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50583U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50583U
CN213750583U CN202023351614.4U CN202023351614U CN213750583U CN 213750583 U CN213750583 U CN 213750583U CN 202023351614 U CN202023351614 U CN 202023351614U CN 213750583 U CN213750583 U CN 213750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hole
plate
housing assembl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516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516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50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50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50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壳体组件包括背板及限位件,背板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一承载板上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一承载板用于与光学组件的一端相对设置;限位件包括相连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限位于第一承载板背离光学组件的一侧,第二限位部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一端穿过第一限位孔,以对光学组件的一端进行限位。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可用于固定光学组件,且壳体组件的结构简单、零部件较少。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因光学组件可被限位而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壳体组件用于固定光学组件,以避免光学组件在使用、运输过程中脱落、偏移等。然而,相关技术中,用于固定光学组件的壳体组件结构复杂,零部件较多,导致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上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承载板用于与光学组件的一端相对设置;及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相连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限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以对所述光学组件进行限位。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光学组件、显示面板及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显示面板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光学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收容空间内,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设于相对两端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至少一个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设于所述背板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端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对所述光学组件的相对两端进行限位。
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在背板的第一承载板上设置第一限位孔,使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限位于第一承载板背离光学组件的一侧,使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穿过第一限位孔限位光学组件,从而在实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位光学组件的同时,使背板用于固定限位件,减少了壳体组件的零部件,使得壳体组件的结构简单,成本降低。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中的壳体组件用于固定光学组件,可避免光学组件在使用、运输时过程中脱落、偏移等,从而提升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与光学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壳体组件的限位件限位光学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壳体组件的限位件与第一限位孔过盈配合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壳体组件包括中框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中框设有第二限位孔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第二限位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平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第二限位孔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图9所示中框设有凸起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电视机、显示器、手机、车载导航仪等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窄边框的显示设备100。
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定义显示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定义显示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箭头的指向为正向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显示设备10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如图2所示,显示设备100包括壳体组件1、背光模组2及显示面板3。
壳体组件1用于承载和收容背光模组2及显示面板3。换言之,背光模组2及显示面板3组装于壳体组件1上以形成显示设备100。
背光模组2设于壳体组件1内,并与显示面板3在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背光模组2包括但不限于为侧入式背光模组2、直下式背光模组2等。背光模组2用于产生光线,该光线经显示面板3的调控后射出,并在显示面板3上呈现彩色图像,以实现显示设备100的显示功能。
可选的,背光模组2包括光源21、反射板22、导光板23及光学组件24。光源21发射的光线射向导光板23,并经反射板22反射至光学组件24,在光学组件24中进行扩散、匀光、增亮后射向显示面板3。
光学组件24包括光学膜片。光学膜片包括但不限于扩散膜、匀光膜、增亮膜及其组合等。
显示面板3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3。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3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1、彩膜基板32及液晶层33。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1与彩膜基板32相对设置,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1的外周边与彩膜基板32的外周边通过胶框进行封装并形成空腔,液晶层33封装于空腔内。
其中,如图2所示,壳体组件1可呈封闭框形、U形、L形等。以下实施例中,以壳体组件1的一侧结构为例对壳体组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换言之,所示壳体组件1的结构可以理解为沿X轴方向单侧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沿Y轴方向单侧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所示壳体组件1的结构标记为沿X轴方向一侧的结构。可以理解的,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即显示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壳体组件1的宽度方向即显示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即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方向。
如图4所示,壳体组件1包括背板10及限位件20。
请参照图4和图5,背板10包括第一承载板101。第一承载板101用于与光学组件24的一端相对设置。具体的,背板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承载板101、连接板102及第二承载板103。第一承载板101、连接板102及第二承载板103围设形成壳体组件1的内腔。背光模组2及显示面板3设于壳体组件1的内腔。第一承载板101和第二承载板103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光学组件24位于第一承载板101和第二承载板103之间。光学组件24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或者沿壳体组件1的宽度方向一端与第一承载板101相对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组件24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承载板101相对设置。连接板102的一端连接第一承载板101,连接板102的另一端朝向第一承载板101背离光学组件24的一侧延伸。可以理解的,连接板102在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承载板101背离第二承载板103的一侧。连接板102与第一承载板101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04,第一收容空间104用于收容显示面板3。连接板10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承载板103。连接板102背离第一承载板101、第二承载板103的一侧形成壳体组件1的外观面。一实施例中,连接板102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1、第一连接部120及第一承载板101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或者沿壳体组件1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1、第一连接部120及第一承载板101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第一连接部120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位于第一承载板101背离第二承载板103的一侧。第一连接部120的一端连接第一承载板101,第一连接部120的远离第一承载板101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1远离第一连接部120的一端连接第二承载板103。
本申请对于背板10的材质不做具体的限制,例如,背板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金属、陶瓷等。本申请实施例中,背板1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铝、合金、钣金、不锈钢等。其中,第一承载板101、连接板102及第二承载板10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可拆卸或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于一体。可选的,第一承载板101、连接板102及第二承载板103可采用辊轧、冲压等工艺方式一体弯折成型。通过使第一承载板101、连接板102及第二承载板103由一个板件一体弯折成型形成背板10,可减少背板10上的断面,以减少在组装过程中,光学组件24、显示面板3与背板10摩擦产生的异物,进而提高显示设备100的显示效果。此外,一体弯折成型的背板10,有利于调整第一承载板101与连接板102之间及第二承载板103与连接板102之间的弯折角度,一体弯折成型的背板10也可提升壳体组件1的外观一致性,以及壳体组件1的密封性。
请参照图4和图5,第一承载板101包括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顶面110和底面112。顶面110用于承载显示面板3。底面112用于朝向光学组件24。第一承载板101上设有第一限位孔113。第一限位孔113为设于第一承载板101上的通孔。可以理解的,第一限位孔113贯穿第一承载板101的顶面110110和底面112。其中,第一限位孔1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可选的,第一限位孔113与限位件20一一对应。
限位件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限位件2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限位件20可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和/或,沿壳体组件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多个限位件20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可用于限位光学组件24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的运动。多个限位件20沿壳体组件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可用于限位光学组件24沿壳体组件1的宽度方向的运动。限位件20用于对光学组件24进行限位。换言之,限位件20用于使光学组件24相对于背板10固定。本申请实施例以设于壳体组件1一端的一个限位件20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5和图6,限位件20包括相连的第一限位部201和第二限位部202。第一限位部201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限位部202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延伸。可选的,第一限位部201和第二限位部202形成T形,L形的限位件20。第一限位部201限位于第一承载板101背离光学组件24的一侧。第二限位部202远离第一限位部201的一端穿过第一限位孔113,以对光学组件24的一端进行限位。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01连接第二限位部202的一侧抵接于第一承载板101的顶面110110。第二限位部202靠近第一限位部201的一端穿设于第一限位孔113内,第二限位部202远离第一限位部201的一端穿过第一限位孔113,并伸出第一承载板101的底面112。伸出第一承载板101的底面112的第二限位部202贯穿光学组件24,以对光学组件24进行限位。可选的,第二限位部202穿过光学组件24并伸出于光学组件24背离第一承载板101的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02可部分贯穿光学组件24,即第二限位部202远离第一限位部201的一端位于光学组件24内。通过在背板10设置第一限位孔113,以及对限位件20进行结构设计,使限位件20可直接固定于背板10上,对光学组件24进行限位,而无需在壳体组件1内设置其他用于固定限位件20的固定件。此外,对于背板10的结构影响较小,有利于保证背板10的结构强度,且限位件20的结构简单,在背板10成型第一限位孔113的方式易于加工和实现。
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1及显示设备100通过在背板10的第一承载板101上设置第一限位孔113,使限位件20的第一限位部201限位于第一承载板101背离光学组件24的一侧,使限位件20的第二限位部202穿过第一限位孔113限位光学组件24,从而在实现第二限位部202用于限位光学组件24的同时,使背板10用于固定限位件20,减少了壳体组件1及显示设备100的零部件,使得壳体组件1及显示设备100的结构简单,成本降低。
可选的,如图7所示,第二限位部202与第一限位孔113过盈配合。换言之,第二限位部202沿壳体组件1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113沿壳体组件1长度方向的尺寸,和/或,第二限位部202沿壳体组件1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113沿壳体组件1宽度方向的尺寸。通过使第二限位部202与第一限位孔113过盈配合,使得第一限位孔113的孔壁对第二限位部202具有沿壳体组件1长度方向,和/或,沿壳体组件1宽度方向的抵接力,增加背板10与限位件20的配合紧密性,以提升背板10对限位件20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限位件20相对于背板10运动。
可选的,如图8所示,第一限位部201远离第二限位部202的一端与底面1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部202远离第一限位部201的一端与底面112之间的距离。换言之,限位件20与背板10的配合长度大于第二限位部202伸出于第一承载板101的长度。其中,第一限位部201远离第二限位部202的一端与底面112之间的距离可参照图中M。第二限位部202远离第一限位部201的一端与底面112之间的距离可参照图中N。通过使第一限位部201远离第二限位部202的一端与底面1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部202远离第一限位部201的一端与底面112之间的距离,可保证背板10与限位件20的配合强度,避免第二限位部202伸出于第一承载板101的一端在光学组件24的作用下发生弯折或断裂。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壳体组件1还包括中框30。中框30设于第一承载板101背离光学组件24的一侧。具体的,中框30设于第一承载板101上,并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104内。中框30在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位于第一承载板101背离第二承载板103的一侧。中框30在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位于连接板102朝向第一承载板101的一侧。其中,中框30与背板10可通过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于一体。例如,中框30与背板10螺纹连接、粘接、卡扣连接、磁吸连接等。一实施例中,中框30与背板10粘接于一体。中框30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背离第一承载板101的一侧用于承载显示面板3(参照图4)。
如图9所示,中框30设有第二限位孔301。第二限位孔301可以为设于中框30上的通孔。第二限位孔301与第一限位孔113相连通。换言之,第一限位孔113与第二限位孔301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相对设置。第一限位部201位于第二限位孔301内。第一限位部201背离第二限位部202的一侧与中框30背离第一承载板101的一侧平齐,或者第一限位部201背离第二限位部202的一侧位于第二限位孔301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限位孔301可以为设于中框30的盲孔,第二限位孔301的开口朝向第一限位孔113,第一限位部201背离第二限位部202的一侧位于第二限位孔301内。以下实施例以第二限位孔301为设于中框30上的通孔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承载板101上设置中框30,使中框30背离第一承载板101的一侧承载显示面板3,由于限位件20的第一限位部201限位于中框30的第二限位孔301内,因此,有利于提升壳体组件1用于承载显示面板3的一侧平整度,使得显示面板3能够平整的支撑于中框30上。
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限位部201位于中框30的第二限位孔301内,第一限位部201连接第二限位部202的一侧抵接于第一承载板101的顶面110。第二限位部202位于背板10的第二限位孔301内。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限位部201抵接于第一承载板101的顶面110,从而实现限位件20的固定,可减少中框30沿壳体组件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实现壳体组件1的轻薄化。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限位孔301内设有限位面310。限位面310朝向背离第一承载板101的一侧。可以理解的,限位面310平行于XY平面,并朝向Z轴正向。第一限位部201连接第二限位部202的一侧抵接于限位面310。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第一限位部201与第二限位部202呈T形。第二限位孔301为台阶孔,即第二限位孔301包括第一通孔311和第二通孔312,第一通孔311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312的孔径。第一通孔311、第二通孔312及第一限位孔113依次连通。第一限位部201位于第一通孔311内,第二限位部202贯穿第二通孔312和第一限位孔113。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第一限位部201与第二限位部202呈L形。第二限位孔301包括第三通孔313和第四通孔314。第四通孔314与第一限位孔113连通。第三通孔313位于第四通孔314背离第一限位孔113的一侧,第三通孔313部分与第四通孔314连通,第三通孔313另一部分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于第四通孔314外。第一限位部201位于第三通孔313内,第二限位部202贯穿第四通孔314和第一限位孔113。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限位部201连接第二限位部202的一侧抵接于限位面310,可增加限位件20与背板10、中框30的配合长度,以保证限位件20的强度,提升限位件20对于光学组件24限位的可靠性。其中,第一限位部201、第二限位部202与背板10、中框30的配合长度请参照图中S。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承载板101的顶面110,或者第二限位孔301内的限位面310固定限位件20,可减少限位件20与背板10、中框30之间连接件的设置,减少壳体组件1的组装工序,提升组装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中框30的一端设有凸起302。凸起302朝向Z轴反向。凸起302伸入于第一限位孔113内,并抵接于第二限位部202与第一限位孔113的孔壁之间。可以理解的,凸起302具有作用于第二限位部202的抵接力,以使第二限位部202夹设于凸起302与第一限位孔113的孔壁之间。
本实施例中,背板10上的第一限位孔113即可用于固定限位件20,也可用于固定中框30,在背板10与中框30组装时,凸起302可用于定位。此外,凸起302抵接于第二限位部202与第一限位孔113的孔壁之间,可使得中框30在沿壳体组件1的长度方向对限位件20进行限位,提升限位件20固定于背板10与中框30之间的可靠性。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上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承载板用于与光学组件的一端相对设置;及
至少一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相连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限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以对所述光学组件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板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所述中框背离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一侧用于承载显示面板,所述中框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相连通,所述第一限位部背离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孔内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朝向背离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抵接于所述限位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伸入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所述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孔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孔过盈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板包括底面,所述底面用于朝向所述光学组件,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承载板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承载板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显示面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二承载板与所述第一承载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承载板位于所述光学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一侧,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二承载板与所述第一承载板之间形成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所述光学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体弯折成型。
10.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组件、显示面板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显示面板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光学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收容空间内,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设于相对两端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至少一个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设于所述背板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端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对所述光学组件的相对两端进行限位。
CN202023351614.4U 2020-12-31 2020-12-31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13750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51614.4U CN213750583U (zh) 2020-12-31 2020-12-31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51614.4U CN213750583U (zh) 2020-12-31 2020-12-31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50583U true CN213750583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37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51614.4U Active CN213750583U (zh) 2020-12-31 2020-12-31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505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5674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88474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77978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5729310A (en) Lighting apparatus
US792438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housing expose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US9121991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2007000220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20056811A (ko) 면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10928041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03255309A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20120320624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3565101B2 (ja)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CN113589585A (zh)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器
JP2007148048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機器
CN112669703B (zh) 中框以及显示装置
CN213750583U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CN110709741B (zh) 导光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94628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22174688A1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CN213783843U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CN213755340U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JPWO2018147272A1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サポートピン
CN220367699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JP7299422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213783841U (zh) 挂耳结构、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