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11027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11027U CN218511027U CN202222213904.5U CN202222213904U CN218511027U CN 218511027 U CN218511027 U CN 218511027U CN 202222213904 U CN202222213904 U CN 202222213904U CN 218511027 U CN218511027 U CN 2185110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
- fresh air
- air outlet
- fre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换热出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前表面,新风出风口设置于壳体内且朝向换热出风口;换热模块,换热模块设置于壳体内,换热模块具有换热风道,换热风道与换热出风口连通;新风模块,新风模块设置于换热风道的一端;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设置于壳体内,新风风道与新风模块连通,新风风道上设置有新风口,新风口设置于新风风道朝向壳体前方的一侧,新风口和新风出风口相对;第一导风组件,第一导风组件设置于换热出风口的下侧,第一导风组件选择性地打开换热出风口;第二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设置于换热出风口的上侧,第二导风组件选择性地打开部分换热出风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新风挂机空调的新风大多数位于空调的顶部,可视化差且形式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不仅造成用户审美疲劳,且不明显的新风形式无法让用户直观的感受到新风功能。另外,新风和空调风的温度属相相反,“夏天吹热风,冬天吹冷风”是许多款式新风空调的用户痛点,当室内外环境温度差异较大时,新风温度与室内温度差异明显,因此新风开启时,用户会感受到两种不同温度的气流,具有较明显的不适感,降低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将新风出风口设在壳体内并朝向换热出风口,新风可视化效果好,并且在第一导风组件的导向下,可以使新风与换热风短距离混合,达到恒温新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换热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所述新风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模块具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新风模块连通,所述新风风道上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朝向所述壳体前方的一侧,所述新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下侧,所述第一导风组件选择性地打开所述换热出风口;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侧,所述第二导风组件选择性地打开部分所述换热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在壳体内设置朝向换热出风口的新风出风口,并且新风风道朝向壳体前方的一侧开设与新风出风口相对的新风口,以及在壳体的前方设置换热出风口以及对应的第一导风组件,一方面,打开第一导风组件之后,用户可以从换热出风口直观地看到明显的新风出风口位置,可提升用户的视觉的体验,在视觉维度可体会到新风功能;另一方面,合理设置新风出风口与换热出风口的位置关系,在第一导风组件打开换热出风口时,可以使从新风出风口吹出的新风在第一导风组件的导向下与换热风进行混合,有效解决了新风空调风温度差异大的问题,同时,在换热风的裹挟下也可以显著提升新风的送风范围,提高换气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口为长条状;和/或,所述新风出风口为多个通风孔或多个格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新风口均构造为长条形状,所述新风出风口的长度小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长度;和/或,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宽度小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下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侧,所述第一导风组件选择性地遮挡所述第二导风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导风主体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且另一端和所述导风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置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和所述连接杆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壳和新风风机,所述新风壳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新风壳的下端设置有新风总出口,所述新风风道的一端和所述新风总出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和所述新风壳连通且另一端和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连接管弯折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管和所述新风壳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连接管和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结构仰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局部示意图一;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局部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室内机;
10、壳体;11、换热出风口;12、新风出风口;
20、换热模块;21、换热器;22、换热风道;23、换热风机;
30、新风模块;31、新风风道;32、新风口;33、新风壳;34、新风风机;
40、第一导风组件;41、第一驱动件;42、第一导风板;421、导风主体;422、连接杆;
50、第二导风组件;51、第二驱动件;52、第二导风板;
6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
结合图1-图6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换热模块20、新风模块30、新风风道31、第一导风组件40和第二导风组件50。
其中,壳体10主要构造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外观更加整体和简洁,而且壳体10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壳体10内部的器件与外物触碰而受到损坏。以及,换热模块20包括:换热器21、换热风道22和换热风机23,换热器21可以起到换热的作用,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制冷和制热效果。以及,换热风道22主要用于换热风通过,换热风可以通过换热风道22释放到室内。并且,换热风机23设置于换热风道22内,换热风机23可以产生吸力,将室内的风吸入到换热风道22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1换热后,形成换热风释放到室内。而且,新风模块30主要用于室外新风进入到新风风道31,并且可以对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使进入到室内的新风清新健康,新风进入到新风风道31后可以释放到室内,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新风效果。
以及,壳体10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1和新风出风口12,换热出风口11设置于壳体10的前表面,新风出风口12设置于壳体10内,并且朝向换热出风口11。如此设置,换热出风口11设置在壳体10的前表面,连通于换热风道22,可以使换热风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到室内。而且,新风出风口12设置于壳体10内,并且,新风出风口12朝向换热出风口11,新风可以从新风出风口12吹向换热出风口11处,这样用户可以从较大的换热出风口11处直观地看到壳体10内的新风出风口12,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好。并且,新风吹向换热出风口11之后,可以与换热风进行混合,以起到恒温新风的效果。
并且,换热模块20设置于壳体10内,可以将换热器21固定在壳体10上,使换热器21工作更加稳定,而且壳体10可以保护换热器21,避免换热器21与外物出风而受到损坏。以及,换热风道22与换热器21相对应,换热风道22与换热出风口11连通,如此,室内的风先进入到换热风道22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1换热后,形成换热风后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到室内,即,空调器室内机100运行换热风单独出风模式。当然,在换热模块20运行的同时开启新风模块30,使得换热风可以与从新风出风口12吹出的新风在换热出风口11处进行混合,达到恒温新风的效果,即,空调器室内机100运行换热风和新风混合的出风模式。
另外,新风模块30设置于换热风道22的一端,这样设置合理,可以充分利用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空间,并且无需额外增加空调器室内机10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新风风道31设置于壳体10内,新风风道31与新风模块30连通,新风风道31上设置有新风口32,新风口32设置于新风风道31朝向壳体10前方的一侧,新风口32和新风出风口12相对。也就是说,将新风口32设置在新风风道31的前侧位置,新风口32和新风出风口12相对,使得新风出风口12位于换热风道22延长线的下缘位置,即换热出风口靠下的位置。如此,使得室外的新风经过新风模块30的过滤后进入到新风风道31内,然后通过新风口32从新风出风口12向前吹出,并使新风吹向换热出风口11处,最终从换热出风口11处吹出,即,空调器室内机100运行新风单独出风模式。当然,在新风模块30运行的同时开启换热模块20,使得新风与从换热风在换热出风口11处进行混合,达到恒温新风的效果,即,空调器室内机100运行换热风和新风混合的出风模式。
而且,第一导风组件40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上侧,第一导风组件40选择性地打开换热出风口11。第二导风组件50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下侧,第二导风组件50选择性地打开部分换热出风口11。如此设置,第一导风组件40位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下侧,在第一导向组件40的导向下,可以使新风或者换热风又或者新风和换热风的混风从换热出风口11向前方吹出,这样不会直吹用户,提高用户的舒适感。并且,第二导风组件50位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上侧,在第二导风组件50的导向下,可以使新风或者换热风又或者新风和换热风的混风从换热出风口11向前方和向下吹出,这样可以使新风与换热风在换热出风口11处更好地混合,从而有效降低新风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差异,达到恒温新风的效果,并且,在换热风的裹挟下也可以显著提升新风的送风范围,提高换气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其中,第二导风组件50一般用于空调器室内机100运行新风和换热风的混合模式。
由此,在壳体10内设置朝向换热出风口11的新风出风口12,以及在壳体10的前方设置换热出风口11,一方面,在打开第一导风组件40之后,用户可以从换热出风口11看到明显的新风出风口12位置布置,可提升用户的视觉的体验,在视觉维度可体会到新风功能,另一方面,合理设置新风出风口12和换热出风口11位置,在第一导风组件40和第二导风组件50同时打开换热出风口11时,可以使新风从新风出风口12吹向换热出风口11,并且在第一导风组件40和第二导风组件50的导向下,新风与换热风进行充分混合,有效解决了新风换热风温度差异大的问题,同时,在换热风的裹挟下也可以显著提升新风的送风范围,提高换气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如图3所示,新风口32为长条状;和/或,新风出风口12为多个通风孔或多个格栅孔。如此设置,将新风口32构造为长条状,设置合理,由于新风风道31在壳体10上横向设置,可以使长条状的新风口32与新风风道31相适配,使新风从新风口32直接横向吹出,使得新风路径上的风阻小,新风量较大。并且,将新风出风口12设为多个通风孔或者多个格栅孔,使得新风出风口12直接裸露在壳体10内,一方面,用户可以直观地通过换热出风口11看到新风出风口12,有效提高新风的可视化效果,在新风模式单独开启时,无需打开第一导风组件40,使空调器室内机100具有明显的可视化和差异化,同时可以方便安装,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将新风出风口12设计为通风孔或者格栅孔,可以在新风风道31上打孔制成,保证了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完整性,减少拆件。当然,还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自行更换其它形式的新风出风口12结构。
进一步地,新风出风口12和新风口32构造为长条形状,新风出风口12的长度小于换热出风口11的长度;和/或,新风出风口12的宽度小于换热出风口11的宽度。如此设置,新风出风口12和新风口32构造为长条形状,一方面,长条形状的新风口32和新风出风口12相适配,可以使新风口32出来的新风全部从新风出风口12释放至室内。另一方面,长条形状的新风出风口12可以有效地增加新风的左右送风范围,有利于新风在室内快速扩散。并且,在保证新风的送风效果的前提下,新风出风口12的长度小于换热出风口11的长度,这样设置合理,符合新风出风口12在壳体10上的设置,同时,可以使新风与换热风混合充分,降低新风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差异。倘若新风出风口12的长度大于换热出风口11的长度,在新风与换热风混合之后,不能很好地达到调节新风温度的效果。即,形成了以换热出风口11为主、新风出风口12为辅的出风方式。
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组件40包括:第一驱动件41和第一导风板42,第一驱动件41与第一导风板42驱动连接,第一导风板42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下侧。其中,第一驱动件41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一驱动件41与第一导风板42驱动连接,这样第一驱动件41驱动第一导风板42转动时,第一导风板42起到导风的作用。通过第一导风板42的转动,可以实现换热出风口11选择性开启或者关闭。例如,在第一导风板42关闭时,空调器室内机100不吹出换热风。又例如,在第一导风板42打开时,在换热模块20的运行下,可以使换热风从换热出风口11释放至室内,此时,新风从新风出风口12吹出,并在第一导风板42的导向下,可实现新风和换热风的混合,即空调器室内机100运行新风混风模式,可以达到恒温新风效果。
而且,第二导风组件50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上侧,第一导风组件40选择性地遮挡第二导风组件50。如此设置,当第二导风组件50关闭换热出风口11时,第二导风组件50位于壳体10的内侧,此时,第二导风组件50能够遮挡住第二导风组件50;当第二导风组件50打开换热出风口11时,第二导风组件50可以转动至壳体10的外侧,换热风在第二导风组件50的导向下向下吹,与此同时,新风在第一导风组件40的导向下向前吹,如此,可以使绝大部分换热风与新风更加充分混合,更好地降低新风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差异,快速达到恒温新风的效果。
其中,第二导风组件50包括:第二驱动件51和第二导风板52,第二驱动件51与第二导风板52驱动连接,第二导风板52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上侧。同理,第二驱动件51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二驱动件51与第二导风板52驱动连接,这样第二驱动件51可以驱动第二导风板52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二导风板52起到导风的作用,将第二导风板52可转动地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1的上侧,通过第二导风板52的转动,可以使绝大部分换热风与新风进行混合,加快了恒温新风效率,有效优化用户体验。
当然,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关闭新风模式时,也可以打开第二导风组件50进行导风,此时,换热风直吹用户,可以使用户快速感受换热风。此外,在不使用第二导风组件50时,第二导风板52可以转动至壳体10的内侧,并且贴设在换热风道22的内壁上,这样在换热风吹出的情况下,不会阻碍换热风的正常吹出。
并且,第一导风板42包括:导风主体421和连接杆422,连接杆422的一端和第一驱动件41连接,并且另一端和导风主体421连接;第二导风板52上设置有避让槽,避让槽和连接杆422相对设置。如此设置,第一驱动件41驱动连接杆422转动,可以使连接杆422带动导风主体421一同翻转,进而实现换热出风口11的启闭。并且,在第二导风板52上设有避让槽,当第一导风板42关闭换热出风口11时,连接杆422可以避让第二导风板52,防止第一导风板42和第二导风板52发生干涉。一般地,第一导风板42先打开换热出风口11,此时,导风主体421翻转至壳体10的底部,然后,第二导风板52再进行转动,以对新风/换热风/混风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此外,新风模块30包括:新风壳33和新风风机34,新风壳33设置于换热风道22的一端,新风风机34设置于新风壳33内,新风壳33的下端设置有新风总出口,新风风道31的一端和新风总出口连通。也就是说,新风在新风壳33内汇聚加速后从新风壳33上的新风总出口吹出,并可以从新风口32吹出,这样使得新风不需要经过其它出风风道,可以避免新风的衰减,即,新风的出风风量和出风速度更大。
如图6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连接管60,连接管60的一端和新风壳33连通,并且另一端和新风风道31连通,连接管60弯折设置。如此设置,由于新风模块30的外形呈蜗壳结构,将连接管60设计为弯折结构,可以使新风风道31通过连接管60很好地与新风模块30相连,如此,室外的风进入新风模块30,经过新风模块30的过滤之后,新风依次通过连接管60和新风风道31从新风出风口12吹出。
其中,连接管60和新风壳33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连接管60和新风风道31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也就是说,连接管60从新风壳33至新风风道31的连通方向上呈渐扩状,如此,新风壳33内产生的新风经过连接管60时,可以降低新风的气流速率,使得新风可以缓慢地从新风出风口12均匀吹出,进而使较为均匀的新风与换热风混合,以达到改善新风温度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换热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所述新风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
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模块具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
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新风模块连通,所述新风风道上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朝向所述壳体前方的一侧,所述新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
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下侧,所述第一导风组件选择性地打开所述换热出风口;
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侧,所述第二导风组件选择性地打开部分所述换热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口为长条状;和/或,
所述新风出风口为多个通风孔或多个格栅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新风口均构造为长条形状,所述新风出风口的长度小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长度;和/或,
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宽度小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侧,所述第一导风组件选择性地遮挡所述第二导风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导风主体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且另一端和所述导风主体连接;
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置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和所述连接杆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壳和新风风机,所述新风壳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新风壳的下端设置有新风总出口,所述新风风道的一端和所述新风总出口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和所述新风壳连通且另一端和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连接管弯折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和所述新风壳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连接管和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13904.5U CN218511027U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空调器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13904.5U CN218511027U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空调器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11027U true CN218511027U (zh) | 2023-02-21 |
Family
ID=85209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13904.5U Active CN218511027U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空调器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11027U (zh) |
-
2022
- 2022-08-22 CN CN202222213904.5U patent/CN2185110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71516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5143526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771516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8511027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8511029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659194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23580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442539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11293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51102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851102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44180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3864872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851102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44181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375108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758463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44181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49003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815448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90002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441807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54089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71516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67547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