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65229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65229U
CN213365229U CN202022456340.9U CN202022456340U CN213365229U CN 213365229 U CN213365229 U CN 213365229U CN 202022456340 U CN202022456340 U CN 202022456340U CN 213365229 U CN213365229 U CN 213365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score
bus bar
electrochromic device
electrochro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563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倩男
黎毓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563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65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65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65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该电致变色器件,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引出电极,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及第二导电层层叠设置。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重叠区和第一错开区,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重叠区和第二错开区,第一错开区及第二错开区的至少部分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且第一导电层上设有第一汇流条,第二导电层上设有第二汇流条,引出电极分别与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导通。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引出电极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简化了引出电极与电致变色器件的汇流条的连接工艺,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效率,方便了电致变色器件使用过程中的导线布置,拓展了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变色器件的引出电极通常位于电致变色层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这种结构至少具有以下缺点:汇流条布置在电致变色器件的对侧位置,引出电极与汇流条的连接工艺(即导电胶贴附与脉冲热压工艺)需要进行两次,工艺繁琐,降低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效率;当两个引出电极与同一电路板相连时,需要考虑走线的问题(特别是当电致变色器件运用在窗户、眼镜等场景下),引出导线需要绕着电致变色区域的外边缘(即整个电致变色器件的非变色区域)走线,工艺繁琐,缩小了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该电致变色器件的引出电极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简化了引出电极与电致变色器件的汇流条的连接工艺,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效率,方便了电致变色器件使用过程中的导线布置,拓展了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范围。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在竖直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重叠区和第一错开区,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重叠区和第二错开区,所述第一重叠区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层及所述第二重叠区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所述第一错开区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二重叠区及所述第二错开区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所述第二错开区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一重叠区及所述第一错开区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所述第一错开区及所述第二错开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导电层上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导电层上设有第二汇流条;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引出电极,所述引出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导通,所述引出电极在竖直方向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错开区和所述第二错开区的设在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的部分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错开区及所述第二错开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边长较短的侧边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出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导通,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导通;或者:所述引出电极的个数为一个,所述引出电极包括互不导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导通,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包括层叠的第一基底和第一导电材料,所述第一导电层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导电材料的第一刻痕,所述第一刻痕沿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汇流条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边缘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层叠的第二基底和第二导电材料,所述第二导电层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导电材料的第二刻痕,所述第二刻痕沿所述第二汇流条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汇流条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边缘的一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痕的一个端点位于所述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边缘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刻痕的一个端点位于所述引出电极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边缘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痕的至少一个端点和所述第二刻痕的至少一个端点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相对的两侧边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痕的长度占所述第一汇流条长度的比例为5%-85%,和/或所述第二刻痕的长度占所述第二汇流条长度的比例为5%-8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和沿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所述第二分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分支相连,所述第二汇流条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分支和沿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分支,所述第四分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分支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痕包括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支对应设置的第一支刻痕,和/或与所述第二分支对应设置的第二支刻痕。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刻痕包括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支对应设置的第三支刻痕,和/或与所述第四分支对应设置的第四支刻痕。
本实用新型的电致变色器件,由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部分超出且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实现了连接第一汇流条的引出电极及连接第二汇流条的引出电极位于电致变色层的同一侧,简化了引出电极与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连接工艺,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效率,方便了电致变色器件使用过程中的导线布置,拓展了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二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导电层;11、第一重叠区;12、第一错开区;101、第一错开槽;2、电致变色层;3、第二导电层;31、第二重叠区;32、第二错开区;301、第二错开槽;4、引出电极;41、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43、第一电极;44、第二电极;5、第一汇流条;51、第一分支;52、第二分支;61、第一支刻痕;62、第二支刻痕;7、第二汇流条;71、第三分支;72、第四分支;81、第三支刻痕;82、第四支刻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层1、电致变色层2、第二导电层3和引出电极4,第一导电层1、电致变色层2及第二导电层3在竖直方向上层叠设置。第一导电层1包括第一重叠区11和第一错开区12,第二导电层3包括第二重叠区31和第二错开区32,第一重叠区1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电致变色层2及第二重叠区3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合,第一错开区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电致变色层2、第二重叠区31及第二错开区3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第二错开区3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电致变色层2、第一重叠区11及第一错开区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第一错开区12及第二错开区32的至少部分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且第一导电层1上设有第一汇流条5,第二导电层3上设有第二汇流条7,引出电极4分别与第一汇流条5及第二汇流条7导通,引出电极4在竖直方向的投影落入第一错开区12和第二错开区32的设在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的部分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的第一错开区12和第二导电层3上的第二错开区32均有一部分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引出电极4分别与设在第一错开区12上的第一汇流条5及设在第二错开区32上的第二汇流条7导通,且引出电极4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与第一错开区12和第二错开区32的设在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的部分重合,这样能够使得引出电极4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简化了引出电极4与第一汇流条5和第二汇流条7的连接工艺,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效率,方便了电致变色器件使用过程中的导线布置,拓展了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电致变色器件,由于第一导电层1和第二导电层3的部分超出且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实现了连接第一汇流条5的引出电极4及连接第二汇流条7的引出电极4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简化了引出电极4与第一汇流条5和第二汇流条7的连接工艺,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效率,方便了电致变色器件使用过程中的导线布置,拓展了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错开区12及第二错开区32的至少部分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边长较短的侧边的外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汇流条5和第二汇流条7的电阻相对较小,第一导电层1和第二导电层3的电阻相对较大,当第一错开区12和第二错开区32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边长较短的一侧时,可以通过激光刻蚀边长较短的侧边,使得器件从较长的两条侧边向内变色,有利于提升器件的变色均匀性。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错开区12及第二错开区32的至少部分也可以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边长较长的侧边的外侧,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引出电极4的个数为一个,引出电极4包括互不导通的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第一部分41与第一汇流条5导通,第二部分42与第二汇流条7导通。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两个引出电极4的方案,采用一个引出电极4分别连接第一汇流条5和第二汇流条7能够进一步简化整个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引出电极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43和第二电极44,第一电极43与第一汇流条5导通,第二电极44与第二汇流条7导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43和第二电极44间隔设置,这样既能保证引出电极4与第一汇流条5和第二汇流条7的稳定连接,还能避免第一电极43和第二电极44出现短路的现象,提升了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12所示,第一导电层1包括层叠的第一基底和第一导电材料,第一导电层1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贯穿第一导电材料的第一刻痕,第一刻痕沿第一汇流条5设置,且位于第一汇流条5远离第一导电层1边缘的一侧;第二导电层3包括层叠的第二基底和第二导电材料,第二导电层3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贯穿第二导电材料的第二刻痕,第二刻痕沿第二汇流条7设置,且位于第二汇流条7远离第二导电层3边缘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过程中,针对与不同的场景需要电致变色器件实现不同的变色功能,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汇流条5和第二汇流条7远离第一导电层1及第二导电层3边缘的一侧采用激光刻蚀形成第一刻痕和第二刻痕,根据第一刻痕和第二刻痕的位置的不同可以实现电致变色器件变色方向的不同,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变色需要。
可选的,第一刻痕的一个端点位于引出电极4远离第一导电层1边缘的一侧,和/或第二刻痕的一个端点位于引出电极4远离第二导电层3边缘的一侧。由此,根据继续可以调整第一刻痕和第二刻痕的其他端点的位置来实现电致变色器件变色方向的调整,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变色需要。
可选的,第一刻痕的至少一个端点和第二刻痕的至少一个端点位于电致变色器件相对的两侧边上。由此,根据继续可以调整第一刻痕和第二刻痕的其他端点的位置来实现电致变色器件变色方向的调整,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变色需要。
可选的,第一刻痕的长度占第一汇流条5长度的比例为5%-85%,和/或所述第二刻痕的长度占所述第二汇流条7长度的比例为5%-85%。这样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刻痕和第二长度来实现电致变色器件变色长度的调整,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变色需要。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5包括两个沿第一导电层1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51和沿第一导电层1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52,第二分支5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分支51相连。第二汇流条7包括两个沿第二导电层3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分支71和沿第二导电层3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分支72,第四分支7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分支71相连。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12所示,第一刻痕包括与至少一个第一分支51对应设置的第一支刻痕61,和/或与第二分支52对应设置的第二支刻痕62。第二刻痕包括与至少一个第三分支71对应设置的第三支刻痕81,和/或与第四分支72设置的第四支刻痕82。由此,在实际刻蚀形成第一刻痕和第二刻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第一分支51、第二分支52、第三分支71、及第四分支72作为第一支刻痕61、第二支刻痕62、第三支刻痕81和第四支刻痕82的参考,方便了第一支刻痕61、第二支刻痕62、第三支刻痕81和第四支刻痕82的加工。
可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均为一个,且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沿第二方向的同一侧。由此,在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过程中就能够实现由左边的上下侧向右侧以“U”型推进变色的功能。
可选的,如图5-图6所示,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均为一个,且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第二方向的两侧。由此,在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过程中就能够实现由左上右下对角向中间变色或右上左下对角向中间变色的功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的位置可以根据变色需要进一步的做出选择,在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还可以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支刻痕61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第二方向的两侧,且两个第三支刻痕81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实现由上下两侧向中间变色的功能。
可选的,如图7所示,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均为两个,且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第二方向的两侧。由此,在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过程中就能够实现由从上下两侧朝向中间变色的功能。
可选的,如图8所示,第一刻痕包括一个第二支刻痕62和一个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一个第三支刻痕81,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刻痕62和第一支刻痕61的交点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一个拐角处,而第三支刻痕81的远离第一支刻痕61的端点位于另一个拐角处,且这两个拐角为电致变色层2不相邻的两个拐角,这样设置即可实现整个电致变色层2从对角向中间变色的功能。
可选的,如图9所示,第一刻痕包括一个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一个第四支刻痕82和一个第三支刻痕81,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第四支刻痕82和第三支刻痕81的交点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一个拐角处,而第一支刻痕61的远离第三支刻痕81的端点位于另一个拐角处,且这两个拐角为电致变色层2不相邻的两个拐角,这样设置即可实现整个电致变色层2从对角向中间变色的功能。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刻痕包括一个第二支刻痕62和一个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一个第四支刻痕82和一个第三支刻痕81,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第二支刻痕62和第四支刻痕82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沿其第一方向的两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刻痕62和第一支刻痕61的交点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第一拐角处,第四支刻痕82和第三支刻痕81的交点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第二拐角处,且第一拐角和第二拐角为电致变色层2相邻的两个拐角,且第二支刻痕62远离第一支刻痕61的端点位于第三拐角处,第四支刻痕82远离第三支刻痕81的端点位于第四拐角处,且第三拐角和第四拐角为电致变色层2另外两个相邻的拐角,这样设置即可实现整个电致变色层2从图10的左侧向右侧变色的功能。
可选的,如图11-图12所示,第一刻痕包括一个第二支刻痕62和一个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一个第四支刻痕82和一个第三支刻痕81,第一支刻痕61和第三支刻痕81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沿其第二方向的两端,第二支刻痕62和第四支刻痕82分别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沿其第一方向的两端,且第二支刻痕62的一端对应第二分支52的中点设置,第四支刻痕82的一端对应第四分支72的中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刻痕62和第一支刻痕61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一个拐角处,而第四支刻痕82和第三支刻痕81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另一个拐角处,且这两个拐角为电致变色层2不相邻的两个拐角,这样设置即可实现整个电致变色层2从对角向中间变色的功能。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十一二个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层1、电致变色层2、第二导电层3和引出电极4,第一导电层1、电致变色层2及第二导电层3在竖直方向层叠设置。第一导电层1包括第一重叠区11和第一错开区12,第二导电层3包括第二重叠区31和第二错开区32。第一导电层1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的右侧设有第一错开槽101。第二导电层3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的右侧设有第二错开槽301。第一错开区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错开槽301重合,第二错开区32的竖直方向的上的投影与第二错开槽301重合。第一错开区12及第二错开区32的至少部分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第一导电层1上设有第一汇流条5,且第一汇流条5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靠近第二导电层3的面上,第二导电层3上设有第二汇流条7,且第二汇流条7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靠近第二导电层3的面上,引出电极4包括互不导通的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第一部分41与第一汇流条5导通,第二部分42与第二汇流条7导通,且引出电极4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边长较长的侧边的外侧。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一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导电层1上沿其长度方向的前侧边的中间设有第一错开槽101。第二导电层3上沿其长度方向的前侧边的中间设有第二错开槽301。第一错开区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错开槽301重合,第二错开区32的竖直方向的上的投影与第一错开槽101重合。第一错开区12及第二错开区32的至少部分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第一导电层1上设有第一汇流条5,且第一汇流条5夹设在第一导电层1和电致变色层2之间,第二导电层3上设有第二汇流条7,且第二汇流条7夹设在第一导电层1和电致变色层2之间。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一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引出电极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43和第二电极44,第一电极43与第一汇流条5导通,第二电极44与第二汇流条7导通。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一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引出电极4位于电致变色层2的边长较短的侧边的外侧。第一汇流条5包括两个沿第一导电层1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51和沿第一导电层1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52,第二分支5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分支51相连。第二汇流条7包括两个沿第二导电层3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分支71和沿第二导电层3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分支72,第四分支7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分支71相连。第一导电层1上设有第一刻痕,第二导电层3上设有第二刻痕。第一刻痕包括位于右侧的第一分支51内侧的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位于右侧的第三分支71的第三支刻痕81,且第三支刻痕81位于第一支刻痕61的上方。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从左上下三个方向向右侧推进变色。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四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刻痕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分支51内侧的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位于右侧的第三分支71的第三支刻痕81。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方向为从右上拐点和左下拐点朝向中间变色。
实施例六: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四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刻痕包括位于右侧的第一分支51内侧的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三分支71的第三支刻痕81。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方向为从右下拐点和左上拐点朝向中间变色。
实施例七: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四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刻痕包括两个第一支刻痕61,第一支刻痕61对应两个第一分支51设置,第二刻痕包括两个第三支刻痕81,第三支刻痕81对应两个第三分支71设置。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方向为从上下两侧朝向中间变色。
实施例八: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四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刻痕包括第二支刻痕62和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第三支刻痕81,第一支刻痕61对应位于右侧的第一分支51设置,第三支刻痕81对应位于右侧的第三分支71设置,第二支刻痕62对应位于下侧的第二分支52设置。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方向为从偏左上角位置向右侧变色。
实施例九: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四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刻痕包括第一支刻痕61,第二刻痕包括第三支刻痕81和第四支刻痕82,第一支刻痕61对应位于右侧的第一分支51设置,第三支刻痕81对应位于右侧的第三分支71设置,第四支刻痕82对应位于上侧的第四分支72设置。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方向为从偏左下角位置向右侧变色。
实施例十: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四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刻痕包括第一支刻痕61和第二支刻痕62,第二刻痕包括第三支刻痕81和第四支刻痕82,第一支刻痕61对应位于右侧的第一分支51设置,第二支刻痕62对应位于下侧的第二分支52设置,第三支刻痕81对应位于右侧的第三分支71设置,第四支刻痕82对应位于上侧的第四分支72设置。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方向为从左向右变色。
实施例十一: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四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刻痕包括第一支刻痕61和第二支刻痕62,第二刻痕包括第三支刻痕81和第四支刻痕82,第一支刻痕61对应位于右侧的第一分支51设置,第三支刻痕81对应位于左侧的第三分支71设置,第二支刻痕62的一端对应第二分支52的中点设置,第四支刻痕82的一端对应第四分支72的中点设置。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方向为从右上拐点和左下拐点朝向中间变色。
实施例十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与实施例四的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刻痕包括第一支刻痕61和第二支刻痕62,第二刻痕包括第三支刻痕81和第四支刻痕82,第一支刻痕61对应位于左侧的第一分支51设置,第三支刻痕81对应位于右侧的第三分支71设置,第二支刻痕62的一端对应第二分支52的中点设置,第四支刻痕82的一端对应第四分支72的中点设置。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方向为从右下拐点和左上拐点朝向中间变色。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竖直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电致变色层(2)和第二导电层(3),所述第一导电层(1)包括第一重叠区(11)和第一错开区(12),所述第二导电层(3)包括第二重叠区(31)和第二错开区(32),所述第一重叠区(1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层(2)及所述第二重叠区(3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所述第一错开区(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层(2)、所述第二重叠区(31)及所述第二错开区(3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所述第二错开区(3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层(2)、所述第一重叠区(11)及所述第一错开区(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所述第一错开区(12)及所述第二错开区(3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导电层(1)上设有第一汇流条(5),所述第二导电层(3)上设有第二汇流条(7);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引出电极(4),所述引出电极(4)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条(5)及所述第二汇流条(7)导通,所述引出电极(4)在竖直方向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错开区(12)和所述第二错开区(32)的设在电致变色层(2)的同一侧的部分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错开区(12)及所述第二错开区(3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2)的边长较短的侧边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极(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43)和第二电极(44),所述第一电极(43)与所述第一汇流条(5)导通,所述第二电极(44)与所述第二汇流条(7)导通;或者:
所述引出电极(4)的个数为一个,所述引出电极(4)包括互不导通的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所述第一部分(41)与所述第一汇流条(5)导通,所述第二部分(42)与所述第二汇流条(7)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包括层叠的第一基底和第一导电材料,所述第一导电层(1)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导电材料的第一刻痕,所述第一刻痕沿所述第一汇流条(5)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汇流条(5)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边缘的一侧;
所述第二导电层(3)包括层叠的第二基底和第二导电材料,所述第二导电层(3)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导电材料的第二刻痕,所述第二刻痕沿所述第二汇流条(7)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汇流条(7)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3)边缘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痕的一个端点位于所述引出电极(4)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边缘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刻痕的一个端点位于所述引出电极(4)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3)边缘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痕的至少一个端点和所述第二刻痕的至少一个端点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相对的两侧边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痕的长度占所述第一汇流条(5)长度的比例为5%-85%,和/或所述第二刻痕的长度占所述第二汇流条(7)长度的比例为5%-85%。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5)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导电层(1)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51)和沿所述第一导电层(1)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52),所述第二分支(5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分支(51)相连;
所述第二汇流条(7)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导电层(3)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分支(71)和沿所述第二导电层(3)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分支(72),所述第四分支(7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分支(71)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痕包括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支(51)对应设置的第一支刻痕(61),和/或与所述第二分支(52)对应设置的第二支刻痕(6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刻痕包括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支(71)对应设置的第三支刻痕(81),和/或与所述第四分支(72)对应设置的第四支刻痕(82)。
CN202022456340.9U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Active CN213365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6340.9U CN213365229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6340.9U CN213365229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65229U true CN213365229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33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56340.9U Active CN213365229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652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8615A1 (zh) 2020-09-04 2022-03-10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8615A1 (zh) 2020-09-04 2022-03-10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33204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US7310218B2 (en) Laminated ceramic capacitor
US20100095498A1 (en) Methods of producing multilayer capacitor
CN213365229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EP2101337A1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and mounted structure thereof
US7149071B2 (en) Controlled resistance capacitors
US6165866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aminated chip electronic part
JP3697594B2 (ja) 低インダクタンスコンデンサ
US20200313276A1 (en) Heating wire structure for glass
KR20020036968A (ko) 전자부품
CN100539207C (zh) 集成接线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
CN212676575U (zh) 一种可斜插式跳线帽
JP4693303B2 (ja) 安全フューズ付き面実装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構造
JPH064018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816708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S62189Y2 (zh)
JPH0758508A (ja) 積層型誘電体フィルタ
JPH031514A (ja) ヒューズ付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H0650961Y2 (ja) 多連チップ型抵抗器
JPS6339928Y2 (zh)
JPH04136875U (ja) コネクタの構造
KR940008183B1 (ko) Smd형 캐패시터 네트워크 제조방법
JP3178272B2 (ja) 電子部品アレイ
JPH0945830A (ja) チップ状電子部品
KR0135036Y1 (ko) 2중 저항을 갖는 2중 구조의 박막형 칩 부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