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93854U - 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93854U
CN214193854U CN202022221821.1U CN202022221821U CN214193854U CN 214193854 U CN214193854 U CN 214193854U CN 202022221821 U CN202022221821 U CN 202022221821U CN 214193854 U CN214193854 U CN 2141938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tunnel
fixing
mounting
drying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218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有明
王嘉
邱哲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218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938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938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938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生活电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上述烘道组件包括:烘道体,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上,烘道体的内部形成有通道,通道用于向衣物装置的桶体内输送处理介质;加热件,设置在通道中,加热件用于对处理介质进行加热;支撑件,与加热件连接,支撑件用于支撑加热件;安装凸起,用于供支撑件固定安装,并能够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限定支撑件的安装位置,安装凸起设置在烘道体的内壁上;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相垂直或倾斜。在本实用新型中,安装凸起能够对安装后的支撑件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进行安装位置的限定,使支撑件的安装位置能保持稳定,不松动,进而提高了对加热件进行支撑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等衣物处理设备,其以能够对衣物进行干燥处理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而具有此种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持续产生干燥的热风,并将热风吹向潮湿的衣物而实现对衣物的干燥处理。
相关技术中,采用在烘道体内设置有加热件,通过加热件发热来对烘道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因而,需要对设置在烘道体内的加热件进行固定。而现有通过夹片对加热件进行固定,夹片的位置容易变动,固定可靠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以解决加热件固定可靠性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烘道组件,包括:烘道体,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上,所述烘道体的内部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向所述衣物装置的桶体内输送处理介质;加热件,设置在所述通道中,所述加热件用于对所述处理介质进行加热;支撑件,与所述加热件连接,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加热件;安装凸起,用于供所述支撑件固定安装,并能够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限定所述支撑件的安装位置,所述安装凸起设置在所述烘道体的内壁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或倾斜。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固定部,用于与所述安装凸起连接固定;抵接部,用于与所述安装凸起的侧壁抵接限位;卡接部,与所述加热件连接,所述卡接部用于支撑所述加热件;其中,所述抵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垂直或倾斜相连,所述抵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接部垂直或倾斜相连。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卡接部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卡接部的中心线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上形成有卡槽,所述加热件卡设在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安装凸起包括:凸起本体,凸设在所述烘道体的内壁上,所述固定部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凸起本体的顶部;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凸起本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所述限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定所述支撑件;其中,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凸起本体的侧壁,以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限定所述支撑件。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限位件均位于在所述固定结构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为连接槽。
优选地,所述烘道体包括:第一烘道单体,安装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上;第二烘道单体,盖设在所述第一烘道单体上,所述第一烘道单体和所述第二烘道单体之间形成所述通道;其中,所述安装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烘道单体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桶体,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衣物的空腔;上述的烘道组件,所述烘道组件安装在所述桶体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烘道组件,包括烘道体、加热件和支撑件。烘道体内部形成有通道,加热件设置在通道中而能够将通道里的空气加热。支撑件用于对加热件进行支撑。通过采用在烘道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安装凸起,用于供支撑件的固定安装。而这样设置,安装凸起能够对安装后的支撑件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进行安装位置的限定,使支撑件的安装位置能保持稳定,不松动,进而提高了对加热件进行支撑的可靠性,安装后的加热件位置稳定性好,提升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烘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道组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道组件与冷凝器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烘道组件;10,第二紧固件;11、烘道体;110、凹槽;11、第一烘道单体;112、第二烘道单体;113、通道;114、进风口;117、连接孔;12、加热件;13、支撑件;131、固定部;132、抵接部;133、卡接部;134、卡槽;135、固定结构;14、安装凸起;141、凸起本体;142、限位件;15、连接头;150、流道;151、连接本体;152、第一连接部;153、第二连接部;154、密封件;155、密封槽;156、凸筋;16、固定件;161、固定本体;162、连接耳;
2、衣物处理装置;21、桶体;211、空腔;22、冷凝器;221、第一接口;222、第二接口;223、连接螺柱;23、密封体;230、定位块;231、密封本体;232、安装耳;24、翻边;241、固定槽;242、定位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道组件1,主要用于对流体介质(如风)进行输送,烘道组件1的内部为中空的结构,以能够使流体介质在其内部流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将该烘道组件1举例应用在衣物处理装置上使用,而衣物处理装置至少具有衣物烘干的功能,从而通过该烘道体,用于输送衣物烘干时需要的处理介质。
如图1至图3所示,烘道组件1包括烘道体11、加热件12、支撑件13和安装凸起14。烘道体11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上,而且烘道体11的内部形成有通道113,通道113用于向衣物装置的桶体内输送处理介质。加热件12为通电后能够发热的零件,如发热管或发热丝等,加热件12设置在通道113中,用于对通道113中的处理介质进行加热。支撑件13与加热件12连接,支撑件13用于支撑加热件12。而安装凸起14用于供支撑件13固定安装,并能够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限定支撑件13的安装位置,安装凸起14设置在烘道体11的内壁上。这样,将支撑件13固定在安装凸起14上,再通过支撑件13来对加热件12的安装位置进行支撑,使加热件12能够稳定位于通道113中,实现对通道113中的处理介质进行可靠加热。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道体11为钣金件(钣金件是指金属薄板通过综合冷加工工艺而形成的构件,包括剪、冲/切/复合、折、铆接、拼接、成型等)。因而,通过冲压而在通道113的内部形成安装凸起14,该安装凸起14的设置,不仅能够供支撑件13安装固定,而且,支撑件13固定在安装凸起14上之后,支撑件13与安装凸起14之间的配合限位,能够至少对支撑件13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进行限定,在两个方向上对支撑件13的位置进行了限定,使支撑件13安装的位置能够保持稳定,进而提高了加热件12安装位置的稳定性。该加热件12可靠位于通道113中,能够对通道113中的处理介质稳定进行加热,提升了整体使用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通道113的长度方向为参照,加热件12沿通道113的长度方向延伸适当的长度,以能够有足够的加热面积用于进行加热。因此,将第一方向设定为与通道113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而第二方向便是与第一方向垂直交叉或倾斜交叉的方向。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相垂直或倾斜,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后所形成的夹角可以是垂直的90°,也可以是大于或小于90°,实际设置方式以能够满足实际安装固定需求为宜。而且,角度范围的限定是对同一位置的角度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烘道组件1,通过在烘道体11的内壁上设置有安装凸起14,而用于支撑加热件12的支撑件13固定在安装凸起14上,从而,通过安装凸起14与支撑件13之间的配合限位,实现了至少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支撑件13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使支撑件13安装的位置保持稳定,进而提高了加热件12安装位置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4所示,支撑件13包括固定部131、抵接部132和卡接部133。固定部131用于与安装凸起14连接固定;抵接部132用于与安装凸起14的侧壁抵接而实现限位;卡接部133则与加热件12连接,用于对加热件12提供支撑。所设置的支撑件13的形状大致为抵接部132的一端与固定部131垂直或倾斜相连,而抵接部132的另一端与卡接部133垂直或倾斜相连。具体地,以支撑件13固定安装在安装凸起14上所处的位置状态作为参照,固定部131固定在安装凸起14的顶部,抵接部132则向安装凸起14的侧壁方向弯折形成,使抵接部132能够抵接在安装凸起14的侧壁上,而卡接部133与抵接部132垂直或倾斜相连后,并朝向远离安装凸起14的侧壁方向延伸,以能够与安装凸起14具有合适间隔距离,便于加热件12的安装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将卡接部133设置有两个,而且,优选将两个卡接部133对称设置。这样,通过一个支撑件13能够对加热件12的两个不同的位置提供支撑,提高了对加热件12支撑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实际设置支撑件13时,支撑件13可以是由耐高温的金属板状材料弯折而成,也可采用将支撑件13由耐高温的金属(如钢丝)材料弯折而成。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采用由金属丝弯折而成,因而,在弯折的过程中,可以是以固定部131作为弯折的起始位置,按照需要成型的形状进行相应的弯折。而完成弯折后所形成的支撑件13的整体形状,是以固定部131的中心线作为对称线的形状。其中,所获得的固定部131的形状大致呈“n”形。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弯折形成该支撑件13的方式大致为:将一根金属丝弯折而成为两根并行的结构,并预留适当的长度而形成为固定部131,然后以固定部131所处的平面水平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将两根并行的金属丝向下弯折而形成抵接部132,然后再两根金属丝分别朝向两侧弯折,完成后在分别形成卡接部13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优选采用将固定部131和卡接部133的中心线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具体地,该固定部131处于水平的平面中,固定部131则处于竖直的平面中,而且,两个固定部131还对称分布在固定部131的相对两侧。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接部133上形成有卡槽134,加热件12卡设在卡槽134内。通过卡槽134来限定加热件12,提升加热件12固定位置的稳定性。具体地,卡槽134所设置的形状优选与加热件12的形状保持匹配,以使加热件12能够可靠固定在卡槽134内。
如图2和图5所示,安装凸起14包括凸起本体141和限位件142。凸起本体141凸设在烘道体11的内壁上,而限位件142设置在凸起本体141的顶部。限位件142用于在第一方向上提供限位功能,当固定部131通过第一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在凸起本体141的顶部,此时的限位件142可通过插接或螺丝类连接件等方式也与固定部131相连,便能够起到对整个支撑件13在第一方向上进行限位的功能。而抵接部132抵接于凸起本体141的侧壁,能够在第二方向上限定支撑件13。具体地,限位件142优选为设置在凸起本体141顶部的凸起结构(如凸块),设置的形状可以是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同时,固定部131上设置有对应形状的孔。这样,通过将限位件142插入到固定部131上对应的孔内,便实现了对支撑件13在第一方向的运动进行限定,而通过凸起本体141的侧壁对抵接部132的限定,实现了对支撑件13在第二方向的运动进行限定。如此,通过在凸起本体141的顶部设置限位件142,并结合凸起本体141的侧壁的限位作用,实现了对支撑件13安装位置的可靠限位。第一紧固件优选为螺丝或螺钉。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实现固定部131与凸起本体141之间的连接以及限位件142与固定部131之间的连接。采用在固定部131上设置有固定结构135,而第一紧固件和限位件142均位于在固定结构135内。具体地,由于固定部131由金属丝弯折而形成,因而,优选将该固定结构135设置为连接槽,该连接槽为通过弯折后而形成在两个并行的金属丝之间。这样,螺丝类连接件的一端由连接槽内穿入,并连接到到凸起本体141内而实现将固定部131固定在凸起本体141上。同时,限位件142也位于连接槽内,同样能够起到对支撑件13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的作用。当然,可以理解地,也可将固定结构135设置为两个不相连的通孔结构,分别用于供螺丝类连接件穿设连接和用于供限位件142穿设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烘道体11包括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第一烘道单体111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上,第二烘道单体112盖设在第一烘道单体111上,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之间形成有供处理介质流动的通道113。此种设置方式下,安装凸起14便设置在第一烘道单体111的内壁上,加热件12通过支撑件13安装在第一烘道单体111上。具体地,第一烘道单体111和/或第二烘道单体112上设置有凹槽110,便能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相连后,通过凹槽110来构成中空的结构,实现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之间形成有通道11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设置成为两个独立的零件,而且两者中可以是全部或者部分采用钣金件制造而成,具有成型方便,便于安装的优点。在装配时,将第一烘道单体111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上(如固定于桶体),而第二烘道单体112盖设在第一烘道单体111上,并可以是与第一烘道单体111固定相连,也可以是与衣物处理装置上的零件(如桶体)固定连接,通过对第一烘道单体111形成挤压而实现密封连接,而且,可以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之间设置有密封元件,以能够提高两者间连接处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采用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上均设置有凹槽110,凹槽110分别沿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相连后,两者间的凹槽110共同组合形成通道113。同时,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分别设置有连接边,在连接时,将第一烘道单体111上两侧的连接边与第二烘道单体112上两侧的连接边对应相互叠设,然后通过螺丝类连接件或其它方式进行固定,便实现了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之间的连接。而且,螺丝类连接件还可以直接拧入到衣物处理装置上所设置的构件内(如连接柱)而实现固定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道组件1还包括连接头15,连接头15的内部形成有与通道113连通的流道150,连接头15的一端与桶体相连通,连接头15的另一端供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连接。即,通过设置有连接头15来将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与桶体相连。而此种设置方式下,连接头15的一端与桶体相连后,连接头15内的流道150与桶体的空腔相连通,而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相连后,两者朝向相同的一端与连接头15的另一端相连。同时,形成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连之间通道113也与连接头15内的流道150相连通。这样,通道113内的处理介质进入到连接头15内的流道150中,再由流道150流入到桶体的空腔内,完成了处理介质的输送。而通过设置有连接头15,使第一烘道单体111的一端与连接头15相连,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通过螺丝类连接件与连接头15连接固定,并使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至少部分压设在第一烘道单体111上。这样,在通过螺丝类连接件将第二烘道单体112与连接头15固定相连时,第二烘道单体112能够对第一烘道单体111造成挤压,不仅能够提高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连之间连接的紧密性,而且,还起到了对第一烘道单体111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第一烘道单体111安装位置的稳定性。当然,可以理解地,可通过如卡接或胶粘或夹合固定等方式来实现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与连接头15之间的连接固定。
如图3和图6所示,连接头15包括连接本体151、第一连接部152和第二连接部153。连接本体151的内部形成流道150,第一连接部152设置在连接本体151上,该第一连接部152用于供第一烘道单体111连接,而第二连接部153则与第一连接部152相对设置在连接本体151相同的一端上,该第二连接部153用于供第二烘道单体112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52和第二连接部153位于连接本体151相同的一端,而且两者相对设置,使流道150的入口位于第一连接部152和第二连接部153之间。第一连接部152和第二连接部153可以是在连接本体151上设置的能够满足连接的结构,如连接承台或连接槽等结构。从而,第一烘道单体11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52上,两者之间再通过铆钉或螺丝或胶粘等方式实现连接固定。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接部153上,两者之间再通过第二紧固件10进行固定。并且,第二紧固件10在固定第二烘道单体112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挤压第一烘道单体111,还起到了对第一烘道单体111的安装进行固定的作用。同时,使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的连接处贴合更为紧密,有利于增强密封,设计巧妙性好。
如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将第一连接部152设为连接槽,该连接槽的形状大致呈“凹”形,第一烘道单体111的一端的形状与连接槽的形状保持匹配,使第一烘道单体111的一端插入到连接槽内而能够保持可靠贴合,实现第一烘道单体11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52之间的搭接相连。然后,再在两者的连接处通过胶粘或螺丝固定或铆接等方式来实现固定连接。同样,第二连接部153优选设置为连接承台,连接承台的表面为平面,从而,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抵接在连接承台而能够保持可靠贴合,再在两者的连接处通过第二紧固件10(参照图3)来实现固定连接。具体设置中,由于流道150的入口大致呈“长方形”,因而,可将连接槽沿入口的一个长度方向的边设置。而第二连接部153则沿入口另一个相对的长度方向的边进行设置,并且,第二连接部153的两端还分别向入口的两个宽度方向的边延伸。这样,第一连接部152和第二连接部153便能将整个入口的周围围合,从而,当第一烘道单体111的一端以及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实现固定连接后,便能够将整个流道150的入口密封。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该连接头15还包括密封件154。密封件154环绕流道150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52和第二连接部153上,并且,使第一烘道单体111的一端和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分别对应抵接在密封件154上。这样,通过设置有密封件154,用于将第一烘道单体111与第一连接部152之间的缝隙密封以及用于将第二烘道单体112与第二连接部153之间的缝隙密封,提升了连接处的密封性。优选将密封件154的形状设置成与第一连接部152和第二连接部153相组合所形成的形状相匹配,以能够实现有效密封。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连接头15还包括密封槽155。密封槽155环绕流道150设置,并至少位于第一连接部152和第二连接部153上,密封件154设置在密封槽155内。这样,将密封件154设置在密封槽155内,能够通过密封槽155来对密封件154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防止位置发生变动而造成密封失效,进一步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并且,实际设置中,将密封槽155的深度小于密封件154的厚度。从而,将密封件154设置在密封槽155内后,使密封件154能够有露出于密封槽155的部分,在与第一烘道单体111和第二烘道单体112连接时,能够被挤压而发生弹性形变,进而起到密封的作用。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连接头15还包括凸筋156。凸筋156沿第二连接部153的轮廓边缘设置,该凸筋156用于定位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抵接在第二连接部153上的位置。具体地,通过将第二烘道单体112的一端抵接在第二连接部153上,再通过紧固件10的固定作用而实现第二烘道单体112与连接头15之间的连接。而通过设置有凸筋156,能够为第二烘道单体112连接在第二连接部153上的位置进行导向和定位,进而提升了第二烘道单体112与连接头15之间进行连接的方便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烘道组件1还包括固定件16。固定件16用于与桶体安装连接,以至少固定烘道体11。即,可通过固定件16来实现将烘道体11固定安装在桶体上。具体地,固定件16可以是的固定板或固定扣或固定耳等能够连接的构件,将固定件16设置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或连接头15上,然后再与桶体之间通过螺丝类连接件或卡接或胶粘等方式而实现固定。此种通过设置有固定件16来实现将烘道体11安装固定,便能够减少需要在烘道体11上设置用于进行固定安装的结构(如连接承台或连接孔或螺柱等)的数量,有利于提高钣金件的烘道体11制造的方便性。而且,通过结合固定件16的固定连接作用,能够可靠实现烘道体11的安装固定。上述中的“固定件16设置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连接头15上”是指在第一烘道单体111和连接头15上均设置有固定件16。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件16包括固定本体161和连接耳162。固定本体161用于与第一烘道单体11和/或连接头15连接,连接耳162的一端与固定本体161相连,连接耳162的另一端开设有供螺丝类连接件穿过与桶体连接的通孔。这样,先通过固定本体161的连接来实现固定件16自身与第一烘道单体11和/或连接头15的固定安装,再通过连接耳162来与桶体连接的连接固定,连接方便。
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固定本体161通过螺丝类连接件或铆钉等与第一烘道单体111和/或连接头15固定。即,此种设置方式下,将固定件16设置为独立的零件,能够根据固定安装的需求来设定将固定件16连接在第一烘道单体111或连接头15上的位置,以能够满足将烘道体11可靠固定在桶体上的安装需求。当然,固定本体161通与第一烘道单体11和/或连接头15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通过焊接或胶粘等方式来实现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固定本体161与第一烘道单体11和/或连接头15一体成型。即,如图1所示,采用将固定件16与第一烘道单体111和/或连接头15一体成型设置,无需再单度去设置,设计巧妙。此种设置方式下,由于连接头15通常为注塑件,因而,可优选采用将固定件16设置在连接头15上,并与连接头15一体成型,便于制造。当然,在连接头15或烘道体11为钣金件时,也可一体成型设置固定件16。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2,衣物处理装置2可以是烘衣机或洗烘一体机等具有能够对衣物进行烘干的装置,安装方式包括壁挂式和非壁挂式。该衣物处理装置2包括桶体21和上述的烘道组件1。桶体21内部形成用于容纳衣物的空腔211,烘道组件1安装在桶体21上,并使连接头15(参照图1)的一端与桶体21相连。从而,连接头15内的流道150能够与桶体21的空腔211相连通。这样,在通道113内流动的处理介质被输入到流道150内,然后再由流道150输入到桶体21的空腔211中,实现对放置在空腔211中的潮湿衣物进行烘干处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道组件1中的各部件连接处密封性好,同时,加热件12的安装位置稳定性好,不易松动,衣物处理装置2通过设置有该烘道组件1,不会出现处理介质的泄漏和加热件12发生脱落的问题,提升了衣物处理装置2进行衣物烘干处理的可靠性和处理效率。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2还包括冷凝器22,冷凝器22用于将湿热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具体地,第一烘道体11上开设有进风口114,冷凝器22上开设有与进风口114连通的第一接口221以及与桶体21的空腔211连通的第二接口222。这样,在进行烘干处理的过程中,进入桶体21内的干燥的热空气转变为湿热的空气,而桶体21内湿热的空气由第二接口222进入到冷凝器22内,冷凝器22内设置有冷凝部件,将湿热的空气降温冷却为凝结水和冷空气,而冷空气从第一接口221流出,再从进风口114进入到通道113内进行再次加热使用。
如图8所示,进风口114与冷凝器22上的第一接口221的位置对准,然后将第一烘道体11和冷凝器22连接固定,便能够实现进风口114与第一接口221之间的对接连通。而为了使进风口114与第一接口221之间能够实现密封连接,采用在进风口114与第一接口221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体23,该密封体23至少用于将进风口114和第一接口221之间的缝隙密封。从而,通过密封体23的密封功能,实现进风口114与第一接口221之间的有效密封。而为了实现对密封体23安装位置的限定,采用设置有用于固定密封体23安装位置的翻边24,将该翻边24沿进风口114或第一接口221的边沿设置。并且,在翻边24上形成有固定槽241,将密封件设置在固定槽241内而能够对安装位置进行限定,使密封体23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动,便于烘道组件1与冷凝器22之间的连接固定以及能够有效实现密封。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将翻边24沿进风口114的轮廓边沿设置,翻边24上所形成的固定槽241的形状也优选与进风口114的形状保持匹配,而且固定槽241的开口方向与朝向进风口114内部的方向相反。从而,可将密封体23设置成扁平的环状,并使密封体23的厚度略大于固定槽241的开口的宽度,使密封体23用于卡入到固定槽241内的一侧与固定槽24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通过固定槽241对密封体23形成夹持效果,实现对密封体23安装位置的限定。同时,通过合理增加密封体23在宽度方向的尺寸,便能够起到在进风口114或第一接口221的周向方向上增加密封面积的作用,提升密封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实现第一烘道单体111与冷凝器22之间的固定连接,采用在冷凝器22上设置有连接螺柱223,第一烘道单体111上设置有连接孔117,或者是在冷凝器22上设置有连接孔117,而第一烘道单体111上设置有连接螺柱223。连接时,在连接孔117内穿设有一端拧入连接螺柱223内的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在螺丝类连接件连接作用下,实现第一烘道单体111与冷凝器22之间的固定连接,连接方便性好。当然,可以理解地,第一烘道单体111与冷凝器22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通过如卡接或铆接或是焊接等方式。当然,可以理解地,第一烘道单体111与冷凝器22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通过采用在两者上设置有其它能够配合连接的结构,如扣头与扣眼;或公扣与母扣;或两者均为连接耳,再通过螺丝类连接件进行固定,还可以是通过如铆接或是焊接等方式,连接方式多样。
如图8所示,密封体23包括密封本体231和安装耳232。密封本体231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固定槽241内,该密封本体231用于至少将进风口114和第一接口121之间的缝隙密封。而安装耳232与密封本体231相连,安装耳232用于至少将连接孔117和连接螺柱223之间的缝隙密封。具体地,连接螺柱223抵接于安装耳232,而连接件拧入到连接螺柱223内的一端穿设在安装耳232内。这样设置,通过设置有安装耳232,连接螺柱223抵接在安装耳232上而发生弹性形变,能够起到将连接孔117和连接螺柱223之间的缝隙密封,提升了通道113的密封性。而且,安装耳232内穿设有连接件,该连接件也能起到限位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对密封体23的安装位置实现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烘道体,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上,所述烘道体的内部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向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内输送处理介质;
加热件,设置在所述通道中,所述加热件用于对所述处理介质进行加热;
支撑件,与所述加热件连接,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加热件;
安装凸起,用于供所述支撑件固定安装,并能够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限定所述支撑件的安装位置,所述安装凸起设置在所述烘道体的内壁上;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或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
固定部,用于与所述安装凸起连接固定;
抵接部,用于与所述安装凸起的侧壁抵接限位;
卡接部,与所述加热件连接,所述卡接部用于支撑所述加热件;
其中,所述抵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垂直或倾斜相连,所述抵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接部垂直或倾斜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卡接部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卡接部的中心线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上形成有卡槽,所述加热件卡设在所述卡槽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起包括:
凸起本体,凸设在所述烘道体的内壁上,所述固定部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凸起本体的顶部;
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凸起本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所述限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定所述支撑件;
其中,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凸起本体的侧壁,以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限定所述支撑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限位件均位于在所述固定结构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为连接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烘道体包括:
第一烘道单体,安装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上;
第二烘道单体,盖设在所述第一烘道单体上,所述第一烘道单体和所述第二烘道单体之间形成所述通道;
其中,所述安装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烘道单体的内壁上。
10.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桶体,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衣物的空腔;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烘道组件,所述烘道组件安装在所述桶体上。
CN202022221821.1U 2020-09-30 2020-09-30 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2141938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1821.1U CN214193854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1821.1U CN214193854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93854U true CN214193854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41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21821.1U Active CN214193854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938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17119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4193854U (zh) 烘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WO2018130032A1 (zh) 一种干衣机的密封结构以及干衣机
CN112376243B (zh) 烘道体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2376242B (zh) 烘干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016369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2955845U (zh) 烘干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0140701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5887676U (zh) 一种壁挂式衣物处理设备及其烘干组件
CN212339583U (zh)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7948549U (zh) 一种连接件、冷凝管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2319921U (zh) 电加热模块、空气净化模块和空调器
CN115216950A (zh) 一种壁挂式衣物处理设备及其烘干组件
WO2021253524A1 (zh) 干衣机
KR101447628B1 (ko) 차량용 냉각모듈 조립체
CN219063604U (zh) 风道组件和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
CN115789939A (zh) 管路压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118854618A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5933861U (zh) 一种卡扣组件及压缩机
CN212955844U (zh) 风机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2339603U (zh) 底盘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6723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214891553U (zh) 双排冷凝器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CN218582429U (zh) 先导阀固定装置及四通阀
CN213267202U (zh) 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