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7699U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7699U
CN220367699U CN202321213820.XU CN202321213820U CN220367699U CN 220367699 U CN220367699 U CN 220367699U CN 202321213820 U CN202321213820 U CN 202321213820U CN 220367699 U CN220367699 U CN 220367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382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建荣
郭家维
陈晟源
张庭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121382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7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7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7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导光板以及光源组件。第一框体具有底板以及延伸部,其中延伸部自底板的周围延伸。第二框体具有相连的第一部以及第二部,其中第一部与底板平行,且第二部自第一部的边缘朝向底板延伸,且第二部抵接于延伸部,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形成容置空间。导光板位于容置空间内,而光源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能够有效缩减边框厚度。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模块及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背光模块会有两个框体,且将光学材料设置在这两个框体所形成的空间之中。
因应组装及固定需求,通常在两个框体的四周的侧壁上设计让两个框体能够互相干涉,例如嵌合或卡扣的结构,并利用这些结构的彼此干涉以让两个框体彼此固定在一起。
图1为已知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从图1可以看出,已知背光模块100在第一框体110及第二框体120设计有对应的嵌合结构112、122,且因为嵌合结构112、122在X方向上需要一定的机构宽度,因此背光模块100的边框在X方向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
图2为已知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从图2可以看出,已知背光模块200的组装方式是利用粘胶将两个框体210、220粘合在一起以形成背光模块200的边框。然而,受限于粘贴面积的需求,因此对于粘贴宽度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所以也无法达到窄边框的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边框厚度能够有效缩减的背光模块。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边框厚度能够有效缩减的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光模块,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导光板以及光源组件。第一框体具有底板以及延伸部,其中延伸部自底板的周围延伸。第二框体具有相连的第一部以及第二部,其中第一部与底板平行,且第二部自第一部的边缘朝向底板延伸,且第二部抵接于延伸部,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形成容置空间。导光板位于容置空间内,而光源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设置在背光模块上且承靠于第一部。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中,通过改变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窄化背光模块及使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的边框。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为已知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显示模块中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5A为图4的I-I剖视的示意图。
图5B为第二框的示意图。
图6为导光板与底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7A为导光板、光源组件及反射片分解的示意图。
图7B为图7A的俯视图。
图8为背光模块的组装示意图。
图9为图3的显示模块中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0为图3的显示模块中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图4为显示模块中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的示意图、图5A为图4的I-I剖视的示意图。
请同时参考图3、图4及图5A,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3包括背光模块400以及显示面板7,其中显示面板7设置在背光模块400上。
背光模块400包括第一框体410、第二框体420、导光板430以及光源组件440(示于图7A)。第一框体410具有底板412以及延伸部414,其中延伸部414自底板412的周围延伸。第二框体420具有相连的第一部422以及第二部424,其中第一部422与底板412平行,且显示面板7例如承靠在第一部422;第二部424自第一部422的边缘朝向底板412延伸,第二部424例如与底板412垂直,且第二部424抵接于延伸部414,第一框体410与第二框体420形成容置空间S。导光板430位于容置空间S内(即导光板430位于底板412与第一部422之间),而光源组件440设置在导光板430的一侧(例如导光板430的入光面的一侧),例如设置在导光板430及第二部424之间。其中,第二框体420单一侧的第二部424例如为平板(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424例如由四个平板所组成,各平板例如均分别与底板412垂直。
此外,背光模块400还可选择性地包括光学膜片组31,而显示装置3还可选择性地包括前框32及后框33。光学膜片组31设置在导光板430以及第二框体420的第一部422之间,其中光学膜片组31可包含增亮膜、扩散膜、棱镜片、偏光膜等等,依照需求而选用。前框32及后框33组装在一起,而背光模块400及显示面板7位于前框32及后框33中。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延伸部414自底板412的周围向外延伸,此处所指的向外延伸为朝向底板412的外侧延伸。具体地说,底板412具有侧面412a、承载面412b及底面412c。导光板430放置在承载面412b上,承载面412b及底面412c为相对的两个面,而侧面412a连接在承载面412b以及底面412c之间。延伸部414即是由底板412的侧面412a向外延伸形成,即,延伸部414沿着X方向及/或Y方向平行于承载面412b地延伸。
以图4为例,以底板412的侧面412a做为X方向的原点,延伸部414是自底板412的侧面412a朝向+X方向延伸。此外,在Z方向上,承载面412b所在的高度(相对于底面412c)高于延伸部414的上表面所在的高度。即,延伸部414的高度低于底板412的高度,因此在垂直于承载面412b的方向(即Z方向)上,延伸部414的高度低于底板412的高度,而第二框体420的第二部424承靠在延伸部414上。
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部422位于导光板430的上方,以限制导光板430不能在Z方向上上下移动。此外,第二部424例如为平整的平板。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部424并没有设置沿着X方向突起或凹陷的结构。因此,第二部424可以紧贴于底板412的侧面412a设置。此外,在考量背光模块400的整体强度之后,可以将第二部424在X方向上所占的厚度设计为极薄。
请同时参考图4及图5A,第二框体420还具有卡勾部426,其中第二部424连接在第一部422及卡勾部426之间,且卡勾部426在垂直Y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例如呈L型,卡勾部具有勾426a,勾426a例如平行于第一部422且与第一部422朝向同一侧。在一实施例中,卡勾部426连接于第二部424沿着Y方向的部分中间区域(中间区域例如为第二部424沿着Y方向的对称中心朝-Y方向及Y方向各延伸第二部424沿着Y方向宽度的1/8倍的区域),例如卡勾部426通过第二部424沿着Y方向的对称中心(例如图4的I-I剖面处),换言之,卡勾部426对应位于单侧的第二部424的中间部分处,以方便后续的组装,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的设计考量之下,第二框体420单一侧的卡勾部426也可以是成对地设置或设置为多个,且在第二部424的一个端部处对应设置有卡勾部426。
对应于卡勾部426的设计,底板412具有凹段412d,其中凹段412d位于底板412的底面412c,且凹段412d由侧面412a朝着-X方向向底板412的内侧凹入。在Y方向上,凹段412d的宽度与勾426a的宽度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等于1.2。当第一框体410及第二框体420组装在一起时,卡勾部426勾合于凹段412d。具体地说,第二框体420将导光板430及第一框体410的底板412夹置其中。
由上述可知,相比于已知技术,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400是在其第一框体410的底板412设置向底板412的内侧凹入的凹段412d,因此当第二框体420的卡勾部426勾合在凹段412d时,卡勾部426的勾426a的正投影落在底板412的正投影的范围内。换言之,第二框体420的卡勾部426的设置并不在+X方向上占据厚度,因此并没有增加第二框体420在+X方向上的整体厚度,而能够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附带一提,当第一框体410与第二框体420组装在一起后,借由第二框体420的第二部424承靠在第一框体410的延伸部414,且第一部422与卡勾部426将底板412及导光板430夹置在第二框体420中,可以防止第二框体420与第一框体410组装后会有沿着X方向或沿着Y方向的移动。此外,借由延伸部414在Z方向的厚度小于底板412在Z方向的厚度,使得导光板430在X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第二部424在X方向上的正投影范围中。亦即,第二部424在Z方向的厚度大于(例如比值大于1且小于1.2)导光板430在Z方向的厚度。这样的设置关系,可以防止背光模块400从侧边漏光。
图5B为第二框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B,可还在第二部424a临近卡勾部426处形成镂空H,且借由镂空H的形成而能够提升卡勾部426的弹性裕度。具体而言,各镂空H的其中一侧边例如与卡勾部426的其中一侧边连成为一直线,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424a仅具有镂空H,不具有其他沿着X方向突起或凹陷的结构。
图6为导光板与底板的分解示意图。请参考图6,上述的底板412还具有第一定位结构412e,而导光板430具有第二定位结构430a,且第一定位结构412e与第二定位结构430a对应设置。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结构430a为自导光板430靠近承载面412b的表面向远离导光板430的方向突出的凸块,即第二定位结构430a由导光板430朝向底板412的表面向外突出,而第一定位结构412e为对应第二定位结构430a的凸块形状的凹槽。借由第一定位结构412e及第二定位结构430a的彼此嵌合,可以将导光板430相对底板412限位。在本实例中,导光板430的定位结构并非设置于导光板430的侧边,即未向外侧延伸,因此第二框体420不需另外设置定位结构,不会增加第二框体420在+X方向上的整体厚度,而能够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图7A为导光板、光源组件及反射片分解的示意图,而图7B为图7A的俯视图,其中图7B未示出导光板。请同时参考图7A及图7B,背光模块400还包括反射片450,其中反射片450设置在导光板430以及底板412之间。使用图案化双面胶460将反射片450固定于导光板430,其中双面胶460的胶体462与光源组件440的多个光源442彼此交错设置,以防止产生非预期光束反射或漫射。
图8为背光模块的组装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图5A、图7A及图8。背光模块400例如具有四个侧边,第二框体420例如为具有开口的矩形框体,第二框体420的其中三个侧边设置有卡勾部426(例如除了对应光源组件440的其他三个侧边)。在将第一框体410、导光板430及第二框体420进行组装的时候,受限于第二框体420具有第一部422及卡勾部426,因此借由第二框体420本身的弹性,将第二框体420向外轻拉(如图8所示的三个箭头)暂时变形如图8所示的虚线形状,以将第一框体410及导光板430分别置入第二框体420中以完成组装(组装完成后,第二框体420回复为矩形框体)。反之,欲将第一框体410及导光板430从第二框体420中取出时,也是将第一部422或是卡勾部426向外轻拉以将第一框体410及导光板430从第二框体420中取出。
图9为图3的显示模块中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剖面位置例如类似于图4所示的I-I剖面位置。
请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514沿着底板512的法线方向(即Z方向)延伸,且延伸部514环绕导光板430,而第二部524位于延伸部514与导光板430之间。
在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500中,延伸部514在Z方向的高度高于第二框体520,且延伸部514还具有沿着-X方向朝向底板512的内侧突出的限位部514a,其中限位部514a与底板512之间形成一个凹槽R,而第二框体520的第二部524即是装设在此凹槽R中,且通过限位部514a抵压第一部522及第二部524抵靠底板512以将第二框体520限制在第一框体510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524可以进一步地用粘合的方式固定于延伸部514,粘合件例如设置于第二部524与延伸部514之间,以进一步增进第一框体510及第二框体520彼此间的组装稳固性。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体520不需设置卡勾部。
图10为图3的显示模块中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剖面位置例如类似于图4所示的I-I剖面位置。在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600中,第二框体620还具有卡勾部626,第二部624连接在第一部622及卡勾部626之间,而底板612具有凹段612d,延伸部614靠近第二部624的侧面具有凹槽R1,凹段612d对应于凹槽R1,且卡勾部626勾合于凹段612d。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延伸部614具有对应卡勾部626位置的凹槽R1,以方便卡勾部626对应通过凹槽R1以嵌入凹段612d中以使第二框体620组装在第一框体610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及使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中,通过改变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使背光模块及使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的边框窄化。
【附图标记说明】
3:显示装置
31:光学膜片组
32:前框
33:后框
7:显示面板
100、200、300、400、500、600:背光模块
110、410、510、610:第一框体
112、122:嵌合结构
120、420、520、620:第二框体
210、220:框体
412、512、612:底板
412a:侧面
412b:承载面
412c:底面
412d、612d:凹段
412e:第一定位结构
414、514:延伸部
422、522、622:第一部
424、524、624:第二部
426、626:卡勾部
426a:勾
430:导光板
430a:第二定位结构
440:光源组件
442:光源
450:反射片
460:双面胶
462:胶体
514a:限位部
S:容置空间
R、R1:凹槽
H:镂空
X、Y、Z:方向。

Claims (18)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导光板以及光源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框体具有底板以及延伸部,其中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底板的周围延伸;
所述第二框体具有相连的第一部以及第二部,其中所述第一部与所述底板平行,且所述第二部自所述第一部的边缘朝向所述底板延伸,且所述第二部抵接于所述延伸部,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及
所述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底板的周围向外延伸,且所述延伸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底板的高度,而所述第二部承靠于所述延伸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还具有卡勾部,所述第二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及所述卡勾部之间,而所述底板具有凹段,所述卡勾部勾合于所述凹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部的中间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底板的法线方向延伸,且所述延伸部环绕所述导光板,所述第二部位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还具有卡勾部,所述第二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及所述卡勾部之间,而所述底板具有凹段,所述延伸部具有凹槽,所述凹段对应于所述凹槽,且所述卡勾部勾合于所述凹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对应粘合于所述延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定位结构,而所述导光板具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由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向外突出。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和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背光模块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导光板以及光源组件:
所述第一框体具有底板以及延伸部,其中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底板的周围延伸;
所述第二框体具有相连的第一部以及第二部,其中所述第一部与所述底板平行,且所述第二部自所述第一部的边缘朝向所述底板延伸,且所述第二部抵接于所述延伸部,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以及
所述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块上且承靠于所述第一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底板的周围向外延伸,且所述延伸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底板的高度,而所述第二部承靠于所述延伸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还具有卡勾部,所述第二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及所述卡勾部之间,而所述底板具有凹段,所述卡勾部勾合于所述凹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部的中间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底板的法线方向延伸,且所述延伸部环绕所述导光板,所述第二部位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还具有卡勾部,所述第二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及所述卡勾部之间,而所述底板具有凹段,所述延伸部具有凹槽,所述凹段对应于所述凹槽,且所述卡勾部勾合于所述凹段。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对应粘合于所述延伸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定位结构,而所述导光板具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对应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由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向外突出。
CN202321213820.XU 2023-05-19 2023-05-19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367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3820.XU CN220367699U (zh) 2023-05-19 2023-05-19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3820.XU CN220367699U (zh) 2023-05-19 2023-05-19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7699U true CN220367699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7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3820.XU Active CN220367699U (zh) 2023-05-19 2023-05-19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76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48572B2 (en) Hollow mold for receiving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diffuser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hollow mold
US711323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80070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CN209946590U (zh) 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及拼接屏
US787639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7656470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first ear (tab) with structure for holding second ear of optical film localized (locked) by the first ear and LCD for same
JP200809030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20077972A1 (zh) 显示装置
KR101630342B1 (ko)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 조립방법
CN114428422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716346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040160547A1 (en) LCD device having a reduced number of components
CN220367699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10864265U (zh) 反射片和背光模组
KR101737054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CN213755340U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CN214201993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1194185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080036437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012205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M645088U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KR20040097467A (ko) 액정표시모듈
JP2007017480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1427182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CN217543588U (zh) 双面液晶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