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30166U - 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30166U
CN213830166U CN202022046614.7U CN202022046614U CN213830166U CN 213830166 U CN213830166 U CN 213830166U CN 202022046614 U CN202022046614 U CN 202022046614U CN 213830166 U CN213830166 U CN 2138301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jector
mold
pin
rotat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466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强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oxinchu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oxi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oxi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oxi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466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301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301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301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该模具顶出结构包括:第一顶针板,具有凹槽;第二顶针板;翘板,可枢转地设置在凹槽内,具有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限位顶针,插设在第二顶针板的第一穿孔中,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由第一旋转臂抵靠;顶出顶针,插设在第二顶针板的第二穿孔中,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由第二旋转臂抵靠。第二穿孔具有第一抵靠面,在顶出顶针上套设回位弹簧,回位弹簧抵靠在第一抵靠面和第三端之间;第二端用于抵靠公模板的第一表面,且在进一步移动时通过对第一旋转臂施压而促使第二旋转臂朝顶出顶针旋转。本实用新型可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至与模具中的斜销完全分离位置。

Description

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及具有这种模具顶出结构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诸如笔记本电脑外壳的电子产品通常采用塑料材质,塑料材质具有质量轻、硬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因此被普遍采用。电子产品的这些外壳在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模具注塑然后冷却成型。
由于某些产品外观及结构设计的需要,会使得成品具有倒勾。这种产品在注塑成型时,公模仁和母模仁无法直接成型,因此需要使用斜销(angle pin)。
然而,即使可采用斜销,一些产品在脱模时也会因特殊结构而限制斜销的退出方向。如图1所示,显示了一种注塑成型的壳体1与斜销4 的配合示意图。该壳体1的边侧具有呈倒U形的构件2,且构件2具有与斜销4在竖直方向上相干涉的倒勾3。由于壳体1的这种结构,使得斜销4脱模时的退出方向只能沿着构件2的侧壁动作(也就是沿着与图 1纸面相垂直的方向退出),以退出到斜销4不与倒勾3在竖直方向上相干涉的位置。但是,在构件2的沟槽深度较深时,注塑成型后的壳体1 在从模具中顶出时仍然至少部分地包夹斜销4,这使得壳体1的取出存在困难。
有鉴于此,需要开发一种模具顶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产品包夹斜销而不易将产品从斜销上取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将产品充分顶出的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方面,提供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顶针板具有凹槽;第二顶针板,所述第二顶针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上,并且具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翘板,所述翘板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且具有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限位顶针,所述限位顶针插设在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一穿孔中,并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由所述第一旋转臂抵靠;顶出顶针,所述顶出顶针插设在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二穿孔中,并且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由所述第二旋转臂抵靠。所述第二穿孔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顶针板的第一抵靠面,在所述顶出顶针的靠近所述第三端的部分上套设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抵靠在所述第一抵靠面和所述第三端之间;所述第二端用于在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移动第一距离时抵靠公模板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一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进一步移动至第二距离的期间通过对所述第一旋转臂施压而促使所述第二旋转臂朝所述顶出顶针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翘板的枢转中心处插设一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孔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顶针板的第二抵靠面,并且所述凹槽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抵靠面的第三抵靠面,所述限位顶针的移动范围由所述第二抵靠面和所述第三抵靠面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针板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二表面部分地盖住所述第二穿孔,使得所述第三端能够在所述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抵靠所述第一顶针板的第二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旋转臂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出顶针为扁顶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针板上还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于抵靠所述公模板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一表面。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其包括:下固定板、公模板与公模仁,所述公模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上,所述公模仁设置在所述公模板上;以及根据任一以上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所述模具顶出结构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上。所述顶出顶针的第四端贯穿所述公模板与公模仁,并且用于顶出所述注塑模具中成型后的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斜销,所述斜销贯穿所述公模板与公模仁;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移动所述第一距离时,所述斜销移动至与成型后的产品部分地分离的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移动至所述第二距离时,所述顶出顶针将所述成型后的产品顶出至与所述斜销完全地分离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母模板与母模仁,所述母模仁设置在所述母模板上,并且所述母模仁用于与所述公模仁形成注塑模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结构包括具有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的翘板,限位顶针的第一端由所述第一旋转臂抵靠,顶出顶针的第三端由所述第二旋转臂抵靠,从而当限位顶针抵靠公模板时,通过使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进一步移动,可由限位顶针对所述第一旋转臂施压而促使所述第二旋转臂朝所述顶出顶针旋转,进而将顶出顶针朝向待取出的产品驱动,这能够将产品顶出至与模具中的斜销完全地分离的位置。另外,通过在第二穿孔中设置朝向第一顶针板的第一抵靠面,便于将套设在回位弹簧上的顶出顶针抵靠在第一抵靠面和第三端之间,使得回位弹簧的安装位置稳定,且安装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且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种注塑成型的壳体与斜销的配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注塑模具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顶出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部件清单:壳体1、构件2、倒勾3、斜销4、产品5、注塑模具200、模具顶出结构100、第一顶针板10、凹槽11、第三抵靠面12、第二表面13、第二顶针板20、第一穿孔21、第二抵靠面22、限位柱23、第二穿孔25、第一抵靠面26、翘板30、第一旋转臂31、第二旋转臂32、固定销33、限位顶针40、第一端41、第二端42、顶出顶针50、第三端 51、第四端52、回位弹簧56、下固定板61、公模板62、第一表面63、公模仁64、母模板66、母模仁6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200,其主要可包括下固定板61、公模板62、公模仁64、母模板66、母模仁67和模具顶出结构100。
所述公模板62可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61上,并且所述公模仁 64可安装设置在所述公模板62上。所述母模仁67可安装设置在所述母模板66上。通过将所述母模板66与所述公模仁64合模,可带动所述母模仁67与所述公模仁64形成注塑模腔。所述注塑模腔即用于在其内注塑熔融塑料而形成诸如电子设备壳体的产品5。
所述模具顶出结构100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61上,其可包括第一顶针板10、第二顶针板20、翘板30、限位顶针40和顶出顶针 50。其中,所述顶出顶针50的第四端52贯穿所述公模板62与公模仁 64,并且用于通过翘板30的杠杆作用而顶出所述注塑模具200中成型后的产品5。
所述注塑模具200还可包括斜销(图未示,可参图1中的斜销4),所述斜销贯穿所述公模板62与公模仁64。在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朝向所述公模板62移动第一距离时,所述斜销可被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驱动而移动至与成型后的产品5部分地分离的位置。在此指出,本文所述的斜销与产品5部分地分离指的是产品5在从模具中顶出时仍然至少部分地包夹斜销,使得斜销与产品 5在与顶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存在干涉。
所述注塑模具200还可包括多个常规顶针(图未示),这些常规顶针的一端可固定于第一顶针板10上,另一端可贯穿第二顶针板20、公模板62及公模仁64后顶着成型后的产品5。
在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进一步朝向所述公模板 62移动至第二距离时,通过翘板30的杠杆作用,使得所述顶出顶针50 将成型后的产品5顶出至与斜销完全地分离的位置。借此,可实现对成型后的产品5充分顶出,使得能够便捷地从模具中取出产品5。在此指出,本文所述的产品5充分顶出指的是产品5被从模具中顶出至不再包夹斜销,使得斜销与产品5在与顶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存在干涉。
以下结合图3所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顶出结构100 进行详细介绍。如图3所示,所述模具顶出结构100主要包括第一顶针板10、第二顶针板20、翘板30、限位顶针40和顶出顶针50。
所述第一顶针板10具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自第一顶针板10的朝向第二顶针板20的第二表面13向内开设,以便收容翘板30,并给翘板30提供上下枢转的空间。
所述第二顶针板20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10上,并且具有第一穿孔21和第二穿孔25。通过将第二顶针板20与第一顶针板10层叠设置,可便于固定各种顶针,例如前述的常规顶针、以及限位顶针40和顶出顶针50。换言之,这些顶针的下端可被扁平化而形成直径增加的末端,第二顶针板20与第一顶针板10则可夹持这些顶针的直径增加的下端,同时使这些顶针的上端则可穿过第二顶针板20并抵顶产品5。
所述翘板30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凹槽11内,并且具有第一旋转臂 31和第二旋转臂32。由于翘板30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凹槽11内,因此其可在受到限位顶针40或顶出顶针50的作用力时相应旋转。其中,第一旋转臂31的长度可为自旋转中心至第一旋转臂31与限位顶针40 抵靠接触的位置的距离,而第二旋转臂32的长度可为自旋转中心至第二旋转臂32与顶出顶针50抵靠接触的位置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臂32的长度可设置成大于所述第一旋转臂31的长度,这使得对第一旋转臂31施加较小的行程即可在第二旋转臂32上形成较大的行程,也就是能够使得顶出顶针50产生较大的顶出距离。
所述限位顶针40插设在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一穿孔21中,并且具有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所述第一端41由所述第一旋转臂31抵靠。所述顶出顶针50插设在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二穿孔25中,并且具有第三端51和第四端52,所述第三端51由所述第二旋转臂32抵靠。
其中,所述第二穿孔25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顶针板10的第一抵靠面26,在所述顶出顶针50的靠近所述第三端51的部分上套设回位弹簧56,所述回位弹簧56抵靠在所述第一抵靠面26和所述第三端51之间。其中,所述回位弹簧56为螺旋弹簧,其在模具合模状态时处于伸展状态,模具完全开模后,回位弹簧56处于被压缩状态,再次合模时,在所述回位弹簧56的弹力作用下,顶出顶针50及翘板30回位。所述第二端 42用于在随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移动所述第一距离时抵靠公模板62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一表面63,并且在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进一步移动至第二距离的期间通过对所述第一旋转臂31施压而促使所述第二旋转臂32朝所述顶出顶针50 旋转。所述顶出顶针50的第四端52可依次贯穿所述第二顶针板20、公模板62及公模仁64后顶着成型后的产品5,所述顶出顶针50可选取产品5易脱离处抵顶。容易明白的是,由于回位弹簧56的压力使得第三端51与第二旋转臂32保持抵靠,因此当第二旋转臂32旋转时将驱动顶出顶针50将产品5顶出至与斜销完全地分离的位置。
在进一步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翘板30的枢转中心处插设一固定销33,所述固定销33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凹槽11的两个相对侧壁中。通过使所述翘板30沿该固定销33旋转,能够更精准地控制翘板30的旋转动作。
在进一步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孔21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顶针板10的第二抵靠面22,并且所述凹槽11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抵靠面 22的第三抵靠面12,所述限位顶针40的移动范围由所述第二抵靠面22 和所述第三抵靠面12限定。通过在凹槽11上形成第三抵靠面12,可限制限位顶针40向下移动的距离,这可避免限位顶针40过度下压翘板30 的第一旋转臂31,从而保护翘板30并延长其使用时间。
在进一步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针板10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二表面13部分地盖住所述第二穿孔25,使得所述第三端 51能够在所述回位弹簧56的作用下抵靠所述第一顶针板10的第二表面 13。由于设置有第一抵靠面26以及能够抵靠顶出顶针50的第二表面13,因此当第一顶针板10和第二顶针板20叠置在一起时即可将插设在第二穿孔25内的顶出顶针50和回位弹簧56有效夹持,这种安装方式有效且结构简单。
在进一步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出顶针50可为扁顶针或圆顶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顶出顶针50的上端表面需要抵顶产品5,因此其上端表面可经仿形设计,即设计成与产品5的被抵顶表面相一致,以便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帮助形成产品5的外轮廓表面。
在进一步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针板20上还设有限位柱23,所述限位柱23用于抵靠所述公模板62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一表面63。所述限位柱23可固定于第二顶针板20上,所述限位柱23 的上表面与公模板62的第一表面63可具有第一行程距离。例如,该第一行程距离可为30mm。所述限位顶针40的第二端42的上表面可与公模板62的第一表面63具有第二行程距离。例如,该第二行程距离可为 25mm。由于该第二行程距离小于第一行程距离,因此可保证开模时限位顶针40优先接触所述公模板62。
以下结合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模具200和模具顶出结构100的顶出过程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当产品5成型完成并且模具开模后,第一顶针板10和第二顶针板20可在模具的顶出作用下向上顶出,各个常规顶针在第一顶针板10和第二顶针板20的作用下正常将产品5顶出,限位顶针40和顶出顶针50同时向上运动,翘板30不动作,直至第一顶针板10、第二顶针板20、常规顶针、斜销、限位顶针40和顶出顶针50向上运动至第二行程距离(例如,25mm),此时限位顶针40接触公模板62,完成第一次顶出。此时,斜销已沿着产品5的凹槽的侧壁动作,并退出到斜销不与产品5的凹槽内倒勾在竖直方向上相干涉的位置;但是,产品5的凹槽仍然至少部分地包夹斜销。
接着,在限位顶针40初始接触公模板62而完成第一次顶出后,在模具的顶出作用下,由于限位柱23与公模板62间还具有行程距离(就是前述第一行程距离减去第二行程距离,例如可为5mm),第一顶针板 10和第二顶针板20继续向上顶出例如5mm的行程距离,同时,限位顶针40在公模板62的作用力下向下运动,翘板30的第一旋转臂31向下移动,翘板30沿固定销33转动,第二旋转臂32向上移动,并带动顶出顶针50向上运动,使顶出顶针50相较于常规顶针和斜销多顶出一段距离,从而使产品5与常规顶针和斜销脱离,尤其是与斜销完全脱硫,这有利于产品5的取下。例如,可使用机械手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顺利取出产品5,这可使得产品5的产能大大提高,且也增加生产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结构包括具有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的翘板,限位顶针的第一端由所述第一旋转臂抵靠,顶出顶针的第三端由所述第二旋转臂抵靠,从而当限位顶针抵靠公模板时,通过使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进一步移动,可由限位顶针对所述第一旋转臂施压而促使所述第二旋转臂朝所述顶出顶针旋转,进而将顶出顶针朝向待取出的产品驱动,这能够将产品顶出至与模具中的斜销完全地分离的位置。另外,通过在第二穿孔中设置朝向第一顶针板的第一抵靠面,便于将套设在回位弹簧上的顶出顶针抵靠在第一抵靠面和第三端之间,使得回位弹簧的安装位置稳定,且安装结构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顶针板(10),所述第一顶针板(10)具有凹槽(11);
第二顶针板(20),所述第二顶针板(20)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10)上,并且具有第一穿孔(21)和第二穿孔(25);
翘板(30),所述翘板(30)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凹槽(11)内,并且具有第一旋转臂(31)和第二旋转臂(32);
限位顶针(40),所述限位顶针(40)插设在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一穿孔(21)中,并且具有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所述第一端(41)由所述第一旋转臂(31)抵靠;
顶出顶针(50),所述顶出顶针(50)插设在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二穿孔(25)中,并且具有第三端(51)和第四端(52),所述第三端(51)由所述第二旋转臂(32)抵靠;
其中,所述第二穿孔(25)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顶针板(10)的第一抵靠面(26),在所述顶出顶针(50)的靠近所述第三端(51)的部分上套设回位弹簧(56),所述回位弹簧(56)抵靠在所述第一抵靠面(26)和所述第三端(51)之间;所述第二端(42)用于在随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移动第一距离时抵靠公模板(62)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一表面(63),并且在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进一步移动至第二距离的期间通过对所述第一旋转臂(31)施压而促使所述第二旋转臂(32)朝所述顶出顶针(50)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翘板(30)的枢转中心处插设一固定销(33),所述固定销(33)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凹槽(11)的两个相对侧壁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穿孔(21)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顶针板(10)的第二抵靠面(22),并且所述凹槽(11)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抵靠面(22)的第三抵靠面(12),所述限位顶针(40)的移动范围由所述第二抵靠面(22)和所述第三抵靠面(12)限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顶针板(10)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二表面(13)部分地盖住所述第二穿孔(25),使得所述第三端(51)能够在所述回位弹簧(56)的作用下抵靠所述第一顶针板(10)的第二表面(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臂(3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旋转臂(31)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出顶针(50)为扁顶针。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顶针板(20)上还设有限位柱(23),所述限位柱(23)用于抵靠所述公模板(62)的朝向所述第二顶针板(20)的第一表面(63)。
8.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固定板(61)、公模板(62)与公模仁(64),所述公模板(62)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61)上,所述公模仁(64)设置在所述公模板(62)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100),所述模具顶出结构(100)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固定板(61)上;
其中,所述顶出顶针(50)的第四端(52)贯穿所述公模板(62)与公模仁(64),并且用于顶出所述注塑模具(200)中成型后的产品(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塑模具(200)还包括斜销,所述斜销贯穿所述公模板(62)与公模仁(64);在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移动所述第一距离时,所述斜销移动至与成型后的产品(5)部分地分离的位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顶针板(10)和所述第二顶针板(20)移动至所述第二距离时,所述顶出顶针(50)将所述成型后的产品(5)顶出至与所述斜销完全地分离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塑模具(200)还包括母模板(66)与母模仁(67),所述母模仁(67)设置在所述母模板(66)上,并且所述母模仁(67)用于与所述公模仁(64)形成注塑模腔。
CN202022046614.7U 2020-09-17 2020-09-17 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Active CN2138301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46614.7U CN213830166U (zh) 2020-09-17 2020-09-17 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46614.7U CN213830166U (zh) 2020-09-17 2020-09-17 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30166U true CN213830166U (zh) 2021-07-30

Family

ID=77005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46614.7U Active CN213830166U (zh) 2020-09-17 2020-09-17 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301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56002U (zh) 注塑模具
CN213830166U (zh) 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US8425221B2 (en) Mold assembly having ejection mechanism
CN216992904U (zh) 注塑模具的定模斜顶顶出机构
CN218593444U (zh) 二次脱模模具
CN201095171Y (zh) 侧抽芯脱模装置
CN101947823A (zh) 侧面带斜孔产品的模具的弹针抽芯结构
CN216465985U (zh) 新型塑模加速顶出机构
CN213860429U (zh) 一种打印机输入盘的注塑模具
CN212147373U (zh) 一种用于顶出具有凸起的产品的模具
CN210453391U (zh) 精密环形零件自动顶出脱离模具结构
CN211389852U (zh) 一种游戏摇杆双色模具
CN208643926U (zh) 一种翻边自卸料装置
CN215703675U (zh) 二次脱模模具
CN220883182U (zh) 一种预抽芯注塑模具
CN110370509B (zh) 精密环形零件自动顶出脱离模具结构
CN218749057U (zh) 模具锁合机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CN217621999U (zh) 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CN211662453U (zh) 一种t型顺序顶出装置
CN218701014U (zh) 一种模具顶出结构
CN217395595U (zh) 一种倒扣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20742012U (zh)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
CN220095401U (zh) 一种先抽针斜顶结构及其注塑成型模具
CN218660286U (zh) 一种用于薄壁倒扣的斜顶组件及模具
CN211807505U (zh) 薄形斜顶倒扣脱模机构及其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8

Address after: 518000, 4th Floor, No. 31, Xiacun Community,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aoxinchu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501-2, building a, wisdom Plaza, 4068 Qiaoxiang Road, Gaofa community, Shahe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aoxinchua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