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5162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5162U
CN217715162U CN202221820737.4U CN202221820737U CN217715162U CN 217715162 U CN217715162 U CN 217715162U CN 202221820737 U CN202221820737 U CN 202221820737U CN 217715162 U CN217715162 U CN 217715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air duct
air outlet
duc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2073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美娜
韩永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2073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51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5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5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换热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新风出风口位于换热出风口的上方;换热器;换热风道,换热风道位于换热器的出风侧,且换热风道与换热出风口连通;换热风机,换热风机设置于换热风道内;新风模块,新风模块设置于换热风道的一端;新风管道,新风管道分别与新风出风口和新风模块相连通,新风管道设置有朝向换热器进风侧出风的第一通风口;第一导风组件,第一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新风管道上,以选择性地开闭第一通风口。用户可以看到新风出风口,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而且新风可以通过第一通风口通入到换热器的进风侧,避免在夏季和冬季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新风出风口的面积较小,送风范围窄,新风在室内扩散速度慢,而且新风的可感受效果差,用户开启新风功能后,难以直观的看到新风出风口的开关状态,另外,在夏季和冬季时,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而且可以避免在夏季和冬季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换热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方;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风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管道分别与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所述新风管道设置有朝向所述换热器进风侧出风的第一通风口;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新风管道上,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通风口,当所述第一导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一通风口时,新风从所述新风管道流向所述换热器的进风侧,并与换热风在所述换热风道进行混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新风出风口位于换热出风口的上方,而且新风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前表面,这样用户可以直接看到新风出风口,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而且新风管道设置有朝向换热器进风侧出风的第一通风口,新风可以通过第一通风口通入到换热器的进风侧,这样可以实现新风送风、新风制冷和新风制热的出风模式,从而可以避免在夏季和冬季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风道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管道包括:前风道壁、后风道壁、上风道壁和下风道壁,所述前风道壁和所述后风道壁连接于所述上风道壁和所述下风道壁的前后两端,所述前风道壁和所述下风道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后风道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风道壁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通风口对应设置于所述后风道壁的上端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风道壁竖直设置,所述下风道壁的前端位于所述前风道壁下端的后下方,以形成所述第三通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出风口的长度小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长度,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宽度小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组件,所述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3是第一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均关闭时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三导风板关闭时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导风板关闭,第三导风板打开时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均打开时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空调器室内机;
10、壳体;11、换热出风口;12、新风出风口;20、换热器;30、换热风道;31、第二通风口;40、换热风机;50、新风模块;60、新风管道;61、第一通风口;62、前风道壁;63、后风道壁;64、上风道壁;65、下风道壁;70、第一导风组件;71、第一驱动件;72、第一导风板;80、第二导风组件;81、第二导风板;90、第三导风组件;91、第三驱动件;92、第三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换热风道30、换热风机40、新风模块50、新风管道60和第一导风组件70。壳体10主要构造空调器室内机1的结构,使空调器室内机1的外观更加整体和简洁,而且壳体10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壳体10内部的器件与外物触碰而受到损坏。换热器20可以起到换热的作用,从而可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的制冷和制热效果。换热风道30主要用于换热风通过,换热风可以通过换热风道30释放到室内。换热风机40设置于换热风道30内,换热风机40可以产生吸力,将室内的风吸入到换热风道30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0换热后,形成换热风释放到室内。新风模块50则主要用于室外新风进入到新风管道60,并且可以对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使进入到室内的新风清新健康,新风进入到新风管道60后可以释放到室内,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效果。而第一导风组件70可以起到导风调节的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的前表面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1和新风出风口12,新风出风口12位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上方,换热风可以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到室内,新风可以通过新风出风口12释放到室内,而且新风出风口12位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上方,并且位于壳体10的前表面,这样用户可以直接看到新风出风口12,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换热器20设置于壳体10内,这样换热器20可以固定在壳体10上,使换热器20工作更加稳定,而且壳体10可以保护换热器20,避免换热器20与外物出风而受到损坏。换热风道30设置于壳体10内,换热风道30位于换热器20的出风侧,换热风道30与换热出风口11连通,也就是说,室内的风先进入到换热风道30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0换热后,形成换热风后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到室内。
如图2所示,新风模块50设置于换热风道30的一端,这样设置合理,可以充分利用空调器室内机1的空间。新风管道60设置于壳体10内,新风管道60分别与新风出风口12和新风模块50相连通,同理,室外的新风先通入到新风模块50,经过新风模块50的过滤后进入到新风管道60内,然后通过新风出风口12释放到室内。
如图3-图6所示,新风管道60设置有朝向换热器20进风侧出风的第一通风口61,其中,换热器20的进风侧是指换热器20朝向于空调器室内机1的进风口的一侧,在换热风机40的引导下,外部的气流可以经换热器20的进风侧流经换热器20,实现换热效果。第一导风组件70可转动地设置于新风管道60上,以选择性地开闭第一通风口61。也就是说,当第一导风组件70打开第一通风口61时,新风管道60内的新风可以通过第一通风口61通入到换热器20的进风侧,进而可以通过换热器20进入到换热风道30,在换热器20不工作时,新风通过换热器20后可以从换热出风口11释放,起到新风送风的作用,在换热器20工作时,新风经过换热器20时可以进行换热,然后与换热风在换热风道30进行混合,再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从而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多种出风模式。
由此,新风出风口12位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上方,而且新风出风口12位于壳体10的前表面,这样用户可以直接看到新风出风口12,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而且新风管道60设置有朝向换热器20进风侧出风的第一通风口61,新风可以通过第一通风口61通入到换热器20的进风侧,这样可以实现新风送风、新风制冷和新风制热的出风模式,从而可以避免在夏季和冬季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其中,如图2-图6所示,第一导风组件70包括:第一驱动件71和第一导风板72,第一驱动件71与第一导风板72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7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通风口61处。第一驱动件71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一驱动件71与第一导风板72驱动连接,这样第一驱动件71可以驱动第一导风板72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一导风板72起到导风的作用,将第一导风板7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通风口61处,通过第一导风板72的转动,可以实现换热器20进风侧和新风管道60之间的连通。
当第一导风板72打开时,新风管道60内的新风可以通过第一通风口61通入到换热器20的进风侧,进而可以通过换热器20进入到换热风道30,在换热器20不工作时,新风通过换热器20后可以从换热出风口11释放,起到新风送风的作用,在换热器20工作时,新风经过换热器20时可以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新风与换热风一起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另外,也可以为:部分新风经过换热器20换热后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另一部分直接通过新风出风口12释放。当然,当第一导风板72关闭时,可以由新风管道60单独从新风出风口12出新风,也可以新风管道60从新风出风口12出新风,换热风从换热出风口11出换热风,这样可以借助换热风将新风送的更远。如此,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多种出风模式。
此外,如图3-图6所示,换热风道30设置有第二通风口31,第二通风口31与第一通风口61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当新风管道60内的新风进入到换热器20的进风侧时,需要先经过第一通风口61,然后再经过第二通风口31,第二通风口31与第一通风口61相对设置,这样便于设置,而且便于新风的流通,而且第一导风板72可以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通风口61处,第一导风板72通过打开或关闭第一通风口61,从而可以实现换热器20的进风侧和新风管道60之间的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板72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通风口61的宽度。第一导风板72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通风口61的宽度,这样在第一导风板72关闭时,可以完全遮挡第一通风口61,从而可以保证第一通风口61密封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3-图6所示,新风管道60包括:前风道壁62、后风道壁63、上风道壁64和下风道壁65,前风道壁62和后风道壁63连接于上风道壁64和下风道壁65的前后两端,前风道壁62和下风道壁65之间设置有与新风出风口12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口,第一通风口61设置于后风道壁63上。由于新风出风口12位于壳体10的前表面,这样与新风出风口12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口就会位于新风管道60的前侧,而且新风出风口12需要靠近下侧,便于将新风吹向用户,这样第三通风口也需要靠近于下侧,因此,第三通风口设置于前风道壁62和下风道壁65之间也较为合理。另外,由于第三通风口与新风出风口12相对应,新风管道60相较于换热器20更靠近于前侧,那么与第二通风口31相连通的第一通风口61设置于后风道壁63上,这样设置合理,便于新风管道60与换热器20的进风侧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3-图6所示,后风道壁63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倾斜向上延伸,第一通风口61对应设置于后风道壁63的上端处。可以理解地,由于换热器20在壳体10内的设置,靠近后风道壁63的换热器20为在上下方向上竖直设置,而后风道壁63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倾斜向上延伸,第一通风口61对应设置于后风道壁63的上端处,这样在第一导风板72的导风作用下,新风可以向后上方倾斜出风,这样新风可以更快、更方便地通过换热器20进入到换热风道30,从而可以提升新风的出风效果。
另外,如图3-图6所示,前风道壁62竖直设置,下风道壁65的前端位于前风道壁62下端的后下方,以形成第三通风口。前风道壁62竖直设置,这样前风道壁62可以与壳体10的前表面相对应,便于前风道壁62的设置。下风道壁65的前端位于前风道壁62下端的后下方,这样形成的第三通风口会向前下方倾斜设置,而新风出风口12也会向前下方倾斜设置,便于将新风吹向用户,这样设置合理,便于第三通风口与新风出风口12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新风出风口12构造为长条形状。将新风出风口12构造为长条形状,长条形状的新风出风口12可以有效地增加新风的左右送风范围,有利于新风在室内快速扩散。
当然,如图1所示,新风出风口12的长度小于换热出风口11的长度,新风出风口12的宽度小于换热出风口11的宽度。在保证新风的送风效果的前提下,新风出风口12的长度小于换热出风口11的长度,这样设置合理,符合新风出风口12在壳体10上的设置。而新风出风口12的宽度小于换热出风口11的宽度,这样可以使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量比较适宜,而且可以防止体积比较大的杂质通过新风出风口12进入到新风管道60内,从而对新风产生影响。
可选地,如图2-图6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80,第二导风组件80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导风板81,第二驱动件与第二导风板81驱动连接,第二导风板81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1。第二驱动件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二驱动件与第二导风板81驱动连接,这样第二驱动件可以驱动第二导风板81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二导风板81起到导风的作用,将第二导风板81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1,通过第二导风板81的转动,可以实现换热出风口11的开闭,在第二导风板81关闭时,新风和换热风无法从换热出风口11释放,空调器室内机1的换热系统停止工作,此时可以由新风系统独自工作。在第二导风板81打开,同时第一导风板72打开时,新风经换热器20换热后进入到换热风道30,与换热风一起从换热出风口11释放,而第一导风板72关闭时,新风系统和换热系统分别独自工作。如此,设置合理,可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不同形式的出风。
除此之外,如图2-图6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第三导风组件90,第三导风组件90包括:第三驱动件91和第三导风板92,第三驱动件91与第三导风板92驱动连接,第三导风板92可转动地设置于新风出风口12。同理,第三驱动件91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三驱动件91与第三导风板92驱动连接,这样第三驱动件91可以驱动第三导风板92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三导风板92起到导风的作用,将第三导风板92可转动地设置于新风出风口12,通过第三导风板92的转动,可以实现新风出风口12的开闭,在第三导风板92关闭时,新风无法从新风出风口12释放,若第一导风板72打开,新风可以经过换热器20通入到换热风道30,进行新风送风或者与换热风从换热出风口11一起释放,若第一导风板72关闭,则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系统停止工作,此时可以由换热系统独自工作。
在第三导风板92打开时,若第一导风板72打开,部分新风可以经过换热器20通入到换热风道30,与换热风从换热出风口11一起释放,同时另一部分新风可以从新风出风口12释放,若第一导风板72关闭,空调器室内机1的换热系统和新风系统分别独立工作,新风管道60内的新风从新风出风口12释放到室内。如此,设置合理,可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不同形式的出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换热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方;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风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
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
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管道分别与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所述新风管道设置有朝向所述换热器进风侧的第一通风口;
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新风管道上,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通风口,当所述第一导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一通风口时,新风从所述新风管道流向所述换热器的进风侧,并与换热风在所述换热风道进行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道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道包括:前风道壁、后风道壁、上风道壁和下风道壁,所述前风道壁和所述后风道壁连接于所述上风道壁和所述下风道壁的前后两端,所述前风道壁和所述下风道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后风道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风道壁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通风口对应设置于所述后风道壁的上端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道壁竖直设置,所述下风道壁的前端位于所述前风道壁下端的后下方,以形成所述第三通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风口的长度小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长度,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宽度小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导风组件,所述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
CN202221820737.4U 2022-07-15 2022-07-15 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77151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20737.4U CN217715162U (zh) 2022-07-15 2022-07-15 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20737.4U CN217715162U (zh) 2022-07-15 2022-07-15 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5162U true CN217715162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80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20737.4U Active CN217715162U (zh) 2022-07-15 2022-07-15 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151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9375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4060934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771516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15448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1575280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7151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8919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44181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1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5408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0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58463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1575266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15449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4425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0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51102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154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97277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7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51102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0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