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08153U - 旋转阀 - Google Patents
旋转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08153U CN214008153U CN202022635835.8U CN202022635835U CN214008153U CN 214008153 U CN214008153 U CN 214008153U CN 202022635835 U CN202022635835 U CN 202022635835U CN 214008153 U CN214008153 U CN 2140081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onnection port
- housing
- bladder
- rotary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Taps Or Cock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阀,能稳定地切换向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状态和从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状态。旋转阀(30)具备:具有从外部空间供给空气并且与空气袋连接的空气室、及从空气室排出的空气通过的第一排气口(881)的壳体(40);以及在空气室的压力的增大时以及减少时旋转,由此切换经由第一排气口的空气室与外部空间的连接状态的切换部(80)。切换部具有在关闭第一排气口的关闭位置与打开第一排气口的打开位置之间位移的阀体(82)。壳体具有限制阀体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的限制壁(461);以及在周向上与限制壁排列形成,允许阀体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的凹部(46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阀。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设置于车辆座椅的空气袋、切换针对空气袋的空气的供给状态的阀单元、以及向阀单元输送空气的泵的按摩系统。
阀单元具备:形成从外部空间接受空气的入口、向空气袋送入空气的排出口以及将从空气袋返回的空气向外部空间排出的出口的壳体;具有对排出口进行开闭的排出口阀以及对出口进行开闭的出口阀的阀体;以及以排出口阀以及出口阀开闭的方式使阀体动作的切换机构。
壳体具有通过伴随着空气的接受以及空气的排出的壳体的内压的变动而位移的隔膜。切换机构利用隔膜的位移,相互切换使排出口阀打开并且使出口阀关闭的状态、和使排出口阀打开并且使出口阀打开的状态。例如,切换机构在伴随着壳体的内压的增大,而隔膜位移到规定位置时,将使排出口阀打开并且使出口阀关闭的状态切换为使排出口阀打开并且使出口阀打开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2220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阀单元中,在壳体的内压增大时,切换机构往往在隔膜位移到规定位置前,开始使打开出口阀。在该情况下,空气从壳体经由出口排出,从而壳体的内压不会增大。其结果是,存在切换机构不能切换排出口阀以及出口阀的状态的担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切换向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状态和从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状态的旋转阀。
以下,记载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以及其作用效果。
解决上述课题的旋转阀是通过切换针对空气袋的空气的供给方式,使上述空气袋膨胀以及收缩的旋转阀,其具备:壳体,其具有:从外部空间供给空气的空气室、从上述空气室排出的空气通过的排气口、以及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连接口;以及切换部,其被收纳于上述壳体,在上述空气室的压力的增大时以及减少时进行旋转,由此切换经由上述排气口的上述空气室与上述外部空间的连接状态,上述切换部具有阀体:该阀体在关闭上述排气口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上述排气口的打开位置之间位移,并且该阀体被上述空气室的压力从上述关闭位置朝向上述打开位置施力,上述壳体具有:限制上述阀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打开位置位移的限制壁;在上述切换部的旋转方向与上述限制壁排列地形成,允许上述阀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打开位置位移的凹部。
在上述结构的旋转阀中,在切换部的阀体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空气室不与外部空间连接。因此,向空气室供给的空气被向空气袋供给,空气袋膨胀。另外,伴随着空气袋的膨胀而空气室的压力增大,从而切换部旋转。于是,切换部的阀体位于打开位置,空气室与外部空间连接。因此,向空气袋供给的空气经由空气室而被排出,空气袋收缩。另外,空气室的压力伴随着空气袋的收缩而减少,从而切换部旋转。于是,切换部的阀体位于关闭位置,空气室不与外部空间连接。这样,旋转阀使空气袋膨胀或收缩。
这里,切换部的阀体在切换部伴随着空气室的压力的增大而旋转时,从被壳体的限制壁限制为不能向打开位置位移的状态变为通过壳体的凹部而能够向打开位置位移的状态。因此,切换部的阀体容易在短时间内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在切换部的阀体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位移的过程中,空气室的压力难以减少。因此,旋转阀能够稳定地切换向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状态和从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状态。
在上述旋转阀中,优选上述限制壁具有:在上述阀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打开位置位移时与上述阀体接触的第一斜面、以及在上述阀体从上述打开位置向上述关闭位置位移时与上述阀体接触的第二斜面,上述第一斜面相对于上述切换部的旋转方向的斜率比上述第二斜面陡。
上述结构的旋转阀,利用第一斜面相对于切换部的旋转方向的斜率比第二斜面陡这一点,切换部的阀体容易在更短时间内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
在上述旋转阀中,优选上述第一斜面沿上述切换部的径向延伸。
上述结构的旋转阀的切换部的阀体容易在更短时间内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
在上述旋转阀中,优选上述空气袋具有第一空气袋以及第二空气袋,上述连接口包含: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第一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一连接口、以及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第二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二连接口,在从上述切换部的轴向观察上述壳体时,上述第一连接口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口分别形成在隔着上述切换部的旋转轴线的位置,上述切换部在旋转一周的期间,按顺序切换以下状态,经由上述第一连接口向上述第一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第一供气状态,经由上述第一连接口从上述第一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第一排气状态,经由上述第二连接口向上述第二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第二供气状态,经由上述第二连接口从上述第二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第二排气状态。
上述结构的旋转阀利用第一连接口以及第二连接口这两个连接口,在切换部旋转一周的期间,能够使第一空气袋和第二空气袋依次膨胀以及收缩。
在上述旋转阀中,优选上述连接口包含: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一连接口、以及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二连接口,在从上述切换部的轴向观察上述壳体时,上述第一连接口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口分别形成在隔着上述切换部的旋转轴线的位置,上述切换部在旋转一周的期间,按顺序切换以下状态,经由上述第一连接口向上述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第一供气状态,经由上述第一连接口从上述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第一排气状态,经由上述第二连接口向上述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第二供气状态,经由上述第二连接口从上述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第二排气状态。
上述结构的旋转阀利用第一连接口以及第二连接口这两个连接口,在切换部旋转一周的期间,能够使空气袋膨胀以及收缩两次。
旋转阀能够稳定地切换向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状态和从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座椅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车辆座椅具备的旋转阀的立体图。
图3是旋转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旋转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旋转阀的第二壳体的与径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6是旋转阀的第三壳体的与径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7是旋转阀的第四壳体的与径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8是旋转阀的第四壳体的俯视图。
图9是旋转阀的第五壳体的与轴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0是旋转阀的切换部的俯视图。
图11是旋转阀的切换部的与轴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2是旋转阀的切换部的与径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3是旋转阀的与径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4是旋转阀的俯视图。
图15是初始状态的旋转阀的S1-S3-S4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初始状态的旋转阀的旋转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初始状态的旋转阀的切换部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18是向第一空气袋供给空气时的旋转阀的S1-S3-S4剖视图。
图19是从第一空气袋排出空气时的旋转阀的S1-S2-S3-S4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旋转阀中,第二活塞上升时的旋转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21是旋转阀的切换部的阀体位于打开位置时的旋转阀的剖视图。
图22是向第二空气袋供给空气时的旋转阀的S1-S3-S4剖视图。
图23是向第二空气袋供给空气时的旋转阀的S1-S3-S5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在旋转阀中,第二活塞下降时的旋转件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25是旋转阀的切换部的阀体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位移时的旋转阀的剖视图。
图26是旋转阀的切换部的阀体位于关闭位置时的旋转阀的剖视图。
图27是在第二空气袋膨胀的状态下停止向旋转阀供给空气时的旋转阀的S1-S3-S5剖视图。
图28是从第二空气袋排出空气时的旋转阀的S1-S3-S5剖视图。
图29是变更例的旋转阀的立体图。
图30是变更例的旋转阀的第五壳体的立体图。
图31是变更例的旋转阀的第五壳体的立体图。
图32是变更例的旋转阀的第五壳体的俯视图。
图33是变更例的旋转阀的第五壳体的33-33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1(21a~21h)…空气袋
30、30X…旋转阀
40、40X…壳体
425…第二排气口
452(452a~452h)…连接口
453(453a~453h)…连接路
461…限制壁
463…第一斜面
464…第二斜面
465…凹部
50…第一活塞(活塞)
52…连通路
60…第二活塞
80…切换部
82…阀体
88…第一排气口(排气口)
91…第一施力部件(施力部件)
92…第二施力部件
AC1…第一空气室
AC2…第二空气室(空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旋转阀的座椅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座椅10具备:座垫11、座椅靠背12、头靠13、以及按摩就坐在座椅10的乘客的按摩系统20。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0例如是作为车辆的驾驶座、副驾驶座以及后部座席而采用的车用座椅。
按摩系统20具备:内置于座垫11以及座椅靠背12的多个空气袋21、向多个空气袋21供给空气的泵22、分别与多个空气袋21连接的多个连接流路23、与泵22连接的供给流路24、以及连接多个连接流路23以及供给流路24的旋转阀30。
多个空气袋21内置于座垫11以及座椅靠背12。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空气袋21由八个空气袋21a~21h构成。多个空气袋21中的、三个空气袋21a~21c内置于座垫11,五个空气袋21d~21h内置于座椅靠背12。空气袋21在供给空气的情况下膨胀,在排出空气的情况下收缩。空气袋21也可以由单一的袋构成,也可以由在座椅10的左右方向等分割的多个袋构成。
泵22只要是能够送出空气的泵即可。作为一个例子,泵22是隔膜泵。泵22通过从未图示的电池供电而驱动。优选多个连接流路23以及供给流路24例如是由橡胶或者树脂等构成的管,以便容易将按摩系统20搭载于座椅10的内部。
以下,详细地说明旋转阀30。
旋转阀30切换对多个空气袋21的空气的供给方式,由此使多个空气袋21按顺序膨胀以及收缩。在以后的说明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阀30使八个空气袋21依次膨胀以及收缩这一点上,称为旋转阀30具有八个通道。
如图2所示,旋转阀30呈近似圆柱状。在以后的说明中,根据旋转阀30的形状来指示旋转阀30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另外,在图2以后的附图中根据需要图示出了X轴、Y轴以及Z轴。并且,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2的上方作为旋转阀30的上方,将图2的下方作为旋转阀30的下方。但是,旋转阀30的上下方向并不是座椅10的上下方向。即、旋转阀30可以搭载为轴向成为座椅10的上下方向,也可以搭载为轴向成为与座椅10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
如图2所示,旋转阀30具备收纳旋转阀30的结构部件的壳体40。如图3以及图4所示,旋转阀30具备:沿轴向移动的第一活塞50以及第二活塞60、沿轴向移动或绕周向旋转的旋转件70、以及沿周向旋转的切换部80。另外,旋转阀30具备:分别对第一活塞50以及第二活塞60进行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91以及第二施力部件92、以及堵塞旋转阀30的结构部件间的间隙的多个密封圈101~105。
如图2~图4所示,壳体40具有:沿轴向分割的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第四壳体44以及第五壳体45。壳体40利用螺钉等紧固部件连结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第四壳体44以及第五壳体45由此而构成。在轴向上,第一壳体41构成壳体40的下部,第五壳体45构成壳体40的上部,剩下的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以及第四壳体44构成壳体40的中间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壳体41具有:呈近似圆板状的第一底壁411、从第一底壁411的周缘向轴向延伸的第一周壁412、以及从第一底壁411的中央部向与第一周壁412相反的方向延伸的供给接头413。第一底壁411在与底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换言之在朝向壳体40的内部的面具有支承第一活塞50的多个台座414。多个台座414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第一周壁412在轴向的前端具有保持第一密封圈101的第一保持槽415。供给接头413具有从泵22供给的空气通过的供给口416。供给接头413经由供给流路24与泵22连接。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壳体42具有呈近似圆板状的第二底壁421、和从第二底壁421的周缘向轴向延伸的第二周壁422。另外,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42具有贯通第二底壁421以及第二周壁422的第二排气路423。第二底壁421包含沿轴向贯通中央部的第二贯通孔424。第二排气路423在第二底壁421的底面以及第二周壁422的外周面开口。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与第二排气路423连结的第二底壁421的开口称为“第二排气口425”。第二排气口425在第二底壁421向下方开口。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三壳体43具备呈近似圆板状的第三底壁431、和从第三底壁431的周缘向轴向延伸的第三周壁432。第三底壁431具有沿轴向贯通中央部的第三贯通孔433。如图6所示,第三周壁432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第一引导面434以及第一辅助引导面435、和连接第一引导面434以及第一辅助引导面435的第一连接面436。第一引导面434、第一辅助引导面435以及第一连接面436在第三周壁432的内周面沿周向排列设置。第一引导面434、第一辅助引导面435以及第一连接面436各自的形成数量与旋转阀30的通道数量相同。
如图6所示,在将周向的一方向作为第一周向C1,将另一方向作为第二周向C2时,第一引导面434以随着向第一周向C1前进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第一辅助引导面435以随着向第一周向C1前进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面434以及第一辅助引导面435相对于轴向以大致45°的角度倾斜。换言之,在第一引导面434与第一辅助引导面435之间所成的角度是大致90°。另一方面,第一连接面436沿轴向延伸。第一连接面436连接第一引导面434的第一周向C1的后端与第一辅助引导面435的第一周向C1的前端。另外,第一引导面434比第一辅助引导面435长。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四壳体44呈近似筒状。第四壳体44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四周壁441。第四周壁441包含:内径以及外径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三周壁432大致相等的小径部442、内径以及外径比小径部442大的大径部443、以及在大径部443的内侧沿轴向延伸的多个限制壁461。
如图7所示,小径部442包含相对于轴向倾斜的第二引导面445以及第二辅助引导面446、和连接第二引导面445以及第二辅助引导面446的第二连接面447。第二引导面445、第二辅助引导面446以及第二连接面447在第三周壁432的内周面沿周向排列设置。第二引导面445、第二辅助引导面446以及第二连接面447各自的形成数量与旋转阀30的通道数量相同。
如图7所示,第二引导面445以随着向第一周向C1前进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第二辅助引导面446以随着向第一周向C1前进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面445以及第二辅助引导面446相对于轴向以大致45°的角度倾斜。换言之,在第二引导面445与第二辅助引导面446之间所成的角度是大致90°。另一方面,第二连接面447沿轴向延伸。第二连接面447连接第二引导面445的第一周向C1的后端与第二辅助引导面446的第一周向C1的前端。另外,第二引导面445比第二辅助引导面446长。
如图8所示,大径部443具有在大径部443的上端部沿周向延伸的周槽448、以及在大径部443的上端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切口449。周槽448以成为环状的方式向下方凹陷形成。多个切口449在径向上连接周槽448与第四壳体44的外部空间。
多个限制壁461沿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限制壁461的形成数量与旋转阀30的通道数量相同。如图8所示,限制壁461包含与径向正交的限制面462、和相对于周向倾斜的第一斜面463以及第二斜面464。第一斜面463相对于周向的斜度比第二斜面464相对于周向的斜度陡。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斜面463沿径向延伸的点上,第一斜面463相对于周向的角度是大致90°。另外,第二斜面464相对于周向的角度是大致30°。第一斜面463与限制面462的第一周向C1的后端连接,第二斜面464与限制面462的第一周向C1的前端连接。另外,相邻的限制壁461之间的空间与周槽448连接。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形成在周向相邻的两个限制壁461之间的空间也称为“凹部465”。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五壳体45呈大致板状。如图9所示,第五壳体45具有多个连接接头451(451a~451h)。另外,第五壳体45具有:在第五壳体45的底面开口的多个连接口452(452a~452h)、以及一端分别在多个连接接头451开口并且另一端分别与多个连接口452连结的多个连接路453(453a~453h)。连接接头451的形成数量、连接口452的形成数量以及连接路453的形成数量与旋转阀30的通道数量相同。从旋转阀30向空气袋21供给的气体通过连接口452,或从空气袋21向旋转阀30排出的气体通过连接口452。多个连接口452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在从轴向观察第五壳体45时,连接口452a与连接口452e分别形成在隔着通过第五壳体45的中心的轴线的位置。连接口452b与连接口452f分别形成在隔着通过第五壳体45的中心的轴线的位置。连接口452c与连接口452g分别形成在隔着通过第五壳体45的中心的轴线的位置。连接口452d与连接口452h分别形成在隔着通过第五壳体45的中心的轴线的位置。此外,通过第五壳体45的中心的轴线与切换部80的旋转轴线一致。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活塞50呈近似圆柱状。第一活塞50具有保持第二密封圈102的第二保持槽51。另外,第一活塞50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连通路52。优选连通路52的内径比第一壳体41的供给口416的内径小,优选连通路52是细孔。在第一活塞50中,连通路52的形成位置是任意的,连通路52的形成数量是任意的。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活塞6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支承轴61、以及保持第三密封圈103的第三保持槽62。另外,第二活塞60具有沿轴向贯通中央部的连通孔63。支承轴61呈近似圆筒状,支承轴61的外径比第三壳体43的第三贯通孔433的内径小。支承轴61的前端部分支为多个。支承轴61分支出的前端呈爪状。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旋转件70呈近似圆柱状。旋转件70具有从外周面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一对卡合突起71。另外,旋转件70具有沿轴向贯通中央部的卡合孔72、以及在径向上在隔着卡合孔72的位置分别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卡合凹部73。
卡合突起71在径向的正面视图中,呈大致三角形状。卡合突起71包含随着向第一周向C1前进而朝向上方的第一凸轮面74、以及随着向第一周向C1前进而朝向下方的第二凸轮面75。第一凸轮面74以及第二凸轮面75的第一周向C1的前端彼此连接。第一凸轮面74主要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滑动,第二凸轮面75主要与第四壳体44的第二引导面445滑动。因此,优选第一凸轮面74相对于轴向的倾斜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相对于轴向的倾斜相同,优选第二凸轮面75相对于轴向的倾斜与第四壳体44的第二引导面445相对于轴向的倾斜相同。另外,在第一凸轮面74与第二凸轮面75之间所成的角度是大致90°。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切换部80具有通过旋转来切换空气的供给目的地的切换阀81、以及配置于切换阀81的内部的阀体82。
如图10~图12所示,切换阀81具有呈近似圆柱状的主体部83、以及从主体部83向轴向延伸的卡合轴84。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切换阀81具有从主体部83向轴向延伸的一对卡合壁85。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切换阀81具有:主要向空气袋21供给的气体通过的供气路86、向空气袋21供给的气体以及从空气袋21排出的气体通过的阀内连接路87、以及从空气袋21排出的气体通过的第一排气路88。
主体部83包含供气路86的一部分、阀内连接路87及第一排气路88、以及保持第四密封圈104的第四保持槽831。如图12所示,供气路86的一部分从主体部83的中央部朝向卡合轴84延伸。阀内连接路87在从主体部83的中央向径向延伸后,沿轴向延伸。因此,阀内连接路87的一端与供气路86连接,另一端在主体部83的上表面开口。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第一排气路88从主体部83的中央向与阀内连接路87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一排气路88的一端与阀内连接路87连接,另一端在主体部83的外周面开口。第一排气路88的径向的剖面形状呈大致矩形。第一排气路88的流路截面积比供气路86以及阀内连接路87大。在以后的说明中,在第一排气路88中,将与阀内连接路87连接的开口也称为“第一排气口881”。
如图10所示,在从轴向观察主体部83时,第四保持槽831呈将径向作为短边方向,将周向作为长边方向的近似长圆形状。第四保持槽831从主体部83的上表面沿轴向凹陷形成。在以后的说明中,将被第四保持槽831围起的空间,换言之被第四密封圈104包围的空间也称为“连通空间89”。连通空间89的周向的长度设定为小于第五壳体45的相邻的连接口452之间的长度。另外,阀内连接路87在连通空间89开口。
如图12所示,卡合轴84包含供气路86的一部分、以及保持第五密封圈105的第五保持槽841。供气路86沿轴向贯通卡合轴84。第五保持槽841设置于卡合轴84的前端部。如图3以及图4所示,卡合壁85的与轴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大致与旋转件70的卡合凹部73的与轴向正交的剖面形状相同。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阀体82具有堵塞第一排气口881的密封块821、以及支承密封块821的支承部822。密封块821呈近似长方体状。优选阀体82由橡胶或者树脂等具有适度的弹性的弹性体构成。支承部822包含呈矩形板状的基部823、以及从基部823突出的滑动部824。在基部823中在将支承密封块821的面作为正面时,在基部823的侧面凹陷形成有槽。滑动部824的与突出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大致椭圆状。如图11所示,滑动部824在前端包含第一滑动面825以及第二滑动面826。第一滑动面825以大致90°的角度与滑动部824的突出方向交叉,第二滑动面826以大致45°的角度与滑动部824的突出方向交叉。例如,第二滑动面826通过将第一滑动面825倒角而形成。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阀体82配置于切换部80的第一排气路88。此时,密封块821配置于第一排气路88的径向内侧,基部823配置于第一排气路88的径向外侧。阀体82通过在切换部80的第一排气路88内向径向移动,而在关闭第一排气口881的关闭位置与打开第一排气口881的打开位置之间位移。在阀体82位于关闭位置,供气路86的压力比第一排气路88的压力高的情况下,阀体82被供气路86的压力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施力。
以下,对旋转阀30的结构部件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第四壳体44以及第五壳体45沿轴向被连结。此时,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三壳体43以及第四壳体44以周向上的第一连接面436与第二连接面447的位置不一致的方式被连结。换言之,第三壳体43以及第四壳体44被连结为第二连接面447位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连接面436之间。另外,第一密封圈101在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被压缩。
如图13所示,第一活塞5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被收纳于第一壳体41。第一活塞50在轴向上与第二壳体42的第二排气口425对置。第二密封圈102在第一活塞50与第一壳体41之间被压缩。第一壳体41与第一活塞50划分存积空气的第一空气室AC1。第一空气室AC1的形状呈近似圆板状,轴向的长度比径向的长度短。第一施力部件91以压缩的状态配置于第一活塞50与第二壳体42之间。因此,第一活塞50被向减少第一空气室AC1的容积的方向、即下方施力。而且,第一活塞50在关闭第二排气口425的关闭位置与打开第二排气口425的打开位置之间位移。在第一活塞50在关闭位置以及打开位置之间位移的情况下,第一空气室AC1的容积变化。此外,第一施力部件91只要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螺旋弹簧。另外,第一施力部件91相当于“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
第二活塞6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被收纳于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以及第四壳体44。此时,第三密封圈103在第二活塞60与第二壳体42之间被压缩。第二壳体42、第一活塞50以及第二活塞60划分作为存积空气的“空气室”的第二空气室AC2。第一空气室AC1以及第二空气室AC2的容积虽根据第一活塞50以及第二活塞60的位置而分别变化,但第二空气室AC2的容积总是比第一空气室AC1的容积大。第二施力部件92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二活塞60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三底壁431之间。因此,第二活塞60被向减少第二空气室AC2的容积的方向、即下方施力。在第二活塞60沿轴向位移的情况下,第二空气室AC2的容积变化。此外,第二施力部件92只要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螺旋弹簧。
旋转件70以能够与第二活塞60一起沿轴向移动且能够相对于第二活塞60沿周向旋转的方式,被第二活塞60的支承轴61支承。详细地说,将第二活塞60的支承轴61插入旋转件70的卡合孔72,由此旋转件70被第二活塞60的支承轴61支承。此时,第二活塞60的支承轴61与旋转件70通过利用了第二活塞60的支承轴61的前端部的弹性变形的所谓的卡扣配合而卡合。
另外,旋转件70被收纳于第三壳体43以及第四壳体44。此时,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以及第一辅助引导面435与第四壳体44的第二引导面445以及第二辅助引导面446之间。即、旋转件70的轴向以及周向的移动范围被第二壳体42的第一引导面434、第一辅助引导面435以及第一连接面436与第三壳体43的第二引导面445、第二辅助引导面446以及第二连接面447限制。
切换部80以能够与旋转件70一起沿周向旋转的方式被第二活塞60支承。详细地说,将切换部80的卡合轴84插入第二活塞60的支承轴61的连通孔63,由此切换部80被第二活塞60支承。此时,切换部80的供气路86经由支承轴61的连通孔63与第二空气室AC2连接。
另外,切换部80的主体部83由于在轴向上,夹在第四壳体44与第五壳体45之间,所以切换部80不能相对于壳体40沿轴向移动。因此,在第二活塞60沿轴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活塞60相对于切换部80相对移动。另外,在切换部80被收纳于壳体40的情况下,第四密封圈104被压缩在第五壳体45与切换部80之间,第五密封圈105被压缩在切换部80的卡合轴84与第二活塞60的支承轴61之间。
切换部80的一对卡合壁85根据旋转件70的轴向的位置,进出旋转件70的一对卡合凹部73。切换部80通过从旋转件70经由一对卡合壁85传递的扭矩,沿周向旋转。即、切换部80的周向的位置通过旋转件70的周向的位置而确定。
以下,虽省略了图13中的图示,但在被收纳于第四壳体44的状态下,切换部80的第一排气路88与第四壳体44的任一个凹部465连接。即、切换部80的第一排气路88经由任一个凹部465,总是与外部空间连接。另外,切换部80的连通空间89只与第五壳体45的多个连接口452中的任一个连接。换言之,切换部80的连通空间89不同时与多个连接口452中的任两个以上连接。
对于第一空气室AC1而言,经由第一壳体41的供给接头413供给空气,经由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排出空气。即、向第一空气室AC1供给的空气通过供给接头413的供给口416,从第一空气室AC1排出的空气通过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
对于第二空气室AC2而言,经由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供给空气,经由切换部80的第一排气路88或者第二壳体42的第二排气路423排出空气。即、向第二空气室AC2供给的空气通过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从第二空气室AC2排出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气口881或者第二排气口425。并且,在壳体40中,在第二空气室AC2与任一个空气袋21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任一个连接口452。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作用的说明中,使用基于图14所示的剖面指示线的旋转阀30的剖视图。
首先,对从泵22供给空气的情况下的旋转阀30的作用进行说明。
详细地说,对在旋转阀30处于图15、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初始状态时驱动泵22的情况下的旋转阀30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图15、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旋转阀30的初始状态是一个例子,泵22的驱动开始时的旋转阀30的状态能够根据前次的泵22的驱动停止时的旋转阀30的状态而变化。
如图15所示,在初始状态下,第一活塞50下降到最低。即、第一活塞50位于打开第二壳体42的第二排气口425的打开位置。因此,第二空气室AC2经由第二排气路423与外部空间连接。另外,在初始状态下,第二活塞60下降到最低。因此,被第二活塞60支承的旋转件70也下降到最低。如图16所示,在初始状态下,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位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与第一连接面436的边界部分。
如图16所示,在旋转件70位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与第一连接面436的边界部分的情况下,切换部80位于图17所示的位置。即、切换部80的阀体82与第四壳体44的限制壁461的限制面462接触,位于关闭切换部80的第一排气口881的关闭位置。
这样,如图15以及图17所示,在初始状态下,第二空气室AC2经由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第一空气室AC1、第一壳体41的供给接头413而与泵22连接。另外,第二空气室AC2经由第二活塞60的连通孔63、切换部80的供气路86、阀内连接路87以及连通空间89、第五壳体45的连接路453a而与空气袋21a连接。另外,如图17所示,第二空气室AC2在切换部80的阀体82位于关闭位置的点上,不经由第一排气路88与外部空间连接。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第二空气室AC2在第一活塞50位于打开位置的点上,经由第二排气路423与外部空间连接。因此,空气袋21a的压力与大气压相同,空气袋21a收缩。
如图18所示,若驱动泵22,则向第一空气室AC1供给空气。于是,经由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从第一空气室AC1向第二空气室AC2供给空气,空气经由第二排气路423从第二空气室AC2向外部空间流出。这里,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的内径小,所以从经由连通路52的第一空气室AC1向第二空气室AC2的空气的供给流量小于从经由供给接头413的外部空间向第一空气室AC1的空气的供给流量。即、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限制从第一空气室AC1向第二空气室AC2的空气的供给流量。因此,根据从驱动泵22之后的经过时间,第一空气室AC1的压力逐渐增大。
若第一空气室AC1的压力与第一活塞50的受压面积的积、即推顶第一活塞50的力比第一施力部件91对第一活塞50施力的力、即压下第一活塞50的力大,则第一活塞50上升。换言之,第一活塞50向使第一空气室AC1的容积增大的方向、且使第二空气室AC2的容积减少的方向位移。而且,若第一活塞50与第二壳体42的第二底壁421接触,则第一活塞50位于关闭第二壳体42的第二排气口425的关闭位置。
在第一活塞5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从外部空间向第一空气室AC1供给的空气大致保持原样地向第二空气室AC2供给,空气不经由第二排气路423从第二空气室AC2向外部空间流出。其结果是,向第二空气室AC2供给的空气经由第二活塞60的连通孔63、切换部80的供气路86、阀内连接路87以及连通空间89、第五壳体45的连接路453a而被向空气袋21a供给。即、空气袋21a膨胀。然后,若空气袋21a膨胀到极限,则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开始增大。
如图19所示,若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与第二活塞60的受压面积的积、即推顶第二活塞60的力比第二施力部件92对第二活塞60施加的力、即压下第二活塞60的力大,则第二活塞60上升。此时,第二活塞60与旋转件70一起上升。
如图20所示,在旋转件70上升的情况下,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从与第三壳体43卡合的状态移至与第四壳体44卡合的状态。详细地说,如图20中由单点划线箭头所示,从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一凸轮面74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接触的状态、成为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二凸轮面75与第四壳体44的第二引导面445接触的状态。在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二凸轮面75与第四壳体44的第二引导面445接触之后,若第二活塞60继续上升,则如图20中由实线箭头所示,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二凸轮面75与第四壳体44的第二引导面445滑动。即、旋转件70上升并且沿第二周向C2旋转。
在旋转件70旋转的情况下,由于切换部80与旋转件70一起旋转,所以若旋转件70移动到图20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则切换部80旋转到图21所示的位置。换言之,切换部80在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增大时,沿第二周向C2旋转。另外,切换部80在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与第四壳体44的第二连接面447接触之前,旋转到图21所示的位置。
若切换部80旋转到图21所示的位置,则在径向上,阀体82的滑动部824从与第四壳体44的限制壁461的限制面462对置的状态,成为与位于该限制壁461的第二周向C2的凹部465对置的状态。换言之,阀体82的滑动部824从与限制壁461的限制面462卡合的状态成为不卡合的状态。
这里,若考虑切换部80刚旋转到图21所示的位置之前的状态,则在阀体82的滑动部824与第四壳体44的限制壁461的限制面462滑动的点上,阀体82位于关闭第二排气口425的关闭位置。因此,在上述状态下,以对应于切换部80的供气路86与第一排气路88的压力差的力对阀体82施力。换言之,在上述状态下,沿径向将阀体82向限制壁461的限制面462按压的力作用于阀体82。
因此,如图21所示,在径向上,若阀体82的滑动部824不在第四壳体44的限制壁461的限制面462上滑动,则阀体82向打开位置猛烈地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壁461的第一斜面463沿径向延伸,所以在阀体82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阀体82的滑动部824与限制壁461的第一斜面463仅稍微滑动。
如图21所示,即使阀体82位于打开位置,切换部80的阀内连接路87也经由切换部80的连通空间89与第五壳体45的连接路453a连接。即、在图21所示的状态下,处于空气袋21a与第二空气室AC2连接的状况。因此,如图19所示,在阀体82位于打开位置时,从第一空气室AC1向第二空气室AC2供给的空气以及存积在空气袋21a的空气,被从切换部80的第一排气路88向外部空间排出。因此,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减少,空气袋21a收缩。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若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与第二活塞60的受压面积的积、即推顶第二活塞60的力,比第二施力部件92对第二活塞60施加的力、即压下第二活塞60的力小,则第二活塞60下降。此时,第二活塞60与旋转件70一起下降。
如图24所示,在旋转件70下降的情况下,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从与第四壳体44卡合的状态移至与第三壳体43卡合的状态。详细地说,如图24中由单点划线箭头所示,从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二凸轮面75与第四壳体44的第二引导面445接触的状态,成为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一凸轮面74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接触的状态。在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一凸轮面74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接触之后,若第二活塞60继续下降,则如图24中由实线箭头所示,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一凸轮面74在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上滑动。即、旋转件70下降并且沿第二周向C2旋转。
在旋转件70旋转的情况下,切换部80与旋转件70一起沿第二周向C2旋转。如图25所示,在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的第一凸轮面74与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滑动时,在径向上,从阀体82的滑动部824与第四壳体44的凹部465对置的状态,成为阀体82的滑动部824与位于该凹部465的第二周向C2的限制壁461对置的状态。此时,阀体82的滑动部824伴随着沿第二周向C2旋转,与第四壳体44的限制壁461的第二斜面464滑动。因此,阀体82的滑动部824伴随着切换部80向第二周向C2的旋转,向径向的内侧移动。即、阀体82的滑动部824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位移。这里,在阀体82的滑动部824中,与限制壁461的第二斜面464滑动的部位是与第二斜面464相同相对于径向倾斜的第二滑动面826。因此,阀体82的滑动部824能够顺利地在限制壁461的第二斜面464上滑动。
如图24中由实线所示,若旋转件70的卡合突起71移动到第三壳体43的第一引导面434与第一连接面436的边界部分,则如图26所示,阀体82位于关闭第二排气口425的关闭位置。即、第五壳体45的连接口452a不与阀体82的连通空间89连接,而第五壳体45的连接口452b与阀体82的连通空间89连接。
其结果是,如图22所示,与空气袋21a连接的连接路453a不与第二空气室AC2连接,如图23所示,与空气袋21b连接的连接路453b和第二空气室AC2连接。因此,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状态下,在继续从泵22向旋转阀30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与上述空气袋21a相同,空气袋21b膨胀。
接着,在继续从泵22向旋转阀30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与上述空气袋21a相同,空气袋21b收缩。然后,在继续从泵22向旋转阀30供给空气的情况下,膨胀以及收缩的空气袋21依次切换为空气袋21c、空气袋21d以及空气袋21e。若空气袋21h的膨胀以及收缩结束,则空气袋21a再次膨胀以及收缩。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阀30在切换部80旋转一周的期间如下那样切换向多个空气袋21的空气的供给状态。即、切换部80将经由连接口452a向空气袋21a供给空气的第一供气状态、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a从空气袋21a排出空气的第一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b向空气袋21b供给空气的第二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b从空气袋21b排出空气的第二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c向空气袋21c供给空气的第三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c从空气袋21c排出空气的第三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d向空气袋21d供给空气的第四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d从空气袋21d排出空气的第四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e向空气袋21e供给空气的第五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e从空气袋21e排出空气的第五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f向空气袋21f供给空气的第六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f从空气袋21f排出空气的第六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g向空气袋21g供给空气的第七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g从空气袋21g排出空气的第七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按顺序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h向空气袋21h供给空气的第八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h从空气袋21h排出空气的第八排气状态。这样,切换部80在旋转一周的期间切换“16”个供气状态以及排气状态。
另外,在上述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空气袋21a视为“第一空气袋”,将连接口452a视为“第一连接口”时,空气袋21e相当于“第二空气袋”,连接口452e相当于“第二连接口”。另外,在将空气袋21b视为“第一空气袋”,将连接口452b视为“第一连接口”时,空气袋21f相当于“第二空气袋”,连接口452f相当于“第二连接口”。另外,在将空气袋21c视为“第一空气袋”,将连接口452c视为“第一连接口”时,空气袋21g相当于“第二空气袋”,连接口452g相当于“第二连接口”。另外,在将空气袋21d视为“第一空气袋”,将连接口452d视为“第一连接口”时,空气袋21h相当于“第二空气袋”,连接口452h相当于“第二连接口”。
接着,对泵22停止向旋转阀30供给空气的情况下的旋转阀3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旋转阀30在从泵22供给空气的状况下,阀体82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往复。因此,在停止向旋转阀30供给空气的时刻,既有阀体82位于关闭位置时停止空气的供给的情况,也有阀体82位于打开位置时停止空气的供给的情况。
例如,若在阀体82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停止从泵22供给空气,则与切换部80的阀内连接路87连通的空气袋21保持膨胀。在该情况下,存在就坐在座椅10的用户的乘坐舒适性变差,或由于空气袋21膨胀的状态长时间地持续而空气袋21的老化劣化容易加快的担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阀30在上述情况下,如下那样使空气从空气袋21排出。
此外,作为停止向旋转阀30供给空气的时刻,可举出用户使车辆处于点火关闭状态的时刻以及用户使按摩系统20的按摩结束的时刻等。
图27示出了在切换部80的阀体82位于关闭位置并且空气袋21b膨胀的状态下,停止泵22的驱动的状态。在刚停止泵22的驱动之后,第一空气室AC1的压力比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高,第一活塞50位于关闭第二壳体42的第二排气口425的关闭位置。
若从停止泵22的驱动之后经过少许时间,则如实线箭头所示,空气从第一空气室AC1向第二空气室AC2流出,第一空气室AC1的压力与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变得大致相同。于是,利用第一施力部件91的作用力,第一活塞50下降。换言之,第一活塞50向使第一空气室AC1的容积减少的方向、且使第二空气室AC2的容积增大的方向位移。其结果是,第一活塞50位于打开第二壳体42的第二排气口425的打开位置。
如图28所示,若第一活塞50位于打开位置,则第二空气室AC2经由第二壳体42的第二排气路423与外部空间连接。因此,存积于空气袋21b的空气经由第五壳体45的连接路453b、切换部80的供气路86、阀内连接路87以及连通空间89、第二活塞60的连通孔63、第二空气室AC2、第二壳体42的第二排气路423,而向外部空间排出。这样,在切换部80的阀体82位于关闭位置并且空气袋21b膨胀的状态下,即使在停止泵22的驱动的情况下,空气袋21b不会在保持膨胀的状态下放置。此外,关于其它空气袋21也同样。
其另一方面,在阀体82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全部空气袋21收缩。因此,在停止从泵22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课题。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切换部80的阀体82在切换部80伴随着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的增大而旋转时,成为从因壳体40的限制壁461而不能向打开位置位移的状态向利用壳体40的凹部465能够向打开位置位移的状态。因此,切换部80的阀体82容易在短时间内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在切换部80的阀体82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位移的过程中,第二空气室AC2的压力难以减少。因此,旋转阀30能够稳定地切换向空气袋21供给空气的状态和从空气袋21排出空气的状态。
(2)旋转阀30利用第一斜面463相对于切换部80的旋转方向的斜率比第二斜面464陡这一点,切换部80的阀体82容易在更短的时间内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
(3)旋转阀30的第一斜面463沿切换部80的径向延伸。因此,旋转阀30的切换部80的阀体82容易在更短的时间内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
(4)旋转阀30无论停止从泵22供给空气的时刻如何,都抑制空气袋21保持膨胀的情况。因此,旋转阀30能够抑制就坐在座椅10的用户的乘坐舒适性变差。另外,旋转阀30能够使空气袋21膨胀的状态长时间地持续,由此能够抑制空气袋21的老化劣化容易加快的情况。
(5)旋转阀30在将连通路52形成于第一活塞50这一点上,与将连通路52形成在壳体40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装置的构造。
(6)旋转阀30具备向第一空气室AC1的容积减少的方向对第一活塞50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91。因此,旋转阀30在停止空气的供给的情况下,容易使第一活塞50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因此,旋转阀30在停止空气的供给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使空气袋21收缩的可靠性。
(7)旋转阀30在切换部80旋转一周的期间,能够使八个空气袋21a~21h依次膨胀以及收缩。
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改变来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相互组合地实施。
·参照图29~图32对旋转阀30X的变更例进行说明。在变更例的旋转阀30X与上述实施方式比较时,不同点是通过改变第五壳体45X的形状而将通道数量设为“4”。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说明。
如图29所示,旋转阀30X具备:具有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第四壳体44以及第五壳体45X的壳体40X。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旋转阀30X具备第一活塞50以及第二活塞60、旋转件70、切换部80、第一施力部件91以及第二施力部件92、多个密封圈101~105。换言之,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阀30X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阀30比较,仅“第五壳体”的结构不同。
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第五壳体45X呈近似圆柱状。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第五壳体45X具有多个连接接头451(451a~451d)。另外,第五壳体45X具有:在第五壳体45X的底面开口的多个连接口452(452a~452h)、一端分别在多个连接接头451开口并且另一端与多个连接口452连结的多个连接路454(454a~454d)。连接接头451的形成数量以及连接路454的形成数量与旋转阀30X的通道数量相同,连接口452的形成数量是旋转阀30X的通道数量的两倍。
在从轴向观察第五壳体45X时,连接口452a以及连接口452e分别形成在隔着通过第五壳体45X的中心的轴线的位置。连接口452b以及连接口452f分别形成在隔着通过第五壳体45X的中心的轴线的位置。连接口452c以及连接口452g分别形成在隔着通过第五壳体45X的中心的轴线的位置。连接口452d以及连接口452h分别形成在隔着通过第五壳体45X的中心的轴线的位置。此外,通过第五壳体45X的中心的轴线与切换部80的旋转轴线一致。
如图33所示,多个连接路454以相互的连接路454不干涉的方式,沿径向延伸的部分在轴向上错开地形成。多个连接路454分别在第五壳体45X的内部分支。详细地说,如图32所示,连接路454a与连接口452a以及连接口452e连接,连接路454b与连接口452b以及连接口452f连接,连接路454c与连接口452c以及连接口452g连接,连接路454d与连接口452d以及连接口452h连接。
而且,变更例的旋转阀30X以如下的方式在切换部80旋转一周的期间切换针对多个空气袋21的空气的供给状态。即、切换部80将经由连接口452a向空气袋21a供给空气的第一供气状态、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a从空气袋21a排出空气的第一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b向空气袋21b供给空气的第二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b从空气袋21b排出空气的第二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c向空气袋21c供给空气的第三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c从空气袋21c排出空气的第三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d向空气袋21d供给空气的第四供气状态,然后,按顺序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d从空气袋21d排出空气的第四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e向空气袋21a供给空气的第五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e从空气袋21a排出空气的第五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f向空气袋21b供给空气的第六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f从空气袋21b排出空气的第六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g向空气袋21c供给空气的第七供气状态,然后,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g从空气袋21c排出空气的第七排气状态。
接着,切换部80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h向空气袋21d供给空气的第八供气状态,然后,按顺序切换为经由连接口452h从空气袋21d排出空气的第八排气状态。这样,切换部80在旋转一周的期间切换“16”个供气状态以及排气状态。
另外,在上述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连接口452a视为“第一连接口”时,连接口452e相当于“第二连接口”,在将连接口452b视为“第一连接口”时,连接口452f相当于“第二连接口”。另外,在连接口452c视为“第一连接口”时,连接口452g相当于“第二连接口”,在连接口452d视为“第一连接口”时,连接口452h相当于“第二连接口”。
变更例的旋转阀30X在切换部80旋转一周的期间,能够使四个空气袋21a~21d膨胀以及收缩两次。
·能够适当地改变旋转阀30的通道数量。在该情况下,如变更例所示,能够通过仅改变壳体40的第五壳体45来改变通道数量,改变旋转阀30的结构部件的形状由此能够改变通道数量。另外,旋转阀30的通道数量可以是偶数也可以是奇数。
·切换部80的阀体82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位移的方向也可以不是径向。例如,切换部80的阀体82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位移的方向也可以是轴向。在该情况下,优选第一排气路88沿轴向延伸。
·在第三壳体43以及第四壳体44中,也可以适当地改变第一引导面434以及第二引导面445的斜率以及长度。另外,也可以在周向上个别地改变多个第一引导面434以及第二引导面445的斜率以及长度。
·关于旋转阀30的第四壳体44的限制壁461,也可以适当地改变第一斜面463以及第二斜面464的斜率。
·也可以不在第一活塞50形成连通路52。连通路52只要连接第一空气室AC1以及第二空气室AC2,这也可以形成在第一壳体41以及第二壳体42。
·第一活塞50的连通路52若能够限制从第一空气室AC1向第二空气室AC2的空气的供给流量,则也可以设为由所谓的迷宫构造构成的流路。
·向空气袋21供给的气体也可以是空气以外的气体。
·按摩系统20也可以搭载于车用的座椅10以外。按摩系统20例如也可以搭载于在家庭用以及业务用中所使用的按摩机。
Claims (5)
1.一种旋转阀,其通过切换针对空气袋的空气的供给方式,使上述空气袋膨胀以及收缩,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从外部空间供给空气的空气室、从上述空气室排出的空气通过的排气口、以及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连接口;以及
切换部,其被收纳于上述壳体,在上述空气室的压力的增大时以及减少时进行旋转,由此切换经由上述排气口的上述空气室与上述外部空间的连接状态,
上述切换部具有阀体:该阀体在关闭上述排气口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上述排气口的打开位置之间位移,并且该阀体被上述空气室的压力从上述关闭位置朝向上述打开位置施力,
上述壳体具有:限制上述阀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打开位置位移的限制壁;和在上述切换部的旋转方向与上述限制壁排列地形成,允许上述阀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打开位置位移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壁具有:在上述阀体从上述关闭位置向上述打开位置位移时与上述阀体接触的第一斜面、以及在上述阀体从上述打开位置向上述关闭位置位移时与上述阀体接触的第二斜面,
上述第一斜面相对于上述切换部的旋转方向的斜率比上述第二斜面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斜面沿上述切换部的径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袋具有第一空气袋以及第二空气袋,
上述连接口包含: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第一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一连接口、以及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第二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二连接口,
在从上述切换部的轴向观察上述壳体时,上述第一连接口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口分别形成在隔着上述切换部的旋转轴线的位置,
上述切换部在旋转一周的期间,按顺序切换以下状态,
经由上述第一连接口向上述第一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第一供气状态,
经由上述第一连接口从上述第一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第一排气状态,
经由上述第二连接口向上述第二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第二供气状态,
经由上述第二连接口从上述第二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第二排气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口包含: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一连接口、以及在上述空气室与上述空气袋之间移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二连接口,
在从上述切换部的轴向观察上述壳体时,上述第一连接口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口分别形成在隔着上述切换部的旋转轴线的位置,
上述切换部在旋转一周的期间,按顺序切换以下状态,
经由上述第一连接口向上述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第一供气状态,
经由上述第一连接口从上述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第一排气状态,
经由上述第二连接口向上述空气袋供给空气的第二供气状态,
经由上述第二连接口从上述空气袋排出空气的第二排气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05915 | 2019-11-14 | ||
JP2019205915A JP7380110B2 (ja) | 2019-11-14 | 2019-11-14 | ロータリバルブ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08153U true CN214008153U (zh) | 2021-08-20 |
Family
ID=75964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35835.8U Active CN214008153U (zh) | 2019-11-14 | 2020-11-13 | 旋转阀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80110B2 (zh) |
CN (1) | CN214008153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174897A (ja) | 2021-05-12 | 2022-11-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CN115962305A (zh) * | 2023-01-03 | 2023-04-14 | 江苏麦科特种阀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旋转闭合阀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07350U (zh) * | 1989-02-13 | 1990-08-27 | ||
JP2004257509A (ja) | 2003-02-27 | 2004-09-16 | Toshiba Tec Corp | ロータリーバルブ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マッサージ装置 |
CN203511374U (zh) | 2013-10-15 | 2014-04-02 | 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垫体及汽车座椅 |
JP6260244B2 (ja) | 2013-12-06 | 2018-01-17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装置 |
JP2016077569A (ja) | 2014-10-17 | 2016-05-16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マッサージ装置 |
US10258535B2 (en) | 2015-02-09 | 2019-04-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seat with muscle massage system |
JP6819116B2 (ja) | 2016-07-25 | 2021-01-27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空気袋の給排気装置 |
JP6935785B2 (ja) | 2018-05-21 | 2021-09-15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空気袋の給排気装置 |
-
2019
- 2019-11-14 JP JP2019205915A patent/JP738011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13 CN CN202022635835.8U patent/CN214008153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80929A (ja) | 2021-05-27 |
JP7380110B2 (ja) | 2023-1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355662U (zh) | 旋转阀 | |
CN214008153U (zh) | 旋转阀 | |
EP1544467B1 (en) | Scroll compressor | |
US20110229359A1 (en) | Diaphragm pump for a seat adjusting device and seat adjusting device | |
CN105473857A (zh) | 速排阀结构主体和隔膜泵 | |
JPH1119145A (ja) | 圧縮空気分配弁及び分配装置 | |
JP6564644B2 (ja) | 急速排気弁ユニットおよび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 |
EP1880112A2 (en) | Spool valve apparatus and method | |
JP2023527339A (ja) | 密封組立体及び回転バルブ | |
EP3660309B1 (en) | Diaphragm pump | |
CN117432832A (zh) | 多端口旋转阀 | |
CN117386845A (zh) | 多端口旋转阀 | |
CN117307755A (zh) | 多端口旋转阀 | |
WO2024203654A1 (ja) | ロータリバルブ | |
WO2024203723A1 (ja) | ロータリバルブ | |
JP2024146480A (ja) | ロータリバルブ | |
JP2024146477A (ja) | ロータリバルブ | |
JP2024146479A (ja) | ロータリバルブ | |
JP2024146481A (ja) | ロータリバルブ | |
JP2024146478A (ja) | ロータリバルブ | |
CN110566693A (zh) | 车用四通阀 | |
US11420545B2 (en) | Manual valve device | |
JPH1089531A (ja) | 流量制御用弁装置 | |
CN116137882A (zh) | 可切换的液压支承 | |
CN112032347A (zh) | 一种按压阀及出水龙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