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6508U - 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6508U
CN213906508U CN201990000644.7U CN201990000644U CN213906508U CN 213906508 U CN213906508 U CN 213906508U CN 201990000644 U CN201990000644 U CN 201990000644U CN 213906508 U CN213906508 U CN 2139065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unit
inverter
motor
case
inverter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9000064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冈慈裕
小林喜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65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650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在电连接时逆变器壳体不会相对于马达部移动。马达单元(100)具有马达部(10)和固定于马达部(40)的逆变器部(70)。马达部(10)具有转子(20)、定子(22)以及收纳该转子(20)和该定子(22)的马达壳(13)。逆变器部(70)具有逆变器壳体(73),该逆变器壳体(73)具有电路板(75)。马达壳(13)具有:筒部(14),其位于定子(22)的径向外侧;以及基板(25),其与筒部(14)的逆变器部(70)侧的端部相连。基板(25)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与该基板(25)一体地设置,并至少在轴向上固定逆变器壳体(73)。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马达部、泵部以及具有电路板的逆变器部一体化的电动油泵。逆变器部具有收纳电路板的有底筒状的逆变器壳体和覆盖逆变器壳体的开口部的罩。罩经由螺栓固定在逆变器壳体上。另外,逆变器部经由贯穿该逆变器部的螺栓而固定在马达部的马达壳上。
在电动油泵中,从马达部延伸的线圈的线圈端与电路板电连接,但如果在连接时逆变器部的位置相对于马达部偏移,则有时线圈端相对于电路板的连接被切断、或者线圈断裂。因此,在线圈端与电路板电连接时,需要将逆变器部固定在马达部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235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油泵如果未将逆变器壳体固定于自动变速器的壳体上,则在打开了罩的状态下,无法将逆变器壳体固定于马达壳。因此,当将马达部的线圈端与逆变器壳体内的电路板电连接时,存在逆变器壳体相对于马达壳移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有时线圈端向电路板的电连接被切断、或者线圈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当将马达部的线圈端与电路板电连接时,逆变器壳体不会相对于马达部移动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例示的第1实用新型为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单元具有:马达部,其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以及逆变器部,其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另一侧,并固定于所述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其固定于所述轴的轴向另一侧;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马达壳,其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所述逆变器部具有逆变器壳体,该逆变器壳体具有收纳电路板的电路板收纳部,所述逆变器壳体呈在所述马达部这一侧具有底部的有底筒状,所述马达壳具有:筒部,其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并包围所述定子;以及基板,其与所述筒部的所述逆变器部这一侧的端部相连,并且该基板配置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轴向一侧,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沿径向扩展,所述基板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与所述基板一体地设置,至少在轴向上固定所述逆变器壳体。
本申请例示的第2实用新型为除了所述第1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如下结构的马达单元。即,所述逆变器壳体从所述马达壳的轴向另一侧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基板呈板状,在沿着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的方向上延伸而覆盖所述端面,所述固定部件位于沿轴向观察时与所述基板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两侧的端部。
本申请例示的第3实用新型为除了所述第2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如下结构的马达单元。即,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分别从所述基板的所述端部突出的凿紧部,所述逆变器壳体在沿轴向观察时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侧面具有向所述逆变器壳体的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逆变器壳体通过所述凿紧部向轴向另一侧弯折且向所述凹部内弯折而固定在所述基板上。
本申请例示的第4实用新型为除了所述第3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如下结构的马达单元。即,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所述侧面中的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具有规定的距离的位置处凹陷的面部,所述凿紧部以向所述凹部内弯折的状态与所述面部接触。
本申请例示的第5实用新型为除了所述第4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如下结构的马达单元。即,所述凹部具有一对侧面部,该一对侧面部在所述侧面上从所述面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并且在所述逆变器壳体所延伸的方向的两侧沿轴向延伸,一对所述侧面部间的间隔比所述凿紧部的宽度大。
本申请例示的第6实用新型为除了所述第5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如下结构的马达单元。即,所述凿紧部以与所述凹部的所述面部接触的状态配置在使所述凿紧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与所述凹部的一对所述侧面部对置的位置。
本申请例示的第7实用新型为除了所述第1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如下结构的马达单元。即,所述马达壳的所述筒部和所述基板是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的一体物。
本申请例示的第8实用新型为除了所述第1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如下结构的马达单元。即,所述逆变器部还具有罩部,该罩部覆盖在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轴向另一侧开口的开口部,所述逆变器壳体和所述罩部经由通入所述基板的螺栓而共同被紧固从而一体地结合。
本申请例示的第9实用新型为除了所述第1实用新型至所述第8实用新型的任意一个实用新型的马达单元之外还具有如下结构的电动油泵。即,该电动油泵具有泵部,该泵部位于所述马达单元的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由所述马达部经由所述轴进行驱动而排出油,所述泵部具有:泵转子,其安装于从所述马达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所述轴;以及泵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泵转子的收纳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申请例示的第1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当将马达部的线圈端与电路板电连接时,逆变器壳体不会相对于马达部移动的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动油泵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固定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固定部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电动油泵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单元构成电动油泵的一部分,因此在电动油泵的说明中对马达单元进行说明。
另外,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2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电动油泵1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为与 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在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的任一个方向中,均将图中所示的箭头朝向的一侧设为+侧,将相反侧设为-侧。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记为“后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记为“前侧”。另外,后侧和前侧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未对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进行限定。另外,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θ方向)简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径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电动油泵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具有马达部10、泵部40以及逆变器部70。马达部10和泵部40沿轴向配置。马达部10具有沿着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的轴11。泵部40位于马达部10的轴向一侧(前侧),由马达部10经由轴11进行驱动而排出油。逆变器部70位于马达部10的轴向另一侧(后侧)并固定于马达部10。另外,将马达部10和逆变器部70合称为马达单元100。以下,对每个构成部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逆变器部70>
逆变器部70具有逆变器壳体73,该逆变器壳体73具有收纳电路板75的电路板收纳部73a。逆变器壳体73呈在马达部10侧具有底部73b的有底筒状。逆变器壳体 73从马达壳13的轴向另一侧(后侧)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壳体73由树脂材料制成,沿轴向观察时,该逆变器壳体73为长方形状。逆变器部 70还具有罩部90,该罩部90覆盖在逆变器壳体73的轴向另一侧(后侧)开口的开口部73c。
如图1所示,逆变器壳体73在沿轴向观察时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侧面73d具有向逆变器壳体73的内侧凹陷的凹部73e。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73e设置在逆变器壳体73的X轴方向两端部,并且设置在筒部14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和靠近位于筒部14的Y轴方向负侧的凸缘部77的位置。即,凹部73e在逆变器壳体73的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73d各设置两处,合计设置四处。设置在逆变器壳体73的X轴方向一侧的凹部73e和设置在逆变器壳体73的X轴方向另一侧的凹部 73e相对于与中心轴线J交叉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A(参照图5)对置地配置。关于凸缘部77在后面说明。
在逆变器壳体73的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凸缘部77。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凸缘部77在周向上具有间隔地设置。在凸缘部77上设置有用于供螺栓通过的固定孔部77a。固定孔部77a是供用于将电动油泵1固定于固定对象物(未图示)的螺栓通过的孔。
图3是固定部件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固定部件的放大侧视图。如图3和图4 所示,凹部73e具有面部73e1,该面部73e1从逆变器壳体73的侧面73d中的从端面 73f向轴向另一侧(后侧)具有规定的距离的位置凹陷。端面73f是逆变器壳体73的与马达部10侧对置的面。
凹部73e具有一对侧面部73e2,该一对侧面部73e2在侧面73d上从面部73e1 向轴向另一侧(后侧)延伸,并且在逆变器壳体73所延伸的方向的两侧沿轴向延伸。一对侧面部73e2间的间隔L大于凿紧部31的宽度W。关于凿紧部31在后面说明。
<马达部10>
如图2所示,马达部10具有马达壳13、转子20、轴11以及定子22。
马达部10例如是内转子型的马达,转子20固定于轴11的轴向另一侧(后侧),定子22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
(马达壳13)
马达壳13收纳转子20和定子22。另外,马达壳13具有筒部14和基板25。筒部14位于定子22的径向外侧并包围定子22。基板25与筒部14的逆变器部70侧的端部相连,并且该基板25配置在逆变器壳体73的轴向一侧(前侧),相对于中心轴线J沿径向扩展。
(筒部14)
筒部14沿轴向延伸并在内部具有贯通孔14a。在贯通孔14a内配置有马达部10 的轴11、转子20以及定子22。定子22的外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22a的外侧面与筒部14的内侧面14b嵌合。由此,在筒部14中收纳定子22。筒部14由金属材料制成。
(基板25)
基板25与筒部14的逆变器部70侧的端部相连。如图1和2所示,基板25呈板状,在沿着逆变器壳体73的轴向一侧的端面73f的方向上延伸而覆盖端面73f。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25从筒部14向径向外侧突出,沿轴向观察时在Y轴方向上呈长方形状。基板25从筒部14向Y轴方向负侧突出得比正侧大。马达壳13的筒部14 和基板25是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的一体物。
图5是电动油泵的仰视图。如图1和图5所示,在基板25中的筒部14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呈放射状突出的多个凸缘部25a。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凸缘部25a在周向上具有间隔地设置。在凸缘部25a上设置有用于供螺栓通过的固定孔部25b。固定孔部25b是供用于将电动油泵1固定于固定对象物的螺栓通过的孔。基板25的固定孔部25b与逆变器壳体73的固定孔部77a连通。
另外,虽然未图示,在覆盖逆变器壳体73的开口部的罩部90上设置有与逆变器壳体73的固定孔部77a连通的孔。因此,逆变器壳体73和罩部90经由通入基板25 的螺栓而共同被紧固从而一体地结合。
(固定部件30)
如图1和图5所示,基板25具有固定部件30,该固定部件30与基板25一体地设置,至少在轴向上固定逆变器壳体73。固定部件30位于沿轴向观察时与基板25 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基板25的两侧的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30设置在基板25的X轴方向两端部,并且设置在筒部14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和靠近位于筒部14的Y轴方向负侧的凸缘部25a的位置。即,固定部件30在基板25的X轴方向两端部各设置两处,合计设置四处。设置在基板25的X轴方向一侧的固定部件30和设置在基板25的X轴方向另一侧的固定部件30相对于与中心轴线J交叉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A对置地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部件30具有从基板25的端部突出的凿紧部31。凿紧部31通过相对于基板25向轴向另一侧(后侧)弯折且向凹部73e内弯折而将逆变器壳体73固定在基板25上。凿紧部31以向凹部73e内弯折的状态与面部73e1接触。因此,通过凿紧部31,能够将逆变器壳体73至少在轴向上相对于基板25固定。
另外,如图3所示,凿紧部31可以以向凹部73e内弯折的状态与面部73e1接触,并且成为凿紧部31的前端部像虚线所示那样向轴向一侧(前侧)进一步弯折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逆变器壳体73相对于基板25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晃动。
另外,如图5所示,凿紧部31设置在基板25的X轴方向的两侧端部,因此当利用凿紧部31来固定逆变器壳体73时,能够将逆变器壳体73没有晃动而牢固地固定在基板25上。
如图4所示,凿紧部31以与凹部73e的面部73e1接触的状态配置在凿紧部31 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与凹部73e的一对侧面部73e2对置的位置。因此,在将凿紧部31向凹部73e内弯折时,能够抑制凿紧部31与凹部73e的侧面部73e2接触。另外,在逆变器壳体73的位置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基板25偏移的情况下,凿紧部 3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与凹部73e的侧面部73e2接触,从而能够抑制逆变器壳体 73在Y轴方向上的偏移。
(转子20)
如图2所示,转子20具有转子铁芯20a和转子磁铁20b。转子铁芯20a沿周向 (θ方向)包围轴11,并固定于轴11。转子磁铁20b固定于转子铁芯20a的沿着周向 (θ方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20a和转子磁铁20b与轴11一起旋转。另外,转子 20也可以为在转子20的内部埋入有永磁铁的埋入磁铁型。与将永磁铁设置于转子20 的表面的表面磁铁型相比,埋入磁铁型的转子20能够减轻磁铁因离心力而剥离的情况,另外,能够积极地利用磁阻扭矩。
(定子22)
定子22沿周向(θ方向)包围转子20,使转子20绕中心轴线J旋转。定子22 具有铁芯背部22a、齿部22c、线圈22b以及绝缘件(绕线架)22d。
铁芯背部22a的形状为与轴11同心的圆筒状。齿部22c从铁芯背部22a的内侧面朝向轴11延伸。齿部22c设置有多个,在铁芯背部22a的内侧面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线圈22b设置在绝缘件(绕线架)22d的周围。绝缘件(绕线架)22d 安装在各齿部22c上。
(轴11)
如图2所示,轴11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并贯穿马达部10。轴11的前侧(-Z侧) 从马达部10突出并由轴承17支承而延伸至泵部40内。轴11的后侧(+Z侧)从转子20突出并由轴承16支承。因此,转子20处于两端支承的状态
<泵部40>
如图2所示,泵部40位于马达部10的轴向一侧,详细地说位于前侧(-Z侧)。泵部40由马达部10经由轴11进行驱动。泵部40具有泵转子47和泵壳体51。泵壳体51具有泵体52和泵罩57。以下,对各部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泵体52)
泵体52在马达部10的前侧(-Z侧)固定于马达壳13的前侧(-Z侧)。泵体52 具有从后侧(+Z侧)的面52c向前侧(-Z侧)凹陷的凹部54。在凹部54内收纳有轴承17和密封部件18。泵体52具有收纳部53,该收纳部53具有与泵转子47的周面对置的侧面53a和位于泵部40的后侧(+Z侧)的底面53b。收纳部53在前侧(-Z 侧)开口并向后侧(+Z侧)凹陷。收纳部53的从轴向观察的形状为圆形状。
如图2所示,泵罩57从前侧(-Z侧)覆盖泵体52,从而在泵罩57与泵体52之间设置收纳部53。
泵体52具有沿着中心轴线J贯通的贯通孔55。贯通孔55的轴向两端开口而供轴11穿过,贯通孔55的后侧(+Z侧)的开口在凹部54处开口,前侧(-Z侧)的开口在收纳部53开口。贯通孔55作为将轴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滑动轴承45发挥作用。
如图1所示,在泵体52的外侧的侧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轴向延伸的泵侧凸缘部52a。泵侧凸缘部52a在周向上具有间隔地设置多个。泵侧凸缘部52a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未图示)。经由穿过该贯通孔的螺栓56将泵体52可装卸地固定在马达壳13上。
(泵罩57)
如图1和图2所示,泵罩57具有设置在轴向一侧(前侧)的端面58和与端面 58的周缘部相连并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的侧面61。在端面58和侧面61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吸入口63,在端面58和侧面61中的任意另一方设置有排出口64。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端面58为圆形状。吸入口63设置在端面58上。排出口64设置在侧面61上。吸入口63配置在端面的径向一侧的周缘部,排出口64 配置在相对于中心轴线J与吸入口63对置的位置。
沿轴向观察时,吸入口63为圆形状。排出口64呈沿侧面61的周向延伸的长孔状。排出口64的开口面积与吸入口63的开口面积相同。另外,排出口64的开口面积也可以比吸入口63的开口面积稍小。排出口64配置在从侧面6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具有规定的距离的位置。在侧面61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排出口64 之间,呈环状地设置有密封部件66,该密封部件66使将油提供给吸入口63的供给油路与侧面61紧贴。
(泵转子47)
泵转子47安装在轴11上。更详细地说,泵转子47安装于轴11的前侧(-Z侧)。泵转子47具有安装在轴11上的内转子47a和包围内转子47a的径向外侧的外转子 47b。内转子47a呈圆环状。内转子47a是在径向外侧面具有齿的齿轮。
内转子47a固定在轴11上。更详细地说,在内转子47a的内侧压入有轴11的前侧(-Z侧)的端部。内转子47a与轴11一起沿周向(θ方向)旋转。外转子47b呈包围内转子47a的径向外侧的圆环状。外转子47b是在径向内侧面具有齿的齿轮。
内转子47a与外转子47b相互啮合,通过内转子47a旋转而使外转子47b旋转。即,通过轴11的旋转使泵转子47旋转。换言之,马达部10和泵部40具有相同的旋转轴线。由此,能够抑制电动油泵1在轴向上大型化
另外,通过内转子47a和外转子47b旋转,内转子47a与外转子47b的啮合部分间的容积会发生变化。容积减少的区域为加压区域,容积增加的区域为负压区域。在泵转子47的负压区域的后侧(+Z侧)配置有吸入端口63a。另外,在泵转子47的加压区域的后侧(+Z侧)配置有排出端口64a。这里,从设置于泵罩57的吸入口63 吸入到收纳部53内的油被收纳于内转子47a与外转子47b之间的容积部分,并被输送至加压区域。然后,油通过排出端口64a而从排出口64排出。
<电动油泵1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电动油泵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当电动油泵1的马达部10被驱动时,马达部10的轴11旋转,随着泵转子47的内转子47a的旋转,外转子47b也旋转。当泵转子47旋转时,从泵部40的吸入口63吸引的油在泵部40 的收纳部53内移动,通过排出端口64a而从排出口64排出。
(1)这里,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0和电动油泵1的基板25 具有固定部件30,该固定部件30与基板25一体地设置,至少在轴向上固定逆变器壳体73。因此,在逆变器壳体73上未安装罩部90的状态下,能够将逆变器壳体73 固定在基板25上。因此,由于逆变器壳体73固定在马达部10上,因此能够抑制逆变器壳体73相对于马达部10移动而切断马达部10的线圈端与电路板75(参照图2) 的电连接、或者线圈22b断裂。
(2)另外,如图5所示,固定部件30位于沿轴向观察时与基板25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基板25的两侧的端部。因此,与固定部件30仅位于基板 25的两侧的一个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逆变器部70牢固地固定在基板25上。
(3)另外,如图3所示,逆变器壳体73通过凿紧部31向轴向另一侧弯折且向凹部73e内弯折而固定在基板25上。因此,由于在逆变器壳体73上不安装罩部90 的情况下将逆变器壳体73固定在基板25上,因此当将马达部10的线圈端与设置在逆变器壳体73内的电路板75电连接时,能够防止逆变器壳体73相对于马达部10 移动。
(4)另外,如图3所示,凿紧部31以向凹部73e内弯折的状态与面部73e1接触。因此,能够使逆变器壳体73与基板的固定变得牢固,并且能够防止在轴向上产生晃动。
(5)另外,如图4所示,设置于逆变器壳体73的凹部73e的一对侧面部73e2 间的间隔L大于凿紧部31的宽度W。因此,当将凿紧部31向凹部73e内弯折时,能够抑制凿紧部31与凹部73e的侧面部73e2接触。
(6)另外,如图4所示,凿紧部31以与凹部73e的面部73e1接触的状态配置在凿紧部3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与凹部73e的一对侧面部73e2对置的位置。因此,在逆变器壳体73的位置相对于基板25在Y轴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凿紧部 3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与凹部73e的侧面部73e2接触,从而能够抑制逆变器壳体 73在Y轴方向上的偏移。
(7)另外,如图1所示,马达壳13的筒部14和基板25是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的一体物。因此,与筒部14和基板25分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8)另外,逆变器壳体73和罩部90经由通入基板25的螺栓而共同被紧固从而一体地结合。因此,与用螺栓固定逆变器壳体73和罩部90并且用另一个螺栓将逆变器部70固定在基板25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螺栓的数量。
(9)另外,能够提供如下的电动油泵1:该电动油泵1具有泵部40,该泵部40 位于马达部10的轴向一侧,由马达部10经由轴11进行驱动而排出油,泵部40具有泵转子47和泵壳体51,由此,在将马达部10的线圈端与电路板75电连接时,逆变器壳体73不会相对于马达部10移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内,同时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本申请主张基于在2018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即日本特愿2018-83439号的优先权,引用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记载内容。
标号说明
1:电动油泵;10:马达部;11:轴;13:马达壳;14:筒部;20:转子;22:定子;25:基板;30:固定部件;31:凿紧部;40:泵部;47:泵转子;51:泵壳体; 70:逆变器部;73:逆变器壳体;73a:电路板收纳部;73b:底部;73d:侧面;73e:凹部;73e1:面部;73e2:侧面部;73f:端面;90:罩部;100:马达单元;J:中心轴线。

Claims (9)

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单元具有:
马达部,其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以及
逆变器部,其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另一侧,并固定于所述马达部,
所述马达部具有:
转子,其固定于所述轴的轴向另一侧;
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
马达壳,其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
所述逆变器部具有逆变器壳体,该逆变器壳体具有收纳电路板的电路板收纳部,
所述逆变器壳体呈在所述马达部这一侧具有底部的有底筒状,
所述马达壳具有:
筒部,其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并包围所述定子;以及
基板,其与所述筒部的所述逆变器部这一侧的端部相连,并且该基板配置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轴向一侧,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沿径向扩展,
所述基板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与所述基板一体地设置,至少在轴向上固定所述逆变器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壳体从所述马达壳的轴向另一侧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基板呈板状,在沿着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的方向上延伸而覆盖所述端面,
所述固定部件位于沿轴向观察时与所述基板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两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分别从所述基板的所述端部突出的凿紧部,
所述逆变器壳体在沿轴向观察时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侧面具有向所述逆变器壳体的内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逆变器壳体通过所述凿紧部向轴向另一侧弯折且向所述凹部内弯折而固定在所述基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所述侧面中的从所述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具有规定的距离的位置处凹陷的面部,
所述凿紧部以向所述凹部内弯折的状态与所述面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一对侧面部,该一对侧面部在所述侧面上从所述面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并且在所述逆变器壳体所延伸的方向的两侧沿轴向延伸,
一对所述侧面部间的间隔比所述凿紧部的宽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凿紧部以与所述凹部的所述面部接触的状态配置在使所述凿紧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分别与所述凹部的一对所述侧面部对置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的所述筒部和所述基板是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的一体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部还具有罩部,该罩部覆盖在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轴向另一侧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逆变器壳体和所述罩部经由通入所述基板的螺栓而共同被紧固从而一体地结合。
9.一种电动油泵,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油泵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
该电动油泵具有泵部,该泵部位于所述马达单元的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由所述马达部经由所述轴进行驱动而排出油,
所述泵部具有:
泵转子,其安装于从所述马达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所述轴;以及
泵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泵转子的收纳部。
CN201990000644.7U 2018-04-24 2019-03-27 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9065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3439 2018-04-24
JP2018-083439 2018-04-24
PCT/JP2019/013178 WO2019208073A1 (ja) 2018-04-24 2019-03-27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6508U true CN213906508U (zh) 2021-08-06

Family

ID=68295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9000064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906508U (zh) 2018-04-24 2019-03-27 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9208073A1 (zh)
CN (1) CN213906508U (zh)
WO (1) WO20192080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69791A (ja) 2020-04-15 2021-10-28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オイルポン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7879A (ja) * 2005-09-26 2007-04-05 Yamatake Corp 防水ケース
JP5141681B2 (ja) * 2007-03-23 2013-02-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モータ、動力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34879B2 (ja) * 2011-09-12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6012154B2 (ja) * 2011-10-14 2016-10-25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87760A (ja) * 2013-03-22 2014-10-02 Mitsuba Corp モータ装置
JP6175386B2 (ja) * 2014-03-12 2017-08-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208073A1 (ja) 2021-05-13
WO2019208073A1 (ja) 2019-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64089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US11300127B2 (en) Electric oil pump and control board arrangement
JP2013167243A (ja) 電動ポンプ
CN209908756U (zh) 电动油泵
JP7155518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212155140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CN213906508U (zh) 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CN211321153U (zh) 电动油泵
CN212563632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WO2019044513A1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5634165B2 (ja) 電動ポンプ
JP7259223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214036097U (zh) 电动油泵
CN212318287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JP7281641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19027432A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212272530U (zh) 电动油泵
JP6131797B2 (ja) 燃料ポンプ
JP2015031172A (ja) 電動ポンプ
CN212155139U (zh) 电动油泵
JP2019027433A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115149746A (zh) 马达和驱动装置
JP2019050711A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13230032A (ja) 電動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