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70381U -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70381U
CN214370381U CN202021851453.2U CN202021851453U CN214370381U CN 214370381 U CN214370381 U CN 214370381U CN 202021851453 U CN202021851453 U CN 202021851453U CN 214370381 U CN214370381 U CN 2143703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ner
dry
inflow opening
gas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514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建祥
吴金花
蒋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514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703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703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703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是关于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燃烧器包括:炉头底座;炉头,所述炉头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炉头底座,所述炉头具有上下贯穿的中心通孔;防干烧传感器,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炉头底座,所述防干烧传感器沿所述中心通孔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所述中心通孔;还包括至少部分由所述中心通孔形成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具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冷却通道和外部的流入开口,空气从所述流入开口进入所述冷却通道内并环绕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向上移动形成气流后流出所述冷却通道。这可以有效降低防干烧传感器周边的温度,对防干烧传感器进行冷却,使得防干烧传感器在可靠的环境内工作。

Description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燃气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国专利CN208458028U揭示了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第一火盖和防干烧组件。第一火盖安装于炉头并与炉头共同形成有中心通孔。防干烧组件包括传感器探头,传感器探头包括探头部和安装部,探头部连接安装部,安装部位于中心通孔内,安装部可拆卸地安装在炉头,探头部位于中心通孔上方,传感器探头被配置成在安装部从炉头拆卸时,能够从中心通孔向上被取出。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以及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方面是关于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燃烧器包括:炉头底座;炉头,所述炉头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炉头底座,所述炉头具有上下贯穿的中心通孔;防干烧传感器,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炉头底座,所述防干烧传感器沿所述中心通孔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所述中心通孔;还包括至少部分由所述中心通孔形成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具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冷却通道和外部的流入开口,空气从所述流入开口进入所述冷却通道内并环绕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向上移动形成气流后流出所述冷却通道。
采用此结构,外部空气进入冷却通道内流经防干烧传感后再流出冷却通道。由于防干烧传感器的上端靠近炊具温度相对较高,下端温度相对较低,因此,由于温差可以形成向上的空气流。外部空气在冷却通道内环绕防干烧传感器向上移动,在防干烧传感器周围形成稳定气流。
这可以有效降低防干烧传感器周边的温度,对防干烧传感器进行冷却,使得防干烧传感器在可靠的环境内工作。这可以减少由于防干烧传感器周边环境温度高而带来测温不准确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防干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也有利于提高防干烧传感器测温的准确性。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炉头底座还包括板座以及至少部分由板座形成的容气腔,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板座,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流入开口进入所述容气腔然后进入冷却通道。这使得外部空气可以充足地进入容气腔,可以有充足的空气围绕防干烧传感器,可以有效降低传感器周围环境的温度,进一步提高防干烧测温的准确性。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炉头底座还包括位于所述容气腔两侧的内环稳压腔和外环稳压腔、与内环稳压腔连通的内环引射管、以及与外环外环稳压腔连通的外环引射管,所述内环稳压腔和所述外环稳压腔面向所述防干烧传感器的壁形成部分所述容气腔的壁。这有利于提高炉头底座的空间利用率。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板座还包括用以安装所述防干烧传感器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内环稳压腔和所述外环稳压腔之间,所述安装槽的外边缘形状与邻近的所述内环稳压腔以及外环稳压腔的外边缘形状相适配。这可以提高炉头底座的空间利用率,而且使得炉头底座更加美观整洁,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环稳压腔邻近所述容气腔的壁具有第一内凹面,所述外环稳压腔邻近所述容气腔的壁具有第二内凹面,所述流入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内凹面和所述第二内凹面之间的间距。从而,外部空间先通过尺寸小的流入开口再进入尺寸比较大的容气腔,这有利于形成空气流,可以加速对防干烧传感器的降温,进一步提高传感器测温的准确性。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述内环稳压腔和所述外环稳压腔相对设置,所述流入开口的宽度a由所述内环稳压腔和所述外环稳压腔相对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流入开口的宽度范围在7-25mm之间。这不仅可以使得足够的外部空气通过流入开口进入冷却通道,减少因为流入开口尺寸不够而使得进入冷却通道的空气不足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减少因为流入开口尺寸过大带来成本升高、制造工艺难度大的可能性,也有利于提高炉头底座的美感。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流入开口包括第一流入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入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二流入开口,所述第一流入开口和所述第二流入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内环稳压腔和所述外环稳压腔的端部。这使得不仅使得足够的外部空气可以进入冷却通道,而且可以加快外部空气进入冷却通道的速度,有利于提高防干烧传感器降温的有效性和速度。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炉头包括火盖底座33以及盖设于所述火盖底座33的火盖,所述火盖底座33面向所述炉头底座的一面设有用以盖设于所述炉头底座的凸缘,所述凸缘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一内凹面以及第二内凹面接触,所述凸缘具有与所述流入开口对应的缺口。从而,缺口的设置有利于增大流入开口的尺寸,使得足够的空气可以通过流入开口进入冷却通道,有利有效降低防干烧传感器周围的环境温度。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炉头底座还包括板座,所述板座和所述炉头之间具有间隙,沿所述中心通孔的延伸方向,流入开口位于板座和所述炉头之间,所述流入开口的高度b由所述炉头底座和所述炉头之间的间隙形成。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流入开口的高度b范围在4-20mm之间。这不仅可以使得足够的外部空气通过流入开口进入冷却通道,减少因为流入开口尺寸不够而使得进入冷却通道的空气不足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减少因为流入开口尺寸过大带来成本升高、制造工艺难度大的可能性,也有利于提高炉头底座的美感。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流入开口的总面积范围在56-100mm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当有一个流入开口时,流入开口的面积范围在56-100mm2之间;当流入开口是多个时,多个流入开口的总面积范围在56-100mm2之间。
这不仅可以使得足够的外部空气通过流入开口进入冷却通道,减少因为流入开口尺寸不够而使得进入冷却通道的空气不足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减少因为流入开口尺寸过大带来成本升高、制造工艺难度大的可能性,也有利于提高炉头底座的美感。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探头和可伸缩杆体,所述防干烧传感器沿所述中心通孔上下可伸缩,当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处于伸展位置时,所述传感器探头位于所述中心通孔外。
从而,由于传感器探头的横截面大于可伸缩杆体的横截面,在防干烧传感器处于伸展位置时,传感器探头位于所述中心通孔外,可以使得冷却通道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外部空气,有利于降低传感器的环境温度,提高传感器测温的准确性。
于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通道还具有与所述流入开口连通的流出开口,空气进入所述冷却通道流经防干烧传感器后从所述流出开口流出。从而,在冷却通道持续形成空气流,有利于降低传感器的环境温度,提高传感器测温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燃烧灶,包括如上所述的燃烧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示意性局部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防干烧传感器组件安装于炉头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爆炸图;
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防干烧传感器组件安装于炉头底座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6是图1沿着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火盖底座33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燃烧器1 炉头底座组件2 炉头3 中心通孔4
炉头底座10 防干烧传感器组件20 防干烧传感器21 安装支架22
传感器探头24 可伸缩杆体25 夹持部26 安装槽11
板座12 内环引射管13 外环引射管14 内环燃气出口15
外环燃气出口16 内环稳压腔17 外环稳压腔18
冷却通道30 流入开口31 流出开口32 火盖底座3
内环火盖35 外环火盖36 容气腔40 第一内凹面41
第二内凹面42 凸缘43 缺口4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申请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和2所示,燃烧器1包括炉头3和炉头底座组件2。炉头底座组件2包括炉头底座10以及安装于炉头底座10的防干烧传感器组件20。
炉头3可拆卸地放置在炉头底座10上。具体地,炉头3包括火盖底座33以及盖设在火盖底座33的火盖。
在一个实施例中,火盖可以包括内环火盖35和外环火盖36,外环火盖36环绕在内环火盖35的外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火盖也可以包括单环火盖或者三环火盖。
炉头3具有上下贯穿的中心通孔4。在本实施例中,内环火盖35以及火盖底座33的中心具有上下贯穿的中心通孔4。防干烧传感器21沿着中心通孔可伸缩,在防干烧传感器位于伸展位置时,防干烧传感器21穿过中心通孔4延伸到外部。
内环火盖35和外环火盖36上均设有多个供燃气流出的出火孔,从出火孔流出的燃气被点燃后形成火焰。
内环火盖35和外环火盖36分别盖设在火盖底座33上,并分别与火盖底座33形成有容纳燃气的内环腔室和外环腔室。内环腔室和外环腔室分别连通对应的出火孔。
本实施例中,炉头3共包括三个可独立移动的部件,即内环火盖35、外环火盖36及火盖底座33。这三个部件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可分别的移动、安装及拆卸。
如图2和4所示,防干烧传感器组件20包括防干烧传感器21以及安装支架22。防干烧传感器21连接于安装支架22并且位于安装支架22的上方。防干烧传感器21通过安装支架22安装于炉头底座10。
其中,防干烧传感器21可以包括传感器探头24和可伸缩杆体25。传感器探头24连接于可伸缩杆体25,并且随着可伸缩杆体25上下移动。
防干烧传感器21沿中心通孔4上下可伸缩,当防干烧传感器21处于伸展位置时,传感器探头24位于中心通孔外。当防干烧传感器21处于收缩位置时,传感器探头24位于中心通孔4内。
防干烧传感器21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可以理解的是,传感器探头24可以用来检测被加热的炊具底部温度,在炊具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可以判断燃烧器1处于干烧状态,此时关闭燃烧器1,可以减少因燃烧器1干烧造成的安装隐患,还可以避免燃气浪费。
安装支架22设有安装部23,用以将防干烧传感器组件20安装到炉头底座10。
安装支架22还可以包括位于安装部23下方的夹持部26,可伸缩杆体25夹持在夹持部26内,用以将防干烧传感器21连接于安装支架22。
如图3和4所示,炉头底座10设有于安装部23相吻合的安装槽11,当防干烧传感组件20固定到炉头底座10时,安装部23与安装槽11配合而使安装支架22保持在预定位置。
炉头底座10包括板座12,板座12所处的面是一个平面,安装槽11由板座12向下凹陷形成,即安装槽11由板座12面向传感器探头24的一面向下凹陷形成。防干烧传感器21组件20可以从炉头底座10的上方放入安装槽11内。
当防干烧传感器组件20固定到炉头底座10时,安装部23无转动地位于安装槽11内。安装部23在安装槽11内时无法转动,这有利于在装配防干烧传感器组件20时打螺钉,提高装配效率。
安装槽11的中心具有安装孔19,可伸缩杆体25可以穿过安装孔19并且相对于安装孔19轴向可伸缩。
安装孔19位于中心通孔4的下方,并且中心通孔4与安装孔19不连通。这使得中心通孔4与安装孔19之间无法流体连通,当有汤液穿过中心通孔4往下掉落时,不会穿过安装孔19进入炉头底座10内部,有利于灶具的使用寿命。
在防干烧传感器21工作时,如果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一方面,为保护防干烧传感器21在可靠的环境内工作,会把干烧温度设置偏低来保证传感器寿命,但是在某些场合烹饪时,有可能带来燃烧器1提前关火,影响烹饪效果。另一方面,传感器测到的温度与锅内真是温度差距变大,有可能带来测温不准确。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在燃烧器1中设置冷却通道30来降低防干烧传感器21的周围的环境温度。
如图6所示,燃烧器1还包括至少部分由中心通孔4形成的冷却通道30,防干烧传感器21至少部分位于冷却通道30内。
当炊具放在燃烧器1上时,防干烧传感器21处于收缩位置,防干烧传感器21位于冷却通道30内;当炊具从燃烧器1上取走时,防干烧传感器21处于伸展位置,防干烧传感器21至少部分位于冷却通道30内。
如图3和6所示,冷却通道30具有至少一个连通外部和冷却通道30的流入开口31,空气从流入开口31进入冷却通道30内并环绕防干烧传感器21向上移动形成气流后流出冷却通道30。
冷却通道30还具有与流入开口31连通的流出开口32。流出开口32与中心通孔4相连通,并且位于中心通孔4的上方。空气进入冷却通道30流经防干烧传感器21后从流出开口32流出。
如图6所示,流入开口31位于冷却通道30的下方,流出开口32位于冷却通道30的上方。
当燃烧器1工作时,防干烧传感器21上方靠近火盖以及炊具,因此上方温度会比下方相对较高。当外部空气从流入开口31进入冷却通道30后,可以在冷却通道30内由于温差形成空气流,空气流围绕防干烧传感器21向上流动,然后通过流出开口32流出。从而,可以降低防干烧传感器21周围的环境温度,有效冷却防干烧传感器21并降低传感器探头24温度,减少因为环境过高而带来测温不准确的可能性。
如图3和6所示,炉头底座10还包括板座12以及至少部分由板座12形成的容气腔40,防干烧传感器21安装于板座12。容气腔40位于冷却通道30的下方,并且容气腔40与冷却通道30连通。
流入开口31位于容气腔40的一个壁上。外部空气通过流入开口31进入容气腔40然后再进入冷却通道30。
炉头底座10还包括位于容气腔40两侧的内环稳压腔17和外环稳压腔18、与内环稳压腔17连通的内环引射管13、以及与外环稳压腔18连通的外环引射管14。内环稳压腔17与内环腔室相连通,外环稳压腔18与外环腔室相连通。其中,内环稳压腔17和外环稳压腔18互相独立。
燃气经内环引射管13之后进入内环稳压腔17,再通过内环燃气出口15流出进入内环腔室,最后流向内环火盖35的出火孔。
燃气经外环引射管14之后进入外环稳压腔18,再通过外环燃气出口16流出进入外环腔室,最后流向外环火盖36的出火孔。
内环稳压腔17和外环稳压腔18面向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的壁形成部分所述容气腔40的壁。
安装槽11位于内环稳压腔17和外环稳压腔18之间,安装槽11的外边缘形状与邻近的内环稳压腔17以及外环稳压腔18的外边缘形状相适配。
如图3和5所示,内环稳压腔17和外环稳压腔18相对设置,流入开口31的宽度a由所述内环稳压腔17和所述外环稳压腔18相对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
其中,内环稳压腔17邻近容气腔40的壁具有第一内凹面41,外环稳压腔18邻近容气腔40的壁具有第二内凹面42,流入开口31的宽度小于第一内凹面41和第二内凹面42之间的间距。
流入开口31的宽度a范围在7-25mm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流入开口31具有2个,流入开口31包括第一流入开口31和第二流入开口31,并且第一流入开口31和第二流入开口31相对设置。第一流入开口31和第二流入开口31分别由内环稳压腔17和外环稳压腔18的两个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
在板座12所在的平面上,第一流入开口31、第二流入开口31以及防干烧传感器21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足够的外部空气通过第一流入开口31和第二流入开口31进入容气腔40,然后流向防干烧传感器21,有利于降低防干烧传感器21周围的环境温度,有效冷却防干烧传感器21。
如图7所示,火盖底座33面向炉头底座10的一面设有用以盖设于炉头底座10的凸缘43。凸缘43的外边缘与第一内凹面41以及第二内凹面42接触,凸缘43具有与流入开口31对应的缺口44。
如图6所示,板座12和炉头之间具有间隙,沿中心通孔4的延伸方向,流入开口31位于板座12和炉头之间,流入开口31的高度b由炉头底座10和炉头之间的间隙形成。
开口的高度b范围在4-20mm之间。
流入开口31的面积由流入开口31的宽度和高度决定。至少一个流入开口31的总面积范围在56-100mm2之间。
当有一个流入开口31时,流入开口31的面积范围在56-100mm2之间;当流入开口31是多个时,多个流入开口31的总面积范围在56-100mm2之间。
这不仅可以使得足够的外部空气通过流入开口31进入冷却通道30,减少因为流入开口31尺寸不够而使得进入冷却通道30的空气不足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减少因为流入开口31尺寸过大带来成本升高、制造工艺难度大的可能性,也有利于提高炉头底座10的美感。
最后,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其包括如上任一个实施例的燃气灶用燃烧器1。
结合图1至图7说明的各种实施例可以任何给定的方式互相组合,以实现本发明的优势。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所示实施例,通常情况下也可使用所示手段外的其他手段,只要这些手段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即可。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包括:
炉头底座(10);
炉头(3),所述炉头(3)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炉头底座(10),所述炉头(3)具有上下贯穿的中心通孔(4);
防干烧传感器(21),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安装于所述炉头底座(10),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沿所述中心通孔(4)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所述中心通孔(4);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部分由所述中心通孔(4)形成的冷却通道(30),所述冷却通道(30)具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冷却通道(30)和外部的流入开口(31),空气从所述流入开口(31)进入所述冷却通道(30)内并环绕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向上移动形成气流后流出所述冷却通道(3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底座(10)还包括板座(12)以及至少部分由板座(12)形成的容气腔(40),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安装于所述板座(12),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流入开口(31)进入所述容气腔(40)然后进入冷却通道(3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炉头底座(10)还包括位于所述容气腔(40)两侧的内环稳压腔(17)和外环稳压腔(18)、与内环稳压腔(17)连通的内环引射管(13)、以及与外环外环稳压腔(18)连通的外环引射管(14),所述内环稳压腔(17)和所述外环稳压腔(18)面向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的壁形成部分所述容气腔(40)的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座(12)还包括用以安装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的安装槽(11),所述安装槽(11)位于所述内环稳压腔(17)和所述外环稳压腔(18)之间,所述安装槽(11)的外边缘形状与邻近的所述内环稳压腔(17)以及外环稳压腔(18)的外边缘形状相适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稳压腔(17)邻近所述容气腔(40)的壁具有第一内凹面(41),所述外环稳压腔(18)邻近所述容气腔(40)的壁具有第二内凹面(42),所述流入开口(3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内凹面(41)和所述第二内凹面(42)之间的间距。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稳压腔(17) 和所述外环稳压腔(18)相对设置,所述流入开口(31)的宽度a由所述内环稳压腔(17)和所述外环稳压腔(18)相对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开口(31)的宽度范围在7-25mm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开口(31)包括第一流入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入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二流入开口,所述第一流入开口和所述第二流入开口分别由所述内环稳压腔(17)和所述外环稳压腔(18)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3)包括火盖底座(33)以及盖设于所述火盖底座(33)的火盖(34),所述火盖底座(33)面向所述炉头底座(10)的一面设有用以盖设于所述炉头底座(10)的凸缘(43),所述凸缘(43)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一内凹面(41)以及第二内凹面(42)接触,所述凸缘(43)具有与所述流入开口(31)对应的缺口(44)。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底座(10)还包括板座(12),所述板座(12)和所述炉头(3)之间具有间隙,沿所述中心通孔(4)的延伸方向,流入开口(31)位于板座(12)和所述炉头(3)之间,所述流入开口(31)的高度b由所述炉头底座(10)和所述炉头(3)之间的间隙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开口(31)的高度b范围在4-20mm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流入开口(31)的总面积范围在56-100mm2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包括传感器探头(24)和可伸缩杆体(25),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沿所述中心通孔(4)上下可伸缩,当所述防干烧传感器(21)处于伸展位置时,所述传感器探头(24)位于所述中心通孔(4)外。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30)还具有与所述流入开口(31)连通的流出开口(32),空气进入所述冷却通道(30)流经防干烧传感器(21)后从所述流出开口(32)流出。
15.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1)。
CN202021851453.2U 2020-08-31 2020-08-31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Active CN2143703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51453.2U CN214370381U (zh) 2020-08-31 2020-08-31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51453.2U CN214370381U (zh) 2020-08-31 2020-08-31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70381U true CN214370381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31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51453.2U Active CN214370381U (zh) 2020-08-31 2020-08-31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703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370381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KR20100048458A (ko) 가스버너
JP2007107752A (ja) 屋外ストーブ
JP5406637B2 (ja) ガスコンロにおける乱流形成方法及びガスコンロにおける乱流形成装置
CN110617474B (zh) 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JP5616321B2 (ja) ガスコンロ
JP2006029723A (ja) こんろ用バーナ
CN210772312U (zh)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具
CN108343965A (zh) 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7504484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108730979B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4172231U (zh) 防干烧火盖和具有该防干烧火盖的燃烧器
CN210107473U (zh) 一种具有防干烧功能的燃烧器
CN214370382U (zh) 用于燃气灶的炉头底座组件、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0179620U (zh) 一种大功率灶具燃烧器
CN210688220U (zh) 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6521666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以及燃烧器
CN209782624U (zh) 一种聚能上进风灶具燃烧器
CN215216223U (zh) 煲仔炉燃油炉头
JPH0740885Y2 (ja) 温度センサー付こんろバーナ
CN216079782U (zh) 一种煲仔炉燃油炉头
CN215597342U (zh) 灶具用防干烧传感器安装结构及灶具
CN218442285U (zh) 一种灶具喷嘴安装结构、燃烧器及灶具
CN217685148U (zh) 灶具
JP2002317935A (ja) コンロ用バー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