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20435U - 储液器 - Google Patents
储液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20435U CN213020435U CN202021244993.4U CN202021244993U CN213020435U CN 213020435 U CN213020435 U CN 213020435U CN 202021244993 U CN202021244993 U CN 202021244993U CN 213020435 U CN213020435 U CN 2130204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pipe
- outlet
- inlet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6—Lubr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储液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液器,包括壳体组件、进气管及出气管,壳体组件具有内腔,进气管及出气管的一端分别位于内腔内,另一端分别延伸至壳体组件外;储液器还包括防护罩,防护罩罩设于第一出口处及/或第二进口处,防护罩的侧面开设有通孔,以使内腔与进气管及/或出气管连通;出气管开设有回油孔,回油孔的孔口处设有过滤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第一出口及/或第二进口设置防护罩解决了冷媒中的液滴进入压缩机造成液击损伤的问题;而出气管设置的回油孔及过滤件解决了杂质异物进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卡死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储液器。
背景技术
储液器是制冷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部件,通常安装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具有存储冷媒、气液分离、过滤杂质等作用。
现有的储液器中,气液混合的冷媒从进气管进入后,气液混合的冷媒会直接进入出气管内,部分液态冷媒的液滴从出气管进入压缩机,造成压缩机的液击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液器,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液器,包括壳体组件、进气管及出气管,所述壳体组件具有内腔,所述进气管及所述出气管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内腔内,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壳体组件外,所述进气管具有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外的第一进口及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第一出口;所述储液器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出口处及/或所述第二进口处,所述防护罩的侧面开设有通孔,以使所述内腔与所述进气管及/或所述出气管连通;所述出气管开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孔口处设有过滤件。
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气液混合的冷媒从所述进气管流入时直接落入所述出气管中,防止有冷媒中的液滴进入压缩机,避免压缩机发生液击损伤,所述过滤件用于过滤冷媒中的杂质,以避免杂质由所述回油孔进入压缩机中,导致压缩机卡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出口处,所述防护罩内侧底壁呈圆弧形。
如此设置,圆弧型的底壁对于冷媒能够起到导流作用,在气液混合的冷媒撞击所述进气管底壁后减少冷媒的压力损失,以此提高进气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出口处,所述通孔的截面呈椭圆形。
如此设置,能够增大所述通孔的截面积,提升进气流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出口处,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内腔部分的轴线夹角α大于或等于90°。
如此设置,以使所述通孔的孔口远离所述出气管设置,降低了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出气管的可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出口及/或所述第二进口的流通面积。
如此设置,能够增强进气效率,降低噪音,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避免因流通面积过小,导致进入所述出气管的冷媒的动压增加,冷媒的流速增加,使得冷媒冲撞所述出气管的内壁而发生噪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二进口处,沿着所述通孔的轴向,且远离所述出气管的方向,所述通孔的截面面积逐步递增。
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液态冷媒从所述进气管流入时直接落入所述出气管中,防止冷媒中的液滴进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产生液击损伤,并且,所述通孔的截面面积逐步递增,以使所述通孔的内壁呈锥形或弧形,对于冷媒起到导流作用,从而减少冷媒的压力损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二进口处,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进气管的轴线夹角β小于或等于90°。
如此设置,以使所述通孔的孔口远离所述进气管设置,当冷媒自所述防护罩流出时,降低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出气管的可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通孔环绕所述防护罩的周向均匀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进口的端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6mm~10mm。
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降低液态冷媒进入所述出气管的可能性,若距离太近会影响气态冷媒流入所述出气管中,距离太远会提高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出气管的可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气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管与弯管,直管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弯管远离所述直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组件的外部,所述第二进口开设于直管远离所述弯管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通过在所述第一出口处及/或所述第二进口处设置所述防护罩,并在所述防护罩的侧面开设通孔,以避免气液混合的冷媒从所述进气管流入时直接落入所述出气管中,防止有冷媒中的液滴进入压缩机,避免发生压缩机的液击损伤;通过在所述出气管靠近所述第二出口处开设回油孔,并将过滤件设置在所述回油孔的孔口处,以避免杂质由所述回油孔进入压缩机中,导致压缩机卡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三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储液器;10、壳体组件;11、第一盖体;12、第二筒体;13、第三盖体;20、内腔;30、进气管;31、第一进口;32、第一出口;40、出气管;401、直管;402、弯管;41、第二进口;42、第二出口;50、防护罩;51、通孔;60、回油孔;61、过滤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实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考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100,该储液器100主要用于制冷系统中,一般安装在空调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当制冷系统的负荷较小时,可将冷媒回流到储液器100中,以稳定系统内冷媒的循环量,使得制冷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当制冷系统的某一部位发生故障需要拆修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将制冷系统内的冷媒收集到储液器100中,以避免大量的冷媒外流造成浪费。
如图1至图3所示,储液器100包括壳体组件10、进气管30及出气管40,壳体组件10具有内腔20,进气管30及出气管40的一端分别位于内腔20内,另一端分别延伸至壳体组件10外,进气管30具有位于壳体组件10外的第一进口31及位于壳体组件10内的第一出口32,出气管40具有位于内腔20中的第二进口41及位于壳体组件10外的第二出口42。
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一盖体11、第二筒体12及第三盖体13,第二筒体12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盖体11与第三盖体13,第二筒体12为中空设置的筒体,第二筒体12与第一盖体11及第三盖体13形成内腔20。第一盖体11与进气管30固定连接,出气管40与第三盖体13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30与出气管40采用铜制作,以方便用户与制冷系统中的其他管路焊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管30与出气管40还可采用不锈钢或其他材料制作。
出气管40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管401与弯管402,直管401位于内腔20中,弯管402的一端与直管40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壳体组件10外部,第二出口42开设于弯管402上,第二进口41开设于直管401远离弯管402的一端,弯管402与第三盖体13在靠近第二出口42处相连接。
优选地,进气管30与第一盖体11、出气管40与第三盖体13、第三盖体13与弯管402之间采用焊接固定,可以提高整体连接密封性能与可靠性能,壳体组件10的外表面采用专业的粉末外涂层,可达到严酷等级的中性盐雾试验。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至图3,储液器100包括防护罩50,防护罩50罩设于第一出口32处,防护罩50的底部密封设置,即,防护罩50的底部不开口,防护罩50的侧面开设有通孔51,以使内腔20与进气管30连通;在直管401上开设有回油孔60,回油孔60靠近弯管402设置,即靠近储液器100底部设置,回油孔60的孔口处设有过滤件61,过滤件61用于过滤润滑油中的杂质,以避免杂质由回油孔60进入压缩机中,导致压缩机卡死。
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避免气液混合的冷媒从进气管30流入时直接落入出气管40中,防止冷媒中的液滴进入压缩机,避免发生压缩机的液击损伤;随着压缩机的长期运转,其内部会有一定的润滑机油随汽化的冷媒排出,通过管路会进入储液器100的内腔20中,设置在直管401靠近第二出口42处的回油孔60,使得沉淀在储液器100底部的润滑油通过压缩机的吸力作力,又回到储液器100的出气管40内与冷媒混合后重新进入压缩机内,从而对压缩机起到润滑保护的作用;将过滤件61设置在回油孔60处,减少润滑油中的杂质堵塞回油孔60的风险,以及杂质进入压缩机内而影响压缩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孔51开设有4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孔51的数量可以为5个、6个、7个或更多,这里不对通孔51的数量加以限定。
第一出口32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进口41的端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6mm~10mm,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液态冷媒进入所述出气管40的可能性,若距离太近会影响气态冷媒流入所述出气管40中;由于储液器100底部会存有液态冷媒,若距离太远会提高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出气管40的可能性。
防护罩50内侧底壁呈圆弧形,圆弧型的壁面对于冷媒能够起到导流作用,以使在气液混合的冷媒撞击进气管30底壁后减少压力损伤,提高进气效果。
进一步地,防护罩50内侧底壁的圆弧两端自防护罩50的底部延伸至防护罩50两侧的通孔51的孔口处,以进一步减少冷媒流动过程中压力损失。
通孔51的截面呈椭圆形,使得通孔51截面面积增大,提升进气流量。
优选地,通孔51的轴线与直管401的轴线夹角a大于或等于90°,即,通孔51相对直管401的轴线倾斜设置,使得通孔51的孔口远离直管401设置,以此可以降低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出气管40的可能性。
防护罩50侧面开设有多个通孔51,多个通孔51环绕防护罩50的周向均匀分布,并且通孔51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出口32的流通面积,这样设置能够增强进气效率,降低噪音,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避免因流通面积过小,导致冷媒的动压增加,冷媒的流速增加,使得冷媒冲撞出气管40的内壁而发生噪音。
进一步地,沿着通孔51远离进气管30的轴线方向,通孔51的截面面积逐步递增,这样能够避免液态冷媒从所述进气管流入时直接落入所述出气管中,防止冷媒中的液滴进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产生液击损伤,并且,能够所述通孔51的截面面积逐步递增,以使所述通孔51的内壁呈锥形或弧形,对于冷媒起到导流作用,从而减少冷媒的压力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件61为滤网布,滤网布结构简单,成本低。过滤件61可固定于出气管40的内侧壁或外侧壁。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滤件61还可为滤网座等其他具有过滤性质过滤件。
实施例二
如图4及图5所示,实施例二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一致,其相同部分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的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防护罩50罩设于第二进口41处,防护罩50的顶部为密封设置,即,防护罩50的顶部不开口,防护罩50的侧面开设有通孔51,以使内腔20与出气管40连通。
作为优选地,通孔51的轴线与进气管30的轴线夹角β小于或等于90°,以此降低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出气管40的可能性。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实施例三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一致,其相同部分可以参考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防护罩50罩设于第一出口32处以及防护罩50罩设于第二进口41处,即,第一出口32与第二进口41处同时设置防护罩50,以使内腔20与进气管30及出气管4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设于第一出口32处的防护罩5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相同,设于第二进口41处的防护罩50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相同。
如此设置,可以更进一步地防止气液混合的冷媒中的液滴进入出气管内导致压缩机因液击而受到损伤。
在装配过程中,将过滤件61焊接至出气管40上,出气管40与第三盖体13过盈配合,第一盖体11内套焊丝,第二筒体12与第三盖体13过盈配合,第二筒体12外套焊丝,再进行炉焊,进气管30与出气管40火焰焊接,再进行水检包装,工艺过程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简化了工艺流程。
在工作过程中,气液混合的冷媒自进气管30内进入,自设于第一出口32的防护罩50的侧面的通孔51内流出,经过重力作用,气液冷媒与液态冷媒分离,气态冷媒上浮,液态冷媒存入储液器100的底部,气态冷媒经过压缩机的吸气作用而从设于第二进口41处的防护罩50的通孔51流入出气管40内,与液态冷媒一起存于储液器100底部的润滑油自回油孔60进入出气管40内,与液态冷媒混合后一起进入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100主要是通过在进气管30的第一出口32及/或出气管40的第二进口41罩设防护罩50,防护罩50的侧面开设通孔51,当冷媒从进气管30进入储液器100内腔20时,由于防护罩50底部及/或端部封口,冲击底部及/或端部后反流从侧面通孔51中流出,解决了冷媒中的液滴进入压缩机造成液击损伤的问题;而出气管40设置的回油孔60及过滤件61可以过滤自回油孔60进入压缩机的杂质,解决了杂质异物进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卡死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储液器,包括壳体组件(10)、进气管(30)及出气管(40),所述壳体组件(10)具有内腔(20),所述进气管(30)及所述出气管(40)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内腔(20)内,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壳体组件(10)外,所述进气管(30)具有位于所述壳体组件(10)外的第一进口(31)及位于所述壳体组件(10)内的第一出口(32),所述出气管(40)具有位于所述内腔(20)中的第二进口(41);
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还包括防护罩(50),所述防护罩(50)罩设于所述第一出口(32)处及/或所述第二进口(41)处,所述防护罩(50)的侧面开设有通孔(51),以使所述内腔(20)与所述进气管(30)及/或所述出气管(40)连通;所述出气管(40)开设有回油孔(60),所述回油孔(60)的孔口处设有过滤件(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50)罩设于所述第一出口(32)处,所述防护罩(50)内侧底壁呈圆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50)罩设于所述第一出口(32)处,所述通孔(51)的截面呈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50)罩设于所述第一出口(32)处,所述通孔(51)的轴线与所述出气管(40)位于所述内腔(20)部分的轴线的夹角α大于或等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51)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出口(32)及/或所述第二进口(41)的流通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50)罩设于所述第二进口(41)处,沿着所述通孔(51)的轴向,且远离所述出气管(40)的方向,所述通孔(51)的截面面积逐步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50)罩设于所述第二进口(41)处,所述通孔(51)的轴线与所述进气管(30)的轴线的夹角β小于或等于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51)为多个,多个所述通孔(51)环绕所述防护罩(50)的周向均匀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32)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进口(41)的端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6mm~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40)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管(401)与弯管(402),所述直管(401)位于所述内腔(20)中,所述弯管(402)远离所述直管(40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组件(10)外部,所述第二进口(41)开设于直管(401)远离所述弯管(402)的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4993.4U CN213020435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储液器 |
JP2022565759A JP7525645B2 (ja) | 2020-06-30 | 2021-03-12 | アキュムレータ |
PCT/CN2021/080520 WO2022001178A1 (zh) | 2020-06-30 | 2021-03-12 | 储液器 |
KR1020227045936A KR20230017284A (ko) | 2020-06-30 | 2021-03-12 | 액체 저장 장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4993.4U CN213020435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储液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20435U true CN213020435U (zh) | 2021-04-20 |
Family
ID=75499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44993.4U Active CN213020435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储液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525645B2 (zh) |
KR (1) | KR20230017284A (zh) |
CN (1) | CN213020435U (zh) |
WO (1) | WO202200117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9505A1 (zh) * | 2021-12-16 | 2023-06-22 |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储液器及制冷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7383386U (zh) * | 2022-03-31 | 2022-09-06 |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固定板及储液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38353A (en) * | 1973-05-11 | 1976-02-17 | Virginia Chemicals, Inc. | Liquid trapping suction accumulator |
US4827725A (en) * | 1988-07-05 | 1989-05-09 |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 Suction accumulator with dirt trap |
KR100625475B1 (ko) * | 2005-10-25 | 2006-09-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압축기용 어큐뮬레이터 |
CN201028903Y (zh) * | 2007-05-11 | 2008-02-27 | 浙江盾安精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用铁储液器 |
CN103868294B (zh) | 2012-12-10 | 2017-04-19 |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压缩机 |
CN106642847B (zh) | 2017-02-10 | 2022-05-24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气液分离器 |
CN209371588U (zh) | 2018-11-28 | 2019-09-10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油气液分离结构、储液器及空调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21244993.4U patent/CN213020435U/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12 WO PCT/CN2021/080520 patent/WO202200117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3-12 JP JP2022565759A patent/JP7525645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3-12 KR KR1020227045936A patent/KR20230017284A/ko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9505A1 (zh) * | 2021-12-16 | 2023-06-22 |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储液器及制冷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30017284A (ko) | 2023-02-03 |
WO2022001178A1 (zh) | 2022-01-06 |
JP2023529549A (ja) | 2023-07-11 |
JP7525645B2 (ja) | 2024-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182136A (en) | Suction accumulator | |
CN213020435U (zh) | 储液器 | |
US4208887A (en) | Suction accumulator having heat exchanger | |
JP2008202894A (ja) |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
CN104583601A (zh) | 螺旋压缩机及具备它的冷却单元 | |
CN201407863Y (zh) | 一种油分离器 | |
CN112432402A (zh) | 气液分离器及热管理系统 | |
CN202732351U (zh) | 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油气分离装置 | |
CN213578240U (zh) | 回油管、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 |
CN213335061U (zh) | 一种适用于涡旋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和空调器 | |
CN213300535U (zh) | 气液分离器及热管理系统 | |
CN207455974U (zh) | 一种新型贮液器 | |
CN113309701B (zh) | 一种罗茨真空泵 | |
CN215176227U (zh) | 一种储液器 | |
CN113357127B (zh) | 一种吸气消音器、压缩机和调温设备 | |
CN212339697U (zh) | 油分离器、制冷系统以及空调 | |
CN210602365U (zh) | 气液分离器及压缩机 | |
CN201359413Y (zh) |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 | |
CN115111820A (zh) | 一种储液器 | |
CN219454338U (zh) | 一种油分离器和冷水机组 | |
CN221122598U (zh) | 油分离器及其空调系统 | |
CN217929308U (zh) | 一种储液器及压缩机、制冷设备 | |
CN113521888A (zh) | 油分离器及压缩机组件 | |
CN211233482U (zh) | 一种高气密性空调压缩机储液器 | |
CN204943983U (zh) | 一种气液分离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