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01810U -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01810U
CN214001810U CN202022755727.4U CN202022755727U CN214001810U CN 214001810 U CN214001810 U CN 214001810U CN 202022755727 U CN202022755727 U CN 202022755727U CN 214001810 U CN214001810 U CN 214001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swinging
steering
rotatably connected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5572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杰
黄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oh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oh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oh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oha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5572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01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01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01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机构及摆动机构,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件;第二转向件;第三转向件;摆动机构包括,第一摆动件;第二摆动件;第三摆动件;第四摆动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所述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与第一摆动件的转动位置的连线平行于第一轴线;所述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与第二摆动件的转动位置的连线平行于第二轴线。本申请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的滚动方向贴近车辆的行驶方向,从而使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不易产生打滑,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转向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用于导向的车轮在转向过程中通常是同时朝向一个方向转动,利用转动的车轮进行导向使车辆朝向需要的方向行驶。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两个行走轮进行偏转的过程中两个行走轮的转动角度相同,而两个行走轮的行走半径不同,此时会导致位于外侧的行走轮产生打滑,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使车辆在转向的过程中更加稳定,本申请提供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机构及摆动机构,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
第一转向件,带动第一行走轮沿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行走轮的转动轴线呈水平设置且第一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第二转向件,带动第二行走轮沿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二行走轮的转动轴线呈水平设置且第二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第三转向件,其一端与第一转向件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转向件连接
所述摆动机构包括,
第一摆动件,带动所述第一行走轮倾斜从而使第一行走轮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
第二摆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行走轮倾斜从而使第二行走轮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
第三摆动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
第四摆动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
所述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与第一摆动件的转动位置的连线平行于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与第二摆动件的转动位置的连线,所述第三摆动件平行于第四摆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分别沿第一轴线及第二轴线转动,此时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的滚动方向贴近车辆的行驶方向,从而使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不易产生打滑,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
可选的:转向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驱动件,位于第一转向件与第二转向件之间沿第三轴线转动;
第二驱动件,一端与第三转向件转动连接且另一端由第一驱动件带动围绕第三轴线转动;
套筒,所述套筒转动套接于第一驱动件外;
所述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套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驱动件同时带动第一转向件及第二转向件进行转向,此时使转向的过程中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第三转向件包括,
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支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
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支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分别与第二驱动件连接,此时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朝向不同方向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向件及第二转向件的转向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杆通过第一转动机构实现与第一转向件的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
第一竖直转动件,垂直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向件;
第一水平转动件,垂直固定于第一竖直转动件且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杆;
所述第二支杆通过第二转动机构实现与第二转向件的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
第二竖直转动件,垂直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向件;
第二水平转动件,垂直固定于第二竖直转动件且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转动机构及第二转动机构分别对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进行连接,此时在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转动过程中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分别与第一转向件及第二转向件的连接不易受到影响。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均通过第三转动机构连接于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三转动机构包括,
第三竖直转动件,垂直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
第三水平转动件,垂直固定于第三竖直转动件且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杆或第二支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三转动机构实现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与第二驱动件的连接,此时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在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的过程中三者的连接处不易出现损坏。
可选的:所述套筒转动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摆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位于套筒远离摆动机构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件增加摆动机构与套筒之间的连接强度,使摆动机构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与套筒脱离,从而使摆动机构的使用过程更加稳定。
可选的:所述第三摆动件、第四摆动件及连接件均通过防脱机构连接于第一摆动件及第二摆动件,所述防脱机构包括,
连接螺栓,穿过第三摆动件、第四摆动件或第五摆动件并与第一摆动件或第二摆动件连接;
连接螺母,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栓;
沟槽轴承,套接于连接螺栓且其外圈与连接件、第三摆动件或者第四摆动件抵接;
两个对锁平面轴承,套接于连接螺栓且分别位于沟槽轴承两侧,其靠近沟槽轴承的端面分别与连接件、第三摆动件或者第四摆动件的端面抵接。
两个对锁平面轴承,套接于连接螺栓且分别位于沟槽轴承两侧,其靠近沟槽轴承的端面分别与连接件、第三摆动件或者第四摆动件的端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脱机构增加第一摆动件、第二摆动件及连接件的连接强度,使三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脱落,增加转向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三摆动件包括,
第一摆动杆,所述第一摆动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所述第一摆动杆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
第二摆动杆,所述第二摆动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所述第二摆动杆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摆动件包括,
第三摆动杆,所述第三摆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所述第三摆动件的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
第四摆动杆,所述第四摆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所述第四摆动杆的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
所述摆动机构连接有限制第一转向件及第二转向件向上转动的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摆动杆或者第三摆动杆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杆或者第四摆动杆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可分别进行摆动,此时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转向机构更加稳定。
可选的:所述第三转向件位于第三轴线迎向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
所述第一轴线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二转向件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一转向件的夹角,小于90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位于转向外径外侧的行走轮的转向角度更大,从而使位于转向半径外侧的行走轮的滚动方向贴近车辆的行驶方向,从而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
可选的:所述第三转向件位于第三轴线背离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
所述第一轴线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二转向件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一转向件的夹角,大于90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位于转向外径外侧的行走轮的转向角度更大,从而使位于转向半径外侧的行走轮的滚动方向贴近车辆的行驶方向,从而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用于展示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及第三转动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用于展示第三轴线位于摆动机构远离车辆行驶方向一侧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用于展示连接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2用于展示第一轴线及第二轴线朝向远离第三轴线方向倾斜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3用于展示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及第三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4用于展示第三轴线位于摆动机构迎向车辆驶来方向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5用于展示第一轴线及第二轴线朝向远离第三轴线方向倾斜且第三轴线、第一轴线及第二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6用于展示第一轴线及第二轴线朝向远离第三轴线方向倾斜且第三轴线位于摆动机构迎向车辆行驶方向一侧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7用于展示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与第二驱动件的转动位置互相远离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8用于展示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可分别向上摆动,且第一摆动杆及第二摆动杆的转动位置重合,第三摆动杆及第四摆动杆的转动位置重合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9用于展示展示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可分别向上摆动,且第一摆动杆及第二摆动杆的转动位置分离,第三摆动杆及第四摆动杆的转动位置分离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转向机构;11、第一转向件;12、第二转向件;13、第三转向件;131、第一支杆;132、第二支杆;14、第一轴线;15、第二轴线;2、摆动机构;21、第一摆动件;22、第二摆动件;23、第三摆动件;231、第一摆动杆;232、第二摆动杆;24、第四摆动件;241、第三摆动杆;242、第四摆动杆;25、弹性件;3、驱动机构;31、第一驱动件;32、第二驱动件;33、套筒;34、第三轴线;35、连接件;4、第一行走轮;5、第二行走轮;6、防脱机构;61、连接螺栓;62、连接螺母;63、沟槽轴承;64、对锁平面轴承;7、第一转动机构;71、第一竖直转动件;72、第一水平转动件;8、第二转动机构;81、第二竖直转动件;82、第二水平转动件;9、第三转动机构;91、第三竖直转动件;92、第三水平转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在车辆转弯的过程中,每个行走轮的滚动方向均贴近车辆的行驶方向,使行走轮不易产生打滑,增加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包括带动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转向的转向机构1及带动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相对于水平面产生倾斜的摆动机构2。转向机构1包括带动第一行走轮4转向的第一转向件11、带动第二行走轮5转向的第二转向件12及同时带动第一转向件11与第二转向件12转动的第三转向件13。第一行走轮4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11下端,第二行走轮5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12下端,第三转向件13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11及第二转向件12。
如图1所示,摆动机构2包括带动第一行走轮4倾斜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的第一摆动件21、带动第二行走轮5倾斜从而使第二行走轮5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的第二摆动件22、连接第一摆动件21与第二摆动件22的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第一转向件11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21且沿第一轴线14转动,第一行走轮4的转动轴线呈水平设置,第一轴线14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第二转向件12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22且沿第二轴线15转动,第二行走轮5的转动轴线呈水平设置,第二轴线15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第一轴线14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二转向件12的夹角等于第二轴线15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一转向件11的夹角,且均小于90度。第三摆动件23的一端与第一摆动件21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摆动件22转动连接,第四摆动件24的一端与第一摆动件21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摆动件22转动连接,且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与第一摆动件21的转动位置的连线平行于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与第二摆动件22的转动位置的连线,第三摆动件23平行于第四摆动件24。在车辆转向时使第一转向件11及第二转向件12转动相同的角度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转向,此时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的滚动方向贴近车辆的行驶方向,使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在滚动过程中不易产生打滑,增加车辆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还包括带动第三转向件13转动的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包括使用螺栓固定于车身的套筒33、转动连接于套筒33的第一驱动件31及带动第三转向件13转动的第二驱动件32。第一驱动件31及套筒33均位于第一转向件11及第二转向件12之间,套筒33同轴套接于第一驱动件31外,且第一驱动件31沿第三轴线34转动。第一摆动件21及第二摆动件22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套筒33侧壁,套筒33及第三轴线34位于摆动机构2背离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第二驱动件32的一端与第三转向件13连接,其另一端使用螺栓固定于第一驱动件31且由第一驱动件31带动并围绕第三轴线34转动。第三转向件13包括第一支杆131及第二支杆132,第一支杆1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11,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32,第二支杆13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12,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3,第一支杆131与第二驱动件32的转动位置及第二支杆132与第二驱动件32的转动位置均位于第三轴线34垂直于第一轴线14至第二轴线15的连线的延长线所处的竖直平面上。利用第一驱动件31带动第二驱动件32转动,从而分别带动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转动,使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的转动过程更加方便。
如图2所示,为了使第一支杆131及第二支杆132在转动过程中,其转动连接处不易发生损坏,第一支杆131通过第一转动机构7连接于第一转向件11,第一转动机构7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11的第一竖直转动件71及一体成型于第一竖直转动件71的第一水平转动件72,第一竖直转动件71穿过第一转向件11且两者转动连接。第一竖直转动件71套接有两个推力球轴承,两个推力球轴承分别位于第一转向件11与第一竖直转动件71的接触位置的两侧并均与第一转向件11抵接。第一水平转动件72垂直于第一竖直转动件71设置,第一水平转动件72穿过第一支杆131且两者转动连接,第一水平转动件72垂直于第一支杆131。
如图1所示,第二支杆132通过第二转动机构8与第二转向件12连接,第二转动机构8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12的第二竖直转动件81及一体成型于第二竖直转动件81的第二水平转动件82,第二竖直转动件81穿过第二转向件12且两者转动连接。第二竖直转动件81套接有两个推力球轴承,两个推力球轴承分别位于第二转向件12与第二竖直转动件81的接触位置的两侧并均与第二转向件12抵接。第二水平转动件82垂直于第二竖直转动件81设置,第二水平转动件82穿过第二支杆132且两者转动连接,第二水平转动件82垂直于第二支杆132。
如图1所示,第一支杆131及第二支杆132分别通过第三转动机构9与第二驱动件32连接,第三转动机构9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三转向件13的第三竖直转动件91及一体成型于第三竖直转动件91的第三水平转动件92,第三竖直转动件91穿过第三转向件13且两者转动连接。第三竖直转动件91套接有两个推力球轴承,两个推力球轴承分别位于第三转向件13与第三竖直转动件91的接触位置的两侧并均与第三转向件13抵接。第三水平转动件92垂直于第三竖直转动件91设置,第三水平转动件92穿过第一支杆131或第二支杆132并转动连接,第三水平转动件92垂直于第一支杆131或第二支杆132。
如图3所示,套筒33远离摆动机构2的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件35,连接件35的一端与第一摆动件21转动连接,连接件35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件22转动连接,此时通过连接件35进一步增加第一摆动件21与第二摆动件22与套筒33的连接强度,使摆动机构2在工作过程中第一摆动件21、第二摆动件22、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不易与 套筒33分离,增加摆动机构2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连接件35、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的转动处均连接有防止其与第一摆动件21或第二摆动件22脱离的防脱机构6,防脱机构6包括连接螺栓61、与连接螺栓61螺纹连接的连接螺母62、套接于连接螺栓61的沟槽轴承63及两个对锁平面轴承64。连接螺栓61穿过第三摆动件23、第四摆动件24或者连接件35与第一摆动件21或者第二摆动件22连接,套接于连接螺栓61的沟槽轴承63的外圈外壁与第三摆动件23、第四摆动件24或者连接件35用于穿过连接螺栓61开设有的孔的内壁抵接,对锁平面轴承64分别位于沟槽轴承63的两端,且对锁平面轴承64的端面与沟槽轴承63内圈的端面抵接。此时在连接件35、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产生转动时,连接螺栓61与连接螺母62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转动,从而使连接件35、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不易与第一摆动件21及第二摆动件22脱离,使摆动机构2的使用过程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车辆转弯的过程中,第一驱动件31带动第三转向件13转动,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分别沿第一轴线14及第二轴线15转动,使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的转向角度不同,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分别贴近车辆的正确行驶方向,从而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
实施例2,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转向件13位于第三轴线34背离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第一轴线14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二转向件12的夹角等于第二轴线15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一转向件11的夹角,且均大于90度。
实施例3,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转向件11与第一支杆131的转动轴线距离第一轴线14的垂直间距,等于第二转向件12与第二支杆132的转动轴线距离第二轴线15的垂直间距,等于第一支杆131及第二支杆132与第二驱动件32的转动轴线的垂直连线距第三轴线34的垂直间距。此时第三轴线34、第一轴线14及第二轴线15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从而使第一驱动件31的转动角度大致相等于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的转动角度,使车辆的转向过程更易控制。
实施例4,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转向件11与第一支杆131的转动轴线距离第一轴线14的垂直间距,等于,第二转向件12与第二支杆132的转动轴线距第二轴线15的垂直间距,大于,第一支杆131及第二支杆132与第二驱动件32的转动轴线的垂直连线距第三轴线34的垂直间距,此时第三轴线34位于第三轴线34迎向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此时第一驱动件31的转动角度大于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的转向角度,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不易转向过度,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
实施例5,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转向件11与第一支杆131的转动轴线距离第一轴线14的垂直间距,等于第二转向件12与第二支杆132的转动轴线距离第二轴线15的垂直间距,等于第一支杆131及第二支杆132与第二驱动件32的转动轴线的垂直连线距第三轴线34的垂直间距。此时第三轴线34、第一轴线14及第二轴线15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从而使第一驱动件31的转动角度大致相等于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的转动角度,使车辆的转向过程更易控制。
实施例6,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转向件11与第一支杆131的转动轴线距离第一轴线14的垂直间距,等于,第二转向件12与第二支杆132的转动轴线距第二轴线15的垂直间距,大于,第一支杆131及第二支杆132与第二驱动件32的转动轴线的垂直连线距第三轴线34的垂直间距,此时第三轴线34位于第三轴线34迎向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此时第一驱动件31的转动角度大于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的转向角度,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及第二行走轮5不易转向过度,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
实施例7,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支杆131与第二驱动件32的转动位置及第二支杆132与第二驱动件32的转动位置分别位于第三轴线34垂直于第一轴线14与第二轴线15所处的平面的延长线所处的竖直平面的两侧。
实施例8,如图11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三摆动件23包括第一摆动杆231及第二摆动杆232,第一摆动杆2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21,第一摆动杆23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套筒33,第二摆动杆232的一端与套筒33转动连接,第二摆动杆232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件22转动连接。第四摆动件24包括第三摆动杆241及第四摆动杆242,第三摆动杆241的一端与第一摆动件21转动连接,第三摆动杆241的另一端与套筒33转动连接,第四摆动杆242的一端与第二摆动件22转动连接,第四摆动杆242的另一端与套筒33转动连接。摆动机构2还连接有限制第一转向件11及第二转向件12向上摆动的弹性件25,弹性件25的一端与第一摆动杆231转动连接,弹性件25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杆232转动连接,或者,弹性件25的一端与第三摆动杆241转动连接,弹性件25的另一端与第四摆动杆242转动连接。且第一摆动杆231、第二摆动杆232、第三摆动杆241及第四摆动杆242与套筒33的转动位置的连线处于同一直线且平行于第三轴线34。
实施例9,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8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摆动杆231及第三摆动杆241与套筒33的转动位置的连线平行于第二摆动杆232及第四摆动杆242与套筒33的转动位置的连线,且分别位于第三轴线34垂直于第一轴线14与第二轴线15的连线的垂线所处的竖直平面的两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机构(1)及摆动机构(2),
所述转向机构(1)包括,
第一转向件(11),带动第一行走轮(4)沿第一轴线(14)转动,所述第一行走轮(4)的转动轴线呈水平设置且第一轴线(14)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第二转向件(12),带动第二行走轮(5)沿第二轴线(15)转动,所述第二行走轮(5)的转动轴线呈水平设置且第二轴线(15)相对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第三转向件(13),其一端与第一转向件(11)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转向件(12)连接;
所述摆动机构(2)包括,
第一摆动件(21),带动所述第一行走轮(4)倾斜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
第二摆动件(22),带动所述第二行走轮(5)倾斜从而使第二行走轮(5)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
第三摆动件(23),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21),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22);
第四摆动件(24),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21),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22);
所述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与第一摆动件(21)的转动位置的连线平行于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与第二摆动件(22)的转动位置的连线,所述第三摆动件(23)平行于第四摆动件(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向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3),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
第一驱动件(31),位于第一转向件(11)与第二转向件(12)之间沿第三轴线(34)转动;
第二驱动件(32),一端与第三转向件(13)转动连接且另一端由第一驱动件(31)带动围绕第三轴线(34)转动;
套筒(33),所述套筒(33)转动套接于第一驱动件(31)外;
所述第三摆动件(23)及第四摆动件(24)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套筒(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向件(13)包括,
第一支杆(131),所述第一支杆(1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32),所述第一支杆(13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11);
第二支杆(132),所述第二支杆(13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32),所述第二支杆(13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杆(131)通过第一转动机构(7)实现与第一转向件(11)的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7)包括,
第一竖直转动件(71),垂直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向件(11);
第一水平转动件(72),垂直固定于第一竖直转动件(71)且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杆(131);
所述第二支杆(132)通过第二转动机构(8)实现与第二转向件(12)的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8)包括,
第二竖直转动件(81),垂直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向件(12);
第二水平转动件(82),垂直固定于第二竖直转动件(81)且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杆(13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杆(131)及第二支杆(132)均通过第三转动机构(9)连接于第二驱动件(32),所述第三转动机构(9)包括,
第三竖直转动件(91),垂直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32);
第三水平转动件(92),垂直固定于第三竖直转动件(91)且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杆(131)或第二支杆(13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3)转动连接有连接件(35),所述连接件(35)的一端与第一摆动件(2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35)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件(22)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35)位于套筒(33)远离摆动机构(2)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摆动件(23)、第四摆动件(24)及连接件(35)均通过防脱机构(6)连接于第一摆动件(21)及第二摆动件(22),所述防脱机构(6)包括,
连接螺栓(61),穿过第三摆动件(23)、第四摆动件(24)或连接件(35)并与第一摆动件(21)或第二摆动件(22)连接;
连接螺母(62),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栓(61);
沟槽轴承(63),套接于连接螺栓(61)且其外圈与连接件(35)、第三摆动件(23)或者第四摆动件(24)抵接;
两个对锁平面轴承(64),套接于连接螺栓(61)且分别位于沟槽轴承(63)两侧,其靠近沟槽轴承(63)的端面分别与连接件(35)、第三摆动件(23)或者第四摆动件(24)的端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摆动件(23)包括,
第一摆动杆(231),所述第一摆动杆(231)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11),所述第一摆动杆(231)另一端与套筒(33)转动连接;
第二摆动杆(232),所述第二摆动杆(232)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12),所述第二摆动杆(232)另一端与套筒(33)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摆动件(24)包括,
第三摆动杆(241),所述第三摆动杆(24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11),所述第三摆动件(23)的另一端与套筒(33)转动连接;
第四摆动杆(242),所述第四摆动杆(24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12),所述第四摆动杆(242)的另一端与套筒(33)转动连接;
所述摆动机构(2)连接有限制第一转向件(11)及第二转向件(12)向上转动的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摆动杆(231)或者第三摆动杆(241)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杆(232)或者第四摆动杆(242)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向件(13)位于第三轴线(34)迎向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
所述第一轴线(14)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二转向件(12)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轴线(15)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一转向件(11)的夹角,小于9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向件(13)位于第三轴线(34)背离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
所述第一轴线(14)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二转向件(12)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轴线(15)与水平面形成的朝向第一转向件(11)的夹角,大于90度。
CN202022755727.4U 2020-11-24 2020-11-24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Active CN214001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5727.4U CN214001810U (zh) 2020-11-24 2020-11-24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5727.4U CN214001810U (zh) 2020-11-24 2020-11-24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01810U true CN214001810U (zh) 2021-08-20

Family

ID=77306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55727.4U Active CN214001810U (zh) 2020-11-24 2020-11-24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01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70049B1 (en) Robotic vehicle chassis
US6637758B2 (en) Camber control suspension
JPH054243B2 (zh)
CN214001810U (zh) 一种倾斜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CN213384440U (zh) 一种双轮联动机构
CA2310420C (en) Vehicle electric steering apparatus
CN214001805U (zh) 一种倾斜固定式车辆转向装置
WO2018113395A1 (zh) 车轮和运输车
US2980443A (en) Steering mechanism for vehicle attached tool
CN213594363U (zh) 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US6296264B1 (en) Single wheel suspension
CN213442765U (zh) 一种固定式车辆转向装置
CN107264622B (zh) 一种正常地隙的转向桥装置
CN213354602U (zh) 一种联动机构
CN114194289A (zh) 一种双轮联动机构
JP2007276752A (ja) トウ角可変装置及びトウ角・キャンバー角可変装置
CN210083330U (zh) 转向桥总成及使用转向桥总成的车辆
KR100534865B1 (ko) 전륜의 캠버각 조정장치
CN105383558A (zh) 多轴公路运输车同步转向系统
CN210284360U (zh) 工具车车体的转向机构及相应的工具车车体
CN215706852U (zh) 具有侧倾和转向限制机构的电动滑板车
CN115092191B (zh) 一种轨道交通走行装置
JP2008126998A (ja) 全車輪の車軸方向を完全に集中させる操舵装置
CN216969798U (zh) 一种用于控制车轮转向的内拉杆装置
WO2019041071A1 (zh) 一种可移动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