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71756U - 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 Google Patents

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71756U
CN214471756U CN202120080219.2U CN202120080219U CN214471756U CN 214471756 U CN214471756 U CN 214471756U CN 202120080219 U CN202120080219 U CN 202120080219U CN 214471756 U CN214471756 U CN 2144717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fuel
pipe
flow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8021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赵
刘杨
王庆平
郑超
崔红根
魏剑斌
陈大专
姜元
戴捷
王忠营
马子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8021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717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71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717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Volume Flow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燃油箱包括箱本体,箱本体包括进油口、出油口、多个稳流板、液位计安装孔和液位计,多个稳流板间隔固定设置于箱本体内,多个稳流板的底部固定于箱本体的底部,各稳流板的一侧与相对设置的箱本体的一侧壁之间形成有流动空间,任意相邻两个稳流板所形成的流动空间在燃油流动方向交错设置,以形成燃油流动的缓冲通道,每个稳流板的顶部与箱本体的顶部之间具有间距;进油口位于箱本体的底部,出油口位于箱本体的另一侧壁,并靠近箱本体的底部的位置处,液位计安装孔设于箱本体的顶部,且包括多个检测位。因此,具有避免充油系统失效,充油过程燃油稳流,不影响油耗测量精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试验室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油耗测试是发动机的重要评价指标,瞬态油耗仪用于发动机台架试验过程中测量燃油消耗量,为发动机的性能评估和参数标定提供支持。
现有的瞬态油耗仪大多数无油箱,外部的燃油供油压力波动容易影响测量精度。
而设有油箱的瞬态油耗仪,一般其油箱内设有多个隔板,隔板的两侧端全部固定在油箱本体的内壁上,隔板的上平面和下平面与油箱本体的内壁保留一定间距,油箱的进油口设置于靠近油箱本体的顶部,油箱的出油口设置于油箱本体的底部,且油箱本体的底部的内壁设计成斜面,进油口设置于斜面的最高处,出油口设置于斜面的最低处。由于油箱这种布局,容易出现充油过程中因燃油压力扰动而影响油耗测量精度的问题,而且因没有多个检测位,人机工程交互性和安全性较差,易造成油箱所在的充油系统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油箱容易出现充油系统失效、充油过程燃油压力扰动而影响测量精度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具有避免充油系统失效,充油过程燃油稳流,不影响油耗测量精度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燃油箱,包括箱本体,箱本体包括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用于使燃油流入箱本体内,出油口用于使燃油流出箱本体,燃油箱还包括:
多个稳流板,多个稳流板间隔固定设置于箱本体内,多个稳流板的底部固定于箱本体的底部,各稳流板的一侧与相对设置的箱本体的一侧壁之间形成有流动空间,任意相邻两个稳流板所形成的流动空间在燃油流动方向交错设置,以形成燃油流动的缓冲通道,每个稳流板的顶部与箱本体的顶部之间具有间距;进油口位于箱本体的底部,出油口位于箱本体的另一侧壁,并靠近箱本体的底部的位置处,在燃油流动方向上,进油口位于多个稳流板的上游,出油口位于多个稳流板的下游。
液位计安装孔和液位计,液位计安装孔设于箱本体的顶部,液位计通过液位计安装孔设于箱本体内,液位计包括多个用于检测燃油液位的检测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任意相邻两个稳流板所形成的流动空间在燃油流动方向交错设置,以形成燃油流动的呈“S”型的缓冲通道,从而达到稳流作用,不会影响油耗测量精度;又由于箱本体内设有具有多个检测位的液位计,能够增强人机工程交互性,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燃油箱,沿箱本体的高度方向,多个检测位从高到低依次包括溢油液位、高液位、低液位和缺油液位,每个检测位上均设有液位传感器,以检测对应的检测位的燃油液位,并发出检测信号。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燃油箱,箱本体包括顶部和底部,以及连接顶部和底部并沿箱本体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箱本体的高度方向之间相互垂直;
箱本体的进油口位于靠近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形成的夹角的位置处,出油口位于第二侧壁上,且靠近箱本体的底部与第一侧壁形成的夹角的位置处;
多个稳流板包括第一稳流板和第二稳流板,在第一方向上,进油口位于第四侧壁与第一稳流板之间,且进油口的投影位于第一稳流板上,出油口的投影位于第二稳流板上;
第一稳流板和第二稳流板垂直于箱本体的底部,第一稳流板的一侧边固定于第三侧壁,另一侧边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流动空间;第二稳流板的一侧边与第三侧壁之间形成流动空间,另一侧边固定于第一侧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出油口设于第二侧壁上,且靠近但不位于箱本体的底部与第一侧壁形成的夹角的位置处,出油口相对于箱本体的底部具有一定的高度,杂质在箱本体的底部沉淀,可避免杂质沉淀物从出油口流出;通过将进油口设于箱本体的底部上,能够实现燃油稳流,并能防止带入气泡。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包括上述的燃油箱。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燃油箱,能够稳定压力,实现稳流,消除气泡,最大程度地降低外部供油压力对瞬态油耗测量精度的影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燃油箱用于连接油库和被测试件,燃油箱的进油口通过油管连接于油库,燃油箱的出油口通过油管连接于被测试件;
沿燃油流动方向,油库与燃油箱之间的油管上依次设有粗过滤器和细过滤器,以对油库流出的燃油依次进行粗过滤和精过滤,在燃油箱与被测试件之间的、且靠近被测试件的入口处的油管上设有出油过滤器,以对流入被测试件前的燃油进行过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粗过滤器和细过滤器,能够对油库流入燃油箱之前的燃油进行粗过滤和精过滤;通过设置出油过滤器,可避免杂质影响到被测试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当多个检测位从高到低依次包括溢油液位、高液位、低液位和缺油液位,每个检测位上均设有液位传感器时,
沿燃油流动方向,细过滤器与燃油箱之间的油管上依次设有前气动球阀、前压力表、电磁截止阀和前手动球阀,出油过滤器与被测试件之间的油管上设有后气动球阀,出油过滤器的上游设有后手动球阀;
当燃油箱的燃油处于溢油液位时,位于溢油液位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溢油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溢油信号控制前气动球阀和后气动球阀关闭;
当燃油箱的燃油处于高液位时,位于高液位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高液位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高液位信号控制电磁截止阀关闭;
当燃油箱的燃油处于低液位时,位于低液位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低液位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低液位信号控制电磁截止阀开启;
当燃油箱的燃油处于缺油液位时,位于缺油液位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缺油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缺油信号控制前气动球阀和后气动球阀关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前气动球阀和后气动球阀,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切断油管,防止燃油泄漏;通过设置电磁截止阀,能够在燃油箱进行充油时开启,不充油时关闭,可承受较大的开关力。因此,能够降低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故障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箱本体的顶部还设有回油口,回油口位于多个稳流板的上游,回油口在箱本体的底部的投影远离于进油口;瞬态油耗测量系统还包括:
一级温控系统,一级温控系统设于燃油箱的出油口与被测试件之间的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一级温控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手动球阀、一级燃油泵和一级换热器;
换热系统,换热系统包括内循环管路、外循环管路和共用换热器,内循环管路用于流入冷却硅油,外循环管路用于流入冷却水,内循环管路和外循环管路均流经共用换热器,共用换热器对内循环管路和外循环管路进行隔离;
沿冷却硅油流动方向,内循环管路上依次设有水泵和硅油补液箱;一级换热器连通于水泵和硅油补液箱之间,以形成一级内循环管路;共用换热器在外循环管路上设有冷却水进口和外部冷却水出口;
一级回油管,一级回油管的一端连通于一级温控系统与被测试件之间的油管,一级回油管的另一端通过回油口插入箱本体的底部,以使一级回油管内的燃油循环至箱本体的底部,且一级回油管上设有一级手动背压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级温控系统和换热系统,能够保证燃油在油管流动过程中温度的稳定,从而保证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精度;通过将一级回油管的另一端通过回油口插入箱本体的底部,能够避免出现回油气泡。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在一级内循环管路上,沿冷却硅油流动方向,一级换热器与硅油补液箱之间依次设有一级比例阀和一级压力表,一级比例阀用于调节一级换热器内的冷却硅油流量;
在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一级温控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温度传感器、燃油流量计、一级压力传感器和调压阀,一级温度传感器、燃油流量计、一级压力传感器和调压阀位于一级回油管的一端的下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级温度传感器,能够反馈一级温控系统的实时温度,通过设置燃油流量计、一级压力传感器和调压阀,能够提高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通过设置一级压力表,能够便于观察一级内循环状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瞬态油耗测量系统还包括:
二级温控系统,二级温控系统设于一级温控系统与被测试件之间的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二级温控系统位于一级回油管的下游,且包括依次连接的二级燃油泵和二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连通于水泵和硅油补液箱之间,以形成二级内循环管路;二级内循环管路与一级内循环管路在内循环管路上并联,且内循环管路上还设有内循环手动背压阀和内循环手动球阀,以向一级内循环管路和二级内循环管路分配冷却硅油流量;
二级回油管,二级回油管的一端连通于二级温控系统与被测试件之间的油管,二级回油管的另一端连通于二级燃油泵和调压阀之间的油管,且二级回油管上沿燃油回流方向设有二级手动背压阀和二级开关电磁阀;
在二级内循环管路上,二级换热器与水泵之间设有二级压力表,二级换热器与硅油补液箱之间设有二级比例阀,二级比例阀用于调节二级换热器内的冷却硅油流量;
在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二级温控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二级压力传感器和二级温度传感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二级温控系统,能够进一步保证燃油在油管流动过程中温度的稳定,从而进一步保证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精度;通过设置二级温度传感器,能够反馈二级温控系统的实时温度;通过设置二级压力表,能够便于观察二级内循环状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箱本体的顶部还设有排气管安装孔和排油管入口,瞬态油耗测量系统还包括:
浮球式排气阀,浮球式排气阀通过排气管安装孔安装于箱本体上;
排油管,排油管的一端连通于二级手动背压阀与二级开关电磁阀之间的油管,排油管的另一端通过排油管入口连通于箱本体,沿燃油流动方向,排油管上依次设有第一开关电磁阀和第二开关电磁阀;
换油管,换油管的一端连通于第一开关电磁阀和第二开关电磁阀之间的排油管,换油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油库的顶部的废油口,沿燃油流动方向,换油管上依次设有第三开关电磁阀和换油手动球阀。
本实用新型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燃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油库;2:手动球阀;3:粗过滤器;4:细过滤器;9:前气动球阀;6:前压力表;7:电磁截止阀;8:前手动球阀;
10:一级回油管;11:浮球式排气阀;12:一级手动球阀;13:一级燃油泵;14:一级换热器;15:一级手动背压阀;16:一级温度传感器;17:燃油流量计;18:一级压力传感器;19:调压阀;100:一级温控系统;
20:二级燃油泵;21:二级开关电磁阀;22:二级换热器;23:二级压力传感器;24:二级温度传感器;25:后手动球阀;26:二级手动背压阀;27:出油过滤器;28:后气动球阀;29:被测试件;200:二级温控系统;260:二级回油管;
30:共用换热器;31:手动球阀;32:硅油补液箱;33:一级压力表;34:一级比例阀;35:二级压力表;36:二级比例阀;37:内循环手动球阀;38:内循环手动背压阀;39:水泵;300:换热系统;
40:第二开关电磁阀;41:第三开关电磁阀;42:换油手动球阀;43:第一开关电磁阀;44:液位计;45:溢油液位;46:高液位;47:低液位;48:缺油液位;410:排油管;420:换油管;
5:燃油箱;501:第一侧壁;502:第二侧壁;503:第三侧壁;504:第四侧壁;505:顶部;50:稳流板;51:回油口;52:排气管安装孔;53:液位计安装孔;54:出油口;55:进油口;56:排油管入口;57:箱本体;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H: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燃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燃油箱5,包括箱本体57,箱本体57包括进油口55和出油口54,进油口55用于使燃油流入箱本体57内,出油口54用于使燃油流出箱本体57,燃油箱5还包括多个稳流板50、液位计安装孔53和液位计44。
多个稳流板50间隔固定设置于箱本体57内,多个稳流板50的底部固定于箱本体57的底部,各稳流板50的一侧与相对设置的箱本体57的一侧壁之间形成有流动空间,任意相邻两个稳流板50所形成的流动空间在燃油流动方向交错设置,以形成燃油流动的缓冲通道,每个稳流板50的顶部与箱本体57的顶部505之间具有间距。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稳流板50之间相互平行。缓冲通道呈“S”型。每个稳流板50的顶部与箱本体57的顶部505之间的间距便于燃油流动。
进油口55位于箱本体57的底部,出油口54位于箱本体57的另一侧壁,并靠近箱本体57的底部的位置处,在燃油流动方向上,进油口55位于多个稳流板50的上游,出油口54位于多个稳流板50的下游。
液位计安装孔53设于箱本体57的顶部505,液位计44通过液位计安装孔53设于箱本体57内,液位计44包括多个用于检测燃油液位的检测位。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任意相邻两个稳流板50所形成的流动空间在燃油流动方向交错设置,以形成燃油流动的呈“S”型的缓冲通道,从而达到稳流作用,不会影响油耗测量精度;又由于箱本体57内设有具有多个检测位的液位计44,能够增强人机工程交互性和提高安全性。
具体地,沿箱本体57的高度方向H,多个检测位从高到低依次包括溢油液位45、高液位46、低液位47和缺油液位48,每个检测位上均设有液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以检测对应的检测位的燃油液位,并发出检测信号。
箱本体57包括顶部505和底部(图中未示出),以及连接顶部505和底部并沿箱本体57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501、第二侧壁502、第三侧壁503和第四侧壁504,第二侧壁502与第四侧壁504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第一侧壁501与第三侧壁503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其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箱本体57的高度方向H之间相互垂直。
箱本体57的进油口55位于靠近第三侧壁503与第四侧壁504形成的夹角的位置处,出油口54位于第二侧壁502上,且靠近箱本体57的底部与第一侧壁501形成的夹角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箱本体57的底部上,出油口54在箱本体57的底部上的投影与进油口55大概对角设置。
多个稳流板50包括第一稳流板和第二稳流板,在第一方向X上,进油口55位于第四侧壁504与第一稳流板之间,且进油口55的投影位于第一稳流板上,出油口54的投影位于第二稳流板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稳流板50还包括第三稳流板和第四稳流板等,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第一稳流板和第二稳流板垂直于箱本体57的底部,第一稳流板的一侧边固定于第三侧壁503,另一侧边与第一侧壁501之间形成流动空间;第二稳流板的一侧边与第三侧壁503之间形成流动空间,另一侧边固定于第一侧壁501。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出油口54设于第二侧壁502上,且靠近但不位于箱本体57的底部与第一侧壁501形成的夹角的位置处,出油口54相对于箱本体57的底部具有一定的高度,杂质在箱本体57的底部沉淀,可避免杂质沉淀物从出油口54流出。通过将进油口55设于箱本体57的底部上,能够实现燃油稳流,并能防止带入气泡。
实施例2:
请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包括实施例1中的燃油箱5。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瞬态油耗测量系统中设置燃油箱5,能够稳定压力,实现稳流,消除气泡,最大程度地降低外部供油压力对瞬态油耗测量精度的影响。
燃油箱5用于连接油库1和被测试件29,燃油箱5的进油口55通过油管连接于油库1,燃油箱5的出油口54通过油管连接于被测试件29。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测试件29可以是发动机。
沿燃油流动方向,油库1与燃油箱5之间的油管上依次设有粗过滤器3和细过滤器4,以对油库1流出的燃油依次进行粗过滤和精过滤,在燃油箱5与被测试件29之间的、且靠近被测试件29的入口处的油管上设有出油过滤器27,以对流入被测试件29前的燃油进行过滤。即避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内部的杂质影响到被测试件29。本实施方式中,粗过滤器3滤除较大的杂质颗粒,细过滤器4保证进入燃油箱5内的燃油清洁度要求。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粗过滤器3和细过滤器4,能够对油库1流入燃油箱5之前的燃油进行粗过滤和精过滤;通过设置出油过滤器27,可避免杂质影响到被测试件29。
具体地,当多个检测位从高到低依次包括溢油液位45、高液位46、低液位47和缺油液位48,每个检测位上均设有液位传感器时,沿燃油流动方向,细过滤器4与燃油箱5之间的油管上依次设有前气动球阀9、前压力表6、电磁截止阀7和前手动球阀8,出油过滤器27与被测试件29之间的油管上设有后气动球阀28,出油过滤器27的上游设有后手动球阀25。即在发动机前设置后手动球阀25,瞬态油耗测量系统有更好的可维修性。
当燃油箱5的燃油处于溢油液位45时,位于溢油液位45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溢油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溢油信号控制前气动球阀9和后气动球阀28关闭,以切断油管。
当燃油箱5的燃油处于高液位46时,位于高液位46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高液位46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高液位46信号控制电磁截止阀7关闭。
当燃油箱5的燃油处于低液位47时,位于低液位47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低液位47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低液位47信号控制电磁截止阀7开启。
当燃油箱5的燃油处于缺油液位48时,位于缺油液位48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缺油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缺油信号控制前气动球阀9和后气动球阀28关闭。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油管爆裂或者无供油均可导致燃油箱5中液位持续下降直至处于缺油液位48,此时油箱缺油液位48发出信号,触发急停信号,切断油管,燃油泵停转。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前气动球阀9和后气动球阀28,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切断油管,防止燃油泄漏;通过设置电磁截止阀7,能够在燃油箱5进行充油时开启,不充油时关闭,可承受较大的开关力。因此,能够降低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故障率。
进一步地,箱本体57的顶部505还设有回油口51,回油口51位于多个稳流板50的上游,回油口51在箱本体57的底部的投影远离于进油口55。
瞬态油耗测量系统还包括一级温控系统100、换热系统300、一级回油管10、二级温控系统200以及二级回油管260。
一级温控系统100设于燃油箱5的出油口54与被测试件29之间的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一级温控系统100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手动球阀12、一级燃油泵13和一级换热器14。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级手动球阀12靠近燃油箱5的出油口54的位置处。又因燃油箱5的进油口55的位置处安装有前手动球阀8,因此,燃油箱5具有更好的可维修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级换热器14为板式换热器
换热系统300包括内循环管路、外循环管路和共用换热器30,内循环管路用于流入冷却硅油,外循环管路用于流入冷却水,内循环管路和外循环管路均流经共用换热器30,共用换热器30对内循环管路和外循环管路进行隔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共用换热器30为板式换热器。通过内循环管路和外循环管路隔离的方法降低冷却水压力波动对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冲击。
沿冷却硅油流动方向,内循环管路上依次设有水泵39和硅油补液箱32;一级换热器14连通于水泵39和硅油补液箱32之间,以形成一级内循环管路;共用换热器30在外循环管路上设有冷却水进口和外部冷却水出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循环管路上设置水泵39,使得内循环可流动,在硅油补液箱32的下方还安装有手动球阀31,便于硅油补液箱32维修。
一级回油管10的一端连通于一级温控系统100与被测试件29之间的油管,一级回油管10的另一端通过回油口51插入箱本体57的底部,以使一级回油管10内的燃油循环至箱本体57的底部,且一级回油管10上设有一级手动背压阀15。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一级回油管10的另一端通过回油口51插入箱本体57的底部,能够避免出现回油气泡。
在一级内循环管路上,沿冷却硅油流动方向,一级换热器14与硅油补液箱32之间依次设有一级比例阀34和一级压力表33,一级比例阀34用于调节一级换热器14内的冷却硅油流量。
在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一级温控系统100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温度传感器16、燃油流量计17、一级压力传感器18和调压阀19。一级温度传感器16、燃油流量计17、一级压力传感器18和调压阀19位于一级回油管10的一端的下游。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油流量计17为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通过设置一级温度传感器16,能够反馈一级温控系统100的实时温度,通过设置燃油流量计17、一级压力传感器18和调压阀19,能够提高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通过设置一级压力表33,能够便于观察一级内循环状态。
二级温控系统200设于一级温控系统100与被测试件29之间的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二级温控系统200位于一级回油管10的下游,且包括依次连接的二级燃油泵20和二级换热器22,二级换热器22连通于水泵39和硅油补液箱32之间,以形成二级内循环管路。二级内循环管路与一级内循环管路在内循环管路上并联,且内循环管路上还设有内循环手动背压阀38和内循环手动球阀37,以向一级内循环管路和二级内循环管路分配冷却硅油流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二级换热器22为板式换热器。
二级回油管260的一端连通于二级温控系统200与被测试件29之间的油管,二级回油管260的另一端连通于二级燃油泵20和调压阀19之间的油管,且二级回油管260上沿燃油回流方向设有二级手动背压阀26和二级开关电磁阀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级燃油泵13后安装一级手动背压阀15,让多余的燃油回流到燃油箱5,并通过调压阀19进行稳压,使用二级燃油泵20提供更高的压力和更大的流量,并再次使用二级手动背压阀26进行压力稳定。
在二级内循环管路上,二级换热器22与水泵39之间设有二级压力表35,二级换热器22与硅油补液箱32之间设有二级比例阀36,二级比例阀36用于调节二级换热器22内的冷却硅油流量,二级压力表35便于观察二级内循环状态。
在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二级温控系统200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二级压力传感器23和二级温度传感器24。通过设置二级压力传感器23,用于监控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工作状态,通过设置二级温度传感器24,能够反馈二级温控系统200的实时温度。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一级温控系统100和二级温控系统200,能够保证燃油在油管流动过程中温度的稳定,从而保证瞬态油耗测量系统的精度。
进一步地,箱本体57的顶部505还设有排气管安装孔52和排油管入口56(请参见图2),瞬态油耗测量系统还包括排气系统和换油系统。排气系统包括浮球式排气阀11、排油管410,换油系统包括换油管420。
浮球式排气阀11通过排气管安装孔52安装于箱本体57上,以实现油气分离。
排油管410的一端连通于二级手动背压阀26与二级开关电磁阀21之间的油管,排油管410的另一端通过排油管入口56连通于箱本体57,沿燃油流动方向,排油管410上依次设有第一开关电磁阀43和第二开关电磁阀40。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系统由第一开关电磁阀43和第二开关电磁阀40控制,并由浮球式排气阀11排出空气。
换油管420的一端连通于第一开关电磁阀43和第二开关电磁阀40之间的排油管410,换油管420的另一端连通于油库1的顶部的废油口,沿燃油流动方向,换油管420上依次设有第三开关电磁阀41和换油手动球阀42。在本实施方式中,换油系统由二级开关电磁阀21、第三开关电磁阀41、换油手动球阀42和第一开关电磁阀43控制,当更换油品时,二级开关电磁阀21、第三开关电磁阀41、换油手动球阀42和第一开关电磁阀43均打开,燃油通过废油口流回油库1。
本实用新型中,瞬态油耗测量系统为一套独立的设备,可称为瞬态油耗仪。主要应用场合为汽油或者柴油发动机台架,实施时,将油库1的油管接入到手动球阀2处,经过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内部的温度控制、压力调节控制、排气、流量测量等处理后,从后气动球阀28处接到发动机,整个过程总电开启即开始工作,并给发动机提供稳定的燃油压力供给。
发动机试验准备时,瞬态油耗仪的监控数据和燃油流量数据通过信号线传输给控制器做数采记录和处理。
紧急情况发生时,瞬态油耗仪会接收到外部控制器的急停信号,并进行相应的急停动作。
在发动机试验室中,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瞬态油耗仪试验约6个月,设备精度高于试验要求,称重法对瞬态油耗仪进行3次计量,相对误差分别为-0.0163%、+0.2332%、+0.2528%。设备瞬态测量稳定性较优,其中7.7kg/h油耗量水平的瞬态波动相对偏差分别为0.38%、0.46%、0.38%,平均0.41%,瞬态波动大小分别为0.029kg/h,0.035kg/h,0.029kg/h。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燃油箱,包括箱本体,所述箱本体包括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进油口用于使燃油流入所述箱本体内,所述出油口用于使燃油流出所述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还包括:
多个稳流板,多个所述稳流板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箱本体内,多个所述稳流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箱本体的底部,各所述稳流板的一侧与相对设置的所述箱本体的一侧壁之间形成有流动空间,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稳流板所形成的所述流动空间在燃油流动方向交错设置,以形成燃油流动的缓冲通道,每个所述稳流板的顶部与所述箱本体的顶部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进油口位于所述箱本体的底部,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箱本体的另一侧壁,并靠近所述箱本体的底部的位置处,在燃油流动方向上,所述进油口位于多个所述稳流板的上游,所述出油口位于多个所述稳流板的下游;
液位计安装孔和液位计,所述液位计安装孔设于所述箱本体的顶部,所述液位计通过所述液位计安装孔设于所述箱本体内,所述液位计包括多个用于检测燃油液位的检测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箱本体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检测位从高到低依次包括溢油液位、高液位、低液位和缺油液位,每个所述检测位上均设有液位传感器,以检测对应的检测位的燃油液位,并发出检测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本体包括顶部和底部,以及连接所述顶部和底部并沿所述箱本体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箱本体的高度方向之间相互垂直;
所述箱本体的所述进油口位于靠近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形成的夹角的位置处,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箱本体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形成的夹角的位置处;
多个所述稳流板包括第一稳流板和第二稳流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进油口位于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一稳流板之间,且所述进油口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稳流板上,所述出油口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稳流板上;
所述第一稳流板和所述第二稳流板垂直于所述箱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一稳流板的一侧边固定于所述第三侧壁,另一侧边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流动空间;所述第二稳流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流动空间,另一侧边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
4.一种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油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用于连接油库和被测试件,所述燃油箱的所述进油口通过油管连接于所述油库,所述燃油箱的所述出油口通过所述油管连接于所述被测试件;
沿燃油流动方向,所述油库与所述燃油箱之间的所述油管上依次设有粗过滤器和细过滤器,以对所述油库流出的燃油依次进行粗过滤和精过滤,在所述燃油箱与所述被测试件之间的、且靠近所述被测试件的入口处的所述油管上设有出油过滤器,以对流入所述被测试件前的燃油进行过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多个所述检测位从高到低依次包括溢油液位、高液位、低液位和缺油液位,每个所述检测位上均设有液位传感器时,
沿燃油流动方向,所述细过滤器与所述燃油箱之间的所述油管上依次设有前气动球阀、前压力表、电磁截止阀和前手动球阀,所述出油过滤器与所述被测试件之间的所述油管上设有后气动球阀,所述出油过滤器的上游设有后手动球阀;
当所述燃油箱的燃油处于溢油液位时,位于溢油液位的所述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溢油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溢油信号控制所述前气动球阀和所述后气动球阀关闭;
当所述燃油箱的燃油处于高液位时,位于高液位的所述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高液位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高液位信号控制所述电磁截止阀关闭;
当所述燃油箱的燃油处于低液位时,位于低液位的所述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低液位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低液位信号控制所述电磁截止阀开启;
当所述燃油箱的燃油处于缺油液位时,位于缺油液位的所述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缺油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缺油信号控制所述前气动球阀和所述后气动球阀关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本体的顶部还设有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位于多个所述稳流板的上游,所述回油口在所述箱本体的底部的投影远离于所述进油口;所述瞬态油耗测量系统还包括:
一级温控系统,所述一级温控系统设于所述燃油箱的出油口与所述被测试件之间的所述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所述一级温控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手动球阀、一级燃油泵和一级换热器;
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内循环管路、外循环管路和共用换热器,所述内循环管路用于流入冷却硅油,所述外循环管路用于流入冷却水,所述内循环管路和所述外循环管路均流经所述共用换热器,所述共用换热器对所述内循环管路和所述外循环管路进行隔离;
沿冷却硅油流动方向,所述内循环管路上依次设有水泵和硅油补液箱;所述一级换热器连通于所述水泵和硅油补液箱之间,以形成一级内循环管路;所述共用换热器在所述外循环管路上设有冷却水进口和外部冷却水出口;
一级回油管,所述一级回油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一级温控系统与所述被测试件之间的所述油管,所述一级回油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回油口插入所述箱本体的底部,以使所述一级回油管内的燃油循环至所述箱本体的底部,且所述一级回油管上设有一级手动背压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级内循环管路上,沿冷却硅油流动方向,所述一级换热器与所述硅油补液箱之间依次设有一级比例阀和一级压力表,所述一级比例阀用于调节所述一级换热器内的冷却硅油流量;
在所述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所述一级温控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温度传感器、燃油流量计、一级压力传感器和调压阀,所述一级温度传感、所述燃油流量计、所述一级压力传感器和所述调压阀位于所述一级回油管的一端的下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瞬态油耗测量系统还包括:
二级温控系统,所述二级温控系统设于所述一级温控系统与所述被测试件之间的所述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所述二级温控系统位于所述一级回油管的下游,且包括依次连接的二级燃油泵和二级换热器,所述二级换热器连通于所述水泵和硅油补液箱之间,以形成二级内循环管路;所述二级内循环管路与所述一级内循环管路在所述内循环管路上并联,且所述内循环管路上还设有内循环手动背压阀和内循环手动球阀,以向所述一级内循环管路和所述二级内循环管路分配冷却硅油流量;
二级回油管,所述二级回油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二级温控系统与所述被测试件之间的所述油管,所述二级回油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二级燃油泵和所述调压阀之间的油管,且所述二级回油管上沿燃油回流方向设有二级手动背压阀和二级开关电磁阀;
在所述二级内循环管路上,所述二级换热器与所述水泵之间设有二级压力表,所述二级换热器与所述硅油补液箱之间设有二级比例阀,所述二级比例阀用于调节所述二级换热器内的冷却硅油流量;
在所述油管上,沿燃油流动方向,所述二级温控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二级压力传感器和二级温度传感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瞬态油耗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本体的顶部还设有排气管安装孔和排油管入口,所述瞬态油耗测量系统还包括:
浮球式排气阀,所述浮球式排气阀通过所述排气管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箱本体上;
排油管,所述排油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二级手动背压阀与所述二级开关电磁阀之间的所述油管,所述排油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排油管入口连通于所述箱本体,沿燃油流动方向,所述排油管上依次设有第一开关电磁阀和第二开关电磁阀;
换油管,所述换油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开关电磁阀和所述第二开关电磁阀之间的所述排油管,所述换油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油库的顶部的废油口,沿燃油流动方向,换油管上依次设有第三开关电磁阀和换油手动球阀。
CN202120080219.2U 2021-01-12 2021-01-12 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Active CN2144717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80219.2U CN214471756U (zh) 2021-01-12 2021-01-12 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80219.2U CN214471756U (zh) 2021-01-12 2021-01-12 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71756U true CN214471756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39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80219.2U Active CN214471756U (zh) 2021-01-12 2021-01-12 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717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71756U (zh) 燃油箱及瞬态油耗测量系统
CN213176051U (zh) 一种喷油螺杆空压机自动补油系统
CN210384942U (zh) 一种消气水箱及精密空调水冷系统
CN220539747U (zh) 一种用于油耗测量的防扰流油箱
CN112814889A (zh) 一种电子水泵综合性能检测系统
CN219160677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低压循环桶
CN215064728U (zh) 一种液体定量盒及具有该液体定量盒的液体定量装置
CN218545857U (zh) 一种液体流量在线自动计量校准装置
JP6424023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CN214464096U (zh) 一种油田试油气用三相分离器
CN218344513U (zh) 一种链轮油箱与刮板运输机
CN211121985U (zh) 涡喷发动机燃滑油流量分配检测系统
CN212254602U (zh) 一种车辆试验用供油装置
US3435845A (en) Sludge-eliminating,air-venting,flow-control device
EP2843404B1 (en) Fuel property detection apparatus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CN215178620U (zh) 一种压力稳定的供油系统
CN212931533U (zh) 一种重力自流回油计量装置
CN212567909U (zh) 一种过滤器测试装置
JP2001201391A (ja) 流量計校正システム
KR101446591B1 (ko) 엔진의 연료 실사용량 측정장치
CN214096516U (zh) 一种用于泵体的气密性检测系统
CN219084173U (zh) 一种超声波流量测量装置
CN217466169U (zh) 一种稳定型流阻测试装置
CN219385065U (zh) 卧式直排计量罐
CN215099635U (zh) 一种解决上下坡路段产生误报警的储液箱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