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89656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89656U CN219889656U CN202321679755.XU CN202321679755U CN219889656U CN 219889656 U CN219889656 U CN 219889656U CN 202321679755 U CN202321679755 U CN 202321679755U CN 219889656 U CN219889656 U CN 2198896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uct
- air supply
- fan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组件、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切换部件,壳体组件上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壳体组件内具有可向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中的任一个输送气流的第一风道,以及可向第二送风口输送气流的第二风道,第一风机与第一风道连通,第二风机与第二风道连通,切换部件用于调节气流路径的通断,且至少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一切换状态下,使第一风机引入第一风道的气流通过第一送风口送出,在第二切换状态下,使第一风机引入第一风道内的气流通过第二送风口送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可以至少切换大范围送风模式以远距离送风模式,提供更多的送风效果选择,且送风效果较为明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作为用于调节空气温度的设备,常用于家庭或公共等室内场合。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为增大送风范围,或增大送风距离,通常在出风口设置导风板或引流板,以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起到增大送风范围或者增大送风距离的效果,然而,设置导风板或引流板对气流引导的效果较弱,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可以至少切换大范围送风以远距离送风这两种非常规的送风模式,提供更多的送风效果选择,且送风效果较为明显。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组件、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切换部件,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可向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中的任一个输送气流的第一风道,以及可向所述第二送风口输送气流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切换部件用于调节气流路径的通断,且至少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风机引入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送风口送出,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风机引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送风口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如上设置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切换部件,并引入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可以至少切换第一风道从第一送风口送风、第二风道从第二送风口送风的大范围送风模式,以及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均从第二送风口送风的远距离送风模式这两种非常规的送风模式,以提供更多的送风效果选择,且无论是大范围送风、还是远距离送风,由于都同时采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因而送风效果可以更为明显。而且空调器的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部件包括第一切换装置和第二切换装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开关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送风口之间的连通路径的通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装置为设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处的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一转动门,第一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一转动门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一送风口或打开所述第一送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送风口,所述混风风道具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入口,所述切换部件包括用于切换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入口的通断状态的第二切换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风口为两个,所述混风风道为两个且与两个所述第二送风口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包括两个出风支路,两个所述出风支路与两个所述混风风道的所述第二入口分别对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包括两个连通段,且两个所述连通段的出口与两个所述混风风道的所述第一入口分别对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送风口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所述连通段和所述出风支路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二风机为轴向沿竖向延伸的贯流风机,两个所述出风支路的入口汇聚于所述贯流风机的出口,两个所述第二送风口沿横向间隔开,两个所述连通段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在所述横向上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还包括设于连通段的上方的出风段,出风段与两个连通段的上端连通,且出风段与第一送风口连通,出风段在横向上的尺寸自下而上至少部分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面板件,所述面板件限定出所述混风风道,且所述第二送风口形成在所述面板件上,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装配在所述壳体组件内,且所述风道组件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第二驱动器和第二转动门,所述第二转动门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转动门转动以遮挡所述第一入口或放通所述第一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风口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一送风口高于所述第二送风口设置,所述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轴向沿竖向延伸的贯流风机,所述离心风机低于所述贯流风机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包括连通段和出风段,所述连通段与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送风口所占的竖向高度范围一致,所述连通段与所述第二送风口通过连通路径连通,所述连通段的下端连通至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所述出风段位于所述连通段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连通段的上端分别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上下排列的第一出风框和第二出风框,所述第一出风框限定出所述出风段,所述第二出风框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连通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框包括装配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贯流风机的蜗壳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部分为一体成型件且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限定出所述连通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部件包括第三切换装置和第二切换装置,所述第三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连通段和所述出风段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连通路径的通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口设于所述空调器的顶面或前侧上部,所述第二送风口为一个且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前侧中央或所述第二送风口为两个且分置于所述空调器的前部左右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装置,所述第一导风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风道且沿横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叶;和/或,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二导风装置,所述第二导风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道且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导风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部件,所述第一风机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入口分别对应同一所述换热部件的不同部位,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对应所述第二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风口处设有风感调节装置,所述风感调节装置为第三导风叶或第二开关门,所述风感调节装置上具有多个通风孔。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另一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一个爆炸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一个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2中所示的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3中所示的面板件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1是图3中所示的面板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2是图3中所示的第二出风框等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3是图3中所示的第二出风框等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4是图3中所示的第一出风框等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5是图3中所示的面板件等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6是图3中所示的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另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组成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组成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局部爆炸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组成的局部爆炸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的顶盖的示意图;
图24是图22中所示的第一出风框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5是图22中所示的第一出风框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6是图22中所示的第一出风框的再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壳体组件1;第一送风口11;第二送风口12;连通路径S;面板件13;
后箱体14;底座15;顶盖16;风道部161;防护网171;防护格栅172;
第一风道21;出风段211;连通段212;
第二风道22;出风支路221;
混风风道23;第一入口231;第二入口232;
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32;
第一切换装置41;第一驱动器411;第一转动门412;
第二切换装置42;第二驱动器421;第二转动门422;第三切换装置43;
风道组件5;
第一出风框51;搭接部511;插槽512;导向筋513;凹部514;
第二出风框52;第一部分521;第二部分522;支撑部523;
第一导风装置61;第一导风叶611;第一连杆612;第一电机613;
第二导风装置62;第二导风叶621;
风感调节装置7;通风孔71;第三连杆72;第三电机73;换热部件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3所示,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壳体组件1上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结合图4-图7,壳体组件1内具有可向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中的任一个输送气流的第一风道21,以及可向第二送风口12输送气流的第二风道22,第一风机31与第一风道21连通以引发气流流经第一风道21,第二风机32与第二风道22连通以引发气流流经第二风道22。
这样,当第一风机31工作且第一送风口11打开时,第一风机31可以使第一风道21内形成气流,并可朝向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中的任一个输送。当第二风机32工作且第二送风口12打开时,第二风机32可以使第二风道22内形成气流,并可朝向第二送风口12输送。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风机31与第一风道21的相对位置不限,例如第一风机31位于第一风道21的上游、内部、或下游均可,第二风机32与第二风道22的相对位置不限,例如第二风机32位于第二风道22的上游、内部、或下游均可。为简化描述,后文仅以第一风机31位于第一风道21的上游(即第一风机31的出口与第一风道21的入口连通),以及第二风机32位于第二风道22的上游(即第二风机32的出口与第二风道22的入口连通),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切换部件,切换部件用于调节气流路径的通断,且至少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一切换状态下,使第一风机31引入第一风道21的气流通过第一送风口11送出,在第二切换状态下,使第一风机31引入第一风道21内的气流通过第二送风口12送出。由此,使得空调器100可以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达到多种送风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切换部件的具体构成以及用于控制哪一气流路径的通断,可以根据第一通道21与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的连通方式灵活设计,并不仅限于一种方式。
其中,在第一切换状态下,切换部件切换使得第一风机31引入第一风道21内的气流从第一送风口11送出,而不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在第二切换状态下,切换部件切换使得第一风机31引入第一风道21内的气流不从第一送风口11送出,而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
例如,当需要大范围送风时,结合图5和图6所示,切换部件切换为第一切换状态,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均工作,以使第一风道21形成气流并从第一送风口11送出,第二风道22形成气流并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从而呈现通过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送风的大范围送风效果。
例如,当需要远距离送风时,如图1和图7所示,切换部件切换为第二切换状态,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均工作,以使第一风道21形成气流并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第二风道22形成气流也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从而第二送风口12可以呈现远距离送风效果。
例如,当需要常规送风时,可以将第一风机31关闭,只有第二风机32工作,第一风道21并不形成气流,第二风道22形成气流并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从而降低能耗,满足常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进一步地实施例中,切换部件还可以进一步具有第三切换状态,在第三切换状态下,切换部件切换使得第一风机31引入第一风道21内的气流从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分别送出。
例如,当需要大范围送风且远距离送风时,切换部件切换为第三切换状态,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均工作,以使第一风道21形成气流并从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分别送出,第二风道22形成气流并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从而呈现通过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送风的大范围送风效果,以及第二送风口12的远距离送风效果。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如上设置第一风道21、第二风道22和切换部件,并引入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可以至少切换第一风道21从第一送风口11送风、第二风道22从第二送风口12送风的大范围送风模式,以及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均从第二送风口12送风的远距离送风模式、这两种非常规的送风模式,以提供更多的送风效果选择,且无论是大范围送风、还是远距离送风,由于都同时采用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因而送风效果可以更为明显。而且空调器100的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切换部件包括第一切换装置41和第二切换装置42,结合图5,第一切换装置41用于切换第一送风口11的开关状态,结合图7,第二切换装置42用于切换第一风道21与第二送风口12之间的连通路径S的通断状态。
其中,第一切换装置41至少可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如图2所示,第一切换装置41打开第一送风口11,第一送风口11呈现打开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如图1所示,第一切换装置41关闭第一送风口11,第一送风口11呈现关闭状态。
其中,第二切换装置42至少可切换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在第三状态下,如图6所示,第二切换装置42阻断连通路径S,第一风道21不能向第二送风口12吹送气流;在第四状态下,如图7所示,第二切换装置42放通连通路径S,第一风道21能够向第二送风口12吹送气流。
例如,当需要大范围送风时,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一切换装置41切换为第一状态打开第一送风口11,第二切换装置42切换为第三状态阻断连通路径S,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均呈现打开状态,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均工作,以使第一风道21形成气流并从第一送风口11送出,第二风道22形成气流并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从而呈现通过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送风的大范围送风效果。
例如,当需要远距离送风时,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一切换装置41切换为第二状态关闭第一送风口11,第二切换装置42切换为第四状态放通连通路径S,第一送风口11呈现关闭状态,第二送风口12呈现打开状态,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均工作,以使第一风道21形成气流并通过连通路径S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第二风道22形成气流并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从而第二送风口12可以呈现远距离送风效果。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切换装置41包括第一阀门,第一阀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连续运动(例如移动或转动),以切换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在第一位置为第一状态,在第二位置为第二状态,此时,第一切换装置41还可以具有第一阀门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状态。同理,第二切换装置42包括第二阀门,第二阀门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连续运动(例如移动或转动),以切换第三状态与第四状态,在第三位置为第三状态,在第四位置为第四状态,此时,第二切换装置42还可以具有第二阀门位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的中间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类型不限,可以为空调一体机或者空调分体机,空调一体机可以包括窗式空调或移动空调等,空调分体机可以包括空调挂机或空调柜机等。当空调器100的类型确定后,可以适应性设计壳体组件1的形状,以及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2的数量和分布位置。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为空调柜机,即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延伸,第二送风口12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延伸,第二送风口12为一个且位于空调器100的前侧,或第二送风口12为两个且分置于空调器100的前部左右两侧,第一送风口11高于第二送风口12设置,且第一送风口11设于空调器100的顶面或前侧上部,第一风机31为离心风机,第二风机32为贯流风机。
当需要远距离送风时,离心风机使气流进入第一风道21,贯流风机使气流进入第二风道22,采用第一切换装置41将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关闭,并采用第二切换装置42将第一风道21与第二送风口12之间的连通路径S放通,此时,进入第一风道21的气流并不通过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送出,而是进入第一风道21的气流和进入第二风道22的气流均通过第二送风口12送出,从而可以增大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距离,达到远距离送风的效果。
当需要全域送风时,离心风机使气流进入第一风道21,贯流风机使气流进入第二风道22,采用第一切换装置41将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打开,并采用第二切换装置42将第一风道21与第二送风口12之间的连通路径S阻断,此时,进入第一风道21的气流通过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送出,进入第二风道22的气流通过第二送风口12送出,从而可以实现全域送风的效果。
并且,由于离心风机相对于贯流风机具备风量大,风力强的特点,将离心风机与位于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匹配,有利于使得在全域送风模式下位于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能够有效出风,并且在远距离送风模式下第一风道21的气流可以带动第二风道22的气流远距离送出;而贯流风机相对于离心风机具备风量小,风力弱的特点,将贯流风机与位于前方的第二送风口12匹配,可以在全域送风模式下降低直吹风感,并且贯流风机的轴向长度可以与第二送风口12沿竖向延伸的长度相匹配,从而可以使得第二送风口12在整个竖向长度范围内的送风相对均匀。
值得说明的是,无论空调器100的类型如何,均可以设置第一送风口11设于空调器100的顶面或前侧上部,第二送风口12为一个且位于空调器100的前侧中央或第二送风口12为两个且分置于空调器100的前部左右两侧。由此,在远距离送风时,顶部或前侧上部的第一送风口11不出风,前侧中央或前部左右两侧的第二送风口12出风,从而有利于实现向前或侧向前的远距离送风,更好地满足远距离送风需求。而在全域送风时,顶部或前侧上部的第一送风口11出风,前侧中央或前部左右两侧的第二送风口12也出风,从而有利于实现向前或侧向前、以及向上或前上方的全域送风,更好地满足全域送风要求。
此外,当采用离心风机时,由于离心风机具备风量大,风力强的特点,将第一送风口11设于空调器100的顶面,可以更好地避免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直吹用户造成用户不适。将第二送风口12设置为两个且分置于空调器100的前部左右两侧,有利于实现从左右两侧的环抱送风效果,增大送风范围,提高对室内温度调节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1处设有第一开关门。由此,可以利用第一开关门控制第一送风口11的开关,以在不需要第一送风口11送风时,关闭第一送风口11,以保证空调器100的清洁度。示例性地,结合图1和图2,第一开关门作为第一切换装置41,从而利用开关第一送风口11的第一开关门作为切换第一送风口11的开关状态的第一切换装置41,从而可以省去设置额外部件,进而可以简化整机构造。
示例性,结合图3,第一开关门包括第一驱动器411和第一转动门412,第一驱动器411驱动第一转动门412转动以关闭第一送风口11或打开第一送风口11。由此,第一转动门412通过转动实现状态变换,设置简单且容易控制,并且运动所需空间较小。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将第一开关门设置为平移的滑动门形式,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送风口12处设有第二开关门(图未示出第二开关门)。由此,可以利用第二开关门控制第二送风口12的开关,以在不需要第二送风口12送风时,关闭第二送风口12,以保证空调器100的清洁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送风口12处设有风感调节装置7,风感调节装置7上具有多个通风孔71。例如,风感调节装置7可以为第三导风叶,结合图6-图8,第三导风叶具有与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呈锐角或钝角的导风状态,在导风状态下,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气流沿着第三导风叶的表面送出,或者在相邻两个第三导风叶之间送出;结合图9,第三导风叶还具有与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大体垂直的遮挡状态,在遮挡状态下,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气流从第三导风叶上的通风孔71送出,从而降低送风风感。
或者,又例如,上述第二开关门可以作为风感调节装置7,由于第二开关门能够避让打开第二送风口12,还能够遮挡关闭第二送风口12,在避让打开第二送风口12时,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气流直接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在遮挡关闭第二送风口12时,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气流从第二开关门上的通风孔71送出,从而降低送风风感。
例如,当需要大风量低风感送风时,离心风机使气流进入第一风道21,贯流风机使气流进入第二风道22,采用第一切换装置41将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打开,并采用第二切换装置42将第一风道21与第二送风口12之间的连通路径S阻断,采用风感调节装置7调整为至少部分遮挡第二送风口12的状态,此时,进入第二风道22的气流通过第二送风口12处的通风孔71送出,风感较低,进入第一风道21的气流通过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送出,补充出风风量,从而可以实现大风量低风感的效果,例如图2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空调器100包括混风风道23,结合图10和图11,混风风道23的出口连通至第二送风口12,混风风道23具有与第一风道21连通的第一入口231以及与第二风道22连通的第二入口232,第二切换装置42用于切换第一风道21与第一入口231的通断状态。
这样,可以通过混风风道23实现第二风道22与第二送风口12的连通,同时通过混风风道23实现第一风道21与第二送风口12的可选择性连通,此时从第一风道21到混风风道23的路径可以作为连通路径S,如图6所示,当第二切换装置42切换至第一风道21与第一入口231阻断时,则阻断连通路径S,第一风道21的气流不能供送至混风风道23,而如图7所示,当第二切换装置42切换至第一风道21与第一入口231连通时,则放通连通路径S,第一风道21的气流能够供送至混风风道23,从而得以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
由此,通过设置上述混风风道23,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第二送风口12连通的第二风道22,第一风道21与第二送风口12之间具有连通路径S,第二切换装置42用于切换连通路径S的通断状态”,并且便于第二切换装置42的设置与调控。而且设置混风风道23,使得第二风道22的气流输送,不受第一风道21气流的干扰,保证第二风道22的通风效率。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即空调器100也可以不包括混风风道23,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二风道22与第一风道21通过连通口连通,第二切换装置42用于切换连通口的开关状态,当第二切换装置42关闭连通口时,则阻断连通路径S,第一风道21的气流不能供送至第二风道22,而当第二切换装置42打开连通口时,则放通连通路径S,第一风道21的气流能够供送至第二风道22,随第二风道22的气流一起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当空调器100包括上述混风风道23时,第二送风口12可以为两个,此时,混风风道23也为两个且与两个第二送风口12分别对应设置,并且,结合图4和图5,第二风道22可以包括两个出风支路221,两个出风支路221与两个混风风道23的第二入口232分别对应连通,并且,第一风道21包括两个连通段212,且两个连通段212的出口与两个混风风道23的第一入口231分别对应连通。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可以增大出风范围角度,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温度调节的均匀性。
示例性地,两个混风风道23左右分布,左侧的混风风道对应左侧的第二送风口12,左侧的连通段212与左侧的混风风道23的第一入口231连通,左侧的出风支路221与左侧的混风风道23的第二入口232连通;右侧的混风风道23对应右侧的第二送风口12,右侧的出风支路221与右侧的混风风道23的第二入口232连通,右侧的连通段212与右侧的混风风道23的第一入口231连通。这样,当两个第二送风口12均向外送风时,可以增大出风范围角度,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温度调节的均匀性。
此外,由于两个混风风道23能够分别获得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提供的气流,当第二切换装置42切换连通路径S放通时,两个混风风道23从两个第二送风口12都可以实现远距离送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每个第二送风口12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连通段212和出风支路221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第二风机32为轴向沿竖向延伸的贯流风机。如图4所示,两个出风支路221的入口汇聚于贯流风机的出口,两个第二送风口12沿横向(例如左右方向)间隔开,两个连通段212位于第二风道22在横向(例如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示例性地,当空调器100为空调柜机,竖向为上下方向,横向为左右方向。
由此,通过如上设置两个第二送风口12,可以增大空调器100在横向上以及在竖向上的送风范围。并且,通过将两个连通段212设置在第二风道22的两侧,使得两个出风支路221的入口可以很容易地汇聚于贯流风机的出口,降低第二风道22的成型难度,简化结构。而且,由于两个出风支路221的入口均汇聚于贯流风机的出口,因此贯流风机仅需要设置单个贯流风轮,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贯流风机也可以包括两个贯流风轮,此时,两个出风支路221的入口分别延伸至两个贯流风轮,无需汇聚于贯流风机的出口。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仅包括一个第二送风口12时,仅需设置单个出风支路221即可,这里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第一风道21还包括设于连通段212的上方的出风段211,出风段211与两个连通段212的上端连通,且出风段211与第一送风口11连通,如图14所示,出风段211在横向(例如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自下而上至少部分逐渐减小。具体而言,两个连通段212的上端均连通至出风段211,由于两个连通段212在横向上位于第二通道22的两侧,从而使得出风段211在横向上的尺寸需要相对较大一些,以容易与两个连通段212接通,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出风段211从底部起的至少一段的横向尺寸自下向上逐渐减小,从而可以提升出风风速,使得第一送风口的出风距离可以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11所示,壳体组件1包括面板件13,面板件13限定出混风风道23,且第二送风口12形成在面板件13上,空调器100还包括风道组件5,风道组件5装配在壳体组件1内,且风道组件5限定出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由此,可以保证第二送风口12与混风风道23的连通可靠性,而且可以简化风道组件5的结构,降低风道组件5的加工难度。
示例性地,面板件13上可以设有向内凹入的凹陷部,凹陷部所形成的凹腔形成混风风道23,凹陷部的凹入口形成第二送风口12,从而便于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切换装置42包括第二驱动器421和第二转动门422,结合图6和图7,第二转动门422设于第一风道21内,第二驱动器421驱动第二转动门422转动以遮挡第一入口231或放通第一入口231。当遮挡第一入口231时,第一风道21内的气流无法通过第一入口231送入混风风道23,当放通第一入口231时,第一风道21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入口231送入混风风道23。
由此,第二转动门422的设置不会占用混风风道23的空间,第二转动门422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不会影响混风风道23的送风,从而保证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效果。而且,第二转动门422通过转动实现状态变换,设置简单且容易控制,并且运动所需空间较小。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门422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还可以设置在混风风道23内。此外,还可以采用平移或其他方式切换第一风道21与第一入口231的通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二送风口12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延伸,第一送风口11高于第二送风口12设置,第一风机31为离心风机,第二风机32为轴向沿竖向延伸的贯流风机,离心风机低于贯流风机设置(如离心风机位于贯流风机的正下方或斜下方)。
由此,将离心风机设置为低于贯流风机,可以避免离心风机占用高于贯流风机上方的空间,有利于提高与贯流风机对应的第二送风口12的上端的高度,且将离心风机和贯流风机沿下上方向排列,可以充分利用空调器100内的竖向空间,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得空调器100内的部件布局紧凑,而且将离心风机设置为低于贯流风机,可以降低整机重心,提高整机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第一风道21包括连通段212和出风段211,连通段212与第二风道22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且与第二送风口12所占的竖向高度范围一致,连通段212与第二送风口12通过连通路径S连通(例如可以通过、但不限于通过上述混风风道23连通),连通段212的下端连通至离心风机的出口,出风段211位于连通段212的上方,且与第一送风口11和连通段212的上端分别连通。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描述的连通段212可以用于上述空调器100包括混风风道23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用于上述空调器100包括混风风道23的实施例中。
由此,通过将第一风道21设置为包括上下排列的出风段211和连通段212,这样,连通段212不但可以用于向出风段211送风,以满足从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送风的需求,连通段212还可满足在整个高度范围内向第二送风口12供风的需求,从而可以提升远距离送风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切换部件可以不包括设于第一送风口11处的第一切换装置41,例如可以包括设于出风段211和连通段212之间的第三切换装置43(如图17和图18所示),同时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第二切换装置42,第三切换装置43用于切换连通段212和出风段211的通断状态(如图17所示),当第三切换装置43阻断出风段211和连通段212时(如图18所示),连通段212的气流不能送入出风段211,因而无法从第一送风口11送出,而当第三切换装置43放通出风段211和连通段212时,连通段212的气流能够送入出风段211,因而可以从第一送风口11送出。
示例性的,第三切换装置43可以包括转动门和驱动电机等,驱动电机驱动转动门是否截断连通段212和出风段211的连通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空调器100包括风道组件5,风道组件5包括上下排列的第一出风框51和第二出风框52,第一出风框51限定出出风段211,第二出风框52限定出第二风道22和连通段212。由此,风道组件5的结构简单,可以很容易地加工出出风段211、第二风道22和连通段212,并且可以较好地保证第二风道22和连通段212均与第二送风口12连通。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描述的风道组件5可以用于上述空调器100包括混风风道23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用于上述空调器100包括混风风道23的实施例中。
其中,第二出风框52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例如可以由多个零件组合而成,从而便于限定出第二风道22和连通段212。例如,结合图3和图4,第二出风框52可以包括装配连接的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第一部分521与贯流风机的蜗壳一体成型,第二部分522为一体成型件且限定出第二风道22,第一部分521与第二部分522之间限定出连通段212。
由此,第二出风框5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而且通过将第一部分521设置为与贯流风机的蜗壳一体成型,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整机的装配效率。当第二风道22包括两个出风支路221时,两个出风支路221可以均由第二部分522限定出,从而便于加工,而且可以很容易地保证两个出风支路221的相对位置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送风口11设于空调器100的顶面或前侧上部,第二送风口12为一个且位于空调器100的前侧中央或第二送风口12为两个且分置于空调器100的前部左右两侧时,结合图14,空调器100可以包括第一导风装置61,第一导风装置61包括设于第一风道21且沿横向(例如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叶611,结合图12和图13,空调器100包括第二导风装置62,第二导风装置62包括设于第二风道22且沿竖(例如上下方向)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导风叶621。
由此,第一导风装置61可以在横向(例如左右方向)上调节上方的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效果,第二导风装置62可以在竖向(例如上下方向)上调节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效果,从而可以在横向和竖向上更好地扩大送风范围。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导风装置61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杆612和第一电机613,第一电机613驱动其中一个第一导风叶611转动,第一连杆612连动多个第一导风叶611同步转动,从而可以实现驱动导风。同理,第二导风装置62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驱动其中一个第二导风叶621转动,第二连杆连动多个第二导风叶同步转动,从而可以实现驱动导风。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器100也可以仅包括第一导风装置61和第二导风装置62中的至多一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风感调节装置7为第三导风叶时,第三导风叶的长度方向可以沿第二送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横向间隔设置多个,从而当结合第二导风叶621和第三导风叶时,在横竖方向上都可以较好地起到导风效果。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当面板件13上成型有混风风道23时,可以将第三导风叶安装在面板件13上且位于混风风道23内,例如每个混风风道23内设有1-3个第三导风叶。另外,风感调节装置7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杆和第三电机,第三电机驱动其中一个第三导风叶621转动,第三连杆连动多个第三导风叶同步转动,从而可以实现驱动导风。
此外,为了提升安全性,结合图4和图15,可以在混风风道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中的至少一处设置防护网或者防护格栅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换热部件8,第一风机31的入口和第二风机32的入口分别对应同一换热部件8的不同部位,第一风机31的出口对应第一风道21,第二风机32的出口对应第二风道22。这样,空调器100仅需设置一个整体的换热部件8,沿气流流通方向,第一风机31位于第一风道21的上游,第二风机32位于第二风道22的上游,换热部件8既位于第一风机31的上游,又位于第二风机32的上游。由此,可以减少换热部件8的数量,提高装配效率,简化空调器100的构成。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换热部件8也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换热器,第一风机31的入口对应其中一个换热器,第二风机32的入口对应另外一个换热器,从而可以根据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的位置调整两个换热器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的位置的灵活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壳体组件1包括面板件13、后箱体14、底座15和顶盖16。面板件13设于后箱体14的前侧,底座15设于面板件13与后箱体14的下方,顶盖16设于面板件13与后箱体14的上方。
示例性地,如图1-图3所示,顶盖16上的前侧具有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送风口11,面板件13上具有第二送风口12,第二送风口12为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一个向左前方送风,另一个向右前方送风,每个第二送风口12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且第二送风口12的上端高于壳体组件1的高度中心,第二送风口12的下端低于壳体组件1的高度中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9所示,第二出风框52的第二部分522,可以通过卡接组件和/或螺纹连接件等固定在面板件13上,从而保证混风风道23与第二风道22以及连通段212的连通可靠性。或者,结合图20和图21,也可以将第二出风框52的第二部分522与第一部分521装配后,在一起固定在后箱体14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出风框51可以自上向下搭接在第二出风框52上,并将第一出风框51通过卡接组件和/或螺纹连接件等固定在第二出风框52和/或后箱体14上。例如,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出风框51的底部可以具有搭接部511,第二出风框52的顶部具有支撑部523,搭接部511搭接在支撑部523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图24所示,顶盖16与第一出风框51为分体件且装配相连,顶盖16上具有第一送风口11,顶盖16上具有向下延伸的风道部161,风道部161的上端与第一送风口11对应连通,装配时,将风道部161向下插接在第一出风框51的顶部的插槽512内。
为了提高插接效率,如图22-图24所示,可以在第一出风框51的插槽512外周设置导向筋513,以引导以风道部161的下端顺利插入插槽512。
示例性,如图22-图24所示,插槽512可以为环形槽,从而当风道部161的下端插入插槽512内后可以提高限位的稳定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采用环形凸起替换插槽512,以将风道部161的下端设置为套接于环形凸起外,也同样起到限位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和图26所示,第一出风框51的前表面(即朝向面板件13的一侧表面)可以设置向内凹入的凹部514,以利用凹部514容纳显示模块等零部件,从而提高空调器1000整体的结构紧凑性。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3所示,空调器100包括:壳体组件1、风道组件5、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32和换热部件8。空调器100为柜机,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延伸,且壳体组件1包括面板件13、后箱体14、底座15和顶盖16。面板件13设于后箱体14的前侧,底座15设于面板件13与后箱体14的下方,顶盖16设于面板件13与后箱体14的上方。顶盖16上具有第一送风口11,面板件13上具有第二送风口12,第二送风口12为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一个向左前方送风,另一个向右前方送风,每个第二送风口12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且第二送风口12的上端高于壳体组件1的高度中心,第二送风口12的下端低于壳体组件1的高度中心。
结合图4,面板件13从每个第二送风口12的位置分别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凹陷部所形成的凹腔形成混风风道23,从而混风风道23的出口连通至第二送风口12,混风风道23在竖向上的长度与第二送风口12在竖向上的长度一致,混风风道23具有第一入口231和第二入口232,第一入口231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延伸,第二入口232的长度方向也沿竖向延伸,第二入口232位于第一入口231靠近面板件13的中心的一侧。例如,混风风道2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第二送风口12、第一入口231、第二入口232分别占据三角形的三个边的位置。
结合图3-图6,风道组件5装配在壳体组件1内,风道组件5限定出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第一风道21包括上下排列的出风段211和连通段212,风道组件5包括第一出风框51和第二出风框52,第一出风框51设于第二出风框52的顶部,第一出风框51限定出出风段211,第二出风框52限定出第二风道22和连通段212,第二出风框52包括装配连接的第一部分521和第二部分522,第一部分521与第二风机32的蜗壳一体成型,第二部分522为一体成型件且限定出第二风道22,第一部分521与第二部分522之间限定出连通段212。
其中,第二出风框52限定出两个连通段212,第二风道22包括两个出风支路221,两个连通段212位于第二风道22的左右两侧,连通段212和出风支路221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且连通段212、出风支路221均与混风风道23所占的竖向高度范围一致,两个连通段212的出口与两个混风风道23的第一入口231分别对应连通,两个出风支路221的出口与两个混风风道23的第二入口232分别对应连通。
第二风机32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包括轴线沿竖向延伸的单个贯流风轮,两个出风支路221的入口汇聚于贯流风机的出口。第一风机31为离心风机且位于贯流风机的下方,连通段212的下端连通至离心风机的出口,连通段212的上端连通至出风段211,出风段211与第一送风口11连通。其中,顶盖16与第一出风框51可以为一体件或者分体件。贯流风机的入口和离心风机的入口分别对应同一换热部件8的不同部位。
离心风机工作,向两个连通段212吹送气流,进入连通段212的气流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入口231进入混风风道23,然后从前部左右两侧的第二送风口12送出,进入连通段212的气流另一方面还可以向上进入出风段211,然后从顶部第一送风口11送出。贯流风机工作,向两个出风支路221吹送气流,进入出风支路221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入口232进入混风风道23,然后从前部左右两侧的第二送风口12送出。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图7,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切换装置41和第二切换装置42,第一切换装置41包括设于第一送风口11处的第一开关门,第一开关门用于切换第一送风口11的开关状态。第二切换装置42包括第二转动门422,第二转动门422设于第一风道21内,且通过转动遮挡第一入口231或放通第一入口231,从而切换第一风道21与第一入口231的通断状态。
如图8-图14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导风装置61、第二导风装置62和风感调节装置7,第一导风装置61包括设于第一风道21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叶611,第二导风装置62包括设于第二风道22且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导风叶621。风感调节装置7为设置在第二送风口12处的第三导风叶,第三导风叶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延伸且为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于第二送风口12处,第三导风叶上具有多个通风孔71,第三导风叶具有与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呈锐角或钝角的导风状态,在导风状态下,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气流沿着第三导风叶的表面送出,以及在相邻两个第三导风叶之间送出,第三导风叶还具有与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大体垂直的遮挡状态,在遮挡状态下,流向第二送风口12的气流从第三导风叶上的通风孔71送出,从而降低送风风感。
综上,第一风道21为连通离心风机的离心风道,第二风道22为连通贯流风机的贯流风道,贯流风道与离心风道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两者具有相对独立的气流通道,且两者共用换热部件8,空调器100的前部左右两侧和顶部分别开设有送风口,其中,前部左右两侧的送风口为第二送风口12并与混风风道23连通,混风风道23与贯流风道连通,且与离心风道可选择地连通,离心风道还与顶部的送风口,即第一送风口11连通。
离心风道既能向顶部的第一送风口11送风,又能通过混风风道23向第二送风口12送风,贯流风道能通过混风风道23向第二送风口12送风,当离心风道也向混风风道23送风时,第二送风口12可呈现贯流风道与离心风道混合出风的形式,混合出风时离心风道的高速气流带动贯流风道的气流向前送风,以提高第二送风口12的送风距离。
因此,当需要远距离送风时,可以利用第一开关门将顶部的第一送风口11关闭,利用第二转动门422将离心风道与混风风道23连通的第一入口231打开,以达到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在混风风道23混合,离心风道的高速气流带动贯流风道的气流从第二送风口12向前输送,到达第二送风口12远距离送风的效果,并且,两侧的第二送风口12一起出风,呈现左右环抱送风的效果(例如图1所示)。
当第二转动门422将离心风道与混风风道23连通的第一入口231打开,第一开关门将顶部的第一送风口11打开,第三导风叶呈现导风状态时,离心风道的一部分气流从顶部的第一送风口11送出,另一部分气流进入混风风道23与贯流风道的气流混合,一起从第二送风口12送出,此时,空调器100可呈现从顶部的第一送风口11、以及左右两侧的第二送风口12同时送风的全域送风效果。
当第二转动门422将离心风道与混风风道23连通的第一入口231打开,第一开关门将顶部的第一送风口11打开,第三导风叶呈现遮挡状态时,离心风道的一部分气流从顶部的第一送风口11送出,另一部分气流进入混风风道23与贯流风道的气流混合,一起从第二送风口12处的通风孔71送出,此时,从第二送风口12的通风孔71送出的风的出风风感较小,位于顶部的第一送风口11由于高度较高因而风感也较小,并且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可以提高整体的出风风量,空调器100可呈现大冷量低风感的送风效果(例如图2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可向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中的任一个输送气流的第一风道,以及可向所述第二送风口输送气流的第二风道;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切换部件,所述切换部件用于调节气流路径的通断,且至少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风机引入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送风口送出,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风机引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送风口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部件包括第一切换装置和第二切换装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开关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送风口之间的连通路径的通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为设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处的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一转动门,第一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一转动门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一送风口或打开所述第一送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送风口,所述混风风道具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入口,所述切换部件包括用于切换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入口的通断状态的第二切换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口为两个,所述混风风道为两个且与两个所述第二送风口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包括两个出风支路,两个所述出风支路与两个所述混风风道的所述第二入口分别对应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包括两个连通段,且两个所述连通段的出口与两个所述混风风道的所述第一入口分别对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送风口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所述连通段和所述出风支路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二风机为轴向沿竖向延伸的贯流风机,两个所述出风支路的入口汇聚于所述贯流风机的出口,两个所述第二送风口沿横向间隔开,两个所述连通段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在所述横向上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还包括设于所述连通段的上方的出风段,所述出风段与两个所述连通段的上端连通,且所述出风段与所述第一送风口连通,所述出风段在所述横向上的尺寸自下而上至少部分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面板件,所述面板件限定出所述混风风道,且所述第二送风口形成在所述面板件上,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装配在所述壳体组件内,且所述风道组件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第二驱动器和第二转动门,所述第二转动门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转动门转动以遮挡所述第一入口或放通所述第一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口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一送风口高于所述第二送风口设置,所述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轴向沿竖向延伸的贯流风机,所述离心风机低于所述贯流风机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包括连通段和出风段,所述连通段与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送风口所占的竖向高度范围一致,所述连通段与所述第二送风口通过连通路径连通,所述连通段的下端连通至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所述出风段位于所述连通段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连通段的上端分别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上下排列的第一出风框和第二出风框,所述第一出风框限定出所述出风段,所述第二出风框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连通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框包括装配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贯流风机的蜗壳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部分为一体成型件且限定出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限定出所述连通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部件包括第三切换装置和第二切换装置,所述第三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连通段和所述出风段的通断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连通路径的通断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口设于所述空调器的顶面或前侧上部,所述第二送风口为一个且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前侧中央或所述第二送风口为两个且分置于所述空调器的前部左右两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装置,所述第一导风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风道且沿横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叶;和/或,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二导风装置,所述第二导风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道且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导风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部件,所述第一风机的入口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入口分别对应同一所述换热部件的不同部位,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对应所述第二风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口处设有风感调节装置,所述风感调节装置为第三导风叶或第二开关门,所述风感调节装置上具有多个通风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79755.XU CN219889656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79755.XU CN219889656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89656U true CN219889656U (zh) | 2023-10-24 |
Family
ID=88401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79755.XU Active CN219889656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89656U (zh) |
-
2023
- 2023-06-28 CN CN202321679755.XU patent/CN2198896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6180248A1 (zh) | 空调器 | |
CN1979028B (zh) | 空调机 | |
CN110762627A (zh) | 空调器 | |
CN111140922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1089083A (zh) | 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5372699U (zh) |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57527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1575290U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US20240068696A1 (e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CN219889656U (zh) | 空调器 | |
CN21157526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400031U (zh) | 空调器 | |
CN115218278B (zh) |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7031378U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345544U (zh) | 空调器 | |
CN211575266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2097320B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20061912U (zh) | 空调器 | |
CN22082890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913393U (zh) |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1140921A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253113U (zh) | 底座及空调柜机 | |
CN21771516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8781361U (zh) | 一种空调 | |
CN220567365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