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92805U -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92805U
CN214492805U CN202120525291.1U CN202120525291U CN214492805U CN 214492805 U CN214492805 U CN 214492805U CN 202120525291 U CN202120525291 U CN 202120525291U CN 214492805 U CN214492805 U CN 214492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unhooking
sleeve
fatigue resistance
unh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2529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亮亮
张泽林
程刚
盛广华
王国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pe Auto Part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pe Auto Part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pe Auto Part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pe Auto Part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2529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92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92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92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包括防撞梁、脱钩套管及加强板,其中,防撞梁贯穿设置有安装孔;脱钩套管穿设于安装孔且两端分别外露于防撞梁的相对两侧壁;加强板围设于防撞梁的外围且与脱钩套管的两端紧固,加强板包括设置防撞梁相对两侧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搭接后焊接为一体,脱钩套管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且脱钩套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紧固。以此结构设计的连接装置,通过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搭接后焊接为一体,能够有效减少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与防撞梁焊接时的焊接面积,继而防止对防撞梁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汽车作为出行的代步工具,与此同时,汽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由于车辆越来越多、路况越来越复杂,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极易发生碰撞等事故,其中以低速行驶下的前碰或后碰(追尾)居多。现有技术中,为了有效提高前防撞梁和后防撞梁在汽车低速碰撞下的防护作用,通常在前防撞梁和前纵梁、后防撞梁和后纵粱之间均设置吸能盒,以充分吸收汽车碰撞能量。具体地,以汽车在低速行驶下发生前碰为例,其中,吸能盒一端固定有与前防撞梁连接的前安装板、另一端固定有与前纵梁连接的后安装板,且吸能盒的侧壁上设有溃缩槽,从而当汽车发生前碰时,前防撞梁将碰撞能量传递到吸能盒中,吸能盒通过溃缩槽的溃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能够减少纵梁的变形量,从而保障了车内人员的安全。
传统的防撞梁脱钩套管可以直接安装在防撞梁上,也有些脱钩套管通过大面积直接焊接于防撞梁上的加强板紧固,以此方式大面积焊接的加强板,在大面积焊接过程中,会在防撞梁的表面产生较大热量,继而使得防撞梁发生催化,可承受的应力大幅降低,加之防撞梁一般较薄(一般1.0~1.4mm),在疲劳循环工况下很容易导致开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能够有效避免因加固板的焊接所造成的防撞梁催化、可承载应力降低等问题的发生,继而有效提升了脱钩套管焊接后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包括:
防撞梁;贯穿设置有安装孔;
脱钩套管,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且两端分别外露于所述防撞梁的相对两侧壁;
加强板,围设于所述防撞梁的外围且与所述脱钩套管的两端紧固,所述加强板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相对两侧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搭接后焊接为一体,所述脱钩套管的两端分别外露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且所述脱钩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紧固。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翻边。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均采用钣金一体冲压成型,且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横截面均呈U形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围设于所述防撞梁的外围并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互搭接。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长度。
其中,所述防撞梁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弧壁相配合,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防撞梁的外弧壁相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表面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分别与贯穿开设于所述防撞梁的多个第二通孔相贯通。
其中,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防撞梁紧固的焊接孔。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相对两侧壁沿长度方向与所述防撞梁焊接。
其中,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相搭接的一侧壁设置有便于和所述防撞梁焊接的折弯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包括防撞梁、脱钩套管及加强板,其中,防撞梁贯穿设置有安装孔;脱钩套管穿设于安装孔且两端分别外露于防撞梁的相对两侧壁;加强板围设于防撞梁的外围且与脱钩套管的两端紧固,加强板包括设置防撞梁相对两侧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搭接后焊接为一体,脱钩套管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且脱钩套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紧固。以此结构设计的连接装置,通过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搭接后焊接为一体,能够有效减少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与防撞梁焊接时的焊接面积,继而防止对防撞梁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的第一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的第二轴测图。
图中:
1、防撞梁;
2、脱钩套管;
31、第一加强板;311、第一通孔;32、第二加强板;321、折弯边;322、焊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传统的防撞梁脱钩套管可以直接安装在防撞梁上,也有些脱钩套管通过大面积直接焊接于防撞梁上的加强板紧固,以此方式大面积焊接的加强板,在大面积焊接过程中,会在防撞梁的表面产生较大热量,继而使得防撞梁发生催化,可承受的应力大幅降低,加之防撞梁一般较薄(一般1.0~1.4mm),在疲劳循环工况下很容易出现开裂。
针对上述缺陷和不足,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的第一轴测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的第二轴测图。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包括防撞梁1、脱钩套管2及加强板,具体的,本实施例在防撞梁1上贯穿开设有安装孔,脱钩套管2通过安装孔穿设于防撞梁1,且脱钩套管2的两端外露于防撞梁1的相对两侧。
更进一步的,为了方便脱钩套管2的固定,减少脱钩套管2加固时与防撞梁1之间的焊接面积,本实施例中,加强板围设于防撞梁1的外围且与脱钩套管2的两端紧固,作为优选,加强板包括设置防撞梁1相对两侧的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搭接后焊接为一体,脱钩套管2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且脱钩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紧固。
以此结构设计,将搭接后的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焊接为一体,之后在将脱钩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焊接,以此不仅能够提升脱钩套管2焊接后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避免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在焊接时与防撞梁1之间产生较多的焊接面,继而有效避免防撞梁1发生催化、强度降低等异常。
进一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板3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一翻边;第二加强板32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翻边,也即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均采用钣金一体冲压成型,且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的横截面均呈U形设置。以此结构设计的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围设于防撞梁1的外围并通过对应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互搭接。
采用上述方案设置的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为了方便脱钩套管2外露且能够使得脱钩套管2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焊接,作为优选,在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上分别设置有便于脱钩套管2外露的让位孔,之后将让位孔的边缘与脱钩套管2焊接即可。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防撞梁1呈弧形设置,第一加强板31的长度大于第二加强板32的长度。其中,第一加强板31与防撞梁1的内弧壁相配合,第二加强板32与防撞梁1的外弧壁相配合,此外,为了提升防撞梁1端部吸震效果,本实施例在第一加强板31的表面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311,多个第一通孔311分别与贯穿开设于防撞梁1的多个第二通孔相贯通。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能够稳定可靠的与防撞梁1紧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板31的相对两侧壁沿长度方向与防撞梁1焊接,第二加强板32的一侧壁设置有用于和防撞梁1紧固的焊接孔322,以此通过焊接孔322对第二加强板32和防撞梁1进行焊接。此外,本实施例中,还在第二加强板32与第一加强板31相搭接的一侧壁处设置有便于和防撞梁1焊接的折弯边321,以此使得第二加强板32与防撞梁1焊接的更加稳定可靠。
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焊接的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仅需起到固定第一加强板31、第二加强板32的作用即可,无须密集焊接,由于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搭接后焊接为一体,因此,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减少了与防撞梁1之间所产生较多的焊接面,继而有效避免防撞梁1发生催化、强度降低等异常。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撞梁(1),贯穿设置有安装孔;
脱钩套管(2),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且两端分别外露于所述防撞梁(1)的相对两侧壁;
加强板,围设于所述防撞梁(1)的外围且与所述脱钩套管(2)的两端紧固,所述加强板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撞梁(1)相对两侧的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所述第一加强板(3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2)搭接后焊接为一体,所述脱钩套管(2)的两端分别外露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2),且所述脱钩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2)紧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板(32)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翻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2)均采用钣金一体冲压成型,且所述第一加强板(3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2)的横截面均呈U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2)围设于所述防撞梁(1)的外围并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互搭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板(32)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1)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加强板(31)与所述防撞梁(1)的内弧壁相配合,所述第二加强板(32)与所述防撞梁(1)的外弧壁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1)的表面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311),多个所述第一通孔(311)分别与贯穿开设于所述防撞梁(1)的多个第二通孔相贯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32)设置有用于和所述防撞梁(1)紧固的焊接孔(3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1)的相对两侧壁沿长度方向与所述防撞梁(1)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3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1)相搭接的一侧壁设置有便于和所述防撞梁(1)焊接的折弯边(321)。
CN202120525291.1U 2021-03-12 2021-03-12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Active CN214492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25291.1U CN214492805U (zh) 2021-03-12 2021-03-12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25291.1U CN214492805U (zh) 2021-03-12 2021-03-12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92805U true CN214492805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198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25291.1U Active CN214492805U (zh) 2021-03-12 2021-03-12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92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0224B2 (en) Engine cradle with deflector device
CN208515682U (zh) 副车架和车辆
JP470612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14492805U (zh) 一种便于提升脱钩套管抗疲劳强度的连接装置
CN113086017A (zh) 一种转向支撑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10588785A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104340272A (zh) 前副车架总成和汽车及前副车架总成与前保险杠安装方法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4028105U (zh) 一种提升汽车动刚度的拖拽臂安装结构
CN113443010B (zh) 汽车机舱后横梁总成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1918837U (zh) 后轮罩内加强板总成
CN209274709U (zh) 一种后副车架
CN208149438U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
CN207773273U (zh) 汽车后裙板与后纵梁及后地板的连接结构
CN219524020U (zh) 一种钢前副车架
CN214492806U (zh) 一种提升拖钩抗疲劳性的连接装置
CN201457652U (zh) 一种摩托车平叉
CN201305087Y (zh) 骑式摩托车车架发动机悬挂结构
CN218536259U (zh) 封闭式板料成型纵臂
CN212667488U (zh) 一种汽车全框副车架
CN212605466U (zh) 一种汽车后轮罩内板加强件装置
CN217835342U (zh) 悬置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165122U (zh) 一种前纵梁及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