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16381U -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16381U CN216716381U CN202220146047.9U CN202220146047U CN216716381U CN 216716381 U CN216716381 U CN 216716381U CN 202220146047 U CN202220146047 U CN 202220146047U CN 216716381 U CN216716381 U CN 2167163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ort
- fan
- duct
- supply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其中,送风模块包括:机壳以及调节装置,壳体形成有风道以及连通风道的两个风口;调节装置设于风道,用于调节气流在风道中的流向,以控制气流可选择性地自两个风口中的任一风口进入风道,并经由另一风口流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调节装置,调节气流在风道中的流向,使得气流的进出口可以切换,以适应不同的出风模式,不仅使得气流的组织形式能与对应的出风模式下的理想气流组织形式保持一致,而且能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室内机由于回风口和出风口固定不变,导致送风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也是固定的,主气流一般不分模式,按照单一方向循环,只依靠导风板来区分不同模式的气流方向,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单一的气流循环方向无法满足不同送风模式下理想的气流组织循环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室内机因气流循环方向单一而无法满足不同模式下理想的气流组织形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送风模块,包括:
机壳,形成有风道以及连通所述风道的两个风口;以及,
调节装置,设于所述风道,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气流在所述风道中的流向,以控制气流可选择性地自两个所述风口中的任一所述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另一所述风口流出。
可选地,两个所述风口的朝向相异设置。
可选地,所述送风部件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活动设置的出风部,且在所述出风部的活动行程上,所述出风部的出风侧能够在分别朝向两个所述风口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包括绕着沿送风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安装于所述风道内的叶片,所述叶片具有方向相反的两个转动行程,转动设置的所述叶片构成所述出风部。
可选地,所述风机设置为轴流风机。
可选地,两个所述风口的朝向相异设置;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具有在其轴向呈相对设置的两个通风口,两个所述通风口的其中之一构成所述轴流风机的进风侧,其中另一构成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侧;
所述轴流风机倾斜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以使得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朝向两个所述风口。
可选地,两个所述风口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前侧的第一风口、以及设于所述机壳底部的第二风口。
可选地,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换热器在所述风道内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口的周缘的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自所述第一风口的一侧朝向所述换热器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换热器;
所述风道内具有与所述第二风口连接的第一安装壁和第二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
所述换热器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壁和所述第二安装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壁之间形成有安装夹角α1,其中,25°≦α1≦35°。
可选地,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至少设于一个所述风口处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相对所述机壳活动设置,以在其活动行程中,调节对应的所述风口的通风截面积。
可选地,两个所述风口包括第一风口;
所述导风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导风板呈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的两侧,两个所述导风板可活动设置,以具有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的活动行程,且在两个所述导风板相互靠近时,盖合所述第一风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两个所述导风板包括沿上下向并排设置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其中:
所述上导风板背对所述第一风口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偏角β1,其中,-60°≦β1≦90°;和/或,
所述下导风板背对所述第一风口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偏角β2,其中,-60°≦β1≦90°。
可选地,两个所述风口包括第二风口;
所述导风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风口的一侧,以能够使其另一端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二风口的另一侧,以打开和盖合所述第二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
所述导风板背对所述第二风口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侧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偏角β3,其中,-30°≦β3≦90°。
可选地,两个所述风口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前侧的第一风口、以及设于所述机壳底部的第二风口;
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调节装置电性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空调器的制冷指令时,控制所述调节装置调节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所述第一风口流出、以及在接收到空调器的制热指令时,控制所述调节装置调节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所述第二风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模块,所述送风模块包括:
机壳,形成有风道以及连通所述风道的两个风口;以及,
调节装置,设于所述风道,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气流在所述风道中的流向,以控制气流可选择性地自两个所述风口中的任一所述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另一所述风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模块,所述送风模块包括:
机壳,形成有风道以及连通所述风道的两个风口;以及,
调节装置,设于所述风道,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气流在所述风道中的流向,以控制气流可选择性地自两个所述风口中的任一所述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另一所述风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风道内设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气流在所述风道中的流向,以控制气流可选择性地自两个所述风口中的任一所述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另一所述风口流出;也即,两个所述风口中任意一个可以作为进风口,对应的另一个可以作为出风口,如此,所述气流的循环方向不再单一,以适应不同的出风模式,不仅使得所述气流的组织形式能与对应的出风模式下的理想气流组织形式保持一致,而且能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沿A-A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沿A-A的剖面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送风模块在制冷模式下的气流流向图;
图5为图1中的送风模块在制冷模式下的气流循环图;
图6为图1中的送风模块在制热模式下的气流流向图;
图7为图1中的送风模块在制热模式下的气流循环图;
图8为图1中的送风模块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送风模块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的送风模块气流流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空调器室内机由于回风口和出风口固定不变,导致送风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也是固定的,主气流一般不分模式,按照单一方向循环,只依靠导风板来区分不同模式的气流方向,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单一的气流循环方向无法满足不同送风模式下理想的气流组织循环方向。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图1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模块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送风模块100包括机壳1以及调节装置2,所述机壳1形成有风道11以及连通所述风道11的两个风口;所述调节装置2设于所述风道11,所述调节装置2用于调节气流在所述风道11中的流向,以控制气流可选择性地自两个所述风口中的任一所述风口进入所述风道11,并经由另一所述风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风道11内设置所述调节装置2,用于调节气流在所述风道11中的流向,以控制气流可选择性地自两个所述风口中的任一所述风口进入所述风道11,并经由另一所述风口流出;也即,两个所述风口中任意一个可以作为进风口,对应的另一个可以作为出风口,如此,所述气流的循环方向不再单一,以适应不同的出风模式,不仅使得所述气流的组织形式能与对应的出风模式下的理想气流组织形式保持一致,而且能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感。
具体地,两个所述风口的朝向相异设置;将两个所述风口的朝向相依设置,进一步,使得所述气流的组织形式能与对应的出风模式下的理想气流组织形式保持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调节装置2包括送风部件,所述送风部件包括设于所述风道11内的风机组件21,所述风机组件21包括活动设置的出风部,且在所述出风部的活动行程上,所述出风部的出风侧能够在分别朝向两个所述风口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如此,使得与所述出风部的出风侧相对的所述风口成为出风口,也即,随着所述出风部的出风侧的朝向的切换,两个所述风口也对应交替成出风口,从而使得所述气流的循环方向不再单一,以适应不同的出风模式。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出风部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21包括切换组件以及风机,所述风机活动设于所述风道11,用以使其出风侧朝向任意一个所述风口,所述所述切换组件驱动连接所述风机;其中,所述风机构成所述出风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风机具有以出风侧,所述切换组件驱动所述风机活动,以使得所述出风侧的朝向发生变化,也就使得所述气流的流向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所述气流的循环方向不再单一;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21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包括绕着沿送风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安装于所述风道11内的叶片,所述叶片具有方向相反的两个转动行程,转动设置的所述叶片构成所述出风部;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叶片设置为可以朝向相反的两个方向转动,从而使得所述风机的两侧对应成为所述出风侧,进而两个所述风口交替成为出风口,从而使得所述气流的循环方向不再单一,以适应不同的出风模式。
更具体地,所述风机设置为轴流风机211;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轴流风机211使用所述风道11内,所述轴流风机211的两侧对应两个所述风口,两个所述风口设置为第一风口12和第二风口13,当其叶轮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气流从所述第一风口12进入所述叶轮,流向所述第二风口13,并自所述第二风口13吹出,此时所述第一风口12为进风口,第二风口13为出风口;当其叶轮沿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气流从所述第二风口13进入所述叶轮,流向所述第一风口12,并自所述第一风口12吹出,此时所述第二风口13为进风口,第一风口12为出风口,如此,实现所述气流流向的转变,而且所述轴流风机211又叫局部通风机,是工矿企业常用的一种风机,不同于一般的风机,所述轴流风机211的电机和风叶都在一个圆筒里,外形就是一个筒形,用于局部通风,安装方便,通风换气效果明显,安全。
本实用新型对所述风机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设置多个,多个所述风机沿所述风道11的径向并排设置,以能够在径向尺寸有限的所述风道11内,尽可能多的增加所述气流的流量。
所述送风模块100还包括安装板212,所述安装板212设于所述风道11内,且对应两个所述风口处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安装板212、且对应所述避让孔设置,如此,使得所述风机的安装更加稳固。
所述风机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安装板212,且与所述叶片驱动连接,如此,使得所述风机的安装更加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风口的朝向相异设置;所述调节装置2包括设于所述风道11内的轴流风机211,所述轴流风机211具有在其轴向呈相对设置的两个通风口,两个所述通风口的其中之一构成所述轴流风机211的进风侧,其中另一构成所述轴流风机211的出风侧;所述轴流风机211倾斜设置在所述风道11内,以使得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朝向两个所述风口;由于两个所述风口的朝向相异设置,使得所述风道11内部分形成折弯风道11,将所述轴流风机211倾斜设置在所述风道11内,以使得其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朝向两个所述风口,保证所述气流能均匀稳定的自任意一个所述风口进入所述风道11,不仅提高所述气流的稳定性,而且使得所述气流在不同的循环方向下,能保持流量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两个所述风口包括设于所述机壳1前侧的第一风口12、以及设于所述机壳1底部的第二风口13,也即,所述气流可以自所述机壳1前侧的所述第一风口12进风,自所述机壳1底部的所述第二风口13出风;所述气流也可以自所述机壳1底部的所述第二风口13进风,自所述机壳1前侧的所述第一风口12出风;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13进风,自所述第一风口12出风,此时,所述气流处于上出风状态,满足制冷模式下的气流组织形式;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风口12进风,自所述第二风口13出风,此时,所述气流处于下出风状态,满足制热模式下的气流组织形式,如此提高用户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空调器的进风口多数在机壳1的顶部,固定的上侧进风方式导致空调器与房间顶部之间必须预留一定的进风距离(一般大于200mm),如果因房间空间限制必须将空调器安装至靠近房间顶部的位置,就会导致进风阻力增加,风量变小,从而使得空调器效果不佳,同时设置在机壳1顶部的进风口容易积灰,从而导致空调器脏、堵问题加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口12设于所述机壳1前侧,所述第二风口13设于所述机壳1底部,在安装过程中,不需要预留顶部进风空间,不仅使得空调器的安装位置不受房间高度限制,还可以保证空调的性能不衰减;同时空调器顶部的积灰无法进入空调器的内部,解决空调器内部的脏、堵问题;并且所述第一风口12和所述第二风口13的设置位置,使得所述风机和所述风道11容易清理,从而使得所述送风模块100内保持干净,进而减少细菌滋生,提高送风清洁度。
此外,所述送风模块100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11内的换热器3,所述换热器3能够对所述风道11内的气流进行换热,使所述气流达到所需的温度。所述换热器3例如为蒸发器,能够对经过的气流进行制冷,获得制冷气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3处于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风口13之间,也即,所述换热器3处于所述风机的下方,有利于所述风机在制冷模式下从所述换热器3处吸风,从而使风速分布更加均匀。
为了保证所述换热器3风速分布的均匀性,所述换热器3与所述风机之间形成有间距t,所述风机的直径为D;其中,当D>150mm,t≥0.1D;当D≤150mm时,t≥15mm。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换热器3在所述风道11内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所述换热器3,能够在径向尺寸有限的所述风道11内,尽可能多地增加所述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从而增强所述换热器3的换热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送风模块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口13的周缘的挡水板4,所述挡水板4自所述第一风口12的一侧朝向所述换热器3倾斜延伸;设置所述挡水板4,可以在制冷模式下防止冷凝水自所述第一风口12吹入室内,提高用户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技术特征,可以择一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两个技术特征同时设置,也即,所述换热器3在所述风道11内倾斜设置;所述送风模块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口13的周缘的挡水板4,所述挡水板4自所述第一风口12的一侧朝向所述换热器3倾斜延伸;如此,不仅能够在径向尺寸有限的所述风道11内,尽可能多地增加所述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从而增强所述换热器3的换热能力,还能够在制冷模式下防止冷凝水自所述第一风口12吹入室内,提高用户体验感。
具体地,所述挡水板4朝向所述第二风口13的一侧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风口13的周缘在上下向的延伸面之间形成有夹角θ,其中,5°≤θ≤30°,如此设置,在制冷模式下,不仅有利于所述气流被吸入所述换热器3,同时还能保证冷凝水不能溢出。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风道11内具有与所述第二风口13连接的第一安装壁111和第二安装壁112,所述第一安装壁111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风口12相对设置;所述换热器3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壁111和所述第二安装壁112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壁111之间形成有安装夹角α1,其中,25°≤α1≤35°;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保证所述风道11结构紧凑,也便于在制冷模式下,收集冷凝水;同时还能使所述第二风口13与所述换热器3之间的风道11阻力小于所述第一风口12与所述换热器3之间的风道11阻力,进而保证在制热模式下所述风道11内具有足够的风量。
进一步参阅图2,所述送风模块100还包括至少设于一个所述风口处的导风板5,所述导风板5相对所述机壳1活动设置,以在其活动行程中,调节对应的所述风口的通风截面积;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射流理论,阿基米德数Ar是决定送风距离大小的关键性参数,且阿基米德数Ar越小送风距离越大,根据理论阿基米德数Ar的计算公式为:Ar=Xd/v2;其中,X为送风温度的相关值,d为送风口直径,v为送风速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导风板5的活动调节对应的所述风口的通风截面积,以此调节送风距离,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具体地,两个所述风口包括第一风口12;所述导风板5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导风板5呈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12的两侧,两个所述导风板5可活动设置,以具有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的活动行程,且在两个所述导风板5相互靠近时,盖合所述第一风口12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12处设置可相对活动的两个所述导风板5,通过两个所述导风板5的活动,调节所述第一风口12的通风截面积,从而调节所述第一风口12的送风距离。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风口12设于所述所述机壳1的前侧;两个所述导风板5包括沿上下向并排设置的上导风板6和下导风板7;如此,使得所述机壳1前侧的出风方向不会因所述上导风板6和所述下导风板7的活动而发生改变,保证出风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参阅图8,所述上导风板6背对所述第一风口12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偏角β1,其中,-60°≤β1≤90°;需要说明的是,在满足所述送风模块100的结构的前提下,-60°≤β1≤90°是所述上导风板6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同时,所述第一风口12的宽度为H,所述上导风板6的开度为H1,其中,H1=H-0.5sinβ1;在-60°≤β1≤90°的范围内,所述第一风口12的通风截面积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送风距离的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参阅图8,所述下导风板7背对所述第一风口12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偏角β2,其中,-60°≦β2≦90°;需要说明的是,在满足所述送风模块100的结构的前提下,-60°≤β2≤90°是所述下导风板7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同时,所述第一风口12的宽度为H,所述上导风板6的开度为H1,其中,H1=H-0.5sinβ2;在-60°≤β1≤90°的范围内,所述第一风口12的通风截面积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送风距离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技术特征,可以择一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两个技术方案同时设置,也即,所述上导风板6背对所述第一风口12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偏角β1,其中,-60°≤β1≤90°;所述下导风板7背对所述第一风口12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偏角β2,其中,-60°≦β2≦90°;需要说明的是,在满足所述送风模块100的结构的前提下,-60°≤β2≤90°是所述上导风板6和所述下导风板7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同时,所述第一风口12的宽度为H,所述上导风板6的开度为H1,其中,H1=H-0.5sinβ1-0.5sinβ2;在-60°≤β1≤90°的范围内,所述第一风口12的通风截面积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送风距离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风口包括第二风口13;所述导风板5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风口13的一侧,以能够使其另一端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二风口13的另一侧,以打开和盖合所述第二风口13;通过所述导风板5的活动,调节所述第二风口13的通风截面积,从而调节所述第二风口13的送风距离。
具体地,进一步参阅图9,所述第二风口13设于所述机壳1的底部;所述导风板5背对所述第二风口13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侧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偏角β3,其中,-30°≤β3≤90°;需要说明的是,在满足所述送风模块100的结构的前提下,-30°≤β3≤90°是所述导风板5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同时,所述第二风口13的宽度为M,所述上导风板6的开度为M1,其中,M1=M-0.5sinβ3;在-60°≤β3≤90°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风口13的通风截面积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送风距离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10,所述上导风板6和所述第二风口13的送风距离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送风模式进行改变,以下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在制冷上出风模式下,根据用户的设定温度有如下具体实施方式:
1、当设定温度Ts≤24℃时,所述上导风板6和所述下导风板7活动,且β1=β2=30±10°,此时是远距离送风;
2、当设定温度24℃≤Ts≤27℃时,所述上导风板6和所述下导风板7活动,且β1=β2=15±10°,此时是中距离送风;
3、当设定温度Ts>27℃时,所述上导风板6和所述下导风板7活动,且β1=β2=0±10°,此时是近距离送风;
在制热下出风模式下,根据用户的设定温度有如下具体实施方式:
1、当设定温度Ts≥25℃时,所述导风板5活动,且β3=16±10°,此时是远距离送风;
2、当设定温度20℃≤Ts≤25℃时,所述导风板5活动,且β3=8±10°,此时是中距离送风;
3、当设定温度Ts<20℃时,所述导风板5活动,且β3=0±10°,此时是近距离送风。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在用户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以及不同的出风温度时,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风口12和所述第二风口13的通风截面积得到合适的送风距离,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风口包括设于所述机壳1前侧的第一风口12、以及设于所述机壳1底部的第二风口13;所述送风模块100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调节装置2电性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空调器的制冷指令时,控制所述调节装置2调节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13进入所述风道11,并经由所述第一风口12流出、以及在接收到空调器的制热指令时,控制所述调节装置2调节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风口12进入所述风道11,并经由所述第二风口13流出;也即,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13进风,自所述第一风口12出风,此时,所述气流处于上出风状态,满足制冷模式下的气流组织形式;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风口12进风,自所述第二风口13出风,此时,所述气流处于下出风状态,满足制热模式下的气流组织形式,如此提高用户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模块100,所述送风模块100为上述的送风模块100,也即,所述送风模块100包括上述的送风模块100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也具有上述全部技术特征带来的技术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13进风,自所述第一风口12出风,此时,所述气流处于上出风状态,满足制冷模式下的气流组织形式;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风口12进风,自所述第二风口13出风,此时,所述气流处于下出风状态,满足制热模式下的气流组织形式,如此提高用户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室内机,也即,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也具有上述全部技术特征带来的技术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13进风,自所述第一风口12出风,此时,所述气流处于上出风状态,满足制冷模式下的气流组织形式;在制冷模式下,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风口12进风,自所述第二风口13出风,此时,所述气流处于下出风状态,满足制热模式下的气流组织形式,如此提高用户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形成有风道以及连通所述风道的两个风口;以及,
调节装置,设于所述风道,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气流在所述风道中的流向,以控制气流可选择性地自两个所述风口中的任一所述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另一所述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口的朝向相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送风部件,所述送风部件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活动设置的出风部,且在所述出风部的活动行程上,所述出风部的出风侧能够在分别朝向两个所述风口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包括绕着沿送风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安装于所述风道内的叶片,所述叶片具有方向相反的两个转动行程,转动设置的所述叶片构成所述出风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设置为轴流风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口的朝向相异设置;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具有在其轴向呈相对设置的两个通风口,两个所述通风口的其中之一构成所述轴流风机的进风侧,其中另一构成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侧;
所述轴流风机倾斜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以使得两个所述通风口分别朝向两个所述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口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前侧的第一风口、以及设于所述机壳底部的第二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换热器在所述风道内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口的周缘的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自所述第一风口的一侧朝向所述换热器倾斜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换热器;
所述风道内具有与所述第二风口连接的第一安装壁和第二安装壁,所述第一安装壁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
所述换热器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壁和所述第二安装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壁之间形成有安装夹角α1,其中,25°≦α1≦3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至少设于一个所述风口处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相对所述机壳活动设置,以在其活动行程中,调节对应的所述风口的通风截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口包括第一风口;
所述导风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导风板呈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的两侧,两个所述导风板可活动设置,以具有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的活动行程,且在两个所述导风板相互靠近时,盖合所述第一风口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两个所述导风板包括沿上下向并排设置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其中:
所述上导风板背对所述第一风口的侧面与所述机壳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偏角β1,其中,-60°≦β1≦90°;和/或,
所述下导风板背对所述第一风口的侧面与所述机壳的顶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偏角β2,其中,-60°≦β1≦90°。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口包括第二风口;
所述导风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风口的一侧,以能够使其另一端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二风口的另一侧,以打开和盖合所述第二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底部;
所述导风板背对所述第二风口的侧面与所述机壳的侧部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偏角β3,其中,-30°≦β3≦9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口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前侧的第一风口、以及设于所述机壳底部的第二风口;
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调节装置电性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空调器的制冷指令时,控制所述调节装置调节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二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所述第一风口流出、以及在接收到空调器的制热指令时,控制所述调节装置调节所述气流自所述第一风口进入所述风道,并经由所述第二风口流出。
16.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模块。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46047.9U CN216716381U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46047.9U CN216716381U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16381U true CN216716381U (zh) | 2022-06-10 |
Family
ID=81891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46047.9U Active CN216716381U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1638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59045A (zh) * | 2023-07-31 | 2023-08-29 | 山东捷泰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中央空调智能管控系统 |
-
2022
- 2022-01-19 CN CN202220146047.9U patent/CN21671638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59045A (zh) * | 2023-07-31 | 2023-08-29 | 山东捷泰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中央空调智能管控系统 |
CN116659045B (zh) * | 2023-07-31 | 2024-02-23 | 山东捷泰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中央空调智能管控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018823U (zh) |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 |
CN108006822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8180548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2797482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1177114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US20230417448A1 (en) | Air outle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07218663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 |
CN110762619A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206160286U (zh) | 空调器 | |
CN216716381U (zh) |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7327920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 |
CN21466481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 |
CN110578968A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3959009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9186064A (zh) | 一种出风组件和使用该出风组件的空调器 | |
CN115540059A (zh) | 风道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4198895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489152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86997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987427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0345656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9405069B (zh) | 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 |
CN114135939A (zh) | 天花机 | |
CN206929874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