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19880U - 板材转移设备 - Google Patents

板材转移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19880U
CN213619880U CN202022483666.0U CN202022483666U CN213619880U CN 213619880 U CN213619880 U CN 213619880U CN 202022483666 U CN202022483666 U CN 202022483666U CN 213619880 U CN213619880 U CN 213619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lamping
piece
baske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8366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dali Technology Co ltd
Wanjin Industrial Chib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dali Industry Chibi Co ltd
Wanjin Industrial Chib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dali Industry Chibi Co ltd, Wanjin Industrial Chib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dali Industry Chib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8366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19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19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19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材转移设备。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板材暂存架、第一推板件、第二推板件、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的配合,可以实现蓝具间板材的自动化转移。当需要对板材进行转移时,来料蓝具沿工作台移动至与板材暂存架对应的位置,然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推板件将来料蓝具中的板材推出至板材暂存架。板材被推出至板材暂存架之后,第一推板件复位,来料蓝具复位或者被取出,接料蓝具放置在与板材暂存架对应的位置,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推板件将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完成板材的转移。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板材转移装置能够实现板材的自动化转移,提高板材在蓝具之间的转移效率。

Description

板材转移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板材转移设备。
背景技术
在板材的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板材转移到不同的蓝具内以用于后续加工。比如不同工序的加工条件需要采用不同的蓝具,因此,需要将板材在不同的蓝具之间进行转移。传统的转移方法是工作人员手动将蓝具中的板材一片一片转移到另一蓝具,或者通过机械手将蓝具中的板材一片一片转移到另一蓝具。这样的方法转移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板材转移效率的板材转移设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材转移设备,所述板材转移设备包括工作台、板材暂存架、第一推板件、第二推板件、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第一转运轨道以用于供来料蓝具在所述工作台上移动;
所述板材暂存架具有用于支撑板材的板材支撑槽;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推板件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板件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推板件能够运动至将所述来料蓝具中的板材推出至所述板材暂存架的板材支撑槽;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推板件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板件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推板件能够运动至将所述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板件用于推出板材的一端形成第一卡位槽以用于卡住所述来料蓝具中的板材;和/或,
所述第二推板件用于推出板材的一端形成第二卡位槽以用于卡住所述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材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二转运轨道,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推板件沿所述第二转运轨道运动;和/或,
所述板材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三转运轨道,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推板件沿所述第三转运轨道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材转移设备还包括蓝具承载件;所述蓝具承载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运轨道以用于承载所述来料蓝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材转移设备还包括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沿所述第一转运轨道分布于所述第一推板件的两侧以用于卡紧所述第一转运轨道上的所述来料蓝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紧机构包括卡紧件以及卡紧件驱动机构,所述卡紧件驱动机构与所述卡紧件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卡紧件伸出或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紧件的伸出端内凹形成卡紧槽以用于卡紧所述第一转运轨道上的所述来料蓝具的边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材暂存架具有板材收纳蓝具;
所述板材收纳蓝具包括基座、第一支撑机构以及第二支撑机构;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多个第一支撑件,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撑单元;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形成第一支撑槽;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形成的所述第一支撑槽对应设置以用于支撑自所述来料蓝具中推出的板材;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多个第二支撑件,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有多个第二支撑单元;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形成第二支撑槽;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形成的所述第二支撑槽对应设置以用于支撑自所述来料蓝具中推出的板材;
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均活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能够相对运动至所述第一支撑槽与所述第二支撑槽相互配合形成所述板材支撑槽以用于支撑自所述来料蓝具中推出的板材;
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二推板件位于所述第一转运轨道的同侧,且所述第二推板能够运动至较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更加远离所述第一转运轨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材转移设备还包括蓝具夹持装置;所述蓝具夹持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台且位于所述第一转运轨道的上方以用于夹持所述第一转运轨道上的所述来料蓝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蓝具夹持装置包括基板、压板以及夹持机构;
所述压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基板,所述压板能够运动至抵接于工作台上的蓝具;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固定于所述基板,所述第二安装件固定于所述压板;
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端具有第一夹持部,另一端具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具有第二夹持部,另一端具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相互配合以夹持所述蓝具;
所述压板上设有第一夹持部通道和第二夹持部通道;所述第一夹持部自所述第一夹持部通道且朝向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二夹持部自所述第二夹持部通道且朝向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伸出;
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均铰接于所述第二安装件;
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有第一夹持件安装槽和第二夹持件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二夹持件安装槽内;在自所述基板朝向所述压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夹持件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安装槽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中板材转移设备包括工作台、板材暂存架、第一推板件、第二推板件、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工作台上设有第一转运轨道以用于供来料蓝具在工作台上移动;板材暂存架具有用于支撑板材的板材支撑槽;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推板件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一推板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推板件能够运动至将来料蓝具中的板材推出至板材暂存架的板材支撑槽;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推板件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二推板件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二推板件能够运动至将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板材暂存架、第一推板件、第二推板件、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的配合,可以实现蓝具间板材的自动化转移。当需要对板材进行转移时,来料蓝具沿工作台移动至与板材暂存架对应的位置,然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推板件将来料蓝具中的板材推出至板材暂存架。板材被推出至板材暂存架之后,第一推板件复位,来料蓝具复位或者被取出,接料蓝具放置在与板材暂存架对应的位置,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推板件将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完成板材的转移。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板材转移装置能够实现板材的自动化转移,提高板材在蓝具之间的转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板材收纳蓝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对应板材收纳蓝具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对应板材收纳蓝具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蓝具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对应蓝具夹持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对应蓝具夹持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对应蓝具夹持装置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板材转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对应板材转移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对应板材转移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0、板材收纳蓝具;11、基座;1101、第一连接通道;1102、第二连接通道;1103、基座侧板;1104、加强板;12、第一支撑机构;1201、第一支撑架;12011、第二支撑件通道;1202、第一支撑件;1203、第一支撑单元;1204、第一支撑槽;1205、第一弹性连接件;1206、第一紧固件;1207、第一支撑架侧板;13、第二支撑机构;1301、第二支撑架;13011、引导件通道;1302、第二支撑件;1303、第二支撑单元;1304、第二支撑槽;1305、第二弹性连接件;1306、第二紧固件;1307、第二支撑架侧板;14、第一支撑架驱动机构;1401、转轴同步轮;1402、同步带;1403、轴承座;1404、丝杆;1405、电机同步轮;1406、电机支座;1407、电机;1408、丝杆螺母;1409、连接支架;15、第二支撑架驱动机构;1508、丝杆螺母;1509、连接支架;16、第一轨道;1601、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7、第二轨道;
20、蓝具夹持装置;21、基板;2101、第一安装件通道;22、压板;2201、第二夹持部通道;23、夹持机构;2301、第一夹持件;23011、第一夹持部;2302、第二夹持件;23021、第二夹持部;2303、第一安装件;23031、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2、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4、第二安装件;24、限位件;25、压板驱动机构;26、导柱导套组件;2601、导柱;2602、导套;
30、板材转移设备;31、工作台;32、第一推板件;3201、第一推板件安装件;3202、第一推板加强筋;33、第二推板件;34、第一转运轨道;35、第二转运轨道;36、第三转运轨道;37、蓝具承载件;38、卡紧机构;3801、卡紧件;3802、卡紧件驱动机构;
40、来料蓝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中心”、“上”、“下”、“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两个元件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时,同样可以认为该两个元件是“连接”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收纳蓝具10,该板材收纳蓝具10包括基座11、第一支撑机构12以及第二支撑机构13;第一支撑机构12包括第一支撑架120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201的多个第一支撑件1202,每个第一支撑件1202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撑单元1203;每个第一支撑件120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单元1203形成第一支撑槽1204;第二支撑机构13包括第二支撑架1301以及连接于第二支撑架1301的多个第二支撑件1302,每个第二支撑件1302上设有多个第二支撑单元1303;每个第二支撑件1302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单元1303形成第二支撑槽1304;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均活动连接于基座11;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能够相对运动至第一支撑槽1204与第二支撑槽1304相互配合以用于支撑板材。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板材收纳蓝具10,当需要将板材放入蓝具时,通过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的相对运动来调节第一支撑槽1204与第二支撑槽1304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板材,提高蓝具与板材之间的适配性。当不同批次的板材尺寸不同时,不需要更换蓝具就能适应尺寸不同的板材的收纳,有利于提高板材的生产效率。
具体地,第二支撑架1301套设于第一支撑架1201的外缘。第二支撑架1301套设于第一支撑架1201的外缘,表现为在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相对运动的方向上,第一支撑架1201部分或者全部位于第二支撑架1301的内部。当板材放入本实施例中的蓝具时,板材穿过第二支撑架1301的一个表面,然后穿过第一支撑架1201,接着穿过第二支撑架1301的另一个表面,通过第一支撑槽1204和第二支撑槽1304的配合将板材稳定支撑。可以理解的是,放板材的尺寸较小时,板材还可以穿过第二支撑架1301的一个表面,然后穿过第一支撑架1201的一个表面就可以稳定的被第一支撑槽1204和第二支撑槽1304支撑。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收纳蓝具10还包括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均固定于基座11;第一支撑架1201活动连接于第一轨道16,第二支撑架1301活动连接于第二轨道17。通过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分别对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使得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能够分别在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上稳定运动,提高板材收纳蓝具10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第一支撑架1201包括第一支撑架上表面以及与第一支撑架上表面相对的第一支撑架下表面;每个第一支撑件120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架上表面,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架下表面;第二支撑架1301包括第二支撑架上表面以及与第二支撑架上表面相对的第二支撑架下表面;每个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架上表面,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架下表面。优选地,第一支撑架上表面与第一支撑架下表面平行,每个第一支撑件均垂直于第一支撑架上表面。第二支撑架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架下表面平行,每个第二支撑件1302均垂直于第二支撑架上表面。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支撑架上表面、第一支撑架下表面、第二支撑架上表面以及第二支撑架下表面均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基座11包括基座上表面以及与基座上表面相对的基座下表面;第一轨道16固定于基座上表面,第一支撑架上表面活动连接于基座上表面的第一轨道16;和/或,第一轨道16固定于基座下表面,第一支撑架下表面活动连接于基座下表面的第一轨道16;和/或,第二轨道17固定于基座上表面,第二支撑架上表面活动连接于基座上表面的第二轨道17;和/或,第二轨道17固定于基座下表面,第二支撑架下表面活动连接于基座下表面的第二轨道17。在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的布置中,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均可以设置在基座上表面和基座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通过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分别对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使得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能够分别在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上稳定运动。
更进一步地,基座上表面固定有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基座下表面也固定有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第一支撑架上表面活动连接于基座上表面的第一轨道16,第一支撑架下表面活动连接于基座下表面的第一轨道16;第二支撑架上表面活动连接于基座上表面的第二轨道17,第二支撑架下表面活动连接于基座下表面的第二轨道17。通过基座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轨道16和第二轨道17共同作用以分别对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的运动进行限制,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运动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轨道16与第二轨道17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一轨道16的数量为4个,第二轨道17的数量为4个。4个第一轨道16平均分成2组,2组第一轨道16分别固定于基座上表面和基座下表面;4个第二轨道17平均分成2组,2组第二轨道17分别固定于基座上表面和基座下表面。在基座上表面,2个第一轨道16位于2个第二轨道17内侧;对应地,在基座下表面,2个第一轨道16位于2个第二轨道17内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轨道16的数量和第二轨道17的数量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适应性地设计。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支撑机构12还包括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活动连接于第一轨道16以用于引导第一支撑架1201沿第一轨道16运动。具体地,第二支撑架上表面和/或第二支撑架下表面设有引导件通道13011;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凸出于第一轨道16且穿过靠近该第一轨道16的第二支撑架1301的表面的引导件通道13011。在板材收纳蓝具10的设计中,第一支撑架上表面连接于基座上表面的第一轨道16上的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和/或第一支撑架下表面连接于基座下表面的第一轨道16上的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凸出于第一轨道16,使得在运动行程范围内,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更顺利的相对运动。
作为一个优选的方案,第二支撑架上表面设有引导件通道13011,第二支撑架下表面设有引导件通道13011,第一支撑架上表面连接于基座上表面的第一轨道16上的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第一支撑架下表面连接于基座下表面的第一轨道16上的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通过上下表面的共同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相对运动的稳定性,使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的相对运动更加顺利。进一步优选地,每个第一轨道16上对应活动连接有2个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通过2个第一支撑件1202引导件的作用,使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的相对运动更加稳定。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第一轨道16上对应连接的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的数量还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适应性地设计。比如,每个第一轨道16上对应连接的第一支撑架引导件1601的数量可以是但不限定位3个、4个、5个或6个。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多个第一支撑件1202平行设置,多个第二支撑件1302平行设置。具体地,第一支撑件1202的数量为9个,9个第一支撑件1202呈3行3列式分布;第二支撑件1302的数量为9个,9个第二支撑件1302呈3行3列式分布。
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支撑架上表面和第一支撑架下表面均设有第二支撑件通道12011,位于第二支撑架1301内侧的第二支撑件1302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二支撑件通道12011。当多个第二支撑件1302在第二支撑架1301中分布,会形成位于第二支撑架1301外侧的第二支撑件1302和位于第二支撑架1301内侧的第二支撑件1302。在垂直于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相对运动的方向上,位于第二支撑架1301内侧的第二支撑件1302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二支撑件通道12011,可以使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且稳定。
作为一种第一支撑件1202的连接方式,第一支撑机构12还包括第一弹性连接件1205和第一紧固件1206;第一支撑件120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弹性连接件1205和第一紧固件1206与第一支撑架1201连接。通过第一弹性连接件1205和第一紧固件1206的配合,可以实现将第一支撑件1202可拆卸安装在第一支撑架1201上,便于第一支撑件1202的检修和更换。优选地,第一弹性连接件1205为弹簧;和/或第一紧固件1206为卡簧。进一步地,第一弹性连接件1205为弹簧,第一紧固件1206为卡簧。
作为一种第二支撑件1302的连接方式,第二支撑机构13还包括第二弹性连接件1305和第二紧固件1306;第二支撑件130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弹性连接件1305和第二紧固件1306与第二支撑架1301连接。通过第二弹性连接件1305和第二紧固件1306的配合,可以实现将第二支撑件1302可拆卸安装在第二支撑架1301上,便于第二支撑件1302的检修和更换。优选地,第二弹性连接件1305为弹簧;和/或第二紧固件1306为卡簧。进一步地,第二弹性连接件1305为弹簧,第二紧固件1306为卡簧。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支撑单元1203套设于第一支撑件1202的外缘;和/或,第二支撑单元1303套设于第二支撑件1302的外缘。第一支撑单元1203和第二支撑单元1303分别套设于第一支撑件1202和第二支撑件1302的外缘,方便第一支撑单元1203和第二支撑单元1303的安装,便于形成第一支撑槽1204和第二支撑槽1304。
进一步地,将齿珠套设于第一支撑件1202的外缘形成第一支撑槽1204,表现为一个齿珠由两个第一支撑单元1203配合形成。更进一步地,将齿珠套设与第二支撑件1302的外缘形成第二支撑槽1304,表现为一个齿珠由两个第二支撑单元1303配合形成。具体地,第一支撑件1202上齿珠的数量为25个,第二支撑件1302上齿珠的数量为25个。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1202和第二支撑件1302上齿珠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比如,第一支撑件1202上齿珠的数量可以是但不限定为15个、18个、20个或30个;第二支撑件1302上齿珠的数量可以是但不限定为15个、18个、20个或30个。优选地,第一支撑件1202上齿珠的数量与第二支撑件1302上齿珠的数量相等。
作为一种第一支撑件1202和第二支撑件1302形状的表现形式,第一支撑件1202为圆柱形,第二支撑件1302为圆柱形。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支撑机构12还包括第一支撑架侧板1207;第一支撑架侧板120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201的顶部和底部。第一支撑架侧板1207的设置,能够有效支撑第一支撑架1201,提高第一支撑架1201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机构13还包括第二支撑架侧板1307,第二支撑架侧板130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支撑架1301的顶部和底部。第二支撑架侧板1307的设置,能够有效支撑第二支撑架1301,提高第二支撑架1301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1,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收纳蓝具10还包括第一支撑架驱动机构14;第一支撑架驱动机构14与第一支撑架1201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架1201沿第一轨道16运动。具体地,基座下表面设有第一连接通道1101,第一支撑架驱动机构14通过第一连接通道1101与第一支撑架1201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架1201沿第一轨道16运动。
进一步地,板材收纳蓝具10还包括第二支撑架驱动机构15;第二支撑架驱动机构15与第二支撑架1301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二支撑架1301沿第二轨道17运动。具体地,基座下表面设有第二连接通道1102,第二支撑架驱动机构15通过第二连接通道1102与第二支撑架1301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二支撑架1301沿第二轨道17运动。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支撑架驱动机构14与第二支撑架驱动机构15具有相同的结构。第一支撑架驱动机构14包括转轴同步轮1401、同步带1402、轴承座1403、丝杆1404、电机同步轮1405、电机支座1406、电机1407、丝杆螺母1408以及连接支架1409。第二支撑架驱动机构15包括转轴同步轮、同步带、轴承座、丝杆、电机同步轮、电机支座、电机、丝杆螺母1508以及连接支架1509。在第一支撑架驱动机构14中,通过电机1407的作用带动丝杆1404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架1201沿第一轨道16运动。在第二支撑架驱动机构15中,通过电机的作用带动丝杆运动,进而带动第二支撑架1301沿第二轨道17运动。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收纳蓝具10还包括基座侧板1103;基座侧板110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基座上表面和基座下表面。基座侧板1103可以起到固定和支撑基座上表面和基座下表面的作用。进一步地,板材收纳蓝具10还包括加强板1104;加强板110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基座上表面与基座下表面,且加强板1104固定于基座侧板1103并与基座侧板1103垂直。通过加强板1104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基座11的稳定性。
具体地,板材收纳蓝具10包括第一基座侧板和第二基座侧板;第一基座侧板与第二基座侧板相对设置;第一基座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基座上表面和基座下表面,第二基座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基座上表面和基座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转移设备30,该板材转移设备30包括上述板材收纳蓝具10。
请参阅图4~图7,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蓝具夹持装置20,该蓝具夹持装置20包括基板21、压板22以及夹持机构23。压板22活动连接于基板21,压板22能够运动至抵接于待夹持蓝具。夹持机构23包括第一安装件2303、第二安装件2304、第一夹持件2301以及第二夹持件2302。第一安装件2303固定于基板21,第二安装件2304固定于压板22。第一夹持件2301的一端具有第一夹持部23011,另一端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夹持件2302的一端具有第二夹持部23021,另一端具有第二安装部;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能够相互配合以夹持蓝具。压板22上设有第一夹持部23011通道和第二夹持部通道2201;第一夹持部23011自第一夹持部23011通道且朝向远离基板21的方向伸出,第二夹持部23021自第二夹持部通道2201且朝向远离基板21的方向伸出;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均铰接于第二安装件2304。第一安装件2303上设有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和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第一安装部安装于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内,第二安装部安装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内;在自基板21朝向压板22的方向上,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通过基板21、压板22以及夹持机构23的配合可以夹持并压住工作台31上的蓝具。具体地,当需要对工作台31上的蓝具进行夹持时,压板22运动至抵接于工作台31上的蓝具,可以对该蓝具起到一定的压合作用,防止蓝具在工作台31上发生不必要的位移。另外,第一安装部安装于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内,第二安装部安装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内;在自基板21朝向压板22的方向上,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当压板22在运动至抵接于工作台31上的蓝具时,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沿着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和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运动。由于在自基板21朝向压板22的方向上,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且第一夹持部23011与第二夹持部23021均铰接于第二安装件2304。因此,在压板22运动至抵接于工作台31上的蓝具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之间的相对距离逐渐缩小,进而可以夹住工作台31上蓝具的边框,进一步防止蓝具发生不必要的位移,提高蓝具中板材转移的准确性。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呈镜像对称分布。通过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的镜像对称分布,使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同步朝同一个方向运动,便于对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的运动进行同步控制,还便于控制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之间的距离,使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能够更稳定地夹持工作台31上的蓝具。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23的数量为2个。每个夹持机构23中第一安装件2303的数量为2个,第二安装件2304的数量为2个。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基板21上设有第一安装件通道2101;第一安装件2303嵌入第一安装件通道2101。第一安装件2303嵌入第一安装件通道2101,能够使第一安装件2303与基板21更加紧固地连接,提高蓝具夹持装置20的可靠性。
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夹持部23011与第二安装件2304通过轴承铰接。第二夹持部23021与第二安装件2304通过轴承铰接。通过轴承铰接,使第一夹持部23011沿第二安装件2304的转动更加顺畅,也使第二夹持部23021沿第二安装件2304的转动更加顺畅,便于高效控制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的相对位置。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安装件2303与基板2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例如,在基板21上设置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和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安装于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和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二安装件2304与压板2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例如,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均铰接于压板22。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夹持部23011通道和第二夹持部通道2201相连通。
作为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蓝具夹持装置20还包括压板驱动机构25,压板驱动机构25与压板22连接以用于调节压板22与基板21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驱动机构的一端固定于基板21,驱动机构的另一端固定于压板22。更具体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固定于压板22;驱动机构的安装端固定于基板21。优选地,压板驱动机构25为伸缩气缸驱动机构。
进一步地,蓝具夹持装置20还包括导柱导套组件26;导柱导套组件26的导柱260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基板21和压板22。通过导柱导套组件26的设置,使压板22更加稳定地运动。具体地,导柱导套组件26的数量为4个。可以理解的是,导柱导套组件26的数量还可以是但不限定为2个、3个、5个或6个。
更进一步地,蓝具夹持装置20还包括限位件24;限位件24设于压板22远离基板21的表面,限位件24自压板22远离基板21的表面伸出以用于限定蓝具的位置。限位件24的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地防止蓝具在工作面上发生不必要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转移设备30,该板材转移设备30包括上述蓝具夹持装置20。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转移设备30,该板材转移设备30包括上述板材收纳蓝具10和上述蓝具夹持装置20中的至少一种。
请参阅图8~图10,本实用新型还有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转移设备30,该板材转移设备30包括工作台31、板材暂存架、第一推板件32、第二推板件33、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工作台31上设有第一转运轨道34以用于供来料蓝具40在工作台31上移动;板材暂存架具有用于支撑板材的板材支撑槽;
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推板件32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一推板件32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推板件32能够运动至将来料蓝具40中的板材推出至板材暂存架的板材支撑槽;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推板件33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二推板件33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二推板件33能够运动至将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
在板材的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板材转移到不同的蓝具内以用于后续加工。比如不同工序的加工条件需要采用不同的蓝具,因此,需要将板材在不同的蓝具之间进行转移。传统的转移方法是工作人员手动将蓝具中的板材一片一片转移到另一蓝具,或者通过机械手将蓝具中的板材一片一片转移到另一蓝具。这样的方法转移效率较低。本实施例中通过板材暂存架、第一推板件32、第二推板件33、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的配合,可以实现蓝具间板材的自动化转移。具体地,当需要对板材进行转移时,来料蓝具40沿工作台31移动至与板材暂存架对应的位置,然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推板件32将来料蓝具40中的板材推出至板材暂存架。板材被推出至板材暂存架之后,第一推板件32复位,来料蓝具40复位或者被取出,接料蓝具放置在与板材暂存架对应的位置,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推板件33将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完成板材的转移。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板材转移装置能够实现板材的自动化转移,提高板材在蓝具之间的转移效率。
优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同,当将第一推板件32将来料蓝具40中的板材推出至板材暂存架之后,第二推板件33可以紧接着将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进一步提高板材的转移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方向与第一转运轨道34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一转运轨道34垂直。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均与第一转运轨道34垂直,便于第一推板件32和第二推板件33沿各自方向上推出即可将板材推至相应的位置,避免额外的转移,进一步提高板材的转移效率。
作为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一推板件32用于推出板材的一端形成第一卡位槽以用于卡住来料蓝具40中的板材。第一卡位槽的设置可以在将板材推出过程中对板材起到一定的卡住作用,防止板材之间发生叠片的问题,提高板材转移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推板件33用于推出板材的一端形成第二卡位槽以用于卡住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第二卡位槽的设置可以在将板材推出过程中对板材起到一定的卡住作用,防止板材之间发生叠片的问题,提高板材转移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推板件32的数量为2个,2个第一推板件32远离用于推出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推板件安装件3201,第一推板件安装件3201连接有第一推板加强筋3202。第二推板件33的数量为2个,2个第二推板件33远离用于推出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推板件33安装件,第二推板件33安装件连接有第二推板加强筋。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二转运轨道35,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推板件32沿第二转运轨道35运动。另外,板材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三转运轨道36,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推板件33沿第三转运轨道36运动。
优选地,第二转运轨道35与第一转运轨道34垂直,第三转运轨道36与第一转运轨道34垂直。进一步地优选地,第二转运轨道35与第三转运轨道36共线。更进一步优选地,第二转运轨道35与第三转运轨道36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第二转运轨道35和第三转运轨道36的设置便于第一推板件32和第二推板件33沿各自方向上推出即可将板材推至相应的位置,避免额外的转移,进一步提高板材的转移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转移设备30还包括蓝具承载件37;蓝具承载件37活动连接于第一转运轨道34以用于承载来料蓝具40。蓝具承载件37的设置可以使来料蓝具40更加稳定地在第一转运轨道34上运动,使板材的转移更加稳定、整齐、有序。
可以理解的是,来料蓝具和接料蓝具均在第一轨道上运动。具体地,将来料蓝具中的板材转移都板材暂存架上之后,接料蓝具在第一轨道上运动,再将板材从板材暂存架上转移到接料蓝具。来料蓝具和接料蓝具均在第一轨道上运动,能够使板材的转移更加便捷,提高板材的转移效率。还可以理解的是,来料蓝具和接料蓝具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比如来料蓝具和接料蓝具分别在相互平行的轨道上运动,同样可以实现板材在来料蓝具、板材暂存架以及接料蓝具之间的转移。
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转移设备30还包括卡紧机构38;卡紧机构38沿第一转运轨道34分布于第一推板件32的两侧以用于卡紧第一转运轨道34上的来料蓝具。卡紧机构38的设置能够将来料蓝具40更加稳定地位于与板材暂存架相对应的位置,有效避免第一推板件32和第二推板件33在推出过程中给来料蓝具40造成不必要的位移,进而给板材的转移带来不利影响。
进一步地,卡紧机构38包括卡紧件3801以及卡紧件驱动机构3802,卡紧件驱动机构3802与卡紧件3801连接以用于驱动卡紧件3801伸出或复位。优选地,卡紧件3801的伸出端内凹形成卡紧槽以用于卡紧第一转运轨道34上的来料蓝具的边框。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暂存架具有上述板材收纳蓝具10;板材收纳蓝具10包括基座11、第一支撑机构12以及第二支撑机构13;第一支撑机构12包括第一支撑架1201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201的多个第一支撑件1202,每个第一支撑件1202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撑单元1203;每个第一支撑件120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单元1203形成第一支撑槽1204;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件1202上形成的第一支撑槽1204对应设置以用于支撑自来料蓝具40中推出的板材;第二支撑机构13包括第二支撑架1301以及连接于第二支撑架1301的多个第二支撑件1302,每个第二支撑件1302上设有多个第二支撑单元1303;每个第二支撑件1302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单元1303形成第二支撑槽1304;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件1302上形成的第二支撑槽1304对应设置以用于支撑自来料蓝具40中推出的板材;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均活动连接于基座11;第一支撑架1201与第二支撑架1301能够相对运动至第一支撑槽1204与第二支撑槽1304相互配合形成板材支撑槽以用于支撑自来料蓝具40中推出的板材;第一支撑件1202、第二支撑件1302以及第二推板件33位于第一转运轨道34的同侧,且第二推板能够运动至较第一支撑件1202和第二支撑件1302更加远离第一转运轨道34。
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暂存架为上述板材收纳蓝具10。
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板材转移设备30还包括上述蓝具夹持装置20;蓝具夹持装置20设于工作台31且位于第一转运轨道34的上方以用于夹持第一转运轨道34上的来料蓝具。具体地,蓝具夹持装置20包括基板21、压板22以及夹持机构23;压板22活动连接于基板21,压板22能够运动至抵接于工作台31上的蓝具;夹持机构23包括第一安装件2303、第二安装件2304、第一夹持件2301以及第二夹持件2302;第一安装件2303固定于基板21,第二安装件2304固定于压板22;第一夹持件2301的一端具有第一夹持部23011,另一端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夹持件2302的一端具有第二夹持部23021,另一端具有第二安装部;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能够相互配合以夹持蓝具;压板22上设有第一夹持部23011通道和第二夹持部通道2201;第一夹持部23011自第一夹持部23011通道且朝向远离基板21的方向伸出,第二夹持部23021自第二夹持部通道2201且朝向远离基板21的方向伸出;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均铰接于第二安装件2304;第一安装件2303上设有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和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第一安装部安装于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内,第二安装部安装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内;在自基板21朝向压板22的方向上,第一夹持件安装槽23031与第二夹持件安装槽2303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采用本实施例中板材转移设备30对板材进行转移时,来料蓝具40沿第一转运轨道34移动到与板材暂存架相匹配时,蓝具夹持装置20的压板22下压将来料蓝具40压住,且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配合夹持住来料蓝具40的边框,防止来料蓝具40发生不必要的位移。优选地,通过压板22上的限位件24限制来料蓝具40的位移,并且通过卡紧机构38进一步限制来料蓝具40的位移。然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推板件32将来料蓝具40中的板材推出至板材暂存架。板材被推至板材暂存架之后,第一推板件32复位,蓝具夹持装置20复位,同时来料蓝具40复位或者将来料蓝具40取出。接着将接料蓝具转移到与板材暂存架相匹配的位置,通过第二推板件33将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完成板材的转移。
优选地,将接料蓝具转移到与板材暂存架相匹配的位置后,蓝具夹持装置20下压将接料蓝具压住,且第一夹持部23011和第二夹持部23021配合夹持住接料蓝具的边框,防止接料蓝具发生不必要的位移。进一步优选地,通过压板22上的限位件24限制接料蓝具的位移,并且通过卡紧机构38进一步限制接料蓝具的位移。
优选地,板材暂存架为上述板材收纳蓝具10,第一推板件32将来料蓝具40中的板材推出至板材收纳蓝具10,且板材通过第一支撑槽1204和第二支撑槽1304支撑。然后调节第一支撑架1201和第二支撑架1301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使第一支撑槽1204和第二支撑槽1304之间的距离与板材适配,同时也能够对板材进行进一步整理,提高板材的整齐度。然后通过第二推板件33将板材收纳蓝具10内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完成板材的转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板材暂存架、第一推板件、第二推板件、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第一转运轨道以用于供来料蓝具在所述工作台上移动;
所述板材暂存架具有用于支撑板材的板材支撑槽;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推板件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板件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推板件能够运动至将所述来料蓝具中的板材推出至所述板材暂存架的板材支撑槽;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推板件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板件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推板件能够运动至将所述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推出至接料蓝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板件用于推出板材的一端形成第一卡位槽以用于卡住所述来料蓝具中的板材;和/或,
所述第二推板件用于推出板材的一端形成第二卡位槽以用于卡住所述板材暂存架中的板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二转运轨道,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推板件沿所述第二转运轨道运动;和/或,
所述板材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三转运轨道,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推板件沿所述第三转运轨道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转移设备还包括蓝具承载件;所述蓝具承载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运轨道以用于承载所述来料蓝具。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转移设备还包括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沿所述第一转运轨道分布于所述第一推板件的两侧以用于卡紧所述第一转运轨道上的所述来料蓝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机构包括卡紧件以及卡紧件驱动机构,所述卡紧件驱动机构与所述卡紧件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卡紧件伸出或复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件的伸出端内凹形成卡紧槽以用于卡紧所述第一转运轨道上的所述来料蓝具的边框。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暂存架具有板材收纳蓝具;
所述板材收纳蓝具包括基座、第一支撑机构以及第二支撑机构;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多个第一支撑件,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撑单元;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形成第一支撑槽;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形成的所述第一支撑槽对应设置以用于支撑自所述来料蓝具中推出的板材;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多个第二支撑件,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有多个第二支撑单元;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形成第二支撑槽;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形成的所述第二支撑槽对应设置以用于支撑自所述来料蓝具中推出的板材;
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均活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能够相对运动至所述第一支撑槽与所述第二支撑槽相互配合形成所述板材支撑槽以用于支撑自所述来料蓝具中推出的板材;
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二推板件位于所述第一转运轨道的同侧,且所述第二推板能够运动至较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更加远离所述第一转运轨道。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转移设备还包括蓝具夹持装置;所述蓝具夹持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台且位于所述第一转运轨道的上方以用于夹持所述第一转运轨道上的所述来料蓝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材转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具夹持装置包括基板、压板以及夹持机构;
所述压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基板,所述压板能够运动至抵接于工作台上的蓝具;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固定于所述基板,所述第二安装件固定于所述压板;
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端具有第一夹持部,另一端具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具有第二夹持部,另一端具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相互配合以夹持所述蓝具;
所述压板上设有第一夹持部通道和第二夹持部通道;所述第一夹持部自所述第一夹持部通道且朝向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二夹持部自所述第二夹持部通道且朝向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伸出;
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均铰接于所述第二安装件;
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有第一夹持件安装槽和第二夹持件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二夹持件安装槽内;在自所述基板朝向所述压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夹持件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安装槽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CN202022483666.0U 2020-10-29 2020-10-29 板材转移设备 Active CN213619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83666.0U CN213619880U (zh) 2020-10-29 2020-10-29 板材转移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83666.0U CN213619880U (zh) 2020-10-29 2020-10-29 板材转移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19880U true CN213619880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28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83666.0U Active CN213619880U (zh) 2020-10-29 2020-10-29 板材转移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198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83301B (zh) 一种脚轮铆接设备
WO2023092671A1 (zh) 一种折弯保压单元及产品折弯生产线
CN213619880U (zh) 板材转移设备
CN213894306U (zh) 蓝具夹持装置以及板材转移设备
CN214493940U (zh) 板材收纳篮具以及板材转移设备
CN112355632A (zh) 一种齿轮轴总成自动装配设备
CN218808944U (zh) 上下料装置
CN111230568A (zh) 一种柔性组装用定位旋转输送托盘
CN214569054U (zh) 一种自动上下料装置
CN114248091A (zh) 一种基于机柜用铰链的自动化装配设备
CN111376014B (zh) 一种卡扣及隔音棉装配设备
CN211996323U (zh) 一种单拼牙刷包装机
CN114789339A (zh) 一种电推剪调节手柄的组装设备
CN210824234U (zh) 输送线结构
CN217991612U (zh) 电源组装机
CN110814693A (zh) 灯具支架组装设备
CN218260389U (zh) 加工系统
CN220679167U (zh) 步进旋转式套件铆压装置
CN220970992U (zh) 自动攻牙设备
CN218800272U (zh) 一种吹气式锁螺丝机
CN215685311U (zh) 一种首饰全自动粘接机
CN220903118U (zh) 一种定位夹具以及自动配装流水线
CN217544410U (zh) 机械键盘自动插轴机
CN220806469U (zh) 一种用于自动化钻孔工作站的连续上料组件
CN215824754U (zh) 一种装配机械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37300 Zhonghuo Optical Valley Industrial Park, Xian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dali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Wanjin Industrial (Chibi) Co.,Ltd.

Address before: 437300 Zhonghuo Optical Valley Industrial Park, Xian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IDALI INDUSTRY (CHIBI) CO.,LTD.

Patentee before: Wanjin Industrial (Chibi)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