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51331U -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51331U
CN214451331U CN202120192769.3U CN202120192769U CN214451331U CN 214451331 U CN214451331 U CN 214451331U CN 202120192769 U CN202120192769 U CN 202120192769U CN 214451331 U CN214451331 U CN 214451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ar
plate
connecting plate
column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927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文明
李岩
陈宇升
牛佳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927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51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51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51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身包括:C柱、D柱和轮罩,所述C柱和所述D柱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轮罩连接;内连接板,所述内连接板分别与所述C柱的内侧、所述D柱的内侧和所述轮罩的内侧相连;外连接板,所述外连接板分别与所述C柱的外侧、所述D柱的外侧和所述轮罩的外侧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受力均衡、成本低等优点。

Description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车身,通常包括C柱、D柱和轮罩,C柱、D柱和轮罩在车身内侧通过内连接板连接,轮罩和C柱在车身外侧通过外连接板连接,由此轮罩可以将作用于其上的力,沿内侧传递给D柱、C柱,沿外侧传递给C柱,这样会导致车身在内侧和外侧的受力不均匀,结构稳定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该车身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受力均衡、成本低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身,所述车身包括:C柱、D柱和轮罩,所述C柱和所述D柱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轮罩连接;内连接板,所述内连接板分别与所述C柱的内侧、所述D柱的内侧和所述轮罩的内侧相连;外连接板,所述外连接板分别与所述C柱的外侧、所述D柱的外侧和所述轮罩的外侧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受力均衡、成本低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内连接板构造成由下至上逐渐向后方延伸的弧形;所述外连接板构造成由下至上逐渐向后方延伸的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外连接板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车身还包括:减震器座板,所述减震器座板设于所述轮罩的内部,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减震器座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车身还包括:锁环加强板,所述锁环加强板设于所述轮罩的外侧,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锁环加强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内连接板包括:第一段,所述第一段分别与所述C柱的内侧和所述D柱的内侧相连;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分别与所述第一段、所述C柱的内侧和所述轮罩的内侧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C柱包括:C柱内板,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C柱内板的内侧相连,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C柱内板的外侧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D柱包括:D柱内板,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D柱内板的内侧相连;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的外侧,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外侧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轮罩包括:轮罩内板,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轮罩内板的内侧相连;轮罩外板,所述轮罩外板连接于所述轮罩内板的外侧,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轮罩外板的外侧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C柱的内侧、所述D柱的内侧以及所述轮罩的内侧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C柱的外侧、所述D柱的外侧以及所述轮罩的外侧之间形成第二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车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受力均衡、成本低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车身100、C柱110、C柱内板111、顶框加强板112、D柱120、D柱内板121、D柱加强板122、轮罩130、轮罩内板131、轮罩外板132、内连接板140、第一段141、第二段142、外连接板150、减震器座板160、锁环加强板170、容纳空间180、侧连接板190、后排座椅转轴连接板1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100包括C柱110、D柱120、轮罩130、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这里的内连接板是轮罩内板连接板,外连接板是轮罩外板连接板。
C柱110和D柱120连接,C柱110和轮罩130连接,内连接板140分别与C柱110的内侧、D柱120的内侧和轮罩130的内侧相连,外连接板150分别与C柱110的外侧、D柱120的外侧和轮罩130的外侧相连。其中,C柱110和D柱120可以焊接,C柱110和轮罩130可以焊接,内连接板140可以分别与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焊接,外连接板150可以分别与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焊接。
举例而言,D柱120可以位于C柱110的后方以及上方,轮罩130位于C柱110的下方。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均为沿车辆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位于车辆的左侧时,外连接板150位于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的左侧,内连接板140位于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的右侧;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位于车辆的右侧时,外连接板150位于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的右侧,内连接板140位于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的左侧。
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均以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位于车辆的左侧举例描述。其中,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位于车辆的右侧的结构设置可以参考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位于车辆的左侧的结构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100,通过将C柱110和D柱120连接,以及C柱110和轮罩130连接,内连接板140分别与C柱110的内侧、D柱120的内侧和轮罩130的内侧相连,外连接板150分别与C柱110的外侧、D柱120的外侧和轮罩130的外侧相连,例如,通过减小后悬架结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来实现C柱110和D柱120连接,进而缩短C柱110和D柱120之间的距离,以便于外连接板150与D柱120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是,D柱120的结构强度高于C柱110的结构强度且D柱120的结构稳定性高于C柱110的结构稳定性。这样轮罩130可以通过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两条路径将力传递到D柱120,轮罩130的稳定性更好,且减小了外连接板150整体的尺寸,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且因此外连接板150可以应用于D柱120带角窗的车身100中,扩大了外连接板150的应用范围。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100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受力均衡、成本低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内连接板140构造成由下至上逐渐向后方延伸的弧形,外连接板150构造成由下至上逐渐向后方延伸的弧形。这样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不仅可以实现各自与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连接,而且各自受力更加均匀,避免了应力集中,且提高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各自与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连接的总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且减小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在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4所示,内连接板140与外连接板150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即从车辆的前后方向观察,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形成倒“Y”形结构。由于轮罩130的厚度大于C柱110的厚度和D柱120的厚度,因此内连接板140与外连接板150的构造更符合车身100整体的结构,进一步地提高了车身100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车身100还包括减震器座板160,减震器座板160设于轮罩130的内部,内连接板140与减震器座板160相连。由于外连接板150也与轮罩130连接,因此减震器座板160所受到的作用力也可以通过外连接板150传递到D柱120,这样能够提高减震器座板160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车身100还包括锁环加强板170,锁环加强板170设于轮罩130的外侧,外连接板150与锁环加强板170相连。其中,锁环加强板170与外连接板150可以焊接。锁环加强板170可以位于外连接板150的背向轮罩130的一侧。这样车身100的集成度更高,便于组装,且能够加强锁环加强板170的结构强度,降低锁环加强板170损坏的几率。另外,锁环加强板170受到的外力可以通过外连接板150传递到D柱120,提高锁环加强板170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内连接板140包括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第一段141分别与C柱110的内侧和D柱120的内侧相连,第二段142分别与第一段141、C柱110的内侧和轮罩130的内侧相连。其中,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可以焊接。第一段141位于第二段142的上方。通过将内连接板140分开设置,降低了内连接板140的加工难度,且便于内连接板140分别和C柱110、D柱120和轮罩130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C柱110包括C柱内板111,内连接板140与C柱内板111的内侧相连,外连接板150与C柱内板111的外侧相连。C柱内板111的横截面积较大,便于与内连接板140以及外连接板150大面积连接,提高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各自与C柱内板111的连接强度。并且将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同时连接于C柱内板111,C柱110在左右方向上承受力矩较为对称,有利于加强车身100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形成倒“Y”形结构,内连接板140的下部和外连接板150的下部之间形成空腔,C柱内板111夹设在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之间,且C柱内板111的下部伸入到该空腔内。且内连接板140与C柱110的内侧、D柱120的内侧和轮罩130的内侧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外连接板150与C柱110的外侧、D柱120的外侧和轮罩130的外侧之间形成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设置增加了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与C柱110、D柱120及轮罩130连接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D柱120包括D柱内板121和D柱加强板122。内连接板140与D柱内板121的内侧相连,D柱加强板122连接于D柱内板121的外侧,外连接板150与D柱加强板122的外侧相连。
举例而言,D柱内板121和D柱加强板122可以沿车身100的左右方向设置,D柱内板121和D柱加强板122之间可以焊接。内连接板140可以连接于D柱内板121的朝向C柱110的一侧。外连接板150可以连接于D柱加强板122的朝向C柱110的一侧。通过将D柱120分体设置,加强了D柱120的结构强度,且增加了D柱120与内连接板140以及外连接板150的连接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轮罩130包括轮罩内板131和轮罩外板132。内连接板140与轮罩内板131的内侧相连,轮罩外板132连接于轮罩内板131的外侧,外连接板150与轮罩外板132的外侧相连。其中,轮罩内板131和轮罩外板132可以沿车身100的左右方向层叠设置,轮罩内板131的边缘和轮罩外板132的边缘可以焊接形成容纳空间180,减震器座板160可以位于容纳空间180,轮罩内板131与减震器座板160之间可以焊接。这样轮罩130的结构强度更高。且通过容纳空间180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容纳减震器座板160等车辆的零件,另一方面可以补偿装配误差和在车辆碰撞时用于缓冲车身100的结构移动,提高车身100乘坐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100还包括与C柱110连接的顶框加强板112,顶框加强板112可以位于C柱110的前方且与C柱110焊接,以提高C柱110和车身100的其他结构的连接强度。且车身100还可以包括与锁环加强板170对应的侧连接板190,侧连接板190位于轮罩130的右侧,即侧连接板190与内连接板140位于轮罩130厚度方向的同一侧,侧连接板190可以连接C柱内板111和后排座椅转轴连接板191,提高车辆零件的集成度,且后排座椅转轴连接板191受到的力可以通过轮罩130传递到D柱120,提高车身100的结构稳定性。且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均朝向轮罩130方向的折弯,以进一步地提高内连接板140和外连接板150的结构强度。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车身100的装配过程:
首先,把轮罩内板131、内连接板140、侧连接板190、减震器座板160和轮罩外板132焊接为一体;
然后,把C柱内板111、D柱内板121、D柱加强板122、顶框加强板112焊接为一体;
接下来,把外连接板150和锁环加强板170焊接为一体;
最后,将上述三个结构焊接为一体。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面实施例的车身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100,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受力均衡、成本低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100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例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例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C柱、D柱和轮罩,所述C柱和所述D柱连接,所述C柱和所述轮罩连接;
内连接板,所述内连接板分别与所述C柱的内侧、所述D柱的内侧和所述轮罩的内侧相连;
外连接板,所述外连接板分别与所述C柱的外侧、所述D柱的外侧和所述轮罩的外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板构造成由下至上逐渐向后方延伸的弧形;
所述外连接板构造成由下至上逐渐向后方延伸的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外连接板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减震器座板,所述减震器座板设于所述轮罩的内部,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减震器座板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锁环加强板,所述锁环加强板设于所述轮罩的外侧,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锁环加强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板包括:
第一段,所述第一段分别与所述C柱的内侧和所述D柱的内侧相连;
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分别与所述第一段、所述C柱的内侧和所述轮罩的内侧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包括:
C柱内板,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C柱内板的内侧相连,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C柱内板的外侧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包括:
D柱内板,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D柱内板的内侧相连;
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的外侧,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外侧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包括:
轮罩内板,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轮罩内板的内侧相连;
轮罩外板,所述轮罩外板连接于所述轮罩内板的外侧,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轮罩外板的外侧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板与所述C柱的内侧、所述D柱的内侧以及所述轮罩的内侧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外连接板与所述C柱的外侧、所述D柱的外侧以及所述轮罩的外侧之间形成第二空腔。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CN202120192769.3U 2021-01-25 2021-01-25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4451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92769.3U CN214451331U (zh) 2021-01-25 2021-01-25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92769.3U CN214451331U (zh) 2021-01-25 2021-01-25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51331U true CN214451331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13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92769.3U Active CN214451331U (zh) 2021-01-25 2021-01-25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5133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2469A (zh) * 2022-06-08 2022-07-2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总成及汽车
CN114802468A (zh) * 2022-06-08 2022-07-2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总成及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2469A (zh) * 2022-06-08 2022-07-2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总成及汽车
CN114802468A (zh) * 2022-06-08 2022-07-2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总成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04674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14451331U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674488B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JP5593813B2 (ja) 車体補強構造
US7469959B2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074825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1439734A (zh) 后部车身结构
US20100327570A1 (en) Rear Suspension Spring Support Structure
JP7107908B2 (ja) 電動車両のボディ
US8820819B2 (en) Vehicle floor frame structure
US11511806B2 (en) Vehicle
US20090184542A1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106610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90071134A1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WO2015076124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090292B2 (en) Structure of rear package tray for vehicle
CN210882332U (zh) 汽车后地板与侧围总成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3799900U (zh)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CN113581294A (zh) 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
US20180304935A1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213008386U (zh) 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及车辆
KR20160097588A (ko) 차체의 지지 구조
CN218021845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7

Address after: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after: BYD Co.,Ltd.

Patentee after: Hefei BYD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