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5967B - 无线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5967B
CN113725967B CN202110991614.0A CN202110991614A CN113725967B CN 113725967 B CN113725967 B CN 113725967B CN 202110991614 A CN202110991614 A CN 202110991614A CN 113725967 B CN113725967 B CN 1137259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air
base
air outle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916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5967A (zh
Inventor
杨丰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916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59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5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5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5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5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9Overheat or overtemperatur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无线充电器,包括底座、散热器件、电路板、隔板、充电托架和第一充电线圈;底座具有容纳腔,隔板设置于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电路板设置于第一容纳腔,散热器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且与电路板电连接;充电托架设置于底座上,且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充电线圈设于容纳空间内,且与电路板电连接,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底座远离充电托架的一端在与散热器件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进风口,底座靠近充电托架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分别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充电托架靠近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充电托架远离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分别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连通。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电子设备的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便捷性,无线充电器应运而生。
电子设备在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器会产生热量,由于无线充电器的散热效果较差而导致热量不能及时排除,热量长时间积聚会使无线充电器和电子设备的温度升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还影响无线充电器的工作稳定性及电子设备的使用流畅度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线充电器散热效果较差而导致电子设备温度升高,从而降低充电电流,延长充电时间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底座、散热器件、电路板、隔板、充电托架和第一充电线圈;
所述底座具有容纳腔,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将所述容纳腔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散热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充电托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充电托架的一端在与所述散热器件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充电托架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
所述充电托架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充电托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其中,外界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在所述散热器件的驱动下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隔板将底座的容纳腔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电路板位于第一容纳腔内,散热器件位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与电路板连接;充电托架设置于底座上,充电托架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充电线圈设置于容纳空间内,且与电路板电连接,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底座远离充电托架的一端在与散热器件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进风口,底座靠近充电托架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分别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充电托架靠近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充电托架远离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分别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连通。其中,外界空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二容纳腔,在散热器件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吹出,依次通过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流出,这样,第一待充电设备和第一充电线圈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热量会及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避免了热量的积聚,并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外界空气能够完全进入散热器件,同时也避免了因第一充电线圈和电路板产生的热空气被吸入散热器件而导致散热器件的散热性能下降。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在第一结构时的爆炸图;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在第一结构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在第一结构时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在第一结构时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在第二结构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7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在第三结构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的封闭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的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的散热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11-第一出风口,12-封闭盖,120-顶板,121-框体,122-第一侧板,123-第二侧板,124-第三侧板,125-第四侧板,126-第二凹槽,13-底板,130-第一进风口,1300-进风孔,2-散热器件,21-风扇进风口,22-风扇出风口,23-扇叶,3-电路板,4-隔板,41-第一表面,42-第二表面,43-第三表面,44-第四表面,5-充电托架,50-第二进风口,51-连接板,52-充电壳体,521-充电前壳,522-充电后壳,6-第一充电线圈,61-子充电线圈,7-支撑结构,71-支撑条,72-第二出风口,8-第二充电线圈,9-第一隔磁片,10-第二隔磁片,110-导风罩,111-导风面板,112-导风部,1121-导风进口,1122-导风出口,14-第一待充电设备,15-第三待充电设备,16-脚垫,17-支架,18-支撑架,19-散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申请实施中,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器,参照图1至图11,无线充电器具体可以包括底座1、散热器件2、电路板3、隔板4、充电托架5和第一充电线圈6;底座1具有容纳腔,隔板4设置于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电路板3设置于第一容纳腔,散热器件2设置于第二容纳腔,且与电路板3电连接;充电托架5设置于底座1上,且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充电线圈6设置于容纳空间内,且与电路板3电连接,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14进行充电;底座1远离充电托架5的一端在与散热器件2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进风口130,底座1靠近充电托架5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11,第一进风口130和第一出风口11分别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充电托架5靠近底座1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50,充电托架5远离底座1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72,第二进风口50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72连通,其中,外界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30进入第二容纳腔,在散热器件2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依次通过第二进风口50和第二出风口72流出。这样,第一待充电设备14和第一充电线圈6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热量会及时从第二出风口72排出,避免了热量的积聚,并且,从第一进风口130进入的外界空气能够完全进入散热器件2,同时也避免了因第一充电线圈6和电路板3产生的热空气被吸入散热器件2而导致散热器件2的散热性能下降。
具体而言,充电托架5设置于底座1上,充电托架5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充电线圈6设置于容纳空间内,且与电路板3电连接,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14进行充电;示例性的,图示的第一待充电设备14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4所示,当手机进行充电时,手机的背面倚靠在充电托架5的前表面(该前表面即为与充电托架5靠近手机背面的表面)上。充电托架5与底座1之间具有夹角,也即,以水平和垂直方向为参考,充电托架5相对于底座1是倾斜的,这样,更加方便放置手机。
具体而言,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具体而言,底座1具有容纳腔,隔板4设置于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电路板3设置于第一容纳腔,散热器件2设置于第二容纳腔,散热器件2与电路板3电连接。底座1远离充电托架5的一端(图示的下端)在与散热器件2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进风口130,第一进风口130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底座1靠近充电托架5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11,第一出风口11与第二容纳腔连通。
具体而言,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充电托架5靠近底座1的一端(图示的下端)设有第二进风口50,充电托架5远离底座1的一端(图示的上端)设有第二出风口72,第二进风口50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72连通。实际应用中,当第一待充电设备14放置于充电托架5的前表面上进行充电时,第一充电线圈6会发热,并将热量传递给充电托架5的前表面和第一待充电设备14(图示为手机)的背面。
在实际应用中,外界空气(可以称为冷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30进入第二容纳腔,在散热器件2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底座1,然后依次通过第二进风口50和第二出风口72流出。这样,经过充电托架5前表面和第一待充电设备14背面加热后的空气会从第二出风口72流出,完成一个换热循环,及时将加热后的空气排出,有效增强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热量的积聚,降低了第一待充电设备14和无线充电器的温度,从而避免了安全隐患,同时避免了无线充电器的工作稳定性下降,以及,电子设备的使用流畅度和使用寿命下降。
在先技术中,无线充电器的散热器件和充电主板位于一个容纳空间内,充电主板产生的热量会对进入散热器件的冷空气进行“预加热”,从而减弱散热器件对待充电设备的散热效果,以使待充电设备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无线充电器的充电电流降低,延长了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间。然而,由于本实施例通过隔板4将底座1具有的容纳腔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电路板3设置于第一容纳腔,散热器件2设置于第二容纳腔,这样,从第一进风口130进入的冷空气能够完全进入散热器件2,同时也避免了因第一充电线圈6和电路板3产生的热空气被吸入散热器件2而导致散热器件2的散热性能下降,与在先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高了无线充电器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充电托架5包括:充电壳体52和用于支撑第一待充电设备的支撑结构7;充电壳体52具有容纳空间;支撑结构7至少包括两个支撑条71,两个支撑条71相对且间隔地设置于充电壳体52上,以形成流通空间;第二出风口72设置于支撑结构71远离底座的一端,第二进风口50和第二出风口72分别与流通空间连通,其中,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的外界空气依次通过第二进风口50、流通空间和第二出风口72流出。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充电托架5包括充电壳体52和用于支撑第一待充电设备14的支撑结构7。支撑结构至少包括两个支撑条71,两个支撑条71相对且间隔地设置于充电壳体上,在第一待充电设备14充电时,第一待充电设备14设置于两个支撑条71远离充电壳体52的表面(简称两个支撑条的前表面)上,此时,第一待充电设备14的背面倚靠在两个支撑条71的前表面上。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由于另两个支撑条71间隔设置,这样,两个支撑条71之间可以形成流通空间,在第一待充电设备14的背面倚靠在两个支撑条71的前表面上时,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待充电设备14、两个支撑条71、充电壳体52的前表面、第二进风口50和第二出风口72以形成风道,第二进风口50风道的进风口,第二出风口72为风道的出风口,从第一出风口44吹出的外界空气从风道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两个支撑条71间隔设置,这样,两个支撑条71远离底座1的一端为开口,则可以形成第二出风口72。当然,支撑结构7还可以包括中间板,中间板设置于两个支撑条71远离底座1的一端,且连接两个支撑条71,中间板上设有第二出风口72。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两个支撑条71可以通过粘接介质(例如密封胶、双面胶等)固定于充电壳体52的前表面上,也可以与充电壳体52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支撑条71的稳定性更好,强度更高。
示例性的,如图1、图3至图4所示,充电壳体52包括充电前壳52和充电后壳522,参照图6,充电前壳521的形状类似于“无盖的盒体”,充电后壳522为平板结构,充电前壳521盖设于充电后壳522上,以形成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内还设有第二隔磁片10和散热件19,第一充电线圈6固定于充电前壳521远离充电后壳522的表面上,第二隔磁片10贴合于第一充电线圈6远离充电前壳521的表面上,散热件19设置于第二隔磁片10远离充电前壳521的表面上。图中示出的第一充电线圈6包括沿充电托架5的倾斜方向同列设置的两个子充电线圈61,两个子充电线圈61在第二隔磁片10上的投影面积基本与充电前壳521在第二隔磁片10上的投影面积相等,这样,即使第一待充电设置没有完全与充电前壳521的前表面对中,也可以进行充电,第一待充电设备14可以灵活放置,图示的手机是纵向放置,其也可以横向放置。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充电器是指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在发送端(指无线充电器)和接收端(指待充电设备)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本实施例的电路板3电连接,电路板3与有线电源连接)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在发送端贴上隔磁片能增强线圈的磁场强度,同时具有较高的磁性收敛效果;在接收端放置隔磁片(图中未示出)防止金属导体对磁场的衰减干扰,起到金属隔离的作用,防止能量浪费,提高充电效率。
具体而言,散热件19可以采用导热性能好的材质,将第一充电线圈6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件19传给充电后壳522,在由充电后壳522扩散到外界环境中。散热件19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金和银)、石墨烯、石墨或者碳纤维等,其具体材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充电托架5还包括:连接板51;连接板51设置于充电壳体52上,且靠近底座1的一端,连接板51位于两个支撑条1靠近底座1的一侧,连接板51远离底座1的表面与两个支撑条71靠近底座1的表面贴合;第二进风口72设置于连接板51上。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5所示,连接板51固定于充电壳体52的充电前壳521的前表面上,并且,连接板51位于充电前壳521靠近底座1的一端,其中,充电前壳521的前表面为充电壳体52靠近支撑条71的表面。连接板51位于两个支撑条71靠近底座1的一侧,连接板51远离底座1的表面(图示的上表面)与两个支撑条71靠近底座1的表面(图示的下表面)贴合,第二进风口50设置于连接板71上,这样,不仅可以使第一待充电设备14、两个支撑条71、充电壳体52的前表面、第二进风口50和第二出风口72以形成风道,还可以增加充电壳体52与底座1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充电托架5的放置稳定性。
具体而言,各支撑条71的下表面通过粘接介质(例如密封胶、双面胶等)固定于连接板51的上表面,也可以与连接板51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支撑条71的稳定性更好,强度更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6,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第二充电线圈8:第二充电线圈8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第二充电线圈8位于电路板3靠近充电托架5的一侧,第二充电线圈8与电路板3电连接,以对第二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具体而言,第二充电线圈8固定于第一容纳腔内,可以在第一容纳腔内设置一个固定板,固定板的一端固定于隔板4上,另一端固定于底座1的内腔壁(图示为底座1右侧的内腔壁),固定板可以位于电路板3靠近充电托架5的一侧,第二充电线圈8固定于固定板远离电路板3的表面上,并通过连接线与电路板3电连接。并且,可以在固定板上设置通孔,连接线穿设通孔,连接线的一端与第二充电线圈8电连接,另一端与电路板3电连接。当然,对于第二充电线圈8的固定方式,还可以是其他方式,例如第二充电线圈8靠近隔板4的一端可以卡接或者粘接于隔板4上,第二充电线圈8远离隔板4的一端可以卡接或者粘接于右内腔壁上,本实施例对于第二充电线圈8的固定方式可以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可以同时对两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增加了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充电线圈8的充电原理与上述第一充电线圈6的充电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第二待充电设备放置于底座1的上表面与第一充电线圈6相对的位置,可以进行无线充电。第二充电线圈8为小功率的充电线圈,即使第二充电线圈8在充电时产生热量,一方面,该热量不会被第二容纳腔内的散热器件2吸入,另一方面,小功率的小功率的充电线圈产生的热量较少,采用本身的自然散热也可以进行散热,以满足充电的要求。为了加快第二充电线圈8产生热量的扩散,可以在第一容纳腔内设置散热件19,通过散热件19将热量导出并传给底座1,然后在传出外界环境中。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第一隔磁片9,第一隔磁片9贴合于第二充电线圈8靠近电路板3的表面。
具体而言,第一隔磁片9的具体作用与第二隔磁片10的具体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并且,第一隔磁片9可以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二充电线圈8之间,第一隔磁片9可以通过粘接、螺接、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隔磁片9靠近电路板3的表面上。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7,无线充电器还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模块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位于电路板3靠近充电托架5的一侧,充电模块与电路板3电连接,以对第三待充电设备15进行充电。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第三待充电设备15可以为智能手表,充电模块的充电原理与上述第一充电线圈6的充电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充电模块有两个充电接头,充电接头伸出底座1靠近充电托架5的表面,充电接头与手表的背部的两个接收接头接触后,可以对手表进行充电。当然,第三待充电设备15不局限于手表,可以为其他与充电模块匹配的电子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底座1在靠近充电托架5的表面上设有放置槽;放置槽朝向电路板3凹陷,且与充电模块相对,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三待充电设备15,且对第三待充电设备15进行限位。
具体而言,底座1在靠近充电托架5的表面(图示的上表面)上可以设有放置槽,放置槽朝向电路板3凹陷。第三待充电设备15可以放置于(例如手表表面头)放置槽内,放置槽可以对第三待充电设备15进行限位,以防止第三待充电设备15在充电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力而跌落受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8,底座1包括封闭盖12和底板13;封闭盖12盖设于底板13,以形成容纳腔,封闭盖12包括与底板13相对的顶板120;电路板3固定于底板13靠近顶板120的表面上,充电托架5设置于顶板120远离底板13的表面上,第一进风口130设置于底板13,第一出风口11设置于顶板120,隔板4设置于顶板120与底板13之间。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封闭盖12包括与底板13相对的顶板120,如图3和图4所示,底板13靠近顶板120的表面上设有支撑架18,电路板3固定于支撑架18远离底板13的表面上。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充电托架5设置于顶板120远离底板13的表面(图示的上表面)上,第一出风口11设置于顶板120。
具体而言,参照图9所示,第一进风口130设置于底板13,第一进风口130设置于底板13在散热器件2的投影区域。该投影区域开设多个进风孔1300,多个进风孔1300组成第一进风口130。为了提高无线充电器的美观性以及外界空气进入第一容纳腔的均匀性,多个进风孔1300均匀设置。进风孔1300可以为长条状(图中示出的形状)、蜂窝状、圆孔状中的至少一种(一种或任意两种的组合或者三种的组合),本实施例对于进风孔1300的具体结构可以不做限定,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具体而言,底板13可以为金属薄板通过冲压工艺成型,也可以采用塑胶通过注塑成型,或采用其他成型方式,或者几种工艺的组合而成型。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顶板120可以为塑胶、金属、塑料等材质制成,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本实施例对于顶板120的具有材质可以不做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封闭盖12还包括框体121;框体121位于顶板120与底板13之间,上盖板120覆盖于框体121远离底板13的表面上,底板13覆盖于框体121远离上盖板120的表面上,顶板120、框体121和底板13形成容纳腔;框体121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板122、第二侧板123、第三侧板124和第四侧板125,第一侧板122和第三侧板124相对,且设置于第一方向上,第二侧板123和第四侧板125相对,且设置于第二方向上;其中,第一方向为从散热器2件至电路板3的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框体121固定于顶板120与底板13之间,也即,顶板120覆盖于框体121远离底板13的表面上,如图8所示,顶板120和框体121组成了类似“无盖的盒体”,“无盖的盒体”的开口朝向底板13,底板13覆盖于框体121远离顶板120的表面上,顶板120、框体121和底板13构成了一个盒体,盒体具有容纳腔。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8所示,框体121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板122、第二侧板123、第三侧板124和第四侧板125,第一侧板122和第三侧板124相对,第一侧板122和第三侧板124设置于第一方向上,第二侧板123和第四侧板125相对,第二侧板123和第四侧板125设置于第二方向上,其中,第一方向为从散热器件2至电路板3的方向,也即第一方向为封闭盖12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二方向为封闭盖12的宽度方向。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顶板120的上表面在与第一出风口11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第一连接板51放置于第一凹槽内,第一连接板51卡接于第一凹槽内,或者,在封闭盖12的宽度方向上,第一连接板51的两端从第一出风口11伸出,以卡在顶板120的下表面上。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顶板120的上表面上还设有第二凹槽126,第二凹槽126朝向底板13凹陷,第二凹槽126内设有支架17,支架17可以用于放置第一待充电设备14。为了提高支架17的安装稳定性,支架17的下表面可以通过粘接、螺接、卡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二凹槽126的槽底。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4所示,支架17从一端至其另一端的方向上,支架17的截面积逐渐增大,也即,支架17的截面类似于“直角三角形”,支架17的一端靠近充电前壳521。这样,当第一待充电设备14放置于支架17上后,第一待充电设备14的背面抵接于支撑条71远离充电前壳521的表面,第一待充电设备14相对水平面也是倾斜的,此时,支架17可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14起到限位作用。并且,支架17的上表面在靠近另一端的端面设有凸台,凸台凸出支架17的上表面,以使支架17更有效的进行限位,防止第一待充电设备14由于晃动掉落而受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隔板4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以及,相对的第三表面43和第四表面44;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隔板在第二方向上的表面,第一表面41与第二侧板123靠近第四侧板125的表面贴合或卡接,第二表面42与第四侧板125靠近第二侧板123的表面贴合或卡接;第三表面43和第四表面44为隔板4在第三方向上的表面,第三方向为从顶板120至底板13的方向,第三表面43与顶板120靠近底板13的表面贴合或卡接,第四表面44与底板13靠近顶板120的表面贴合或卡接。
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6所示,隔板4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以及,相对的第三表面43和第四表面44。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为隔板4在第二方向(从第二侧板123至第四侧板125的方向)上的表面,第一表面41与第二侧板123靠近第四侧板125的表面(简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贴合,第二表面42与第四侧板125靠近第二侧板123的表面(简称第四侧板125的内表面)贴合。第三表面43和第四表面44为隔板4在第三方向上的表面,第三方向为从顶板120至底板13的方向,也即,图示的上下方向,隔板4的第三表面43(图示的上表面)与顶板120靠近底板13的表面(图示的下表面)贴合,隔板4的第四表面44(图示的下表面)与底板13靠近顶板120的表面(图示的上表面)贴合。这样,隔板4与底座1之间没有缝隙,可以完全隔开散热器件2和电路板3,以防止电路板3产生的热空气被散热器件2吸入而造成散热器件2散热性能的下降,有效强化了散热器件2的散热效果。
在先技术中,充电主板与散热器件叠层设置,使得底座的厚度较大。本实施例的电路板3与散热器件2位于隔板4的两侧,可以大幅度降低底座1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隔板4的各个面可以采用密封胶分别与底座1对应的腔壁贴合,以进一步确定隔板4可完全隔开电路板3和散热器件2。此外,隔板4的上表面还可以与顶板120的下表面卡接,隔板4的下表面还可以与底板13的上表面卡接,隔板4的第一表面41可以与第二侧板123靠近第四侧板125的表面卡接,隔板4的第二表面42可以与第四侧板125靠近第二侧板123的表面卡接。对于卡接的方式,以封闭盖12的下表面和隔板4的上表面为例进行说明,顶板120的下表面设有卡槽,卡槽朝向充电托架5凹陷,隔板4部分卡入该卡槽内。也就是说,隔板4的高度大于等于顶板120与底板13之间的距离,隔板4的宽度(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侧板123与第四侧板125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10,无线充电器还包括:导风罩110;导风罩11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位于散热器件2靠近充电托架5的一侧,导风罩110包括导风面板111和固定于导风面板111一端的导风部112,散热器件2固定于导风面板111远离充电托架5的表面上;参照图11,散热器件2为离心风扇,离心风扇具有风扇进风口21和风扇出风口22,导风部112在靠近离心风扇的一端设有导风进口1121,且在远离离心风扇的一端设有导风出口1122,导风面板111位于导风进口1121与导风出口1122之间,导风进口1121与风扇出风口21连通,导风出口22与导风进口21连通,且与第一出风口11连通;其中,外界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30进入第二容纳腔,经过风扇进风口21进入离心风扇,在离心风扇的驱动下从风扇出风口22吹出,依次通过导风进口1121和导风出口1122流入第一出风口11。
如图1和图3所示,导风罩11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位于散热器件2的上侧,如图10所示,导风罩110包括导风面板111和固定于导风面板111一端的导风部112,散热器件2可以通过粘接介质、螺丝紧固或者其他固定方式固定于导风面板111的下表面。
如图11所示,散热器件2为离心风扇,离心风扇具有风扇进风口21和风扇出风口22,风扇进风口21与第一进风口130相对,导风部112在靠近离心风扇的一端设有导风进口1121,且在远离离心风扇的一端设有导风出口1122,导风面板111位于导风进口1121与导风出口1122之间,导风进口1121与风扇出风口22连通,导风进口1121与导风扇出风口1122的尺寸相匹配,导风出口1122与导风进口1121连通,且与第一出风口11连通,导风出口1122与第二进风口50的尺寸相匹配,并且导风进口1121与导风出口1122为单向互通,以形成导风通道。外界的冷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30进入第二容纳腔,经过风扇进风口21进入离心风扇,在离心风扇的驱动下从风扇出风口22吹出,在依次通过导风进口1121和导风出口1122流入第一出风口11,然后通过第二进风口50进入流通空间,此时,经过充电托架5前表面和第一待充电设备14背面加热后的空气会从第二出风口72流出,完成一个换热循环,及时将加热后的空气排出,有效增强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热量的积聚,降低了第一待充电设备14和无线充电器的温度,从而避免了安全隐患,同时避免了无线充电器的工作稳定性下降,以及,电子设备的使用流畅度和使用寿命下降。
其中,离心风扇可以通过扇叶23的转动产生强迫对流,增大气流,将从导风进口21吸入的冷空气吹出,以快速对第一待充电设备14和第一充电线圈6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当然,散热器件2还可以离心风机、蜗轮风机等散热器件2。
如图1所示,底板13的下表面还固定有多个脚垫16,脚垫16的材质为塑胶、橡胶或可发生形变的材质,这样,可以提高无线充电器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条71、充电前壳521、充电后壳522、散热件19、第一充电线圈6和第一隔磁片9组合形成一个无线充电托架组件;封闭盖12、底板13、脚垫16、导风罩110、散热器件2、隔板4、电路板3和支架17可以组合成一个无线充电底座组件。也即,无线充电器由无线充电托架组件和无线充电底座组件组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待充电设备14、支撑条71、充电前壳521、封闭盖12、散热器件2、导风罩110、隔板4和底板13形成了有个独立的导风系统,该导风系统除了第一进风口130、第一出风口11,其余区域密封且均与外界没有空气流通,这样,从第一进风口130进入的冷空气能够完全通过散热器件2的风扇进风口21进入散热器件2,同时也防止因第一充电线圈6、第二充电线圈8(充电模块)和电路板3产生的热空被吸入散热器件2,而减弱散热效果,提高了散热器件2的换热效率。
在先技术的无线充电器的底座1的长度大约55mm,本实施例的底座1约为在先底座1的2倍,这样,可以选择较大、厚度较薄的散热器件2,这样,散热器件2的噪音更低。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无线充电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隔板将底座的容纳腔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电路板位于第一容纳腔内,散热器件位于第二容纳腔内,且与电路板连接;充电托架设置于底座上,充电托架具有容纳空间,第一充电线圈设置于容纳空间内,且与电路板电连接,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底座远离充电托架的一端在与散热器件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进风口,底座靠近充电托架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分别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充电托架靠近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充电托架远离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分别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连通。其中,外界空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二容纳腔,在散热器件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吹出,依次通过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流出,这样,第一待充电设备和第一充电线圈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热量会及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避免了热量的积聚,并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外界空气能够完全进入散热器件,同时也避免了因第一充电线圈和电路板产生的热空气被吸入散热器件而导致散热器件的散热性能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可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散热器件、电路板、隔板、充电托架和第一充电线圈;
所述底座具有容纳腔,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将所述容纳腔划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散热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充电托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充电托架包括:充电壳体和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待充电设备的支撑结构;
所述充电壳体具有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支撑结构至少包括两个支撑条,两个所述支撑条相对且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充电壳体上,以形成流通空间;
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充电托架的一端在与所述散热器件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充电托架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
所述充电托架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充电托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其中,外界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在所述散热器件的驱动下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远离底座的一端,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流通空间连通,其中,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的外界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流通空间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托架还包括:连接板;
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充电壳体上,且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连接板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条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连接板远离底座的表面与两个所述支撑条靠近所述底座的表面贴合;
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第二充电线圈和第一隔磁片;
所述第二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充电托架的一侧,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以对第二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所述第一隔磁片贴合于所述第二充电线圈靠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充电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充电托架的一侧,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以对第三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在靠近所述充电托架的表面上设有放置槽;
所述放置槽朝向所述电路板凹陷,且与所述充电模块相对,所述放置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三待充电设备,以对所述第三待充电设备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封闭盖和底板;
所述封闭盖盖设于所述底板,以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封闭盖包括与所述底板相对的顶板;
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顶板的表面上,所述充电托架设置于所述顶板远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顶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盖还包括框体;
所述框体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顶板覆盖于所述框体远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上,所述底板覆盖于所述框体远离所述顶板的表面上,所述顶板、所述框体和所述底板形成所述容纳腔;
所述框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且设置于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且设置于第二方向上;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散热器件至电路板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隔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靠近所述第四侧板的表面贴合,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四侧板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表面贴合;
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为所述隔板在第三方向上的表面,所述第三方向为从所述顶板至所述底板的方向,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顶板靠近所述底板的表面贴合,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顶板的表面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导风罩;
所述导风罩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散热器件靠近所述充电托架的一侧,所述导风罩包括导风面板和固定于所述导风面板一端的导风部,所述散热器件固定于所述导风面板远离所述充电托架的表面上;
所述散热器件为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具有风扇进风口和风扇出风口,所述导风部在靠近所述离心风扇的一端设有导风进口,且在远离所述离心风扇的一端设有导风出口,所述导风面板位于所述导风进口与所述导风出口之间,所述导风进口与所述风扇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风出口与所述导风进口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其中,外界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经过所述风扇进风口进入所述离心风扇,在所述离心风扇的驱动下从所述风扇出风口吹出,依次通过所述导风进口和所述导风出口流入所述第一出风口。
CN202110991614.0A 2021-08-26 2021-08-26 无线充电器 Active CN1137259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1614.0A CN113725967B (zh) 2021-08-26 2021-08-26 无线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1614.0A CN113725967B (zh) 2021-08-26 2021-08-26 无线充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5967A CN113725967A (zh) 2021-11-30
CN113725967B true CN113725967B (zh) 2024-05-28

Family

ID=78678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91614.0A Active CN113725967B (zh) 2021-08-26 2021-08-26 无线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2596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1299A (zh) * 2013-12-10 2014-04-02 深圳市正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
CN105827020A (zh) * 2016-05-04 2016-08-03 邢益涛 一种无线充电输出装置
CN208539597U (zh) * 2017-12-01 2019-02-22 桑堇馨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09016775U (zh) * 2019-04-29 2019-06-21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
CN111587046A (zh) * 2020-05-29 2020-08-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设备
CN212137305U (zh) * 2020-02-17 2020-12-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CN112311033A (zh) * 2019-07-31 2021-02-02 安波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组件
CN112793443A (zh) * 2021-04-06 2021-05-14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电池充电箱
CN113270907A (zh) * 2020-02-17 2021-08-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9120B (zh) * 2017-05-18 2021-11-30 北京嘉楠捷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EP3852224B1 (en) * 2020-01-14 2022-06-2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harger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1299A (zh) * 2013-12-10 2014-04-02 深圳市正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
CN105827020A (zh) * 2016-05-04 2016-08-03 邢益涛 一种无线充电输出装置
CN208539597U (zh) * 2017-12-01 2019-02-22 桑堇馨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09016775U (zh) * 2019-04-29 2019-06-21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
CN112311033A (zh) * 2019-07-31 2021-02-02 安波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组件
CN212137305U (zh) * 2020-02-17 2020-12-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CN113270907A (zh) * 2020-02-17 2021-08-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CN111587046A (zh) * 2020-05-29 2020-08-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设备
CN112793443A (zh) * 2021-04-06 2021-05-14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电池充电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5967A (zh)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2415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04167420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包
CN210607368U (zh) 一种恒温电池模组
CN210139828U (zh)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手机支架
CN211981935U (zh) 一种带有无线充电的散热保护壳
CN113725967B (zh) 无线充电器
CN210349974U (zh) 一种新型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CN219627381U (zh) 一种大功率无线充电器及车载充电结构
CN210040357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08904720U (zh) 一种散热型家用充电器
CN215733564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215071741U (zh) 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12380367U (zh) 一种多组触点大功率继电器
CN211378590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五金电源外壳
CN209299637U (zh) 一种移动终端用支架
CN221010561U (zh) 一种散热器
CN220475438U (zh) 一种新型风冷结合半导体散热的磁吸车载无线充模块
CN220553839U (zh) 无线充电散热装置和无线充电器
CN214429283U (zh) 一种快充车载充电器
CN221827982U (zh) 一种制冷移动电源
CN214900219U (zh) 散热器和无线充电设备
CN221827979U (zh) 一种电池组用散热结构
CN214590684U (zh) 一种充电器
CN209930043U (zh) 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
CN217790135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散热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