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73811U -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73811U CN219473811U CN202320135532.0U CN202320135532U CN219473811U CN 219473811 U CN219473811 U CN 219473811U CN 202320135532 U CN202320135532 U CN 202320135532U CN 219473811 U CN219473811 U CN 2194738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deflector
- air deflector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包括壳体,其内设有风道,壳体设有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出风部,设在壳体上,出风部设有出风面;导风板组件,包括面板、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第四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第一出风口,面板设在出风部内,面板与出风面间隔相对设置以形成与风道相连通的出风通道,面板的外周与出风部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与出风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出风口;面板包括相邻紧贴设置的可移动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以调整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口的大小,第一导风板与出风面相对设置,第二导风板至少部分与风道对应设置,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出风口,并与第二导风板贴合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空调作为改善生活环境舒适性的常用电器,人们对空调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的壁挂式空调,其主要存在如下缺陷:其一,出风方式比较单一,出风口一般设在空调室内机的前面板的底部,通过控制出风口处导风板的旋转来引导气流的导出方向,出风角度受限,送风范围较小,且对空调室内机的安装位置要求较高,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其二,目前的空调将制冷或制热后的风通过出风口吹出,其出风量是由空调内部结构调节,以实现风量调节,如柔风、小风、正常风、大风等,然而,正常空调设备需要在柔风(或最低风速)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风量,可通过设计更精准复杂的风量调节结构实现,但存在成本高、容易损坏、耗电量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既可以通过多个出风口实现多方向出风,又可以调节空调的出风量,功能多样,大大满足用户需求。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包括:
壳体,其内设有风道,壳体设有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
出风部,设在壳体上,出风部设有出风面;
导风板组件,包括面板、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第四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第一出风口,面板设在出风部内,面板与出风面间隔相对设置以形成与风道相连通的出风通道,面板的外周与出风部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与出风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面板包括相邻紧贴设置的可移动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以调整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口的大小,第一导风板与出风面相对设置,第二导风板至少部分与风道对应设置,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出风口,并与第二导风板贴合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设在同一竖直平面上,第二导风板设在第一导风板的下方,且第二导风板的顶面与第一导风板的底面贴合以形成面板,第二出风口环绕面板外周设置。
进一步地,出风部的底端与壳体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出风口,第四导风板设在第二导风板的下方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且第四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间隙设置。
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设在第二导风板朝向风道的一侧,且第三导风板的上部与第二导风板贴合设置,第三导风板的底端贴合第四导风板的顶面,以通过第三导风板遮挡第二导风板与第四导风板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出风部包括外框架,出风面凹设于外框架内,外框架的底端中部区域设有开口,开口与对应的出风面底端设有间距,第二导风板至少部分对应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大于开口的长度,且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对开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出风面延伸。
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与第四导风板同源驱动。
进一步地,面板朝向出风面的一侧连接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与第一导风板连接的前后驱动臂以及与第二导风板连接的上下驱动臂,前后驱动臂和上下驱动臂均与驱动部连接。
进一步地,驱动部包括齿轮和齿条,齿条与齿轮啮合,前后驱动臂和上下驱动臂均与齿条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位于第三导风板与第四导风板的连接处,以使第三导风板可转动至与第四导风板上下贴合。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全域风空调设有四个导风板以及多个出风口,其中三个导风板可转动,从而可以实现多方向、多角度、多出风口出风,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移动以调节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口的大小,从而调节出风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功能多样,以满足用户对出风方式多样性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空调的分解图;
图3为实施例中壳体和出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空调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中四面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中水平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中竖直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8为带有驱动机构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带有驱动机构的导风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调节出风量后的四面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11为调节出风量后的倾斜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12为调节出风量后的水平出风状态的空调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壳体;11、风道;12、第一出风口;13、第二出风口;14、中框;15、进风口;16、风机;17、过滤件;2、导风板组件;21、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第三导风板;24、第四导风板;3、出风部;31、出风面;32、出风通道;33、外框架;331、开口;4、驱动机构;41、驱动部;411、齿轮;412、齿条;42、前后驱动臂;43、上下驱动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是一种壁挂式空调的室内机,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均以壁挂式室内机安装完成后,从用户角度平视该壁挂式室内机所对应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为参考。参阅图1、图2和图4,该空调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中框14,中框14的后端面设有安装部以使该空调室内机安装在墙壁等位置,中框14的顶面设有进风口15,空调通过进风口15将空气吸入空调内。为了保证空气的清新、干净,进风口15处设有用于过滤空气的过滤件17。中框14内设有风机16和风道11,从进风口15进入并经过滤件17过滤的空气通过风机16进行热交换,以对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后,流经风道11并从空调的出风口吹出,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或升温,以满足用户对室内温度的需求。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空调的出风部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和图4,壳体1内设有风道11,且壳体1设有与风道11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2,从而能够通过风道11将壳体1内的热空气或冷空气经由第一出风口12排出壳体1外的需降温的环境中。参阅图3,第一出风口12设在中框1的底部。
壳体1上设有出风部3,出风部3设有出风面31。具体地,出风部3包括外框架33和出风面31,外框架33的尺寸与壳体1的中框14的前端面的尺寸相适配,从而外框架33能够安装在中框14的前端面。具体体现为,中框14的前端面设有第一安装部,外框架33的后端面设有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相适配,从而能够将外框架33安装在中框14的前侧。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关系可采用卡接,第一安装部设有朝向第二安装部的卡凸,第二安装部设有与卡凸相适配的卡槽,卡凸卡设在卡槽中,从而将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连接在一起。反之亦然,即第二安装部设有朝向第一安装部的卡凸,第一安装部设有与卡凸相适配的卡槽,卡凸卡设在卡槽中,从而将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还可以通过螺钉连接,此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连接部件,在此不详细赘述。出风面31凹设在外框架33内,即出风面31设在外框架33内,且位于外框架33的后端部,从而出风面31的前端面与外框架33的前端面存在间距。
参阅图2和图3,外框架33的底部的中部区域设有开口331,出风面31的底端与开口331对应的位置上凹设置,而出风面31的底端与非开口处对应的位置,出风面31的底端与外框架33的内壁相连接,从而使得出风面31的底端对应开口331的位置距外框架31的底端存在一段敞口的间距。壳体1的底板的前端距外框架33的底端设有一段间距,该间距形成第一出风口12,即第一出风口12设在空调室内机的底部。
参阅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的多方向出风的空调还包括导风板组件2,导风板组件包括面板、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第四导风板2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2处,并且第四导风板24的尺寸与第一出风口12的尺寸相适配,从而通过第四导风板24的转动可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2的开启或关闭。面板设在出风部3内,面板与出风面31相对设置,且面板与出风面31间隔设置,即面板设在出风面31的前侧,且面板与出风面31间隔平行设置,从而在面板与出风面31之间形成出风通道32,出风通道32与风道11相连通。面板的外周与出风部3的内壁间隔设置,即以图1中空调的形状为例,方形面板的四个侧壁与对应的出风部3的四个内壁之间均存在间距,从而在该间距处形成第二出风口13,第二出风口13设有四个,分别位于面板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且四个第二出风口13之间依次首尾连通,以形成环绕面板外周的环形结构。第二出风口13与出风通道32相连通,从而能够通过风道11将壳体1内的热空气或冷空气排至出风通道32内。
至此,本实施例可实现两种出风方式,第一种是第四导风板24转动打开第一出风口12,以使壳体1内的热空气或冷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2吹出;第二种是第四导风板24关闭第一出风口12,壳体1的空气经风道11、出风通道32后从四个第二出风口13吹出,以实现四面出风。
需要注意的是,空调未开启或者空调未调至四面出风状态时,第二出风口13处于关闭状态。由于出风面31的设置,面板上方、左方和右方的三个出风面均被出风面31遮挡,在空调未开启或者空调未调至四面出风状态时,该三个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然而位于面板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由于外框架33的底部的中部区域设有开口331,出风面31的底端与开口331对应的位置上凹设置,导致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处于开启状态。因此,本实施例设置第三导风板23,第三导风板23可转动地设在该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处,以实现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开启或关闭。当用户想要第一出风口12出风时,第三导风板23转动至关闭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状态,第四导风板24转动并开启第一出风口12,第四导风板24转动的角度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此时壳体1的空气总体朝下吹。当用户想要第二出风口13出风时,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三导风板23转动一定角度以打开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从而壳体1内的空气可由风道11进入出风通道32,使得空气从上、左、右三个第二出风口13吹出,且一部分空气从第三导风板23的下方通过面板与外框架33底端之间的敞口即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吹出,从而实现了四面出风。
具体地,面板包括相邻且紧贴设置的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第一导风板21与出风面31相对设置,即第一导风板21位于出风面31的前侧,且第一导风板21与出风面31间隔平行设置,第一导风板21的上端与外框架33的上内壁存在间距,第一导风板21的左端与外框架33的左内壁存在间距,第一导风板21的右端与外框架33的右内壁存在间距,从而形成上方的第二出风口13、左侧的第二出风口13以及右侧的第二出风口13。而对于第一导风板21的下端,其与出风面31的下端基本持平,或第一导风板21的下端略高于出风面31的下端。第二导风板22设于第一导风板21的下方,且第一导风板21的前端面与第二导风板22的前端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第一导风板21的底面与第二导风板22的顶面贴合从而形成整个不透风的面板,第二导风板22的底端与第四导风板24间隙设置,即第二导风板22的底端距外框架33的底端存在间距,从而形成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板23位于第二导风板22的后侧并对应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且第三导风板23的尺寸不小于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尺寸,方可实现第三导风板23关闭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为了保证空调未开启或者空调未调至四面出风状态时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密封性,本实施例的第三导风板23的高度大于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高度,即第三导风板23的上部向上延伸至与第二导风板22至少部分对应。
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22的下端必须低于出风面31对应开口331的底端,以实现第二导风板22的下部阻挡部分空气以使其向上流动至出风通道32,从而实现四面出风。这就包含两种方案,第一种,第一导风板21的下端高于出风面31对应开口331的底端,此时第二导风板22的上部与出风面31的下部对应,第二导风板22的下部与第三导风板23的上部对应,即第二导风板22部分与第三导风板23相对设置,另一部分与出风面31相对设置。第二种,第一导风板21的下端与出风面31对应开口331的底端齐平,此时,在高度方向上,第二导风板22位于出风面31对应开口331的底端的下方,第二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3的上部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第三导风板23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导风板22朝向风道11的一侧,第三导风板23与第二导风板22贴合设置并延伸连接第四导风板。即是第三导风板23可转动地贴合第二导风板22的后端面设置,第三导风板23的底面与第四导风板24的顶面抵接。第三导风板23的转轴为第三导风板23与第四导风板24的连接点,第三导风板23以该转轴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导风板23的长度不长于开口331的长度,以使第三导风板23能安装在出风面31对应开口331的底端的下方,且可灵活转动。第二导风板22至少部分与第三导风板23相对设置,即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三导风板23的前侧,在高度方向上,至少第二导风板22的下部部分遮挡第三导风板23,即第二导风板22的下端低于出风面31的下端,方可在第三导风板23打开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时,第二导风板22的下部阻挡部分空气以使其向上流动至出风通道32,从而实现四面出风。
至此,本实施例的多方向出风的空调的出风方式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第二导风板22竖直设置,且第二导风板22的顶面与第一导风板21的底面贴合,从而通过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形成一整个面板,第三导风板23转动至关闭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状态,第四导风板24转动并开启第一出风口12,第四导风板24转动的角度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此时壳体1的空气总体朝下吹。第二种:第二导风板22竖直设置,且第二导风板22的顶面与第一导风板21的底面贴合,从而通过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形成一整个面板,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三导风板23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以打开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从而壳体1内的空气可由风道11进入出风通道32,使得空气从上、左、右三个第二出风口13吹出,且一部分空气从第三导风板23与第二导风板22之间的间隙即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吹出,从而实现了四面出风。第三种:第二导风板22竖直设置,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三导风板23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以打开第二导风板22与第四导风板24之间的间隙,从而通道11的风从该间隙吹出,此时壳体1的空气总体朝前吹。
以上,即为本实施例的多方向出风的空调的主要结构以及基本出风原理。本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2中,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均可转动,下面详述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的转动结构以及转动方式。
本实施例的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均通过转动轴与驱动部连接,以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转动。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的转动满足如下要求:以图4所示方向,第三导风板23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90°后,第三导风板23平行于下方的第四导风板24,并且第三导风板23的底面贴合第四导风板24的顶面;第四导风板顺时针旋转90°,第四导风板24与第二导风板22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且第四导风板24的上端面与第二导风板22的下端面间隙设置(如图8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22的长度大于开口331的长度,且第二导风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对开口3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出风面31延伸,从而可以实现在第三导风板23打开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时,第二导风板22能阻挡部分空气流向出风通道32以实现四面出风。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的驱动方案可以为: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分别由不同的驱动部驱动转动;或者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由同一个驱动部同源驱动转动。不论何种驱动方式,只要能实现本实施例的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的转动方案即可。本实施例采用的驱动部可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电机。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同轴转动。本实施例的同源驱动和/或同轴转动的方案,不仅使得驱动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占用空间小,而且更有利于板与板之间的同步运动。
下面结合图5至图8详述本实施例的多方向出风的空调的多种出风方式。
四面出风:第二导风板22竖直设置,且第二导风板22的顶面与第一导风板21的底面贴合,从而通过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形成一整个面板,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以第三导风板23与第四导风板24的连接点为转轴,第三导风板23顺时针旋转小于90°,以打开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板23的上方与出风面31对应开口的底端以及第二导风板22的底端均存在间距,第三导风板23的下方与第四导风板24的顶端存在间距,从而壳体1的空气从风道11流出后被第二导风板22阻挡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第三导风板23的上方流过,被第二导风板22阻挡后进入出风通道32,使得空气从上、左、右三个第二出风口13吹出,另一部分空气从第三导风板23的上方流过经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吹出,从而实现了四面出风。当第三导风板23顺时针旋转90°时,第三导风板23的底面与第四导风板24的顶面贴合,第三导风板23与第二导风板22之间存在间距(如图5所示),此时四面出风效果最佳,第三导风板23对流向出风通道32和流向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空气的阻挡力最小,能够减少耗能,并且上方的第二出风口13、左侧的第二出风口13、右侧的第二出风口13以及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出风相对均匀。
四面出风的出风方式适用于空调的制冷模式,四个方向均匀出风,能够快速降温,且出风相对柔和,不会直吹用户,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水平出风:第二导风板22竖直设置,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三导风板23顺时针转动90°,第三导风板23的底面与第四导风板24的顶面贴合,第四导风板24与第二导风板22之间存在间距(如图6所示)。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从第二导风板22与第四导风板24之间的间距吹出,以实现空调的水平出风。
水平出风方式更适宜空调制冷模式,因为冷空气会下沉,空调室内机一般壁挂较高,水平出风位置较高,便于冷空气下沉以对室内快速降温。
倾斜出风:第二导风板22竖直设置,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三导风板23顺时针转动90°,第三导风板23的底面与第四导风板24的顶面贴合,然后第三导风板23、第四导风板24同步逆时针旋转小于90°,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被第四导风板24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空气从第二导风板22与第四导风板24之间倾斜向下吹出,下部分空气从第四导风板24与中框14的底板之间倾斜向下吹出。
底端出风:第二导风板22竖直设置,且第二导风板22的顶面与第一导风板21的底面贴合,从而通过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形成一整个面板,第三导风板23贴合第二导风板22的后端面并遮挡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四导风板24顺时针转动小于90°以开启第一出风口12。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从第四导风板24与中框14的底板之间吹出,此时空气的吹出方向为斜向后吹。
竖直出风:第二导风板22竖直设置,且第二导风板22的顶面与第一导风板21的底面贴合,从而通过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形成一整个面板,第三导风板23贴合第二导风板22的后端面并遮挡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四导风板24顺时针转动90°,第四导风板24与第二导风板22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且第四导风板24的上端面与第二导风板22的下端面间隙设置,且该间隙被第三导风板23所覆盖(如图7所示)。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被第三导风板23阻挡竖直向下吹。
倾斜出风、底端出风和竖直出风方式更适用于空调制热模式,该三种出风方式的空气均向下吹,有利于热空气上升以快速对室内升温。
由此,本实施例的空调通过设置四个导风板,以及导风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转动配合关系,可实现多方向、多出风口、多模式出风,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此外,本实施例的空调还可调节出风量,实现方式为:第一导风板21相对出风面31远离运动,即第一导风板21朝前运动,以使出风通道32的前后距离延长,第二导风板22相对第四导风板24远离运动,即第二导风板22向上运动,以使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下方距离延长,从而提高四面出风和水平出风面时的出风量。当不需要调节出风量时,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均向反方向运动以复位即可。
参阅图8,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调节出风量是通过驱动机构4实现的,驱动机构4设在面板朝向出风面31的一侧,驱动机构4设有驱动部41、可前后伸缩运动的前后驱动臂42以及可上下伸缩运动的上下驱动臂43,前后驱动臂42与第一导风板21的后侧面连接,以带动第一导风板21前后运动,上下驱动臂43与第二导风板22的后侧面连接,以带动第二导风板22上下运动,前后驱动臂42和上下驱动臂43均与驱动部41连接,以通过驱动部41实现前后驱动臂42和上下驱动臂43的运动。并且第一导风板21前后运动的距离可根据前后驱动臂42移动的距离进行调节,第二导风板22上下运动的距离可根据上下驱动臂移动43的距离进行调节。
具体地,参阅图9,驱动部41包括啮合的齿轮411和齿条412,齿轮411由动力源驱动,本实施例为电机,电机带动齿轮411转动,从而带动齿条412上下移动。齿条412靠近第一导风板21的一侧设有倾斜轨道以及竖直轨道,倾斜轨道自后向前朝下倾斜。前后驱动臂42的前端固定连接第一导风板21,前后驱动臂42的后端设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卡设在倾斜轨道内,且第一凸起部可沿倾斜轨道滑动,以带动前后驱动臂42前后移动,从而实现第一导风板21的前后移动,以调节出风通道32的大小。上下驱动臂43的底端与第二导风板22固定连接,上下驱动臂43的顶端设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卡设在竖直轨道内,且第二凸起部可沿竖直轨道上下滑动,以带动上下驱动臂43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二导风板22的上下移动,以调节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的移动不要求同步,二者移动的距离由前后驱动臂42在倾斜轨道内滑动的距离以及上下驱动臂43在竖直轨道内滑动的距离决定,但是第二导风板22必须在第一导风板21向前移动至留出空位后方可移动。
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出风方式为:
四面出风: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导风板21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出风通道32、驱动第二导风板22向上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以第三导风板23与第四导风板24的连接点为转轴,第三导风板23顺时针旋转小于90°,以打开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板23的上方与出风面31对应开口的底端以及第二导风板22的底端均存在间距,第三导风板23的下方与第四导风板24的顶端存在间距,从而壳体1的空气从风道11流出后被第二导风板22阻挡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第三导风板23的上方流过,被第二导风板22阻挡后进入出风通道32,使得空气从上、左、右三个第二出风口13吹出,另一部分空气从第三导风板23的上方流过经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吹出,从而实现了四面出风。当第三导风板23顺时针旋转90°时,第三导风板23的底面与第四导风板24的顶面贴合,第三导风板23与第二导风板22之间存在间距(如图5所示),此时四面出风效果最佳,第三导风板23对流向出风通道32和流向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空气的阻挡力最小,能够减少耗能,并且上方的第二出风口13、左侧的第二出风口13、右侧的第二出风口13以及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出风相对均匀。
四面出风的出风方式适用于空调的制冷模式,四个方向均匀出风,能够快速降温,且出风相对柔和,不会直吹用户,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前端出风: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导风板21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出风通道32、驱动第二导风板22向上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三导风板23逆时针旋转小于90°,第三导风板23与第二导风板22之间存在间隙,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从第二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3之间的间隙吹出,此时空调出风整体朝前吹,方向为倾斜向上。
水平出风: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导风板21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出风通道32、驱动第二导风板22向上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三导风板23逆时针旋转90°(如图12所示)。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第二导风板22与第三导风板23之间吹出,以实现空调的水平出风。此种出风方式,第三导风板23与第四导风板24上下贴合设置,且第三导风板23相较于第四导风板24向前延伸,延长了空气出风时的导风板,从而提高了对空气的导风效果,使得空气出风方向更加稳定。
前端出风和水平出风方式更适宜空调制冷模式,因为冷空气会下沉,空调室内机一般壁挂较高,水平出风和前端出风位置较高,便于冷空气下沉以对室内快速降温。
倾斜出风: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导风板21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出风通道32、驱动第二导风板22向上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四导风板24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状态,第三导风板23逆时针旋转90°,然后第三导风板23、第四导风板24同步逆时针旋转小于90°,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被第四导风板24分为上下两部分(参阅图11),上部分空气从第二导风板22与第四导风板24之间倾斜向下吹出,下部分空气从第四导风板24与中框14的底板之间倾斜向下吹出。此种出风方式,第三导风板23与第四导风板24上下贴合设置,且第三导风板23相较于第四导风板24向前延伸,延长了空气出风时的导风板,从而提高了对空气的导风效果,使得空气出风方向更加稳定。
底端出风: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导风板21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出风通道32、驱动第二导风板22向上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板23贴合第二导风板22的后端面并遮挡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四导风板24顺时针转动小于90°以开启第一出风口12。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从第四导风板24与中框14的底板之间吹出,此时空气的吹出方向为斜向后吹。
竖直出风: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导风板21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出风通道32、驱动第二导风板22向上移动一定距离以扩大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板23贴合第二导风板22的后端面并遮挡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第四导风板24顺时针转动90°,第四导风板24与第二导风板22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且第四导风板24的上端面与第二导风板22的下端面间隙设置,且该间隙被第三导风板23所覆盖(如图8所示)。壳体1内的空气经风道11后被第三导风板23阻挡竖直向下吹。或者,在水平出风的基础上,第三导风板23和第四导风板24同步逆时针旋转90°,以实现竖直出风。
倾斜出风、底端出风和竖直出风方式更适用于空调制热模式,该三种出风方式的空气均向下吹,有利于热空气上升以快速对室内升温。
本实施例的空调的出风量,第一导风板21向前移动的距离不同,出风通道32的大小不同,四面出风的出风量即不同;第二导风板22向上移动的距离不同,下方的第二出风口13的大小不同,从而该出风口的出风量不同。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除此之外,第三导风板23与第二导风板22之间通过磁性吸附连接,以保证第三导风板23能有效贴合第二导风板22,避免二者出现间隙而漏风。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设有风道,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风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
出风部,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出风部设有出风面;
导风板组件,包括面板、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关闭或开启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面板设在所述出风部内,所述面板与所述出风面间隔相对设置以形成与所述风道相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面板的外周与所述出风部的内壁间隔设置以形成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所述面板包括相邻紧贴设置的可移动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以调整所述出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大小,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出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至少部分与所述风道对应设置,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二出风口,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贴合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设在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二导风板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底面贴合以形成所述面板,所述第二出风口环绕所述面板外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的底端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四导风板设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下方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出风口,且所述第四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间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板设在所述第二导风板朝向所述风道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贴合设置,所述第三导风板的底端贴合所述第四导风板的顶面,以通过所述第三导风板遮挡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四导风板之间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外框架,所述出风面凹设于所述外框架内,所述外框架的底端中部区域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对应的所述出风面底端设有间距,所述第二导风板至少部分对应所述间距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的长度,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对所述开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所述出风面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板与所述第四导风板同源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朝向所述出风面的一侧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与所述第一导风板连接的前后驱动臂以及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的上下驱动臂,所述前后驱动臂和所述上下驱动臂均与所述驱动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齿轮和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前后驱动臂和所述上下驱动臂均与所述齿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板的转动轴心位于所述第三导风板与所述第四导风板的连接处,以使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至与所述第四导风板上下贴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35532.0U CN219473811U (zh) | 2023-01-30 | 2023-01-30 |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35532.0U CN219473811U (zh) | 2023-01-30 | 2023-01-30 |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73811U true CN219473811U (zh) | 2023-08-04 |
Family
ID=87458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35532.0U Active CN219473811U (zh) | 2023-01-30 | 2023-01-30 |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7381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293477A (zh) * | 2024-05-22 | 2024-07-05 | 广东泓信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通风口风向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
-
2023
- 2023-01-30 CN CN202320135532.0U patent/CN21947381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293477A (zh) * | 2024-05-22 | 2024-07-05 | 广东泓信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通风口风向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40918B (zh) |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CN111473489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CN219473811U (zh) |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 |
CN113739272A (zh) |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US20180313572A1 (en) |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14183829A (zh) | 出风组件、空调器及应用于其的送风方法 | |
CN113803790A (zh) |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106152465A (zh) |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8408279A (zh) |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 |
CN216203797U (zh) |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614382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160468U (zh) |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 |
CN219283476U (zh) |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空调 | |
CN216844899U (zh) | 一种分布式送风风管机和分布式送风装置 | |
CN216203798U (zh) |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1981571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 |
CN211650479U (zh) |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891894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283473U (zh) |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三导风板空调 | |
CN118408233A (zh) |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空调 | |
CN219473810U (zh) | 一种三导风板空调 | |
CN218884229U (zh) | 一种双向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 | |
CN216143816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 |
CN21945408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203796U (zh) | 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