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05051U - 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05051U
CN214205051U CN202120272122.1U CN202120272122U CN214205051U CN 214205051 U CN214205051 U CN 214205051U CN 202120272122 U CN202120272122 U CN 202120272122U CN 214205051 U CN214205051 U CN 214205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wireless charging
disposed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7212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强
毕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7212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05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05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05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了一种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该支架装置,包括支架组件、导热件及散热器件;支架组件设有第一容纳部;导热件设置于第一容纳部的一侧,导热件能够与无线充电装置热传导配合;散热器件设置于第一容纳部内,用于对导热件散热。该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能够提供支撑,并能够提供辅助散热功能,能够减少或避免局部过热现象而有利于提高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技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及乐趣。
但目前移动终端充电时,仍存在局部过热而影响充电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能够提供支撑,并能够提供辅助散热功能,能够减少或避免局部过热现象而有利于提高充电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支架装置,包括支架组件、导热件及散热器件;支架组件设有第一容纳部;导热件设置于第一容纳部的一侧,导热件能够与无线充电装置热传导配合;散热器件设置于第一容纳部内,用于对导热件散热。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利用无线充电装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时,该无线充电装置可以放置在支架组件上,利用支架组件支撑无线充电装置,同时利用导热件与无线充电装置相接触,便于将无线充电装置或无线充电装置和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件进行散热。同时一些场景下,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时,也可以利用支架组件进行支撑,或利用其它方式将移动终端固定在支架组件上,使得导热件能够与移动终端相接触,便于将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件进行散热,进而能够降低移动终端的热量。如此,本公开的支架装置具有支撑功能及辅助散热功能,利用本公开的支架装置进行充电,能够减少或避免移动终端出现局部过热现象,进而有利于提高移动终端的充电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散热风扇,散热风扇朝向导热件设置;
帕尔帖制冷件,帕尔帖制冷件包括导热件热传导配合的吸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散热器件包括散热风扇的情况下,导热件与第一容纳部相配合形成第一容纳腔,散热风扇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热件设有与第一容纳腔相通的第一通孔,第一容纳部设有与第一容纳腔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其中一者为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另一者为散热风扇的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件包括帕尔帖制冷件,帕尔帖制冷件包括导热件热传导配合的吸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件还包括第一导热层,第一导热层设置于导热件与吸热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散热器件包括散热风扇和帕尔帖制冷件的情况下,帕尔帖制冷件还包括与吸热部相对设置的放热部,散热风扇用于对放热部进行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热件与第一容纳部相配合形成第二容纳腔,散热风扇以及帕尔帖制冷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纳部内的散热翅片结构,散热翅片结构设置于放热部与散热风扇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翅片结构设有凹槽,散热风扇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架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包括座体以及支撑体,支撑体与座体呈锐角设置,导热件及第一容纳部通过支撑体设置于座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设有用于限制线路的限位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支架装置,充电设备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与导热件热传导配合。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利用无线充电装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时,该无线充电装置可以放置在支架组件上,利用支架组件支撑无线充电装置,同时利用导热件与无线充电装置相接触,便于将无线充电装置或无线充电装置和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件进行散热,能够减少或避免移动终端与无线充电装置之间出现局部过热现象,使得无线充电装置不会自动断电或主动降低充电电流,进而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支架装置之间,其中一者设有磁吸件,另一者设有与磁吸件磁吸配合的被磁性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设备包括供电线,供电线与无线充电装置及支架装置电连接;
或,无线充电装置设有第一电接口,支架装置设有与第一电接口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电接口,第二电接口与散热器件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与导热件可拆卸配合的外壳,外壳设有第二容纳部,外壳包括散热面板,散热面板的外表面设有第一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包括设置于外壳的外边缘的散热缺口;及
无线充电单元,无线充电单元设置于第二容纳部内,并朝向散热面板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壳还包括散热镂空部,散热镂空部与第一散热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镂空部贯穿外壳设置,且散热面板设有与散热镂空部相通的通孔;沿通孔轴线方向,散热镂空部的正投影,位于导热件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散热器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架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架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充电设备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3为一实施例所示的散热面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14为包含了图1所示的支架装置的充电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5为包含了图3所示的支架装置的充电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支架装置;100、支架组件;110、第一容纳部;112、第一容纳腔;114、第二通孔;116、第二容纳腔;118、第三通孔;120、支撑件;122、座体;124、支撑体;126、限位部;130、连接部;200、导热件;210、第一通孔;300、散热器件;310、散热风扇; 320、帕尔帖制冷件;322、吸热部;324、放热部;330、第一导热层;340、散热翅片结构;20、无线充电装置;400、外壳;410、第二容纳部;420、散热面板;422、第一散热通道;401、散热缺口;402、散热凹槽;403、第一凸起;430、散热镂空部;440、散热面板;440、固定部;442、磁吸件;500、无线充电单元;600、供电线;30、移动终端。
附图说明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目前,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充电时,仍存在局部过热问题。移动终端产生局部过热而导致充电装置自动启动保护功能,如降低充电电流或自动断电,温度降低至预设阈值后,才会恢复充电电流,进而会影响移动终端的充电效率的问题。特别是在进行快速充电过程中,更易产生局部过热,如无充电保护功能或启动保护功能启动不及时,会造成无线充电装置损坏或移动终端损坏,甚至可能会引发火灾。
基于上述情况,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装置,能够支撑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并能够提供散热功能,有利于减少或避免移动终端充电过程中产生局部过热现象,有利于提高充电效率,提高充电安全性。
如图1至图7所示,为一些实施例中支架装置的结构视图。其中,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 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散热器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架装置的正视示意图。图7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支架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支架装置10包括支架组件100、导热件200及散热器件300。支架组件100设有第一容纳部110。导热件200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10的一侧,导热件200能够与无线充电装置20热传导配合。散热器件300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10内,用于对导热件200散热。
利用无线充电装置20对移动终端30进行充电时,该无线充电装置20可以放置在支架组件100上,利用支架组件100支撑无线充电装置20,同时利用导热件200与无线充电装置20相接触,便于将无线充电装置20或无线充电装置20和移动终端30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件300进行散热。同时一些场景下,移动终端30进行有线充电时,也可以利用支架组件100进行支撑,或利用其它方式将移动终端30固定在支架组件100上,使得导热件200能够与移动终端30相接触,便于将移动终端30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件 300进行散热,进而能够降低移动终端30的热量。如此,本公开的支架装置10具有支撑功能及辅助散热功能,利用本公开的支架装置10进行充电,能够减少或避免移动终端30出现局部过热现象,进而有利于提高移动终端30的充电效率。如此,利用散热器可以主动对外壳400和/或移动终端30进行散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尽可能地避免移动终端30与无线充电装置20之间产生局部过热,以充分利用无线充电装置20的充电功率对移动终端30进行充电,提高移动终端30的充电速度。配合快充技术,能够提高无线充电的充电速率。
需要说明的是,导热件20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第一容纳部110配合,以将移动终端30或无线充电装置20的热量传导给散热器件300进行降温。导热件200可以通过导热系数较好的材质制造而成,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等。
一示例性示例中,导热件200为板状金属。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散热器可以包括散热风扇310,散热风扇310用于对导热件200进行散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导热件200与第一容纳部110相配合形成第一容纳腔112,散热风扇31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2内。如此,该导热件200可为第一容纳腔112的一侧壁,能够直接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导热件200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一示例性示例中,导热件200设有与第一容纳腔112相通的第一通孔210,第一容纳部110设有与第一容纳腔112的第二通孔114,第一通孔210与第二通孔114之间其中一者为散热风扇310的进风口,另一者为散热风扇310的出风口。如此,利用第一通孔210与第二通孔114配合,可以使第一容纳腔112内部的空气流动更具方向性,减少紊流,有利加快流动速度,能提高本公开的支架装置10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至图5所示,一实施例中,散热器包括帕尔帖制冷件320,帕尔帖制冷件320包括与导热件200热传导配合的吸热部322。如此,利用帕尔帖制冷件320作为制冷元件,通过吸热部322来吸收导热件200传输过来的热量,进而能够冷却对导热件200进行冷却,有利于导热件200的热量经吸热部322进行散热,进而也能够加快无线充电装置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散热器件300还包括第一导热层330,第一导热层330设置于导热件200与吸热部322之间。如此,通过第一导热层330可以提高吸热部322与导热件200之间的导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热层330”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设置于吸热部322与导热件200 之间,如粘贴、涂抹、喷涂形成,或者通过固定连接方式将成型好的第一导热层330固定在吸热部322和/或导热件200之间。
一示例性示例中,第一导热层330具有弹性,并被挤压在吸热部322与导热件200之间。如此,通过利用导热件200可以更好地将移动终端或者充电装置的热量导向第一导热层330,而第一导热层330可以充分填充吸热部322与导热件200之间的缝隙,使得吸热部 322能够充分利用导热胶进行吸热。同时,第一导热层330具有弹性,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可以保护帕尔帖制冷件320。
一些示例性示例中,第一导热层330为导热硅胶、导热橡胶等导热胶体中的一种。
结合前述的散热风扇310,一实施例中,帕尔帖制冷件320还包括与吸热部322相对设置的放热部324,散热器还包括用于对放热部324进行散热的散热风扇310,帕尔帖制冷件320设置于导热件200与散热风扇310之间,放热部324朝向散热风扇310。如此,利用散热风扇310可以主动对放热部324进行送风或形成负压,提升放热部324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散热。
一些示例性示例中,导热件200与第一容纳部110相配合形成第二容纳腔116,散热风扇310以及帕尔帖制冷件32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第一容纳部110设有与第二容纳腔116导通的第三通孔118。如此,利用第二容纳腔116可以更换地防护散热风扇310以及帕尔帖制冷,利用第三通孔118进行气体交换。
在上述任一帕尔帖制冷件32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10包括散热翅片结构340,散热翅片结构340设置于放热部324与散热风扇310 之间。如此,利用散热翅片结构340能够与放热部324配合,进而可以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一实施例中,散热翅片结构340设有凹槽,散热风扇310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凹槽内。如此,充分利用第一容纳部110的空间设置散热翅片结构340,有利支架装置10的小型化。
可选地,一实施例中,散热翅片结构340与放热部324之间夹设有导热胶。如此,利用导热胶可以充分填充散热翅片结构340与放热部324之间的缝隙,使得散热翅片结构340能够充分利用导热胶进行导热。同时,导热胶具有弹性,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帕尔帖制冷件320。
该导热胶与结合前述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热层330,该帕尔帖制冷件320被两个缓冲弹性件保护,能够提高本制冷组件的耐用性及可靠性。
一示例性地,该散热风扇310与散热翅片结构340构成中央处理器散热器。进而能够降低本公开的散热器的成本。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还包括与无线充电装置20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130,连接部130设置于导热件200和/或支持组件。如此,可以更好地连接无线充电装置20,使得无线充电装置20的散热过程更加可靠。
该连接部13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磁吸结构、吸盘结构、夹持结构及绑带结构等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2,或者图3及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支架组件100还包括支撑件120,支撑件120包括座体122以及支撑体124,支撑体124 与座体122呈锐角设置,导热件200及第一容纳部110通过支撑体124设置于座体122 上。如此,利用利用座体122来放置支撑件120,然后利用支撑体124支撑导热件200 及第一容纳部110,进而可以利用支架装置10倾斜支撑移动终端30或无线充电装置20。
当然了,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支撑件120还可以设有其他安装结构,进而可以将支架装置10安装到其他部件上,如汽车出风口、汽车座椅等地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支撑件120设有支撑件120设有用于限制线路的限位部126。如此,利用限位部126可以更好引导或规范供电线路或通信线路等,使得本公开的支撑装置更加美观。
一示例性地,限位部126为限位通孔,供电线路可通过限位通过进行引导。
当然了,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限位部126包括但不限于扎带、夹持部、锁定部等等。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30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故无线充电装置20的也越来越受欢迎。但目前无线充电装置20使用时,会产生局部过热而导致无线充电装置20自动启动保护功能,如降低充电电流或自动断电,温度降低至预设阈值后,才会恢复充电电流,进而会影响移动终端30的充电效率的问题。特别是在进行快速充电过程中,更易产生局部过热,如无充电保护功能或启动保护功能不及时,会造成无线充电装置20损坏或移动终端30损坏,甚至可能会引发火灾。
基于上述情况,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局部过热现象,有利于提高充电效率,提高充电安全。
下面对本公开的充电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
如图8至图15所示,为一实施例中无线设备的结构视图。其中,图8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充电设备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20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20的剖视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20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13为一实施例所示的散热面板420的正视示意图。图14为包含了图1所示的支架装置10的充电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5为包含了图3所示的支架装置10的充电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本公开的充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支架装置10,充电设备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20,无线充电装置20与导热件200热传导配合。
利用无线充电装置20对移动终端30进行充电时,该无线充电装置20可以放置在支架组件100上,利用支架组件100支撑无线充电装置20,同时利用导热件200与无线充电装置20相接触,便于将无线充电装置20或无线充电装置20和移动终端30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件300进行散热,能够减少或避免移动终端30与无线充电装置20之间出现局部过热现象,使得无线充电装置20不会自动断电或主动降低充电电流,进而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与支架装置10可拆卸连接。
一示例性示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与支架装置10之间,其中一者设有磁吸件442,另一者设有与磁吸件442磁吸配合的被磁性件。如此,利用磁吸配合,可以实现无线充电装置20与支架装置10的快速拆卸。
同时,利用磁吸件442还可吸附移动终端30,进而将无线充电装置20、移动终端 30都可以安装到支架装置10上,可以参照图14或图15所示。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0至图12所示,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包括外壳400设有第二容纳部410,外壳400包括散热面板420,散热面板420的外表面设有第一散热通道422,第一散热通道422包括设置于外壳400的外边缘的散热缺口401;无线充电单元500,无线充电单元500设置于第二容纳部410内,并朝向散热面板420 设置。
当移动终端30需要进行充电时,利用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的相接触,并通过第一散热通道422形成散热间隙,进而利用散热间隙并经散热缺口401能及时将热量导出至移动终端30及外壳400的外部,使得本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20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也即,利用第一散热通道422有利于将移动终端30与散热面板420配合中部的热量往外扩散,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局部过热现象,进而无线充电装置20不会自动断电或主动降低充电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充电单元5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充电线圈。
该充电线圈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环形(圆环、多边形环等)、多边形、椭圆形等。
一示例性示例中,外壳400、第二容纳部410及充电线圈的形状相适配,进而能够充分利用外壳400的体积来形成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容纳部410,并将形状相适配的充电线圈设置于第二容纳部410内,有利于在同等体积的外壳400中进可能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可选地,外壳400、第二容纳部410及充电线圈的形状均呈环形。
需要说明的是,该“散热面板420”可以为“外壳400”这一模块的其中一个零件,即与“散热面板420的其他构件”进行单独组装,便于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与“外壳400的其他构件”相对独立制造,独立安装,即可在本装置中与“外壳400的其他构件”进行组装。
如,散热面板420独立制造,可用做密封盖,用于密封第二容纳部410,使得无线充电单元500密封可靠。
或者,散热面板420为外壳400的一部分,也即可为第二容纳部410的一侧壁。
一示例性示例中,第二容纳部410包括第三容纳腔,无线充电单元500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散热面板420为第三容纳腔的一侧壁,或者散热面板420设置于第三容纳腔的侧壁外。如此,通过设置第三容纳腔来容纳无线充电单元500,便于进行防护。且散热面板420为第三容纳腔的一侧壁,或者散热面板420设置于第三容纳腔的侧壁外。进而利用散热面板420也便于更好地与无线充电单元500相贴合,便于将无线充电单元500 的热量通过散热面板420进行散热降温,如此也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减少局部过热而导致自动断电或主动降低充电电流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4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如由至少两个壳体配合形成。
等同的,本公开“外壳400”、“器”、“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公开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上述任一无线充电装置2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通道422包括散热凹槽402,散热缺口401设置于散热凹槽402的一端。如此,当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贴合时,利用散热凹槽402形成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的之间的散热间隙,便于将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的热量从缺口处向外部散出,以减少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热量聚集,进而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局部过热现象。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散热凹槽402至少为两条,且沿无线充电单元500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形成至少两条散热间隙,进一步减少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热量聚集;同时散热凹槽402沿无线充电单元500的周向设置,可以更好地将无线充电单元500产生的热量导出外壳400外。
第一散热通道422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如图4及图5所示,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面板420的外表面设有相配合形成第一散热通道422的至少两个第一凸起403。如此,利用至少两个第一凸起403与移动终端30相接触,也可形成第一散热通道422,使得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亦可形成散热间隙。
故,利用其它第一散热通道422只要能够在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亦可形成散热间隙的实现方式,均可属于本公开的第一散热通道422的等同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凸起403”可以为“散热面板420的一部分”,即“第一凸起403”与“散热面板420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散热面板420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第一凸起403”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散热面板420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等同的,“某体”、“某部”、“某凸起”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公开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上述任一无线充电装置2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0至图12所示,一实施例中,外壳400还包括散热镂空部430,散热镂空部430与第一散热通道422连通。如此,利用散热镂空部430将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的热量导向外壳400的另一面进行散热;同时利用散热镂空部430,优化散热面板420的结构,减少无线充电装置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发生过热现象,进而有利于减少局部过热现象的发生。
结合前述实施例,当散热面板420独立制造,可用做密封盖,用于密封第二容纳部410时,散热镂空部430通过散热面板420上通槽对应外壳400上的通槽配合形成,或者散热面板420上的通孔对应外壳400上的通孔配合形成。
一示例性示例中,散热镂空部430贯穿外壳400的设置,且散热面板420设有与散热镂空部430相通的通孔(未标注)。如此,散热面板420可独立制造,再与外壳400 配合。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散热镂空部430贯穿外壳400的中部及散热面板420的中部设置。进而能够进一步优化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的接触面,使得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配合的中部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镂空部430向外扩散,进一步减少无线充电装置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发生过热现象。此时,散热面板420为外壳 400的一部分。
一示例性示例中,散热镂空部430贯穿外壳400的中部,并贯穿散热面板420的中心设置,且无线导电部为环形线圈,绕散热镂空部430设置。进而可以充分利用散热镂空部430对外壳400的中部进行散热,并利用第一散热通道422向外壳400的外部及中部进行散热,使得无线充电装置20使用时,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能够均匀散热,避免产生局部过热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充电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散热镂空部430包括散热通孔或散热通槽中的至少一种。如此,利用散热通孔,或散热通槽,或散热通孔与散热通槽的组合来进一步优化散热面板420的结构,减少无线充电装置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发生过热现象,进而有利于减少局部过热现象的发生。
在上述任一散热镂空部43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外壳400还包括散热镂空部430,散热镂空部430与第一散热通道422连通,散热风扇310通过散热镂空部 430与第一散热通道422相通。如此,利用散热风扇310能通过散热镂空部430对外壳 400及移动终端30形成正压或形成负压,提高无线充电装置20与移动终端30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散热。
一示例性示例中,散热镂空部430贯穿外壳400设置,且散热面板420设有与散热镂空部430相通的通孔;沿通孔轴线方向,散热镂空部430的正投影,位于导热件200 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一示例性示例中,散热风扇310向散热镂空部430送风,使得空气能够经散热镂空部430及第一散热通道422之间形成散热气流。
在上述任一无线充电装置2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一实施例中,外壳400还设有用于固定移动终端30的固定部440。如此,当移动终端30需要进行充电时,利用散热面板420与移动终端30的相接触,并利用固定部440使得二者相对固定,进而本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20能够在不同位置或场合对移动终端30进行无线充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一实施例中,固定部440包括磁吸件442,磁吸件442安设于外壳400。如此,无线充电装置20与移动终端30磁吸可拆卸固定,便于快速拆装。
当然了,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440可以为其他用于固定移动终端30的结构,如夹持结构,绑定结构等等。
一示例性示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能够根据与移动终端30的磁吸固定或磁吸分离来控制无线充电单元500的通电或断电。如,无线充电装置20与移动终端30磁吸固定时,无线充电单元500通电;无线充电装置20与移动终端30磁吸分离时,无线充电单元500断电。
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还包括供电线600,供电线600与无线充电单元500电连接,且供电线600至少部分露出于外壳400设置。如此,本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20 可以自带供电线600与外部电源连接。
该充电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散热器件300及无线充电单元500进行供电。
如,一实施例中,充电设备包括供电线600,供电线600与无线充电装置20及支架装置10电连接;
或者,无线充电装置20设有第一电接口(未示出),支架装置10设有与第一电接口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电接口(未示出),第二电接口与散热器件300电连接。
一示例性示例中,供电线600与支撑装置连接,支架装置10通过第二电接口与第一电接口连接,进而能够实现支撑装置与无线充电装置20的电连接。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设有第一容纳部;
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一侧,所述导热件能够与无线充电装置热传导配合;及
散热器件,所述散热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内,用于对所述导热件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朝向所述导热件设置;
帕尔帖制冷件,所述帕尔帖制冷件包括所述导热件热传导配合的吸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器件包括所述散热风扇的情况下,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第一容纳部相配合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容纳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其中一者为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另一者为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件还包括第一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设置于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吸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器件包括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帕尔帖制冷件的情况下,所述帕尔帖制冷件还包括与所述吸热部相对设置的放热部,所述散热风扇用于对所述放热部进行散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第一容纳部相配合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散热风扇以及所述帕尔帖制冷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内的散热翅片结构,所述散热翅片结构设置于所述放热部与所述散热风扇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结构设有凹槽,所述散热风扇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座体以及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与所述座体呈锐角设置,所述导热件及所述第一容纳部通过所述支撑体设置于所述座体上。
11.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支架装置,所述充电设备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与所述导热件热传导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与所述支架装置之间,其中一者设有磁吸件,另一者设有与所述磁吸件磁吸配合的被磁性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包括供电线,所述供电线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及所述支架装置电连接;
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设有第一电接口,所述支架装置设有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电接口,所述第二电接口与所述散热器件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与导热件可拆卸配合的外壳,所述外壳设有第二容纳部,所述外壳包括散热面板,所述散热面板的外表面设有第一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边缘的散热缺口;及
无线充电单元,所述无线充电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并朝向所述散热面板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散热镂空部,所述散热镂空部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镂空部贯穿所述外壳设置,且所述散热面板设有与所述散热镂空部相通的通孔;
沿所述通孔轴线方向,所述散热镂空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导热件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CN202120272122.1U 2021-01-29 2021-01-29 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Active CN214205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72122.1U CN214205051U (zh) 2021-01-29 2021-01-29 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72122.1U CN214205051U (zh) 2021-01-29 2021-01-29 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05051U true CN214205051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38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72122.1U Active CN214205051U (zh) 2021-01-29 2021-01-29 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05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5285456A (ja) 電源装置
EP4040625B1 (en) Wireless charger
US20220006891A1 (en) Split mobile phone radiator
CN214205051U (zh) 支架装置及充电设备
CN214900226U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11859633U (zh) 无线充电底座
KR20060054821A (ko) 냉각패드를 구비한 충전거치대
JP2007265800A (ja) 充電台
CN212785491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0110887U (zh) 电池仓及可穿戴设备
CN220475438U (zh) 一种新型风冷结合半导体散热的磁吸车载无线充模块
CN218163406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无线充电一体化装置及移动终端配件
JP2002359014A (ja) 電源モジュールとこの電源モジュールを内蔵する電源装置
CN218939884U (zh) 电子设备散热器
CN217335140U (zh) 无线充电器
CN218498878U (zh) 无线充电座
CN220553839U (zh) 无线充电散热装置和无线充电器
CN113725967B (zh) 无线充电器
CN221126914U (zh) 多槽充电器
CN209948704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2392688U (zh) 无线充电装置以及电子系统
CN214707263U (zh) 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19627381U (zh) 一种大功率无线充电器及车载充电结构
CN214755640U (zh) 一种车载充电器
CN220822642U (zh) 带风扇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