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96195U -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96195U
CN213596195U CN202022193425.2U CN202022193425U CN213596195U CN 213596195 U CN213596195 U CN 213596195U CN 202022193425 U CN202022193425 U CN 202022193425U CN 213596195 U CN213596195 U CN 2135961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ue
area
main body
battery
do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34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洪智
甘承宏
范志明
唐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9342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961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961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961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电池保护膜包括主体和与主体相连的拉手。主体包括至少部分用于与电池相连且包括点状胶区的主体第一表面。点状胶区包括第一点状弱胶区、第二点状弱胶区、第一点状过渡区和第一点状强胶区,第一点状过渡区的粘接力小于第一点状强胶区的粘接力并大于第一点状弱胶区和第二点状弱胶区的粘接力。点状胶区的沿主体的横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点状弱胶区,第二点状弱胶区设置于两第一点状弱胶区之间;第二点状弱胶区与两侧的第一点状弱胶区之间均设置有第一点状强胶区;第一点状弱胶区与相邻第一点状强胶区之间设置有第一点状过渡区。电池保护膜易于从电池剥离,能够降低电池在拆卸时变形或损伤的风险。

Description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电子设备,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体积小型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采用内置式电池的设计来节省机身的体积,因此内置式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内置式电池的安装固定和拆卸存在结构复杂、拆卸不便的问题。目前内置式电池的安装固定方式都容易导致电池无法正常拆卸,尤其对于超宽/超长电池或多电池设计的电池容易导致电池变形或电池保护板断裂等问题,对于电池和使用电池的终端设备均造成不同程度损伤,甚至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其能够降低电池在拆卸时变形或损伤的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护膜。电池保护膜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相连的拉手。所述主体包括主体第一表面,所述主体第一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电池相连。所述主体第一表面包括点状胶区;所述点状胶区包括第一点状弱胶区、第二点状弱胶区、第一点状过渡区以及第一点状强胶区,所述第一点状过渡区的粘接力小于所述第一点状强胶区的粘接力并大于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的粘接力和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的粘接力;所述点状胶区的沿所述主体的横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设置于两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之间;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与两侧的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点状强胶区;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与相邻的第一点状强胶区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点状过渡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第一表面还包括主体强胶区和第一主体无胶区。所述主体强胶区位于所述主体第一表面的沿所述主体的横向的两端,所述点状胶区位于所述主体强胶区之间,所述第一主体无胶区位于所述主体强胶区与所述点状胶区之间,且所述第一主体无胶区不具有粘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第一表面还包括第二主体无胶区。所述主体强胶区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多个所述主体强胶区沿所述主体的纵向间隔设置,相邻所述主体强胶区之间由所述第二主体无胶区间隔开,所述第二主体无胶区不具有粘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所述点状胶区还包括第二点状强胶区和第二点状过渡区。所述第二点状强胶区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之间;所述第二点状过渡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和所述第二点状强胶区之间;所述第二点状过渡区的粘接力小于所述第二点状强胶区的粘接力并大于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的粘接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拉手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多个所述拉手中的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横向的两端。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拉手中的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的中心线的两侧,设置于所述主体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的中心线的两侧的两个所述拉手之间连接有所述主体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拉手具有拉手第一表面,所述拉手第一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电池相连。所述拉手第一表面包括拉手强胶区、拉手无胶区和拉手弱胶区。所述拉手强胶区位于所述第一主体无胶区与所述点状胶区之间;所述拉手无胶区连接于所述拉手强胶区的沿所述主体的横向远离所述点状胶区的一侧;所述拉手弱胶区连接于所述拉手的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的两端;所述拉手无胶区远离所述拉手强胶区的一侧位于所述主体内或位于所述主体的边缘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第一表面还包括第三主体无胶区和主体弱胶区,所述第三主体无胶区与所述主体强胶区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无胶区的一侧的至少部分相连,所述第三主体无胶区不具有粘接力;所述主体弱胶区的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三主体无胶区连接,所述主体弱胶区设置于所述拉手无胶区的远离所述拉手强胶区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拉手在所述主体的横向上与所述主体的连接处设置有断开槽,且所述拉手在所述主体的纵向上与所述主体的连接处设置有撕裂缝隙,所述断开槽的两端与所述撕裂缝隙相连。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另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前述的电池保护膜,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列排列的所述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还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前述的电池组件。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中,在电池保护膜的主体上沿主体的横向设置具有不同粘接力的点状胶区,粘接力不同的点状胶区呈间隔分布。将第一点状弱胶区和第一点状强胶区通过第一点状过渡区间隔开,将两个第一点状强胶区通过第二点状弱胶区间隔开,点状胶区沿主体的横向的粘接力从两端到中间先增大后减小,使粘接力不同的点状胶区在主体上沿主体的横向平缓过渡,从而使电池保护膜易于从电池剥离,电池保护膜拆卸更顺畅,能够降低电池在电池保护膜拆卸时变形或受损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件的电池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膜与电池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根据图3的电池保护膜与电池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根据图3的电池组件的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膜和电池的示意图,其中电池保护膜处于展开状态。
图6是根据图3的电池保护膜的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7是根据图3的电池组件的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膜与电池的装配示意图,其中示出电池保护膜的结构分布。
图8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根据图7的电池保护膜与电池的装配示意图,其中示出电池保护膜的结构分布。
图9是根据图3的电池保护膜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膜与电池的装配示意图,其中示出电池保护膜的结构分布。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件的再一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膜的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12是根据图11的电池保护膜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件的还一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膜的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14是根据图13的电池保护膜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B1电池保护膜 22拉手无胶区
1主体 23拉手弱胶区
11点状胶区 24断开槽
111第一点状弱胶区 25撕裂缝隙
112第二点状弱胶区 251撕裂线
113第一点状过渡区 252止裂线
114第一点状强胶区 B2电池
115第二点状强胶区 B21正面
116第二点状过渡区 B22背面
12主体强胶区 B23侧面
13第一主体无胶区 B3电池保护板
14第二主体无胶区 T主体的横向
15第三主体无胶区 L主体的纵向
16主体弱胶区 C主体的纵向的中心线
2拉手 100电池组件
21拉手强胶区 200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本公开的实施例,且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示例,本公开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公开。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公开中出现的“多个”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电池组件适用于各种使用电池组件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电池组件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电源。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电池组件不仅仅局限适用于上述所描述的终端设备,还可以适用于所有使用电池组件的终端设备,但为描述简洁,下述实施例均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图1示出一种手机200的结构,所述手机2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组件100,电池组件100为手机200提供电源,满足使用手机200时的用电需求。
参照图2至图14示出的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组件100包括根据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B1和电池B2。其中,电池组件100包括至少两个并排排列的电池B2,可通过电池保护膜B1固定至少两个并排排列的电池B2。电池组件100还可包括电池保护板B3。
在终端设备中,电池B2通过电池保护膜B1固定于终端设备。并且电池保护膜B1用于包覆于电池B2的外侧来保护电池B2。
电池保护膜B1可为薄膜片体,诸如聚碳酸酯膜(PC薄膜)或耐高温的聚酯膜(PET薄膜)等,但不限于此。在薄膜上背胶,由此来实现电池保护膜B1通过粘接连接于终端设备和电池B2。
参照图2至图14示出的示例,电池保护膜B1包括主体1和与主体1相连的拉手2。主体1可包括相反设置的主体第一表面和主体第二表面,主体第一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电池B2相连,具体地,主体第一表面的所述至少部分连接于电池B2的外表面;主体第二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终端设备相连。如图2所示,电池B2的外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B21和背面B22以及连接正面B21和背面B22的侧面B23。参照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膜B1处于展开状态时,主体1沿主体1的横向T的尺寸可大于电池B2沿主体1的横向T的尺寸。也就是说,主体第一表面的部分除了连接于背面B22之外,主体第一表面的部分还连接于侧面B23和正面B21,以提高电池保护膜B1对电池B2固定的可靠性。
参照图6和图7、图10、图11以及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第一表面包括点状胶区11。点状胶区11包括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第一点状过渡区113以及第一点状强胶区114。第一点状过渡区113的粘接力小于第一点状强胶区114的粘接力并大于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的粘接力和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粘接力。点状胶区11的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第二点状弱胶区112设置于两第一点状弱胶区111之间,第二点状弱胶区112与两侧的第一点状弱胶区111之间均设置有第一点状强胶区114,第一点状弱胶区111与相邻的第一点状强胶区114之间设置有第一点状过渡区113。
在根据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B1中,在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1上沿主体1的横向T设置具有不同粘接力的点状胶区,粘接力不同的点状胶区呈间隔分布。将第一点状弱胶区111和第一点状强胶区114通过第一点状过渡区113间隔开,将两个第一点状强胶区114通过第二点状弱胶区112间隔开,点状胶区沿主体1的横向T的粘接力从两端到中间先增大后减小,使粘接力不同的点状胶区在主体1上沿主体1的横向T平缓过渡,从而使电池保护膜B1易于从电池B2剥离,电池保护膜B1拆卸更顺畅,能够降低电池B2在电池保护膜B1拆卸时变形或受损伤的风险。
参照图6和图7、图10、图11以及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点状胶区11中的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第一点状过渡区113以及第一点状强胶区114设有呈网点状的点状胶,点状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可设置第一点状弱胶区111和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点状胶直径为0.6mm,第一点状过渡区113的点状胶直径为0.8mm,第一点状强胶区114的点状胶直径为1.0mm。各点状胶区中的点状胶之间的间隔可设置为相等。从而使第一点状弱胶区111和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粘接力相同,并且第一点状过渡区113的粘接力小于第一点状强胶区114的粘接力并大于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的粘接力和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粘接力。当然,各胶区的点状胶的直径和点状胶之间的间隔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任意设置。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图6和图7、图10、图11和图13中,为了图示清楚,用虚线将相邻的点状胶区间隔开以示区分,实际不存在该虚线。
参照图6和图7、图10、图11以及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和第一点状过渡区113都设置为条形带状区域,并且各胶区相互平行,便于各胶区的设置和排列。当然各胶区的形状不限于此,且可任意设置。
参照图6和图7示出的实施例、图11示出的实施例以及图13示出的实施例,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也就是说,在两个第一点状强胶区114之间布置一个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电池保护膜B1可用于粘接两个并排排列的电池B2。
参照图3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B2在数量上可以多个设置,多个电池B2沿主体1的横向T以侧面B23对侧面B23的方式排列,一个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至少部分同时粘接于相邻两个电池B2的背面B22。在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池B2设置为两个,两个电池B2沿主体1的横向T以侧面B23对侧面B23的方式排列,第二点状弱胶区112设置为一个,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和第一点状过渡区113均设置为两个。参照图6至图8,在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1的主体第一表面粘接于两个电池B2的状态下,由于电池B2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部分易受损变形,通过将一个第二点状弱胶区112同时粘接于两个电池B2的背面B22并覆盖两个电池B2之间沿横向T的邻接位置,能够降低在剥离电池保护膜B1时两个电池B2之间的邻接位置及其附近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并且还能够保证邻接位置处电池保护膜B1与两个电池B2的固定强度;两个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分别粘接于两个电池B2的背面B22的中间部分,以使电池保护膜B1与电池B2固定更牢固;为了便于说明,将两个电池B2作为一个整体称为电池单元,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和第一点状过渡区113分别粘接于电池单元沿主体1的横向T的对应位置,在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和第一点状弱胶区111之间布置第一点状过渡区113,使主体1的粘接力沿主体1的横向T平缓过渡,以便于电池保护膜B1在拆卸时易于与电池B2分离并且又能够保证电池保护膜B1与电池B2的可靠固定;由于电池单元的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的部分易受损,因此将第一点状弱胶区111布置于电池单元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部分,在拆卸电池保护膜B1时能降低电池B2变形或受损的风险。主体1的剩余部分和拉手2向电池B2的正面B21翻折并粘接于正面B21。
参照图6和图7示出的实施例,第一点状强胶区114的面积大于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面积,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面积大于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的面积,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的面积大于第一点状过渡区113的面积。其中,可设置第一点状弱胶区111和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第一点状过渡区113以及第一点状强胶区114沿主体1的纵向L的尺寸相同,则各胶区的面积取决于沿主体1的横向T的尺寸,可通过调整主体1的横向T的尺寸来改变各胶区的面积。各胶区的面积可根据实际使用的电池B2的尺寸和数量来确定。
参照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点状弱胶区112在数量上可以多个设置。例如,在图10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也就是说,在两个第一点状强胶区114之间布置两个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电池保护膜B1可用于粘接三个并排排列的电池B2。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数量还可设置为三个以上,以使电池保护膜B1可用于粘接四个以上并排排列的电池B2,可根据具体需要粘接的电池B2的数量来设置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数量。参照图10示出的实施例,在第二点状弱胶区112以多个设置时,点状胶区11还可包括第二点状强胶区115和第二点状过渡区116。第二点状强胶区115设置于相邻的第二点状弱胶区112之间。第二点状过渡区116设置于第二点状弱胶区112与第二点状强胶区115之间。第二点状过渡区116的粘接力小于第二点状强胶区115的粘接力并大于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粘接力。例如,如图10所示,电池B2设置为三个,三个电池B2沿主体1的横向T以侧面B23对侧面B23的方式排列,第二点状弱胶区112设置为两个,第二点状强胶区115对应设置为一个且第二点状过渡区116对应设置为两个,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和第一点状过渡区113均设置为两个。在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第一表面粘接于三个电池B2的状态下,两个第二点状弱胶区112分别同时粘接于两两相邻的电池B2的背面B22,并覆盖两两相邻的电池B2之间沿横向T的邻接位置,以降低两两相邻的电池B2之间的邻接位置及其附近在剥离电池保护膜B1时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并且还能够保证邻接位置处电池保护膜B1与电池B2之间的固定强度;第二点状强胶区115粘接于两个电池B2之间的电池B2的背面B22的中间部分,以使电池保护膜B1与两个电池B2之间的电池B2固定更牢固;第二点状强胶区115与第二点状弱胶区112之间通过第二点状过渡区116过渡,以在保证电池保护膜B1与两个电池B2之间的电池B2的固定强度的同时使电池保护膜B1拆卸更顺畅;为了便于说明,将三个电池B2作为一个整体称为电池单元,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第一点状过渡区113、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分别粘接于电池单元沿主体1的横向T的对应位置,使得主体1的粘接力沿主体1的横向T呈平缓过渡,以便于电池保护膜B1在拆卸时易于与电池B2分离并且又能够保证电池保护膜B1与电池B2的可靠固定;由于电池单元的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的部分易受损,因此将第一点状弱胶区111布置于电池单元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部分,在拆卸电池保护膜B1时能降低电池B2受损风险。主体1的剩余部分和拉手2向电池B2的正面B21翻折并粘接于正面B21。
参照图10示出的实施例,第二点状强胶区115的面积大于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面积,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面积大于第二点状过渡区116的面积,第一点状强胶区114的面积大于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面积,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面积大于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的面积,第一点状弱胶区111的面积大于第一点状过渡区113的面积。第一点状过渡区113的面积和第二点状过渡区116的面积可设置为相同,当然也可不同。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和第二点状强胶区115的面积可设置为相同,当然也可不同。多个第二点状弱胶区112的面积可设置为相同或不同,类似地,多个第一点状弱胶区111、多个第一点状强胶区114、多个第二点状强胶区115、多个第一点状过渡区113和第二点状过渡区116的面积也可分别设置为相同或不同。各胶区的面积可根据实际使用的电池B2的尺寸和数量来确定。
电池保护膜B1的尺寸可根据电池B2的尺寸和数量进行设置。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B1可用于超宽电池、超长电池或多电池,可将超宽电池的宽度方向与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1的横向T同向设置来固定电池保护膜B1和超宽电池,将超长电池的长度方向与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1的横向T同向设置来固定电池保护膜B1和超长电池,将多电池的电池排布方向与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1的横向T同向设置来固定电池保护膜B1和多电池,本公开的电池保护膜B1与电池固定可靠又便于拆卸,解决电池保护膜从超宽电池、超长电池或多电池拆卸易导致电池变形或电池保护板B3断裂的问题。
参照图6至图8、图11和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第一表面还可包括主体强胶区12和第一主体无胶区13。主体强胶区12位于主体第一表面的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点状胶区11位于主体强胶区12之间。第一主体无胶区13位于主体强胶区12与点状胶区11之间,且第一主体无胶区13不具有粘接力。主体强胶区12的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主体1与电池B2的可靠固定,第一主体无胶区13的设置便于主体1从电池B2剥离。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在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第一表面粘接于电池B2的状态下,点状胶区11可对应粘接于电池B2的背面B22,第一主体无胶区13对应粘接于电池B2的侧面B23,主体强胶区12对应粘接于电池的正面B21。
参照图6、图8、图11和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第一表面还可包括第二主体无胶区14。主体强胶区12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多个主体强胶区12沿主体1的纵向L间隔设置。相邻主体强胶区12之间由第二主体无胶区14间隔开,第二主体无胶区14不具有粘接力。第二主体无胶区14不设置胶体,第二主体无胶区14起到排气的作用,主体强胶区12与主体1的边缘通过第二主体无胶区14连通,解决电池保护膜B1贴覆于电池B2时产生气泡的问题,使电池保护膜B1与电池B2的固定更可靠。
拉手2与主体1可一体成型,以简化电池保护膜B1的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拉手2与主体1也可分体成型。在图2至图14的示例中,拉手2呈大致矩形,但拉手2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任意设置,也可设置为梯形、半圆形等。拉手2具有拉手第一表面,拉手第一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电池B2相连。拉手第一表面的至少部分连接于电池B2的外表面。参照图7和图8示出的实施例,拉手2的部分粘接于背面B22,拉手2的部分还粘接于正面B21和侧面B23。
如图3至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手2在数量上可以多个设置。多个拉手2中的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在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都设置拉手2,在电池B2安装于诸如手机200的终端设备的电池仓后,操作者可以通过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的任何一端处的拉手2将电池保护膜B1拉起,以便于操作者操作,避免单一拉手2脱落后电池保护膜B1难以拆卸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拉手2中的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主体1的沿主体1的纵向L的中心线C的两侧,设置于主体1沿主体1的纵向L的中心线C的两侧的两个拉手2之间连接有主体1的一部分。在图11中,以主体1的横向T的同一端为例,在主体1的沿主体1的纵向L的中心线C的两侧布置两个拉手2,操作者可通过这两个拉手2同时对电池保护膜B1施力,通过在主体1的沿主体1的纵向L的中心线C的两侧设置至少两个拉手2,操作者可同时对多个拉手2施力,进一步对电池保护膜B1整体施力,增大电池保护膜B1的受力面积,使电池保护膜B1受力均匀,从而电池保护膜B1更容易与电池B2分离,并且大大降低电池B2受力变形的可能性。在图11中,四个拉手2对称设置于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并且设置于主体1的沿主体1的纵向L的中心线C的两侧,四个拉手2为操作者拆卸电池保护膜B1提供多个施力点,便于电池保护膜B1拆卸,使电池B2与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1分离。
参照图6至图8、图10、图11以及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手第一表面包括拉手强胶区21和拉手无胶区22。拉手强胶区21位于第一主体无胶区13与点状胶区11之间,以保证拉手2与电池B2可靠固定。拉手无胶区22连接于拉手强胶区21的沿主体1的横向T远离点状胶区11的一侧,以便操作者握持拉手2对电池保护膜B1施力,便于拆卸电池保护膜B1。拉手第一表面还可包括拉手弱胶区23。拉手弱胶区23连接于拉手的沿主体1的纵向L的两端,防止拉手2的沿主体1的纵向L的两端翘起。
如图6、图8、图11以及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第一表面还可包括第三主体无胶区15和主体弱胶区16。第三主体无胶区15与主体强胶区12远离第一主体无胶区13的一侧的至少部分相连,第三主体无胶区15不具有粘接力。主体弱胶区16的沿主体1的纵向L的两侧与第三主体无胶区15连接,主体弱胶区16设置于拉手无胶区22的远离拉手强胶区21的一侧。第三主体无胶区15的设置便于操作者在拆卸电池保护膜B1时从主体1沿主体1的横向T的边缘施力,进而便于快速拆卸电池保护膜B1。主体弱胶区16的设置能够防止拉手2的沿主体1的横向T的端部翘起,影响电池保护膜B1与电池B2的固定效果。
在图3至9示出的实施例、图10示出的实施例以及图11和图12示出的实施例中,拉手无胶区22远离拉手强胶区21的一侧位于主体1内。在图13和图14示出的实施例中,拉手无胶区22远离拉手强胶区21的一侧位于主体1的边缘处。
参照图3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手2在主体1的横向T上与主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断开槽24,且拉手2在主体1的纵向L上与主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撕裂缝隙25。断开槽24的两端与撕裂缝隙25相连,便于拉手2在与主体1撕裂时与主体1分离,防止主体1被撕破。其中,参照图9,撕裂缝隙25包括撕裂线251和止裂线252,撕裂线251和止裂线252沿撕裂缝隙25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撕裂线251与撕裂缝隙25的长度方向平行,止裂线252朝向撕裂线251倾斜设置,并且止裂线252与撕裂线251形成锐角,从而使得拉手2在与主体1撕裂时更好地沿撕裂线251与主体1分离,阻止主体1被撕破。
参照图3至图9示出的实施例,在将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第一表面粘接于电池B2时,主体1的点状胶区11粘接于电池B2的背面B22,主体1的剩余部分从背面B22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翻折到正面B21。具体地,主体1的点状胶区11粘接于电池B2的背面B22,主体1的主体强胶区12从背面B22沿主体1的横向T的两端向正面B21翻折,以使主体强胶区12粘接于正面B21,第一主体无胶区13位于电池B2的两侧面B23,拉手2也随着粘接于电池B2的外表面的相应位置,拉手2的拉手强胶区21的至少部分粘接于电池的背面B22,拉手2的拉手无胶区22的至少部分粘接于电池的正面B21。
在电池B2通过电池保护膜B1固定于终端设备的电池仓后,电池B2的正面B21朝向电池仓敞开侧,主体1和拉手2的连接部分位于电池B2的背面,操作者可操作的部分(诸如拉手2的拉手无胶区22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B2的正面,以供操作者操作。操作者提起拉手2,拉手2可沿着撕裂缝隙25与主体1分离,由于粘接力较强的拉手强胶区21的设置,在拉手2沿着撕裂缝隙25与主体1分离时,电池B2连同拉手2一起被拉起而离开电池仓,由于主体1的点状胶区11的设置,点状胶区11沿主体1的横向T的粘接力从两端到中间先增大后减小的平缓过渡,在拉手2继续拉起电池B2时,电池B2易于与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1剥离,大大减小电池B2变形的风险,从而顺利完成电池保护膜B1的拆卸,使电池B2从电池仓中顺利拆卸下来而不会变形和损坏。
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第二表面可背诸如双面胶的胶体来与终端设备粘接固定,但不限于此,只要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第二表面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粘接力大于电池保护膜B1的主体第一表面与电池B2之间的粘接力,从而在拉手2从电池仓拉起电池B2时,由于主体1与终端设备粘接力强,主体1难以与终端设备剥离且留在电池仓,从而便于电池B2与主体1分离。。
保护电路板B3的功能和概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仅简单说明。保护电路板B3是针对可充电电池(例如锂电池)起保护作用的集成电路板,用来防止电池B2被过充、过放、过流、短路及超高温充放电等。
上面详细的说明描述多个示范性实施例,但本文不意欲限制到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公开的各种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出于简明目的而未示出的多个另外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保护膜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相连的拉手;
所述主体包括主体第一表面,所述主体第一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电池相连;所述主体第一表面包括点状胶区;
所述点状胶区包括第一点状弱胶区、第二点状弱胶区、第一点状过渡区以及第一点状强胶区,所述第一点状过渡区的粘接力小于所述第一点状强胶区的粘接力并大于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的粘接力和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的粘接力;
所述点状胶区的沿所述主体的横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设置于两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之间;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与两侧的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点状强胶区;所述第一点状弱胶区与相邻的第一点状强胶区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点状过渡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第一表面还包括主体强胶区和第一主体无胶区;
所述主体强胶区位于所述主体第一表面的沿所述主体的横向的两端,所述点状胶区位于所述主体强胶区之间,
所述第一主体无胶区位于所述主体强胶区与所述点状胶区之间,且所述第一主体无胶区不具有粘接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第一表面还包括第二主体无胶区;
所述主体强胶区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多个所述主体强胶区沿所述主体的纵向间隔设置,相邻所述主体强胶区之间由所述第二主体无胶区间隔开,所述第二主体无胶区不具有粘接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
所述点状胶区还包括第二点状强胶区和第二点状过渡区;
所述第二点状强胶区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之间;
所述第二点状过渡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和所述第二点状强胶区之间;
所述第二点状过渡区的粘接力小于所述第二点状强胶区的粘接力并大于所述第二点状弱胶区的粘接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手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多个所述拉手中的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横向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拉手中的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的中心线的两侧,设置于所述主体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的中心线的两侧的两个所述拉手之间连接有所述主体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手具有拉手第一表面,所述拉手第一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电池相连;
所述拉手第一表面包括拉手强胶区、拉手无胶区和拉手弱胶区;
所述拉手强胶区位于所述第一主体无胶区与所述点状胶区之间;
所述拉手无胶区连接于所述拉手强胶区的沿所述主体的横向远离所述点状胶区的一侧;
所述拉手弱胶区连接于所述拉手的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的两端;
所述拉手无胶区远离所述拉手强胶区的一侧位于所述主体内或位于所述主体的边缘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第一表面还包括第三主体无胶区和主体弱胶区,所述第三主体无胶区与所述主体强胶区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无胶区的一侧的至少部分相连,所述第三主体无胶区不具有粘接力;所述主体弱胶区的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三主体无胶区连接,所述主体弱胶区设置于所述拉手无胶区的远离所述拉手强胶区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在所述主体的横向上与所述主体的连接处设置有断开槽,且所述拉手在所述主体的纵向上与所述主体的连接处设置有撕裂缝隙,所述断开槽的两端与所述撕裂缝隙相连。
10.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膜,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排列的所述电池。
1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终端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组件。
CN202022193425.2U 2020-09-29 2020-09-29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2135961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3425.2U CN213596195U (zh) 2020-09-29 2020-09-29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3425.2U CN213596195U (zh) 2020-09-29 2020-09-29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96195U true CN213596195U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90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3425.2U Active CN213596195U (zh) 2020-09-29 2020-09-29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961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2667B (zh) 一种包覆膜、电池模块及移动终端
WO2015166663A1 (ja) 携帯機器
CN103490034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8485553B (zh) 一种电池保护膜及电池
CN213596195U (zh)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15184227U (zh) 一种电池包覆膜、电池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0504400B (zh) 电池固定结构
CN213202883U (zh) 电池易撕贴、电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9929361U (zh) 电池固定件、电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300723B (zh) 电池包装膜、应用所述电池包装膜的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12676361U (zh) 电子设备、电池组件及其贴膜
CN216054965U (zh) 电池固定件、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11420038U (zh) 锂电池保护膜以及锂电池
CN211455796U (zh) 电池保护膜、电池模组及移动装置
CN212625847U (zh) 电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4244277U (zh) 电池保护膜、电池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17881762U (zh) 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20290921U (zh) 电池包裹膜及电池
CN107054873A (zh) 一体式撕手保护膜
KR102669975B1 (ko) 배터리 팩
CN113471581A (zh) 包装膜及电池
CN214203897U (zh) 一种包覆膜、电池模块及移动终端
CN215437117U (zh) 贴附装置
CN210403854U (zh) 电池和电子设备
CN215119063U (zh) 电池固定件、电池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