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98885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98885U
CN214198885U CN202023124780.0U CN202023124780U CN214198885U CN 214198885 U CN214198885 U CN 214198885U CN 202023124780 U CN202023124780 U CN 202023124780U CN 214198885 U CN214198885 U CN 214198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preset
air guiding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2478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珠
谭建明
林金煌
冯青龙
何振健
梁玉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312478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98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98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98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风机、至少一个换热器和至少一个第一导风结构,风机的出风口和壳体的腔体连通,出风口沿预设方向出风;换热器设置在壳体的腔体内,换热器为板状结构,换热器相对于预设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导风结构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第一导风结构具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相对于预设方向倾斜设置,其中,在相互配合的第一导风结构和换热器中,第一导风板和换热器相对于预设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导风板和换热器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出风口。采用该方案,可通过第一导风板对从出风口吹出的风进行引导,使更多的风吹向换热器的靠近风机的一端,这样使气流在换热器的不同位置分布比较均匀,从而提高了换热能力。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表面风速的分布是影响空调器换热性能的关键因素,在采用离心风机系统的空调器中,由于换热器的结构尺寸及位置空间,导致换热器表面迎风风速分布不均匀,影响空调器的换热性能。具体地,在沿换热器长度方向上,换热器远离风机的一端通过的气流多于靠近风机的一端通过的气流,导致换热器表面风速分布不均匀,影响换热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以提高换热器表面风速均匀性,提高空调器的换热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风机,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和所述壳体的腔体连通,所述出风口沿预设方向出风;至少一个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腔体内,所述换热器为板状结构,所述换热器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倾斜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具有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倾斜设置;其中,在相互配合的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和所述换热器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换热器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r为20°至40°。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为两个,两个所述换热器沿预设平面对称设置,所述预设平面和所述预设方向平行,两个所述换热器之间的夹角的开口背离所述出风口,所述预设平面将所述出风口划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为2L;在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H为1.5L-2L。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为2L;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尺寸h为1L-1.5L;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L。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结构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结构相对于所述预设平面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和所述壳体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导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导风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导风结构的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结构具有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倾斜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换热器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一导风板平行;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为2L;在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结构和所述第一导风结构之间的距离H2为1L-1.5L;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L。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设置在所述蜗壳内的离心风叶,所述离心风叶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风机、换热器和第一导风结构,风机的出风口和壳体的腔体连通,出风口沿预设方向出风;换热器设置在壳体的腔体内,换热器为板状结构,换热器相对于预设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导风结构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第一导风结构具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相对于预设方向倾斜设置,其中,第一导风板和换热器相对于预设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导风板和换热器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出风口。采用该方案,可通过第一导风板对从出风口吹出的风进行引导,使更多的风吹向换热器的靠近风机的一端,这样使气流在换热器的不同位置分布比较均匀,从而提高了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导风结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第二导风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20、风机;21、出风口;30、换热器;40、第一导风结构;41、第一导风板;42、第一连接板;50、第二导风结构;51、第二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风机20,风机20的出风口21和壳体10的腔体连通,出风口21沿预设方向出风;至少一个换热器30,设置在壳体10的腔体内,换热器30为板状结构,换热器30相对于预设方向倾斜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风结构40,设置在壳体10的内壁上,第一导风结构40具有第一导风板41,第一导风板41相对于预设方向倾斜设置;其中,在相互配合的第一导风结构40和换热器30中,第一导风板41和换热器30相对于预设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导风板41和换热器30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出风口21。在本方案中,预设方向可以理解为风机20的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
采用该方案,可通过第一导风板41对从出风口21吹出的风进行引导,使更多的风吹向换热器30的靠近风机的一端,这样使气流在换热器30的不同位置分布比较均匀,从而提高了换热能力。本方案中,换热器30和第一导风结构40均可设置为多个,每个换热器30至少配合设置一个第一导风结构40,以通过第一导风结构40对相对应换热器30导风。
在图1中,风机20用于将空气从出风口21处分别进入两侧出风区域A和出风区域B,气流通过换热器30进行热交换后通过空调器出风口21排出到房间内进行制冷、制热。气流通过风机做功压缩后进入上述闭合区域后,由于换热器30斜向摆放,气流方向由压力高流向压力低的方向。在未设置第一导风结构40时,气流由A点流向B点,其原因为:由于D点区域更为接近空调器出口,此处静压最小,同时由于C点区域远离空调器出口,其静压高于D点。A点靠近风机出口,其动压最大,静压最小,由于上述因素,B点至D点的压力差大于A点至C点的压力差,气流在流经换热器30时上部气流强于下部气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41和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至40°。角度过小时,对气流偏转过大,风量产生损失过大,降低换热性能,当角度过大时,对气流导流作用降低。例如,第一导风板41和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30为两个,两个换热器30沿预设平面对称设置,预设平面和预设方向平行,两个换热器30之间的夹角的开口背离出风口21,预设平面将出风口21划分为对称的两部分。通过此设置可增大换热器30和风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在预设平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风结构40,以分别对两个换热器30进行导风。
具体地,两个换热器30如图1中呈V型设置。或者,在未图示出的实施例中,两个换热器30呈倒V型设置,或者,两个换热器30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即该方案中,换热器30和风机20的位置和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位置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预设平面的方向上,出风口21的宽度为2L;在预设方向上,第一导风板41和出风口21之间的距离H为1.5L-2L。这样可避免因风机20的出风口21过高,吹出的气流直接偏转造成动压损失,风量衰减。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预设平面的方向上,出风口21的宽度为2L;在垂直于预设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导风板41的尺寸h为1L-1.5L;在垂直于预设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导风板41和换热器30之间的距离大于L。这样可在保证出风气流导流作用的同时降低风量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结构40为两个,两个第一导风结构40相对于预设平面对称设置。这样可通过两个第一导风结构40对两个换热器30进行气流导向,提高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结构40和壳体10为一体结构。这样可便于制造,降低成本。
可选地,壳体10具有第一侧壁,第一侧壁沿预设方向延伸,第一导风结构40还包括第一连接板42,第一导风板41和第一连接板42均设置在第一侧壁上,第一导风板41和第一连接板4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0包括蜗壳和设置在蜗壳内的离心风叶,离心风叶的轴线垂直于预设平面。具体地,离心风叶为双离心风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导风结构50,设置在壳体10的内壁上,第二导风结构50位于第一导风结构40的远离出风口21的一侧,第二导风结构50具有第二导风板51,第二导风板51相对于预设方向倾斜设置,其中,第二导风板51和换热器30相对于预设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二导风板51和换热器30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出风口21。通过设置第二导风结构50可进一步提高换热器30不同的位置的气流均匀性,提高换热效果。
具体地,第二导风板51和第一导风板41平行;在垂直于预设平面的方向上,出风口21的宽度为2L;在预设方向上,第二导风结构50和第一导风结构40之间的距离H2为1L-1.5L;在垂直于预设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导风板51和换热器30之间的距离大于L。这样可保证导风效果,减弱气流损失,提高换热器30表面风速均匀性。
尤其当出风区域A或者B的高度>2H时,换热器30高度过高,在经下部第一导风结构40导流后在上部区域会出现迎风风速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换热器30越长,其风速分布差异越大,为了提高风速分布的均匀性,在壳体10上再设置第二导风结构50可提高迎风风速均匀性。其中,第二导风结构50的角度与第一导风结构40设置范围一致,距离第一导风结构40的距离H2应在1~1.5L,相对应的将换热器30位置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导风结构50的宽度h2应满足其距离换热器30的水平距离不小于风机出口宽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
风机(20),所述风机(20)的出风口(21)和所述壳体(10)的腔体连通,所述出风口(21)沿预设方向出风;
至少一个换热器(30),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腔体内,所述换热器(30)为板状结构,所述换热器(30)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倾斜设置;
至少一个第一导风结构(40),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导风结构(40)具有第一导风板(41),所述第一导风板(41)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倾斜设置;
其中,在相互配合的所述第一导风结构(40)和所述换热器(30)中,所述第一导风板(41)和所述换热器(30)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导风板(41)和所述换热器(30)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1)和所述预设方向之间的夹角r为20°至4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0)为两个,两个所述换热器(30)沿预设平面对称设置,所述预设平面和所述预设方向平行,两个所述换热器(30)之间的夹角的开口背离所述出风口(21),所述预设平面将所述出风口(21)划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出风口(21)的宽度为2L;在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板(41)和所述出风口(21)之间的距离H为1.5L-2L。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出风口(21)的宽度为2L;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板(41)的尺寸h为1L-1.5L;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板(41)和所述换热器(30)之间的距离大于L。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结构(40)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结构(40)相对于所述预设平面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结构(40)和所述壳体(10)为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二导风结构(50),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导风结构(50)位于所述第一导风结构(40)的远离所述出风口(21)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结构(50)具有第二导风板(51),所述第二导风板(51)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倾斜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导风板(51)和所述换热器(30)相对于所述预设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导风板(51)和所述换热器(30)之间的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51)和所述第一导风板(41)平行;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出风口(21)的宽度为2L;在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结构(50)和所述第一导风结构(40)之间的距离H2为1L-1.5L;在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板(51)和所述换热器(30)之间的距离大于L。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0)包括蜗壳和设置在所述蜗壳内的离心风叶,所述离心风叶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
CN202023124780.0U 2020-12-21 2020-12-21 空调器 Active CN214198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24780.0U CN214198885U (zh) 2020-12-21 2020-12-21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24780.0U CN214198885U (zh) 2020-12-21 2020-12-21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98885U true CN214198885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55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24780.0U Active CN214198885U (zh) 2020-12-21 2020-12-21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98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0120B (zh) 鼓风机和包括该鼓风机的空调器的室外单元
KR20130041639A (ko) 시로코팬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CN214198885U (zh) 空调器
CN111425938B (zh) 风机组件、空调器和空调器装配方法
CN211648589U (zh) 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JP2001124359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9196959A1 (zh) 风机及屋顶机
CN210399259U (zh) 空调器室外机导风结构、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2555984A (zh) 空调器
JP20112526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838234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490035U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US11536290B2 (en) Fan coil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23103121A1 (zh) 蜗壳结构、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12050296B (zh) 空气调节机
JP2001304605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118196B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17235834U (zh) 空调柜机
CN215336667U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JP2007162465A (ja)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218936511U (zh) 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21029156U (zh) 风道结构、晾衣机及浴霸
CN216691612U (zh) 导流结构及空调
CN21484119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015590U (zh) 蜗壳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