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1307U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151307U CN214151307U CN202120387202.1U CN202120387202U CN214151307U CN 214151307 U CN214151307 U CN 214151307U CN 202120387202 U CN202120387202 U CN 202120387202U CN 214151307 U CN214151307 U CN 2141513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plate
- plate
- arm
- limiting
- housing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壳体组件包括背板及至少一个限位件。背板包括底板和第一侧板,底板与光学组件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背板与光学组件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限位件设于第一侧板上,限位件包括第二侧板,第二侧板与底板相对设置,且第二侧板压合于光学组件背离底板的一侧,第二侧板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光学组件进行限位;第二侧板上还凸设有第一限位臂,第一限位臂沿第一方向朝向底板延伸,第一限位臂用于穿设于光学组件的安装部内,以在第二方向上对光学组件进行限位。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能够较好的限位光学组件。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具有较佳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设备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其内部设置的器件,例如:光学组件等容易发生运动,影响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因此,如何对显示设备内部设置的器件进行限位以提升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较好的限位光学组件的壳体组件及一种能够使光学组件不易发生运动而具有较佳显示效果的显示设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限位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的一端设有安装部,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相连的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底板用于与所述光学组件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背板用于与所述光学组件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及
至少一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侧板压合于所述光学组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所述光学组件进行限位;所述第二侧板上凸设有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一限位臂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底板延伸,所述第一限位臂用于穿设于所述安装部内,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所述光学组件进行限位。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光学组件、显示面板及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光学组件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在背板的第一侧板上设置限位件,使限位件的第二侧板与底板相对设置,且第二侧板压合于光学组件背离底板的一侧,从而可在第一方向上对光学组件进行限位,换言之,第二侧板可减少或避免光学组件沿第一方向的运动。通过在限位件的第二侧板上凸设第一限位臂,使第一限位臂穿设于光学组件的安装部内,从而,可在第二方向上对光学组件进行限位,换言之,第一限位臂可减少或避免光学组件沿第二方向的运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因对光学组件进行了较好的限位,因此整体漏光减少,显示效果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中壳体组件与光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显示设备沿A-A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壳体组件中限位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显示设备中部分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显示设备的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层叠设于底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显示设备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臂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图3所示显示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光学膜片设有安装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第一限位臂与安装孔相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设有多个限位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中壳体组件与光学组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显示设备沿B-B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6是图3所示壳体组件中限位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限位件设有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限位件的第一限位臂穿设于光学膜片内的截面示意图;
图19是图3所示壳体组件的背板设有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所示显示设备沿C-C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21是图19所示背板的第一侧板设有镂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9所示限位件设有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所示镂空部与安装部相对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19所示限位件设有第二倾斜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包括中框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26是图25所示中框组件组装于背板和限位件上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电视机、显示器、手机、车载导航仪等具有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100。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为窄边框的显示设备。
为便于描述,建立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其中,显示设备100的长度方向记为X轴方向。显示设备100的宽度方向记为Y轴方向。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方向记为Z轴方向。箭头的指向为正向方向。
如图2所示,显示设备100包括壳体组件1、背光模组2及显示面板3。壳体组件1用于承载、收容背光模组2和显示面板3。
请参照图2和图3,壳体组件1包括背板10和限位件20。
具体的,请参照图2和图4,背板10包括相连的底板101和第一侧板102。可选的,底板101与第一侧板102一体成型制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101与第一侧板102可连接为一体。例如:焊接、粘接、卡扣连接等。底板101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侧板102沿Z轴方向延伸。第一侧板102可围设于底板101一周。可选的,第一侧板102围设底板101一周以形成内腔。背光模组2至少部分设于内腔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底板101与第一侧板102一体弯折成型,底板101与第一侧板102之间的弯折角度为90°。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底板101与第一侧板102之间的弯折角度可能存在误差等,故本申请中,底板101与第一侧板102之间的弯折角度包括但不限于90°。其中,背板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胶、金属、陶瓷等。本申请实施例中,背板1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铝、合金、钣金、不锈钢等。
请参照图3至图5,限位件20设于第一侧板102上。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件20固定设于第一侧板102上。换言之,限位件20与背板10组装完成后,限位件20与背板10之间无相对运动。其中,限位件20包括相连的第二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2。可选的,第二侧板201与第三侧板202一体成型制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2可连接为一体。例如:焊接、粘接、卡扣连接等。第二侧板201沿X轴方向延伸,并与底板101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三侧板202沿Z轴方向延伸,并与第一侧板102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一实施例中,第三侧板202设于第一侧板102背离背光模组2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侧板201与第三侧板202一体弯折成型,第二侧板201与第三侧板202之间的弯折角度为90°,然而,本申请中,第二侧板201与第三侧板202之间的弯折角度包括但不限于90°。其中,限位件2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胶、金属、陶瓷等。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件20的材质为金属,例如铝、合金、钣金、不锈钢等。
请参照图2和图6,背光模组2设于第二侧板201与底板101之间。背光模组2可以是侧入式背光模组2,或者,可以是直下式背光模组2等。背光模组2用于产生光线,该光线经显示面板3的调控后射出,并在显示面板3上呈现彩色图像,以实现显示设备100的显示功能。背光模组2可以包括光源、光学组件21等。其中,光学组件21可以包括反射板22、导光板23及光学膜片24等一种或多种。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组件21包括反射板22、导光板23及光学膜片24。光源发射的光线射向导光板23,并经反射板22反射至光学膜片24,在光学膜片24中进行扩散、匀光、增亮后射向显示面板3。其中,光学膜片24包括但不限于扩散膜、匀光膜、增亮膜等一种或多种的膜片。
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3设于第二侧板201背离光学组件21的一侧。显示面板3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3。具体的,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3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1、彩膜基板32及液晶层33。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1与彩膜基板32相对设置,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1的外周边与彩膜基板32的外周边通过胶框进行封装并形成空腔,液晶层33封装于空腔内。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件20用于限位光学组件21中的光学膜片24。反射板22、导光板23可固定设置于底板10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20还可以用于限位光学组件21中的反射板22、导光板23等。
底板101用于与光学膜片24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底板101与光学膜片24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02用于与光学组件21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2与光学膜片24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Z轴方向。第二方向为X轴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相交但不垂直。
请参照图9和图10,限位件20的第二侧板201压合于光学膜片24背离底板101的一侧,第二侧板201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光学膜片24进行限位。其中,限位件20的第二侧板201压合于光学膜片24背离底板101的一侧可以理解为第二侧板201直接接触并压合于光学膜片24背离底板101的一侧,或者,在原始状态时,第二侧板201与光学膜片24间隙设置,当光学膜片24发生变形或拱起时,第二侧板201接触并压合于光学膜片24背离底板101的一侧。换言之,第二侧板201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光学膜片24进行限位可以理解为第二侧板201用于避免光学膜片24沿第二方向相对运动,或者,第二侧板201限制光学膜片24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量,以避免光学膜片24与限位件20脱离。
第二侧板201上凸设有第一限位臂203。第一限位臂203与第一侧板102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换言之,第一限位臂203沿Z轴方向朝向底板101延伸。第一限位臂203用于穿设于光学组件21的安装部24a内,以在第二方向上对光学膜片24进行限位。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臂203穿设于安装部24a的安装孔240a内。可选的,第一限位臂203远离第二侧板201的一端穿设于安装部24a内,或者,第一限位臂203远离第二侧板201的一端伸出于安装部24a背离第二侧板201的一侧。可选的,第一限位臂203沿X轴方向抵接于安装孔240a的孔壁上。通过使第一限位臂203抵接于安装孔240a的孔壁上,由于限位件20相对静止,因此,可避免光学膜片24沿X轴方向的相对运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臂203与安装孔240a的孔壁之间可具有间隙。换言之,第一限位臂203未接触或抵接安装孔240a的孔壁。本实施例中,由于限位件20相对静止,因此,光学膜片24的运动受到第一限位臂203的限制,从而,可通过第一限位臂203与安装孔240a的配合关系限制光学膜片24沿X轴方向的运动量,以避免光学膜片24运动时,光学膜片24的偏移位置处漏光。
请参照图11和图12,其中,安装孔240a的开口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矩形、三角形等。第一限位臂203可以为圆柱臂、长条臂、方形臂、三角形臂等。本申请实施例中,安装孔240a的开口形状为矩形。第一限位臂203为长条形臂。其中,安装孔240a的孔壁包括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孔壁241和第二孔壁242,及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孔壁243和第四孔壁244。第一限位臂203的外周面包括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231和第二端面232,及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面233和第四端面234。可选的,第一端面231相对或抵接于第一孔壁241,第三端面233相对或抵接于第三孔壁243上,和/或,第二端面232相对或抵接于第二孔壁242上,第四端面234相对抵接于第四孔壁244上。本实施例中,在沿X轴方向和沿Y轴方向皆有第一限位臂203上的侧面相对或抵接安装孔240a相应的孔壁,从而可在沿X轴方向和/或沿Y轴方向皆对光学膜片24进行限位。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臂203可在沿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对光学膜片24进行限位。
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1通过在背板10的第一侧板102上设置限位件20,使限位件20的第二侧板201与底板101相对设置,且第二侧板201压合于光学组件2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从而可在第一方向上对光学组件21进行限位,换言之,第二侧板201可在使用、运输等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光学组件21沿第一方向的运动。通过在限位件20的第二侧板201上凸设第一限位臂203,使第一限位臂203穿设于光学组件21的安装部24a内,从而,可在第二方向上对光学组件21进行限位,换言之,第一限位臂203可在使用、运输等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光学组件21沿第二方向的运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100因对光学组件21进行了较好的限位,因此整体漏光减少,显示效果提升。
可选的,如图13所示,光学膜片24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24b和第二安装部24c。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膜片24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24b和第二安装部24c。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4b和第二安装部24c可沿Y轴方向设于光学膜片24的相对两端。第一安装部24b包括第一安装孔240b。第二安装部24c包括第二安装孔240c。
显示设备100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20。换言之,限位件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限位件20包括第一限位件20a和第二限位件20b,即限位件2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限位件20a与第二限位件20b分别沿X轴方向设于第一侧板102的相对两端。第一限位件20a的第一限位臂203a穿设于第一安装部24b的第一安装孔240b内。第二限位件20b的第一限位臂203b穿设于第二安装部24c的第二安装孔240c内。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0a的第一限位臂203a朝向第一侧板102的一侧抵接于第一安装孔240b的孔壁上;第二限位件20b的第一限位臂203b朝向第一侧板102的一侧抵接于第二安装孔240c的孔壁上。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光学膜片24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安装部24b和第二安装部24c,且设置第一限位件20a和第二限位件20b分别穿设于第一安装部24b和第二安装部24c内,由于光学膜片24的两端均得到限位,因此可使得光学膜片24保持稳定和平衡,且光学膜片24的限位可靠性提高。
以下实施例以一侧的第一侧板102、光学膜片24及限位件20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100及壳体组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限位件20的第三侧板202设于第一侧板102背离第一限位臂203的一侧。可选的,第三侧板202抵接于第一侧板102上。换言之,第三侧板202与第一侧板102背离第一限位臂203一侧的表面接触。通过设置第三侧板202,并使第三侧板202抵接于第一侧板102背离第一限位臂203的一侧,可避免或减少限位件20沿X轴方向的运动,即可沿X轴方向对限位件20进行限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侧板202与第一侧板102之间可以具有较小的间隙,以避免限位件20与背板10之间发生干涉,导致限位件20与背板10的组装困难。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4和图15,第二侧板201上还凸设有第二限位臂204。第二限位臂204可以为圆柱臂、长条臂、方形臂、三角形臂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限位臂204为长条形臂。第二限位臂204与第三侧板202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换言之,第二限位臂204沿Z轴方向朝向底板101延伸。其中,第二限位臂204与第一限位臂203在沿X轴方向可以相对设置,也可以错位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限位臂204与第一限位臂203在沿X轴方向错位设置。部分第一侧板102夹设于第二限位臂204与第三侧板202之间。换言之,在沿X轴方向上,第三侧板202、部分第一侧板102及第二限位臂204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02朝向X轴反向的一侧与第三侧板202接触或间隙配合,第三侧板202朝向X轴正向的一侧与第二限位臂204接触或间隙配合。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侧板201上设置第二限位臂204,使第一侧板102夹设于第三侧板202与第二限位臂204之间,可实现背板10与限位件20之间沿X轴方向限位,即可避免或减少背板10与限位件20沿X轴方向的相对运动。可以理解的,当限位件20限位于背板10上时,限位件20对光学膜片24的限位可靠性提高,可减少光学膜片24沿X轴方向相对于背板10的运动,或者使光学膜片24沿X轴方向相对于背板10静止。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部分的第二侧板201弯折形成第一限位臂203。第一限位臂203弯折后在第二侧板201上形成第一开口部220。部分的第二侧板201弯折形成第二限位臂204,第二限位臂204弯折后在第二侧板201上形成第二开口部221。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使的第二侧板201弯折形成第一限位臂203和第一开口部220,使第二侧板201弯折形成第二限位臂204和第二开口部221,有利于一体成型限位件20,以减少限位件20上的连接点,提高限位件20的强度,此外,还可减少成型限位件20的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臂203和第二限位臂204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二侧板201上。
可选的,请参照图16和图17,第一开口部220位于第一限位臂203朝向第三侧板202的一侧。第一开口部220与第三侧板202相间隔。第二开口部221位于第二限位臂204背离第三侧板202的一侧。换言之,第一开口部220、第二开口部221皆未延伸至第三侧板202上。本实施例中,使第一开口部220与第三侧板202相间隔,使第二开口部221位于第二限位臂204背离第三侧板202的一侧,可保证在第二侧板201与第三侧板202的连接处限位件20具有较高的强度,避免第三侧板202与第三侧板202之间因强度不足而断裂。
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7和图18,第一限位臂203至少部分伸出于安装部24a背离第二侧板201的一侧。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尺寸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尺寸。当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为第一预设尺寸时,第一限位臂203用于避免光学组件21脱离。当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为第二预设尺寸时,第一限位臂203用于使第二开口部221与第三侧板202相间隔。其中,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可参照图18中H。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尺寸。换言之,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不能过小,以避免光学膜片24限位位置处因安装孔240a而发生局部形变或者,光学膜片24发生跳脱导致限位件20对光学膜片24的限位失效。此外,第一限位臂203尺寸较小容易导致生产时成型困难。其中,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尺寸。换言之,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不能过大。当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过大时,第一限位臂203于第二侧板201上形成的第一开口部220容易延伸至第三侧板202上,使得第三侧板202与第二侧板201连接处的强度降低,影响限位件20的整体强度。此外,当第一限位臂203伸出于安装部24a的尺寸过大时,第一限位臂203本身的强度无法保证,且成型第一限位臂203时易导致第一限位臂203与第二侧板201之间的弯折角度偏小,易导致第一限位臂203受到光学膜片24自重的影响,使得第一限位臂203发生形变,增加光学膜片24安装孔240a位置带来的漏光风险。
进一步的,如图19所示,第一侧板102上设有卡接部120。限位件20上设有卡合部205。卡接部120与卡合部205相卡合。换言之,背板10与限位件20相卡合。本实施例中,通过使背板10与限位件20相卡合可进一步实现限位件20与背板10沿其他方向的限位,例如:沿Z轴方向和/或沿Y轴方向。其中,卡接部120可以是卡勾、凸台、锁扣、弹性扣、卡槽等。卡合部205可以是与卡接部相配合的是卡勾、凸台、锁扣、弹性扣、卡槽等。
以下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2与限位件20的卡合结构可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2夹设于第三侧板202与第二限位臂204的实施例相结合,从而实现限位件20与背板10之间沿X轴方向、沿Y轴方向及沿Z轴方向的限位。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9和图20,卡接部120为凸台1201。卡合部205为贯穿限位件20的卡槽250。具体的,卡接部120为设于第一侧板102朝向X轴反向的表面的凸台1201。卡合部205设于第三侧板202上。卡槽250的槽壁抵接于凸台1201的表面。其中,凸台1201可以是圆柱形凸台、矩形凸台、阶梯形凸台等。卡槽250与凸台1201相配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接部120可以为设于第一侧板102的卡槽,卡合部205可以为设于限位件20的凸台。
请参照图20至图22,凸台1201的表面包括底面120a和相邻于第一底面120a的第一侧面120b。凸台1201的底面120a朝向第三侧板202远离第二侧板201的一端。换言之,底面120a朝向Z轴反向。第一侧面120b朝向Y轴正向或者Y轴反向。卡槽250的槽壁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壁250a和第二侧壁250b。第一侧壁250a抵接于凸台1201的底面120a,或者,第一侧壁250a与凸台1201的底面120a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二侧壁250b抵接于凸台1201的侧面,或者,第二侧壁250b与凸台1201的侧面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从而,可在第一侧壁250a与凸台1201的底面120a的配合下实现背板10与限位件20之间沿Z轴方向的限位,在第二侧壁250b与凸台1201的侧面的配合下实现背板10与限位件20之间沿Y轴方向的限位。
通过在第一侧板102的表面设置凸台1201,在第三侧板20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卡槽250,使卡槽250与凸台1201相配合可实现背板10与限位件20之间沿Z轴方向和沿Y轴方向的限位。换言之,本实施例,可减少限位件20沿Z轴方向和沿Y轴方向相对于背板10的运动,使得背板10与限位件20之间在沿Z轴方向和在沿Y轴方向上相对静止,从而使光学膜片24在沿Z轴方向和在沿Y轴方向相对于背板10静止。
一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20和图21,第一侧板102上设有凹槽122。凹槽122的开口朝向第二侧板201。凹槽122沿X轴方向贯穿第一侧板102。凸台1201的一端设于凹槽122内,凸台1201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一侧板102背离第一限位臂203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凸台1201设于第一侧板102上的凹槽122内,
一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20至图22,卡槽250包括贯穿第二侧板201的第一通孔251和贯穿第三侧板202的第二通孔252。第一通孔251与第二通孔252相连通。凸台1201位于第一通孔251和第二通孔252内。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252的孔壁抵接于凸台1201的底面120a和凸台1201的第一侧面120b,或者第二通孔252的部分孔壁与凸台1201的底面120a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二通孔252的另一部分孔壁与凸台1201的侧面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
通过使卡槽250包括贯穿第二侧板201的第一通孔251,第一通孔251形成可视区,可便于在背板10与限位件20组装时将限位件20上的卡槽250与背板10上的凸台1201对位,从而提高限位件20与背板10的组装效率。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20至图22,凸台1201的表面还包括相邻于底面120a的第二侧面120c。凸台1201的第二侧面120c朝向背离第一侧板102的一侧,凸台1201的第二侧面120c包括第一倾斜面120d。当组装限位件20与背板10时,限位件20可沿第一倾斜面120d组装于第一侧板102。第一倾斜面120d在限位件20与背板10组装的过程中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使得限位件20准确、高效的组装于第一侧板102上。
可选的,第一倾斜面120d呈外凸弧形。第三侧板202远离第二侧板201的一端设有弧形凸部206,在限位件20沿第一倾斜面120d组装于第一侧板102的过程中,弧形凸部206贴合第一倾斜面120d滑动。
通过使第一倾斜面120d呈外凸弧形,使第三侧板202远离第二侧板201的一端设有弧形凸部206,在限位件20与背板10组装的过程中,第三侧板202上的弧形凸部206沿外凸弧形的第一倾斜面120d滑动,由于第三侧板202与第一倾斜面120d皆为弧形,因此第三侧板202于第一倾斜面120d上的滑动摩擦力较小,可避免在组装过程中第三侧板202与第一侧板102上的凸台1201干涉。
此外,请参照图21和图23,第一侧板102上还设有镂空部123。镂空部123用于与安装部24a相对设置。镂空部123与凸台1201之间的第一侧板102夹设于第二限位臂204与第三侧板202之间。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中,凸台1201、第二限位臂204及镂空部123在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通过在第一侧板102上设置镂空部123可避免光学膜片24的安装部24a与背板10发生干涉。此外,镂空部123可用于收容光学膜片24的安装部24a,从而使得光学膜片24用于扩散、匀光、增亮的区域靠近背板10,从而减小显示设备100的边框尺寸,设计窄边框的显示设备100。
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第二侧板20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与第三侧板202背离第一限位臂203的一侧之间设有第二倾斜面207。
请参照图24和图25,壳体组件1还包括中框组件30。中框组件30包括中框301、设于中框301一侧的第一泡棉302和设于中框301另一侧的第二泡棉303。
具体的,请参照图24至图26,中框301包括相连的第一承载板310和第二承载板311。第一承载板310设于第二侧板201背离底板101的一侧。第二承载板311设于底板101背离所述第二侧板201的一侧。第一承载板310用于承载显示面板3。第二承载板311用于承载背板10及光学组件21。其中,第一泡棉302设于第一承载板310背离第二侧板201的一侧,第一泡棉302用于缓冲中框301与显示面板3之间的作用力。第二泡棉303设于第一承载板310朝向第二侧板201的一侧。第二泡棉303用于减少中框301与限位件20之间的作用力,以及在中框301组装时,减小中框301与限位件20之间的摩擦力。第一泡棉302抵接于第一承载板310与第二侧板201之间。可选的,在未设置限位件20的区域,第一泡棉302与光学膜片24接触。
中框组件30沿第二倾斜面207组装于第二侧板201上。可以理解的,第二倾斜面207在中框301与背板10、限位件20组装的过程中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使得中框301准确、高效的组装于背板10、限位件20上。可选的,第二倾斜面207呈外凸弧形。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二倾斜面207呈外凸弧形,因此在中框301组装的过程中,中框301与第二倾斜面207的接触面积较小,可避免中框301与限位件20、或第二侧板201发生干涉,提高中框301的组装效率。
本申请中,显示设备100的组装步骤可以为:组装背板10与限位件20,使限位件20在背板10上凸台1201的导向下滑动,直至限位件20上的卡槽250与背板10上的凸台1201相配合,使背板10的第一侧板102夹设于限位件20的第三侧板202与第二限位臂204之间。组装背光模组2,使限位件20上的第一限位臂203穿设于光学膜片24的安装部24a内。组装中框301,使中框301在限位件20上第二倾斜面207的导向下滑动,与背板10、限位件20组装配合。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壳体组件,用于限位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的一端设有安装部,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相连的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底板用于与所述光学组件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用于与所述光学组件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及
至少一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侧板压合于所述光学组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所述光学组件进行限位;所述第二侧板上凸设有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一限位臂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底板延伸,所述第一限位臂用于穿设于所述安装部内,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所述光学组件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沿所述第二方向设于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第一限位臂的一侧,且所述第三侧板抵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上还凸设有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第三侧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部分所述第一侧板夹设于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第三侧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部分的所述第二侧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一限位臂弯折后在所述第二侧板上形成第一开口部;部分的所述第二侧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二限位臂弯折后在所述第二侧板上形成第二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臂朝向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三侧板相间隔,所述第二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臂背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臂至少部分伸出于所述安装部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臂伸出于所述安装部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尺寸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尺寸,当所述第一限位臂伸出于所述安装部的尺寸为第一预设尺寸时,所述第一限位臂用于避免所述光学组件脱离,当所述第一限位臂伸出于所述安装部的尺寸为第二预设尺寸时,所述第一限位臂用于使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三侧板相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卡接部,所述限位件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合部相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为凸台,所述卡合部为贯穿所述限位件的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壁抵接于所述凸台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凸台的一端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凸台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包括贯穿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通孔和贯穿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所述凸台卡合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表面包括底面,所述底面朝向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抵接于所述凸台的底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表面还包括相邻于所述底面的侧面,所述侧面朝向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所述侧面包括第一倾斜面,所述限位件沿所述第一倾斜面组装于所述第一侧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呈外凸弧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设有弧形凸部,在所述限位件沿所述第一倾斜面组装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过程中,所述弧形凸部贴合所述第一倾斜面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8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还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用于与所述安装部相对设置,所述镂空部与所述凸台之间的所述第一侧板夹设于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第三侧板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6、8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侧板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之间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中框组件,所述中框组件沿所述第二倾斜面组装于所述第二侧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面呈外凸弧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组件包括中框和设于所述中框上的泡棉,所述中框包括相连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承载板设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承载板用于承载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承载板用于承载所述背板及所述光学组件,所述泡棉抵接于所述第一承载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19.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组件、显示面板及如权利要求1至18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光学组件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臂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抵接于所述安装部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87202.1U CN214151307U (zh) | 2021-02-20 | 2021-02-20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PCT/CN2022/070527 WO2022174688A1 (zh) | 2021-02-20 | 2022-01-06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87202.1U CN214151307U (zh) | 2021-02-20 | 2021-02-20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151307U true CN214151307U (zh) | 2021-09-07 |
Family
ID=77554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87202.1U Active CN214151307U (zh) | 2021-02-20 | 2021-02-20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151307U (zh) |
WO (1) | WO202217468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74688A1 (zh) * | 2021-02-20 | 2022-08-2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72846B (zh) * | 2011-05-25 | 2015-02-11 | Chi Lin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背光模組 |
CN102720993B (zh) * | 2012-06-15 | 2014-07-16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202916557U (zh) * | 2012-08-31 | 2013-05-0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WO2014054519A1 (ja) * | 2012-10-04 | 2014-04-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JP5977887B2 (ja) * | 2013-05-15 | 2016-08-24 |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WO2014208384A1 (ja) * | 2013-06-27 | 2014-12-31 |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
WO2015075834A1 (ja) * | 2013-11-25 | 2015-05-28 |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 光学シートの保持構造及び表示装置 |
CN104267522B (zh) * | 2014-09-28 | 2017-07-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211348938U (zh) * | 2020-01-20 | 2020-08-25 | 深圳百乐奇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组装快捷的液晶模块 |
CN214151307U (zh) * | 2021-02-20 | 2021-09-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
2021
- 2021-02-20 CN CN202120387202.1U patent/CN214151307U/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1-06 WO PCT/CN2022/070527 patent/WO202217468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74688A1 (zh) * | 2021-02-20 | 2022-08-2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74688A1 (zh) | 2022-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729310A (en) | Lighting apparatus | |
KR100543817B1 (ko) | 광학 유닛 및 그 광학 유닛을 이용한 lcd 디바이스 | |
US8144284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WO2010122708A1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
CN214151307U (zh)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
CN213843708U (zh) | 膜片挂耳及显示设备 | |
KR100940334B1 (ko) | 액정디스플레이(lcd)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한 단말기 | |
CN114442217B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2394569B (zh) | 背板、背板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8803106B (zh) | 显示器 | |
US6215602B1 (en) | Lens holding device for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210005833U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JP4325915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946287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10969620B2 (en) | Image display device | |
CN108020954B (zh) | 背光模块及其应用的显示装置 | |
CN216870979U (zh) | 背光模块壳体 | |
CN112305812A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JPH10104619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WO2018147272A1 (ja)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サポートピン | |
US20050140850A1 (en) | Edg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tilizing the same | |
CN213750583U (zh)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
CN112987363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217689692U (zh) | 显示装置 | |
TW202018389A (zh) | 框架組件、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