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51841U - 阀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51841U
CN213451841U CN202022196407.XU CN202022196407U CN213451841U CN 213451841 U CN213451841 U CN 213451841U CN 202022196407 U CN202022196407 U CN 202022196407U CN 213451841 U CN213451841 U CN 2134518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valve
axis
valve sea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640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江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219640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518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51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51841U/zh
Priority to US17/489,748 priority patent/US11530759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F16K31/5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with pinion and ra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F16K31/535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for rota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7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 F16K11/0743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with both the supply and the discharge passages being on one side of the closur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种阀装置,有助于避免阀芯在旋转时倾斜而产生流体泄漏。阀装置包括:壳体,具有内表面形成有入口、第一及第二出口的腔室,第一及第二出口形成于腔室内表面中的阀座面且沿周向排列;阀芯,具有与阀座面抵接的主抵接部、在周向上被主抵接部隔开且与阀座面相对的第一及第二分离部,且能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以及驱动部,驱动阀芯旋转,阀芯还具有与阀座面抵接的副抵接部,其设于第一出口的外周侧,以使第一分离部的与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比不设置副抵接部时接近第二分离部的与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当主抵接部在周向上的第一侧与第一出口相邻且使第一出口露出时,副抵接部在径向上与第一出口重叠或比第一出口靠周向上的第二侧。

Description

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阀装置,其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内表面形成有供流体流入的流体入口以及供流体流出的流体出口的腔室;阀芯,该阀芯设置在所述腔室内,用于旋转开闭所述出口;以及驱动部,该驱动部驱动所述阀芯旋转。
作为上述阀装置,例如有日本专利特开2003-56734公开的装置,其包括两个流体出口以及两个阀芯,两个流体出口形成于作为腔室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阀座面,两个阀芯与这两个流体出口分别对应,且分别具有抵接部和分离部,抵接部与阀座面抵接,分离部与阀座面相对,并与阀座面之间形成与腔室连通的空间。由此,当阀芯旋转至分离部与流体出口相对的位置时,腔室内的流体可经由流体出口流出至壳体外部,与此相对,当阀芯旋转至抵接部与流体出口相对的位置时,腔室内的流体无法经由流体出口流出至壳体外部。
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3-56734公开的装置中,由于设置有多个阀芯,因此部件数量变多,容易造成制造成本上升。针对这一问题,可考虑仅保留上述两个阀芯中的一个并在与该阀芯对应的阀座面处设置两个流体出口,以便利用个阀芯来开闭两个流体出口。不过,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实际中发现,在仅保留上述两个阀芯中的一个并在与该阀芯对应的阀座面处设置两个流体出口的情况下,若分离部包括在绕阀芯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被抵接部隔开且在沿阀芯的旋转轴线观察时大小不同的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则在想要利用阀芯仅使两个流体出口中的一个流体出口导通而使另一个流体出口封闭时,阀芯容易因流体的流动产生倾斜(即阀芯的实际旋转轴线相对于设计时的旋转轴线倾斜)而不能很好地密封另一个流体出口,导致另一个流体出口处会产生流体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装置,有助于避免阀芯在旋转时倾斜而产生流体泄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阀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内表面形成有供流体流入的入口以及供流体流出的出口的腔室;阀芯,该阀芯设置在所述腔室内,用于旋转开闭所述出口;以及驱动部,该驱动部驱动所述阀芯旋转,其中,所述出口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形成于作为所述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阀座面,且在绕第一轴线的周向即第一周向上排列,所述阀芯具有主抵接部、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所述主抵接部被所述第一轴线穿过且与所述阀座面抵接,所述第一分离部和所述第二分离部在所述第一周向上被所述主抵接部隔开,且与所述阀座面相对而与所述阀座面之间形成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空间,所述阀芯能绕所述第一轴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分离部与所述第一出口相对且所述主抵接部封闭所述第二出口,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分离部与所述第二出口相对且所述主抵接部封闭所述第一出口,所述阀芯还具有与所述阀座面抵接的副抵接部,该副抵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出口的外周侧,以在沿所述第一轴线观察时使所述第一分离部的与所述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比不设置所述副抵接部时接近所述第二分离部的与所述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在所述主抵接部在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出口相邻且使所述第一出口露出的状态下,所述副抵接部在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出口重叠或比所述第一出口靠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阀芯还具有与阀座面抵接的副抵接部,该副抵接部设于第一出口的外周侧,以在沿第一轴线观察时使第一分离部的与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比不设置副抵接部时接近第二分离部的与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在主抵接部在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与第一出口相邻且使第一出口露出的状态下,副抵接部在以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与第一出口重叠或比第一出口靠第一周向上的第二侧。因此,在阀芯旋转至封闭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中的一个出口且使另一个出口敞开的位置时,即使流体在第一分离部与阀座面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二分离部与阀座面之间的空间内流动,阀芯也不容易因流体的流动产生倾斜,因此,容易可靠地封闭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中的一个出口,避免流体经由在该出口与阀芯之间产生的缝隙而泄漏;并且,还有助于减小主抵接部的与第一分离部之间的边界处的磨损。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所述副抵接部的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与所述主抵接部连接,所述副抵接部的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二侧与所述主抵接部分离。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所述副抵接部的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与所述主抵接部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副抵接部的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与主抵接部分离,因此,在第一分离部与第一出口或第二出口相对时,流体容易快速流入在第一分离部与阀座面之间形成的间隙,提高阀装置切换时的响应速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所述主抵接部包括:中心部,该中心部被所述第一轴线穿过;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从所述中心部朝外周侧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从所述中心部朝外周侧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一周向上分离,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副抵接部的外周面位于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主抵接部包括:中心部,该中心部被第一轴线穿过;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从中心部朝外周侧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从中心部朝外周侧延伸,且与第一延伸部在第一周向上分离,第一延伸部的外周面、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和副抵接部的外周面位于以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因此,在阀芯旋转至封闭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中的一个出口且使另一个出口敞开的位置时,更容易避免阀芯倾斜,更容易可靠地封闭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中的一个出口,避免流体经由在该出口与阀芯之间产生的缝隙而泄漏,并且,更有助于减小主抵接部的与第一分离部之间的边界处的磨损。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在沿所述第一轴线观察时,不设置所述副抵接部时所述第一分离部的与所述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分离部的与所述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位于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所述入口相对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连线位于与所述第一轴线相反的一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部;以及将所述电机部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阀芯的齿轮传动部,所述电机部包括:定子,该定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转子,该转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所述齿轮传动部包括: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与所述转子同轴连接;以及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与所述阀芯同轴连接,且将来自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阀芯,作为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的第一轴线与作为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轴线的第二轴线平行且错开。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所述壳体包括:阀座部件,该阀座部件形成有所述阀座面,且具有构成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孔部、构成所述第二出口的第二孔部以及构成所述入口的第三孔部;以及罩部,该罩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一起围成所述腔室,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弹簧部件,所述弹簧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阀芯设置于与所述阀座部件相反的一侧的板状部,该板状部具有悬臂状的板簧部,该板簧部的前端在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阀芯重叠,且将所述阀芯朝向所述阀座部件按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在壳体内设置有弹簧部件,弹簧部件具有在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阀芯设置于与阀座部件相反的一侧的板状部,该板状部具有悬臂状的板簧部,该板簧部的前端在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与阀芯重叠,且将阀芯朝向阀座部件按压,因此,板簧部对阀芯施加的力的方向容易与阀芯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产生偏差,但即便如此,通过设置副抵接部,也容易避免阀芯在旋转时倾斜而产生流体泄漏。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所述板簧部在绕第二轴线的周向即第二周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且错开。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阀装置中,优选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部;以及将所述电机部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阀芯的齿轮传动部,所述电机部包括:定子,该定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转子,该转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所述齿轮传动部包括: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与所述转子同轴连接;以及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通过卡合结构与所述阀芯同轴连接,且将来自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阀芯,作为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的第一轴线与作为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轴线的第二轴线平行且错开。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阀芯还具有与阀座面抵接的副抵接部,该副抵接部设于第一出口的外周侧,以在沿第一轴线观察时使第一分离部的与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比不设置副抵接部时接近第二分离部的与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在主抵接部在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与第一出口相邻且使第一出口露出的状态下,副抵接部在以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与第一出口重叠或比第一出口靠第一周向上的第二侧。因此,在阀芯旋转至封闭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中的一个出口且使另一个出口敞开的位置时,即使流体在第一分离部与阀座面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二分离部与阀座面之间的空间内流动,阀芯也不容易因流体的流动产生倾斜,因此,容易可靠地封闭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中的一个出口,避免流体经由在该出口与阀芯之间产生的缝隙而泄漏;并且,还有助于减小主抵接部的与第一分离部之间的边界处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中的阀芯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且以透明的方式示出了阀座部件。
(符号说明)
1 阀装置
10 壳体
11 阀座部件
111 入口
112 出口
1121 第一出口
1122 第二出口
113 阀座中心孔
114 通孔
12 罩部
121 大径筒部
122 小径筒部
123 环状部
124 端板部
1241 支承部
20 阀芯
21 主抵接部
211 中心部
212 第一延伸部
213 第二延伸部
22 第一分离部
23 第二分离部
24 副抵接部
30 驱动部
31 电机部
311 定子
312 转子
313 支轴
32 齿轮传动部
321 第一齿轮
322 第二齿轮
3221 凹陷部
3222 突出部
41 支轴
42 轴套
50 弹簧部件
51 板状部
511 板簧部
52 腿部
90 外壳
91 第一外壳
911 底壁部
9111 第一通孔
9112 第二通孔
912 周壁部
913 流体入口部
914 流体出口部
915 连接部
9161 第一固定部
9162 第二固定部
92 第二外壳
921 顶壁部
922 周壁部
923 连接器部
9241 第三固定部
9242 第四固定部
81 流体输入管
82 流体输出管
CB 腔室
SF 阀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阀装置中的阀芯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且以透明的方式示出了阀座部件。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设为L方向,将L方向的一侧设为L1,将L方向的另一侧设为L2,并且,该L方向与阀装置的阀芯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
(阀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阀装置1包括:壳体10,该壳体10具有内表面形成有供流体流入的入口111以及供流体流出的出口112的腔室CB;阀芯20,该阀芯20设置在腔室CB内,用于旋转开闭出口112;以及驱动部30,该驱动部30驱动阀芯20旋转。
此处,如图1所示,阀装置1还包括外壳90,该外壳90收纳壳体10,且具有流体入口部913和流体出口部914,在流体入口部913处连接有一根流体输入管81(例如由柔性管构成),在流体出口部914处连接有两根流体输出管82(例如由柔性管构成)。
此外,如图4所示,出口112包括第一出口1121和第二出口1122,第一出口1121和第二出口1122形成于作为腔室CB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阀座面,且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即第一轴线的周向即第一周向上排列。
(外壳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90包括第一外壳91和第二外壳92。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外壳91具有与L方向垂直的底壁部911以及从底壁部911的周缘朝L1方向延伸的周壁部912。在沿L方向观察时,底壁部911大致呈圆形,周壁部912大致呈圆筒状。并且,在底壁部911的比其外周缘靠内周侧的位置设置有沿L方向贯穿底壁部911的第一通孔9111和第二通孔9112,在底壁部911的L2方向侧的表面以分别环绕第一通孔9111和第二通孔9112的方式形成有朝L2方向延伸的管状的流体入口部913和管状的流体出口部914。并且,第一外壳91具有用于与未图示的外部装置等进行连接的连接部915,该连接部915与底壁部911、周壁部912及流体出口部914连接。并且,在周壁部912的L1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外周侧突出的第一固定部9161和第二固定部9162,第一固定部9161和第二固定部9162彼此分离。
此外,如图1所示,第二外壳92从L1方向侧组装于第一外壳91,从而在第一外壳91与第二外壳92之间形成收纳壳体10和驱动部30的位于壳体10外侧的部分的空间。第二外壳92具有与L方向垂直的顶壁部921以及从顶壁部921的周缘朝L2方向延伸的周壁部922。并且,第二外壳92具有从周壁部922朝外周侧突出的连接器部923。并且,在周壁部922的L2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朝外周侧突出的第三固定部9241和第四固定部9242,第三固定部9241和第四固定部9242彼此分离,第三固定部9241与第一固定部9161对应,第四固定部9242与第二固定部9162对应。
此外,在组装第一外壳91与第二外壳92时,如图1和图3所示,使周壁部922的L2方向侧的端部与周壁部911的L1方向侧的端部抵接,并且,使第三固定部9241与第一固定部9161抵接,使第四固定部9242与第二固定部9162抵接,在此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螺钉将第三固定部9241与第一固定部9161连接并将第四固定部9242与第二固定部9162连接,由此,能将第一外壳91与第二外壳92固定在一起。
(壳体的结构)
如图2所示,壳体10包括:阀座部件11,该阀座部件11形成有作为腔室CB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阀座面SF,且具有构成第一出口1121的第一孔部、构成第二出口1122的第二孔部以及构成入口111的第三孔部;以及罩部12,该罩部12与阀座部件11一起围成腔室CB。并且,在沿L方向观察时,构成第一出口1121的第一孔部和构成第二出口1122的第二孔部与底壁部911的第二通孔9112重叠,构成入口111的第三孔部与底壁部911的第一通孔9111重叠。并且,在沿L方向观察时,构成入口111的第三孔部相对于构成第一出口1121的第一孔部和构成第二出口1122的第二孔部的连线位于与阀芯20的旋转轴线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入口111相对于第一出口1121和第二出口1122的连线位于与阀芯20的旋转轴线(即第一轴线)相反的一侧。
此外,如图2所示,在沿L方向观察时,阀座部件11大致呈圆形,在阀座部件11的中心形成有阀座中心孔113,在阀座部件11的偏离其中心的位置形成有通孔114,该通孔114供支承阀芯20的支轴41贯穿,该通孔114的中心轴线与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一致。并且,如图4所示,第一出口1121和第二出口1122位于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并且,在阀座部件11的外周部形成有台阶部。
此外,如图3所示,阀座部件11从L1方向侧与第一外壳91的底壁部911抵接,并被第一外壳91的周壁部912包围。
此外,如图2所示,罩部12具有大径筒部121、比大径筒部121靠L1方向侧且直径比大径筒部121小的小径筒部122、将大径筒部121和小径筒部122连接的环状部123以及将小径筒部122的L1方向的开口封闭的端板部124。并且,在端板部124的中心设置有支承部1241。并且,罩部12的大径筒部121的L2方向侧的端部与阀座部件11外周部的台阶部在L方向上抵接,且在与L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抵接。
(驱动部及其周边的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部30包括:电机部31;以及将电机部31的旋转传递至阀芯20的齿轮传动部32。
此外,如图3所示,电机部31包括:定子311,该定子311设置于壳体10的外侧;以及转子312,该转子312设置于壳体10的内侧,且相对于定子311旋转。具体而言,定子311设置于壳体10的小径筒部122与外壳90的第二外壳92之间,定子311的L1方向侧的端面与第二外壳92的顶壁部921抵接,定子311的L2方向侧的端面的内周侧与壳体10的环状部123抵接。并且,转子312以与壳体10的小径筒部122同轴地设置于该小径筒部122的内侧,转子312被支轴313支承为能旋转,支轴313的L1方向侧的端部被端板部124的支承部1241支承,支轴313的L2方向侧的端部被阀座部件11的阀座中心孔113支承。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齿轮传动部32包括:第一齿轮321,该第一齿轮321设置于壳体10的内侧,且与转子312同轴连接;以及第二齿轮322,该第二齿轮322设置于壳体10的内侧,且与阀芯20同轴连接,且将来自第一齿轮321的旋转传递至阀芯20。具体而言,第一齿轮321固定于转子312的L2方向侧,且被支轴313贯穿,第一齿轮321的旋转轴线(即第二轴线)与转子312的旋转轴线一致,第二齿轮322设置于阀芯20的L1方向侧,通过卡合结构与阀芯20连接,且被支轴41贯穿,该支轴41的L1方向侧的端部被弹簧部件50支承,该支轴41的L2方向侧的端部被阀座部件11的通孔114支承。并且,第二齿轮322的旋转轴线与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一致。并且,作为第二齿轮322的旋转轴线的第一轴线与作为第一齿轮321的旋转轴线的第二轴线平行且错开。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壳体10内设置有弹簧部件50,该弹簧部件50具有在L方向上相对于阀芯20设置于与阀座部件11相反的一侧的板状部51,该板状部51具有悬臂状的板簧部511,该板簧部511的前端在L方向上与阀芯20重叠,且将阀芯20朝向阀座部件11按压。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3所示,板状部51呈具有供支轴313贯穿的中心孔的环状,板簧部511在绕转子312的旋转轴线(即第二轴线)的周向上延伸,该板簧部511的前端具有供支轴41贯穿的通孔。并且,在板簧部511的前端与第二齿轮322之间设置有被支轴41贯穿的轴套42,该轴套42的L1方向侧的端部与板簧部511的前端抵接,该轴套42的L2方向侧的端部与设置于第二齿轮322的L1方向侧的端面的凹陷部3221嵌合。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弹簧部件50具有从板状部51的外周缘的多个位置朝阀座部件11侧延伸的多个长条状的腿部52,这些腿部52在自然状态下以越靠阀座部件11则越靠外周侧的方式相对于板状部51倾斜,在将弹簧部件50组装于壳体10内的状态下,弹簧部件50的多个腿部52的前端被壳体10的罩部12的大径筒部121弹性按压。
(阀芯的结构)
如图4所示,阀芯20具有主抵接部21、第一分离部22和第二分离部23。并且,主抵接部21被阀芯20的旋转轴线(即第一轴线)穿过且与阀座面SF抵接,第一分离部22和第二分离部23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被主抵接部21隔开,且与阀座面SF相对而与阀座面SF之间形成与腔室CB连通的空间。并且,阀芯20能绕其轴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在第一位置处,第一分离部22与第一出口1121相对且主抵接部21封闭第二出口1122,在第二位置处,第一分离部22与第二出口1122相对且主抵接部21封闭第一出口1121。
此外,如图4所示,阀芯20还具有与阀座面SF抵接的副抵接部24,该副抵接部24设于第一出口1121的外周侧,以在沿阀芯20的轴线观察时使第一分离部22的与阀座面SF相对的面的面积比不设置副抵接部24时(也就是说副抵接部24的部分也成成第一分离部22的一部分时)接近第二分离部23的与阀座面SF相对的面的面积,在主抵接部21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一侧(在图4中是顺时针侧)与第一出口1121相邻且使第一出口1121露出的状态下,副抵接部24比第一出口1121靠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二侧(在图4中是逆时针侧)。
此外,如图4所示,主抵接部21包括:中心部211,该中心部211被阀芯20的旋转轴线穿过(在图示的例子中,中心部211的与阀座面SF抵接的面的最大半径尺寸小于第一开口1121和第二开口1122的最内周侧部与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连线之间的距离);第一延伸部212,该第一延伸部212从中心部211朝外周侧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213,该第二延伸部213从中心部211朝外周侧延伸,且与第一延伸部212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分离。并且,如图4所示,第一延伸部212的外周面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外周面和副抵接部24的外周面位于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并且,如图3所示,在阀芯20的L1方向侧的表面中,在与中心部211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凹陷部,该凹陷部供形成于第二齿轮322的L2方向侧的表面的中央的突出部3222嵌合。
此外,如图4所示,副抵接部24的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与主抵接部21分离。并且,如图4所示,副抵接部24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延伸,副抵接部24的外周面、第一延伸部212的外周面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外周面位于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此外,如图4所示,在沿阀芯20的旋转轴线观察时,不设置副抵接部24时第一分离部22的与阀座面SF相对的面的面积比第二分离部23的与阀座面SF相对的面的面积大。并且,如图4所示,第一分离部22的外周面的位于主抵接部21与副抵接部24之间的一部分呈平面。
此外,如图4所示,在沿阀芯20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第二分离部23的与阀座面SF相对的面大致呈扇形。并且,在沿阀芯20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第二分离部23的外周面、第一延伸部212的外周面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外周面位于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阀芯20具有与阀座面SF抵接的副抵接部24,该副抵接部24设于第一出口1121的外周侧,以在沿阀芯20的旋转轴线观察时使第一分离部22的与阀座面SF相对的面的面积比不设置副抵接部24时接近第二分离部23的与阀座面SF相对的面的面积,在主抵接部21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一侧(在图4中是顺时针侧)与第一出口1121相邻且使第一出口1121露出的状态下,副抵接部24比第一出口1121靠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的第二侧(在图4中是逆时针侧)。因此,在阀芯20旋转至封闭第一出口1121和第二出口1122中的一个出口且使另一个出口敞开的位置时,即使流体在第一分离部22与阀座面SF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二分离部23与阀座面SF之间的空间内流动,阀芯20也不容易因流体的流动产生倾斜,因此,容易可靠地封闭第一出口1121和第二出口1122中的一个出口,避免流体经由在该出口与阀芯20之间产生的缝隙而泄漏;并且,还有助于减小主抵接部21的与第一分离部22之间的边界处的磨损。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部30包括:电机部31;以及将电机部31的旋转传递至阀芯20的齿轮传动部32,齿轮传动部32包括:第一齿轮321,该第一齿轮321设置于壳体10的内侧,且与转子312同轴连接;以及第二齿轮322,该第二齿轮322设置于壳体10的内侧,且与阀芯20同轴连接,且将来自第一齿轮321的旋转传递至阀芯20,但并不局限于此,齿轮传动部32还可通过三个以上的齿轮将电机部31的旋转传递至阀芯20,根据情况,也可省略齿轮传动部32,而将阀芯20与电机部31的转子312直接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抵接部21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一侧与第一出口1121相邻且使第一出口1121露出的状态下,副抵接部24比第一出口1121靠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二侧,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形成为:在主抵接部21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一侧与第一出口1121相邻且使第一出口1121露出的状态下,副抵接部24在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与第一出口1121重叠。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副抵接部24的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与主抵接部21分离,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形成为:副抵接部24的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一侧与主抵接部21连接,副抵接部24的在绕阀芯20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的第二侧与主抵接部21分离。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12的外周面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外周面和副抵接部24的外周面位于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延伸部212的外周面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外周面和副抵接部24的外周面也可以不位于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分离部22的外周面的位于主抵接部21与副抵接部24之间的一部分呈平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形成为:第一分离部22的外周面的整体、第一延伸部212的外周面和第二延伸部213的外周面位于以阀芯2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322通过卡合结构与阀芯20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通过螺钉等将第二齿轮322与阀芯20连接。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自由组合,或是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10)

1.一种阀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内表面形成有供流体流入的入口以及供流体流出的出口的腔室;阀芯,该阀芯设置在所述腔室内,用于旋转开闭所述出口;以及驱动部,该驱动部驱动所述阀芯旋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形成于作为所述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阀座面,且在绕第一轴线的周向即第一周向上排列,
所述阀芯具有主抵接部、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所述主抵接部被所述第一轴线穿过且与所述阀座面抵接,所述第一分离部和所述第二分离部在所述第一周向上被所述主抵接部隔开,且与所述阀座面相对而与所述阀座面之间形成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空间,所述阀芯能绕所述第一轴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分离部与所述第一出口相对且所述主抵接部封闭所述第二出口,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分离部与所述第二出口相对且所述主抵接部封闭所述第一出口,
所述阀芯还具有与所述阀座面抵接的副抵接部,该副抵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出口的外周侧,以在沿所述第一轴线观察时使所述第一分离部的与所述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比不设置所述副抵接部时接近所述第二分离部的与所述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在所述主抵接部在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出口相邻且使所述第一出口露出的状态下,所述副抵接部在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出口重叠或比所述第一出口靠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二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抵接部的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与所述主抵接部连接,
所述副抵接部的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二侧与所述主抵接部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抵接部的所述第一周向上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与所述主抵接部分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抵接部包括:
中心部,该中心部被所述第一轴线穿过;
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从所述中心部朝外周侧延伸;以及
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从所述中心部朝外周侧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一周向上分离,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副抵接部的外周面位于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第一轴线观察时,不设置所述副抵接部时所述第一分离部的与所述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分离部的与所述阀座面相对的面的面积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位于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所述入口相对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连线位于与所述第一轴线相反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包括:
电机部;以及
将所述电机部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阀芯的齿轮传动部,
所述电机部包括:
定子,该定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
转子,该转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
所述齿轮传动部包括:
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与所述转子同轴连接;以及
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与所述阀芯同轴连接,且将来自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阀芯,
作为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的第一轴线与作为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轴线的第二轴线平行且错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
阀座部件,该阀座部件形成有所述阀座面,且具有构成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孔部、构成所述第二出口的第二孔部以及构成所述入口的第三孔部;以及
罩部,该罩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一起围成所述腔室,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弹簧部件,
所述弹簧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阀芯设置于与所述阀座部件相反的一侧的板状部,该板状部具有悬臂状的板簧部,该板簧部的前端在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阀芯重叠,且将所述阀芯朝向所述阀座部件按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在绕第二轴线的周向即第二周向上延伸,
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且错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包括:
电机部;以及
将所述电机部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阀芯的齿轮传动部,
所述电机部包括:
定子,该定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以及
转子,该转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
所述齿轮传动部包括:
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与所述转子同轴连接;以及
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通过卡合结构与所述阀芯同轴连接,且将来自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传递至所述阀芯,
作为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的第一轴线与作为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轴线的第二轴线平行且错开。
CN202022196407.XU 2020-09-30 2020-09-30 阀装置 Active CN2134518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6407.XU CN213451841U (zh) 2020-09-30 2020-09-30 阀装置
US17/489,748 US11530759B2 (en) 2020-09-30 2021-09-29 Valv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6407.XU CN213451841U (zh) 2020-09-30 2020-09-30 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51841U true CN213451841U (zh) 2021-06-15

Family

ID=76288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6407.XU Active CN213451841U (zh) 2020-09-30 2020-09-30 阀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0759B2 (zh)
CN (1) CN213451841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126845A (en) * 1997-11-05 2001-10-31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Rotary channel-selector valve
JP4208441B2 (ja) 2001-08-20 2009-01-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04263725A (ja) * 2003-02-14 2004-09-24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電動式コントロールバルブ
EP2924326B1 (en) * 2012-11-26 2019-12-25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valv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30759B2 (en) 2022-12-20
US20220099215A1 (en) 2022-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78684B2 (ja) 弁体駆動装置
JP7228694B2 (ja) ボールバルブ
JP6080498B2 (ja) バルブ装置
WO2023051714A1 (zh) 关节、机械臂、机器人及其谐波减速器装置和安装方法
EP4243214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KR20220103679A (ko) 자동차 충전포트도어용 액추에이터
CN213451841U (zh) 阀装置
CN111350841A (zh) 阀芯装置及电动阀门
JP5982101B2 (ja) 三方弁
JP2017061963A (ja) 流路切換弁
JP2010261564A (ja) ロータリー弁及びその生産方法
CN114382921A (zh) 电动阀及其装配方法
WO2019208073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20068561A (ja) 弁体駆動装置
JP7244248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固定構造
JP4843378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061960A (ja) 流路切換弁
CN215806498U (zh) 旋转式阀门
JP7152342B2 (ja) 回転式切換弁
CN220749119U (zh) 一种阀装置
CN113811708B (zh) 流路切换阀
JP7410580B2 (ja) 電動弁
JP7424688B1 (ja) ロータリバルブ
CN113710937B (zh) 流路切换阀及其组装方法
CN111350843B (zh) 球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