面板21的底端高于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底端。
第一导风板22和第二导风板23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出风口13以关闭或开启第二出风口13,第二导风板23设在第一导风板22朝向风道11的一侧,且第一导风板22与第二导风板23贴合设置。具体地,第一导风板22设于面板21的下方,且面板21的前端面与第一导风板22的前端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面板21的底面与第一导风板22的顶面贴合从而形成不透风结构。由于面板21与第一导风板22为两个板体,即便二者上下贴合设置,面板21与第一导风板22的连接处仍可能存在微小缝隙以使空调漏风。因此,优选的,面板21的底端高于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底端,第一导风板22的顶端高于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底端,从而第一导风板22的上部遮挡出风面3的下部,既避免了漏风,又不会对第二出风口13造成遮挡。
第一导风板22的底端与第三导风板24间隙设置,即第一导风板22的底端距中框14的底端存在间距,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之间通过第二导风板23连接,从而通过第二导风板23遮挡第一导风板22与第四导风板24之间的间距。即是第二导风板23的上部的前端面可转动地贴合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设置,第二导风板23的底面与第三导风板24的顶面抵接。第二导风板23的转动轴为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三导风板24的连接处,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三导风板24的连接处为第二导风板23的底端与第三导风板24的底面接触的部分,该部分沿第二导风板23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导风板23以该连接处为转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以改变出风口的大小以及出风方向。要想满足第二导风板23的转动,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23的顶端在高度方向上低于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底端,以免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底端阻挡第二导风板23的转动。当用户想要第一出风口12出风时,第二导风板23和第一导风板22不转动以保持关闭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板24转动并开启第一出风口12,第三导风板24转动的角度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此时壳体1的空气总体朝下吹。当用户想要第二出风口13出风时,第三导风板24不转动以保持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二导风板23和第一导风板22逆时针同步转动一定角度以开启第二出风口13,或者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不转动,第二导风板23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以开启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之间的间隙,从而壳体1内的空气可从第二出风口13吹出,此时壳体1的空气总体朝前吹。
至此,本实施例主要有两种出风方式,第一种是第三导风板24转动打开第一出风口12,以使壳体1内的热空气或冷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2吹出;第二种是第二出风口13出风,该种出风方式有两种实施手段,其一为第三导风板24关闭第一出风口12,第一导风板22与第二导风板23同步逆时针转动打开第二出风口13以使壳体1内的热空气或冷空气从第二出风口13吹出;其二为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不转动,第二导风板23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以开启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较小的第二出风口13出风。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导风板23的长度不长于开口31的长度,以使第二导风板23能安装在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底端的下方,且可灵活转动。较优的,第二导风板23的长度与开口31的长度相等,从而第二导风板2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开口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不存在间隙,避免了非第二出风口13出风状态下的漏风。第一导风板22至少部分与第二导风板23相对设置,即第一导风板22位于第二导风板23的前侧,在高度方向上,至少第一导风板22的下部部分遮挡第二导风板23,即第一导风板22的下端低于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下端,且第一导风板22的下部与第二导风板23的上部在高度方向上存在重叠,以免第一导风板22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23的上端存在间隙而造成漏风。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面板21的下端不可低于出风面3对应开口31的底端,否则在第二出风口13出风时,面板21的底部会遮挡部分第二出风口13,从而影响第二出风口13的出风量,甚至会使第二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发生偏移,不仅影响出风效果,而且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以上,即为本实施例的多方向出风的空调的主要结构以及基本出风原理。本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2中,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和第三导风板24均可转动,下面详述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和第三导风板24的转动结构以及转动方式。
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和第三导风板24均通过转动轴与驱动部连接,以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和第三导风板24转动。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和第三导风板24的转动满足如下要求:以图4所示方向,第一导风板22和第二导风板23同步逆时针转动,转动角度为0-180°,以第二出风口13为主,以第一出风口12为辅出风(参阅图5、图6、图7);第一导风板22和第二导风板23保持不动,第三导风板24顺时针转动,转动角度0-90°,以第一出风口12为主出风;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不动,第二导风板23顺时针转动0-90°,第二出风口13出风。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板22和第二导风板23同步逆时针旋转90°后,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上下错位平行设置,且二者相对的侧面间隙设置形成有间隙的台阶状,较优的,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与第三导风板24的前端面间隙设置(如图5所示);第三导风板顺时针旋转90°,第三导风板24与第一导风板22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且第三导风板24的上端面与第一导风板22的下端面间隙设置(如图8所示)。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满足“第一导风板22和第二导风板23同步逆时针旋转90°后,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与第三导风板24的前端面间隙设置”的要求,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22的长度大于开口31的长度,且第一导风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对开口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出风面3延伸,从而既可以实现在第一导风板22和第二导风板23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从第二出风口13出风,又能够保证第一导风板22和第二导风板23同步逆时针旋转90°后,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与第三导风板24的前端面间隙设置,且第二导风板23覆盖该间隙,避免空调在工作的过程中,凝露从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之间的空隙滴下,具有较好的防凝露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的驱动方案可以为: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分别由三个不同的驱动部驱动转动;或者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中的两个由一个驱动部同源驱动转动,另一个由另外的驱动部驱动转动;或者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均由同一个驱动部驱动转动。不论何种驱动方式,只要能实现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的转动方案即可。本实施例采用的驱动部可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电机。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中的至少两个同轴转动,即第二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3同轴转动,或者第二导风板22和第四导风板24同轴转动,或者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同轴转动,或者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同轴转动。本实施例的同源驱动和/或同轴转动的方案,不仅使得驱动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占用空间小,而且更有利于板与板之间的同步运动。
此外,由于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之间存在间隙,且二者通过第二导风板23连接,且三者属于三块独立的板体,当第一出风口12出风时,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一导风板22的连接处很可能存在缝隙而导致漏风。由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22的下部与第二导风板23的上部磁性吸附连接,保证了第一导风板22的后侧面与第二导风板23的前侧面贴合的紧密性,避免第一出风口12出风时,少量空气从第一导风板22与第二导风板23的连接缝隙漏出。
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23的底端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三导风板24的顶面,且二者之间不存在缝隙,避免了漏风情况的出现。
下面结合图5至图8详述本实施例的多方向出风的空调的多种出风方式。
上倾斜出风:第三导风板24不动以保持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一导风板22同步逆时针旋转小于90°,且第二导风板23以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三导风板24的连接点为旋转轴,第一导风板22与面板21和第三导风板24之间均间隙设置,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之间的间隙被第二导风板23所遮挡,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从第一导风板22与面板21之间的间隙吹出,此时空调出风为向前吹,且风向为斜上方。
水平出风:第三导风板24不动以保持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一导风板22逆时针旋转90°,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与第三导风板24的前端面间隙设置,且该间隙被第二导风板23所覆盖(如图5所示)。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从面板21与第一导风板22之间吹出,以实现空调的水平出风,此时风向为整体朝前。此种出风方式,一方面,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水平设置,延长了空气出风时的导风板,从而提高了对空气的导风效果,使得空气出风方向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第二导风板23覆盖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之间的间隙,避免了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的间隙处产生凝露并滴落。
此外,水平出风方式还可以是: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保持初始不转动的状态,第二导风板23顺时针转动90°,从而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三导风板24上下平行且贴合设置,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之间的间隙打开,以从该间隙实现水平出风。
上倾斜出风和水平出风方式更适宜空调制冷模式,因为冷空气会下沉,空调室内机一般壁挂较高,水平出风和上倾斜出风位置较高,便于冷空气下沉以对室内快速降温。
下倾斜出风:第三导风板24不动以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一导风板22逆时针旋转90°,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与第三导风板24的前端面间隙设置,且该间隙被第二导风板23所覆盖,然后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第三导风板24同步逆时针旋转小于90°,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被第三导风板24分为上下两部分(参阅图6),上部分空气从面板21与第三导风板24之间倾斜向下吹出,下部分空气从第三导风板24与中框14的底板之间倾斜向下吹出,此时空调出风为向前吹,且风向为斜下方。
此种出风方式,一方面,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水平设置,延长了空气出风时的导风板,从而提高了对空气的导风效果,使得空气出风方向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第二导风板23覆盖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之间的间隙,避免了第一导风板22和第三导风板24的间隙处产生凝露并滴落。
后倾斜出风:第一导风板22竖直设置,且第一导风板22的顶面与面板21的底面贴合,第二导风板23贴合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并遮挡的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板24顺时针转动小于90°以开启第一出风口12。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从第三导风板24与中框14的底板之间吹出,此时空气出风为向后吹,且风向为斜下方。
竖直出风:第一种方案参阅图7,第三导风板24不动以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一导风板22逆时针旋转90°,第一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与第三导风板24的前端面间隙设置,且该间隙被第二导风板23所覆盖,然后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第三导风板24同步逆时针旋转90°,第三导风板24与第一导风板22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且第三导风板24的下端面与第一导风板22的上端面间隙设置,且该间隙被第二导风板23所覆盖,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被第三导风板23阻挡竖直向下吹,以实现竖直出风。第二种方案是:第一导风板22竖直设置,且第一导风板22的顶面与面板21的底面贴合,第二导风板23贴合第一导风板22的后端面并遮挡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板24顺时针转动90°,第三导风板24与第一导风板22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且第三导风板24的上端面与第一导风板22的下端面间隙设置,且该间隙被第二导风板23所覆盖(如图8所示)。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被第二导风板23阻挡竖直向下吹,以实现竖直出风。
下倾斜出风、后倾斜出风和竖直出风方式更适用于空调制热模式,该三种出风方式的空气均向下吹,有利于热空气上升以快速对室内升温。
由此,本实施例的空调通过设有三个可转动的导风板以及两个出风口,第三导风板24的转动可以改变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板23与第一导风板22的配合转动可以改变第二出风口13的出风角度,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以及第三导风板24三者配合转动,可以使得出风角度更加多变。本实施例的空调通过设置三个可转动的导风板以及两个出风口,不仅增加了出风口的数量,扩大了出风范围以及出风角度,增多了出风方向,使得空调具有更多变的出风模式,而且由于出风模式的多样性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安装要求有所降低,满足用户对出风方式多样性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设有风道,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风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出风面,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出风面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
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二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所述第二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的底端中部区域设有开口以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出风面的底端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且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的前侧设有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出风面相对设置,所述面板和所述第一导风板设在同一竖直平面上,且所述面板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顶面与所述面板的底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对所述开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所述出风面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板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间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板朝向所述风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之间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导风板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底面贴合所述第三导风板的顶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中的至少两个同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中的至少两个同源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导风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或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至二者平行或共面,且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相对的端面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至覆盖所述间距。
CN202320135402.7U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Active CN219473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5402.7U CN219473810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5402.7U CN219473810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3810U true CN219473810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65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5402.7U Active CN219473810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73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73489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11140918B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EP3385634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1117711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20000056582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흡토출구 개폐 장치
CN107726586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473810U (zh)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CN219283473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三导风板空调
CN111237878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23787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160468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CN207936317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6716381U (zh)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048569B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283476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空调
CN216924547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1198157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CN219473811U (zh)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CN211575280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18950U (zh) 回风组件和具有其的风管机
CN218884229U (zh) 一种双向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
CN109405073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76367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2013558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955067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