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94370U - 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94370U
CN213594370U CN202022003633.1U CN202022003633U CN213594370U CN 213594370 U CN213594370 U CN 213594370U CN 202022003633 U CN202022003633 U CN 202022003633U CN 213594370 U CN213594370 U CN 2135943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hassis
bracket
vehicle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036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磊
易应武
蒋玉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Xingbida Netlin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Xingbida Netlin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Xingbida Netlin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Xingbida Netlin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036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943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943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943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前下防护装置包括横梁和至少一个上车踏步支架,上车踏步支架设置在横梁的端部,车辆包括底盘和上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前下防护装置与底盘连接。前下防护装置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车辆上,固定支架为铸造成型,拥有更好的刚度,并且重量更轻。前下防护装置设置有上车踏步支架,这使得上车踏步支架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的进行维修和更换,降低了成本。车辆采用上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因此具有轻量化和低成本的前下防护装置,且上车踏步支架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的,实现了减重降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前下防护装置是车辆中的一个防护结构,一般安装在车辆的前轮之前,为车辆提供保护。
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撞上障碍物,直接撞击障碍物的结构为前下防护装置,因此前下防护装置为前轮和底盘提供了保护,是车辆的重要部件。
现有的车辆,尤其是货运卡车,驾驶室的位置较高,为了便于驾驶员上下车,会在驾驶室的下方设置上车踏步装置。
由于上车踏步装置设置在车辆的侧面,并且位于驾驶室下方,因此多采用与车辆的侧板连接的结构,或者采用与车辆的车架连接的结构。
这导致现有的上车踏步装置结构较复杂,这增加了维护的困难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下防护装置,其设置有上车踏步支架,这使得上车踏步支架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的进行维修和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其采用上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因此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的上车踏步支架。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下防护装置,其包括横梁和至少一个上车踏步支架,上车踏步支架设置在横梁的端部。
由于上车踏步支架设置在前下防护装置的横梁上,因此上车踏步支架的结构能够得到简化,相比安装在车架上的上车踏步支架,本实用新型的上车踏步支架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便于维护,在不拆卸车辆侧板的情况下即可进行维修和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前下防护装置还包括多个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梁连接部和底盘连接部,横梁连接部与横梁连接,底盘连接部用于与车辆的底盘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横梁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板面与第一连接板的板面相互垂直,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前侧边连接,第二连接板与横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底盘连接部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四边形的第一边梁、第二边梁、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第一边梁上具有第一节点,第二边梁上具有第二节点,第三边梁上具有第三节点,底盘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加强梁,分别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连接;第二加强梁,一端与第一边梁和第四边梁的连接处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节点连接;第三加强梁,分别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连接;第四加强梁,一端与第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边梁和第四边梁的连接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车踏步支架包括支架部和斜撑部,支架部的一端与横梁的端部连接,斜撑部的一端与支架部连接,另一端与横梁连接;支架部与斜撑部的连接位置、支架部与横梁的连接位置和斜撑部与横梁的连接位置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车踏步支架还包括脚踏部,脚踏部与支架部连接,脚踏部沿垂直于支架部的长度方向突出于支架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前下防护装置包括两个上车踏步支架和两个固定支架,横梁的两端各设置一个上车踏步支架和一个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梁连接部和底盘连接部,横梁连接部与横梁连接,底盘连接部用于与车辆的底盘连接;在横梁的长度方向上,上车踏步支架位于固定支架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横梁包括两个横梁加强部,两个横梁加强部分别位于横梁的两端,上车踏步支架和固定支架均与横梁加强部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前下防护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清洁踏步支架,清洁踏步支架与横梁连接。
一种车辆,其包括底盘和上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前下防护装置与底盘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前下防护装置,因此车辆的上车踏步支架的结构简单、便于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前下防护装置设置有上车踏步支架,这使得上车踏步支架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的进行维修和更换。车辆采用上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因此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的上车踏步支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下防护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下防护装置的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下防护装置的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下防护装置的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下防护装置的实施例的上车踏步支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下防护装置的实施例的清洁踏步支架的立体图。
图中:
10-横梁;11-横梁加强部;20-上车踏步支架;21-支架部;22-斜撑部;23-脚踏部;30-固定支架;31-横梁连接部;311-第一连接板;312-第二连接板;32-底盘连接部;321-第一边梁;322-第二边梁;323-第三边梁;324-第四边梁;325-第一加强梁;326-第二加强梁;327-第三加强梁;328-第四加强梁;33-连接梁;40-清洁踏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下防护装置,其包括横梁10和至少一个上车踏步支架20,上车踏步支架20设置在横梁10的端部。
如图1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前下防护装置的一种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前下防护装置包括横梁10、两个固定支架30、两个上车踏步支架20和两个清洁踏步支架40,其中横梁10用于为车辆提供前下防护,固定支架30用于将横梁10与车辆的底盘连接,两个上车踏步支架20和两个清洁踏步支架40均设置在横梁10上。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30为铸造成型,拥有更好的刚度,因此使得前下防护装置整体的刚度提升超过15%。
此外,固定支架30为铸造成型的镂空结构,例如图2至图4中示出的多杆结构,在保持了固定支架30的强度的同时,杆与杆之间采用镂空结构,因此减轻了固定支架30的重量。
铸造成型使得固定支架30一体成型,降低了固定支架30的成本,并且使得前下防护装置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安装更加便捷。
上车踏步支架20设置在前下防护装置的横梁10上,而横梁10通过固定支架30与车辆的底盘连接,因此上车踏步支架20的刚度间接提升超过15%。
由于上车踏步支架20设置在前下防护装置的横梁10上,因此上车踏步支架20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方便的进行维修和更换。
横梁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上车踏步支架20。
上车踏步支架20包括支架部21和斜撑部22,支架部21的一端与横梁10的端部连接,斜撑部22的一端与支架部21连接,另一端与横梁10连接;支架部21与斜撑部22的连接位置、支架部21与横梁10的连接位置和斜撑部22与横梁10的连接位置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
由于支架部21和斜撑部22形成三角形的连接结构,因此上车踏步支架20的结构稳定、强度高。
由于设置了斜撑部22,相比单独设置支架部21,上车踏步支架20的刚度提升至少20%。
如图5所示,支架部21与横梁10之间通过安装座连接,支架部21为C型钢梁。
安装座与横梁1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支架部2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横梁10的长度方向,支架部21朝向横梁10的后方延伸。
由于横梁10的位置位于车前轮的前侧,而驾驶室一般位于车前轮的上方,因此支架部21朝向横梁10的后方延伸,以便安装脚踏部23。
上车踏步支架20还包括脚踏部23,脚踏部23与支架部21连接,脚踏部23沿垂直于支架部21的长度方向突出于支架部21。
图5示出了脚踏部23的两个梁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脚踏部23还包括安装在梁上的脚踏板,车辆的司机和乘客蹬踏在脚踏板上,进而进入驾驶室或副驾驶位置。
脚踏部23的沿横梁10的长度方向的外缘突出于横梁10的端部。
斜撑部22与支架部21的连接位置位于脚踏部23的两个梁之间。在图5示出的实施例中,斜撑部22与支架部21的连接位置位于支架部21的长度的三分之二的位置处。
斜撑部22为C型钢弯折形成,斜撑部22的与支架部21连接的一端具有与支架部21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弯折段,斜撑部22的与横梁10连接的一端具有与横梁1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弯折段。
前下防护装置还包括固定支架30。
如图1所示,前下防护装置包括两个上车踏步支架20和两个固定支架30,横梁10的两端各设置一个上车踏步支架20和一个固定支架30;固定支架30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梁连接部31和底盘连接部32,横梁连接部31与横梁10连接,底盘连接部32用于与车辆的底盘连接;在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上车踏步支架20位于固定支架30的外侧。
横梁10包括两个横梁加强部11,两个横梁加强部11分别位于横梁10的两端,上车踏步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均与横梁加强部11相连接。
横梁10的本体为两端封口的C型钢梁,横梁加强部11为C型钢梁,横梁加强部11的宽度小于横梁10的本体的宽度,因此横梁加强部11能够伸入横梁10的本体的开口内部。
如图1,横梁加强部11和横梁10的本体之间开口相对的连接,并且横梁加强部11伸入横梁10的本体的开口的内部,使得具有横梁加强部11的一段横梁10呈矩形钢梁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横梁连接部31包括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第二连接板312的板面与第一连接板311的板面相互垂直,第二连接板312与第一连接板311前侧边连接,第二连接板312与横梁10连接。
第一连接板311呈三角形,第二连接板312呈矩形,第二连接板312上设置有四个螺栓孔,第二连接板312通过螺栓固定在横梁加强部11上。
如图2和图4所示,横梁连接部31和底盘连接部32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梁33相连接,两个连接梁33分别沿第一连接板311的两个边的方向延伸,两个连接梁33之间形成镂空结构。
如图4所示,底盘连接部32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四边形的第一边梁321、第二边梁322、第三边梁323和第四边梁324,第一边梁321上具有第一节点,第二边梁322上具有第二节点,第三边梁323上具有第三节点,底盘连接部32还包括:第一加强梁325,分别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连接;第二加强梁326,一端与第一边梁321和第四边梁324的连接处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节点连接;第三加强梁327,分别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连接;第四加强梁328,一端与第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边梁321和第四边梁324的连接处连接。
各个边梁和加强梁之间均为镂空结构。
其中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均具有一个螺栓座,螺栓座上开设有螺栓孔,螺栓孔的轴向平行于横梁10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底盘连接。
此外,第一边梁321和第二边梁322的连接位置、第一边梁321和第四边梁324的连接位置以及第二边梁322和第三边梁323的连接位置均具有一个螺栓座,螺栓座上开设有螺栓孔。
底盘连接部32整体呈多梁结构,在减重的同时,保持了足够的刚度和结构强度。
固定支架30为铸造件,因此横梁连接部31、底盘连接部32和连接梁33均为一体成型结构,相比通过连接件连接的分体部件,固定支架30的刚度提升至少15%。
如图1所示,前下防护装置还包括两个清洁踏步支架40,清洁踏步支架40与横梁10连接。
清洁踏步支架40朝向横梁10的前方突出于横梁10。
司机通过蹬踏清洁踏步支架40,能够对驾驶室的前风挡玻璃进行清洁维护。
如图6所示,清洁踏步支架40包括两个连接件和一个踏板件,两个连接件与横梁10连接,踏板件搭接在两个连接件上,并通过螺栓连接。
每个连接件的与横梁10连接的端部均设置有三个螺栓孔,三个螺栓孔呈三角形排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和上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前下防护装置与底盘连接。
其中横梁10的位置位于底盘的前缘之前,并且位于前轮之前,以为底盘和前轮提供防护。
两个上车踏步支架20位于驾驶室和副驾驶室的下方,以供司机和副驾驶登车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采用了上述的前下防护装置,采用铸造成型的固定支架30连接车辆的底盘和前下防护装置的横梁10,并且上车踏步支架20设置在前下防护装置的横梁10上,因此实现了减重降本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前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0),至少一个上车踏步支架(20),所述上车踏步支架(20)设置在所述横梁(10)的端部,所述前下防护装置还包括多个固定支架(30),所述固定支架(30)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梁连接部(31)和底盘连接部(32),所述横梁连接部(31)与所述横梁(10)连接,所述底盘连接部(32)用于与车辆的底盘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连接部(31)包括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所述第二连接板(312)的板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11)的板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板(31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11)前侧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312)与所述横梁(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连接部(32)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四边形的第一边梁(321)、第二边梁(322)、第三边梁(323)和第四边梁(324),所述第一边梁(321)上具有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边梁(322)上具有第二节点,所述第三边梁(323)上具有第三节点,所述底盘连接部(32)还包括:
第一加强梁(325),分别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连接;
第二加强梁(326),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梁(321)和所述第四边梁(324)的连接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
第三加强梁(327),分别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连接;
第四加强梁(328),一端与所述第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梁(321)和所述第四边梁(324)的连接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踏步支架(20)包括支架部(21)和斜撑部(22),所述支架部(21)的一端与所述横梁(10)的端部连接,所述斜撑部(22)的一端与所述支架部(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梁(10)连接;所述支架部(21) 与所述斜撑部(22)的连接位置、所述支架部(21)与所述横梁(10)的连接位置和所述斜撑部(22)与所述横梁(10)的连接位置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踏步支架(20)还包括脚踏部(23),所述脚踏部(23)与所述支架部(21)连接,所述脚踏部(23)沿垂直于所述支架部(21)的长度方向突出于所述支架部(2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防护装置包括两个上车踏步支架(20)和两个固定支架(30),所述横梁(10)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上车踏步支架(20)和一个所述固定支架(30);所述固定支架(30)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梁连接部(31)和底盘连接部(32),所述横梁连接部(31)与所述横梁(10)连接,所述底盘连接部(32)用于与车辆的底盘连接;在所述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所述上车踏步支架(20)位于所述固定支架(30)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0)包括两个横梁加强部(11),两个所述横梁加强部(11)分别位于所述横梁(10)的两端,所述上车踏步支架(20)和所述固定支架(30)均与所述横梁加强部(11)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下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防护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清洁踏步支架(40),所述清洁踏步支架(40)与所述横梁(10)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下防护装置,所述前下防护装置与所述底盘连接。
CN202022003633.1U 2020-09-14 2020-09-14 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35943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03633.1U CN213594370U (zh) 2020-09-14 2020-09-14 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03633.1U CN213594370U (zh) 2020-09-14 2020-09-14 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94370U true CN213594370U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87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03633.1U Active CN213594370U (zh) 2020-09-14 2020-09-14 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943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37631B1 (en) Automobile body frame
US6109629A (en) Subframe for motor vehicles
CN210191603U (zh) 一种自卸车车架前端铸造加长梁
EP1975000B1 (en) Getting-on/off step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AU2007326492B2 (en) Front structure for cab-over-engine vehicle
KR20050085946A (ko) 다용도 차량을 위한 전방프레임부품
CN213594370U (zh) 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CN100532143C (zh) 牵引钩安装结构
JP3721720B2 (ja) 燃料タンクの取付構造
US20080284207A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Receiving a Pivotally Mounted Truck Driver's Cab
CN111516762A (zh) 带有格式框架的运载工具、优选商用车
CN217146138U (zh) 一种车架前端铸造组合支架
CN220483428U (zh) 一种焊接式挡泥板支架总成
CN218316916U (zh) 副车架结构及车辆
JP406042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219806797U (zh) 车身前部行人保护结构与车辆
CN210554348U (zh) 后排座椅骨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648108U (zh) 车辆的前下防护装置及车辆
KR100692077B1 (ko) 트럭차량의 승하차용 하부 스텝 마운팅 구조
CN216269560U (zh) 车辆的前地板总成结构及车辆
CN220243392U (zh) 一种新型重卡驾驶室悬置连接装置
CN219789955U (zh)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焊接总成
CN219584327U (zh) 车厢护栏和汽车
CN217778612U (zh) 轨道车辆的裙板组成
CN219989080U (zh) 全地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